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6177
阅读:4520
发表:2021/9/26
创作交流
一个微电影故事的诞生
昨夜与编友微信闲聊,探讨草根与大咖的差距和故事创作方法,竟然探讨出一个微电影故事。不无谬误,分享出来,编剧老师们多多指正。
友:我在看经典。
我:什么经典?
友:看完了《平凡的世界》,又重温《白鹿原》。咱们跟经典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
我:我们还没会走路,就想飞?经典是那么容易成为经典的?
友:学习而已。
我:但愿你能学到精髓。
友:多重收获。
我:文艺片的市场狭窄,电视剧容量太大。没有作品背书的编剧,写电视剧基本就是自娱自乐。
友:不是写,是借鉴。那里面都是鲜活的人,鲜活的个体。细细想来,他们每个人就生活在你我的身边。
我:我们常说的人物前史,其实就是把自己融入到这个虚构人物的世界里,沿着他的人生轨迹重新再活一遍。电影电视从一个节点切入虚构人物的世界,所讲述的故事,就是这个人生活惯性的继续。
友:只有参透人生,才能写出各色人等。
我:电影故事创作,跟一个人的人生经验有很大关系,要么阅人无数,要么读书万卷。
友:你看过白鹿原吗?演绎了什么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不仅看过,我还有这本书。
友:我首先体会到了村长如何当,人的恶性是什么。白鹿原演绎的虽然是民国初年到革命初期,如果改头换面绘制从改革到现在农村生活画卷照样能成。
我:胸有成竹了?
友:没有。只是和你这个大家探讨而已。
我:你是村干部,自然就把视角放在鹿子霖身上。
友:鹿子霖这个人物演绎的太成功了。
我:何冰扮演,他演什么像什么。一般都是老于世故精于算计的角色。
友:角色如何设计,通过编排一段什么故事呈现就是你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汪海林老师说的剧本创作四步法是值得借鉴的。
友:哪四步?
我: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因一个故事一段歌词产生的灵感,挖掘主题;如何设置人物欲望和目标;如何编排情节来推动故事发展;如何设置故事结构。
友:如何编排情节是我们最大的缺陷。
我:查理老师讲的是故事八要素:身份,欲望,行动,问题,障碍,结局,正能量,负能量。主角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他的欲望和目标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行动?实现目标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遇到了什么障碍?什么样的结果?
友:最大的前提又要符合逻辑,让观众看了是那么回事。
我:符合逻辑是真实感的前提,要把一个虚构的故事讲的跟真的一样,就必须符合逻辑。
友:用你的《三重生》套装一下,能鉴别出来故事是否够精彩。
我:不光有八要素,还有十序列。八要素是横轴,十序列是竖轴。列一个表格,填上相应的内容,故事就出来了。
友:会如此容易吗?
我:当然不容易!比如身份,《三重生》的男主是个什么身份呢?一个孤儿,一个少年犯罪的孤儿,一个少年犯罪想要重新做人的孤儿。那么,他的欲望是什么呢?欲望越原始,行动越强烈……
友:一个师傅在砌墙,小工头过来指手画脚。最后砌墙师傅都无从下手了,墙砌的还不如自己以前砌得好。
我:你说我是外行指导内行?你不觉得八要素是可行的吗?
友:不是内行外行,问题是少了自己实践形成的自己特有的技术。
我:问题是,你我目前并不是砌墙技术娴熟的老师傅。有朋友说我,你那些都是外国电影的套路,我最讨厌了!
友:我也有此感。
我:起承转合你认可吧?八要素同样符合起承转合。
友:赞同。
我: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因为经典已经成为了经验!学习经验叫不叫套路呢?
友:架构好绘制,雕龙画凤难。
我: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创意故事。就说你说的砌墙故事吧。你尝试一下看能发掘出一个什么故事。比如,把主题确定为外行指导内行,或者新老交替。老师傅是主角,或者年轻人的主角……
友:比方,我们中午去小吃部吃饭,遇到一位上了年岁的打工者。此人身体瘦弱,斜躺在小吃部门前闭目晒太阳。如果编排一部微剧,你会如何编排出一段故事?
我:这个场景没有新意。因为这里边没有出乎意料的东西。
友:我只是看到这一幕。
我:假如这个瘦弱的打工者在捡拾残羹剩饭吃,而且把比较完好的饭菜让老板拿塑料袋打包。老板也跟他很熟的样子。这样就会让人产生猜想和疑问。这就是个有戏剧性的场景。
友:至于编排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无从知晓,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故事。随便发挥。
我:我接孩子下学回来,看到一个打工者躺在地上,裹着一个拆开的编织袋在睡觉。孩子问,她为啥不回家睡觉呢?
友:这种情况太多了。
我:是。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她是工间休息。但比你那个就有点故事。
友:按你的横竖套路编故事。
我:难道就她一个在打工吗?为什么就她一个人这样睡觉?
友:这才是最大的难点。
我:先说身份,她是一个离家较远的打工者,她是一个外地来的打工者。
友:可以。故事!重要的是故事!
我:故事是发散出来的。或者她是在工地吃饭,为了省点饭钱;又或者她跟丈夫闹别扭了,赌气不愿回家。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最后一个是最有故事的。
友:如何在戏剧里呈现?
我:接下来是欲望。这个女人的欲望是要向丈夫证明自己。
友:接下来是人物如何行动来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我:她采取了什么行动?她赌气出来打工。问题也就是悬念,她打工能不能赚到钱呢?这是她第一次出来打工,跟老板说好一天一百五,中午管饭……
友:你说到现在完全是自己的意念。我要的是行动。
我:怎么是自己的意念?
友:或者是观众的猜想。
我:首先,她丈夫认为她就是个围着锅台转的料,挣不来钱。
友:要行动!
我:这个合理吧?
友:合理。
我:她没有什么技术,就来打小工,工资一天一开,她来打工是不是行动?
友:如何在银幕上呈现?
我:这里边的情节你想不出来吗?
友:影像是要动的。
我:要我写一场戏吗?
友:她总不能自己解说吧
我:夫妻吵架是不是影象?
友:比如丈夫出场也可以呀。
我:她向工头询问工作情况和给多少工钱,是不是影像?她不可能跟她丈夫一起出来,那样就不是独立谋生了。
友:影像是躺在那里睡觉。倒叙吗?
我:上午打工结束,她在工地吃饭,席地而眠。我们不是只写睡觉的场景,写的是睡觉背后的故事,她为什么会这样睡觉。
友:如何呈现你说的发生在她身上的事?
我:就说你的那个场景,难道只写瘦弱的打工者吃完饭晒太阳吗?要发散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友:不,一对情侣走过。
我:然后呢?你总得讲个完整故事吧。
友:问你自己。
我:你要问我,我就得去发散故事,我总不能死板地描述你说的场景吧?
友:我也不知道。咱现在探讨的是如你讲的,一段歌词,挖掘一段故事。
我:对啊。我在发掘背后的故事,你却揪着睡觉的场景不放。
友:是的,你可以任意想象,我只是说要用影像讲故事。
我:我跟你讲的这些情节都是可以用影像展现的。行动也是可以用影像展现的。
友:那我步子可能迈的大了。
我:比如,她到一个工地打工,发现丈夫也在那里,赌气走了,找了另一家,走的时候丈夫告诫她,小心拿不到钱。
友:可以。
我:她在另一个工地跟老板谈好了工资,说好一天一结。
友:可以。
我:好好地干完上午,中午吃完饭席地而睡。下午傍晚的时候,工地来了监工,检查工地质量。到了收工,老板不给工钱,说她干的活不合格。这是第一次行动,失败了。
友:对故事意义何在?
我:行动之后就是问题,她能不能挣到钱?这就是行动遇到的障碍。这是一个女工的成长故事。
友:勉强可以。
我:不给她钱她肯定不依,矛盾冲突出现。她不懂用合同保障自身权益,隔行如隔山,她初来乍到,肯定不懂这一行的道道。
友:故事讲到此处,可以作为公益片拍摄了。
我:不是勉强,拖欠新人工资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只不过我们是用戏剧性桥段展现了出来。当然,我发散的并不见得精彩,更不是唯一结果。
友:但,这不是你我想要的故事吧?
我:我们不是在策划你我想要的故事,只是在探讨创作方法。
友:你我同大咖的距离就在于此。
我:你我想要的故事究竟是什么?没有差距我们也就成了大咖了。哈。不过,我没懂你说的差距是什么。
友:编故事质量的差距。
我:故事质量跟作者的阅历有直接的关系,也跟作者观察生活的敏锐洞察力有关。文学作品不是照搬生活。
友:是。
我:比如你看到的这个场景,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联想呢?是什么东西让你对这个场景产生了深刻印象呢?
友:比方,一对情侣从打工者身旁走过,假如此打工者或是情侣中某一位的老父亲,故事往下又如何发展为上。往下拓展故事。
我:这个场景首先能够触动你,才有可能触动观众。
友:我和你看到的没什么区别,只是好奇而已。
我:作者观察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从生活中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东西。
友:确切地说,产生了点点怜悯。一点其他的想法都没有,只是拿出来和你探讨如何编故事。
我:我觉得没有可怜悯的。在餐馆吃饭,惬意地晒太阳。除了有点瘦弱,你说有啥可怜悯的?
友:你接一下,往下拓展。
我:你如果把怜悯作为主题,那么我设置老人捡饭吃的场景倒是挺合理。
友:怜悯只是当时的感觉,与编故事无关。
我:他经常到这捡剩饭吃,老板送他饭吃,他坚决不要,所以老板跟他很熟,给他袋子打包。他打包回去送给孙子吃,说是在餐馆给他买的。一个怜悯的故事不就出来了?
友:两个情节我已编排,你能想象出下面的故事如何发展吗?
我:你发散一下我听听。
友:我没有其他了。
我:我已经发散了女工的故事了,也就这个水平。
我:他不晒太阳捡废品,会是什么形象?一对情侣要把没吃完的水果或者饮料扔进垃圾桶,他会是什么反应?
友:只是当时的真实情景。我所联想到的,假如穿着体面的情侣中,有一方是老者的子女,往下的故事会如何发展?我就想不出来了。
我:他晒太阳只能说无忧无虑,很惬意。如果情侣中有他的孙子,孙子也只能惊讶地说:爷爷,你咋在这睡呢?爷爷说:吃过饭歇一会儿,下午上工。
友:如果他身边放着建筑用的工具呢?你在耍赖。
我:他如果是出来打零工的,肯定还有伙伴。没有耍赖。吃完饭歇会儿太正常了,没什么好写的。你让他孙子看见他爬高上低,那才震撼。或者他在餐馆捡饭吃,捡到了孙子的饭桌前……
友:歇会无可厚非,躺在小吃部的屋檐下,在阳光的照射下,你不觉得有反差吗,从摄影角度来说。
我:哈!拍张照片可能会拿奖。活生生中国当下农民工的形象,知足常乐的人,或者小富即安的人。瘦弱代表并不富裕,屋檐下小睡代表知足,阳光黑白分明代表还有阴暗面。很有代表性。
友:关键是他闭目养神,儿子或女儿认出自己的父亲,会是如何反应。或许他们还在大学里读书呢。
我:你在自我意淫,一定要别人觉得他可怜。
友:不要总结,要故事,要会动的人。
我:即便是子女不知道他在打工,一个老农在城里的屋檐下睡觉,也不会让人觉得可怜。老农本来就喜欢在阴凉下睡午觉,这是习惯。在城市大街上睡觉,最多让人觉得不雅观。
友:我没强调他的可怜,我要的是儿女的感恩。
我:问题是你这个场景达不到触动子女感恩之心的效果,平淡无奇么!你自己想想,假如那是你的父亲,你会怎么想怎么问?
友:你我在干什么?在验证编故事的能力!
我:子“爹,你咋在这儿睡呢?”父:“刚吃了个饭,这儿怪凉快的,歇一会儿。”子:“那也不能在大街上睡啊,回家吧,叫人看见多不好!”
友:他女朋友在身边,假如他们刚刚在大饭店用完餐路过呢?
我:如果是不肖子孙,那就装作没看见不认识。
友:问题在此。
我:你要从你的故事种子里去发散。种子不行,长不出来好苗子。
友:假装不认识,他们的动作会是什么样子的?
我:一个平淡无奇的场景,很难发掘出一个好故事。路过的情侣是孙子,这就是编出来的巧合。作为开场情节,必须包含足够的信息量。
友:比如两个年轻人,当中有一个在餐桌上吹嘘父亲是一个包工头呢?
我:又钻了牛角尖了,说了这么多都白说。故事种子太平淡了,没有发掘价值。
友:我可没有说这是唯一的开场。
我:你一直在围绕这个场景在发散故事,还说不是唯一开场?
友:我也无意开发它。还是你句话,考验我们编故事的能力,认识差距。
我:问题是我们没必要拿一个没有故事的场景来探讨差距。你把这个场景给了贾平凹,你觉得他能发掘出一个什么故事来吗?
友:你确定他也不会编出好故事?
我:只有让作者有所触动的场景,才有可能作为故事素材。
友:那就是对你没有触动喽?
我:对。
友:理解了。
我:我也许有可能把这个场景作为故事中的一个虚假胜利的情节来运用,但这肯定不是故事种子或故事开场。
友:那我要是给他取个名字如何?
我:随你。
友:当然随我了?因为对你没有触动。
我:你又说不出是什么触动了你。你说可怜,在餐馆吃饭,不能说缺钱吧?能在大街上安然入睡,不能说有烦心事吧?
友:我看到了吾辈的努力,把爱无私的给了儿女,儿女又会如何对待你呢。
我:可以,但你呈现这么一个场景,观众会明白你想说的意思吗?
友:小吃部,你没带领过农民工吃过饭,你不知道他们要多节省。
我:我见得多了,农民工都那样,很多都是五六十岁的人。
友:难道这不就是触动吗?
我:我见到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推着翻斗车送泥。我问他,多大年纪了还干呀?你猜他多大?他才四十八岁!就这么一个情节,给你多大触动?一个不到五十岁的人,为什么看上去像是个七八十岁的人?他背后艰辛可想而知。我一直在说,不是主题不行,而是这个场景不足以极限表述主题内涵。
友:这就要向影像要答案了。
我:这两个场景比较一下,哪个更有利于表述主题?
友:饭桌。
我:你那个完全可以代表现下农民工的缩影,所以我说,拍张照片可以获奖。
友:老子和儿子用餐的等级比较。
我:大街上酣然入睡,他已经很满足了;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活法。你觉得那样的年轻人会被老人在大街上睡所触动吗?他只能觉得爷爷丢人。
友:有触动就没有后戏了。
我:我想不出你以后的情节是怎样触动子女的。
友:没有触动,只有埋怨。
我:那这个场景又有什么样的戏剧作用呢?没有触动,没有改变,算完整故事吗?
友:问题是在年轻人如何反应,老者如何反应。
我:没有触动,只有埋怨。
友:假如用抖音式的段子如何呈现?
我:假如对象认出了爷爷:那不是你爷爷吗?孙子:他在家就这样,总是睡在树底下。别管他!
友:恰恰相反,年轻人怕父亲没睡着认出他。
我:恰好老人醒了:孙子,去哪儿啊?吃了没有?
友:你就如此编故事吧!
我:要不就是,老人真的没睡着,看见了孙子和对象在一起,假装睡着了。你编。
友:我突然想到一个名字“无声”。
我:儿子害怕老人没睡着认出他,然后呢?没有交结如何展现人物关系?
友:到时间了,不讨论了。
我:他走他的,他睡他的。
友:此晚,领教了你的思维拓展能力。
我:废了我一包烟。
友:告诉你吧。当儿子或女儿一人回来,埋怨父亲时,父亲是默默的走开,还是给了儿子一记耳光,愤然离去,那个结尾比较适合?还是给了儿子钱,嘱咐儿子要节俭,可不敢乱花钱?然后在儿子不耐烦的催促下默默的离去,只有背影呈现出来?
我:给钱吧。给钱比较符合人物设定。父亲看见儿子在搞对象,所以回来给钱。
友:一部微电影在讨论中形成。
我:儿子告诫父亲不要再去那种地方睡觉,对象吹了跟他没完。
友:没有看见。
我:父子都是看见了装作没看见。
友:这还差不多,跟正确沾点边。父亲伤心了。
我:勉强是个故事。他不会伤心,他也担心儿子找不到对象。
友:无声。
我:你知道后来他爹去哪儿睡了?
友:废话。
我:儿子上厕所,发现父亲睡在厕所的角落里。
友:画蛇添足。
我:儿子埋怨父亲为什么吃过饭一定要睡觉。老父亲什么也没说,走下台阶的时候,一下子摔倒了,再也没有爬起来。
友:这倒可以考虑。
我:厕所里只有男人,不会被对象看到,所以他睡厕所。饭后爱睡,是他得了脑血栓。儿子得知后,能不触动吗?
友:你要反转。
我:睡厕所才是这个故事的新意和亮点,这样才算是个完整的故事。
我:睡了,瞎扯呢。
友:你这是要把我带到坑里的节奏啊。
我: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电影的作用就是实现人们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自己去想吧。
友:抱着你的艺术睡吧。
我:这就是差距。哈!
友:我在看经典。
我:什么经典?
友:看完了《平凡的世界》,又重温《白鹿原》。咱们跟经典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
我:我们还没会走路,就想飞?经典是那么容易成为经典的?
友:学习而已。
我:但愿你能学到精髓。
友:多重收获。
我:文艺片的市场狭窄,电视剧容量太大。没有作品背书的编剧,写电视剧基本就是自娱自乐。
友:不是写,是借鉴。那里面都是鲜活的人,鲜活的个体。细细想来,他们每个人就生活在你我的身边。
我:我们常说的人物前史,其实就是把自己融入到这个虚构人物的世界里,沿着他的人生轨迹重新再活一遍。电影电视从一个节点切入虚构人物的世界,所讲述的故事,就是这个人生活惯性的继续。
友:只有参透人生,才能写出各色人等。
我:电影故事创作,跟一个人的人生经验有很大关系,要么阅人无数,要么读书万卷。
友:你看过白鹿原吗?演绎了什么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不仅看过,我还有这本书。
友:我首先体会到了村长如何当,人的恶性是什么。白鹿原演绎的虽然是民国初年到革命初期,如果改头换面绘制从改革到现在农村生活画卷照样能成。
我:胸有成竹了?
友:没有。只是和你这个大家探讨而已。
我:你是村干部,自然就把视角放在鹿子霖身上。
友:鹿子霖这个人物演绎的太成功了。
我:何冰扮演,他演什么像什么。一般都是老于世故精于算计的角色。
友:角色如何设计,通过编排一段什么故事呈现就是你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汪海林老师说的剧本创作四步法是值得借鉴的。
友:哪四步?
我: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因一个故事一段歌词产生的灵感,挖掘主题;如何设置人物欲望和目标;如何编排情节来推动故事发展;如何设置故事结构。
友:如何编排情节是我们最大的缺陷。
我:查理老师讲的是故事八要素:身份,欲望,行动,问题,障碍,结局,正能量,负能量。主角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他的欲望和目标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行动?实现目标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遇到了什么障碍?什么样的结果?
友:最大的前提又要符合逻辑,让观众看了是那么回事。
我:符合逻辑是真实感的前提,要把一个虚构的故事讲的跟真的一样,就必须符合逻辑。
友:用你的《三重生》套装一下,能鉴别出来故事是否够精彩。
我:不光有八要素,还有十序列。八要素是横轴,十序列是竖轴。列一个表格,填上相应的内容,故事就出来了。
友:会如此容易吗?
我:当然不容易!比如身份,《三重生》的男主是个什么身份呢?一个孤儿,一个少年犯罪的孤儿,一个少年犯罪想要重新做人的孤儿。那么,他的欲望是什么呢?欲望越原始,行动越强烈……
友:一个师傅在砌墙,小工头过来指手画脚。最后砌墙师傅都无从下手了,墙砌的还不如自己以前砌得好。
我:你说我是外行指导内行?你不觉得八要素是可行的吗?
友:不是内行外行,问题是少了自己实践形成的自己特有的技术。
我:问题是,你我目前并不是砌墙技术娴熟的老师傅。有朋友说我,你那些都是外国电影的套路,我最讨厌了!
友:我也有此感。
我:起承转合你认可吧?八要素同样符合起承转合。
友:赞同。
我: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因为经典已经成为了经验!学习经验叫不叫套路呢?
友:架构好绘制,雕龙画凤难。
我: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创意故事。就说你说的砌墙故事吧。你尝试一下看能发掘出一个什么故事。比如,把主题确定为外行指导内行,或者新老交替。老师傅是主角,或者年轻人的主角……
友:比方,我们中午去小吃部吃饭,遇到一位上了年岁的打工者。此人身体瘦弱,斜躺在小吃部门前闭目晒太阳。如果编排一部微剧,你会如何编排出一段故事?
我:这个场景没有新意。因为这里边没有出乎意料的东西。
友:我只是看到这一幕。
我:假如这个瘦弱的打工者在捡拾残羹剩饭吃,而且把比较完好的饭菜让老板拿塑料袋打包。老板也跟他很熟的样子。这样就会让人产生猜想和疑问。这就是个有戏剧性的场景。
友:至于编排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无从知晓,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故事。随便发挥。
我:我接孩子下学回来,看到一个打工者躺在地上,裹着一个拆开的编织袋在睡觉。孩子问,她为啥不回家睡觉呢?
友:这种情况太多了。
我:是。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她是工间休息。但比你那个就有点故事。
友:按你的横竖套路编故事。
我:难道就她一个在打工吗?为什么就她一个人这样睡觉?
友:这才是最大的难点。
我:先说身份,她是一个离家较远的打工者,她是一个外地来的打工者。
友:可以。故事!重要的是故事!
我:故事是发散出来的。或者她是在工地吃饭,为了省点饭钱;又或者她跟丈夫闹别扭了,赌气不愿回家。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最后一个是最有故事的。
友:如何在戏剧里呈现?
我:接下来是欲望。这个女人的欲望是要向丈夫证明自己。
友:接下来是人物如何行动来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我:她采取了什么行动?她赌气出来打工。问题也就是悬念,她打工能不能赚到钱呢?这是她第一次出来打工,跟老板说好一天一百五,中午管饭……
友:你说到现在完全是自己的意念。我要的是行动。
我:怎么是自己的意念?
友:或者是观众的猜想。
我:首先,她丈夫认为她就是个围着锅台转的料,挣不来钱。
友:要行动!
我:这个合理吧?
友:合理。
我:她没有什么技术,就来打小工,工资一天一开,她来打工是不是行动?
友:如何在银幕上呈现?
我:这里边的情节你想不出来吗?
友:影像是要动的。
我:要我写一场戏吗?
友:她总不能自己解说吧
我:夫妻吵架是不是影象?
友:比如丈夫出场也可以呀。
我:她向工头询问工作情况和给多少工钱,是不是影像?她不可能跟她丈夫一起出来,那样就不是独立谋生了。
友:影像是躺在那里睡觉。倒叙吗?
我:上午打工结束,她在工地吃饭,席地而眠。我们不是只写睡觉的场景,写的是睡觉背后的故事,她为什么会这样睡觉。
友:如何呈现你说的发生在她身上的事?
我:就说你的那个场景,难道只写瘦弱的打工者吃完饭晒太阳吗?要发散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友:不,一对情侣走过。
我:然后呢?你总得讲个完整故事吧。
友:问你自己。
我:你要问我,我就得去发散故事,我总不能死板地描述你说的场景吧?
友:我也不知道。咱现在探讨的是如你讲的,一段歌词,挖掘一段故事。
我:对啊。我在发掘背后的故事,你却揪着睡觉的场景不放。
友:是的,你可以任意想象,我只是说要用影像讲故事。
我:我跟你讲的这些情节都是可以用影像展现的。行动也是可以用影像展现的。
友:那我步子可能迈的大了。
我:比如,她到一个工地打工,发现丈夫也在那里,赌气走了,找了另一家,走的时候丈夫告诫她,小心拿不到钱。
友:可以。
我:她在另一个工地跟老板谈好了工资,说好一天一结。
友:可以。
我:好好地干完上午,中午吃完饭席地而睡。下午傍晚的时候,工地来了监工,检查工地质量。到了收工,老板不给工钱,说她干的活不合格。这是第一次行动,失败了。
友:对故事意义何在?
我:行动之后就是问题,她能不能挣到钱?这就是行动遇到的障碍。这是一个女工的成长故事。
友:勉强可以。
我:不给她钱她肯定不依,矛盾冲突出现。她不懂用合同保障自身权益,隔行如隔山,她初来乍到,肯定不懂这一行的道道。
友:故事讲到此处,可以作为公益片拍摄了。
我:不是勉强,拖欠新人工资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只不过我们是用戏剧性桥段展现了出来。当然,我发散的并不见得精彩,更不是唯一结果。
友:但,这不是你我想要的故事吧?
我:我们不是在策划你我想要的故事,只是在探讨创作方法。
友:你我同大咖的距离就在于此。
我:你我想要的故事究竟是什么?没有差距我们也就成了大咖了。哈。不过,我没懂你说的差距是什么。
友:编故事质量的差距。
我:故事质量跟作者的阅历有直接的关系,也跟作者观察生活的敏锐洞察力有关。文学作品不是照搬生活。
友:是。
我:比如你看到的这个场景,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联想呢?是什么东西让你对这个场景产生了深刻印象呢?
友:比方,一对情侣从打工者身旁走过,假如此打工者或是情侣中某一位的老父亲,故事往下又如何发展为上。往下拓展故事。
我:这个场景首先能够触动你,才有可能触动观众。
友:我和你看到的没什么区别,只是好奇而已。
我:作者观察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从生活中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东西。
友:确切地说,产生了点点怜悯。一点其他的想法都没有,只是拿出来和你探讨如何编故事。
我:我觉得没有可怜悯的。在餐馆吃饭,惬意地晒太阳。除了有点瘦弱,你说有啥可怜悯的?
友:你接一下,往下拓展。
我:你如果把怜悯作为主题,那么我设置老人捡饭吃的场景倒是挺合理。
友:怜悯只是当时的感觉,与编故事无关。
我:他经常到这捡剩饭吃,老板送他饭吃,他坚决不要,所以老板跟他很熟,给他袋子打包。他打包回去送给孙子吃,说是在餐馆给他买的。一个怜悯的故事不就出来了?
友:两个情节我已编排,你能想象出下面的故事如何发展吗?
我:你发散一下我听听。
友:我没有其他了。
我:我已经发散了女工的故事了,也就这个水平。
我:他不晒太阳捡废品,会是什么形象?一对情侣要把没吃完的水果或者饮料扔进垃圾桶,他会是什么反应?
友:只是当时的真实情景。我所联想到的,假如穿着体面的情侣中,有一方是老者的子女,往下的故事会如何发展?我就想不出来了。
我:他晒太阳只能说无忧无虑,很惬意。如果情侣中有他的孙子,孙子也只能惊讶地说:爷爷,你咋在这睡呢?爷爷说:吃过饭歇一会儿,下午上工。
友:如果他身边放着建筑用的工具呢?你在耍赖。
我:他如果是出来打零工的,肯定还有伙伴。没有耍赖。吃完饭歇会儿太正常了,没什么好写的。你让他孙子看见他爬高上低,那才震撼。或者他在餐馆捡饭吃,捡到了孙子的饭桌前……
友:歇会无可厚非,躺在小吃部的屋檐下,在阳光的照射下,你不觉得有反差吗,从摄影角度来说。
我:哈!拍张照片可能会拿奖。活生生中国当下农民工的形象,知足常乐的人,或者小富即安的人。瘦弱代表并不富裕,屋檐下小睡代表知足,阳光黑白分明代表还有阴暗面。很有代表性。
友:关键是他闭目养神,儿子或女儿认出自己的父亲,会是如何反应。或许他们还在大学里读书呢。
我:你在自我意淫,一定要别人觉得他可怜。
友:不要总结,要故事,要会动的人。
我:即便是子女不知道他在打工,一个老农在城里的屋檐下睡觉,也不会让人觉得可怜。老农本来就喜欢在阴凉下睡午觉,这是习惯。在城市大街上睡觉,最多让人觉得不雅观。
友:我没强调他的可怜,我要的是儿女的感恩。
我:问题是你这个场景达不到触动子女感恩之心的效果,平淡无奇么!你自己想想,假如那是你的父亲,你会怎么想怎么问?
友:你我在干什么?在验证编故事的能力!
我:子“爹,你咋在这儿睡呢?”父:“刚吃了个饭,这儿怪凉快的,歇一会儿。”子:“那也不能在大街上睡啊,回家吧,叫人看见多不好!”
友:他女朋友在身边,假如他们刚刚在大饭店用完餐路过呢?
我:如果是不肖子孙,那就装作没看见不认识。
友:问题在此。
我:你要从你的故事种子里去发散。种子不行,长不出来好苗子。
友:假装不认识,他们的动作会是什么样子的?
我:一个平淡无奇的场景,很难发掘出一个好故事。路过的情侣是孙子,这就是编出来的巧合。作为开场情节,必须包含足够的信息量。
友:比如两个年轻人,当中有一个在餐桌上吹嘘父亲是一个包工头呢?
我:又钻了牛角尖了,说了这么多都白说。故事种子太平淡了,没有发掘价值。
友:我可没有说这是唯一的开场。
我:你一直在围绕这个场景在发散故事,还说不是唯一开场?
友:我也无意开发它。还是你句话,考验我们编故事的能力,认识差距。
我:问题是我们没必要拿一个没有故事的场景来探讨差距。你把这个场景给了贾平凹,你觉得他能发掘出一个什么故事来吗?
友:你确定他也不会编出好故事?
我:只有让作者有所触动的场景,才有可能作为故事素材。
友:那就是对你没有触动喽?
我:对。
友:理解了。
我:我也许有可能把这个场景作为故事中的一个虚假胜利的情节来运用,但这肯定不是故事种子或故事开场。
友:那我要是给他取个名字如何?
我:随你。
友:当然随我了?因为对你没有触动。
我:你又说不出是什么触动了你。你说可怜,在餐馆吃饭,不能说缺钱吧?能在大街上安然入睡,不能说有烦心事吧?
友:我看到了吾辈的努力,把爱无私的给了儿女,儿女又会如何对待你呢。
我:可以,但你呈现这么一个场景,观众会明白你想说的意思吗?
友:小吃部,你没带领过农民工吃过饭,你不知道他们要多节省。
我:我见得多了,农民工都那样,很多都是五六十岁的人。
友:难道这不就是触动吗?
我:我见到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推着翻斗车送泥。我问他,多大年纪了还干呀?你猜他多大?他才四十八岁!就这么一个情节,给你多大触动?一个不到五十岁的人,为什么看上去像是个七八十岁的人?他背后艰辛可想而知。我一直在说,不是主题不行,而是这个场景不足以极限表述主题内涵。
友:这就要向影像要答案了。
我:这两个场景比较一下,哪个更有利于表述主题?
友:饭桌。
我:你那个完全可以代表现下农民工的缩影,所以我说,拍张照片可以获奖。
友:老子和儿子用餐的等级比较。
我:大街上酣然入睡,他已经很满足了;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活法。你觉得那样的年轻人会被老人在大街上睡所触动吗?他只能觉得爷爷丢人。
友:有触动就没有后戏了。
我:我想不出你以后的情节是怎样触动子女的。
友:没有触动,只有埋怨。
我:那这个场景又有什么样的戏剧作用呢?没有触动,没有改变,算完整故事吗?
友:问题是在年轻人如何反应,老者如何反应。
我:没有触动,只有埋怨。
友:假如用抖音式的段子如何呈现?
我:假如对象认出了爷爷:那不是你爷爷吗?孙子:他在家就这样,总是睡在树底下。别管他!
友:恰恰相反,年轻人怕父亲没睡着认出他。
我:恰好老人醒了:孙子,去哪儿啊?吃了没有?
友:你就如此编故事吧!
我:要不就是,老人真的没睡着,看见了孙子和对象在一起,假装睡着了。你编。
友:我突然想到一个名字“无声”。
我:儿子害怕老人没睡着认出他,然后呢?没有交结如何展现人物关系?
友:到时间了,不讨论了。
我:他走他的,他睡他的。
友:此晚,领教了你的思维拓展能力。
我:废了我一包烟。
友:告诉你吧。当儿子或女儿一人回来,埋怨父亲时,父亲是默默的走开,还是给了儿子一记耳光,愤然离去,那个结尾比较适合?还是给了儿子钱,嘱咐儿子要节俭,可不敢乱花钱?然后在儿子不耐烦的催促下默默的离去,只有背影呈现出来?
我:给钱吧。给钱比较符合人物设定。父亲看见儿子在搞对象,所以回来给钱。
友:一部微电影在讨论中形成。
我:儿子告诫父亲不要再去那种地方睡觉,对象吹了跟他没完。
友:没有看见。
我:父子都是看见了装作没看见。
友:这还差不多,跟正确沾点边。父亲伤心了。
我:勉强是个故事。他不会伤心,他也担心儿子找不到对象。
友:无声。
我:你知道后来他爹去哪儿睡了?
友:废话。
我:儿子上厕所,发现父亲睡在厕所的角落里。
友:画蛇添足。
我:儿子埋怨父亲为什么吃过饭一定要睡觉。老父亲什么也没说,走下台阶的时候,一下子摔倒了,再也没有爬起来。
友:这倒可以考虑。
我:厕所里只有男人,不会被对象看到,所以他睡厕所。饭后爱睡,是他得了脑血栓。儿子得知后,能不触动吗?
友:你要反转。
我:睡厕所才是这个故事的新意和亮点,这样才算是个完整的故事。
我:睡了,瞎扯呢。
友:你这是要把我带到坑里的节奏啊。
我: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电影的作用就是实现人们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自己去想吧。
友:抱着你的艺术睡吧。
我:这就是差距。哈!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