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17679
成片时长:每集约29分钟
阅读:9651
发表:2017/2/8
36集 古装 电视剧剧本
《战国枭雄神仙传奇(下部)》第19-20集
1
…
17-18
19-20
21-22
…
35-36
全部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辛垣衍:当年邯郸会战前夕,吕不韦重金买通赵国官吏,将秦国王孙异人偷偷救出邯郸,投奔秦军大营。事后,公孙乾怕赵王治罪,趁着战后的混乱,逃来我魏国,投在臣的门下。臣念其是故人,又是可用之才,便将他安排在郡衙担任一个属吏。因官卑职小,所以大王不知其姓名来历。
魏王:(微笑点头)很好很好,他与秦王、吕不韦交情如何?
辛垣衍:他们朝夕相伴数年之久,定然交厚无疑。
魏王:甚好甚好,我国当下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快宣他上殿,寡人要封赏他赴秦为使!
-2 咸阳秦王书房内 日
吕不韦与秦王坐谈。
秦王:······楚赵韩燕齐五国致函寡人,信中说,让魏国割地献质于秦,许其附庸大秦赔罪,劝寡人不必加兵于魏,破坏七国睦邻友好偃兵息甲的大好局面。他们这是调解说和啊!哥哥怎么看?
吕不韦:(沉吟)我们利用朱亥事件,巧使连环计,以期达到连横的目的。如果魏国硬撑抗拒,就中了我们灭魏的下怀。不过,魏国既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也还算明智。这样,他们就把这个两难的问题,又摆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我国不允五国所请,则不利连横之策。断然不可。应允了魏国所请,虽然暂时不能灭魏,却能离间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我想,用不了多久,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秦王:何以见得?
吕不韦:当年张仪游说惠王时,曾说过一句捭阖之术的名言,大意是,当主要矛盾消失时,次要矛盾就会升级为主要矛盾。如果秦魏开战,魏国君臣就会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如果议和,魏王就会将过错着落在信陵君身上,他们君臣的冲突就开始上演了。
秦王:那依哥哥所见,下一步该当如何?
吕不韦:魏国使臣已到咸阳一月有余,我看,大王是该见他们的时候了!
秦王:(面有怒色)见是可以见,那个辛垣衍也就罢了,至于那个公孙乾,寡人恨不得一刀杀了他才解恨!一想到他,就勾起寡人当年蒙受屈辱的隐痛,心里很不是滋味。
吕不韦: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王是一代明君,应是帝王的胸怀,何必跟那等小人一般见识。要想离间魏国君臣,非得要有这般势利小人才能成事啊!
秦王:(点头)哥哥说的是。道理我懂,只是说句气话而已。那你就派人宣他们觐见吧。你看,是在朝堂见他们还是在书房呢?
吕不韦:(熟思片刻)嗯,我看还是在书房吧!有些情景和对话,是不能让别人看到听到的。
秦王:那好,你就安排吧,现在就见!
吕不韦:(起身拱手)臣遵旨。
-3咸阳驿馆 日 内
辛垣衍与公孙乾在驿馆坐谈。
辛垣衍:贤弟不是说,与秦王和吕不韦私交甚好吗,为何我们来咸阳一月有余了,怎么还不召见我们呐?
公孙乾:(神情有些尴尬)嘿嘿,实不相瞒,下官其实心里也没底。熟是极熟的,朝夕相处数年之久。至于交情吗,就不好说了。我当年是秦王的馆监,他在我的辖制之下,难免会有些记恨下官。至于吕不韦吗,虽然当时他是对我极力奉承,其实他是在笼络我,进而寻找机会救走秦王。我当时想,不管怎么说,他们逃出邯郸也有我一份功劳,何况我还因此受了连累,现在来看,还真就很难说了,没准儿,——大人还要受我连累也说不好。
辛垣衍:(略有所思)噢,还有这一层意思在里面。——你怎么不早一点对我说,让我也有个心理准备。
公孙乾:(讪讪地)嘿嘿,下官一时鬼迷心窍,想显耀人前,尽往好处想了,现在才有些后怕,万一秦王要杀我,岂不是连累了大人您。
辛垣衍:(熟思良久)那倒不至于吧!秦王与吕不韦都不是泛泛之辈,岂能是睚眦必报的村汉。至于你我二人的命运结果如何,还要看五国的态度和秦王的打算了,反正既来之则安之,无论吉凶,也快有结果了!
这时,馆吏领一名太监进来。
馆吏:(拱手)二位大人,大王的旨意来了。
辛垣衍、公孙乾:(慌忙起身拱手)下臣辛垣衍、公孙乾候旨。
太监:大王口谕,宣你二人即刻进宫觐见。
-4王宫书房 内 日
秦王、吕不韦在秦王书房会见辛垣衍、公孙乾。
辛垣衍、公孙乾:(进宫躬身施礼)下臣辛垣衍、公孙乾叩见大王。
秦王:贵使平身吧。赐坐。
辛垣衍、公孙乾:(对吕不韦拱手)下官拜见相国大人。
吕不韦:二位大人免礼。
辛垣衍、公孙乾入座。
辛垣衍:(拱手)下臣秉承敝国王上之命,前来致意秦王千岁,我王深感用人不当,致有朱亥事件发生,深表歉意。我王初衷,是委托信陵君全权决断国事,诚心诚意来阳城与大王会盟结亲。谁料到,中途信陵君误信门客传言,提前回国。而那朱亥不明就里,误会贵国行为,致使出手行刺文信侯,造成两国兵戎相见,血溅阳城。我王痛定思痛,为表赔罪诚意,愿割孟原、曲阳两城二百里,以奉秦王寿。派太子魏增入咸阳为质,另备千金嫁妆,送小公主魏芈来为大王长公子帚扫庭院。期望两国再结盟约、重续秦晋之好,望大王恩准。
秦王:(点头)魏王的来函,寡人已看过,魏王之意不谓不诚。至于阳城会盟之事,确有许多误会,还是请文信侯详述吧!
吕不韦:(拱手)臣遵旨。(转头对辛垣衍)阳城盛会,六国权臣齐聚,我大秦作为地主,身负各国权贵安全重责。所以,我王才调蒙武所部,卫护阳城周边区域安全,以防奸人乘隙作乱,破坏七国会议。然贵国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无端猜忌我王,信陵君颜恩中途遁逃,朱亥凶悍之徒,突施辣手,行刺本侯,才酿成一场兵变,险些把秦魏两国又拉入战祸之中。
辛垣衍:下臣还有一事不明,想请教文信侯?
吕不韦:贵使请讲。
辛垣衍:据信陵君回国后说,他在返回魏国途中,一直有秦国人在身后追赶,直到卫庆将军前去接应,那些人才返回秦国。这又是怎么回事?
吕不韦:当我们发现信陵君已不在军中时,的确曾派人追赶信陵君,目的是请他回去,解释清楚误会,也对其他五国重臣有个交代。所派之人并非军队,而是秦王内侍。贵使,还有什么疑问吗?
辛垣衍:(有些尴尬拱手)没有了没有了,文信侯请继续。
吕不韦:其实,我王十分仰慕信陵君的才智人品,本想将秦国相位拱手奉上,再劝说其他五国也如法尊崇信陵君,使其一身佩七国相印,效仿当年苏子之尊,往来各国之间,调停各国冲突、维持和平大局。我王如此隆情厚谊,既显耀魏国之尊,又使信陵君成为千古第一人,试问贵使,我王如此作为,对于魏国,又何乐而不为呢?
辛垣衍:(嗫嚅)这个、这个······当然、当然······是件天大的好事。
吕不韦:谁想到信陵君一代豪杰,竟然如此量窄,我王大失所望,真乃一大憾事啊!
辛垣衍:(忙躬身)大王美意,我君臣五内俱感,只是天下纷争不断,信义道德不古,信陵君所虑,倒也在情理之中。
秦王:(勃然变色)你是说寡人不守信义,不尚道德吗?
辛垣衍:(惶恐,躬身赔罪)下臣怎敢、下臣怎敢,下臣崇尚礼法、秉性忠直,故而道出世道实情,还望大王恕罪。
秦王:(冷笑)贵使道貌岸然,倒有几分周公的风范啊!
辛垣衍:(拱手)大王过誉,下臣愧不敢当。
秦王:这句愧不敢当,倒是有个故事在里面。
辛垣衍:下臣不知大王何意?
秦王:寡人还记得,十几年前,贵使曾谒见寡人祖父昭襄王,鼓吹尊秦为帝之说,骗取先王千金之赏,然后不知所终,贵使现在应是魏国富家翁了吧?
辛垣衍:(惶恐不安,又躬身)下臣、下臣······大王容禀,下臣当年曾为尊秦为帝之说,奔走六国、不辞辛劳。只是、只是,六国君臣瞻前顾后、首鼠两端,意见难以统一,最后此事才不了了之。下臣本意是要辞谢先王之赏,无奈,不久先王大行,下臣从此再无机缘,深感遗憾。尊秦为帝之说不能大行于世,也是天意如此,并非下臣有意谎骗先王,还望大王明鉴。
秦王:骗不骗的,反正已过去多年了,先王都未追究,寡人又何必多事呢!就算你吉星高照,命中合该有这一笔外财吧。(转头对公孙乾)公孙大夫,一别多年,一向可好?
公孙乾:(忙起身施礼)下臣承蒙大王惦念,不胜荣幸之至,贱体粗安。
秦王:(笑)寡人怎会忘了公孙大人当年的惠顾啊!大人得了文信侯所赠金帛,现在应该也很富足吧。你不是赵国大夫吗?怎么又成了魏国特使了。
公孙乾:(满脸流汗)大王容禀,当年大王与文信侯驾幸秦营,下臣已犯杀头之罪,只好趁乱逃到了魏国,承蒙辛大人惠顾,谋了一个差事,留在了魏国。此前,辛大人知道下臣与大王和文信侯有旧,故而向魏王举荐下臣为使,所以来到秦国面见大王。
秦王:(笑)看来你二人虽然都得了外财,却也付出了辛劳风险,也算按劳取酬,不能算谎骗。寡人当年也不是什么驾幸秦营,而是亡命逃窜。说起来,这里面也有你的一份功劳,文信侯,你说呢?
吕不韦:当然、当然,公孙大人也算我君臣的故人了,否则,大王也不会在书房召见你们。只是,近来国事繁忙,本侯未曾前往拜会二位,还望二位海涵。
辛垣衍、公孙乾:(拱手)下官怎敢、下官怎敢。
吕不韦:大王已经恩准魏国所请,二位可到驿馆等候,本侯立即派阁部属吏,前往驿馆与二位洽谈盟约条款、土地交接、迎亲等事宜。晚间,本侯将在敝府设宴,为二位接风洗尘,并庆祝秦魏两国和好建交。
辛垣衍、公孙乾:(拱手)多谢大王英明,文信侯抬爱。
-5魏国王宫偏殿 日 内
魏安釐(xi)王魏圉(yu)、信陵君、颜恩、辛垣衍、公孙乾在坐谈。
魏王:······如此说来,秦王的初衷,竟是让信陵君佩七国相印,效仿苏秦的故事,统筹列国大局啊!这是好事啊。七国权臣齐聚阳城,派兵保护,也在情理之中。莫非······(目视信陵君)我们误会了他们?
信陵君:(摇头)从秦人历代的惯用伎俩和当时的情形看,这绝无可能。这只能说明,吕不韦谋深智远、诡计多端,以后我们跟他打交道,无论在军事还是外交上,都要加倍的小心。
辛垣衍:以下臣愚见,大王的考虑也有一定的道理,从秦国对其他五国的态度上看,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魏王:不管怎么说,这场兵祸是搪过去了。前方战报说,秦国的军队已经陆续撤走,边境危机已经解除,看来秦人说话还是算数的。现在,该我们履行盟约了,否则,又要贻人口实了。各位爱卿,土地交接,送太子、公主入秦之事,如何安排呀?
辛垣衍:土地交接之事,臣愿前往与秦人交涉。至于护送太子、公主入秦之事,臣举荐公孙大夫前往。公孙大夫与秦王和吕不韦有些私交,可命他常驻秦国,随侍在太子公主身旁,既可以随时了解秦国的军政动态,还能及时与秦王吕不韦进行国事斡旋。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魏王:(点头)寡人准奏。公孙大夫这次议和有功,加上卿职衔,任太子太保、魏国常驻咸阳特使。
公孙乾:(躬身)臣谢大王隆恩。臣一定不负大王所托,竭精殚思为国效力。
魏王:(显得很疲惫的一摆手)那就这样定了,你们下去执行吧。(叹了口气)唉,这事办的,本来应该风风光光得利,却变成低三下四赔钱了。这段时间可把寡人累死了,寡人也该放松放松了。
信陵君与颜恩对视一眼,神情十分尴尬。
四人躬身:臣等告退 。
-6魏王宫内 日
魏王在如姬宫前下辇,摆手众宫人退下。
宫中太监宫女上前跪拜:奴婢拜见大王。
魏王:王后呢?
宫女:启奏大王,王后娘娘与太子公主在里面叙话。
魏王:你们退下吧,寡人自己进去。
众宫女太监:奴婢遵旨。
魏王来到寝宫,听见里面有哭声,站在门边倾听。
寝宫内,魏芈(十二岁)正在哭泣,如姬正在哄她,太子魏增(十六岁)站在旁边。
如姬:(也在擦泪)好孩子,别哭啦,那秦王长公子与你年龄相仿,也是未来的王储,等你长大了,也会像母后一样,母仪天下的。
魏芈:(哭着摇头)我不要我不要,我要母后和哥哥,我不要和秦人在一起!
如姬:你哥哥也和你一起去,秦国与魏国挨着,你想母后了,可以回来看看,母后想你了也可以去看你。
魏芈:母后,我求你了,你跟父王说说,别让我去秦国了,好吗?
如姬:那怎么可以呀,你父王是一国之君,怎能说话不算数呢?
魏芈:我听人说,秦国人最怕信陵君,你让叔父去跟秦国人一说,不就行了。
如姬:(一时语塞)——那······那怎么可以。
魏王脸色阴沉,在宫女太监跪拜恭送声中掉头离去。
-7魏王书房 日 内
魏王在书房地下踱步,突然高喊:来人!
太监:(进来躬身)王上。
魏王:速去传辛垣衍、公孙乾前来见寡人。
-8魏王书房 日 内
魏王、辛垣衍、公孙乾在书房坐谈。
魏王:信陵君在六国中声誉如何?
公孙乾:那是推崇备至、如日中天啊!
魏王:在国人眼中呢?
辛垣衍:农夫村妇无人不知,连七八岁的孩子,都知道信陵君是个英雄。
魏王:那在大臣心中呢?
辛垣衍:景仰至极,可谓视信陵君马首是瞻。
魏王:那寡人将王位让与信陵君如何?
辛垣衍、公孙乾:(大惊忙跪下)臣等失言,望大王恕罪。
魏王:二位请起,你们说的是实话,何罪之有。
辛垣衍、公孙乾:(站起)谢大王不罪之恩。
魏王: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信陵君已经冠名天下、如日中天了,寡人再不让贤,岂不是太不识趣了。
辛垣衍:大王所言差矣。王者乃是国家的象征,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伦常之理是维系秩序的根本所在。如果谁有点功劳本事,就称王称霸,取而代之,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吗?那如何可以呢?
公孙乾:辛大人说得对,如果一个国家,主弱臣强,则祸乱不远矣!
魏王:那依你们之见,当下,寡人应如何处理与信陵君的关系?
辛垣衍:在适当的时候,合理的削弱他的声誉、权力,慢慢的让他离开权力中心。
魏王:什么是适当的时候?又怎么叫合理呢?
公孙乾:把他的缺点错误尽量夸大,优点成绩尽量缩小,这样假以时日就会有效果了。
魏王:(沉吟点头)二位言之有理。
-9咸阳冯府 日
吕不韦在冯杰府门前下轿进府。管家仆役恭迎。
魏王:(微笑点头)很好很好,他与秦王、吕不韦交情如何?
辛垣衍:他们朝夕相伴数年之久,定然交厚无疑。
魏王:甚好甚好,我国当下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快宣他上殿,寡人要封赏他赴秦为使!
-2 咸阳秦王书房内 日
吕不韦与秦王坐谈。
秦王:······楚赵韩燕齐五国致函寡人,信中说,让魏国割地献质于秦,许其附庸大秦赔罪,劝寡人不必加兵于魏,破坏七国睦邻友好偃兵息甲的大好局面。他们这是调解说和啊!哥哥怎么看?
吕不韦:(沉吟)我们利用朱亥事件,巧使连环计,以期达到连横的目的。如果魏国硬撑抗拒,就中了我们灭魏的下怀。不过,魏国既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也还算明智。这样,他们就把这个两难的问题,又摆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我国不允五国所请,则不利连横之策。断然不可。应允了魏国所请,虽然暂时不能灭魏,却能离间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我想,用不了多久,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秦王:何以见得?
吕不韦:当年张仪游说惠王时,曾说过一句捭阖之术的名言,大意是,当主要矛盾消失时,次要矛盾就会升级为主要矛盾。如果秦魏开战,魏国君臣就会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如果议和,魏王就会将过错着落在信陵君身上,他们君臣的冲突就开始上演了。
秦王:那依哥哥所见,下一步该当如何?
吕不韦:魏国使臣已到咸阳一月有余,我看,大王是该见他们的时候了!
秦王:(面有怒色)见是可以见,那个辛垣衍也就罢了,至于那个公孙乾,寡人恨不得一刀杀了他才解恨!一想到他,就勾起寡人当年蒙受屈辱的隐痛,心里很不是滋味。
吕不韦: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王是一代明君,应是帝王的胸怀,何必跟那等小人一般见识。要想离间魏国君臣,非得要有这般势利小人才能成事啊!
秦王:(点头)哥哥说的是。道理我懂,只是说句气话而已。那你就派人宣他们觐见吧。你看,是在朝堂见他们还是在书房呢?
吕不韦:(熟思片刻)嗯,我看还是在书房吧!有些情景和对话,是不能让别人看到听到的。
秦王:那好,你就安排吧,现在就见!
吕不韦:(起身拱手)臣遵旨。
-3咸阳驿馆 日 内
辛垣衍与公孙乾在驿馆坐谈。
辛垣衍:贤弟不是说,与秦王和吕不韦私交甚好吗,为何我们来咸阳一月有余了,怎么还不召见我们呐?
公孙乾:(神情有些尴尬)嘿嘿,实不相瞒,下官其实心里也没底。熟是极熟的,朝夕相处数年之久。至于交情吗,就不好说了。我当年是秦王的馆监,他在我的辖制之下,难免会有些记恨下官。至于吕不韦吗,虽然当时他是对我极力奉承,其实他是在笼络我,进而寻找机会救走秦王。我当时想,不管怎么说,他们逃出邯郸也有我一份功劳,何况我还因此受了连累,现在来看,还真就很难说了,没准儿,——大人还要受我连累也说不好。
辛垣衍:(略有所思)噢,还有这一层意思在里面。——你怎么不早一点对我说,让我也有个心理准备。
公孙乾:(讪讪地)嘿嘿,下官一时鬼迷心窍,想显耀人前,尽往好处想了,现在才有些后怕,万一秦王要杀我,岂不是连累了大人您。
辛垣衍:(熟思良久)那倒不至于吧!秦王与吕不韦都不是泛泛之辈,岂能是睚眦必报的村汉。至于你我二人的命运结果如何,还要看五国的态度和秦王的打算了,反正既来之则安之,无论吉凶,也快有结果了!
这时,馆吏领一名太监进来。
馆吏:(拱手)二位大人,大王的旨意来了。
辛垣衍、公孙乾:(慌忙起身拱手)下臣辛垣衍、公孙乾候旨。
太监:大王口谕,宣你二人即刻进宫觐见。
-4王宫书房 内 日
秦王、吕不韦在秦王书房会见辛垣衍、公孙乾。
辛垣衍、公孙乾:(进宫躬身施礼)下臣辛垣衍、公孙乾叩见大王。
秦王:贵使平身吧。赐坐。
辛垣衍、公孙乾:(对吕不韦拱手)下官拜见相国大人。
吕不韦:二位大人免礼。
辛垣衍、公孙乾入座。
辛垣衍:(拱手)下臣秉承敝国王上之命,前来致意秦王千岁,我王深感用人不当,致有朱亥事件发生,深表歉意。我王初衷,是委托信陵君全权决断国事,诚心诚意来阳城与大王会盟结亲。谁料到,中途信陵君误信门客传言,提前回国。而那朱亥不明就里,误会贵国行为,致使出手行刺文信侯,造成两国兵戎相见,血溅阳城。我王痛定思痛,为表赔罪诚意,愿割孟原、曲阳两城二百里,以奉秦王寿。派太子魏增入咸阳为质,另备千金嫁妆,送小公主魏芈来为大王长公子帚扫庭院。期望两国再结盟约、重续秦晋之好,望大王恩准。
秦王:(点头)魏王的来函,寡人已看过,魏王之意不谓不诚。至于阳城会盟之事,确有许多误会,还是请文信侯详述吧!
吕不韦:(拱手)臣遵旨。(转头对辛垣衍)阳城盛会,六国权臣齐聚,我大秦作为地主,身负各国权贵安全重责。所以,我王才调蒙武所部,卫护阳城周边区域安全,以防奸人乘隙作乱,破坏七国会议。然贵国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无端猜忌我王,信陵君颜恩中途遁逃,朱亥凶悍之徒,突施辣手,行刺本侯,才酿成一场兵变,险些把秦魏两国又拉入战祸之中。
辛垣衍:下臣还有一事不明,想请教文信侯?
吕不韦:贵使请讲。
辛垣衍:据信陵君回国后说,他在返回魏国途中,一直有秦国人在身后追赶,直到卫庆将军前去接应,那些人才返回秦国。这又是怎么回事?
吕不韦:当我们发现信陵君已不在军中时,的确曾派人追赶信陵君,目的是请他回去,解释清楚误会,也对其他五国重臣有个交代。所派之人并非军队,而是秦王内侍。贵使,还有什么疑问吗?
辛垣衍:(有些尴尬拱手)没有了没有了,文信侯请继续。
吕不韦:其实,我王十分仰慕信陵君的才智人品,本想将秦国相位拱手奉上,再劝说其他五国也如法尊崇信陵君,使其一身佩七国相印,效仿当年苏子之尊,往来各国之间,调停各国冲突、维持和平大局。我王如此隆情厚谊,既显耀魏国之尊,又使信陵君成为千古第一人,试问贵使,我王如此作为,对于魏国,又何乐而不为呢?
辛垣衍:(嗫嚅)这个、这个······当然、当然······是件天大的好事。
吕不韦:谁想到信陵君一代豪杰,竟然如此量窄,我王大失所望,真乃一大憾事啊!
辛垣衍:(忙躬身)大王美意,我君臣五内俱感,只是天下纷争不断,信义道德不古,信陵君所虑,倒也在情理之中。
秦王:(勃然变色)你是说寡人不守信义,不尚道德吗?
辛垣衍:(惶恐,躬身赔罪)下臣怎敢、下臣怎敢,下臣崇尚礼法、秉性忠直,故而道出世道实情,还望大王恕罪。
秦王:(冷笑)贵使道貌岸然,倒有几分周公的风范啊!
辛垣衍:(拱手)大王过誉,下臣愧不敢当。
秦王:这句愧不敢当,倒是有个故事在里面。
辛垣衍:下臣不知大王何意?
秦王:寡人还记得,十几年前,贵使曾谒见寡人祖父昭襄王,鼓吹尊秦为帝之说,骗取先王千金之赏,然后不知所终,贵使现在应是魏国富家翁了吧?
辛垣衍:(惶恐不安,又躬身)下臣、下臣······大王容禀,下臣当年曾为尊秦为帝之说,奔走六国、不辞辛劳。只是、只是,六国君臣瞻前顾后、首鼠两端,意见难以统一,最后此事才不了了之。下臣本意是要辞谢先王之赏,无奈,不久先王大行,下臣从此再无机缘,深感遗憾。尊秦为帝之说不能大行于世,也是天意如此,并非下臣有意谎骗先王,还望大王明鉴。
秦王:骗不骗的,反正已过去多年了,先王都未追究,寡人又何必多事呢!就算你吉星高照,命中合该有这一笔外财吧。(转头对公孙乾)公孙大夫,一别多年,一向可好?
公孙乾:(忙起身施礼)下臣承蒙大王惦念,不胜荣幸之至,贱体粗安。
秦王:(笑)寡人怎会忘了公孙大人当年的惠顾啊!大人得了文信侯所赠金帛,现在应该也很富足吧。你不是赵国大夫吗?怎么又成了魏国特使了。
公孙乾:(满脸流汗)大王容禀,当年大王与文信侯驾幸秦营,下臣已犯杀头之罪,只好趁乱逃到了魏国,承蒙辛大人惠顾,谋了一个差事,留在了魏国。此前,辛大人知道下臣与大王和文信侯有旧,故而向魏王举荐下臣为使,所以来到秦国面见大王。
秦王:(笑)看来你二人虽然都得了外财,却也付出了辛劳风险,也算按劳取酬,不能算谎骗。寡人当年也不是什么驾幸秦营,而是亡命逃窜。说起来,这里面也有你的一份功劳,文信侯,你说呢?
吕不韦:当然、当然,公孙大人也算我君臣的故人了,否则,大王也不会在书房召见你们。只是,近来国事繁忙,本侯未曾前往拜会二位,还望二位海涵。
辛垣衍、公孙乾:(拱手)下官怎敢、下官怎敢。
吕不韦:大王已经恩准魏国所请,二位可到驿馆等候,本侯立即派阁部属吏,前往驿馆与二位洽谈盟约条款、土地交接、迎亲等事宜。晚间,本侯将在敝府设宴,为二位接风洗尘,并庆祝秦魏两国和好建交。
辛垣衍、公孙乾:(拱手)多谢大王英明,文信侯抬爱。
-5魏国王宫偏殿 日 内
魏安釐(xi)王魏圉(yu)、信陵君、颜恩、辛垣衍、公孙乾在坐谈。
魏王:······如此说来,秦王的初衷,竟是让信陵君佩七国相印,效仿苏秦的故事,统筹列国大局啊!这是好事啊。七国权臣齐聚阳城,派兵保护,也在情理之中。莫非······(目视信陵君)我们误会了他们?
信陵君:(摇头)从秦人历代的惯用伎俩和当时的情形看,这绝无可能。这只能说明,吕不韦谋深智远、诡计多端,以后我们跟他打交道,无论在军事还是外交上,都要加倍的小心。
辛垣衍:以下臣愚见,大王的考虑也有一定的道理,从秦国对其他五国的态度上看,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魏王:不管怎么说,这场兵祸是搪过去了。前方战报说,秦国的军队已经陆续撤走,边境危机已经解除,看来秦人说话还是算数的。现在,该我们履行盟约了,否则,又要贻人口实了。各位爱卿,土地交接,送太子、公主入秦之事,如何安排呀?
辛垣衍:土地交接之事,臣愿前往与秦人交涉。至于护送太子、公主入秦之事,臣举荐公孙大夫前往。公孙大夫与秦王和吕不韦有些私交,可命他常驻秦国,随侍在太子公主身旁,既可以随时了解秦国的军政动态,还能及时与秦王吕不韦进行国事斡旋。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魏王:(点头)寡人准奏。公孙大夫这次议和有功,加上卿职衔,任太子太保、魏国常驻咸阳特使。
公孙乾:(躬身)臣谢大王隆恩。臣一定不负大王所托,竭精殚思为国效力。
魏王:(显得很疲惫的一摆手)那就这样定了,你们下去执行吧。(叹了口气)唉,这事办的,本来应该风风光光得利,却变成低三下四赔钱了。这段时间可把寡人累死了,寡人也该放松放松了。
信陵君与颜恩对视一眼,神情十分尴尬。
四人躬身:臣等告退 。
-6魏王宫内 日
魏王在如姬宫前下辇,摆手众宫人退下。
宫中太监宫女上前跪拜:奴婢拜见大王。
魏王:王后呢?
宫女:启奏大王,王后娘娘与太子公主在里面叙话。
魏王:你们退下吧,寡人自己进去。
众宫女太监:奴婢遵旨。
魏王来到寝宫,听见里面有哭声,站在门边倾听。
寝宫内,魏芈(十二岁)正在哭泣,如姬正在哄她,太子魏增(十六岁)站在旁边。
如姬:(也在擦泪)好孩子,别哭啦,那秦王长公子与你年龄相仿,也是未来的王储,等你长大了,也会像母后一样,母仪天下的。
魏芈:(哭着摇头)我不要我不要,我要母后和哥哥,我不要和秦人在一起!
如姬:你哥哥也和你一起去,秦国与魏国挨着,你想母后了,可以回来看看,母后想你了也可以去看你。
魏芈:母后,我求你了,你跟父王说说,别让我去秦国了,好吗?
如姬:那怎么可以呀,你父王是一国之君,怎能说话不算数呢?
魏芈:我听人说,秦国人最怕信陵君,你让叔父去跟秦国人一说,不就行了。
如姬:(一时语塞)——那······那怎么可以。
魏王脸色阴沉,在宫女太监跪拜恭送声中掉头离去。
-7魏王书房 日 内
魏王在书房地下踱步,突然高喊:来人!
太监:(进来躬身)王上。
魏王:速去传辛垣衍、公孙乾前来见寡人。
-8魏王书房 日 内
魏王、辛垣衍、公孙乾在书房坐谈。
魏王:信陵君在六国中声誉如何?
公孙乾:那是推崇备至、如日中天啊!
魏王:在国人眼中呢?
辛垣衍:农夫村妇无人不知,连七八岁的孩子,都知道信陵君是个英雄。
魏王:那在大臣心中呢?
辛垣衍:景仰至极,可谓视信陵君马首是瞻。
魏王:那寡人将王位让与信陵君如何?
辛垣衍、公孙乾:(大惊忙跪下)臣等失言,望大王恕罪。
魏王:二位请起,你们说的是实话,何罪之有。
辛垣衍、公孙乾:(站起)谢大王不罪之恩。
魏王: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信陵君已经冠名天下、如日中天了,寡人再不让贤,岂不是太不识趣了。
辛垣衍:大王所言差矣。王者乃是国家的象征,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伦常之理是维系秩序的根本所在。如果谁有点功劳本事,就称王称霸,取而代之,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吗?那如何可以呢?
公孙乾:辛大人说得对,如果一个国家,主弱臣强,则祸乱不远矣!
魏王:那依你们之见,当下,寡人应如何处理与信陵君的关系?
辛垣衍:在适当的时候,合理的削弱他的声誉、权力,慢慢的让他离开权力中心。
魏王:什么是适当的时候?又怎么叫合理呢?
公孙乾:把他的缺点错误尽量夸大,优点成绩尽量缩小,这样假以时日就会有效果了。
魏王:(沉吟点头)二位言之有理。
-9咸阳冯府 日
吕不韦在冯杰府门前下轿进府。管家仆役恭迎。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