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8788
阅读:6551
发表:2014/5/10
34章 主旋律 小说
《红云白雾》第13章:二
0
…
13
13
13
…
34
全部
第十三章(二)作品名:红云白雾 作者:任勤
春播之前,县里就召开了电话会议,要求各公社、各大队要落实“农业学大寨”的精神,在安排生产计划时要坚持“以粮为纲”,各家各户在种自留地时,也要贯彻“以粮为纲”的政策,防止“小生产”现象回头,坚决割掉资本主义尾巴。
建州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号称“七山、一水、二分田”,耕地面积本来就很少,又多是一些山坡地,粮食产量很低。往年很多生产队都完不成上级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社员们还要吃国家调拨的“返销粮”。为了扭转这种粮食生产落后的状态,县革委会领导下了决心,要坚决打好粮食生产翻身仗,摆脱农民吃粮还要靠国家调拨、吃返销粮的不正常的现象。
要增加粮食的产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大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但是下面的生产队出于本位主义的考虑,普通社员群众为了个人和家庭利益,还总是想要种一些经济作物。为防止有些生产队隐瞒实情,弄虚作假,县革委会专门下了通知,要求各公社在旱田春播结束之后,派工作组到各生产队进行检查,凡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没有完成计划,而又种植了旱烟、生姜、辣椒、大蒜、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的生产队,都要组织人力,将经济作物的青苗毁掉,然后补种荞麦、小豆、绿豆等适合晚播的杂粮,这叫“拔资本主义苗,播社会主义种”,简称“拔苗播种”。芦苇河公社将“拔苗播种”的任务交给了“‘五·七’连”,由“五·七”干部和知识青年去做这项本地干部不愿干、也干不好的工作。
张长春在公社主持召开了“拔苗播种”工作会议,安排好各大队的任务后,就回到了溪河湾。晚上,他将黎晓华、邱成峰和另一位“五·七”干部王天海叫到自己家里,商量如何在大队开展“拔苗播种”的工作。
“老张,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得别顾及情面,态度要强硬一些,我看多抽几个男知青来做这个工作比较合适。”王天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王叔说的有道理,应该多抽调几个男同学,组成一个‘拔苗’小组,专门做这项工作。”黎晓华本来对这项工作就有些顾虑,王天海的建议恰好符合了她的心理。
“我觉得不能简单的、完全靠强硬手段,也需要做一些细致的思想工作,讲一点策略,‘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吗!否则会激化矛盾的。青苗都长起来了,现在给拔掉谁不心疼啊,尤其是一些大娘、大婶,她们要是连哭带闹的,死活不让你拔,男同学还真就束手无策,再说了,这几天赵炎正领着男同学盖水磨房,安装水轮机,贾俊杰、刘红军他们这些人都抽不出来,我看还得有几个女同学去做这个工作。”邱成峰说了自己的想法。
“邱成峰说的有道理。这样吧,从你们青年点抽出男,女同学各四名,组成一个小组,就叫‘拔苗’小组吧!由王天海同志担任组长,黎晓华和邱成峰担任副组长,怎么样?”张长春用商量的口吻说。
“老张,我基本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建议由邱成峰来担任组长,黎晓华做副组长,我做顾问,这样更有利于开展这项工作。首先,邱成峰有一定的政策水平,能够做好这项工作,再有,这也是锻炼年轻人的一个机会,作为年轻人即使是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俩也能以‘五·七干部’的身份替他做些解释,这样我们就有了较大的回旋余地,‘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的’吗!”
王天海虽然说得委婉一些,但另外三个人都听出了其中潜在的意思:如果王天海担任组长,一旦工作出现偏差,就会在大、小队领导和“五·七干部”之间造成矛盾,那时也就没有人能充当调节矛盾的“第三方”了,所以张长春便同意了王天海的建议,而邱成峰和黎晓华虽然心里清楚,这是把知青们推到了“拔苗”战斗的火线上,“五·七干部”却退到了二线,但出于对张长春的尊重,也不好再提出反对意见了。
第二天早晨,社员刚刚上工,王天海便和“拔苗”小组的人到地里检查,看看各生产队有没有违规种植非粮食作物的。在溪河湾生产队的集体耕地上,除了按国家计划种植了一些大豆和十几亩烟草外,并没发现有违规种植的经济作物,而在社员家的自留地里却种有旱烟、大蒜、辣椒等明令禁止的经济作物,有的自留地里还种植了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既然发现了问题,就不能手软,在王天海的默许下,邱成峰带领拔苗小组的人一起动手,很快就将这些违反县里规定的“资本主义苗”拔掉了。
回到村里,检查各家各户的院子里、房前屋后的菜地时,又发现几乎家家都种植了违规的经济作物,就连王队长家也种了一些旱烟、辣椒和大蒜。邱成峰推开了院门,同学要进到菜园子里拔苗的时候,王婶从屋里冲了出来,挡在了栅栏门前,拼死拼活的阻拦着。
“怎么,不让人活了!老头子要抽烟,又不像每月都发饷的城里人那么有钱,能去买‘洋烟卷’,种几棵烟自己抽就犯法了?栽几头大蒜,过年杀猪吃个酸菜血肠白肉,谁家不捣点蒜酱?栽几棵辣椒,冬天腌点辣白菜,这都算犯法了?真没有讲理的地方了。”说着说着,她抹起了眼泪。
黎晓华和林秋月急忙上前,一左一右的扶住她,好言劝解着。
王婶这一哭一闹,惊动可不小,左邻右舍、前后院的大娘、大婶和大嫂子们都围了过了。五、六个妇女一起闹了起来,高洁和肖日萌也赶忙上前劝解,但无论怎么劝都劝不住。
面对着混乱的场面,邱成峰是既同情又无奈,他试探着对王天海说:“王叔,我看算了吧!王婶说的也有道理,家家都不容易,平时生活都挺苦的,缺油少盐的、没钱买就没办法了,做菜时放点葱、姜、蒜、辣椒什么的,不就图个饭菜有点滋味吗?”
听邱成峰这样说,王天海忙着把黎晓华叫了过来,三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做些让步:各家房前屋后菜园子里的烟苗、蒜苗、辣椒苗等就不拔了,马上抓紧时间再到北崴子去检查。又哭又闹的几个妇女这才消停下来。
北崴子村南,马书记正在和社员们在一块水田里补插秧苗,看到王天海和七、八个知青走过来,他光着脚就迎了上来。
“马书记,旱田都种完了,水田插秧也快完成一半了吧?”王天海主动打着招呼。
“一半倒是有了,可是这不还得返工吗?”马书记语气里带点埋怨,但又不知是埋怨谁。
“插秧怎么还返工呢?”
“这块田是最早插的秧,不知是什么原因,缺苗也最多,只好再补补苗了。”
“这就叫‘欲速则不达’,插秧太早,再遇上‘倒春寒’,必然会伤苗。”王天海凭想象为他找出了一个并不确定的理由。
“听说知青们这些天在忙着建什么水轮机,你今天和邱成峰他们到我们北崴子来干什么?”
“马书记,临过来时,张长春连长让我先跟你简单汇报一下,根据县和公社‘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的指示,我们要到各生产队检查粮食作物的种植情况,看看有没有违反‘以粮为纲’方针政策、私自种植经济作物的。过一会,他会过来跟你详细介绍公社会议精神的。”
“那好吧!等我把鞋穿上,陪你们转一转。”马志强说着哈腰去拾地上的鞋。
“不用了,马书记,你忙你的吧!黑脸包公我们来唱,你和我们一起去,乡里乡亲的都很熟,有些事反倒不好办。”
见王天海不愿自己介入此事,马志强便对几个知青说:“那就多辛苦你们了,要抓紧时间,把上级交给的任务完成好。”
北崴子的人口少,耕地也少,经检查,这里的情况和溪河湾的情况差不多。自留地里发现了一些违反政策的青苗,很快就被拔掉了, “拔苗”小组又到各家房前屋后去检查。由于有了之前在溪河湾的教训,所以这种检查只是为了造一些声势,对于菜园子里究竟都种了些什么,大家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当走马观花似的走到一家房后菜地时,林秋月意外的看到了一种从没见过的植物,她拉了拉高洁,好奇的说:“这是什么东西?”
“没见过!”高洁似乎对此并不怎么感兴趣。
这时,其他人也都走了过来,蹲下身看着这种不常见的植物,王天海拔下一棵仔细看了看说:“这是罂粟!也就是当地人说的大烟。”
邱成峰从没见过罂粟,但对于“罂粟”这两个字他却早已熟记在心。上小学时,语文课本里就有一篇节选自苏联作家茹尔巴所写的小说——《普通一兵马特洛索夫》的课文,叫《田野上的罂粟为什么开红花》,里面讲的是一个叫丹柯的年轻人,带领乡亲们反抗压迫的故事。丹柯被统治者抓住后,用皮鞭抽他、用棍棒打他,但他毫不屈服,他的鲜血一滴、一滴的滴落在田野上,在鲜血滴落的地方,就开出了一朵朵鲜红的罂粟花。
学过这篇课文以后,在邱成峰的心目中“罂粟花”就是一种承载着勇敢、正义和圣洁的东西。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他知道了鸦片战争,也知道了罂粟与鸦片的关系,但在情感深处仍将罂粟花和鸦片归于对立的两极:罂粟花代表的是圣洁和美好,而鸦片代表的却是龌龊和邪恶。现在这集圣洁和邪恶于一身的东西,就展现在自己的眼前,面对它,被唤起的究竟是何种情感,是应当虔诚的欣赏她,还是无情的铲除它?情感上的矛盾,导致了思维的混乱和态度的 暧昧 。
“大烟花是国家明令禁止私人种植的,必须得拔掉!”黎晓华的态度鲜明。
“你们不能拔!”一个苍老、低沉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大家都本能的回过头,一位看起来年纪能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正站在他们身后。
“大爷,这是毒品,国家是禁止私人种植的。”林秋月轻声的对老人说。
“我不管什么毒品不毒品的!我有齁痨病,冬天犯病时喘不上气来,用水冲点烟膏喝下去,就能挺一阵子,如果没有这东西,犯病时我就得憋死。”老人的语气很强硬。
“老人家,您有病可以到赤脚医生那儿开点药吃,种这种东西那可是犯法的。”
王天海耐心的解释着,同时示意邱成峰和黎晓华赶紧领着大伙动手拔。
几个人一拥而上进了园子,七手八脚的,不一会儿功夫,一片罂粟苗便都拔光了。
老人看到这种情况,先是愣了一会儿,随后浑身颤抖起来,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又突然一转身,跌跌撞撞的跑开了,嘴里还喊着:“小兔崽子们,看我怎么跟你们算账!我这是阎王爷老了,不拿鬼了。”
看老人被气跑了,大家也担心出现意外,赶紧从园子里出来了。出于多年来对罂粟花的一种美好的情感,邱成峰有意的保留下两棵完整的罂粟苗,他用一捧土包住罂粟苗的根,托在手里。
“成峰,你还留两棵大烟苗干什么?”张保忠不解的问。
“带回青年点栽上,秋后看一看开放的罂粟花到底是什么样子。”
“你这不是贻人口实吗?‘拔苗’小组的组长,把‘资本主义苗’移栽到自己的地里,是不是有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思啊?”平时少言寡语的吴文甫提醒他。
“文甫说的对,这事没人提就没什么事,一旦有谁和你过不去,提起来可就是个事。”于文成也在劝阻邱成峰。
“我只想看看罂粟花,又不想要大烟,大不了等开过花,没结果实的时候,我就把它拔了。再说了,青年点的这些哥们都不是背后鼓捣事的人,谁能跟我过不去?”邱成峰有时会表现的莫名其妙的固执。
王天海领着大家一起往回走。刚走到村口,就看到刚才的那位老人在四、五个人的簇拥下走了过来,其中有马书记和北崴子小队的钱队长,马书记正掺扶着老人,钱队长加快脚步迎了上来。
“老王,这是怎么回事?把老爷子气成这样。”
“钱队长,是这么回事,这位老爷子在自家房后园子里种的大烟被我们拔了,他生气跑开了,我们也怕出什么意外,就赶紧跟了过来。”
说话的工夫,马书记已经掺着老人走了过来。经过王天海身边的时候,脚步也没停,只简单的打了个招呼:“这就回去呀?”
“啊!回去。马书记你们再做做老爷子的工作。”王天海又回头叮嘱了一句。
“老王,你知道这老爷子是谁吗?他是马书记的爷爷,也是大队张主任的老丈人。”钱队长的语气里带着埋怨。
“你说什么?老爷子是马书记的爷爷,张主任的岳父!”王天海吃惊的问。
知青们也有些吃惊。
“老钱,你替我们向马书记解释一下,种大烟是违法的事,我们也只能这么做。”王天海很无奈的对钱队长说。
“有什么好解释的,从道理上讲,你们一点错都没有!可是老爷子离开这东西就可能过不了冬······唉!算了。”钱队长一跺脚,随后面的几个社员一起走了。
“拔苗”小组的人都愣在了那里。正在这时,张长春从南边走了过来。
“老张,你过来了?”王天海迎上前去问。
“过来向马书记传达一下‘拔苗播种’工作会议的情况。”
“老张,有件事我得向你汇报一下!我们过来的时候,正好碰见马书记和几个社员在地里补插稻苗,我就简单的向他说了一下‘拔苗播种’的事,听完后,他还说要跟我们一起到村里检查,考虑到他家就住在北崴子,和这里的社员太熟了,有些事不好办,我就劝阻了他。进村后,我们检查到一家菜园子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大烟苗,尽管遭到了一个老爷子的阻拦,我们还是给拔掉了,结果给老爷子气的够呛,跑到马书记那儿告了我们一状,事后我们才从钱队长那儿知道,老爷子是马书记的爷爷,因为患哮喘病,他才种些大烟以备急用。老张,你说这事怎么办?”
张长春沉默了一会说:“今天马书记那儿我也不去了,咱们回去吧!这事以后我来解决。”
“张叔,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这事处理好?”黎晓华显然是很有顾虑的。
“我找一下在卫生部门工作的老战友,搞一点止疼片、杜冷丁之类的药,送给马老爷子。这些药也都有麻醉、镇定和止疼的作用。”
“这倒是个好办法,我们既按上级的要求秉公办了事,又解决了马老爷子患哮喘病的难题,马书记就不会有什么想法了。”
黎晓华的顾虑打消了一些,其他人紧张的情绪也放松了许多。
在回溪河湾的路上,邱成峰想起了一件事,他凑到张长春身边说:“张叔,今天是周日,晚上应该是‘读书会’活动的时间。”
下乡插队一年多来,知青中具有“周”观念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邱成峰却是这少数人中“周”观念较强的人,他记得今天是星期日。
在溪河湾,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是随着节气的变化而进行的,人们除了能清楚的记得立春、雨水、惊蛰······这二十四节气外,还不会忘记的就只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和自己农历的生日了,至于城里人享有的新年、“五·一”、“十·一”这些法定假日,山沟里的人并不太重视,而像“星期”和“周”这样的概念,他们几乎没有,因为那只是县城和镇里拿工资的职工、干部专有的东西。知青们来这里插队已经一年多了,他们也渐渐的淡漠了“周”的概念。
邱成峰经常到大队部看报纸,他注意到邮递员总是在星期五来溪河湾,前天他见到了邮递员,并到大队部看了报纸,所以他知道今天是星期日。
“我也正想说这事呢,中午你们把这周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归纳、整理一下,晚上我们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张长春给他布置了任务,然后又想起了一个问题,“对了,赵炎为什么没参加‘读书会’?”
“为这事我前几天曾和他谈过一次,他说的很含糊,也许和他正忙于搞‘水轮机’的事有关。据我所知,他近一段时间所看的书主要是一些科技类的,还有一些日文杂志,也可能是他所看的书,与我们‘读书会’所重点关注的社会科学的内容有所差异,因此他才没有主动要求加入‘读书会’吧。”邱成峰向张长春做着解释。
“其实赵炎本是文、理兼优的,可是自从插队以来,他却明显的‘重理轻文’了,这可能和他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有关。”高洁猜测着。
高洁的猜测是对的,对此邱成峰比她更清楚,只不过出于某种考虑,他对和赵炎谈话的内容做了一些保留。确实,赵炎之所以没有参加“读书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父亲身份的问题,他曾对邱成峰毫无保留的说:自己的父亲原本是一位工程师,在清理阶级队伍时却被定为“历史 反革命 ”,现在自己和赵艳成了“黑五类”子女,虽然还有另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但实际上,在政治方面是很难有什么造就的,弄不好一旦出点什么问题,是很容易与父亲的“历史问题”联系起来、被“上纲上线”的,而“读书会”本身是带有一些政治色彩的,因此自己和妹妹赵艳才抱着“自知之明”的态度,对其有意的“敬而远之”。
“其实,赵炎和赵艳不必这样,党的阶级路线是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重在个人表现。当然,参不参加‘读书会’是自觉自愿的,他什么时候想好了,随时都可以加入。”张长春希望赵炎和赵艳能参加“读书会”,同时也很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理。
吃过晚饭,在邱成峰的催促下,报名参加了“读书会”的几个男同学一起来到了大队部,在院子里,就看到西屋有晃动的灯光。一进西屋,看到张长春正站在板凳上,提着一盏马灯往梁柁上挂,可能是灯罩刚刚擦拭过,并且添满了油,所以灯光显得比往常要亮。令邱成峰他们意外的是,南炕沿坐着三个陌生的女知青。看到进来了六、七个男生,三个女知青礼貌的站了起来。张长春挂好了灯,从凳子上下来,刚要给他们相互介绍,黎晓华和几位女同学进来了,看到站在屋里的三个女生,黎晓华惊喜的叫起来:“雪梅!你怎么来了?”
“啊,我来了!不欢迎吗?”一个梳短发的女生向前跨了一步。
黎晓华赶紧挤到男同学的前面,迎上去,伸出两手,拉住了短发女生的双手。
“欢迎,当然欢迎了!”
梳短发的女生就是东岭坡的战雪梅,黎晓华去年在县里的知青代表座谈会上就认识了她。黎晓华向本队的同学介绍了战雪梅,战雪梅又向大家介绍了东岭坡的另外两个女同学,一位叫杨红,一位叫王惠琴。
寒暄过后,女生都坐到了南炕,男生都坐到了了北炕。
张长春站在地中间,向两边看了看,然后解释道:“几天前去公社开会,遇见了战雪梅。雪梅听说咱们组织了‘青年读书会’,也想来参加,我当时没答应她,没想到她回东岭坡后,在她们青年点组织了一个‘坤华女子读书会’。今天中午,雪梅给我来电话,说要请我做她们的辅导员,还说晚上要来我们这里,一方面是来祝贺我们‘青年读书会’的成立,另一方面也是想和你们商量一下,今后两个读书会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事情。这不,她们三个真的就来了。”
听张长春这么一说,大家都很高兴,一时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最后双方商定:“青年读书会”和“坤华女子读书会”各自独立开展读书活动,集体活动的时间都定在星期日晚上,集体活动时,双方都可以自由派代表参加对方的活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是两个读书会的联席活动日,因为东岭坡青年点都是女生,所以每逢联席活动日,“青年读书会”的人要到东岭坡去,张长春作为两个读书会的辅导员,也要参加联席活动。
活动方式的问题确定之后,开始进行讨论,早有准备的高洁首先发了言,她说:“最近我看了恩格斯所写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并对我国的人民公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进行了一番思考。我国的‘人民公社’制是从1958年开始的,根据最初的设想,人民公社是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社会基本单位。实际上,作为社会组织形式的‘公社’制度,在中外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例如:古代的‘氏族公社’、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新和谐公社’、法国无产阶级建立的‘巴黎公社’等,这些‘公社’制的社会组织形式,由于是建立在原始、低下、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或者是因为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以最后都消亡或失败了。
“在 文化大革命 中,革委会制度确立之前,上海也有人提出要实行‘公社’制,并建议要成立‘上海公社’,后来这一建议被否定了,最终没能实行,但这足以说明,‘公社制’在历史上不止一次的出现过,并被相当数量的人们所认可。
“今天,我们的农村人民公社,本应是一种综合的农村基层组织,既所谓的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是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共产主义低级形式,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在其发展过程中,却演变成了今天这样一种几乎是只有单一农业的、政社合一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形式了,而城市的‘人民公社’作为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则完全政权化了。现在城乡的这种‘人民公社’是否还是本来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的低级形式?我是存在着一些疑问的。”
“高洁叙述的历史脉络清楚,理论分析透彻。”邱成峰对高洁的发言表示认可、也产生了兴趣,所以马上就接上了话。
“任何一种‘公社’形式,都具有共产主义因素,这一点单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公社’这两个字,其实可以解读为‘公有制’的‘社会’、或‘公共’的‘社会’。‘氏族公社’是原始的共产主义形式;‘新和谐公社’是空想的社会主义形式;‘巴黎公社’是法国无产阶级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形式;现今我国的‘人民公社’也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层组织,它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在人民公社体制内,它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山林、大型机械,骡马牲畜等都归集体所有,但因为它仅仅是一种初级的、或者叫低级的共产主义形式,所以它仍然具有某些私有制的残留,比如现在的‘自留地’、‘自留畜’等就属于私有制的残留,对于这种‘残留’,在当今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应该干涉其所有者去行使‘支配权’和‘使用权’。”
“邱成峰,如果照你这么说,那有一个问题我就不明白了,社员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养鸡、养鸭和养猪,那为什么就不能自主决定在自己的‘自留地’里是种玉米还是种旱烟,是种茄子还是种辣椒呢?想起今天‘拔苗’的事情,我总感觉有些不妥。”谁都没想到,林秋月会提出一个触及现实政策的棘手问题。
张长春正在想怎样向她解释这一问题的时候,战雪梅抢先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自留地和自留畜,确实是党和国家政策允许的一种私有制形式。从一般的道理上讲,既然是党和国家政策允许的,就不应当再受到什么限制,而要允许社员自由的支配、自由的使用。但是列宁说过,‘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所以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的名称叫‘中国GCD’,GCD最终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现今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正是朝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步骤。至于现阶段允许自留地和自留畜的存在,这并不是我们赞许私有,更不是鼓励和发展私有制,这只不过是在与私有制斗争的过程中,一种策略上的妥协和权益之计,相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共产主义觉悟的提高,我们时刻准备着取消和废除这种私有制的残余,所以,即使在现阶段,我们也不能任其发展,而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限制,以促进公有制因素的发展壮大,并逐渐的消减私有制因素,以至于最后完全消灭私有制。当然,这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因此而放松了当前应做的工作,‘拔资本主义苗’就是我们现在应当做的、一个有政治远见的工作。”
战雪梅的发言,令张长春十分满意,他确信,这足以能说服林秋月以及和她有同样疑问的人了。
邱成峰似乎也接受了战雪梅的观点,但同时又存在着某种认识上的差异,他一时有些理不出头绪······。
春播之前,县里就召开了电话会议,要求各公社、各大队要落实“农业学大寨”的精神,在安排生产计划时要坚持“以粮为纲”,各家各户在种自留地时,也要贯彻“以粮为纲”的政策,防止“小生产”现象回头,坚决割掉资本主义尾巴。
建州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号称“七山、一水、二分田”,耕地面积本来就很少,又多是一些山坡地,粮食产量很低。往年很多生产队都完不成上级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社员们还要吃国家调拨的“返销粮”。为了扭转这种粮食生产落后的状态,县革委会领导下了决心,要坚决打好粮食生产翻身仗,摆脱农民吃粮还要靠国家调拨、吃返销粮的不正常的现象。
要增加粮食的产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大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但是下面的生产队出于本位主义的考虑,普通社员群众为了个人和家庭利益,还总是想要种一些经济作物。为防止有些生产队隐瞒实情,弄虚作假,县革委会专门下了通知,要求各公社在旱田春播结束之后,派工作组到各生产队进行检查,凡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没有完成计划,而又种植了旱烟、生姜、辣椒、大蒜、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的生产队,都要组织人力,将经济作物的青苗毁掉,然后补种荞麦、小豆、绿豆等适合晚播的杂粮,这叫“拔资本主义苗,播社会主义种”,简称“拔苗播种”。芦苇河公社将“拔苗播种”的任务交给了“‘五·七’连”,由“五·七”干部和知识青年去做这项本地干部不愿干、也干不好的工作。
张长春在公社主持召开了“拔苗播种”工作会议,安排好各大队的任务后,就回到了溪河湾。晚上,他将黎晓华、邱成峰和另一位“五·七”干部王天海叫到自己家里,商量如何在大队开展“拔苗播种”的工作。
“老张,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得别顾及情面,态度要强硬一些,我看多抽几个男知青来做这个工作比较合适。”王天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王叔说的有道理,应该多抽调几个男同学,组成一个‘拔苗’小组,专门做这项工作。”黎晓华本来对这项工作就有些顾虑,王天海的建议恰好符合了她的心理。
“我觉得不能简单的、完全靠强硬手段,也需要做一些细致的思想工作,讲一点策略,‘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吗!否则会激化矛盾的。青苗都长起来了,现在给拔掉谁不心疼啊,尤其是一些大娘、大婶,她们要是连哭带闹的,死活不让你拔,男同学还真就束手无策,再说了,这几天赵炎正领着男同学盖水磨房,安装水轮机,贾俊杰、刘红军他们这些人都抽不出来,我看还得有几个女同学去做这个工作。”邱成峰说了自己的想法。
“邱成峰说的有道理。这样吧,从你们青年点抽出男,女同学各四名,组成一个小组,就叫‘拔苗’小组吧!由王天海同志担任组长,黎晓华和邱成峰担任副组长,怎么样?”张长春用商量的口吻说。
“老张,我基本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建议由邱成峰来担任组长,黎晓华做副组长,我做顾问,这样更有利于开展这项工作。首先,邱成峰有一定的政策水平,能够做好这项工作,再有,这也是锻炼年轻人的一个机会,作为年轻人即使是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俩也能以‘五·七干部’的身份替他做些解释,这样我们就有了较大的回旋余地,‘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的’吗!”
王天海虽然说得委婉一些,但另外三个人都听出了其中潜在的意思:如果王天海担任组长,一旦工作出现偏差,就会在大、小队领导和“五·七干部”之间造成矛盾,那时也就没有人能充当调节矛盾的“第三方”了,所以张长春便同意了王天海的建议,而邱成峰和黎晓华虽然心里清楚,这是把知青们推到了“拔苗”战斗的火线上,“五·七干部”却退到了二线,但出于对张长春的尊重,也不好再提出反对意见了。
第二天早晨,社员刚刚上工,王天海便和“拔苗”小组的人到地里检查,看看各生产队有没有违规种植非粮食作物的。在溪河湾生产队的集体耕地上,除了按国家计划种植了一些大豆和十几亩烟草外,并没发现有违规种植的经济作物,而在社员家的自留地里却种有旱烟、大蒜、辣椒等明令禁止的经济作物,有的自留地里还种植了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既然发现了问题,就不能手软,在王天海的默许下,邱成峰带领拔苗小组的人一起动手,很快就将这些违反县里规定的“资本主义苗”拔掉了。
回到村里,检查各家各户的院子里、房前屋后的菜地时,又发现几乎家家都种植了违规的经济作物,就连王队长家也种了一些旱烟、辣椒和大蒜。邱成峰推开了院门,同学要进到菜园子里拔苗的时候,王婶从屋里冲了出来,挡在了栅栏门前,拼死拼活的阻拦着。
“怎么,不让人活了!老头子要抽烟,又不像每月都发饷的城里人那么有钱,能去买‘洋烟卷’,种几棵烟自己抽就犯法了?栽几头大蒜,过年杀猪吃个酸菜血肠白肉,谁家不捣点蒜酱?栽几棵辣椒,冬天腌点辣白菜,这都算犯法了?真没有讲理的地方了。”说着说着,她抹起了眼泪。
黎晓华和林秋月急忙上前,一左一右的扶住她,好言劝解着。
王婶这一哭一闹,惊动可不小,左邻右舍、前后院的大娘、大婶和大嫂子们都围了过了。五、六个妇女一起闹了起来,高洁和肖日萌也赶忙上前劝解,但无论怎么劝都劝不住。
面对着混乱的场面,邱成峰是既同情又无奈,他试探着对王天海说:“王叔,我看算了吧!王婶说的也有道理,家家都不容易,平时生活都挺苦的,缺油少盐的、没钱买就没办法了,做菜时放点葱、姜、蒜、辣椒什么的,不就图个饭菜有点滋味吗?”
听邱成峰这样说,王天海忙着把黎晓华叫了过来,三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做些让步:各家房前屋后菜园子里的烟苗、蒜苗、辣椒苗等就不拔了,马上抓紧时间再到北崴子去检查。又哭又闹的几个妇女这才消停下来。
北崴子村南,马书记正在和社员们在一块水田里补插秧苗,看到王天海和七、八个知青走过来,他光着脚就迎了上来。
“马书记,旱田都种完了,水田插秧也快完成一半了吧?”王天海主动打着招呼。
“一半倒是有了,可是这不还得返工吗?”马书记语气里带点埋怨,但又不知是埋怨谁。
“插秧怎么还返工呢?”
“这块田是最早插的秧,不知是什么原因,缺苗也最多,只好再补补苗了。”
“这就叫‘欲速则不达’,插秧太早,再遇上‘倒春寒’,必然会伤苗。”王天海凭想象为他找出了一个并不确定的理由。
“听说知青们这些天在忙着建什么水轮机,你今天和邱成峰他们到我们北崴子来干什么?”
“马书记,临过来时,张长春连长让我先跟你简单汇报一下,根据县和公社‘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的指示,我们要到各生产队检查粮食作物的种植情况,看看有没有违反‘以粮为纲’方针政策、私自种植经济作物的。过一会,他会过来跟你详细介绍公社会议精神的。”
“那好吧!等我把鞋穿上,陪你们转一转。”马志强说着哈腰去拾地上的鞋。
“不用了,马书记,你忙你的吧!黑脸包公我们来唱,你和我们一起去,乡里乡亲的都很熟,有些事反倒不好办。”
见王天海不愿自己介入此事,马志强便对几个知青说:“那就多辛苦你们了,要抓紧时间,把上级交给的任务完成好。”
北崴子的人口少,耕地也少,经检查,这里的情况和溪河湾的情况差不多。自留地里发现了一些违反政策的青苗,很快就被拔掉了, “拔苗”小组又到各家房前屋后去检查。由于有了之前在溪河湾的教训,所以这种检查只是为了造一些声势,对于菜园子里究竟都种了些什么,大家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当走马观花似的走到一家房后菜地时,林秋月意外的看到了一种从没见过的植物,她拉了拉高洁,好奇的说:“这是什么东西?”
“没见过!”高洁似乎对此并不怎么感兴趣。
这时,其他人也都走了过来,蹲下身看着这种不常见的植物,王天海拔下一棵仔细看了看说:“这是罂粟!也就是当地人说的大烟。”
邱成峰从没见过罂粟,但对于“罂粟”这两个字他却早已熟记在心。上小学时,语文课本里就有一篇节选自苏联作家茹尔巴所写的小说——《普通一兵马特洛索夫》的课文,叫《田野上的罂粟为什么开红花》,里面讲的是一个叫丹柯的年轻人,带领乡亲们反抗压迫的故事。丹柯被统治者抓住后,用皮鞭抽他、用棍棒打他,但他毫不屈服,他的鲜血一滴、一滴的滴落在田野上,在鲜血滴落的地方,就开出了一朵朵鲜红的罂粟花。
学过这篇课文以后,在邱成峰的心目中“罂粟花”就是一种承载着勇敢、正义和圣洁的东西。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他知道了鸦片战争,也知道了罂粟与鸦片的关系,但在情感深处仍将罂粟花和鸦片归于对立的两极:罂粟花代表的是圣洁和美好,而鸦片代表的却是龌龊和邪恶。现在这集圣洁和邪恶于一身的东西,就展现在自己的眼前,面对它,被唤起的究竟是何种情感,是应当虔诚的欣赏她,还是无情的铲除它?情感上的矛盾,导致了思维的混乱和态度的 暧昧 。
“大烟花是国家明令禁止私人种植的,必须得拔掉!”黎晓华的态度鲜明。
“你们不能拔!”一个苍老、低沉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大家都本能的回过头,一位看起来年纪能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正站在他们身后。
“大爷,这是毒品,国家是禁止私人种植的。”林秋月轻声的对老人说。
“我不管什么毒品不毒品的!我有齁痨病,冬天犯病时喘不上气来,用水冲点烟膏喝下去,就能挺一阵子,如果没有这东西,犯病时我就得憋死。”老人的语气很强硬。
“老人家,您有病可以到赤脚医生那儿开点药吃,种这种东西那可是犯法的。”
王天海耐心的解释着,同时示意邱成峰和黎晓华赶紧领着大伙动手拔。
几个人一拥而上进了园子,七手八脚的,不一会儿功夫,一片罂粟苗便都拔光了。
老人看到这种情况,先是愣了一会儿,随后浑身颤抖起来,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又突然一转身,跌跌撞撞的跑开了,嘴里还喊着:“小兔崽子们,看我怎么跟你们算账!我这是阎王爷老了,不拿鬼了。”
看老人被气跑了,大家也担心出现意外,赶紧从园子里出来了。出于多年来对罂粟花的一种美好的情感,邱成峰有意的保留下两棵完整的罂粟苗,他用一捧土包住罂粟苗的根,托在手里。
“成峰,你还留两棵大烟苗干什么?”张保忠不解的问。
“带回青年点栽上,秋后看一看开放的罂粟花到底是什么样子。”
“你这不是贻人口实吗?‘拔苗’小组的组长,把‘资本主义苗’移栽到自己的地里,是不是有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思啊?”平时少言寡语的吴文甫提醒他。
“文甫说的对,这事没人提就没什么事,一旦有谁和你过不去,提起来可就是个事。”于文成也在劝阻邱成峰。
“我只想看看罂粟花,又不想要大烟,大不了等开过花,没结果实的时候,我就把它拔了。再说了,青年点的这些哥们都不是背后鼓捣事的人,谁能跟我过不去?”邱成峰有时会表现的莫名其妙的固执。
王天海领着大家一起往回走。刚走到村口,就看到刚才的那位老人在四、五个人的簇拥下走了过来,其中有马书记和北崴子小队的钱队长,马书记正掺扶着老人,钱队长加快脚步迎了上来。
“老王,这是怎么回事?把老爷子气成这样。”
“钱队长,是这么回事,这位老爷子在自家房后园子里种的大烟被我们拔了,他生气跑开了,我们也怕出什么意外,就赶紧跟了过来。”
说话的工夫,马书记已经掺着老人走了过来。经过王天海身边的时候,脚步也没停,只简单的打了个招呼:“这就回去呀?”
“啊!回去。马书记你们再做做老爷子的工作。”王天海又回头叮嘱了一句。
“老王,你知道这老爷子是谁吗?他是马书记的爷爷,也是大队张主任的老丈人。”钱队长的语气里带着埋怨。
“你说什么?老爷子是马书记的爷爷,张主任的岳父!”王天海吃惊的问。
知青们也有些吃惊。
“老钱,你替我们向马书记解释一下,种大烟是违法的事,我们也只能这么做。”王天海很无奈的对钱队长说。
“有什么好解释的,从道理上讲,你们一点错都没有!可是老爷子离开这东西就可能过不了冬······唉!算了。”钱队长一跺脚,随后面的几个社员一起走了。
“拔苗”小组的人都愣在了那里。正在这时,张长春从南边走了过来。
“老张,你过来了?”王天海迎上前去问。
“过来向马书记传达一下‘拔苗播种’工作会议的情况。”
“老张,有件事我得向你汇报一下!我们过来的时候,正好碰见马书记和几个社员在地里补插稻苗,我就简单的向他说了一下‘拔苗播种’的事,听完后,他还说要跟我们一起到村里检查,考虑到他家就住在北崴子,和这里的社员太熟了,有些事不好办,我就劝阻了他。进村后,我们检查到一家菜园子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大烟苗,尽管遭到了一个老爷子的阻拦,我们还是给拔掉了,结果给老爷子气的够呛,跑到马书记那儿告了我们一状,事后我们才从钱队长那儿知道,老爷子是马书记的爷爷,因为患哮喘病,他才种些大烟以备急用。老张,你说这事怎么办?”
张长春沉默了一会说:“今天马书记那儿我也不去了,咱们回去吧!这事以后我来解决。”
“张叔,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这事处理好?”黎晓华显然是很有顾虑的。
“我找一下在卫生部门工作的老战友,搞一点止疼片、杜冷丁之类的药,送给马老爷子。这些药也都有麻醉、镇定和止疼的作用。”
“这倒是个好办法,我们既按上级的要求秉公办了事,又解决了马老爷子患哮喘病的难题,马书记就不会有什么想法了。”
黎晓华的顾虑打消了一些,其他人紧张的情绪也放松了许多。
在回溪河湾的路上,邱成峰想起了一件事,他凑到张长春身边说:“张叔,今天是周日,晚上应该是‘读书会’活动的时间。”
下乡插队一年多来,知青中具有“周”观念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邱成峰却是这少数人中“周”观念较强的人,他记得今天是星期日。
在溪河湾,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是随着节气的变化而进行的,人们除了能清楚的记得立春、雨水、惊蛰······这二十四节气外,还不会忘记的就只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和自己农历的生日了,至于城里人享有的新年、“五·一”、“十·一”这些法定假日,山沟里的人并不太重视,而像“星期”和“周”这样的概念,他们几乎没有,因为那只是县城和镇里拿工资的职工、干部专有的东西。知青们来这里插队已经一年多了,他们也渐渐的淡漠了“周”的概念。
邱成峰经常到大队部看报纸,他注意到邮递员总是在星期五来溪河湾,前天他见到了邮递员,并到大队部看了报纸,所以他知道今天是星期日。
“我也正想说这事呢,中午你们把这周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归纳、整理一下,晚上我们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张长春给他布置了任务,然后又想起了一个问题,“对了,赵炎为什么没参加‘读书会’?”
“为这事我前几天曾和他谈过一次,他说的很含糊,也许和他正忙于搞‘水轮机’的事有关。据我所知,他近一段时间所看的书主要是一些科技类的,还有一些日文杂志,也可能是他所看的书,与我们‘读书会’所重点关注的社会科学的内容有所差异,因此他才没有主动要求加入‘读书会’吧。”邱成峰向张长春做着解释。
“其实赵炎本是文、理兼优的,可是自从插队以来,他却明显的‘重理轻文’了,这可能和他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有关。”高洁猜测着。
高洁的猜测是对的,对此邱成峰比她更清楚,只不过出于某种考虑,他对和赵炎谈话的内容做了一些保留。确实,赵炎之所以没有参加“读书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父亲身份的问题,他曾对邱成峰毫无保留的说:自己的父亲原本是一位工程师,在清理阶级队伍时却被定为“历史 反革命 ”,现在自己和赵艳成了“黑五类”子女,虽然还有另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但实际上,在政治方面是很难有什么造就的,弄不好一旦出点什么问题,是很容易与父亲的“历史问题”联系起来、被“上纲上线”的,而“读书会”本身是带有一些政治色彩的,因此自己和妹妹赵艳才抱着“自知之明”的态度,对其有意的“敬而远之”。
“其实,赵炎和赵艳不必这样,党的阶级路线是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重在个人表现。当然,参不参加‘读书会’是自觉自愿的,他什么时候想好了,随时都可以加入。”张长春希望赵炎和赵艳能参加“读书会”,同时也很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理。
吃过晚饭,在邱成峰的催促下,报名参加了“读书会”的几个男同学一起来到了大队部,在院子里,就看到西屋有晃动的灯光。一进西屋,看到张长春正站在板凳上,提着一盏马灯往梁柁上挂,可能是灯罩刚刚擦拭过,并且添满了油,所以灯光显得比往常要亮。令邱成峰他们意外的是,南炕沿坐着三个陌生的女知青。看到进来了六、七个男生,三个女知青礼貌的站了起来。张长春挂好了灯,从凳子上下来,刚要给他们相互介绍,黎晓华和几位女同学进来了,看到站在屋里的三个女生,黎晓华惊喜的叫起来:“雪梅!你怎么来了?”
“啊,我来了!不欢迎吗?”一个梳短发的女生向前跨了一步。
黎晓华赶紧挤到男同学的前面,迎上去,伸出两手,拉住了短发女生的双手。
“欢迎,当然欢迎了!”
梳短发的女生就是东岭坡的战雪梅,黎晓华去年在县里的知青代表座谈会上就认识了她。黎晓华向本队的同学介绍了战雪梅,战雪梅又向大家介绍了东岭坡的另外两个女同学,一位叫杨红,一位叫王惠琴。
寒暄过后,女生都坐到了南炕,男生都坐到了了北炕。
张长春站在地中间,向两边看了看,然后解释道:“几天前去公社开会,遇见了战雪梅。雪梅听说咱们组织了‘青年读书会’,也想来参加,我当时没答应她,没想到她回东岭坡后,在她们青年点组织了一个‘坤华女子读书会’。今天中午,雪梅给我来电话,说要请我做她们的辅导员,还说晚上要来我们这里,一方面是来祝贺我们‘青年读书会’的成立,另一方面也是想和你们商量一下,今后两个读书会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事情。这不,她们三个真的就来了。”
听张长春这么一说,大家都很高兴,一时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最后双方商定:“青年读书会”和“坤华女子读书会”各自独立开展读书活动,集体活动的时间都定在星期日晚上,集体活动时,双方都可以自由派代表参加对方的活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是两个读书会的联席活动日,因为东岭坡青年点都是女生,所以每逢联席活动日,“青年读书会”的人要到东岭坡去,张长春作为两个读书会的辅导员,也要参加联席活动。
活动方式的问题确定之后,开始进行讨论,早有准备的高洁首先发了言,她说:“最近我看了恩格斯所写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并对我国的人民公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进行了一番思考。我国的‘人民公社’制是从1958年开始的,根据最初的设想,人民公社是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社会基本单位。实际上,作为社会组织形式的‘公社’制度,在中外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例如:古代的‘氏族公社’、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新和谐公社’、法国无产阶级建立的‘巴黎公社’等,这些‘公社’制的社会组织形式,由于是建立在原始、低下、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或者是因为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以最后都消亡或失败了。
“在 文化大革命 中,革委会制度确立之前,上海也有人提出要实行‘公社’制,并建议要成立‘上海公社’,后来这一建议被否定了,最终没能实行,但这足以说明,‘公社制’在历史上不止一次的出现过,并被相当数量的人们所认可。
“今天,我们的农村人民公社,本应是一种综合的农村基层组织,既所谓的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是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共产主义低级形式,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在其发展过程中,却演变成了今天这样一种几乎是只有单一农业的、政社合一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形式了,而城市的‘人民公社’作为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则完全政权化了。现在城乡的这种‘人民公社’是否还是本来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的低级形式?我是存在着一些疑问的。”
“高洁叙述的历史脉络清楚,理论分析透彻。”邱成峰对高洁的发言表示认可、也产生了兴趣,所以马上就接上了话。
“任何一种‘公社’形式,都具有共产主义因素,这一点单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公社’这两个字,其实可以解读为‘公有制’的‘社会’、或‘公共’的‘社会’。‘氏族公社’是原始的共产主义形式;‘新和谐公社’是空想的社会主义形式;‘巴黎公社’是法国无产阶级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形式;现今我国的‘人民公社’也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层组织,它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在人民公社体制内,它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山林、大型机械,骡马牲畜等都归集体所有,但因为它仅仅是一种初级的、或者叫低级的共产主义形式,所以它仍然具有某些私有制的残留,比如现在的‘自留地’、‘自留畜’等就属于私有制的残留,对于这种‘残留’,在当今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应该干涉其所有者去行使‘支配权’和‘使用权’。”
“邱成峰,如果照你这么说,那有一个问题我就不明白了,社员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养鸡、养鸭和养猪,那为什么就不能自主决定在自己的‘自留地’里是种玉米还是种旱烟,是种茄子还是种辣椒呢?想起今天‘拔苗’的事情,我总感觉有些不妥。”谁都没想到,林秋月会提出一个触及现实政策的棘手问题。
张长春正在想怎样向她解释这一问题的时候,战雪梅抢先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自留地和自留畜,确实是党和国家政策允许的一种私有制形式。从一般的道理上讲,既然是党和国家政策允许的,就不应当再受到什么限制,而要允许社员自由的支配、自由的使用。但是列宁说过,‘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所以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的名称叫‘中国GCD’,GCD最终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现今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正是朝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步骤。至于现阶段允许自留地和自留畜的存在,这并不是我们赞许私有,更不是鼓励和发展私有制,这只不过是在与私有制斗争的过程中,一种策略上的妥协和权益之计,相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共产主义觉悟的提高,我们时刻准备着取消和废除这种私有制的残余,所以,即使在现阶段,我们也不能任其发展,而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限制,以促进公有制因素的发展壮大,并逐渐的消减私有制因素,以至于最后完全消灭私有制。当然,这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因此而放松了当前应做的工作,‘拔资本主义苗’就是我们现在应当做的、一个有政治远见的工作。”
战雪梅的发言,令张长春十分满意,他确信,这足以能说服林秋月以及和她有同样疑问的人了。
邱成峰似乎也接受了战雪梅的观点,但同时又存在着某种认识上的差异,他一时有些理不出头绪······。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