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65566
阅读:10881
发表:2016/2/21
20章 主旋律 小说
《粮食啊粮食》第3章:下
1
1
1
2
2
2
3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不换说:“你这个情况,不光是占了田宝的地,你自己划了一块地给田宝,田宝的事是可以了了,你那房子,是占了集体的两亩多水田地,还又多占了田宝的一块地。”王东霞听了,就有些为难。不换说:“要我说,你那房子,建了也就建了,你说是为了怕浸水,那围墙打了也就打了,我只是想,你搞了那么一大块水泥坪,你干什么用?说是晒谷,办酒席,哪家不晒谷,哪家不要办酒席?都像你这样搞,全村还有地么?而且,这村里的地很快就要流转了,你的地不用你种,收钱就是了,还有什么谷子晒?你要听我的,就把那块水泥坪退出来,还成耕地,要留,就留块能停车的空地就可以了。”
王东霞听了,说:“书记说的对,回去我同儿子商量商量,把那坪退了。”说着要走,不换就把她送的鸡和礼品拎出来,送到她手上,说:“这东西我可不能收,你拎回去吧。”王东霞诚恳地说:“自家养的鸡,儿子带回的东西,家里多得很,我也用不上,送云嫂补补身子吧,我还好意思拎来了又拎回去吗?”硬是不接,不换说:“那好,我哪天给你送去。”王东霞就笑道:“这也不值几个钱的,你要看不起我,你就送来吧,我还巴不得你来,你来了,我办好酒菜,等你上门吃酒哩。”不换心就软下来,说:“那天我的态度也不好,你哪天把田宝的地还了,把集体的地退了,我上门向你赔理道歉。” 王东霞说:“就冲书记这句话,我王东霞一定把这事妥妥地办了,到时候,我请了田宝一家子一起,等着书记来喝这杯和好酒。”说着欢欢喜喜走了。
过了些天,就经常都有些人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找上门来,不换烦了,白天就到学校办公,天黑了才能回家。就开始后悔不该轻率答应这个苦差事。
也幸好就在这时候,金石来了电话,说是要同二踏子回村来呢,还说了,这次二踏子回来,不光是要种粮,还要参加换届选举,竞选村支书。
这个消息,对不换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就匆匆回家告诉老伴:“石头和二踏子都要回来了呀。”小云也乐得合不拢嘴,又把千千,金玉叫了回来,说是二踏子家里的老房子也住不了人了,要请住到家里来,让去买被褥,打扫房间,买肉买菜。不换也召集了村里的党员干部开会,向大家介绍了二踏子要回村搞粮食大承包以及准备竞选村支书的情况,让党员干部事先有个思想准备,积极主动配合做好二踏子的工作。
不换就更是忙碌,偏这个时候,赵瞌睡死了。
赵瞌睡的死,让英桂肠子都悔青了。赵瞌睡嘴歪的时候,医院的医生就劝过他,对老年人来说,这种症状,一般是中风的先兆,为安全起见,最好是住院观察。英桂及子女来电话都劝他住院,赵瞌睡不听,坚决不住院,英桂也就罢了。赵瞌睡不住院,一是怕花钱,再就是,他坚持认为,他这病,一定是那死去的德子在作祟,他真真切切感觉是他在撕自己的嘴呀!还是坚持要买香烛钱纸,到德子坟前烧纸祷告,到庙里求神拜佛,保佑自己。
赵瞌睡死的时候,其实也应该没有什么痛苦的。那天是一位孙侄女的孩子过满月,请赵瞌睡一家人去吃酒,英桂是要与赵瞌睡一同去的,赵瞌睡咧着嘴,说:“我这样子去,不是讨人嫌吗,哪个还愿和我同桌?你去去就行了。”英桂想了想,也只好罢了。说:“你要不觉得饿,就等我收了些菜,赶回来给你吃,要是饿了,冰箱里有几碗剩菜剩饭,你自己热了吃了。”赵瞌睡答应了。
英桂没有想到,这孙侄女一家要等娘家在城里的一批亲戚赶回来才能开席,左等右等,一直等到下午三点多钟,在座的人一个个肚子饿得咕咕叫,总算等人到了才上菜。吃完酒,英桂收了一碗菜,把赵瞌睡喜欢吃的都留给了赵瞌睡。席一散,忙赶回来,家里的门开着,屋里烟雾腾腾,一股剌鼻的焦味传来,英桂一惊,慌忙喊了几声老头子,没有人应声,掩着鼻子进了厨房,看灶上的菜锅还在冒烟,忙找了块湿抹布将锅子端开了,就想去熄了灶里的火,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低头一看,地上齐挺挺地躺着赵瞌睡。
英桂把赵瞌睡拖死猪般弄上床的时候,赵瞌睡的身体还有温热,鼻子里好像还有气,忙按人中,按了半天没有反应。就疯了一样出去喊人找车,附近都没有人应,到了学校,找到了不换,不换听了,说:“赶快医院送呀!”就忙电话联系了一辆小面包车,喊了两名老师就往赵瞌睡家里跑,到了赵瞌睡家,不换一看,人已经停止了呼吸。
赵瞌睡子子孙孙几家子人第二天晚上才全部赶回来。第三天下午,赵瞌睡的三个儿子齐整整地披麻带孝,到了不换家,一排跪在不换面前。不换不晓得为了什么事,一问,才明白,赵瞌睡入不了土,竹村的人不让赵瞌睡入他家的祖坟。
赵瞌睡的祖坟地在竹村李家承包的山上。竹村黄家的祖坟地又在峪口村赵瞌睡承包的山上。前些年,竹村黄家老娘去世,要来赵瞌睡家的山上挖穴,恰好黄家的这块祖坟四周都是石头,挖不开,要另辟一块地,这一片四周却被赵瞌睡种了油茶树,要挖掉几棵树,赵瞌睡就不干了,而且当初山林承包时,也没有留出这片坟地的面积,赵瞌睡是有理由不让占地挖穴的。凭黄家再三请求,赵瞌睡却铁了心不点头。黄家的人就火了,说,你赵瞌睡也有祖坟在竹村,不相信你赵瞌睡死了不入祖坟!赵瞌睡别的也许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寿命,还是很自信的,凭自己这身体,再活个十年八年,有什么问题?到那时,即便就是死了,政府早已实行火葬了,还入个鬼土! 再说了,我的祖坟在李家山上,入不入竹村的祖坟,也不是你黄家说了算。就发话说:“现在这年头,活人还顾不过来,还去想什么死去的事,我要死了,就一把火烧了,魂都不会踏你竹村去。”
谁想阴差阳错,这黄家与李家竟成了亲家。这赵瞌睡家派人去竹村李家承包的山上祖坟挖穴,就被李家阻止了,说什么也不让动土。
不换当年确实听了赵瞌睡说过这样的话,不换还劝赵瞌睡说,一个坟,能占了多大个地,你这样做初一,人家还不会做初二!这人呀,别的什么都可以吹牛,人这命是吹不得的,话不能说的太满。莫看你现在身子硬,还真保不准哪天去就了,难道你真就不入祖坟,真想一把火把自己烧了?赵瞌睡说,那油茶树,我养了十多年,才刚挂了两年的果,几棵树收的果子,每年也有上百元,说挖就挖了,哪个不心疼!这人嘛,生死由命,活一天就要算计一天,过好一天,死了,一堆发烂的臭肉而已,那魂也附不到那几根骨头上去,管他是烧是埋!烧了,还省一付棺材钱!不换说,赵瞌睡,你死了,变了鬼也是一个吝啬鬼。
如今赵瞌睡的子女们却为了这坟地来求不换,不换就感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就说:“你们爹先前也说过,他死后,可以火葬的,现在政府也提倡火葬,你们能不能带个好头?”那大儿子说:“爹生前,说的都是气话,哪个当得真?要不,他备口棺材干什么?爹死的时候,身边一个人都不在,一句遗言也没有,哪个晓得爹真心要火化?爹手上的存折,设的密码连娘都不晓得,昨天我去取钱,哪取得到?银行还要公安开出爹的死亡证明,带着户口本和身份证才能取到钱。”
不换只好答应去竹村做工作,当晚去找了竹村的王支书,陪同一起找到了李家,李家说要黄家同意才行,就又去找黄家,好话劝了半天,黄家却一口咬定不让。黄家老婆说:“你们是不晓得,赵进财当时那态度!我一家子子子女女披麻带孝,哭哭啼啼跪在他面前,哭跪了大半天,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心软的,那赵进财心肠真比铁石还硬!那话还说的那么难听。要我们让步,就算我们答应,我们那躺在地下的祖先也不会答应的。”
不换无奈,只得又回来劝英桂,将赵瞌睡火化算了,说是赵瞌睡生前说过的,他死了魂都不会踏进竹村去。还有,政府以后都要实行火化,这火化后,骨灰盒统一集中放在殡仪馆,或者统一葬入公墓。老赵现在是没有土葬的地方,就是有地方葬了,以后你百年了,就要放在殡仪馆或葬入公墓,还不是两地相隔,倒不如现在就将老赵放进了殡仪馆,以后也能在一起。英桂说:“只怕村里人说闲话,老赵死后连个葬身之地都没有。”不换说:“话不能这样说,哪个说火化了就没个葬身之地,那么多中央领导人去世,不都一样火化了放进那馆里去,又有哪个敢说他们没有葬身之地?这农村也是一些老年人老观念重,年轻人都不在乎了。再说了,这老赵火化也就是个形式,这个丧事还是可以按老规矩办,办得隆重些,毕竟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要弄的热热闹闹,风风光光把老赵送走就是。”左劝右劝,总算把英桂一家子人的工作做通了。
三十
金石同二踏子回到家乡峪口村的时候,正是赵瞌睡发引的日子。
英桂没有想到,赵瞌睡被火化的丧事会办的如此风光。
一个村子里的农民去世主动要火化,这在镇里还是一件稀罕事,镇里陆书记就把这一情况报了县民政局,县民政局里也觉得这是一件新鲜事。这些年,县民政局为了在全县农村普及推广火葬,专门成立了殡葬改革委员,费了多大个功夫,硬是没有几个主动要求火葬的。民政局觉得要把赵瞌睡这件事也宣扬宣扬,给全县的农民做个样板,就让民政局孙副局长带队,会同殡葬改革委员负责人,亲自参加这个葬礼。孙副局长想把这个场面搞得隆重一些,请县殡仪馆派来了一台殡仪车,车辆周身披上白花黑纱,贴上两幅白纸黑字的大标语,左侧是“倡行新火葬”,右侧是“千古留芳名”,还请来两队人,一队是西洋式的女子礼乐队,一队是身着古装戏的戏剧礼宾队,并请市报纸电视台随同采访宣传。一行人乘一台小面包车,两台大面包车和一台灵车,开到了镇里,又请上镇政府的陆书记,一大清早就浩浩荡荡开进峪口村来。
车队一进村,英桂一家子人看了,就悲痛加激动,一片声哇哇地哭。家里原来请的一套响器班子,锣鼓唢呐一齐鸣响,鞭炮也噼噼叭叭地响成一片,一时烟雾腾腾。这西洋鼓乐队一下车,一个个头戴白色西洋高顶礼帽,身着白色西洋戎装的女子就整齐排成两排,昂首挺胸,呜呜吹起了长管大号,一排西洋鼓就咚咚咚地响了起来,那女孩子纤细的手指及手上的击鼓棒如雨点激流般飞舞。一阵乐器响过之后,着古装戏的礼宾队也就架起了音响,竟还演起古戏来,就着那大音响唱起了《孔明吊孝》,悲悲惨惨的曲腔,更引来一片哭声。村里人稀罕,都过来看热闹。
赵瞌睡的丧事,不换原已安排好了的,虽然是火葬,但还是按照土葬方式安排,只不过抬的棺不是送上山,而是送至村口,从村口抬上车拉去县里火化的。这县、镇领导带的人一来,一看弄的这个场面,不换就不晓得怎么安排了。孙副局长激动地拉着不换的手说:“你这个支书工作做得好呀,为我们全县的殡葬改革做了个好的榜样。”
一旁就有几个记者又是拍照又是录像,不换就很不自在。一名女记者递个话筒来,问:“金支书,请你谈谈为什么要做这项殡葬改革工作,您是怎样做好这项工作的?”不换就有些尴尬,一时也不知说什么好。一个小伙子就很快在他对面亮了个事先写好字的纸牌出来,示意不换照着念。不换一看,上面写着:“……过去的土葬,既要占用很多耕地山林地,又经常因为春节、清明、忌日等扫墓引发火灾等不安定因素,是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我们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观念,推行生态文明葬法。……”不换只得照着念了一遍。
念完了,孙局长说:“这次因为是要在全县树个样板,所以这个活动,既要体现不铺张浪费,又要搞得隆重热烈。我是这样安排的,要发动全村人都来参加这个送葬队伍,以体现这个村村民对火葬的支持,这个送葬的队伍,要绕村里走一圈,让家家户户看到,然后才送出村口。”不换点头,说:“动员村子里的人来,没有问题,只是这顿饭怎么解决?上千人呢,这赵瞌睡一家也负担不起这顿席,还有,你们这请来的乐队唱戏队,这笔钱谁出?”孙局长说:“至于经费,这个没有问题,县里十分重视这次活动,为树好这个典型样板,也专门拨了点钱,不用这家人掏钱就是。”又说:“这个事,你们也不要声张,要不,这以后哪个村里死了人要火化,都找我要钱,那就要了我的命了。”
不换就同孙局长商定,中午十二时发引,发完引后再吃饭。不换忙派出各路人马到各队请人,声明是县领导指示,来参加就行了,不用送随礼的。又忙派人火速去集市采购酒肉杂货等食品,备足一百来席的酒席。
到了中午,赵瞌睡的棺材装上了灵车,县殡葬改革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指挥各组人员列队,灵车前面是死者亲属,亲属前面是礼宾队,礼宾前面是女子西洋乐队,西洋乐队前是举花圈的人群,最前面是打幌的人群,民族乐器队伍跟在灵车后边,再后面就是送葬的队伍。
王东霞听了,说:“书记说的对,回去我同儿子商量商量,把那坪退了。”说着要走,不换就把她送的鸡和礼品拎出来,送到她手上,说:“这东西我可不能收,你拎回去吧。”王东霞诚恳地说:“自家养的鸡,儿子带回的东西,家里多得很,我也用不上,送云嫂补补身子吧,我还好意思拎来了又拎回去吗?”硬是不接,不换说:“那好,我哪天给你送去。”王东霞就笑道:“这也不值几个钱的,你要看不起我,你就送来吧,我还巴不得你来,你来了,我办好酒菜,等你上门吃酒哩。”不换心就软下来,说:“那天我的态度也不好,你哪天把田宝的地还了,把集体的地退了,我上门向你赔理道歉。” 王东霞说:“就冲书记这句话,我王东霞一定把这事妥妥地办了,到时候,我请了田宝一家子一起,等着书记来喝这杯和好酒。”说着欢欢喜喜走了。
过了些天,就经常都有些人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找上门来,不换烦了,白天就到学校办公,天黑了才能回家。就开始后悔不该轻率答应这个苦差事。
也幸好就在这时候,金石来了电话,说是要同二踏子回村来呢,还说了,这次二踏子回来,不光是要种粮,还要参加换届选举,竞选村支书。
这个消息,对不换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就匆匆回家告诉老伴:“石头和二踏子都要回来了呀。”小云也乐得合不拢嘴,又把千千,金玉叫了回来,说是二踏子家里的老房子也住不了人了,要请住到家里来,让去买被褥,打扫房间,买肉买菜。不换也召集了村里的党员干部开会,向大家介绍了二踏子要回村搞粮食大承包以及准备竞选村支书的情况,让党员干部事先有个思想准备,积极主动配合做好二踏子的工作。
不换就更是忙碌,偏这个时候,赵瞌睡死了。
赵瞌睡的死,让英桂肠子都悔青了。赵瞌睡嘴歪的时候,医院的医生就劝过他,对老年人来说,这种症状,一般是中风的先兆,为安全起见,最好是住院观察。英桂及子女来电话都劝他住院,赵瞌睡不听,坚决不住院,英桂也就罢了。赵瞌睡不住院,一是怕花钱,再就是,他坚持认为,他这病,一定是那死去的德子在作祟,他真真切切感觉是他在撕自己的嘴呀!还是坚持要买香烛钱纸,到德子坟前烧纸祷告,到庙里求神拜佛,保佑自己。
赵瞌睡死的时候,其实也应该没有什么痛苦的。那天是一位孙侄女的孩子过满月,请赵瞌睡一家人去吃酒,英桂是要与赵瞌睡一同去的,赵瞌睡咧着嘴,说:“我这样子去,不是讨人嫌吗,哪个还愿和我同桌?你去去就行了。”英桂想了想,也只好罢了。说:“你要不觉得饿,就等我收了些菜,赶回来给你吃,要是饿了,冰箱里有几碗剩菜剩饭,你自己热了吃了。”赵瞌睡答应了。
英桂没有想到,这孙侄女一家要等娘家在城里的一批亲戚赶回来才能开席,左等右等,一直等到下午三点多钟,在座的人一个个肚子饿得咕咕叫,总算等人到了才上菜。吃完酒,英桂收了一碗菜,把赵瞌睡喜欢吃的都留给了赵瞌睡。席一散,忙赶回来,家里的门开着,屋里烟雾腾腾,一股剌鼻的焦味传来,英桂一惊,慌忙喊了几声老头子,没有人应声,掩着鼻子进了厨房,看灶上的菜锅还在冒烟,忙找了块湿抹布将锅子端开了,就想去熄了灶里的火,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低头一看,地上齐挺挺地躺着赵瞌睡。
英桂把赵瞌睡拖死猪般弄上床的时候,赵瞌睡的身体还有温热,鼻子里好像还有气,忙按人中,按了半天没有反应。就疯了一样出去喊人找车,附近都没有人应,到了学校,找到了不换,不换听了,说:“赶快医院送呀!”就忙电话联系了一辆小面包车,喊了两名老师就往赵瞌睡家里跑,到了赵瞌睡家,不换一看,人已经停止了呼吸。
赵瞌睡子子孙孙几家子人第二天晚上才全部赶回来。第三天下午,赵瞌睡的三个儿子齐整整地披麻带孝,到了不换家,一排跪在不换面前。不换不晓得为了什么事,一问,才明白,赵瞌睡入不了土,竹村的人不让赵瞌睡入他家的祖坟。
赵瞌睡的祖坟地在竹村李家承包的山上。竹村黄家的祖坟地又在峪口村赵瞌睡承包的山上。前些年,竹村黄家老娘去世,要来赵瞌睡家的山上挖穴,恰好黄家的这块祖坟四周都是石头,挖不开,要另辟一块地,这一片四周却被赵瞌睡种了油茶树,要挖掉几棵树,赵瞌睡就不干了,而且当初山林承包时,也没有留出这片坟地的面积,赵瞌睡是有理由不让占地挖穴的。凭黄家再三请求,赵瞌睡却铁了心不点头。黄家的人就火了,说,你赵瞌睡也有祖坟在竹村,不相信你赵瞌睡死了不入祖坟!赵瞌睡别的也许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寿命,还是很自信的,凭自己这身体,再活个十年八年,有什么问题?到那时,即便就是死了,政府早已实行火葬了,还入个鬼土! 再说了,我的祖坟在李家山上,入不入竹村的祖坟,也不是你黄家说了算。就发话说:“现在这年头,活人还顾不过来,还去想什么死去的事,我要死了,就一把火烧了,魂都不会踏你竹村去。”
谁想阴差阳错,这黄家与李家竟成了亲家。这赵瞌睡家派人去竹村李家承包的山上祖坟挖穴,就被李家阻止了,说什么也不让动土。
不换当年确实听了赵瞌睡说过这样的话,不换还劝赵瞌睡说,一个坟,能占了多大个地,你这样做初一,人家还不会做初二!这人呀,别的什么都可以吹牛,人这命是吹不得的,话不能说的太满。莫看你现在身子硬,还真保不准哪天去就了,难道你真就不入祖坟,真想一把火把自己烧了?赵瞌睡说,那油茶树,我养了十多年,才刚挂了两年的果,几棵树收的果子,每年也有上百元,说挖就挖了,哪个不心疼!这人嘛,生死由命,活一天就要算计一天,过好一天,死了,一堆发烂的臭肉而已,那魂也附不到那几根骨头上去,管他是烧是埋!烧了,还省一付棺材钱!不换说,赵瞌睡,你死了,变了鬼也是一个吝啬鬼。
如今赵瞌睡的子女们却为了这坟地来求不换,不换就感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就说:“你们爹先前也说过,他死后,可以火葬的,现在政府也提倡火葬,你们能不能带个好头?”那大儿子说:“爹生前,说的都是气话,哪个当得真?要不,他备口棺材干什么?爹死的时候,身边一个人都不在,一句遗言也没有,哪个晓得爹真心要火化?爹手上的存折,设的密码连娘都不晓得,昨天我去取钱,哪取得到?银行还要公安开出爹的死亡证明,带着户口本和身份证才能取到钱。”
不换只好答应去竹村做工作,当晚去找了竹村的王支书,陪同一起找到了李家,李家说要黄家同意才行,就又去找黄家,好话劝了半天,黄家却一口咬定不让。黄家老婆说:“你们是不晓得,赵进财当时那态度!我一家子子子女女披麻带孝,哭哭啼啼跪在他面前,哭跪了大半天,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心软的,那赵进财心肠真比铁石还硬!那话还说的那么难听。要我们让步,就算我们答应,我们那躺在地下的祖先也不会答应的。”
不换无奈,只得又回来劝英桂,将赵瞌睡火化算了,说是赵瞌睡生前说过的,他死了魂都不会踏进竹村去。还有,政府以后都要实行火化,这火化后,骨灰盒统一集中放在殡仪馆,或者统一葬入公墓。老赵现在是没有土葬的地方,就是有地方葬了,以后你百年了,就要放在殡仪馆或葬入公墓,还不是两地相隔,倒不如现在就将老赵放进了殡仪馆,以后也能在一起。英桂说:“只怕村里人说闲话,老赵死后连个葬身之地都没有。”不换说:“话不能这样说,哪个说火化了就没个葬身之地,那么多中央领导人去世,不都一样火化了放进那馆里去,又有哪个敢说他们没有葬身之地?这农村也是一些老年人老观念重,年轻人都不在乎了。再说了,这老赵火化也就是个形式,这个丧事还是可以按老规矩办,办得隆重些,毕竟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要弄的热热闹闹,风风光光把老赵送走就是。”左劝右劝,总算把英桂一家子人的工作做通了。
三十
金石同二踏子回到家乡峪口村的时候,正是赵瞌睡发引的日子。
英桂没有想到,赵瞌睡被火化的丧事会办的如此风光。
一个村子里的农民去世主动要火化,这在镇里还是一件稀罕事,镇里陆书记就把这一情况报了县民政局,县民政局里也觉得这是一件新鲜事。这些年,县民政局为了在全县农村普及推广火葬,专门成立了殡葬改革委员,费了多大个功夫,硬是没有几个主动要求火葬的。民政局觉得要把赵瞌睡这件事也宣扬宣扬,给全县的农民做个样板,就让民政局孙副局长带队,会同殡葬改革委员负责人,亲自参加这个葬礼。孙副局长想把这个场面搞得隆重一些,请县殡仪馆派来了一台殡仪车,车辆周身披上白花黑纱,贴上两幅白纸黑字的大标语,左侧是“倡行新火葬”,右侧是“千古留芳名”,还请来两队人,一队是西洋式的女子礼乐队,一队是身着古装戏的戏剧礼宾队,并请市报纸电视台随同采访宣传。一行人乘一台小面包车,两台大面包车和一台灵车,开到了镇里,又请上镇政府的陆书记,一大清早就浩浩荡荡开进峪口村来。
车队一进村,英桂一家子人看了,就悲痛加激动,一片声哇哇地哭。家里原来请的一套响器班子,锣鼓唢呐一齐鸣响,鞭炮也噼噼叭叭地响成一片,一时烟雾腾腾。这西洋鼓乐队一下车,一个个头戴白色西洋高顶礼帽,身着白色西洋戎装的女子就整齐排成两排,昂首挺胸,呜呜吹起了长管大号,一排西洋鼓就咚咚咚地响了起来,那女孩子纤细的手指及手上的击鼓棒如雨点激流般飞舞。一阵乐器响过之后,着古装戏的礼宾队也就架起了音响,竟还演起古戏来,就着那大音响唱起了《孔明吊孝》,悲悲惨惨的曲腔,更引来一片哭声。村里人稀罕,都过来看热闹。
赵瞌睡的丧事,不换原已安排好了的,虽然是火葬,但还是按照土葬方式安排,只不过抬的棺不是送上山,而是送至村口,从村口抬上车拉去县里火化的。这县、镇领导带的人一来,一看弄的这个场面,不换就不晓得怎么安排了。孙副局长激动地拉着不换的手说:“你这个支书工作做得好呀,为我们全县的殡葬改革做了个好的榜样。”
一旁就有几个记者又是拍照又是录像,不换就很不自在。一名女记者递个话筒来,问:“金支书,请你谈谈为什么要做这项殡葬改革工作,您是怎样做好这项工作的?”不换就有些尴尬,一时也不知说什么好。一个小伙子就很快在他对面亮了个事先写好字的纸牌出来,示意不换照着念。不换一看,上面写着:“……过去的土葬,既要占用很多耕地山林地,又经常因为春节、清明、忌日等扫墓引发火灾等不安定因素,是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我们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观念,推行生态文明葬法。……”不换只得照着念了一遍。
念完了,孙局长说:“这次因为是要在全县树个样板,所以这个活动,既要体现不铺张浪费,又要搞得隆重热烈。我是这样安排的,要发动全村人都来参加这个送葬队伍,以体现这个村村民对火葬的支持,这个送葬的队伍,要绕村里走一圈,让家家户户看到,然后才送出村口。”不换点头,说:“动员村子里的人来,没有问题,只是这顿饭怎么解决?上千人呢,这赵瞌睡一家也负担不起这顿席,还有,你们这请来的乐队唱戏队,这笔钱谁出?”孙局长说:“至于经费,这个没有问题,县里十分重视这次活动,为树好这个典型样板,也专门拨了点钱,不用这家人掏钱就是。”又说:“这个事,你们也不要声张,要不,这以后哪个村里死了人要火化,都找我要钱,那就要了我的命了。”
不换就同孙局长商定,中午十二时发引,发完引后再吃饭。不换忙派出各路人马到各队请人,声明是县领导指示,来参加就行了,不用送随礼的。又忙派人火速去集市采购酒肉杂货等食品,备足一百来席的酒席。
到了中午,赵瞌睡的棺材装上了灵车,县殡葬改革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指挥各组人员列队,灵车前面是死者亲属,亲属前面是礼宾队,礼宾前面是女子西洋乐队,西洋乐队前是举花圈的人群,最前面是打幌的人群,民族乐器队伍跟在灵车后边,再后面就是送葬的队伍。
上一章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