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17637
阅读:5193
发表:2021/12/24 修改:2021/12/26
主旋律,农村
小说
那些年,那些事儿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第二天,在何源芝的带领下,候志诚在公园和梁启嫚见了第一面。梁启嫚还是一身学生打扮,候志诚穿着一身军装,毕竟当了十几年的兵,他也就这身衣服了。
惶惶然间,梁启嫚看到了候志诚的这身军装想起了自己的哥哥。候志诚和梁启嫚在公园凉亭下面对面坐着,俩人也是开门见山,对于梁启嫚来说,她总要嫁人的,只要这个男人品行好又能答应自己求学的这唯一的要求就行,候志诚一番交流下来也对梁启嫚动了心,俩人就这样你来我往的好了起来,闲时梁启嫚会带着候志诚在运河边学习骑自行车,候志诚也会带着梁启嫚体验军旅生活。
进入初冬,部队上接到了正式解散的命令,在部队解散之前,熊方伟和林海锡为那些已经相过亲并互相愿意成家的战友(包括候志诚和梁启嫚)举行集体婚礼。
军营内、婚礼上,十几对新人一起举行婚礼,熊方伟和林海锡既是这些战士的首长又是这些战士的证婚人。婚礼上大家都喝多了,有的战士一想起再过些日子,大家就要就此各奔东西,也许这辈子都再也无法相见,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
熊方伟和林海锡不想让战士们最后的时光搞得那么悲伤,可那个年代又没有什么娱乐节目,在林海锡的示意下,熊方伟开始带着大家一起唱军歌。都说战士们的心灵是最纯洁的,刚开始还是一小片一小片的声音,没过一会儿,战士们就开始大声歌唱着。人群中,梁启嫚 被周围战士们的气氛感动,也开始跟着候志诚唱起来。
到了分别的这一天,有的战士还是没忍住抱着熊方伟或拉着林海锡的手不愿松开,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纵然熊方伟和林海锡再舍不得这些和他们在一起多年的战士,该分开的时候还是要分开。熊方伟这种场合也说不出什么话,还是林海锡说了句:同志们、战友们,我们这次分别,是要大家回到家乡好好建设自己的家乡、建设我们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我和熊团长相信大家一定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最后一个任务。战士们也高呼着我们一定替祖国光荣完成这最后的任务。
1954年春,候志诚办完了退伍手续又到市政部门领了退伍返乡后的职务,带着梁启嫚回到了俩人的故乡 。
此时镇委书记兼乡长王威和他的妻子武凤訓,在镇长办公室等待着新任镇长候志诚和他的妻子梁启嫚的到来。王威今年33岁,也有着和候志诚一样的参军经历,只不过他结婚的早,解放战争一结束,他就退了伍参加地方建设。妻子武凤訓比他小6岁,今年已经有三个孩子了,大的是儿子叫王景超,解放前出生的,今年5岁,老二、老三都是女儿,叫王景越、王景琳,一个3岁,另一个1岁。
一见面,王威就拉着候志诚的手说道:欢迎志愿军战士回到家乡共同参与建设美好家乡,欢迎我们的新镇长候志诚。武凤訓也拉着梁启嫚的手唠着家常,交接仪式结束,王威帮着候志诚和梁启嫚办了户籍、领了结婚证,王威在和候志诚的闲聊中叹息着说道:这辈子最后悔的就是退伍太早了,没能和候志诚他们一起参加抗美援朝。
候志诚到底是军人出身,和王威又闲聊了一些军队的事,再分完两间房屋就要开始投入家乡建设中去,武凤訓则帮衬着梁启嫚打理他俩的小家。一切安排就绪,王威领着候志诚熟悉着各个乡村目前的困难情况,梁启嫚在家复习功课准备考大学。
1954夏,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梁启嫚手中,可当时她已经怀上了她和候志诚的第一个孩子,而且她的肚子已经开始显怀了。在一番纠结和思想斗争之后,梁启嫚把这个她认为的好消息告诉了候志诚,年轻的她以为候志诚会和她一样高兴。
候志诚冷静下来问她接下来打算怎么办,梁启嫚说当然是要去北京上大学,而且他俩结婚前就商量好了。候志诚问孩子呢?梁启嫚说孩子她上了大学也可以生下来,再说政府也说了,她在学期间所有的费用都可以找政府报销。
看着候志诚不再发问,梁启嫚以为候志诚同意了,她的心慢慢也就放下了戒备。直到录取通知书上的时间一个礼拜前,梁启嫚开开心心的准备好了行李,就等着候志诚向王威辞去镇长,俩人一起到北京大学。
可她等来的却是候志诚的背信弃义,候志诚不但藏起了她的录取通知书,还退了她买好的车票,收走了她身上的每一分钱。梁启嫚想不明白候志诚为什么会背信弃义,她伤心难过的一直在齐膝深的小河里走了俩公里,直到路上的人民群众发现不对劲把她拉了回来送到医院。而当时她正怀有身孕,小腿、脚踝浮肿 ,长时间的浸泡再加上左小腿伤口感染,使得梁启嫚住院当晚就发起了高烧,最终大人和孩子虽然都保住了,可她的左小腿上却留下了一个会跟随她一生的伤痕,也让她这辈子都在左小腿上的伤痕破、化脓再结疤的这条路上往复循环。
从医院出来,梁启嫚就开始和候志诚分房而睡,候志诚也因为愧疚默默承受了下来。多年之后,梁启嫚提起这事都说是因为候志诚太贪恋权力,放不下他的这顶镇长的乌纱帽。而候志诚则是因为学习知识有限,本来就觉得比梁启嫚矮一头,当年同意这门亲事结婚也是拼着梁启嫚考不上他能白捞个媳妇,他从没想过梁启嫚真考上了他又该怎么办。
1955年春,梁启嫚生下了她和候志诚的第一个儿子,取名侯越俊。候志诚自是十分欢喜,可梁启嫚还没有原谅他,只是在人多的时候或者王威、武凤訓来探望时,他俩才是夫妻,候志诚才能抱上儿子。在没人的时候,梁启嫚和候志诚还是各过各的,互不相干。
时间来到了1956年夏,此时候志诚已经返乡俩年有余,小镇在他和王威的治理下,人们虽然都穷,可至少能解决温饱,生活也是一年一个样的变换着。也是在这年夏天,候志诚的弟弟侯志宝在远乡流浪多年听到自己的哥哥回到镇上当了镇长,彻底结束了流浪的生活从远乡回来投奔哥哥。
当叫花子模样的侯志宝出现在候志诚家里,他以为是别人借着他弟弟的名字在冒领,直到侯志宝准确的说出了他们父母、家庭住址以及自己和哥哥的往事,候志诚才相信这时他的亲弟弟。侯志宝比候志诚小了7岁,今年26岁,当年候志诚参军抗日时他才11岁。
候志诚一把抱住自己的弟弟问道:这些年你都去哪了?爹和娘他们呢?他们也跟你在一起吗?还是他们已经······
侯志宝在候志诚的怀里哭了一会,等候志诚把他松开认真的看他时,侯志宝才说道:当年哥哥投了共产党去抗日,我跟着爹和娘在村子里生活,到了1944年,日本鬼子感觉自己快输了,就把爹抓走做了劳力。辛亏娘带着我跑得快,不然我也被他们抓走了。后来到了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了,娘带着我回来,爹也被日本鬼子放了回来,可回来没多久爹就疯了,我和娘又没看住他,他跑了,我和娘找不到他了。
这事候志诚当年回来时,多少听乡亲们提到过,候志诚急忙问:那娘呢?后来你俩跑哪去了?解放战争结束后,我回来找过你们,你们都不在,我还以为你们都没了。
侯志宝哭着说道:我和娘在家待得好好地,国民党和共产党打起来了,当时国民党他们在村子里抓壮丁,娘怕我被抓走就带着我跑进了山里。后来后来,娘饿死了,娘死了以后,我不会种地,又找不到哥哥,再加上家里的房屋早就塌了,我也就只能去要饭,饥一顿饱一顿的活着。
候志诚又问道:那你把娘埋哪了,你还记得吗?侯志宝点点头说记得,候志诚想让侯志宝带他去看娘的坟头,侯志宝捂着肚子说:哥,我到现在已经俩天没吃饭了,你能不能先给我弄顿饭。
惶惶然间,梁启嫚看到了候志诚的这身军装想起了自己的哥哥。候志诚和梁启嫚在公园凉亭下面对面坐着,俩人也是开门见山,对于梁启嫚来说,她总要嫁人的,只要这个男人品行好又能答应自己求学的这唯一的要求就行,候志诚一番交流下来也对梁启嫚动了心,俩人就这样你来我往的好了起来,闲时梁启嫚会带着候志诚在运河边学习骑自行车,候志诚也会带着梁启嫚体验军旅生活。
进入初冬,部队上接到了正式解散的命令,在部队解散之前,熊方伟和林海锡为那些已经相过亲并互相愿意成家的战友(包括候志诚和梁启嫚)举行集体婚礼。
军营内、婚礼上,十几对新人一起举行婚礼,熊方伟和林海锡既是这些战士的首长又是这些战士的证婚人。婚礼上大家都喝多了,有的战士一想起再过些日子,大家就要就此各奔东西,也许这辈子都再也无法相见,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
熊方伟和林海锡不想让战士们最后的时光搞得那么悲伤,可那个年代又没有什么娱乐节目,在林海锡的示意下,熊方伟开始带着大家一起唱军歌。都说战士们的心灵是最纯洁的,刚开始还是一小片一小片的声音,没过一会儿,战士们就开始大声歌唱着。人群中,梁启嫚 被周围战士们的气氛感动,也开始跟着候志诚唱起来。
到了分别的这一天,有的战士还是没忍住抱着熊方伟或拉着林海锡的手不愿松开,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纵然熊方伟和林海锡再舍不得这些和他们在一起多年的战士,该分开的时候还是要分开。熊方伟这种场合也说不出什么话,还是林海锡说了句:同志们、战友们,我们这次分别,是要大家回到家乡好好建设自己的家乡、建设我们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我和熊团长相信大家一定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最后一个任务。战士们也高呼着我们一定替祖国光荣完成这最后的任务。
1954年春,候志诚办完了退伍手续又到市政部门领了退伍返乡后的职务,带着梁启嫚回到了俩人的故乡 。
此时镇委书记兼乡长王威和他的妻子武凤訓,在镇长办公室等待着新任镇长候志诚和他的妻子梁启嫚的到来。王威今年33岁,也有着和候志诚一样的参军经历,只不过他结婚的早,解放战争一结束,他就退了伍参加地方建设。妻子武凤訓比他小6岁,今年已经有三个孩子了,大的是儿子叫王景超,解放前出生的,今年5岁,老二、老三都是女儿,叫王景越、王景琳,一个3岁,另一个1岁。
一见面,王威就拉着候志诚的手说道:欢迎志愿军战士回到家乡共同参与建设美好家乡,欢迎我们的新镇长候志诚。武凤訓也拉着梁启嫚的手唠着家常,交接仪式结束,王威帮着候志诚和梁启嫚办了户籍、领了结婚证,王威在和候志诚的闲聊中叹息着说道:这辈子最后悔的就是退伍太早了,没能和候志诚他们一起参加抗美援朝。
候志诚到底是军人出身,和王威又闲聊了一些军队的事,再分完两间房屋就要开始投入家乡建设中去,武凤訓则帮衬着梁启嫚打理他俩的小家。一切安排就绪,王威领着候志诚熟悉着各个乡村目前的困难情况,梁启嫚在家复习功课准备考大学。
1954夏,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梁启嫚手中,可当时她已经怀上了她和候志诚的第一个孩子,而且她的肚子已经开始显怀了。在一番纠结和思想斗争之后,梁启嫚把这个她认为的好消息告诉了候志诚,年轻的她以为候志诚会和她一样高兴。
候志诚冷静下来问她接下来打算怎么办,梁启嫚说当然是要去北京上大学,而且他俩结婚前就商量好了。候志诚问孩子呢?梁启嫚说孩子她上了大学也可以生下来,再说政府也说了,她在学期间所有的费用都可以找政府报销。
看着候志诚不再发问,梁启嫚以为候志诚同意了,她的心慢慢也就放下了戒备。直到录取通知书上的时间一个礼拜前,梁启嫚开开心心的准备好了行李,就等着候志诚向王威辞去镇长,俩人一起到北京大学。
可她等来的却是候志诚的背信弃义,候志诚不但藏起了她的录取通知书,还退了她买好的车票,收走了她身上的每一分钱。梁启嫚想不明白候志诚为什么会背信弃义,她伤心难过的一直在齐膝深的小河里走了俩公里,直到路上的人民群众发现不对劲把她拉了回来送到医院。而当时她正怀有身孕,小腿、脚踝浮肿 ,长时间的浸泡再加上左小腿伤口感染,使得梁启嫚住院当晚就发起了高烧,最终大人和孩子虽然都保住了,可她的左小腿上却留下了一个会跟随她一生的伤痕,也让她这辈子都在左小腿上的伤痕破、化脓再结疤的这条路上往复循环。
从医院出来,梁启嫚就开始和候志诚分房而睡,候志诚也因为愧疚默默承受了下来。多年之后,梁启嫚提起这事都说是因为候志诚太贪恋权力,放不下他的这顶镇长的乌纱帽。而候志诚则是因为学习知识有限,本来就觉得比梁启嫚矮一头,当年同意这门亲事结婚也是拼着梁启嫚考不上他能白捞个媳妇,他从没想过梁启嫚真考上了他又该怎么办。
1955年春,梁启嫚生下了她和候志诚的第一个儿子,取名侯越俊。候志诚自是十分欢喜,可梁启嫚还没有原谅他,只是在人多的时候或者王威、武凤訓来探望时,他俩才是夫妻,候志诚才能抱上儿子。在没人的时候,梁启嫚和候志诚还是各过各的,互不相干。
时间来到了1956年夏,此时候志诚已经返乡俩年有余,小镇在他和王威的治理下,人们虽然都穷,可至少能解决温饱,生活也是一年一个样的变换着。也是在这年夏天,候志诚的弟弟侯志宝在远乡流浪多年听到自己的哥哥回到镇上当了镇长,彻底结束了流浪的生活从远乡回来投奔哥哥。
当叫花子模样的侯志宝出现在候志诚家里,他以为是别人借着他弟弟的名字在冒领,直到侯志宝准确的说出了他们父母、家庭住址以及自己和哥哥的往事,候志诚才相信这时他的亲弟弟。侯志宝比候志诚小了7岁,今年26岁,当年候志诚参军抗日时他才11岁。
候志诚一把抱住自己的弟弟问道:这些年你都去哪了?爹和娘他们呢?他们也跟你在一起吗?还是他们已经······
侯志宝在候志诚的怀里哭了一会,等候志诚把他松开认真的看他时,侯志宝才说道:当年哥哥投了共产党去抗日,我跟着爹和娘在村子里生活,到了1944年,日本鬼子感觉自己快输了,就把爹抓走做了劳力。辛亏娘带着我跑得快,不然我也被他们抓走了。后来到了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了,娘带着我回来,爹也被日本鬼子放了回来,可回来没多久爹就疯了,我和娘又没看住他,他跑了,我和娘找不到他了。
这事候志诚当年回来时,多少听乡亲们提到过,候志诚急忙问:那娘呢?后来你俩跑哪去了?解放战争结束后,我回来找过你们,你们都不在,我还以为你们都没了。
侯志宝哭着说道:我和娘在家待得好好地,国民党和共产党打起来了,当时国民党他们在村子里抓壮丁,娘怕我被抓走就带着我跑进了山里。后来后来,娘饿死了,娘死了以后,我不会种地,又找不到哥哥,再加上家里的房屋早就塌了,我也就只能去要饭,饥一顿饱一顿的活着。
候志诚又问道:那你把娘埋哪了,你还记得吗?侯志宝点点头说记得,候志诚想让侯志宝带他去看娘的坟头,侯志宝捂着肚子说:哥,我到现在已经俩天没吃饭了,你能不能先给我弄顿饭。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