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6639
阅读:6505
发表:2018/12/26
喜剧,都市
小说
凉粉都督传奇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2018-B-05102】
娘子李小兰却摇头: “天禧呀,你还是别去呢。你开凉粉铺多挣钱呢。去当厨衙,一个月才挣几个钱呢?你傻么!”李氏也点头赞同: “娘子说的也在理呢。”
父亲李大同,使劲磕磕烟袋,眼睛一瞪: “男人家的事儿,妇道人家少管。当个公家人,比开铺子出息。天禧呀,去!”
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9月18日一大早,李举人就到太守府当差了。李举人后来才知道,当时,太守府的厨衙里的年纪都大了。
李天禧到了太守府,每天早上做凉粉。太守天天到衙门吃,也顺嘴告诉了临州的赵太守。赵太守也常常来李太守的衙门吃凉粉儿。赵太守跟省上的都督是私塾的同学又把都督拉来吃凉粉儿。
口口相传,都督府里的一官人也都知道了浑源州,太守有一个做凉粉儿的厨役,手艺好。于是,来吃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李太守高兴地对监御史说: “李举人给咱们府上增光了!你们得跟李举人学学,每天多做几锅。给都督府送去,也是咱们的光荣么!” 李举人知道自己这份工作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人家李太守给他的。他要格外珍惜才对呢。他认准了一个硬道理,工作么,说是给衙门干的,给太守干的,其实就是给自己干的。他工作得十分卖力气。既然大家都爱吃,
这是赏他的脸呢。于是,这一年多,就伏下身子起早贪黑地干下来了。第二年,厨衙官退休,李天禧当上厨衙官。
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春节, 李举人在府里值班。
娘子李小兰带着大蛋、二蛋来城里过年。白天,一家四口逛大街,晚上一家四口就挤住在李举人的宿舍里,李小兰躺在床上,还沉浸在白天逛街看花眼的兴奋中,她郑重地说: “天禧啊,我不想在村里了,想跟你来城里。”还没等天禧答话呢,李小兰又解释说: “天禧啊,不是我想进城,主要是大蛋二蛋在村里念书总不长进,咱们村子的私塾老师都没水平呢。”
李举人皱眉想了想: “其实你不说,我也想过这事儿呢。可是你进城能干什么呢?如今,我府里只是厨衙,我每个月就这点儿工资,我一个还能过,一家四口都来吃,就紧巴了。”李小兰说: “日子苦一点儿没啥,谁没过过苦日子呢?别耽搁了大蛋二蛋啊。”
李天禧发愁地说: “可房子呢?府里的衙役都没房子住呢。”李小兰说: “你跟大人说说,想想办法么。太守不是看重你么,你找他去说么。” 李举人却连连摇头: “不行,不行!我张不开嘴的。这种事儿我怎么好麻烦太守呢。还是租个房子吧。” 郊区租了四间茅屋,又养了匹马作为代步工具。
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年,一家四口就回乡下老家了。他对母亲李氏说: “娘啊,就让小兰进城吧,农忙的时候,她回来帮助你和娘做农活儿,不忙的时候就在城里,见见世面。其实呢,我就是想让大蛋二蛋去城里念书。在城里念书比村里长进呢。”
李氏连连点头: “对呢,对呢。大蛋二蛋得上学啊,城里的学校好呀。”
大蛋说:“你现在呢,说是进城了,不就是当个厨衙么。有劲吗?”
而且,李小兰还发现,城里人的日子过得就是钱,早上一开门就要钱。柴米油盐都是钱。在村里哪用着这么多钱呢?吃菜,到菜园子拔几棵就够了。吃肉,过年杀猪腌起来吃一年。可是城里呢?得天天买。赶一会集,李小兰看看什么都害怕,一捆小白菜,村里就是用来喂猪的,城里得要两文钱。李小兰眼睛里都要冒出汗来了。李举人挣的那三十几个铜钱,紧打算慢计算,也不够用呢。李小兰就伤心地决定要回去了。李小兰发狠地说: “天禧啊,我带孩子回去了,不能耽搁你了。
李天禧内心灰蒙蒙的,他蔫头蔫脑地拉着李小兰母子三人坐着毛驴:你要信我呢!”李小兰眼里噙了泪,连连点头:“我信你,我信你呢!”
望着驴车一路飞扬的尘土逃也似的跑远了,李太守把李举人叫到书房说:以你的文化考个进士没问题! 这一年的秋天,李天禧带着一些盘攒和干粮去京城赶考去了。
李天禧抽空就去学堂学习,有文化底子,还真考上了。而且成绩考得还不错呢,一放榜,发现自己中了进士第五名。他回来告诉李太守。李太守说:今年,六千多举人参加,你考了第五,不容易呢。真看不出呢,你还行。不久,皇帝钦差来到李举人的村子宣布了任命李举人为浑源州太守。李太守退休回家。
李天禧周末仍然做凉粉,都去给老太守送去, 老太守已经正式退休了,每天就在家养花养鱼。李天禧来得勤了, 老太守就严肃地说: 天禧如今你也是朝廷的官员了,要把心思用在朝廷的事务才是!李天禧点点头。李天禧却坚持每星期给老太守做凉粉儿。李天禧暗自思忖,老太守退下来,怕是受不得冷清呢。做凉粉儿只是个说辞,主要就是来陪他说说话么。老太守则私下感慨地说:“天禧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啊。”
李氏有一回进城买农药,顺便来看儿子。李天禧就把这事儿跟娘说了。李氏夸奖说: “天禧呀,做得对呢。老太守对你有恩呢。一辈子不能忘记人家。他爱吃,你就去做。人得讲良心呀。”
孝文帝慢慢长大,不喜在宫中的约束生活,而是喜欢微服出宫游玩。夏天宫里闷,常常出宫去走走。
皇帝出游到浑源州时,都见到有摆摊卖凉粉的摆摊的招牌都写着:太守凉粉。他平时就很喜欢吃凉粉,所以,每次经过那个摊儿,都会去吃上一碗。还别说,味道真不赖。可是每次他吃完就走,从来不给钱。卖凉粉的小贩见他穿得一身好衣服,举止豪爽,以为他是大官的子弟,也不敢问他要钱。
皇帝从小在宫中长大,根本不知道买东西还要花钱这回事。直到有一次,他看到一个人吃完凉粉,给小贩付过钱之后才走。皇帝感到奇怪,就问小贩是怎么回事。小贩苦笑一下道:“我就靠这个穿衣吃饭养家糊口,怎能不要钱呢?我看少爷您不是普通人,我就等着以后一起结账。”
小皇上一听,脸红了。他告诉小贩说:“要是如此的话,那我欠的钱太多啦。我要赏你!可是我没带钱,这样吧,我写一副帖子给你,你拿着这幅帖子去取钱,你看这般可好?” 小贩一听,自然是十分乐意。于是小皇上就借了笔墨砚台,讨了一张纸,写了一张纸条,交给小贩,然后就走了。
小贩不识字啊,拿着这张纸,看着上面的字儿,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他于是就拿着这张纸,去问一个识字的先生。先生一瞧,大吃一惊。原来上面写的是“内务府付银五百两”!原来这是内务府下设的部门,下设银、皮、瓷、缎、衣、茶六库,掌其出纳,是皇宫的库房。除了当今皇上,谁敢让这个衙门付钱?不得了,吃凉粉的人,一定是当今皇上!
闲来溜达的李天禧一听,才知道是皇上来了。吓坏了。对小贩说:“一碗凉粉,你敢向皇上要钱呢?”太守问明当时情况,劝小贩道:“看样子皇上并没有怪罪你,他是真心想给你钱。你不妨去试一试,这个纸条是天子亲笔,就是手谕,谁见了也要照办的!”
于是第二天太守就一路打听,找到了内务府。衙门官员一看,乖乖不得了,皇上的亲笔字儿,不假!可是此事重大,也不敢轻信,于是把小贩左盘问右盘问,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见小贩说得头头是道,也不敢怠慢,于是让小贩先在衙门里歇着,然后太守拿着纸条来向太后禀报。太后看了,果然是皇上手笔,不禁叹息道:“真真是胡闹。吃碗凉粉,竟付银五百两!虽然如此,也不能让皇上失信于民啊!就照这个数儿付给他吧!”
内务府官员这才回来,取出纹银五百两,交给太守。太守得到这笔巨款,谢过万岁,欢天喜地回家去了。确实是笔大收入,可以说一碗凉粉卖出了天价,接了皇帝吃凉粉的帐,后来,在平成建了凉粉一条街,方便皇帝出宫就能吃到平成(大同)凉粉。后来太后见到小皇帝,跟小皇帝说起这件事,小皇帝老老实实承认了出宫吃凉粉。太后也没有过于责怪,一笑了之。皇上亲自上浑源州,凉粉天下一绝。不久,皇帝下旨任命李太守为省里的都督。突然,电闪雷鸣,把李小禧从梦中惊醒:李太守送了他八个字:良心凉粉,走遍天下!
父亲李大同,使劲磕磕烟袋,眼睛一瞪: “男人家的事儿,妇道人家少管。当个公家人,比开铺子出息。天禧呀,去!”
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9月18日一大早,李举人就到太守府当差了。李举人后来才知道,当时,太守府的厨衙里的年纪都大了。
李天禧到了太守府,每天早上做凉粉。太守天天到衙门吃,也顺嘴告诉了临州的赵太守。赵太守也常常来李太守的衙门吃凉粉儿。赵太守跟省上的都督是私塾的同学又把都督拉来吃凉粉儿。
口口相传,都督府里的一官人也都知道了浑源州,太守有一个做凉粉儿的厨役,手艺好。于是,来吃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李太守高兴地对监御史说: “李举人给咱们府上增光了!你们得跟李举人学学,每天多做几锅。给都督府送去,也是咱们的光荣么!” 李举人知道自己这份工作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人家李太守给他的。他要格外珍惜才对呢。他认准了一个硬道理,工作么,说是给衙门干的,给太守干的,其实就是给自己干的。他工作得十分卖力气。既然大家都爱吃,
这是赏他的脸呢。于是,这一年多,就伏下身子起早贪黑地干下来了。第二年,厨衙官退休,李天禧当上厨衙官。
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春节, 李举人在府里值班。
娘子李小兰带着大蛋、二蛋来城里过年。白天,一家四口逛大街,晚上一家四口就挤住在李举人的宿舍里,李小兰躺在床上,还沉浸在白天逛街看花眼的兴奋中,她郑重地说: “天禧啊,我不想在村里了,想跟你来城里。”还没等天禧答话呢,李小兰又解释说: “天禧啊,不是我想进城,主要是大蛋二蛋在村里念书总不长进,咱们村子的私塾老师都没水平呢。”
李举人皱眉想了想: “其实你不说,我也想过这事儿呢。可是你进城能干什么呢?如今,我府里只是厨衙,我每个月就这点儿工资,我一个还能过,一家四口都来吃,就紧巴了。”李小兰说: “日子苦一点儿没啥,谁没过过苦日子呢?别耽搁了大蛋二蛋啊。”
李天禧发愁地说: “可房子呢?府里的衙役都没房子住呢。”李小兰说: “你跟大人说说,想想办法么。太守不是看重你么,你找他去说么。” 李举人却连连摇头: “不行,不行!我张不开嘴的。这种事儿我怎么好麻烦太守呢。还是租个房子吧。” 郊区租了四间茅屋,又养了匹马作为代步工具。
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年,一家四口就回乡下老家了。他对母亲李氏说: “娘啊,就让小兰进城吧,农忙的时候,她回来帮助你和娘做农活儿,不忙的时候就在城里,见见世面。其实呢,我就是想让大蛋二蛋去城里念书。在城里念书比村里长进呢。”
李氏连连点头: “对呢,对呢。大蛋二蛋得上学啊,城里的学校好呀。”
大蛋说:“你现在呢,说是进城了,不就是当个厨衙么。有劲吗?”
而且,李小兰还发现,城里人的日子过得就是钱,早上一开门就要钱。柴米油盐都是钱。在村里哪用着这么多钱呢?吃菜,到菜园子拔几棵就够了。吃肉,过年杀猪腌起来吃一年。可是城里呢?得天天买。赶一会集,李小兰看看什么都害怕,一捆小白菜,村里就是用来喂猪的,城里得要两文钱。李小兰眼睛里都要冒出汗来了。李举人挣的那三十几个铜钱,紧打算慢计算,也不够用呢。李小兰就伤心地决定要回去了。李小兰发狠地说: “天禧啊,我带孩子回去了,不能耽搁你了。
李天禧内心灰蒙蒙的,他蔫头蔫脑地拉着李小兰母子三人坐着毛驴:你要信我呢!”李小兰眼里噙了泪,连连点头:“我信你,我信你呢!”
望着驴车一路飞扬的尘土逃也似的跑远了,李太守把李举人叫到书房说:以你的文化考个进士没问题! 这一年的秋天,李天禧带着一些盘攒和干粮去京城赶考去了。
李天禧抽空就去学堂学习,有文化底子,还真考上了。而且成绩考得还不错呢,一放榜,发现自己中了进士第五名。他回来告诉李太守。李太守说:今年,六千多举人参加,你考了第五,不容易呢。真看不出呢,你还行。不久,皇帝钦差来到李举人的村子宣布了任命李举人为浑源州太守。李太守退休回家。
李天禧周末仍然做凉粉,都去给老太守送去, 老太守已经正式退休了,每天就在家养花养鱼。李天禧来得勤了, 老太守就严肃地说: 天禧如今你也是朝廷的官员了,要把心思用在朝廷的事务才是!李天禧点点头。李天禧却坚持每星期给老太守做凉粉儿。李天禧暗自思忖,老太守退下来,怕是受不得冷清呢。做凉粉儿只是个说辞,主要就是来陪他说说话么。老太守则私下感慨地说:“天禧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啊。”
李氏有一回进城买农药,顺便来看儿子。李天禧就把这事儿跟娘说了。李氏夸奖说: “天禧呀,做得对呢。老太守对你有恩呢。一辈子不能忘记人家。他爱吃,你就去做。人得讲良心呀。”
孝文帝慢慢长大,不喜在宫中的约束生活,而是喜欢微服出宫游玩。夏天宫里闷,常常出宫去走走。
皇帝出游到浑源州时,都见到有摆摊卖凉粉的摆摊的招牌都写着:太守凉粉。他平时就很喜欢吃凉粉,所以,每次经过那个摊儿,都会去吃上一碗。还别说,味道真不赖。可是每次他吃完就走,从来不给钱。卖凉粉的小贩见他穿得一身好衣服,举止豪爽,以为他是大官的子弟,也不敢问他要钱。
皇帝从小在宫中长大,根本不知道买东西还要花钱这回事。直到有一次,他看到一个人吃完凉粉,给小贩付过钱之后才走。皇帝感到奇怪,就问小贩是怎么回事。小贩苦笑一下道:“我就靠这个穿衣吃饭养家糊口,怎能不要钱呢?我看少爷您不是普通人,我就等着以后一起结账。”
小皇上一听,脸红了。他告诉小贩说:“要是如此的话,那我欠的钱太多啦。我要赏你!可是我没带钱,这样吧,我写一副帖子给你,你拿着这幅帖子去取钱,你看这般可好?” 小贩一听,自然是十分乐意。于是小皇上就借了笔墨砚台,讨了一张纸,写了一张纸条,交给小贩,然后就走了。
小贩不识字啊,拿着这张纸,看着上面的字儿,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他于是就拿着这张纸,去问一个识字的先生。先生一瞧,大吃一惊。原来上面写的是“内务府付银五百两”!原来这是内务府下设的部门,下设银、皮、瓷、缎、衣、茶六库,掌其出纳,是皇宫的库房。除了当今皇上,谁敢让这个衙门付钱?不得了,吃凉粉的人,一定是当今皇上!
闲来溜达的李天禧一听,才知道是皇上来了。吓坏了。对小贩说:“一碗凉粉,你敢向皇上要钱呢?”太守问明当时情况,劝小贩道:“看样子皇上并没有怪罪你,他是真心想给你钱。你不妨去试一试,这个纸条是天子亲笔,就是手谕,谁见了也要照办的!”
于是第二天太守就一路打听,找到了内务府。衙门官员一看,乖乖不得了,皇上的亲笔字儿,不假!可是此事重大,也不敢轻信,于是把小贩左盘问右盘问,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见小贩说得头头是道,也不敢怠慢,于是让小贩先在衙门里歇着,然后太守拿着纸条来向太后禀报。太后看了,果然是皇上手笔,不禁叹息道:“真真是胡闹。吃碗凉粉,竟付银五百两!虽然如此,也不能让皇上失信于民啊!就照这个数儿付给他吧!”
内务府官员这才回来,取出纹银五百两,交给太守。太守得到这笔巨款,谢过万岁,欢天喜地回家去了。确实是笔大收入,可以说一碗凉粉卖出了天价,接了皇帝吃凉粉的帐,后来,在平成建了凉粉一条街,方便皇帝出宫就能吃到平成(大同)凉粉。后来太后见到小皇帝,跟小皇帝说起这件事,小皇帝老老实实承认了出宫吃凉粉。太后也没有过于责怪,一笑了之。皇上亲自上浑源州,凉粉天下一绝。不久,皇帝下旨任命李太守为省里的都督。突然,电闪雷鸣,把李小禧从梦中惊醒:李太守送了他八个字:良心凉粉,走遍天下!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