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44088
成片时长:约146分钟
阅读:5317
发表:2021/12/29
主旋律,农村
电影剧本
小店河的春天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简要梗概:
杨纪信扎根荒山,修渠造地带富一方百姓的传记故事。
详细梗概:(1787字)
太行山下,出生于1942年的杨纪信,成长于兵荒马乱食不果腹的年代。父母朴素的价值观教育,使他从小就对乐于奉献、亲近百姓的驻村干部充满景仰。
17岁入党,18岁任生产队长,19村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的杨纪信,将董庄村建设成为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先进村。上级推荐他到中央团校学习回来,准备提拔他到县里任职,但他认为自己在农村长大,熟悉土地,恳请上级派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开展工作。
上级将他派到小店河公社任团委书记,他迅速跑遍全公社每个村子,熟悉了基层情况后,要求到最艰苦的农村去驻队。
杨纪信来到靳庄村后,主动住在最穷因的小生家里。杨纪信跟小生“搭老通”睡在狭窄的下屋里,跟他们在一起的,还有一头驴。靳庄村村民常年翻山挑水,生活非常不易。杨纪信除了出工、帮五保户、军烈属挑水,还去周边山上四处找水。村民偶尔的一个趣事让他明白,西河沟的一洼泉眼,可能会有充足的水源。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几经失败,终于将水源引到包括靳庄村在内的三个自然村的地里和村头。
杨纪信回到家里,他的父母及妻子,得知此事,非常自豪。
池山村因为地质原因,周边没有任何水源,杨纪信想出妙招,要打旱井贮存雨水。但村民迷信,不但不敢为之,还加以劝阻。杨纪信自己打出一眼旱井,感动村民,全村迅速打了30多眼,解决了大家的用水难题。
26岁的杨纪信被任命为小店河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号召所有干部向他学习。
杨纪信带领全公社干部到红旗渠参观,并向总设计师张震书记请教,后又到辉县参观他们治山治水的成果,并向赵得胜书记学习。回来后,他们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制定了“旱地变水田,沟岭变通途,荒山变绿山,乱石滩变成米粮川”的宏伟计划。他们从群众中发掘能人并予以重用,先后建了机械厂、暖气片厂和罐头厂,并重用右派水利专家,对全公社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他将张震请到公社,对规划建设给予详细指导。张震感叹自已在林县干了15年县委书记,动用10万劳力修红旗渠,修了10年还没有完全配套,并问杨纪信能在小店河干多久?杨纪信说:我就是在小店河再干30年,也才50多岁。这辈子能让小店河的百姓过上好日子,我就算没白活。
为了探索方法,总结经验,杨纪信到沙掌村驻队,将一个差乱村子治理成模范村,并带领大家在荒滩造地300亩。
听说杨纪信发誓要十年不回家,杨妻非常恼火。她抱着女儿来到小店河公社,想看看他究竟在干什么。但是找了几个地方都没找到,群众的赞誉终于让她放下心来。
几个企业的赢利,使得小店河完成了工程资金积累,杨纪信带领全公社3000多名壮劳力挺进沧河滩,举行了“誓把山河重新安排”的“沧河滩会战誓师大会”。杨纪信永远都是拎着工具,冲在工程建设第一线。
这天,地委书记安排给他一个神秘的政治任务,辉县因为造反派闹得厉害,赵得胜要来这里暂避风头。
赵得胜在工地上,不仅将丰富的开山架桥经验教给他们,还始终和民工们战斗在一起。
杨妻再三打电话,说女儿高烧不退,但他没有时间回去。
副指挥长孙明和因劳累过度,腿脚瘀肿,杨纪信拉着平车将他送到医院。为了排除水泵故障,十冬腊月里,侯宝群跳到深水中排障,之后寒气逼身,白血症离世。沧河滩工地完工,杨纪信累晕过去,民工们以为他不行了,跪地痛哭。
杨妻带着全家来看杨纪信,他的女儿因发烧注射链霉素双耳失聪。杨妻抱怨他不顾妻女,他哭着道歉:老百姓们太苦了,吃不上饭没有水啊。
杨纪信拒绝上级的再次提拔,坚决要带领小店河百姓一张蓝图绘到底。
小生来看望杨纪信,送来一袋小米和一只宰杀的全羊,杨纪信一通批评后坚决地塞给他200元钱,小生“咽不下这口气”,回到家里,把杨纪信住过的下屋改造成了“杨纪信纪念馆”,村民们还在村头给他立碑纪念。
杨纪信在山区进一步落实统盘规划后,一日回到靳庄村查看他们造地成绩,发现了小生建的纪念馆和村民立的石碑,他要砸掉石碑,遭到村民们的反对。而后,他陆续发现山里群众给他的立碑造像,都迅速地拆掉或拉回家中。他召开全公社各村干部会议,说共产党员拿着人民的工资,所有付出都是份内工作,不值得表扬,哪个村里再出现此类事件,该村领导受处分。
因为劳累过度,杨纪信一个肾脏出现癌变,他摘掉肾脏,并被检查出,浑身多处骨骼撕裂错位后又自行愈合。
做完手术回到公社,才发现公社各村村民在山崖石壁上铭刻的碑文铺满了半座山。
在各级部门的推动下,全国掀起向杨纪信学习的高潮。
张震、赵得胜和原新华社长来到小店河,他们也成为来此地学习的干部们追逐的明星。
杨纪信扎根荒山,修渠造地带富一方百姓的传记故事。
详细梗概:(1787字)
太行山下,出生于1942年的杨纪信,成长于兵荒马乱食不果腹的年代。父母朴素的价值观教育,使他从小就对乐于奉献、亲近百姓的驻村干部充满景仰。
17岁入党,18岁任生产队长,19村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的杨纪信,将董庄村建设成为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先进村。上级推荐他到中央团校学习回来,准备提拔他到县里任职,但他认为自己在农村长大,熟悉土地,恳请上级派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开展工作。
上级将他派到小店河公社任团委书记,他迅速跑遍全公社每个村子,熟悉了基层情况后,要求到最艰苦的农村去驻队。
杨纪信来到靳庄村后,主动住在最穷因的小生家里。杨纪信跟小生“搭老通”睡在狭窄的下屋里,跟他们在一起的,还有一头驴。靳庄村村民常年翻山挑水,生活非常不易。杨纪信除了出工、帮五保户、军烈属挑水,还去周边山上四处找水。村民偶尔的一个趣事让他明白,西河沟的一洼泉眼,可能会有充足的水源。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几经失败,终于将水源引到包括靳庄村在内的三个自然村的地里和村头。
杨纪信回到家里,他的父母及妻子,得知此事,非常自豪。
池山村因为地质原因,周边没有任何水源,杨纪信想出妙招,要打旱井贮存雨水。但村民迷信,不但不敢为之,还加以劝阻。杨纪信自己打出一眼旱井,感动村民,全村迅速打了30多眼,解决了大家的用水难题。
26岁的杨纪信被任命为小店河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号召所有干部向他学习。
杨纪信带领全公社干部到红旗渠参观,并向总设计师张震书记请教,后又到辉县参观他们治山治水的成果,并向赵得胜书记学习。回来后,他们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制定了“旱地变水田,沟岭变通途,荒山变绿山,乱石滩变成米粮川”的宏伟计划。他们从群众中发掘能人并予以重用,先后建了机械厂、暖气片厂和罐头厂,并重用右派水利专家,对全公社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他将张震请到公社,对规划建设给予详细指导。张震感叹自已在林县干了15年县委书记,动用10万劳力修红旗渠,修了10年还没有完全配套,并问杨纪信能在小店河干多久?杨纪信说:我就是在小店河再干30年,也才50多岁。这辈子能让小店河的百姓过上好日子,我就算没白活。
为了探索方法,总结经验,杨纪信到沙掌村驻队,将一个差乱村子治理成模范村,并带领大家在荒滩造地300亩。
听说杨纪信发誓要十年不回家,杨妻非常恼火。她抱着女儿来到小店河公社,想看看他究竟在干什么。但是找了几个地方都没找到,群众的赞誉终于让她放下心来。
几个企业的赢利,使得小店河完成了工程资金积累,杨纪信带领全公社3000多名壮劳力挺进沧河滩,举行了“誓把山河重新安排”的“沧河滩会战誓师大会”。杨纪信永远都是拎着工具,冲在工程建设第一线。
这天,地委书记安排给他一个神秘的政治任务,辉县因为造反派闹得厉害,赵得胜要来这里暂避风头。
赵得胜在工地上,不仅将丰富的开山架桥经验教给他们,还始终和民工们战斗在一起。
杨妻再三打电话,说女儿高烧不退,但他没有时间回去。
副指挥长孙明和因劳累过度,腿脚瘀肿,杨纪信拉着平车将他送到医院。为了排除水泵故障,十冬腊月里,侯宝群跳到深水中排障,之后寒气逼身,白血症离世。沧河滩工地完工,杨纪信累晕过去,民工们以为他不行了,跪地痛哭。
杨妻带着全家来看杨纪信,他的女儿因发烧注射链霉素双耳失聪。杨妻抱怨他不顾妻女,他哭着道歉:老百姓们太苦了,吃不上饭没有水啊。
杨纪信拒绝上级的再次提拔,坚决要带领小店河百姓一张蓝图绘到底。
小生来看望杨纪信,送来一袋小米和一只宰杀的全羊,杨纪信一通批评后坚决地塞给他200元钱,小生“咽不下这口气”,回到家里,把杨纪信住过的下屋改造成了“杨纪信纪念馆”,村民们还在村头给他立碑纪念。
杨纪信在山区进一步落实统盘规划后,一日回到靳庄村查看他们造地成绩,发现了小生建的纪念馆和村民立的石碑,他要砸掉石碑,遭到村民们的反对。而后,他陆续发现山里群众给他的立碑造像,都迅速地拆掉或拉回家中。他召开全公社各村干部会议,说共产党员拿着人民的工资,所有付出都是份内工作,不值得表扬,哪个村里再出现此类事件,该村领导受处分。
因为劳累过度,杨纪信一个肾脏出现癌变,他摘掉肾脏,并被检查出,浑身多处骨骼撕裂错位后又自行愈合。
做完手术回到公社,才发现公社各村村民在山崖石壁上铭刻的碑文铺满了半座山。
在各级部门的推动下,全国掀起向杨纪信学习的高潮。
张震、赵得胜和原新华社长来到小店河,他们也成为来此地学习的干部们追逐的明星。
阅读剧本正文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