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6112
阅读:67
发表:2025/9/1
43章 军事,历史 小说
《大风之一青萍之末》第42章:千里跃进(2)
1
…
41
42
43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却说王仲廉从安阳率部南下,走到冉固集,便停住人马,再不肯前进半步。鲁道源整编58师北上救援遇阻,不敢再进。舍命救援的只有66师所属199旅。
宋瑞珂66师之199旅驻扎金乡。
王敬久令一九九旅过万福河接应六十六师过河回守金乡。
王敬久发令旅长王士翘:“你的任务不是单纯过河,是接应六十六师突围,不论走出多远,不见宋瑞珂不准回头,这是死命令。”
王士翘是宋瑞珂军中一同虎将,经常独当一面执行任务。此时,接受王敬久命令一语不发,两眼凝视,自知凶多吉少。
王士翘一马当先冲过万福河直奔羊山集杀去。杀过一层又一层,最后仅有连长姚辉和一个排长两个士兵杀进羊山集。旅长王士翘与副旅长柯竹双双负伤被擒,两个团长,一个阵亡一个逃脱。
******
羊山集这边,中野2纵3纵原准备在7月25日发起总攻。但到了7月25日,一场暴雨突然来临,羊山集外围一片泽国,总攻被迫推迟。
到了7月27日,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天气突然放晴,万里无云,连续几天的阴雨终止了。下午6时半,刘邓各路大军开始向羊山发起总攻击。
榴弹炮、野炮、山炮和迫击炮朝着羊山主峰和羊山集猛烈轰击,硝烟弥漫,响声雷鸣。
随着炮火延伸,进攻部队向羊山主峰和羊山大街发起冲击。至22时,羊山被攻克,守军多次反冲击,均被打退。羊山主峰被二陈占领。
整个羊山集笼罩在弥漫的战火硝烟里。
陈再道2纵第6旅3个团从西关冲进西大街,逐屋逐院向东发展,陈锡联的3纵也从东面攻进东大街。
守军仍在顽抗,巷战激烈。
2纵6旅18团攻到大街中心,地堡内4挺机枪封锁了道路。团长李开道到阵前指挥,1连连长刘茂盛率姜金城、于树贞两人带手榴弹冲向碉堡,把8个手榴弹捆在一起从射击口塞了进去。
守军66师顽强反击,中野每前进一步,均付出不小代价。
战斗中,仅18团营以上干部就伤亡好几个,1营营长、副营长全部牺牲。
******
宋瑞珂带着警卫营400多人收缩到东街一个大院,凭借楼房作为掩体拼命顽抗。共军第4旅、第7旅等4支部队均向大院逼进。李开道绕过据点和碉堡,冲到东大院门前。 18团9连连长张振清炸开了大院西边围墙,全连冲进大院,18团2连随后跟进。指导员葛玉祥在现场喊话:“你们被包围了,再不缴枪就炸楼!”
根据陈再道的回忆,这次攻击,仅仅是第2纵队就有不下10名营以上干部死伤,旅参谋长陈中民身负重伤。
******
28日中午,宋瑞珂给守军185旅旅长涂焕陶打电话,电话不通。又给13旅旅长龙叔平打,电话线也断了。宋瑞珂急得在地上搓手,参谋长郭雨林坐在地上,对着天空高喊:“天哪,四兵团在哪?究竟有没有这个第四兵团?”宋瑞珂走出屋子,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知道羊山主峰丢失,羊山集东西被突破,大势已去,便要拔枪自杀。卫士金和甫将手枪夺去说:“师长,你死了,我们怎么办?”宋瑞珂倍感凄楚:“仗打成这个样子,对不起跟随我多年的部下!”这时候,外面的枪声越来越密集。他说:“再坚持下去,徒增更多冤魂,你们哪个出去告诉他们,我们不打了。”
中尉龚振华站出来,说:“我去!”
战场枪炮声很快平静下来了。
******
当日,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顾祝同的参谋长张秉钧在日记中悲叹写道:“66师电台不通,羊山集似已失守。王敬久以两师之众距宋10公里而不能救,王仲廉徘徊于冉固集数日不前。如两王均于24日前后进入战场,局面必大异于今日。余深知国民党腐败,……如此,两党战阵上之胜负,不问可知。”
历时14个昼夜的羊山集战役以共军胜利而结束。
此役,刘邓野战军以付出8千人的代价,歼敌2万3千余,蒋军六十六师师长宋瑞珂、参谋长郭雨林、副参谋长王开石、第一八五旅旅长涂焕陶、旅参谋长马用文、第十三旅旅长龙叔平等被俘。
此役,中野击落蒋机两架,缴获各种炮上百门,机枪367挺,冲锋枪158支,还有数千支长短枪和400多匹骡马。
重要的是,此战刘邓大军以自己的牺牲调动了国民党军7个整编师共17个半旅驰援鲁西南战场,缓解了共军在其它战场上的压力,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部战线的战略部署,开辟了进军大别山的道路,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7月31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祝鲁西大捷》的社论。
三
1947年7月21日,正是陈再道攻打羊山集最艰苦的日子,中共中央又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习仲勋、贺龙、陈赓等。
会议认为,从1946年6月全面内战起, 到1947年7月,人民军队歼敌112万人,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到373万人,解放军由127万人发展到195万人,战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转折已经到来。
会议确立了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歼敌的战略方针,做出了三支野战军采取中央突破战术,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新部署。
小河村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毛泽东即致电刘伯承、邓小平,要求中原野战军“直出大别山,建立根据地。”
7月28日,羊山集战斗刚刚结束。
7月29日,在刘邓指挥部临时设在菏泽城北一个简陋的民房院子里,接到陕北发来的紧急电报,标有3个“A”字。
毛泽东给刘、邓绝密电报称:“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话说得很明白,如果真的不能尽快调动敌人,减轻陕北的压力,一旦陕北失败,胡宗南几十万大军就将东调加入中原战场,战争形势发生可怕逆转是无疑的。
在毛泽东的战略规划中,刘邓大军南下“中原作战”是确定了的,但还没有将“跃进大别山”作为最终目标。
“直出大别山”,毛泽东是建议的口吻,他没有下死命令,而是让刘邓自己选择。
刘邓看懂了电文中的意思。刘伯承对邓小平说:“鲁西南战役,我们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王仲廉四兵团围过来,我们面临背水而战的危机。下一步如何行动,须马上做出决策。”
邓小平道:“内线作战,我军业已负担不起。我大军既然已南渡黄河,转外线作战,走出第一步,绝无半途而返的道理。党中央毛主席冒极大风险在陕北与胡宗南周旋。吸引调动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行动,只能依靠我们来完成了。”
刘伯承沉吟道:“此时最保险的就是先去豫皖苏展开,与华野相呼应。”
邓小平摇头道:“七月分兵,华野连吃败仗,内外线兵团均遭重创,一时仅能自保,我们两军联手歼敌的机会不是很大。”
刘伯承道:“索性拉开战略空间,越过豫皖苏,直取大别山。这样的话,我们就远离解放区,加上国民党军的更猛烈的围追堵截,我们将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
邓小平道:“直取大别山,是中央的意思,电报很明显了。”
刘伯承道:“不过也只有这样,才会对国民党政权腹心地区造成重大威胁,极大调动敌人主力。”
邓小平道:“党中央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要求我们直入大别山。我们原准备一个月之后南下,看来,我们得提前了,中央军委3A电报,说明情况紧急。考虑到陕北的情况,我们得认识到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到国统区的战略意义的重大。”
刘伯承遂下决心道:“我们深知党中央的处境。现在华野疲惫,正等休整,陈赓、谢富治纵队还在山西,实力不足。有再多再大困难,这副重担,我们只能毅然扛下。趁国民党军在大别山地区兵力空虚,我军容易先敌展开迅速建立根据地。”
邓小平:“我们这是一次无后方作战,困难可想而知!”
刘伯承:“我们困难,陕北更困难。再困难也得执行。”
邓小平道:“所以,我们还是不打折扣执行党中央命令吧——南下豫皖,直入大别山。”
刘伯承遂道:“请回电中央,我们坚决执行中央指示,十天之后,最迟半个月之内,即向大别山进军。”
7月30日,刘、邓复电中央:“决心于休整后出动,请给我们十天到半个月调动准备之时间,我们将按照军委部署,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与陈谢集团成犄角势,准备无后方作战。”
中央军委回电:“甚好!”
******
邓小平说道:“我羊山集取胜,敌人一定以为我军会顺势夺取金乡。中央军委要求我们挺进大别山,这是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我们下一步部署即应朝着这一方向推进。夺取金乡,已无多大意义,反而会将敌人主力吸引到这一地区,会造成我部队南下困难。”
刘伯承:“对,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南下大别山,敌66师被我全歼,夺取金乡已无意义。命令部队很快向后退却,令11纵退向黄河南岸董口渡,造成我军要退回中原之假相,吸引敌人主力北上。要求我主力部队于陇海线附近隐蔽待命,相机南下。”
邓小平遂发布命令,命令羊山集战后部队很快打扫战场,向后撤退;命令王秉璋第11队和地方武装,伪装成主力部队回返黄河南岸之董口渡;命令野战军主力于菏泽至虞城一线隐蔽待命。
于是,刘伯承、邓小平于羊山集战胜,并未趁势南下取金乡,也未截击从陇海线北上救援66师的鲁道源整编58师,而是匆忙打扫战场,急速调头,以后部作前锋,主力一路向北后退,向着黄河南岸的董口退缩。前面部队仍留在原地,作出向陇海线靠近的架势,作掩护姿态。
******
66师溃败,顾祝同很是沮丧。
蒋介石心里五味杂陈,询问顾祝同下一步作战计划和刘邓行踪。
顾祝同判断:“刘伯承羊山集偶然得手,必挟胜自负,涉险南进,顺势取金乡,截击北上之鲁道源整编五十八师。”
蒋介石道:“正好,令王仲廉四兵团急南下,于金乡、鱼台至陇海路地区围歼刘邓匪部。”
鲁西南前线集团总指挥王敬久作战不力,被宣布撤职,以第四兵团司令王仲廉代之,纠集四个师与原鲁西南部共30个旅,分五路向郓城、巨野地区实行分进合击,希图歼灭刘邓大军主力于陇海路和黄河之间。
王仲廉不敢违命,自知未拼力救出66师,难免追责,又不敢冒险突进,便带四兵团南下民权,北至东明,由南到北一线展开,然后由西向东稳步推进。
******
却说陈毅、粟裕带华野司令部及王必成6纵撤离鲁中,赶赴鲁西南,与陈士榘、唐亮三个纵队和叶飞、陶勇两个纵队合并,组成华野西兵团,集结于济宁、兖州一线,顾祝同害怕陈毅挟逼徐州,急忙回兵防守。
然陈毅并未南下,当王仲廉第四兵团在民权东明集结,羊山集战斗结束之际,他却率叶飞第1纵、王建安第8和陶勇第4纵从东平、梁山北渡过黄河占据了阳谷、范县。
正此时,刘伯承东野11纵回返黄河南岸之重要渡口董口渡。
蒋介石闻讯,急命王仲廉率第四兵团立即回兵董口,刘汝明六十八师出荷泽,从徐州派兵北上抢占东平、梁山一线。
蒋介石说:“陈毅渡河北上,是要接刘伯承回其河北巢穴,绝不能让刘伯承再返黄河以北,一定要将刘伯承部切作数段分歼于黄河之南。”
顾祝同的参谋长张秉钧道:“陈毅果真想去黄河以北,用不着刘伯承接应,刘伯承要撤回河北,也用不着陈毅接应。依我之见,刘伯承很可能是欲南故北,陈毅三个纵队过河是帮着刘伯承摆迷魂阵。我们回头看,刘伯承南下意图十分明显。此次北返,留一部于陇海线,看是掩护刘伯承北撤,实是为刘伯承南下做掩护。”
王仲廉赞同张秉钧看法,也认为刘伯承意在南边,他向总部建议,“跟在刘伯承屁股后头转不是办法,要有重新估量敌人战略企图之必要。”
但是,徐州缓署及南京总部不睬。
王仲廉只得率部北返。
但王仲廉督率第四兵团尚未到董口,刘伯承又掉头兵分三路向由董口急驰而下。
王仲廉上报蒋介石,蒋介石也一时无法,只能命令王仲廉第四兵团:“穷追猛打,跑到到哪里就追到哪里,直到全部歼灭。”
王仲廉请示顾祝同:“总座,你看是三路追还是一路追?”
顾祝同也发愁,拿不定主意。
******
一九四七年八月五日,刘伯承四个纵队已全都开到陇海路,部分进到睢县、杞县、宁陵,控制商丘以东铁路一百二十公里。
顾祝同报告蒋介石,这时候,蒋介石仍以为刘邓大军是“向南流窜”。
8月6日,刘伯承、邓小平召开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处、科以上干部作战会议。
刘伯承作动员报告:“把战争引向蒋管区,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有利于扭转全国的战略局势,因此,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克服。”
邓小平说:“我们这是下决心不要后方,直捣蒋介石心脏大别山,逼近长江以威胁武汉三镇和南京,把战线从黄河推进到长江边上。我军的战略行动,一定会调动蒋介石回兵救援。这样一来,我们就能配合兄弟部队,配合全国的各个战场,彻底扭转全国的战局。”
当天晚上,刘伯承和邓小平给中央军委发电:“我部决心提前于八月七日,全军开始战略跃进!”
看着刘邓发来的电报,毛泽东十分高兴。
8月7日,在夜色的掩护下,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的十二万大军,由巨野、郓城地区出发,向南挺进。
刘邓大军悲壮惨烈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正幕就此拉开了。
******
进入8月,鲁西南地区连降暴雨,黄河水位猛涨。国民党军的飞机又天天飞到大堤附近投弹轰炸,黄河大堤大有决口的危险。这时四周的国民党军也围拢过来,企图逼迫刘邓大军在黄河以南背水决战。形势危急,刘、邓决定不与敌人恋战,不再休整半月,抓紧时间南进,越快越好。
8月7日,刘邓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主力纵队,兵分三路,直奔大别山。
悲壮征程开始,刘、邓左中右三路南下部队是:
左路陈锡联、彭涛第三纵在东,沿成武、虞城、鹿邑、界首一线,直插大别山的固始、金寨、六安、霍山地区;
右路杨勇、苏振华第一纵队在西,沿曹县、宁陵、拓城、项城、上蔡一线,直捣罗山、宣化店、黄陂地区;
刘、邓野战军指挥部率陈再道、王维纲第二纵队和王近山、杜义德第六纵队居中,沿沈丘、项城、息县一线前进。
一年前被“剿灭”的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的中原军区主力一部前来会师。这就是从鄂西北辗转到豫皖苏,在敌后打游击的张才千、罗厚福中原独立旅。该旅并入到中华野战斗序列,随右路杨勇第1纵开道前行。
毛泽东得知刘、邓大军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甚为欣慰。即发电致刘、邓,对这一行动后果做了预测:
毛泽东告诉刘邓说,挺进大别山有三种可能,一是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站稳了脚。但是,无论哪种可能,都要付出代价,而且代价可能很大。
“无论起何种作用均须准备付出,但如能取得变化全局之作用,则付出此种代价是值得的。”
8月11日,刘伯承指挥部队在虞城越过陇海路,开始向大别山前进。这时候,蒋介石还在怀疑:刘伯承这究竟是南下溃逃还是要东去山东?一边命令据守在鲁西南的20万主力部队,连夜对刘邓大军进行追赶,企图在黄泛区和沙河之间的地区,将刘邓大军全部歼灭。
8月17日,在刘伯承的指挥下,刘邓大军艰难地通过了黄泛区,并于第二天,大军胜利渡过了沙河,向淮河进军,蒋介石这才意识到刘邓部队有向大别山挺进的意图,才明白刘伯承要南下逼近南京,抄他后院于卧榻之前。蒋介石急忙从徐州飞回南京,研究对策。他一边调动3万余兵力,部署于汝河南岸,一边命令把沿岸的民船全部炸毁,企图南北夹击刘邓大军。
后来的历史证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吸引了国民党军战略机动部队达33个旅,割裂了其在中原的部署,减轻了山东战场的压力。与引同时,陈谢集团渡过黄河,南下豫西,窥视西安,胡宗南不得不抽调2个整编军拱卫西安,增援豫西,从而减轻了陕北战场的压力。从此,战争主动权转入了共产党之手,毛泽东天才的战略决策取得了成功。
半个世纪过后,仍有有些军事学者,对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个重大战略行动持有疑问。
刘邓挺进大别山,付出巨大,过程惨烈,有时甚至是无语,我们只能向那些英雄先烈们致以崇高敬意。
宋瑞珂66师之199旅驻扎金乡。
王敬久令一九九旅过万福河接应六十六师过河回守金乡。
王敬久发令旅长王士翘:“你的任务不是单纯过河,是接应六十六师突围,不论走出多远,不见宋瑞珂不准回头,这是死命令。”
王士翘是宋瑞珂军中一同虎将,经常独当一面执行任务。此时,接受王敬久命令一语不发,两眼凝视,自知凶多吉少。
王士翘一马当先冲过万福河直奔羊山集杀去。杀过一层又一层,最后仅有连长姚辉和一个排长两个士兵杀进羊山集。旅长王士翘与副旅长柯竹双双负伤被擒,两个团长,一个阵亡一个逃脱。
******
羊山集这边,中野2纵3纵原准备在7月25日发起总攻。但到了7月25日,一场暴雨突然来临,羊山集外围一片泽国,总攻被迫推迟。
到了7月27日,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天气突然放晴,万里无云,连续几天的阴雨终止了。下午6时半,刘邓各路大军开始向羊山发起总攻击。
榴弹炮、野炮、山炮和迫击炮朝着羊山主峰和羊山集猛烈轰击,硝烟弥漫,响声雷鸣。
随着炮火延伸,进攻部队向羊山主峰和羊山大街发起冲击。至22时,羊山被攻克,守军多次反冲击,均被打退。羊山主峰被二陈占领。
整个羊山集笼罩在弥漫的战火硝烟里。
陈再道2纵第6旅3个团从西关冲进西大街,逐屋逐院向东发展,陈锡联的3纵也从东面攻进东大街。
守军仍在顽抗,巷战激烈。
2纵6旅18团攻到大街中心,地堡内4挺机枪封锁了道路。团长李开道到阵前指挥,1连连长刘茂盛率姜金城、于树贞两人带手榴弹冲向碉堡,把8个手榴弹捆在一起从射击口塞了进去。
守军66师顽强反击,中野每前进一步,均付出不小代价。
战斗中,仅18团营以上干部就伤亡好几个,1营营长、副营长全部牺牲。
******
宋瑞珂带着警卫营400多人收缩到东街一个大院,凭借楼房作为掩体拼命顽抗。共军第4旅、第7旅等4支部队均向大院逼进。李开道绕过据点和碉堡,冲到东大院门前。 18团9连连长张振清炸开了大院西边围墙,全连冲进大院,18团2连随后跟进。指导员葛玉祥在现场喊话:“你们被包围了,再不缴枪就炸楼!”
根据陈再道的回忆,这次攻击,仅仅是第2纵队就有不下10名营以上干部死伤,旅参谋长陈中民身负重伤。
******
28日中午,宋瑞珂给守军185旅旅长涂焕陶打电话,电话不通。又给13旅旅长龙叔平打,电话线也断了。宋瑞珂急得在地上搓手,参谋长郭雨林坐在地上,对着天空高喊:“天哪,四兵团在哪?究竟有没有这个第四兵团?”宋瑞珂走出屋子,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知道羊山主峰丢失,羊山集东西被突破,大势已去,便要拔枪自杀。卫士金和甫将手枪夺去说:“师长,你死了,我们怎么办?”宋瑞珂倍感凄楚:“仗打成这个样子,对不起跟随我多年的部下!”这时候,外面的枪声越来越密集。他说:“再坚持下去,徒增更多冤魂,你们哪个出去告诉他们,我们不打了。”
中尉龚振华站出来,说:“我去!”
战场枪炮声很快平静下来了。
******
当日,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顾祝同的参谋长张秉钧在日记中悲叹写道:“66师电台不通,羊山集似已失守。王敬久以两师之众距宋10公里而不能救,王仲廉徘徊于冉固集数日不前。如两王均于24日前后进入战场,局面必大异于今日。余深知国民党腐败,……如此,两党战阵上之胜负,不问可知。”
历时14个昼夜的羊山集战役以共军胜利而结束。
此役,刘邓野战军以付出8千人的代价,歼敌2万3千余,蒋军六十六师师长宋瑞珂、参谋长郭雨林、副参谋长王开石、第一八五旅旅长涂焕陶、旅参谋长马用文、第十三旅旅长龙叔平等被俘。
此役,中野击落蒋机两架,缴获各种炮上百门,机枪367挺,冲锋枪158支,还有数千支长短枪和400多匹骡马。
重要的是,此战刘邓大军以自己的牺牲调动了国民党军7个整编师共17个半旅驰援鲁西南战场,缓解了共军在其它战场上的压力,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部战线的战略部署,开辟了进军大别山的道路,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7月31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祝鲁西大捷》的社论。
三
1947年7月21日,正是陈再道攻打羊山集最艰苦的日子,中共中央又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习仲勋、贺龙、陈赓等。
会议认为,从1946年6月全面内战起, 到1947年7月,人民军队歼敌112万人,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到373万人,解放军由127万人发展到195万人,战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转折已经到来。
会议确立了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歼敌的战略方针,做出了三支野战军采取中央突破战术,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新部署。
小河村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毛泽东即致电刘伯承、邓小平,要求中原野战军“直出大别山,建立根据地。”
7月28日,羊山集战斗刚刚结束。
7月29日,在刘邓指挥部临时设在菏泽城北一个简陋的民房院子里,接到陕北发来的紧急电报,标有3个“A”字。
毛泽东给刘、邓绝密电报称:“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话说得很明白,如果真的不能尽快调动敌人,减轻陕北的压力,一旦陕北失败,胡宗南几十万大军就将东调加入中原战场,战争形势发生可怕逆转是无疑的。
在毛泽东的战略规划中,刘邓大军南下“中原作战”是确定了的,但还没有将“跃进大别山”作为最终目标。
“直出大别山”,毛泽东是建议的口吻,他没有下死命令,而是让刘邓自己选择。
刘邓看懂了电文中的意思。刘伯承对邓小平说:“鲁西南战役,我们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王仲廉四兵团围过来,我们面临背水而战的危机。下一步如何行动,须马上做出决策。”
邓小平道:“内线作战,我军业已负担不起。我大军既然已南渡黄河,转外线作战,走出第一步,绝无半途而返的道理。党中央毛主席冒极大风险在陕北与胡宗南周旋。吸引调动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行动,只能依靠我们来完成了。”
刘伯承沉吟道:“此时最保险的就是先去豫皖苏展开,与华野相呼应。”
邓小平摇头道:“七月分兵,华野连吃败仗,内外线兵团均遭重创,一时仅能自保,我们两军联手歼敌的机会不是很大。”
刘伯承道:“索性拉开战略空间,越过豫皖苏,直取大别山。这样的话,我们就远离解放区,加上国民党军的更猛烈的围追堵截,我们将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
邓小平道:“直取大别山,是中央的意思,电报很明显了。”
刘伯承道:“不过也只有这样,才会对国民党政权腹心地区造成重大威胁,极大调动敌人主力。”
邓小平道:“党中央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要求我们直入大别山。我们原准备一个月之后南下,看来,我们得提前了,中央军委3A电报,说明情况紧急。考虑到陕北的情况,我们得认识到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到国统区的战略意义的重大。”
刘伯承遂下决心道:“我们深知党中央的处境。现在华野疲惫,正等休整,陈赓、谢富治纵队还在山西,实力不足。有再多再大困难,这副重担,我们只能毅然扛下。趁国民党军在大别山地区兵力空虚,我军容易先敌展开迅速建立根据地。”
邓小平:“我们这是一次无后方作战,困难可想而知!”
刘伯承:“我们困难,陕北更困难。再困难也得执行。”
邓小平道:“所以,我们还是不打折扣执行党中央命令吧——南下豫皖,直入大别山。”
刘伯承遂道:“请回电中央,我们坚决执行中央指示,十天之后,最迟半个月之内,即向大别山进军。”
7月30日,刘、邓复电中央:“决心于休整后出动,请给我们十天到半个月调动准备之时间,我们将按照军委部署,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与陈谢集团成犄角势,准备无后方作战。”
中央军委回电:“甚好!”
******
邓小平说道:“我羊山集取胜,敌人一定以为我军会顺势夺取金乡。中央军委要求我们挺进大别山,这是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我们下一步部署即应朝着这一方向推进。夺取金乡,已无多大意义,反而会将敌人主力吸引到这一地区,会造成我部队南下困难。”
刘伯承:“对,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南下大别山,敌66师被我全歼,夺取金乡已无意义。命令部队很快向后退却,令11纵退向黄河南岸董口渡,造成我军要退回中原之假相,吸引敌人主力北上。要求我主力部队于陇海线附近隐蔽待命,相机南下。”
邓小平遂发布命令,命令羊山集战后部队很快打扫战场,向后撤退;命令王秉璋第11队和地方武装,伪装成主力部队回返黄河南岸之董口渡;命令野战军主力于菏泽至虞城一线隐蔽待命。
于是,刘伯承、邓小平于羊山集战胜,并未趁势南下取金乡,也未截击从陇海线北上救援66师的鲁道源整编58师,而是匆忙打扫战场,急速调头,以后部作前锋,主力一路向北后退,向着黄河南岸的董口退缩。前面部队仍留在原地,作出向陇海线靠近的架势,作掩护姿态。
******
66师溃败,顾祝同很是沮丧。
蒋介石心里五味杂陈,询问顾祝同下一步作战计划和刘邓行踪。
顾祝同判断:“刘伯承羊山集偶然得手,必挟胜自负,涉险南进,顺势取金乡,截击北上之鲁道源整编五十八师。”
蒋介石道:“正好,令王仲廉四兵团急南下,于金乡、鱼台至陇海路地区围歼刘邓匪部。”
鲁西南前线集团总指挥王敬久作战不力,被宣布撤职,以第四兵团司令王仲廉代之,纠集四个师与原鲁西南部共30个旅,分五路向郓城、巨野地区实行分进合击,希图歼灭刘邓大军主力于陇海路和黄河之间。
王仲廉不敢违命,自知未拼力救出66师,难免追责,又不敢冒险突进,便带四兵团南下民权,北至东明,由南到北一线展开,然后由西向东稳步推进。
******
却说陈毅、粟裕带华野司令部及王必成6纵撤离鲁中,赶赴鲁西南,与陈士榘、唐亮三个纵队和叶飞、陶勇两个纵队合并,组成华野西兵团,集结于济宁、兖州一线,顾祝同害怕陈毅挟逼徐州,急忙回兵防守。
然陈毅并未南下,当王仲廉第四兵团在民权东明集结,羊山集战斗结束之际,他却率叶飞第1纵、王建安第8和陶勇第4纵从东平、梁山北渡过黄河占据了阳谷、范县。
正此时,刘伯承东野11纵回返黄河南岸之重要渡口董口渡。
蒋介石闻讯,急命王仲廉率第四兵团立即回兵董口,刘汝明六十八师出荷泽,从徐州派兵北上抢占东平、梁山一线。
蒋介石说:“陈毅渡河北上,是要接刘伯承回其河北巢穴,绝不能让刘伯承再返黄河以北,一定要将刘伯承部切作数段分歼于黄河之南。”
顾祝同的参谋长张秉钧道:“陈毅果真想去黄河以北,用不着刘伯承接应,刘伯承要撤回河北,也用不着陈毅接应。依我之见,刘伯承很可能是欲南故北,陈毅三个纵队过河是帮着刘伯承摆迷魂阵。我们回头看,刘伯承南下意图十分明显。此次北返,留一部于陇海线,看是掩护刘伯承北撤,实是为刘伯承南下做掩护。”
王仲廉赞同张秉钧看法,也认为刘伯承意在南边,他向总部建议,“跟在刘伯承屁股后头转不是办法,要有重新估量敌人战略企图之必要。”
但是,徐州缓署及南京总部不睬。
王仲廉只得率部北返。
但王仲廉督率第四兵团尚未到董口,刘伯承又掉头兵分三路向由董口急驰而下。
王仲廉上报蒋介石,蒋介石也一时无法,只能命令王仲廉第四兵团:“穷追猛打,跑到到哪里就追到哪里,直到全部歼灭。”
王仲廉请示顾祝同:“总座,你看是三路追还是一路追?”
顾祝同也发愁,拿不定主意。
******
一九四七年八月五日,刘伯承四个纵队已全都开到陇海路,部分进到睢县、杞县、宁陵,控制商丘以东铁路一百二十公里。
顾祝同报告蒋介石,这时候,蒋介石仍以为刘邓大军是“向南流窜”。
8月6日,刘伯承、邓小平召开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处、科以上干部作战会议。
刘伯承作动员报告:“把战争引向蒋管区,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有利于扭转全国的战略局势,因此,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克服。”
邓小平说:“我们这是下决心不要后方,直捣蒋介石心脏大别山,逼近长江以威胁武汉三镇和南京,把战线从黄河推进到长江边上。我军的战略行动,一定会调动蒋介石回兵救援。这样一来,我们就能配合兄弟部队,配合全国的各个战场,彻底扭转全国的战局。”
当天晚上,刘伯承和邓小平给中央军委发电:“我部决心提前于八月七日,全军开始战略跃进!”
看着刘邓发来的电报,毛泽东十分高兴。
8月7日,在夜色的掩护下,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的十二万大军,由巨野、郓城地区出发,向南挺进。
刘邓大军悲壮惨烈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正幕就此拉开了。
******
进入8月,鲁西南地区连降暴雨,黄河水位猛涨。国民党军的飞机又天天飞到大堤附近投弹轰炸,黄河大堤大有决口的危险。这时四周的国民党军也围拢过来,企图逼迫刘邓大军在黄河以南背水决战。形势危急,刘、邓决定不与敌人恋战,不再休整半月,抓紧时间南进,越快越好。
8月7日,刘邓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主力纵队,兵分三路,直奔大别山。
悲壮征程开始,刘、邓左中右三路南下部队是:
左路陈锡联、彭涛第三纵在东,沿成武、虞城、鹿邑、界首一线,直插大别山的固始、金寨、六安、霍山地区;
右路杨勇、苏振华第一纵队在西,沿曹县、宁陵、拓城、项城、上蔡一线,直捣罗山、宣化店、黄陂地区;
刘、邓野战军指挥部率陈再道、王维纲第二纵队和王近山、杜义德第六纵队居中,沿沈丘、项城、息县一线前进。
一年前被“剿灭”的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的中原军区主力一部前来会师。这就是从鄂西北辗转到豫皖苏,在敌后打游击的张才千、罗厚福中原独立旅。该旅并入到中华野战斗序列,随右路杨勇第1纵开道前行。
毛泽东得知刘、邓大军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甚为欣慰。即发电致刘、邓,对这一行动后果做了预测:
毛泽东告诉刘邓说,挺进大别山有三种可能,一是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站稳了脚。但是,无论哪种可能,都要付出代价,而且代价可能很大。
“无论起何种作用均须准备付出,但如能取得变化全局之作用,则付出此种代价是值得的。”
8月11日,刘伯承指挥部队在虞城越过陇海路,开始向大别山前进。这时候,蒋介石还在怀疑:刘伯承这究竟是南下溃逃还是要东去山东?一边命令据守在鲁西南的20万主力部队,连夜对刘邓大军进行追赶,企图在黄泛区和沙河之间的地区,将刘邓大军全部歼灭。
8月17日,在刘伯承的指挥下,刘邓大军艰难地通过了黄泛区,并于第二天,大军胜利渡过了沙河,向淮河进军,蒋介石这才意识到刘邓部队有向大别山挺进的意图,才明白刘伯承要南下逼近南京,抄他后院于卧榻之前。蒋介石急忙从徐州飞回南京,研究对策。他一边调动3万余兵力,部署于汝河南岸,一边命令把沿岸的民船全部炸毁,企图南北夹击刘邓大军。
后来的历史证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吸引了国民党军战略机动部队达33个旅,割裂了其在中原的部署,减轻了山东战场的压力。与引同时,陈谢集团渡过黄河,南下豫西,窥视西安,胡宗南不得不抽调2个整编军拱卫西安,增援豫西,从而减轻了陕北战场的压力。从此,战争主动权转入了共产党之手,毛泽东天才的战略决策取得了成功。
半个世纪过后,仍有有些军事学者,对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个重大战略行动持有疑问。
刘邓挺进大别山,付出巨大,过程惨烈,有时甚至是无语,我们只能向那些英雄先烈们致以崇高敬意。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