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60593
成片时长:每集约67分钟
阅读:10322
发表:2018/2/9
20集 主旋律,古装 电视剧剧本
《天下归心的集结号》第1-3集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简要梗概:
公元前505年时,孔子声誉巳如日中天,引起了各级权势者的高度关注。这日就在孔子总结“仁”就是“为他人着想”的过程中,老子、灵公都在谈论着孔子,定公、陪臣季孙斯都在想着要依重孔子,结果却是季孙斯的家臣阳虎捷足先登,软硬兼施地逼孔子为其所用,以辅佐他达成狼子野心。……
详细梗概:(3674字)
故事大纲
到公元前505年时,孔子德治主义的思想体系已然形成,声誉如日中天,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引起了各级权势者的高度关注。
这日上完军事课后,孔子专门再来与学生讨论一个“仁”字。讨论会上各抒已见,热烈而充满明主气息。孔子最后总结:“仁”,就是要“为他人着想”!
就在孔子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周的老子、齐的灵公,都在谈论着孔子;而鲁王定公、陪臣季孙斯都在想着要依重孔子,谁知道季孙斯的家臣阳虎捷足先登,软硬兼施地逼孔子为其所用,以辅佐他达成“尽杀三桓嫡子,而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之”的狼子野心。
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的孔子,清楚鲁国的局面与阳虎的野心。他用话稳住阳虎后,便通知阳虎军中的学生林楚相机而行,说服懿子出面援手东城迎击,派出子路武装邑人引兵相助……一番精心布局、巧施妙计,孔子在与老子论“道”间化解了“阳虎之乱”的危机。
孔子功在鲁国,已从鬼门关过来的定公与季氏,却又犹豫要不要重用心系天下的孔子。齐王再捷足先登,派使臣来请孔子。孔子的到来让景公大喜,隆重地接待了孔子,给予很高的待遇,却并不予以重用。孔子的耐心还在时,晏子等开始谋划迫害。虽然是步步惊心,运筹帷幄的孔子终是让自己全身而退。
刚踏上鲁国的土地,就有鲁王的信使来请。此时的鲁国表面上看阳虎之乱已平,但其政局并没有真正安定。费邑的公山不狃、郈邑的公若藐等家臣实力都很大,对定公、陪臣存在极大威胁;周边还有齐国虎视眈眈,不断进行一些挑衅。定公与季桓子,都感到局势实在太过严峻,应对起来有些力不从心,这才下决心重用孔子。
孔子一直十分迫切地想做官,把他的“礼”和“仁”落实到社会的管理中去。妻子亓官氏却最怕孔子做官,因为孔子以前做官总是沒好果子吃,于是跳起来坚决反对。孔子理解妻子是为他好,可要“让天下好”的执念使他不顾妻子及一些学生的反对。
家里的不和使孔子很是沮丧,到了中都后才恢复往日的开朗。有那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做,孔子一头扎进繁忙的中都治理中。他亲判了一桩父母强逼的离婚案,看到年青夫妇一家其乐融融时感慨万千。他想到侄女灵儿,想到爱妻与儿女。幸好有亓官氏带了儿女来看他,孔子转悲为喜高兴地唱起歌谣。
中都治理得出人意料的好,定公将孔子调回曲阜升职为司寇。他归来没进家门就去审案,力排重难历尽风险斩杀了几个与公山不狃、公若藐勾结的奸妄小人。定公、陪臣的威胁消除,朝局暂归安稳,定公再委孔子以司寇身份代理相事。
孔子参予治理鲁国,兴礼乐、重教化,大力推行“为他人着想”
的人际交往理念;还制定新章,按人的付出结合人的老幼来分配粮食,强调一个孝字。看到一位儿女满堂的老人挨饿,孔子就将他的几个儿子都关起来不给饭吃,直到老人有力气亲自去砸了锁,才放儿子们出来。孔子还去到市场,检查卖牲口的是不是故意将精粮喂饱牲口以增加其重量,说这样做既浪费了粮食,又坑了卖家,是要受到重罚的。
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国势日益强盛,产生惧怕的齐景公设计想用武力劫持定公。孔子及时识破这个阴谋,凭了胆识和谋略与齐王斗智斗勇,最后使齐王占不到半点便宜,还被迫在修好盟书上签字,归还了过去侵占的鲁国的郓地、汶阳和龟阴土田。
这次“夹谷会盟”使孔子名声大震,得到了鲁王的高度信任,同意了他多次提过的“堕三都”计划。为削弱三桓的力量巩固王权,这计划孔子蓄谋己久。他有条不紊地进行,开始进展得很顺利;待堕到懿子的“都”时,懿子突然省悟到了孔子的用意。在一番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属重属轻的考量后,懿子再不听孔子的劝告跳出来带头反对。被堕了“都”的两桓此时也都清醒,与懿子联手共同反击。
孔子的“堕三都”计划失败,“三桓”对孔子有了戒心。为赶走孔子,三桓又与不愿见到鲁国强大的齐国联手,离间孔子与定公的关系。为不让定公再见孔子,齐国送来歌舞美女80人,骏马120匹,诱使鲁国君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由此不问朝政,再不见孔子。
鲁国郊祭后没有给孔子分祭肉说明,定公已将孔子在朝臣中除名。最后幻想破灭的孔子,决定到异国他乡去施展政治抱负。可他在清点自己的家当时才发现,虽辛苦了大半辈子,名声收入都是很高的,只因不断地接济他人,现如今自己根本没有这次远游的车旅费。南宫容倒是送来一车的钱,可孔子又让他拉回去。南宫容不依礼制,休了他不该休的妻子,像这样的小人,孔子是不愿接受其馈赠的。妻儿及学生们都倾其所有,孔子心里很是难受。关键时,幸好有子贡赚了一大车钱从楚地归来。孔子让家人、其他学生把钱都拿回去,独独留下子贡的钱作为东游的资金。
卫国是近邻,与鲁国同为姬姓。孔子及学生们在那儿都有不少朋友,孔子这才决定西行去卫。途中,原卫国大臣公孙戌带着军队将他们拦住。费了很多周折,直到孔子被迫承诺公孙戌不说出他的计划才得以逃离。孔子见了卫灵公,回答了所有问题后,顺便将公孙戌的计划也说出来。子路因此指责孔子违诺,孔子对守信说出了自已的理解。
孔子在卫国呆了十个月,待遇虽好却因不能“为政”还是快乐不起来。期间南子多次派人来请,每次都引出学生们的反对声四起。子路甚至开口骂南子,使孔子为南子感到委屈。终是什么也不顾,去见了南子。
南子知道卫灵公会派人监视,在细葛布做成的帏帐里大声与孔子畅聊儿女的教育问题,当孔子聊到往事时,她不断向孔子示意。聪明的孔子虽然很快醒悟,但还是引起灵公的疑虑。恼怒之下,灵公故意在孔子面前调戏男宠羞辱南子。愤怒的孔子向学生诉说灵公的卑劣,沒想到以子路为首的学生还是一个劲地责怪孔子。
孔子感叹有些事越说越说不清,只能等待时间与事实来证明。于是三缄其口,静下心来考虑接下来何去何从的问题。这时有在中牟抗拒赵简子的晋国佛肸派人来请孔子。考虑到灵公不会实施自已的治国理念、加上南子的事在心里憋着实在快不行,孔子要到佛肸那里去。又是子路带头反对,还讽刺老师没立场。孔子虽然言明了自己的志向,最后还是打消了去佛肸那里的念头。孔子与众弟子离开卫国,取道南下陈国。离开时孔子对学生们说:“要不了多久,卫国一定大乱。”
在去陈国的途中,孔子被阳虎施计围困。粮食断了,弟子们一个个都饿病了。孔子本人几度险丧性命,关键时多亏弟子们一个个及时赶到才得解围。其间,孔子总是愈挫愈勇,生死关头乐观地弹琴唱歌。最后一次因对方太过强大,众弟子无法,孔子已被刀架脖子,幸得子贡搬来楚国的军队。
孔子好不容易来到陈国,却不但得不到重用,甚至连礼遇也没有,只得赶紧离开。在去卫国的途中,孔子与弟子们盘点天下诸侯,发觉应该没有一国能重用他。孔子第一次发牢骚,“我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子路怂他:老师您不是说过,“人家不知道我不理解我,我也不发牢骚不怨恨,这才是君子”的吗?”
正当孔子痛惜政治抱负无法施展不知所措时,有楚昭王派人来请。孔子立即欢天喜地,甚至又唱起了歌来。历尽千辛,孔子终于踏上楚地,看到的却是楚昭王崭新的坆莹。孔子耐着性子地给新立的楚惠王讲授治国之道,回报的却是惠王悠长的鼾声。孔子绝望愤懑,率弟子悻然离去。
途经卫国时,果见王室父子相残惨烈。卫灵公刚死,儿子与孙子们正各显其能争夺王位。见到孔子,大家包括南子都来求他帮助自已。弟子们见状个个喜出望外,齐声劝孔子趁乱抓住这个施展政治抱负的大好机会,子路甚至故意安排南子见孔子。孔子却说他不能违“礼”,向南子表示了歉意,也表明了心志。
灵公的孙子打败他爸做了大王,来请孔子去主持大局。机会不争自来,孔子还是摇头回避。子路带南子登门求见,孔子怒斥子路避见南子。当师生们为该不该帮灵公孙子一事争论不休时,有冉求来报,季桓子已死。
弟子们一致认为,乱糟糟的鲁国需要孔子。可待孔子刚踏上鲁地,见到的却是定公的丧事。接王位的哀公软弱不堪,国事全由三恒们在打理。孔子见状,知道此生再难参于国事,悲伤之余恢复周礼的梦想却更加坚定。他抓紧时间一边教学一边主持搜集整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誓言:我一定使“六经”成为本,能够一代代传下去;让我的王道仁政,仁义礼智信勇的伦理道德深入人心,到头来促成礼义之邦的形成。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夏历(农历)二月十一日,子贡前去看望已经病了的老师。这时颜回走了,子路走了,闵子骞走了,仲弓等人都走了,连儿子伯鱼也走了。孔子喃喃自语:他该来了。
远远地看到老师拄着拐杖,白发与白胡须被风吹着,仍然是那么的高大,那么飘逸与洒脱……子贡突然感动地楞在那里。孔子的眼前,正飘忽着他的三千学生……他对颜回说,您还是要好好保养一下身子;对樊迟说,那次你问种庄稼和种菜的事,我确实是不懂,当时也有些躁,话是说过头了……学生浩浩荡荡走过他眼前,一个嘹亮的声音在雪野中回响: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人生在世,要为他人着想。
孔子笑了,笑着又哭了。母亲在织布,妻子在望着眼前空空的米缸发愁,灵灵的双眼露出绝望与痛苦……他终于又笑了,女儿在跟公冶长学鸟叫,学生们正把那断了牛皮绳子散落了的竹简重新穿好,再打上牢稳的结。竹简一摞摞码起来,越码越高……
孔子仰天大笑中,竹简渐渐地幻成“为他人作想”五个字,飘飘然然升上天空,花作无数,四散开去。孔子正化作一条船,载着太阳与月亮,顺着长红驶向海口,驶向远方……
公元前505年时,孔子声誉巳如日中天,引起了各级权势者的高度关注。这日就在孔子总结“仁”就是“为他人着想”的过程中,老子、灵公都在谈论着孔子,定公、陪臣季孙斯都在想着要依重孔子,结果却是季孙斯的家臣阳虎捷足先登,软硬兼施地逼孔子为其所用,以辅佐他达成狼子野心。……
详细梗概:(3674字)
故事大纲
到公元前505年时,孔子德治主义的思想体系已然形成,声誉如日中天,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引起了各级权势者的高度关注。
这日上完军事课后,孔子专门再来与学生讨论一个“仁”字。讨论会上各抒已见,热烈而充满明主气息。孔子最后总结:“仁”,就是要“为他人着想”!
就在孔子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周的老子、齐的灵公,都在谈论着孔子;而鲁王定公、陪臣季孙斯都在想着要依重孔子,谁知道季孙斯的家臣阳虎捷足先登,软硬兼施地逼孔子为其所用,以辅佐他达成“尽杀三桓嫡子,而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之”的狼子野心。
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的孔子,清楚鲁国的局面与阳虎的野心。他用话稳住阳虎后,便通知阳虎军中的学生林楚相机而行,说服懿子出面援手东城迎击,派出子路武装邑人引兵相助……一番精心布局、巧施妙计,孔子在与老子论“道”间化解了“阳虎之乱”的危机。
孔子功在鲁国,已从鬼门关过来的定公与季氏,却又犹豫要不要重用心系天下的孔子。齐王再捷足先登,派使臣来请孔子。孔子的到来让景公大喜,隆重地接待了孔子,给予很高的待遇,却并不予以重用。孔子的耐心还在时,晏子等开始谋划迫害。虽然是步步惊心,运筹帷幄的孔子终是让自己全身而退。
刚踏上鲁国的土地,就有鲁王的信使来请。此时的鲁国表面上看阳虎之乱已平,但其政局并没有真正安定。费邑的公山不狃、郈邑的公若藐等家臣实力都很大,对定公、陪臣存在极大威胁;周边还有齐国虎视眈眈,不断进行一些挑衅。定公与季桓子,都感到局势实在太过严峻,应对起来有些力不从心,这才下决心重用孔子。
孔子一直十分迫切地想做官,把他的“礼”和“仁”落实到社会的管理中去。妻子亓官氏却最怕孔子做官,因为孔子以前做官总是沒好果子吃,于是跳起来坚决反对。孔子理解妻子是为他好,可要“让天下好”的执念使他不顾妻子及一些学生的反对。
家里的不和使孔子很是沮丧,到了中都后才恢复往日的开朗。有那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做,孔子一头扎进繁忙的中都治理中。他亲判了一桩父母强逼的离婚案,看到年青夫妇一家其乐融融时感慨万千。他想到侄女灵儿,想到爱妻与儿女。幸好有亓官氏带了儿女来看他,孔子转悲为喜高兴地唱起歌谣。
中都治理得出人意料的好,定公将孔子调回曲阜升职为司寇。他归来没进家门就去审案,力排重难历尽风险斩杀了几个与公山不狃、公若藐勾结的奸妄小人。定公、陪臣的威胁消除,朝局暂归安稳,定公再委孔子以司寇身份代理相事。
孔子参予治理鲁国,兴礼乐、重教化,大力推行“为他人着想”
的人际交往理念;还制定新章,按人的付出结合人的老幼来分配粮食,强调一个孝字。看到一位儿女满堂的老人挨饿,孔子就将他的几个儿子都关起来不给饭吃,直到老人有力气亲自去砸了锁,才放儿子们出来。孔子还去到市场,检查卖牲口的是不是故意将精粮喂饱牲口以增加其重量,说这样做既浪费了粮食,又坑了卖家,是要受到重罚的。
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国势日益强盛,产生惧怕的齐景公设计想用武力劫持定公。孔子及时识破这个阴谋,凭了胆识和谋略与齐王斗智斗勇,最后使齐王占不到半点便宜,还被迫在修好盟书上签字,归还了过去侵占的鲁国的郓地、汶阳和龟阴土田。
这次“夹谷会盟”使孔子名声大震,得到了鲁王的高度信任,同意了他多次提过的“堕三都”计划。为削弱三桓的力量巩固王权,这计划孔子蓄谋己久。他有条不紊地进行,开始进展得很顺利;待堕到懿子的“都”时,懿子突然省悟到了孔子的用意。在一番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属重属轻的考量后,懿子再不听孔子的劝告跳出来带头反对。被堕了“都”的两桓此时也都清醒,与懿子联手共同反击。
孔子的“堕三都”计划失败,“三桓”对孔子有了戒心。为赶走孔子,三桓又与不愿见到鲁国强大的齐国联手,离间孔子与定公的关系。为不让定公再见孔子,齐国送来歌舞美女80人,骏马120匹,诱使鲁国君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由此不问朝政,再不见孔子。
鲁国郊祭后没有给孔子分祭肉说明,定公已将孔子在朝臣中除名。最后幻想破灭的孔子,决定到异国他乡去施展政治抱负。可他在清点自己的家当时才发现,虽辛苦了大半辈子,名声收入都是很高的,只因不断地接济他人,现如今自己根本没有这次远游的车旅费。南宫容倒是送来一车的钱,可孔子又让他拉回去。南宫容不依礼制,休了他不该休的妻子,像这样的小人,孔子是不愿接受其馈赠的。妻儿及学生们都倾其所有,孔子心里很是难受。关键时,幸好有子贡赚了一大车钱从楚地归来。孔子让家人、其他学生把钱都拿回去,独独留下子贡的钱作为东游的资金。
卫国是近邻,与鲁国同为姬姓。孔子及学生们在那儿都有不少朋友,孔子这才决定西行去卫。途中,原卫国大臣公孙戌带着军队将他们拦住。费了很多周折,直到孔子被迫承诺公孙戌不说出他的计划才得以逃离。孔子见了卫灵公,回答了所有问题后,顺便将公孙戌的计划也说出来。子路因此指责孔子违诺,孔子对守信说出了自已的理解。
孔子在卫国呆了十个月,待遇虽好却因不能“为政”还是快乐不起来。期间南子多次派人来请,每次都引出学生们的反对声四起。子路甚至开口骂南子,使孔子为南子感到委屈。终是什么也不顾,去见了南子。
南子知道卫灵公会派人监视,在细葛布做成的帏帐里大声与孔子畅聊儿女的教育问题,当孔子聊到往事时,她不断向孔子示意。聪明的孔子虽然很快醒悟,但还是引起灵公的疑虑。恼怒之下,灵公故意在孔子面前调戏男宠羞辱南子。愤怒的孔子向学生诉说灵公的卑劣,沒想到以子路为首的学生还是一个劲地责怪孔子。
孔子感叹有些事越说越说不清,只能等待时间与事实来证明。于是三缄其口,静下心来考虑接下来何去何从的问题。这时有在中牟抗拒赵简子的晋国佛肸派人来请孔子。考虑到灵公不会实施自已的治国理念、加上南子的事在心里憋着实在快不行,孔子要到佛肸那里去。又是子路带头反对,还讽刺老师没立场。孔子虽然言明了自己的志向,最后还是打消了去佛肸那里的念头。孔子与众弟子离开卫国,取道南下陈国。离开时孔子对学生们说:“要不了多久,卫国一定大乱。”
在去陈国的途中,孔子被阳虎施计围困。粮食断了,弟子们一个个都饿病了。孔子本人几度险丧性命,关键时多亏弟子们一个个及时赶到才得解围。其间,孔子总是愈挫愈勇,生死关头乐观地弹琴唱歌。最后一次因对方太过强大,众弟子无法,孔子已被刀架脖子,幸得子贡搬来楚国的军队。
孔子好不容易来到陈国,却不但得不到重用,甚至连礼遇也没有,只得赶紧离开。在去卫国的途中,孔子与弟子们盘点天下诸侯,发觉应该没有一国能重用他。孔子第一次发牢骚,“我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子路怂他:老师您不是说过,“人家不知道我不理解我,我也不发牢骚不怨恨,这才是君子”的吗?”
正当孔子痛惜政治抱负无法施展不知所措时,有楚昭王派人来请。孔子立即欢天喜地,甚至又唱起了歌来。历尽千辛,孔子终于踏上楚地,看到的却是楚昭王崭新的坆莹。孔子耐着性子地给新立的楚惠王讲授治国之道,回报的却是惠王悠长的鼾声。孔子绝望愤懑,率弟子悻然离去。
途经卫国时,果见王室父子相残惨烈。卫灵公刚死,儿子与孙子们正各显其能争夺王位。见到孔子,大家包括南子都来求他帮助自已。弟子们见状个个喜出望外,齐声劝孔子趁乱抓住这个施展政治抱负的大好机会,子路甚至故意安排南子见孔子。孔子却说他不能违“礼”,向南子表示了歉意,也表明了心志。
灵公的孙子打败他爸做了大王,来请孔子去主持大局。机会不争自来,孔子还是摇头回避。子路带南子登门求见,孔子怒斥子路避见南子。当师生们为该不该帮灵公孙子一事争论不休时,有冉求来报,季桓子已死。
弟子们一致认为,乱糟糟的鲁国需要孔子。可待孔子刚踏上鲁地,见到的却是定公的丧事。接王位的哀公软弱不堪,国事全由三恒们在打理。孔子见状,知道此生再难参于国事,悲伤之余恢复周礼的梦想却更加坚定。他抓紧时间一边教学一边主持搜集整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誓言:我一定使“六经”成为本,能够一代代传下去;让我的王道仁政,仁义礼智信勇的伦理道德深入人心,到头来促成礼义之邦的形成。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夏历(农历)二月十一日,子贡前去看望已经病了的老师。这时颜回走了,子路走了,闵子骞走了,仲弓等人都走了,连儿子伯鱼也走了。孔子喃喃自语:他该来了。
远远地看到老师拄着拐杖,白发与白胡须被风吹着,仍然是那么的高大,那么飘逸与洒脱……子贡突然感动地楞在那里。孔子的眼前,正飘忽着他的三千学生……他对颜回说,您还是要好好保养一下身子;对樊迟说,那次你问种庄稼和种菜的事,我确实是不懂,当时也有些躁,话是说过头了……学生浩浩荡荡走过他眼前,一个嘹亮的声音在雪野中回响: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人生在世,要为他人着想。
孔子笑了,笑着又哭了。母亲在织布,妻子在望着眼前空空的米缸发愁,灵灵的双眼露出绝望与痛苦……他终于又笑了,女儿在跟公冶长学鸟叫,学生们正把那断了牛皮绳子散落了的竹简重新穿好,再打上牢稳的结。竹简一摞摞码起来,越码越高……
孔子仰天大笑中,竹简渐渐地幻成“为他人作想”五个字,飘飘然然升上天空,花作无数,四散开去。孔子正化作一条船,载着太阳与月亮,顺着长红驶向海口,驶向远方……
阅读剧本正文
到头了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