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48955
成片时长:约151分钟
阅读:13656
发表:2015/1/1
20集 农村 电视剧剧本
《走出乡镇》第3集
1
2
3
6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刘 杰:“两个百分点,百分之五点多?”
赵小兰:“差不多了。你的利润率怎么还不在百分之十以上?”
刘 杰:“也行,先这么写吧。”
[刘杰又找出了一张大纸]
刘 杰:“你来写?”
赵小兰:“你写吧,就像刚才那样写就行,在底下留点空,我在底下写。”
[刘杰伏在柜台上写,写好后交给赵小兰]
[赵小兰接过收据]
[收据特写:收据 今收到赵小兰交来借款人民币五万元正,借款人刘杰。日期 1990年9月20日]
[赵小兰在收据下方添写:借款期限:暂定一年。利率按银行同期利率高出二个百分点计算]
赵小兰:“你看看怎么样?”
刘 杰:“行,先就这样吧。”
[赵小兰将收据收起]
赵小兰:“那咱们就上银行去?”
刘 杰:“好。娟子!”
[小娟从后面出来]
小 娟:“小兰姐来了?”
赵小兰:“娟子,你好!”
刘 杰:“我跟小兰出去一下,你看一会店。”
小 娟:“好,你们去吧。”
赵小兰:“把你的存折带上,直接存到折子里,不用提现金了。”
刘 杰:“对。娟子,把我那个存折拿来。”
[小娟到后面拿来一个存折交给刘杰]
[赵小兰和刘杰一起走出店门]
赵小兰:“把存折给我。你慢点走,我先走一步,进去看看。”
刘 杰:“好。”
赵小兰:“咱们的事儿可得保密呀,不许跟别人说。”
刘 杰:“放心吧。”
10、哈尔滨 道外区某饭店
[郑魁松和苗凤山在喝酒谈话]
郑魁松:“小苗,现在都说搞活经济,那你说,什么叫搞活经济?怎么才能搞活经济?”
黄凤山:“表哥,你是搞宣传的,我是个工人,我没有你那么高的理论。依我看,这搞活经济就是变着法儿挣钱。不管你是干什么的,不管哪行哪业,谁挣着钱了谁就是搞活了。没挣着钱你就是没搞活。你说对不对?”
郑魁松:“太对了!你这一句话比什么高深理论都说得透彻。搞经济不是为了创造财富吗?创造财富不就是挣钱吗?要挣钱你就得搞活呀,不搞活你能挣钱吗?”
苗凤山:“不用说别的,你看这大街上吧,以前,文化大革命那时候,到处都是毛主席语录,公交车站那站牌上都是语录。再看现在,到处都是小广告,连站牌上、电线杆子上都是,都在拉生意,想挣钱呀,对不对?”
郑魁松:“对呀,搞活了嘛!”
苗凤山:“还有罚款,以前没有罚款吧?现在尽是罚款,吐痰罚款,扔烟头罚款,卖假货罚款,交通违章罚款。罚款就得动钱,这也算搞活经济了吧?”
郑魁松:“没错,也算搞活了。”
苗凤山:“不过这跟咱们也没啥关系。咱们一个小印刷厂有什么活不活的,还不就是那样?上边有活了就干,没活就待着。”
郑魁松:“不对,咱们也得面向社会,自己上外边去揽活。现在不是计划经济了,给活就干,没活拉倒,全靠上边。现在没活得自己上外边去找活。没活干,挣不来钱你就别发工资,自负盈亏,上边不管你了。”
苗凤山:“我看这样更好,多干活还能多挣钱呢。”
郑魁松:“可是没那么舒服了,那时候干不干活都有工资。”
苗凤山:“你买设备就是想自己多揽活?”
郑魁松:“也有这个意思,但这还不是主要的。”
苗凤山:“还有啥意思?主要目的是啥?”
郑魁松:“如果这个印刷厂还能存在下去,我自然要揽活干。如果印刷
厂撤了,这几台设备我也得买。我得作两手准备。”
苗凤山:“我没明白你的意思。”
郑魁松:“我跟你说吧。上边给我们批了一百万的技改贷款,去年批的,去年没用,今年还能用,如果今年再不用,那指标可就作废了。我是想无论如何也得把这指标用上,这是个机会,不用白不用。”
黄凤山:“所以你就想买设备?”
郑魁松:“对。”
苗凤山:“可是万一你那个厂撤了呢?不是白买了吗?”
郑魁松:“怎么会白买呢?我们的报纸有可能停办。就算报纸停办,我也得想办法把印刷厂留下来,不出党报出别的报嘛,还可以出广告嘛。我办成集体的,自己揽活,自付盈亏,不要补贴,不占编制,这还不行吗?”
苗凤山:“对呀!这是个路子,还是一条改革的路子呢。就不知道上边能不能批?”
郑魁松:“大方向对,他就应该批。”
苗凤山:“那样最好,比你现在强。”
郑魁松:“再退一步,就算印刷厂撤了,我的设备也得买,这买设备本身也是个挣钱的机会呀。”
苗凤山:“那倒是,机会难得。”
郑魁松:“所以我就来找你,请你帮我联系一下,买两台设备,照着一百万来花。”
苗凤山:“没问题。”
郑魁松:“花钱本来也是挣钱的机会。可是你得会花,花对了才能挣钱,花不对你就挣不来钱,还可能赔钱呢。”
苗凤山:“你放心,赔不了。”
郑魁松:“这事国庆节前一定要办好。我们报纸国庆节要出特刊,彩色的。咱们先把特刊印好,以后怎么办咱们就管不着了。我先回去了。机器买好之后直接给我发过去,钱我也给你直接汇过来,我就不再来了。还有,你得给我派个人,帮我安装新机器。”
苗凤山:“放心吧,我一切照办,耽误不了。”
郑魁松:“我走了,你买单吧。”
苗凤山:“你不到家里去坐坐吗?”
郑魁松:“下次吧,再见!”
苗凤山:“再见!”
11、景阳镇 农业银行
[赵小兰来到银行,在门口向里张望了一下,似乎有一个熟悉的背影在窗口前办事。她退回来站在门口的广告牌前看广告。少顷,那个人出来走了。她向站在马路对面的刘杰招了一下手,转身进了银行。刘杰随后也来了]
[赵小兰将现金支票和刘杰的存折一起递给窗口里面的办事员]
赵小兰:“五万元存在这个折子里,三千元提现金。”
[银行办事员办好后,将存折和三千元现金交给赵小兰。赵小兰将存折交给刘杰]
赵小兰:“好了,你先走吧。”
刘 杰:“好,我先走了。”
[刘杰和赵小兰先后走出银行]
12、景阳镇火车站
[站前小广场。在几辆等待拉活的摩托车、平板车和拖拉机旁边,停着一辆小轿车。这辆“菲亚特”显得非常小,像一只小甲虫。而它的主人却是一个英俊魁梧的青年。可能是初上市场,那青年对自己这项职业还不完全习惯。他站在车旁东看看西看看,不但不招呼顾客,甚至还有点害怕过多的人注意到自己。他不像别的年轻人那样穿随随便便的牛仔服,而是穿着整齐的夹克衫和筒裤,使他的身材显得笔挺和颀长;那神态也不像开出租的,倒像是某首长的司机。这是韩东]
[韩长波在站前的小广场上东游西逛。站在手扶拖拉机旁边的胡春盛叫他]
胡春盛:“长脖儿!还在找你的孩子吗?”
长 波:“你看见了吗?”
胡春盛:“看见了。”
长 波:“在哪儿?”
[胡春盛手指歪头山]
胡春盛:“那不是吗?在那儿!他歪着脑袋在看你呢。”
长波:“你尽瞎扯!开玩笑!”
有孩子叫:“长脖儿!长脖老等!”
[他看孩子一眼,也不急不恼,继续转游。忽然他看见了韩东,赶紧转身离开]
[下车的旅客走散之后,站前留下的一老一少两个人引起了商贩们的注意。老者身材瘦削,穿一身笔挺的西装,头戴圆礼帽。他的身旁跟着一位姣好少女,穿着鲜艳的运动服,白色旅游鞋。谁也没注意这两个人是从火车上下来的还是从镇上走来的,只知道他俩肯定是外国人,八成是日本人。商贩们又一次鼓噪起来]
[可是那两个人显然对购物并没有兴趣,对任何喊叫都不加理睬,只在那里东张西望。老者指指点点地向少女说着什么,围着票房转了一圈之后向镇里这边走过来]
[少女走到“菲亚特”跟前,用汉语向开出租的青年问道]
少 女:“请问先生,这是出租车吗?”
韩 东:“是的。”
少 女:“这位老先生想坐车在镇上转一圈,把所有的地方都看看,可以吗?”
韩 东:“当然可以!请上车吧。”
[韩东说着给他们拉开了车门]
韩 东:“你们是从日本来的,对吗?”
少 女:“你怎么知道?”
韩 东:“一看就能看出来。你的汉语讲得很好。”
[少女微笑不语。老先生走了过来,他们一起上了车]
13、在韩东的出租车上
[关上车门之后,老先生用朝语向少女介绍]
老先生:(朝语,字幕)“铁道南那个小山包,上面盖了一座红砖房,所以就叫它小红山。这个火车站叫亚布洛尼站,票房是老毛子在修中长铁路的时候盖起来的,这一个,还有下边苇河的,珠河的,上边横道河子的,车站的票房也都是一个样式,都是他们盖的,挺好看,就是太小,现在人多不够用,拆了”
[韩东愕然,且不开车,听他们说话]
少 女:(朝语,字幕)“亚布洛尼?这个名字有点怪怪的,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它是什么意思呀?”
老先生:(朝语,字幕)“是呀,车站叫亚布洛尼,镇又是另外一个名字,是有点怪。开始的时候也没人在意,后来查问起来才知道,原来这个名字是老毛子给起的。这南山和北山上的山丁子特别多。他们就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果园。果园一词在俄语里的发音就是亚布洛尼。亚布洛尼就是果园的意思。镇上的老百姓嫌亚布洛尼叫起来绕嘴,所以在镇上就不叫这个名儿,还叫自己的名字。”
少 女:(朝语,字幕)“山丁子是什么水果呀?”
老先生:(朝语,字幕)“山丁子是山上的一种野果,样子和苹果一样,可是很小,只有樱桃那么大。我们小的时候都喜欢吃。大人们不吃,太酸。”
[韩东从后视镜里看到,老先生黑红脸膛,虽然有了些年纪,但精力依然旺盛,目光敏锐,语言流利。少女看样子二十来岁,容貌靓丽,青春焕发,对老者温柔亲切而又恭敬,像他的女儿]
韩 东:“先生,我们可以走了吗?”
少 女:“噢,可以,走吧。”
[韩东开车首先上了最热闹的景阳街。这里店铺多,商业繁荣,是景阳镇的时代象征。街上人多,车也多,自行车、毛驴车、手推车、摩托车,拥挤不堪。韩东不住地按喇叭,缓慢地向前爬行]
[老先生和少女好奇地左顾右盼]
老先生:(朝语,字幕)“哎呀,这景阳镇可是繁华多啦!原来哪有这么多的商店,这么多的人呀!那时候就有一个合作社,一个林业商店,卖一点油盐酱醋。这大街上冬天都能跑马爬犁”
少 女:(朝语,字幕)“马爬犁?”
老先生:(朝语,字幕)“是呀,马爬犁。那时候老百姓运东西都是用扁担挑,用背筐背,没有车,到冬天就用爬犁。爬犁能在雪地上走。爬犁也好做,拿两根木条一弯就行了,家家都有。马拉的是大爬犁,大户人家才有。现在好了,都用车了,大卡车、小汽车、摩托车。”
[出了景阳街,韩东掉头向西。这里的景象比东边萧条许多,道路两边都是些低矮的茅草房]
[在镇西北的高丽坝附近,老先生忽然示意停车]
[韩东在路边把车停下]
[老先生和少女下了车,向四周环顾]
[老先生继续向少女介绍]
老先生:(朝语,字幕)“过去景阳镇的西头比东头热闹,戏园子、警察署、日本团、高丽窑子、铁匠铺、小学校都在这边。唱扁担戏的,吹笛子敲小铜锣的算命瞎子都在这边活动”
[老先生在大坝附近的几座房子跟前转悠起来,这里看看,那里看看,似要走进去,又觉得不对。
[突然,他回头用汉语向韩东问道]
赵小兰:“差不多了。你的利润率怎么还不在百分之十以上?”
刘 杰:“也行,先这么写吧。”
[刘杰又找出了一张大纸]
刘 杰:“你来写?”
赵小兰:“你写吧,就像刚才那样写就行,在底下留点空,我在底下写。”
[刘杰伏在柜台上写,写好后交给赵小兰]
[赵小兰接过收据]
[收据特写:收据 今收到赵小兰交来借款人民币五万元正,借款人刘杰。日期 1990年9月20日]
[赵小兰在收据下方添写:借款期限:暂定一年。利率按银行同期利率高出二个百分点计算]
赵小兰:“你看看怎么样?”
刘 杰:“行,先就这样吧。”
[赵小兰将收据收起]
赵小兰:“那咱们就上银行去?”
刘 杰:“好。娟子!”
[小娟从后面出来]
小 娟:“小兰姐来了?”
赵小兰:“娟子,你好!”
刘 杰:“我跟小兰出去一下,你看一会店。”
小 娟:“好,你们去吧。”
赵小兰:“把你的存折带上,直接存到折子里,不用提现金了。”
刘 杰:“对。娟子,把我那个存折拿来。”
[小娟到后面拿来一个存折交给刘杰]
[赵小兰和刘杰一起走出店门]
赵小兰:“把存折给我。你慢点走,我先走一步,进去看看。”
刘 杰:“好。”
赵小兰:“咱们的事儿可得保密呀,不许跟别人说。”
刘 杰:“放心吧。”
10、哈尔滨 道外区某饭店
[郑魁松和苗凤山在喝酒谈话]
郑魁松:“小苗,现在都说搞活经济,那你说,什么叫搞活经济?怎么才能搞活经济?”
黄凤山:“表哥,你是搞宣传的,我是个工人,我没有你那么高的理论。依我看,这搞活经济就是变着法儿挣钱。不管你是干什么的,不管哪行哪业,谁挣着钱了谁就是搞活了。没挣着钱你就是没搞活。你说对不对?”
郑魁松:“太对了!你这一句话比什么高深理论都说得透彻。搞经济不是为了创造财富吗?创造财富不就是挣钱吗?要挣钱你就得搞活呀,不搞活你能挣钱吗?”
苗凤山:“不用说别的,你看这大街上吧,以前,文化大革命那时候,到处都是毛主席语录,公交车站那站牌上都是语录。再看现在,到处都是小广告,连站牌上、电线杆子上都是,都在拉生意,想挣钱呀,对不对?”
郑魁松:“对呀,搞活了嘛!”
苗凤山:“还有罚款,以前没有罚款吧?现在尽是罚款,吐痰罚款,扔烟头罚款,卖假货罚款,交通违章罚款。罚款就得动钱,这也算搞活经济了吧?”
郑魁松:“没错,也算搞活了。”
苗凤山:“不过这跟咱们也没啥关系。咱们一个小印刷厂有什么活不活的,还不就是那样?上边有活了就干,没活就待着。”
郑魁松:“不对,咱们也得面向社会,自己上外边去揽活。现在不是计划经济了,给活就干,没活拉倒,全靠上边。现在没活得自己上外边去找活。没活干,挣不来钱你就别发工资,自负盈亏,上边不管你了。”
苗凤山:“我看这样更好,多干活还能多挣钱呢。”
郑魁松:“可是没那么舒服了,那时候干不干活都有工资。”
苗凤山:“你买设备就是想自己多揽活?”
郑魁松:“也有这个意思,但这还不是主要的。”
苗凤山:“还有啥意思?主要目的是啥?”
郑魁松:“如果这个印刷厂还能存在下去,我自然要揽活干。如果印刷
厂撤了,这几台设备我也得买。我得作两手准备。”
苗凤山:“我没明白你的意思。”
郑魁松:“我跟你说吧。上边给我们批了一百万的技改贷款,去年批的,去年没用,今年还能用,如果今年再不用,那指标可就作废了。我是想无论如何也得把这指标用上,这是个机会,不用白不用。”
黄凤山:“所以你就想买设备?”
郑魁松:“对。”
苗凤山:“可是万一你那个厂撤了呢?不是白买了吗?”
郑魁松:“怎么会白买呢?我们的报纸有可能停办。就算报纸停办,我也得想办法把印刷厂留下来,不出党报出别的报嘛,还可以出广告嘛。我办成集体的,自己揽活,自付盈亏,不要补贴,不占编制,这还不行吗?”
苗凤山:“对呀!这是个路子,还是一条改革的路子呢。就不知道上边能不能批?”
郑魁松:“大方向对,他就应该批。”
苗凤山:“那样最好,比你现在强。”
郑魁松:“再退一步,就算印刷厂撤了,我的设备也得买,这买设备本身也是个挣钱的机会呀。”
苗凤山:“那倒是,机会难得。”
郑魁松:“所以我就来找你,请你帮我联系一下,买两台设备,照着一百万来花。”
苗凤山:“没问题。”
郑魁松:“花钱本来也是挣钱的机会。可是你得会花,花对了才能挣钱,花不对你就挣不来钱,还可能赔钱呢。”
苗凤山:“你放心,赔不了。”
郑魁松:“这事国庆节前一定要办好。我们报纸国庆节要出特刊,彩色的。咱们先把特刊印好,以后怎么办咱们就管不着了。我先回去了。机器买好之后直接给我发过去,钱我也给你直接汇过来,我就不再来了。还有,你得给我派个人,帮我安装新机器。”
苗凤山:“放心吧,我一切照办,耽误不了。”
郑魁松:“我走了,你买单吧。”
苗凤山:“你不到家里去坐坐吗?”
郑魁松:“下次吧,再见!”
苗凤山:“再见!”
11、景阳镇 农业银行
[赵小兰来到银行,在门口向里张望了一下,似乎有一个熟悉的背影在窗口前办事。她退回来站在门口的广告牌前看广告。少顷,那个人出来走了。她向站在马路对面的刘杰招了一下手,转身进了银行。刘杰随后也来了]
[赵小兰将现金支票和刘杰的存折一起递给窗口里面的办事员]
赵小兰:“五万元存在这个折子里,三千元提现金。”
[银行办事员办好后,将存折和三千元现金交给赵小兰。赵小兰将存折交给刘杰]
赵小兰:“好了,你先走吧。”
刘 杰:“好,我先走了。”
[刘杰和赵小兰先后走出银行]
12、景阳镇火车站
[站前小广场。在几辆等待拉活的摩托车、平板车和拖拉机旁边,停着一辆小轿车。这辆“菲亚特”显得非常小,像一只小甲虫。而它的主人却是一个英俊魁梧的青年。可能是初上市场,那青年对自己这项职业还不完全习惯。他站在车旁东看看西看看,不但不招呼顾客,甚至还有点害怕过多的人注意到自己。他不像别的年轻人那样穿随随便便的牛仔服,而是穿着整齐的夹克衫和筒裤,使他的身材显得笔挺和颀长;那神态也不像开出租的,倒像是某首长的司机。这是韩东]
[韩长波在站前的小广场上东游西逛。站在手扶拖拉机旁边的胡春盛叫他]
胡春盛:“长脖儿!还在找你的孩子吗?”
长 波:“你看见了吗?”
胡春盛:“看见了。”
长 波:“在哪儿?”
[胡春盛手指歪头山]
胡春盛:“那不是吗?在那儿!他歪着脑袋在看你呢。”
长波:“你尽瞎扯!开玩笑!”
有孩子叫:“长脖儿!长脖老等!”
[他看孩子一眼,也不急不恼,继续转游。忽然他看见了韩东,赶紧转身离开]
[下车的旅客走散之后,站前留下的一老一少两个人引起了商贩们的注意。老者身材瘦削,穿一身笔挺的西装,头戴圆礼帽。他的身旁跟着一位姣好少女,穿着鲜艳的运动服,白色旅游鞋。谁也没注意这两个人是从火车上下来的还是从镇上走来的,只知道他俩肯定是外国人,八成是日本人。商贩们又一次鼓噪起来]
[可是那两个人显然对购物并没有兴趣,对任何喊叫都不加理睬,只在那里东张西望。老者指指点点地向少女说着什么,围着票房转了一圈之后向镇里这边走过来]
[少女走到“菲亚特”跟前,用汉语向开出租的青年问道]
少 女:“请问先生,这是出租车吗?”
韩 东:“是的。”
少 女:“这位老先生想坐车在镇上转一圈,把所有的地方都看看,可以吗?”
韩 东:“当然可以!请上车吧。”
[韩东说着给他们拉开了车门]
韩 东:“你们是从日本来的,对吗?”
少 女:“你怎么知道?”
韩 东:“一看就能看出来。你的汉语讲得很好。”
[少女微笑不语。老先生走了过来,他们一起上了车]
13、在韩东的出租车上
[关上车门之后,老先生用朝语向少女介绍]
老先生:(朝语,字幕)“铁道南那个小山包,上面盖了一座红砖房,所以就叫它小红山。这个火车站叫亚布洛尼站,票房是老毛子在修中长铁路的时候盖起来的,这一个,还有下边苇河的,珠河的,上边横道河子的,车站的票房也都是一个样式,都是他们盖的,挺好看,就是太小,现在人多不够用,拆了”
[韩东愕然,且不开车,听他们说话]
少 女:(朝语,字幕)“亚布洛尼?这个名字有点怪怪的,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它是什么意思呀?”
老先生:(朝语,字幕)“是呀,车站叫亚布洛尼,镇又是另外一个名字,是有点怪。开始的时候也没人在意,后来查问起来才知道,原来这个名字是老毛子给起的。这南山和北山上的山丁子特别多。他们就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果园。果园一词在俄语里的发音就是亚布洛尼。亚布洛尼就是果园的意思。镇上的老百姓嫌亚布洛尼叫起来绕嘴,所以在镇上就不叫这个名儿,还叫自己的名字。”
少 女:(朝语,字幕)“山丁子是什么水果呀?”
老先生:(朝语,字幕)“山丁子是山上的一种野果,样子和苹果一样,可是很小,只有樱桃那么大。我们小的时候都喜欢吃。大人们不吃,太酸。”
[韩东从后视镜里看到,老先生黑红脸膛,虽然有了些年纪,但精力依然旺盛,目光敏锐,语言流利。少女看样子二十来岁,容貌靓丽,青春焕发,对老者温柔亲切而又恭敬,像他的女儿]
韩 东:“先生,我们可以走了吗?”
少 女:“噢,可以,走吧。”
[韩东开车首先上了最热闹的景阳街。这里店铺多,商业繁荣,是景阳镇的时代象征。街上人多,车也多,自行车、毛驴车、手推车、摩托车,拥挤不堪。韩东不住地按喇叭,缓慢地向前爬行]
[老先生和少女好奇地左顾右盼]
老先生:(朝语,字幕)“哎呀,这景阳镇可是繁华多啦!原来哪有这么多的商店,这么多的人呀!那时候就有一个合作社,一个林业商店,卖一点油盐酱醋。这大街上冬天都能跑马爬犁”
少 女:(朝语,字幕)“马爬犁?”
老先生:(朝语,字幕)“是呀,马爬犁。那时候老百姓运东西都是用扁担挑,用背筐背,没有车,到冬天就用爬犁。爬犁能在雪地上走。爬犁也好做,拿两根木条一弯就行了,家家都有。马拉的是大爬犁,大户人家才有。现在好了,都用车了,大卡车、小汽车、摩托车。”
[出了景阳街,韩东掉头向西。这里的景象比东边萧条许多,道路两边都是些低矮的茅草房]
[在镇西北的高丽坝附近,老先生忽然示意停车]
[韩东在路边把车停下]
[老先生和少女下了车,向四周环顾]
[老先生继续向少女介绍]
老先生:(朝语,字幕)“过去景阳镇的西头比东头热闹,戏园子、警察署、日本团、高丽窑子、铁匠铺、小学校都在这边。唱扁担戏的,吹笛子敲小铜锣的算命瞎子都在这边活动”
[老先生在大坝附近的几座房子跟前转悠起来,这里看看,那里看看,似要走进去,又觉得不对。
[突然,他回头用汉语向韩东问道]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