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6639
阅读:6507
发表:2018/12/26
喜剧,都市
小说
凉粉都督传奇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2018-B-05102】
《都督凉粉传奇》
李小禧是大同市“都督凉粉”的传人,他介绍说:现在一些公司、单位设有公关部,里有公关部长、公关先生、公关小姐等,大同市的浑源县城关却有“都督凉粉”。
都督凉粉是浑源老城的一种特色小吃,因为它奇特的公关效果,当地人久吃不厌,还会上瘾,几天不吃,心理空落落的,总像缺少点什么似的。在那缺吃少穿的日子里,大同人到走亲戚,都会带一块都督凉粉(浑源凉粉)不仅能得到笑脸相迎,走时还能有大包小包的旧衣服相送在那化肥、农药、种子紧俏的年代,大同人到北京找家乡人批条子,也只带一大块凉粉一按门铃,那位啊?俺是大同老家来的一口乡音方刻拉近了城乡、贫富和邻里之间的距离进得屋来,先吃口凉粉
不说来意,京官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也一句话也不说,立刻吩咐阿姨发特意吩咐要大海碗盛,呼噜呼噜一大海碗凉粉下肚,打几个响亮的喷嚏,用毛巾抹一把脸上由芥末辣出的汗,这才开口:啥事,只要我能办到的……近年来上学的,找工作的,拉关系的,浑源凉粉都派上用场,成实实在在的“公关凉粉”。
今年情人节,一位大同籍的博士副总不买鲜花,不送花篮,却坐长途车回到浑源城关,买了一大块浑源凉粉送给自己同乡的妻子。这老土的礼物公关效果果然不同凡响,不但其夫人感动的热泪盈眶,连我们局外人听了鼻子也酸酸的。看来情人节不仅仅有玫瑰花,还有这浑江凉粉,只要有情有爱,今天,是“都督凉粉”创建的日子,李小禧带领族人在李家祠堂举行祭拜仪式,晚上,李小禧梦见,他到了 1500年前,北魏时期浑源州,浑源北岳恒山大兴土木修造了恒山庙群悬空古寺。云游道人李老道由钟南山而来,至恒山北岳庙修行。
一日,道人传耕授业于恒山东麓官道窝铺。时值中午,见一位老妇人怀抱七岁男童,拍胸顿哭。道人近前询问,老妇人说道:“孩子全身烫热,两日水米未进”。道人试其额头定为署病,问妇人道:“家中可有食物”?妇人道:“前天午时剩糊半碗,今已稠不可喝”,李道人视之,面糊已成硬浆状,遂将浆状豆面糊用刀切成小条,又从酸菜瓮中盛出苦菜汤倒入,让孩童连吃带喝一并下肚,两刻过后,孩童烧退,道人惊喜。
李道人回至庙中,反复推研,孩童服豆糊、苦菜汤,即烧退暑去,妙在何处?遂翻阅《齐民要术》至卷九,饼法八十二章豚皮饼法制作,竟与农妇米糊十分相近,且有“十月亥日食饼,令人无病”之说,道人大悟,后潜心研制,用包布将豆面裹后用恒山甜水井之水沥之,将其精髓沉于水下,浮水倒出,按豚皮饼法制粉得劲道爽口之食物,并配有苦菜酸水,搁葱花、蒜末、食盐、姜丝更加美味,既是美食又是去病泄火之良药。后道人将此法传至妇人。
妇人李氏为了感谢道人,将男孩子起名李天禧,一天天长大了。
天禧生的聪明伶俐,李氏让天禧上了乡里的私塾,后来天禧考上县里的秀才。
李天禧进了一趟城,提着一斤“凉粉”,去看望私塾的赵老师。赵老师告诉李氏, 李天禧学习用功,是棵好苗子,中举人没有问题。李氏听了很高兴,见了儿子就鼓劲儿: “天禧呀,你要考上举人,就能成为官人了,就吃皇粮了。这读书跟种地一样呢,你不糊弄它,它就不糊弄你。你就使劲儿争气吧!”
李天禧三次才中了举人,李天禧继承了李氏的凉粉摊,每一个凉粉摊,你都会看到那里除了水桶里泡着的碗坨状的凉粉外,还有十几个小盆,那里放着各种各样的调料,主要的有醋、蒜水、葱花、黄瓜、香菜,而使浑源凉粉之所以称为浑源凉粉的就是其特有的浑源酥大豆——莲花豆、豆腐干和辣椒油。莲花豆香酥可口,豆腐干嚼得过瘾,而辣椒油则口感香辣,不同于其他辣椒的干辣。
李氏去省城接过考试未中进士的儿子天禧的铺盖卷儿,怏怏地说: “天喜啊,看来,你考进士八九是没戏了。你就跟着我学做凉粉吧。”天禧点头,表示同意。
李天禧经过进士考试未中的打击之后,就埋头在凉粉摊里干活了。如此干了一年多,村里的媒婆张王氏就给天禧提亲了,女方是邻村庄的李小兰。张王氏领着李天禧到李小兰家相了一回亲,李天禧见李小兰长得很壮实,娶过来肯定是一把劳动的好手,长相也有九分中看,当下就同意了;接下来,双方讨论定亲娶亲的具体事宜。张王氏是李氏同宗的姐姐。张王氏偷偷收了李氏五块铜钱的跑腿钱(一般都给两块钱或者三块铜钱),便格外用心用力了。李氏仗凭着一张八哥儿似的巧嘴,硬是把李家提出定亲时要四条线提软缎被面,减到了两条(当时的每条线提软缎被面八块铜钱)。又把李家提出定亲时要的六十两银子钱礼钱,降到了四十两银子。
第二年春天,李小兰生了第二个儿子。小名叫二蛋。大名还是李天禧取的:李爱禧。李小兰这次生孩子却很艰难呢,胎位不正,接生婆接生下来,差点要了命。李天禧给孩子取过了名字,私下对李小兰皱眉说: “这回生产得挺伤身子呢。再说,孩子多了未必是福呢。咱有了两个儿子就够了呢。”李小兰点点头。
李氏摆摆手: “天喜啊,你还是进城做凉粉吧。男人么,总得靠自己才行。你那两个妹夫,我都看不上呢。一个太奸,一个太笨。”
李天喜笑道: “娘不说,我也不会跟他们去。我就做凉粉了。”
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秋天,刘双喜收拾了家什,就进浑源州,当然比一般城市繁华了。李都督多年之后回忆,他应该算第一个进城做生意的举人,那时,虽然经过长期的战争,皇帝倡导大力发展经济,但浑源州,城里的小商小贩还不多呢。李天禧上街转悠了两天,很容易就寻了一间门脸儿,价钱谈合适了,就租住下了。晚上做好了凉粉,白天挑着走街串巷去卖。起早贪黑干了十几天,收入还不错。
那天更顺当,没到黄昏呢,李天禧就卖出去了四挑子凉粉。他美滋滋地回到住处,关了门,蘸着唾沫数完了铜钱和银子,就躺在床上,抽着烟,细细动着心思。是呢,他走街串巷卖了十几天的凉粉,也仔细观察了十几天。只是卖凉粉,总是挣得少,城里人多是出门吃早点,如
果自己也做早点呢?他抽完了一支烟,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再以卖凉粉为主了,早上起来做炒凉粉儿,炸油条。他决定完了,就很兴奋,辗转反侧,越想越兴奋,一夜也没睡踏实。第二天一早起来,他就跑到了集市,买回来几张旧桌椅。又到刘记炊具铺,买回来了锅碗家什。再一天,就点火开张了。真是不错呢,一早上就流水了三十几块铜钱(那时的三十几块钱真是钱啊)。他细细算了账,刨去成本,净赚了十多块钱呢!李天禧感觉数钱的手,血管膨胀,火辣辣的,通身的神经也好像被烧得通红了。
不到两天,一切都重新办妥了。李天禧重新开门营业。生意竟是越来越红火了。有一天,他的流水竟然超过了一百五十块铜钱呢。
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秋天的一个早上,浑源州太守李少波也来吃李天禧的凉粉儿了。听了监御史的宣传,就心血来潮,特意早早起来,到李天禧的摊儿上来吃一回。他没料想,吃得挺美,就一连吃了几天。那天,李太守吃过了,抬手看看表,时间还早,就点了一支烟,跟李天禧聊了几句闲天儿。李天禧看着李太守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像是个官爷,就不敢怠慢,就很认真地跟李太守聊天儿。李太守见李天禧说话知书达理,心里就看中了,就笑道:“李秀才啊,我看你这手艺不错呢。我府上缺个做饭的,你可愿意一试呢。”李天禧就笑:“李太守啊,您说了算啊?”李太守眼睛一瞪:“本守,我可不是骗你的。” 李天禧忙说:“那敢情好啊。”李太守笑了: “你小子可想好喽,一两天我再找你。算账!” 太守笑道:“今天就不收您的银两了!”
李太守眼睛一瞪: “屁话,本太守还能白吃你的啊?”就掏出两银子,扔在桌上,拍拍屁股起身走了。
李举人也没拿李太守的话当事儿,他觉得太守也就是吃得高兴了,说说而已。
李太守习武之人,还是当兵时的脾气,说打就打,说练就练。第二天一早,就带着高监御史一起来吃凉粉儿,吃完了, 监御史揩揩嘴,擦擦手,打开提包,掏出一份契约,递给李天禧,郑重地说:“李举人啊,在这个契约上签上字,你就是本府的衙役了。不过,你可得想好了。
你这赚钱的铺子可就得关张了。”李天禧忙不迭地点头,心里高兴得都找不着东南西北了,可脸上还是不笑,他撩起围裙,紧张地搓了搓手,小心翼翼地把表接过来:“真的呀?”李太守笑道:“你在这契约上签字画押,就去府上当差吧。”
高监御史就笑道: “太守看中了你,你就是个人才啊。”李太守斜了高监御史一眼: “怎么?他不是人才吗? 监御史呀,我告诉你,李天禧这凉粉儿,就是一绝呢。咱们府里的厨衙,挨个数,都没有这两下子。”
高监御史忙笑道:“是人才,是人才。”李太守掏钱结账,李天禧说什么也不收。李太守一瞪眼: “你小子要是不收钱,这事儿咱们就真不办了。”李天禧吓得脸黄,忙说:“别… …别啊!”
李太守一路哈哈笑着走了。
李天禧望着太守与监御史的背影。再低下头看看手里的契约。就忙着收摊儿了。他关上门,洗了手,掏出毛笔,认真地在契约上签李天禧。然后,他如释重负地躺在了床上。躺了一会儿,又爬起来,看看那已经签了字的契约。独自摇头笑了。
李天禧一夜没睡好觉,天一亮,就把契约送到了太守府上。然后赶着毛驴车去乡下老家,到家天就黑了。李氏惊讶他怎么突然匆匆地回来了。李天禧也顾不上说话,先咕咕地喝了一瓢凉水,抹了抹嘴,就跟娘说了上太守府上当差的事儿。李氏惊讶地张大了嘴: “天禧啊,你小子遇到贵人了啊。”
李小禧是大同市“都督凉粉”的传人,他介绍说:现在一些公司、单位设有公关部,里有公关部长、公关先生、公关小姐等,大同市的浑源县城关却有“都督凉粉”。
都督凉粉是浑源老城的一种特色小吃,因为它奇特的公关效果,当地人久吃不厌,还会上瘾,几天不吃,心理空落落的,总像缺少点什么似的。在那缺吃少穿的日子里,大同人到走亲戚,都会带一块都督凉粉(浑源凉粉)不仅能得到笑脸相迎,走时还能有大包小包的旧衣服相送在那化肥、农药、种子紧俏的年代,大同人到北京找家乡人批条子,也只带一大块凉粉一按门铃,那位啊?俺是大同老家来的一口乡音方刻拉近了城乡、贫富和邻里之间的距离进得屋来,先吃口凉粉
不说来意,京官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也一句话也不说,立刻吩咐阿姨发特意吩咐要大海碗盛,呼噜呼噜一大海碗凉粉下肚,打几个响亮的喷嚏,用毛巾抹一把脸上由芥末辣出的汗,这才开口:啥事,只要我能办到的……近年来上学的,找工作的,拉关系的,浑源凉粉都派上用场,成实实在在的“公关凉粉”。
今年情人节,一位大同籍的博士副总不买鲜花,不送花篮,却坐长途车回到浑源城关,买了一大块浑源凉粉送给自己同乡的妻子。这老土的礼物公关效果果然不同凡响,不但其夫人感动的热泪盈眶,连我们局外人听了鼻子也酸酸的。看来情人节不仅仅有玫瑰花,还有这浑江凉粉,只要有情有爱,今天,是“都督凉粉”创建的日子,李小禧带领族人在李家祠堂举行祭拜仪式,晚上,李小禧梦见,他到了 1500年前,北魏时期浑源州,浑源北岳恒山大兴土木修造了恒山庙群悬空古寺。云游道人李老道由钟南山而来,至恒山北岳庙修行。
一日,道人传耕授业于恒山东麓官道窝铺。时值中午,见一位老妇人怀抱七岁男童,拍胸顿哭。道人近前询问,老妇人说道:“孩子全身烫热,两日水米未进”。道人试其额头定为署病,问妇人道:“家中可有食物”?妇人道:“前天午时剩糊半碗,今已稠不可喝”,李道人视之,面糊已成硬浆状,遂将浆状豆面糊用刀切成小条,又从酸菜瓮中盛出苦菜汤倒入,让孩童连吃带喝一并下肚,两刻过后,孩童烧退,道人惊喜。
李道人回至庙中,反复推研,孩童服豆糊、苦菜汤,即烧退暑去,妙在何处?遂翻阅《齐民要术》至卷九,饼法八十二章豚皮饼法制作,竟与农妇米糊十分相近,且有“十月亥日食饼,令人无病”之说,道人大悟,后潜心研制,用包布将豆面裹后用恒山甜水井之水沥之,将其精髓沉于水下,浮水倒出,按豚皮饼法制粉得劲道爽口之食物,并配有苦菜酸水,搁葱花、蒜末、食盐、姜丝更加美味,既是美食又是去病泄火之良药。后道人将此法传至妇人。
妇人李氏为了感谢道人,将男孩子起名李天禧,一天天长大了。
天禧生的聪明伶俐,李氏让天禧上了乡里的私塾,后来天禧考上县里的秀才。
李天禧进了一趟城,提着一斤“凉粉”,去看望私塾的赵老师。赵老师告诉李氏, 李天禧学习用功,是棵好苗子,中举人没有问题。李氏听了很高兴,见了儿子就鼓劲儿: “天禧呀,你要考上举人,就能成为官人了,就吃皇粮了。这读书跟种地一样呢,你不糊弄它,它就不糊弄你。你就使劲儿争气吧!”
李天禧三次才中了举人,李天禧继承了李氏的凉粉摊,每一个凉粉摊,你都会看到那里除了水桶里泡着的碗坨状的凉粉外,还有十几个小盆,那里放着各种各样的调料,主要的有醋、蒜水、葱花、黄瓜、香菜,而使浑源凉粉之所以称为浑源凉粉的就是其特有的浑源酥大豆——莲花豆、豆腐干和辣椒油。莲花豆香酥可口,豆腐干嚼得过瘾,而辣椒油则口感香辣,不同于其他辣椒的干辣。
李氏去省城接过考试未中进士的儿子天禧的铺盖卷儿,怏怏地说: “天喜啊,看来,你考进士八九是没戏了。你就跟着我学做凉粉吧。”天禧点头,表示同意。
李天禧经过进士考试未中的打击之后,就埋头在凉粉摊里干活了。如此干了一年多,村里的媒婆张王氏就给天禧提亲了,女方是邻村庄的李小兰。张王氏领着李天禧到李小兰家相了一回亲,李天禧见李小兰长得很壮实,娶过来肯定是一把劳动的好手,长相也有九分中看,当下就同意了;接下来,双方讨论定亲娶亲的具体事宜。张王氏是李氏同宗的姐姐。张王氏偷偷收了李氏五块铜钱的跑腿钱(一般都给两块钱或者三块铜钱),便格外用心用力了。李氏仗凭着一张八哥儿似的巧嘴,硬是把李家提出定亲时要四条线提软缎被面,减到了两条(当时的每条线提软缎被面八块铜钱)。又把李家提出定亲时要的六十两银子钱礼钱,降到了四十两银子。
第二年春天,李小兰生了第二个儿子。小名叫二蛋。大名还是李天禧取的:李爱禧。李小兰这次生孩子却很艰难呢,胎位不正,接生婆接生下来,差点要了命。李天禧给孩子取过了名字,私下对李小兰皱眉说: “这回生产得挺伤身子呢。再说,孩子多了未必是福呢。咱有了两个儿子就够了呢。”李小兰点点头。
李氏摆摆手: “天喜啊,你还是进城做凉粉吧。男人么,总得靠自己才行。你那两个妹夫,我都看不上呢。一个太奸,一个太笨。”
李天喜笑道: “娘不说,我也不会跟他们去。我就做凉粉了。”
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秋天,刘双喜收拾了家什,就进浑源州,当然比一般城市繁华了。李都督多年之后回忆,他应该算第一个进城做生意的举人,那时,虽然经过长期的战争,皇帝倡导大力发展经济,但浑源州,城里的小商小贩还不多呢。李天禧上街转悠了两天,很容易就寻了一间门脸儿,价钱谈合适了,就租住下了。晚上做好了凉粉,白天挑着走街串巷去卖。起早贪黑干了十几天,收入还不错。
那天更顺当,没到黄昏呢,李天禧就卖出去了四挑子凉粉。他美滋滋地回到住处,关了门,蘸着唾沫数完了铜钱和银子,就躺在床上,抽着烟,细细动着心思。是呢,他走街串巷卖了十几天的凉粉,也仔细观察了十几天。只是卖凉粉,总是挣得少,城里人多是出门吃早点,如
果自己也做早点呢?他抽完了一支烟,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再以卖凉粉为主了,早上起来做炒凉粉儿,炸油条。他决定完了,就很兴奋,辗转反侧,越想越兴奋,一夜也没睡踏实。第二天一早起来,他就跑到了集市,买回来几张旧桌椅。又到刘记炊具铺,买回来了锅碗家什。再一天,就点火开张了。真是不错呢,一早上就流水了三十几块铜钱(那时的三十几块钱真是钱啊)。他细细算了账,刨去成本,净赚了十多块钱呢!李天禧感觉数钱的手,血管膨胀,火辣辣的,通身的神经也好像被烧得通红了。
不到两天,一切都重新办妥了。李天禧重新开门营业。生意竟是越来越红火了。有一天,他的流水竟然超过了一百五十块铜钱呢。
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秋天的一个早上,浑源州太守李少波也来吃李天禧的凉粉儿了。听了监御史的宣传,就心血来潮,特意早早起来,到李天禧的摊儿上来吃一回。他没料想,吃得挺美,就一连吃了几天。那天,李太守吃过了,抬手看看表,时间还早,就点了一支烟,跟李天禧聊了几句闲天儿。李天禧看着李太守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像是个官爷,就不敢怠慢,就很认真地跟李太守聊天儿。李太守见李天禧说话知书达理,心里就看中了,就笑道:“李秀才啊,我看你这手艺不错呢。我府上缺个做饭的,你可愿意一试呢。”李天禧就笑:“李太守啊,您说了算啊?”李太守眼睛一瞪:“本守,我可不是骗你的。” 李天禧忙说:“那敢情好啊。”李太守笑了: “你小子可想好喽,一两天我再找你。算账!” 太守笑道:“今天就不收您的银两了!”
李太守眼睛一瞪: “屁话,本太守还能白吃你的啊?”就掏出两银子,扔在桌上,拍拍屁股起身走了。
李举人也没拿李太守的话当事儿,他觉得太守也就是吃得高兴了,说说而已。
李太守习武之人,还是当兵时的脾气,说打就打,说练就练。第二天一早,就带着高监御史一起来吃凉粉儿,吃完了, 监御史揩揩嘴,擦擦手,打开提包,掏出一份契约,递给李天禧,郑重地说:“李举人啊,在这个契约上签上字,你就是本府的衙役了。不过,你可得想好了。
你这赚钱的铺子可就得关张了。”李天禧忙不迭地点头,心里高兴得都找不着东南西北了,可脸上还是不笑,他撩起围裙,紧张地搓了搓手,小心翼翼地把表接过来:“真的呀?”李太守笑道:“你在这契约上签字画押,就去府上当差吧。”
高监御史就笑道: “太守看中了你,你就是个人才啊。”李太守斜了高监御史一眼: “怎么?他不是人才吗? 监御史呀,我告诉你,李天禧这凉粉儿,就是一绝呢。咱们府里的厨衙,挨个数,都没有这两下子。”
高监御史忙笑道:“是人才,是人才。”李太守掏钱结账,李天禧说什么也不收。李太守一瞪眼: “你小子要是不收钱,这事儿咱们就真不办了。”李天禧吓得脸黄,忙说:“别… …别啊!”
李太守一路哈哈笑着走了。
李天禧望着太守与监御史的背影。再低下头看看手里的契约。就忙着收摊儿了。他关上门,洗了手,掏出毛笔,认真地在契约上签李天禧。然后,他如释重负地躺在了床上。躺了一会儿,又爬起来,看看那已经签了字的契约。独自摇头笑了。
李天禧一夜没睡好觉,天一亮,就把契约送到了太守府上。然后赶着毛驴车去乡下老家,到家天就黑了。李氏惊讶他怎么突然匆匆地回来了。李天禧也顾不上说话,先咕咕地喝了一瓢凉水,抹了抹嘴,就跟娘说了上太守府上当差的事儿。李氏惊讶地张大了嘴: “天禧啊,你小子遇到贵人了啊。”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