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12273
成片时长:约40分钟
阅读:7939
发表:2019/10/28
话剧舞台剧剧本
中国救捞
免费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王 亮:是,我们要一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举全救捞系统之力,统一指挥、团结一心、履职尽责、务求实效,根据“桑吉”轮的燃爆实际、漂移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其他危险,完成人员搜救、消防灭火、污染防护、船舶控制任务,全力以赴做好“桑吉”轮后续应急处置工作。
【对讲机传来连续不断的嘟嘟声。
现场A:现场报告,10时20分,12名伊朗救援人员乘坐“深潜”号缓慢向“桑吉”号抵近。但因为火势较大,未能成功实施登轮。虽然没有登上“桑吉”号,但是伊方人员感同身受.对我国的救援工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肯定。
现场B:现场报告,12时3O分,“桑吉”轮发生猛烈爆燃,船头疑似塌陷,船舱向右倾斜25度左右,全船剧烈燃烧,火焰达800-1000米左右,烟柱长达3000多米。
现场C:现场报告,13时45分,“桑吉”轮全船被浓烟笼罩,看不清船形。
现场D:现场报告,16时45分,“桑吉”轮沉没。经测定,“桑吉”号沉没位置位于北纬28度22分、东经125度55分,距离两船相撞处向东南漂移了大约151海里,沉船周围水深115米。
第四幕 长风破浪 2019年 [背景是中国救捞陈列馆]
【成欣引一队中学生上。
成 欣:“南海一号”是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当时沉没在广东阳江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的地方,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盖。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整艘船端坐在海底,船体的木质比较坚硬。
学生A:这是木船,为什么800 多年没有腐烂?。
成 欣:据专家推测,"南海Ⅰ号" 800多年仍保存完好,是因为"南海Ⅰ号"所沉没的水下环境氧浓度低,船在沉没后的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另外船体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民间有一个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所以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
【屏幕上播放“南海Ⅰ号”打捞的视频。
成 欣:2007年12月22日,装载“南海Ⅰ号”的沉箱完全浮出水面。沉睡海底800 多年的“南海Ⅰ号”在被发现整20 年之后,终于重见天日。“南海1 号”的整个打捞工作是由水底的潜驳船和水面“华天龙”号船的16 条巨臂共同完成的。
学生B:这就是“南海Ⅰ号”的船体模型?
成 欣:是的,“南海Ⅰ号”船体长30.4米、宽9.8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这艘沉船的打捞出海,为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的标本。
【方舟引一队新职工上。
【屏幕上播放“东海救101”轮赴南印度洋执行马航MH370后续搜寻任务视频。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jcyNzkzNzQ2OA==.html大寒潮
方 舟: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 客机失联,举世震惊。“南海救115”轮、“南海救101”轮、“东海救101”轮等专业救助船,紧急赶赴相关海域展开搜寻。 2016年根据三国部长会议约定,我国调派“东海救101”轮,于 1月11日受命启航,赴南太平洋执行马航MH370失事客机后续搜寻任务。
职工A:“东海救101”是救助功能最齐全的救助船吗?
方 舟:是当时我国功率最大、抗风力最强、救助功能最齐全的救助船。
职工B:师兄,听说你当时随船出航了?
方 舟:是的。南太平洋海况复杂,搜寻工作昼夜不停,救助船员克服工作强度大、工作程序重复枯燥、极端天气的挑战,严格执行海空立体平行搜索,12月7日“东海救101”轮撤离搜寻现场时,搜寻总天数332天,完成搜寻里程1487公里,扫测面积2529平方公里,排查可疑点39个,累计航行33533海里。
【中国救捞人访谈节目组上。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关注交通部中国“救捞人”访谈节目。今年是中国救捞创建68周年,我们邀请交通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亮,介绍一下中国救捞的发展历程。
王 亮:中国救捞成立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艰苦创业时期。1951年8月24日,交通部在上海成立了中国人民打捞公司,标志着中国专业救捞队伍的诞生。从那时候开始,担负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繁重的沿海港口及江河航道的清航打捞任务。
主持人:为恢复全国主要港口航道通航,促进新中国水运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 亮:1963年,我国首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轮“跃进”号首航,在韩国济州岛附近海域沉没。在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和指挥下,上海打捞工程局与东海舰队奔赴现场,迅速查明了“跃进”号沉没原因系触礁沉没而非受鱼雷袭击沉没,为我国政府在当时复杂国际形势下正确处理该事件提供了依据。同年,在天津、烟台、上海、温州新增设了4个救助站。
主持人:逐步形成了我国沿海救捞体系的雏形。
王 亮:第二个时期是加快建设时期。1973年,希腊籍货轮“波罗的海克列夫”号因台风在台湾海峡遇险,紧急请求我国救助,由于我国当时没有大功率救助船,还不具备在大风浪条件下的应急救助的能力,所以没能及时出动。
主持人:“波罗的海克列夫”号最终沉没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王 亮:周总理当即指示要尽快改变我国救助打捞能力落后的面貌。1974年,在广州、烟台新设立两个海难救助打捞局,北起秦皇岛、南至三亚新增设10个救助站,在当时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付大量资金购置建造100多艘专业救助打捞船舶和一批装备。1978年,交通部救助打捞局成立。
主持人:这样一来,基本形成了国家专业救捞指挥体系和海上救助打捞组织网络。
王 亮:第三个时期是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2003年,渤海湾水域连续翻沉5艘客滚船,死亡数百人。特别是1999年11月24日,“大舜”号客滚船遭遇大风沉没,船上282名旅客和船员遇难,震惊国内外。尽管烟台救捞局全力实施救助,但由于船舶老旧,没能有效遏制特大海难事故的发生。
主持人:“大舜”轮事故成为救捞体制改革的导火索。
王 亮:救捞体制改革是救捞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中国救捞发展的全新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加强应急救助,发展抢险打捞”的中心任务,设立了“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的动态待命救助值班制度。
主持人:我们知道,中国救捞这支队伍68年来经历了无数风雨,才有现在的发展。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jg3NjA0MDky.html《中国救捞直面生死》视频
王 亮:经过一代代救捞人的顽强拼搏和艰辛探索,救捞队伍由小到大、救捞能力由弱到强,已经成为国家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水上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的主力军。中国救捞创建68年来,共救助遇险人员71818名,救助遇险船舶4840艘,成功打捞沉船1754艘。
主持人:看到这组数据,特别令人震撼。惊涛骇浪里总有中国救捞人出生入死、义无反顾,暴风骤雨中总有中国救捞人战风斗浪、化险为夷。
王 亮:中国救捞先后完成“马航MH370”失联航班搜寻,“东方之星”倾覆客轮打捞、“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的海上应急救援、南极考察船“雪龙”号船载直升机坠江抢捞等重大救援任务。在汶川抗震救灾、南海“蝴蝶”台风西沙国际大救援、越南撤侨海上保障等国家重大任务中,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了使命的份量。
主持人:危急时刻,中国救捞人一次次挺身而出,不辱使命。
王 亮:上海打捞局成功打捞韩国“世越”号渡轮沉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救捞的实力;广州打捞局成功打捞57000吨级散货沉船“夏长”轮,打破了世界散货沉船整体打捞的吨位纪录;烟台打捞局主动参与“碧海行动”,成功打捞渤海湾36艘沉船。
主持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2018年冒着生命危险,登上“桑吉”轮搜救的徐军林、卢平、冯亚军、徐震涛四位勇士,是奋战在生死一线的中国救捞人,以心立志、以言立身、以情立行,践行生命至上理念的真实举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
徐军林:救助打捞一直有这样的传统,遇到危险困难时老同志先上、党员同志先上,关键时刻党员冲锋在前。在任何工程作业中,由经验丰富的老党员执行首次任务,最苦、最难、最危险的任务由老党员承担,这是救助打捞一直保持的传统。
主持人: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感人的群体、奉献的群体。中国救捞英雄辈出,诞生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和英模团体。他们当中,有驾机成功救助几百人的英雄机长,有长年值守在茫茫大海上的救助船员,有默默无闻在海底实施打捞作业的潜水员……他们当中,有多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国际海事组织颁发的“海上特别勇敢奖”。中国救捞人以直面生死的决绝,履行保障海上生命财产安全的崇高使命,铸就一道守望蓝色海疆的铁壁铜墙。
https://v.qq.com/x/page/p01261q12mm.html托起生命的交响——救捞之歌
【《托起生命的交响——救捞之歌》歌声中演员谢幕。
【对讲机传来连续不断的嘟嘟声。
现场A:现场报告,10时20分,12名伊朗救援人员乘坐“深潜”号缓慢向“桑吉”号抵近。但因为火势较大,未能成功实施登轮。虽然没有登上“桑吉”号,但是伊方人员感同身受.对我国的救援工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肯定。
现场B:现场报告,12时3O分,“桑吉”轮发生猛烈爆燃,船头疑似塌陷,船舱向右倾斜25度左右,全船剧烈燃烧,火焰达800-1000米左右,烟柱长达3000多米。
现场C:现场报告,13时45分,“桑吉”轮全船被浓烟笼罩,看不清船形。
现场D:现场报告,16时45分,“桑吉”轮沉没。经测定,“桑吉”号沉没位置位于北纬28度22分、东经125度55分,距离两船相撞处向东南漂移了大约151海里,沉船周围水深115米。
第四幕 长风破浪 2019年 [背景是中国救捞陈列馆]
【成欣引一队中学生上。
成 欣:“南海一号”是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当时沉没在广东阳江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的地方,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盖。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整艘船端坐在海底,船体的木质比较坚硬。
学生A:这是木船,为什么800 多年没有腐烂?。
成 欣:据专家推测,"南海Ⅰ号" 800多年仍保存完好,是因为"南海Ⅰ号"所沉没的水下环境氧浓度低,船在沉没后的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另外船体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民间有一个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所以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
【屏幕上播放“南海Ⅰ号”打捞的视频。
成 欣:2007年12月22日,装载“南海Ⅰ号”的沉箱完全浮出水面。沉睡海底800 多年的“南海Ⅰ号”在被发现整20 年之后,终于重见天日。“南海1 号”的整个打捞工作是由水底的潜驳船和水面“华天龙”号船的16 条巨臂共同完成的。
学生B:这就是“南海Ⅰ号”的船体模型?
成 欣:是的,“南海Ⅰ号”船体长30.4米、宽9.8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这艘沉船的打捞出海,为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的标本。
【方舟引一队新职工上。
【屏幕上播放“东海救101”轮赴南印度洋执行马航MH370后续搜寻任务视频。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jcyNzkzNzQ2OA==.html大寒潮
方 舟: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 客机失联,举世震惊。“南海救115”轮、“南海救101”轮、“东海救101”轮等专业救助船,紧急赶赴相关海域展开搜寻。 2016年根据三国部长会议约定,我国调派“东海救101”轮,于 1月11日受命启航,赴南太平洋执行马航MH370失事客机后续搜寻任务。
职工A:“东海救101”是救助功能最齐全的救助船吗?
方 舟:是当时我国功率最大、抗风力最强、救助功能最齐全的救助船。
职工B:师兄,听说你当时随船出航了?
方 舟:是的。南太平洋海况复杂,搜寻工作昼夜不停,救助船员克服工作强度大、工作程序重复枯燥、极端天气的挑战,严格执行海空立体平行搜索,12月7日“东海救101”轮撤离搜寻现场时,搜寻总天数332天,完成搜寻里程1487公里,扫测面积2529平方公里,排查可疑点39个,累计航行33533海里。
【中国救捞人访谈节目组上。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关注交通部中国“救捞人”访谈节目。今年是中国救捞创建68周年,我们邀请交通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亮,介绍一下中国救捞的发展历程。
王 亮:中国救捞成立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艰苦创业时期。1951年8月24日,交通部在上海成立了中国人民打捞公司,标志着中国专业救捞队伍的诞生。从那时候开始,担负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繁重的沿海港口及江河航道的清航打捞任务。
主持人:为恢复全国主要港口航道通航,促进新中国水运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 亮:1963年,我国首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轮“跃进”号首航,在韩国济州岛附近海域沉没。在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和指挥下,上海打捞工程局与东海舰队奔赴现场,迅速查明了“跃进”号沉没原因系触礁沉没而非受鱼雷袭击沉没,为我国政府在当时复杂国际形势下正确处理该事件提供了依据。同年,在天津、烟台、上海、温州新增设了4个救助站。
主持人:逐步形成了我国沿海救捞体系的雏形。
王 亮:第二个时期是加快建设时期。1973年,希腊籍货轮“波罗的海克列夫”号因台风在台湾海峡遇险,紧急请求我国救助,由于我国当时没有大功率救助船,还不具备在大风浪条件下的应急救助的能力,所以没能及时出动。
主持人:“波罗的海克列夫”号最终沉没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王 亮:周总理当即指示要尽快改变我国救助打捞能力落后的面貌。1974年,在广州、烟台新设立两个海难救助打捞局,北起秦皇岛、南至三亚新增设10个救助站,在当时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付大量资金购置建造100多艘专业救助打捞船舶和一批装备。1978年,交通部救助打捞局成立。
主持人:这样一来,基本形成了国家专业救捞指挥体系和海上救助打捞组织网络。
王 亮:第三个时期是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2003年,渤海湾水域连续翻沉5艘客滚船,死亡数百人。特别是1999年11月24日,“大舜”号客滚船遭遇大风沉没,船上282名旅客和船员遇难,震惊国内外。尽管烟台救捞局全力实施救助,但由于船舶老旧,没能有效遏制特大海难事故的发生。
主持人:“大舜”轮事故成为救捞体制改革的导火索。
王 亮:救捞体制改革是救捞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中国救捞发展的全新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加强应急救助,发展抢险打捞”的中心任务,设立了“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的动态待命救助值班制度。
主持人:我们知道,中国救捞这支队伍68年来经历了无数风雨,才有现在的发展。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jg3NjA0MDky.html《中国救捞直面生死》视频
王 亮:经过一代代救捞人的顽强拼搏和艰辛探索,救捞队伍由小到大、救捞能力由弱到强,已经成为国家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水上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的主力军。中国救捞创建68年来,共救助遇险人员71818名,救助遇险船舶4840艘,成功打捞沉船1754艘。
主持人:看到这组数据,特别令人震撼。惊涛骇浪里总有中国救捞人出生入死、义无反顾,暴风骤雨中总有中国救捞人战风斗浪、化险为夷。
王 亮:中国救捞先后完成“马航MH370”失联航班搜寻,“东方之星”倾覆客轮打捞、“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的海上应急救援、南极考察船“雪龙”号船载直升机坠江抢捞等重大救援任务。在汶川抗震救灾、南海“蝴蝶”台风西沙国际大救援、越南撤侨海上保障等国家重大任务中,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了使命的份量。
主持人:危急时刻,中国救捞人一次次挺身而出,不辱使命。
王 亮:上海打捞局成功打捞韩国“世越”号渡轮沉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救捞的实力;广州打捞局成功打捞57000吨级散货沉船“夏长”轮,打破了世界散货沉船整体打捞的吨位纪录;烟台打捞局主动参与“碧海行动”,成功打捞渤海湾36艘沉船。
主持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2018年冒着生命危险,登上“桑吉”轮搜救的徐军林、卢平、冯亚军、徐震涛四位勇士,是奋战在生死一线的中国救捞人,以心立志、以言立身、以情立行,践行生命至上理念的真实举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
徐军林:救助打捞一直有这样的传统,遇到危险困难时老同志先上、党员同志先上,关键时刻党员冲锋在前。在任何工程作业中,由经验丰富的老党员执行首次任务,最苦、最难、最危险的任务由老党员承担,这是救助打捞一直保持的传统。
主持人: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感人的群体、奉献的群体。中国救捞英雄辈出,诞生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和英模团体。他们当中,有驾机成功救助几百人的英雄机长,有长年值守在茫茫大海上的救助船员,有默默无闻在海底实施打捞作业的潜水员……他们当中,有多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国际海事组织颁发的“海上特别勇敢奖”。中国救捞人以直面生死的决绝,履行保障海上生命财产安全的崇高使命,铸就一道守望蓝色海疆的铁壁铜墙。
https://v.qq.com/x/page/p01261q12mm.html托起生命的交响——救捞之歌
【《托起生命的交响——救捞之歌》歌声中演员谢幕。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