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60593
成片时长:每集约67分钟
阅读:10922
发表:2018/2/9
20集 主旋律,古装 电视剧剧本
《天下归心的集结号》第1-3集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15、亓官氏
宋国负责掌握祭祀、祭祖亓官的女儿,孔子的妻子,一个美丽、温柔、通情达理的女人。早年,父母教她做女人要柔、要顺。她嘴上虽不与父母争辩,心里对此却有许多疑问:一个女人,为什么只能顺从别人?难道不能有自己吗?没想到第一次与孔子见面,听到的还是要她柔顺。她心底涌出担心,与父母离别时突然嚎啕大哭;途中,却为孔子的耐心体贴感动,特别是接过孔子特意去集市给她买的玉笄,开心地笑出泪水。
在孔子大谈自己的抱负时,她坦言只要孔子一辈子爱她就足己。到孔子家的当晚她特别想看清婆婆,第二天睁开眼就想着要像爱母亲那样去爱婆婆,没想到婆婆已经死去。她伤心欲绝,不知所措,却看到孔子又昏死过去……
亓官氏在这场不幸中成熟起来,送走孔子的外公颜襄,她开始像婆婆那样来操持家务,照料孔子。孔子先后谋得两份差事没干多久都丢了,她虽然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却相信孔子是对的。看着家里的粮一天天减少,她待孔子睡着还起来坐上布机。眼看家中快断粮,她背着孔子拿着织好的布到街上去换粮食,这才发现一个女人再怎么辛苦也是难以养家的。家里没吃的,她陪孔子上山打鸟下河捕鱼,虽然一无所获,她还是为孔子的善良感动得流下泪水。
孔子应懿子、南宫容之邀收下他们做学生之后,孔家的生活有了保证。亓官氏每天都依依不舍地送出欢天喜地地接回孔子在阙口;一个人在家时,就坐在婆婆留下的那张织布机上,一推一拉地织着,快乐地哼着一首古老的歌: “生死离别啊聚散悲欢,我们曾经许下山盟海誓的誓言:‘今生拉着您的手永结美好,与您永不分离白头到老!’”
随着孔子的学生越来越多,收到的“学费”也越来越多,亓官氏高兴地将银子分成三份,一份作生活用,一份作为储备,还有一份按照孔子的意思送给那些贫困的学生。当孔子要把灵灵嫁给个蹲过监狱的公治长时,她生平第一次与孔子发生挣执。
孔子在阳虎之乱后要去中都宰,亓官氏再次非常坚决地进行阻拦。她认为孔子只适合教书,做官做得越大越危险,她甚至与子路、子贡等最亲的学生详说孔子早年两次为官的事,请他们都来帮着劝说孔子 。
孔子堕三都失败要到其他的国家寻找机会,他劝说不了时还是掏尽了家当甚至拿出孔子给她买的玉笄给孔子作路费。孔子离鲁后,她用回忆从前来打发光阴,不断地托人给孔子带去一些以前孔子给她说过想要的东西,还常常带了儿子到山顶上去呼唤孔子“回家!”当她知道孔子不会回来时,终在无尽的思念中离世。
16、颜襄
一位博古通今的智者,从小就喜欢外孙孔子;受女儿的嘱托在孔子八岁时做了他的老师,兴致勃勃地一口气教了孔子七年,将自己精通礼、乐、书、数、射、御六艺悉数教给孔子,使孔子年纪轻轻使成了鲁国最有学问、志向最大的人。
对孔子以“做居高官的圣人光复周礼”的理想,他既高兴又担心。孔子大婚他去庆贺,却看出女儿命不久亦,沒想到的是女儿当天便离开人世。他不愿去惊动新婚之夜的孔子夫妻,自己独守女儿,回忆着女儿嫁孔子父亲的往事直到天明。他忍着巨大的悲痛主持安葬女儿,却强打欢笑去劝慰孔子夫妻,劝他们离去后一个人伏在墓地上老泪横溢。
清晨他抬头看到熟睡在女儿墓前的孔子,想起女儿带孔子来见自已的情景。他掏心掏肺的话感动了孔子,看到孔子终于从悲痛中挺过来他跪谢苍天。当孔子受季孙公的家臣阳虎羞辱后,颜襄劝导孔子不要太在意,说士人只是需要士人来认可就行。他盛赞孔子不仅已是名副其实的士人,而且也是一个君子,告诉孔子一个人怎么做才称得上君子。
得知孔子还是那个“做居高官的圣人光复周礼”的理想,颜襄嘱咐外孙“ 一定要随缘而顺之。”又叮嘱孔夫人说孔子只想为天下谋事,这一世一定非常艰辛,要她有个思想准备。他想给孔子送些银两,当孔子坚辞说自己要像母亲那样自食其力时,他将钱悄悄地放在亓官氏的梳妆台下面离去。
17、孔露
孔鲤的妹妹,一个美丽乖巧充满好奇与爱心的女孩,常常用各种方法出现在父亲工作的地方,瞪大眼睛瞅着父亲。父亲每次出门,她都会要父亲抱抱才让他离去。她很爱哥哥,有时会为了让哥哥多玩一会向父亲求情。小小年纪便知道要孝顺父亲,拿出极珍爱的礼物给父亲作周游列国经费。她看到公冶长厚道细心又会鸟语,很喜欢与公冶长玩在一起。知道孔子要将她嫁给公冶长后很高兴,知道母亲嫌公冶长坐过牢没什么家底便帮着父亲劝母亲。嫁给公冶长回家探亲,她悄悄地告诉父亲,为她选择的丈夫是天下最好的。
18、孔鲤
孔子的独子,诞生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他虽沒有父亲的学生那么有才华,却是个孝顺、有自知之明、胸襟豁达的乐天派。他无微不至地关爱照顾他的家,对父亲更是言必尊听;母亲去世很久,他还经常思念流泪,为了能够筹到父亲出国的费用经常忙到半夜,每天只能睡很少的觉。孔子常向国君推荐弟子而没有推荐他去做官,他从不嫉妒且每次都由衷地向被推者的人祝贺。他坦言自己比不过父亲也差于自己的儿子。他从不仗着父亲的名分做过分的事,在思想上也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主见。身边的人都在暗自谈论他,将他夹在著名儿子父亲中间,惹来了邻里的闲言碎语;但他从不在乎,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孔鲤先孔子而去世,一生虽无建树却得到孔门众多子弟的赞美。
19、颜回
颜回年十三岁入孔门,聪敏过人,虚心好学,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对孔子的尊敬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待孔子亲若父子。只是太过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在阳虎之乱前讨论“仁”时,孔子故意要颜回回答问题,却终不能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
不久孔子领众学生参观公庙,颜回的发言让孔子对他刮目相看;再后孔子组织学生讨论“理想”, 颜回说自己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孔子称赞"贤哉,回也"。
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说:老师的道,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
孔子"隳三都"的计划失败,颜回跟着孔子去齐国;在齐国碰壁后,颜回带孔子到自己的亲戚颜浊邹家,经过一些周折,说服浊邹把孔子推荐给卫君。因卫灵公听信谗言多次欲加害孔子的过程中,每有险情,颜回总是站在最前面去排除,终保护孔子平安离开卫国。
途经匡地时被误认是阳虎困在陈、蔡间,因阳虎的诡计,以至于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颜回便站出来说服大家:“老师的学问博大精深,因而难以被当时天下所容……”
当时匡人为阳虎诱感四处围捕孔子,师徒们东躲西藏已经多日。粮吃完了,钱花光了,孔子与徒们已几天几夜粒米未进,饿得浑身没有一点力气。颜回眼看老师遭受饥饿忧心如焚,拖着虚弱的身体出去乞讨,在一位好心的老婆婆那里得到两碗白米。
饭煮熟了他给老师盛饭时因为心急不慎将手上的炭灰落在饭锅里。颜回慌忙将伸手将脏饭取出吞进肚里,谁知竞被孔子无意看见。待颜回端来米饭时,孔子对他说自己“ 熟睡中做了一梦,梦见了你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来之不易的米饭祭奠一下他老人家吧!”颜回听后连忙说:“不可不可。我做饭时不小心掉进锅里一块炭灰,弄脏了米饭不可用来祭奠先人。”孔子听了方才恍然大悟。
孔子回鲁后推荐颜回做一个邑宰,不久去看他发觉他自己很穷却让邑地人生活得很好,忍不住夸他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定公听说后专门请颜回来问话,聊了许多关于仁的话题后问颜回:“先生你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
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再把颜回招来。说:“前两天我向先生你询问东野毕驭马,先生你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定公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回答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不值得去夸奖。”
颜回因查一桩命案苦累致死,临终前“ 遗憾自己终生向往那个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还没有实现,虽死不能瞑目。” 孔子闻知痛哭不已。旁边的人劝他不要太伤心了,孔子说:“我不为这个人而悲伤,还能为谁而悲伤呢。”
20、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和阳虎同是季桓子非常器重的家臣,有野心也有做人的原则。元前505年,公山不狃与阳虎一起操办季平子的丧事,深得季桓子的信任派他去担任费宰。三年后公山不狃与季桓子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便联合阳虎一同造反抓住了季桓子。季桓子用计逃脱,阳虎兵败逃亡齐国,公山不狃仍以费宰的身份盘踞费邑。他想有所作为,派人请孔子辅助。孔子打算前往。子路坚决反对,已经五十岁的孔子,因为政治抱负一直无法施展,公山弗扰"叛"的是权臣季氏又不是鲁国,因此坚持去一试。四年后孔子"隳三都",公山不狃看到郈邑被拆就做了应战准备。当季桓子率领大军前来隳费时,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带领费人避实就虚,直捣鲁国都城曲阜,鲁定公仓皇逃到季孙氏家中躲藏。公山不狃这次是真的"叛国"了,这时身为大司寇的孔子率兵反击大胜。公山不狃逃到齐国,费邑终被拆毁。公山不狃逃到齐国不受待见,于是辗转逃到吴国。为了邾国的缘故,吴国准备攻打鲁国,来请公山不狃帮忙,公山不狃拒绝,理由是政治人物可以有不同的政治主张,可以逃亡国外,但不可以因为有怨恨而祸害自己的祖国。
21、季桓子
季平子之子,前505年季平子死后,季桓子即遭阳虎囚禁。阳虎执鲁政三年后被他抓住机会击败逃走,季桓子想请孔子帮他们三桓打击当权的家臣,孔子却一心想提升公室的实力,与定公谋定的“隳三都”计划。在孔子的说服下,季桓子开始认为毁掉三都对他有利,就想送个顺水人情给孔子争取支持。他派子路率兵监督让叔孙氏很快毁掉郈城,当他下令毁自己的费城时,却遭到费城宰公山不狃等的反击。全靠孔子出面,这才毁掉了费城。可在接下来毁孟氏的成城时,又遭到孟氏的坚决反击。季桓子的军队兵攻打成城三日都没打下来,此事终不了了之。“隳三都”计划虽然功败垂成,三恒的势力还是空前下降。定公乘机让已做大司寇的孔子摄行相事。孔子大权在握,季桓子与孟氏叔孙氏都很不爽,重新联合起来对付孔子。孔子因定公“隳三都”计划半途而废与定公产生分歧,季恒子见状心中窃喜,团结孟叔、联合齐国,共同离间定公与孔子的关系。终将孔子逼得离鲁出走,东游列国。有家臣建议追杀孔子,季恒子却不愿赶尽杀绝。
22、晏婴
齐国大夫,灵公,庄公、景公三帝时的“三朝元老”。他五短身材,貌不出众,却爱国忧民、足智多谋、刚正不阿。 “仁政爱民”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晏子本人勤恳、廉洁、生活十分俭朴,吃粗茶淡饭、穿“缁布之衣”、坐弊车驽骊, “戒得戒色”。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他,他坚辞不纳。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孔子对晏婴很是敬重,晏婴对孔子亦如是。可当孔子来到齐国与景公谈论为政后,晏婴却以孔子的礼仪繁锁为由,对孔子进行猛烈攻击,劝说景公不要去做孔子的那一套,以至于景公终是疏远了孔子。看孔子仍不死心仍想说服景公,晏婴甚至要杀害孔子,致使孔子闻知后离齐而去。对外,晏子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见景公对强晋不满,晏子劝他蓄精养锐以待时机。得知晋中军元帅士鞅死去,晏婴即劝景公攻晋夺取霸主地位。
剧本(1至3集)
第1集
〖1〗周灵王王宫 冬未 白日
蔡、陈两国使臣进来,
灵王一一揖礼。
俩使臣竟仰面朝天只作不见的样子,
灵王脸上露出无奈。
老子喝斥俩使臣:休得傲慢无礼!
甘简公怒怼老子:这里沒您说话的份。
老子:大周王宫中,有敢对天子不恭的,人人都可痛斥……
周灵王以目阻之。
老子故作不知,对晋、楚使臣:还不快快向天子还礼!
晋、楚使臣相视一笑,扬长而去。
甘简公举剑挥向老子,剑尖离老子近在咫尺。
老子不避不让,静地瞅着他。
周灵王惊慌的声音:不可!
甘简公回头看看周灵王,一脸的不高兴。
周灵王央求地:免去他的守藏室史之职吧。
老子抬眼去看周灵王。
灵王垂下头去。
〖2〗老子家中 冬未 白日
老子在整理竹简。
好友洵清进来:要走?
老子:只能如此。
洵清:我知道你担心灵王为难。可是,在这战乱之秋,你能到哪里去?
老子:鲁国。
洵清:鲁国?
老子:那里是周礼最盛的诸侯国,又有一位我想再与之一谈、天下之才俊孔夫子。
洵清:孔夫子?
老子:对,上次与他谈过一次,我说人若无欲,天下可治。他,似乎不那么赞同。
洵清:他不赞同老子您说的。
老子:他没有明言,但我知道。只是还不知道,他现在想怎么来做,让这乱纷纷的天下得到太平。
〖3〗曲阜孔子的操练场 晴日 冬未
高大健硕英姿勃发的孔子,对学生得意而快乐地:君子没什么可争的事。如果有,那一定是比箭吧!
在他的招呼下,学生分成两队。
孔子在中间示范。
脸上挂着自信与欢愉,弯弓引箭,姿势美好。
路人纷纷驻足围观。
孔子一箭中的。
学生们惊叫,路人啧啧称赞。
孔子让两队相互作揖礼,然后昂然走上赛场。
两队相继射箭,
比赛在欢呼声中结朿,
孔子对子路:去数清中靶的箭,好决定今晚大家喝的酒。
子路欣然去数箭。
孔子大声地:待到晚上,我们再去痛痛快快地喝上一场酒,那可真是君子的一种竞赛与享受啊!只是现在啊,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做什么呢?大家说说看。
学生们齐声喊:读书!
孔子得意地点点头。
路人们一个个笑出了声。
〖4〗曲阜孔子讲坛 日 冬未
孔子1.9米的身子稍稍探下一些在讲课,
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
孔子非常温和地:这么些年来,我一直在讲“仁”。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仁”啊,不仅是我们伦理道德的宗旨与根本、还是我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指南与规范;我们人性的灵光、人生的价值、人格的伟大等等,这些彰显文明人的特质,都包含在这个“仁”字中。
孔子停下来,身子更加地趋向前,极温和地:“仁”是什么呢?您们当中许多人都曾问过,我也都一一作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都有谁问过我?而我,又是怎么来回答的。
子贡站起来……
〖5〗齐国与鲁国的交界处 日 冬未
随从们在正忙着烧烤一只野鹿。
齐景公与晏子缓缓地走到一处高地,观看着齐国的风景。
晏子感叹地:我们的齐国,真美!
齐景公:是啊,假如本王能长期地享用齐国,今后传之于子子孙孙,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
晏子:为什么不呢?大王担心什么?
齐景公:如今天下,弱肉强食,而齐国已不是先君恒公时最强大的齐国。世事险恶,若不能逞强于世,便只能被强国灭亡啊!
晏子笑了。
齐景公:你笑什么?
晏子:大王心存忧患,齐国自会再次强大起来。
齐景公看着晏子。
晏子:其实,一个国家的强大军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看百姓是否拥护他的国君。而国君,可不能白白地做啊,因为老百姓是不会白白地拥护他的。大王要想长期享有齐国,就必须为老百姓着想,特别是在这个诸侯争霸时期,只有坚持处处为百姓着想,才能得到老百姓的忠心拥护,才能让我们齐国长久地存在下去。
齐景公:你这话的意思,我好像听一个人说过。
晏婴:是吗?
景公:这个人告诉我,在鲁国,有个学生问他的老师:假如有一个人,能广泛地对民众施予和救济,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这老师说,果真这么做了,这个人岂止是仁人,简直称得上圣人!尧与舜,也许都难以做到呢?仁人嘛,就是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想自己过得好,也帮助别人过得好。
晏子:这是子贡在问他的老师孔子什么是仁人。
景公:是吗?
〖6〗曲阜孔子讲坛 日 冬未
宋国负责掌握祭祀、祭祖亓官的女儿,孔子的妻子,一个美丽、温柔、通情达理的女人。早年,父母教她做女人要柔、要顺。她嘴上虽不与父母争辩,心里对此却有许多疑问:一个女人,为什么只能顺从别人?难道不能有自己吗?没想到第一次与孔子见面,听到的还是要她柔顺。她心底涌出担心,与父母离别时突然嚎啕大哭;途中,却为孔子的耐心体贴感动,特别是接过孔子特意去集市给她买的玉笄,开心地笑出泪水。
在孔子大谈自己的抱负时,她坦言只要孔子一辈子爱她就足己。到孔子家的当晚她特别想看清婆婆,第二天睁开眼就想着要像爱母亲那样去爱婆婆,没想到婆婆已经死去。她伤心欲绝,不知所措,却看到孔子又昏死过去……
亓官氏在这场不幸中成熟起来,送走孔子的外公颜襄,她开始像婆婆那样来操持家务,照料孔子。孔子先后谋得两份差事没干多久都丢了,她虽然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却相信孔子是对的。看着家里的粮一天天减少,她待孔子睡着还起来坐上布机。眼看家中快断粮,她背着孔子拿着织好的布到街上去换粮食,这才发现一个女人再怎么辛苦也是难以养家的。家里没吃的,她陪孔子上山打鸟下河捕鱼,虽然一无所获,她还是为孔子的善良感动得流下泪水。
孔子应懿子、南宫容之邀收下他们做学生之后,孔家的生活有了保证。亓官氏每天都依依不舍地送出欢天喜地地接回孔子在阙口;一个人在家时,就坐在婆婆留下的那张织布机上,一推一拉地织着,快乐地哼着一首古老的歌: “生死离别啊聚散悲欢,我们曾经许下山盟海誓的誓言:‘今生拉着您的手永结美好,与您永不分离白头到老!’”
随着孔子的学生越来越多,收到的“学费”也越来越多,亓官氏高兴地将银子分成三份,一份作生活用,一份作为储备,还有一份按照孔子的意思送给那些贫困的学生。当孔子要把灵灵嫁给个蹲过监狱的公治长时,她生平第一次与孔子发生挣执。
孔子在阳虎之乱后要去中都宰,亓官氏再次非常坚决地进行阻拦。她认为孔子只适合教书,做官做得越大越危险,她甚至与子路、子贡等最亲的学生详说孔子早年两次为官的事,请他们都来帮着劝说孔子 。
孔子堕三都失败要到其他的国家寻找机会,他劝说不了时还是掏尽了家当甚至拿出孔子给她买的玉笄给孔子作路费。孔子离鲁后,她用回忆从前来打发光阴,不断地托人给孔子带去一些以前孔子给她说过想要的东西,还常常带了儿子到山顶上去呼唤孔子“回家!”当她知道孔子不会回来时,终在无尽的思念中离世。
16、颜襄
一位博古通今的智者,从小就喜欢外孙孔子;受女儿的嘱托在孔子八岁时做了他的老师,兴致勃勃地一口气教了孔子七年,将自己精通礼、乐、书、数、射、御六艺悉数教给孔子,使孔子年纪轻轻使成了鲁国最有学问、志向最大的人。
对孔子以“做居高官的圣人光复周礼”的理想,他既高兴又担心。孔子大婚他去庆贺,却看出女儿命不久亦,沒想到的是女儿当天便离开人世。他不愿去惊动新婚之夜的孔子夫妻,自己独守女儿,回忆着女儿嫁孔子父亲的往事直到天明。他忍着巨大的悲痛主持安葬女儿,却强打欢笑去劝慰孔子夫妻,劝他们离去后一个人伏在墓地上老泪横溢。
清晨他抬头看到熟睡在女儿墓前的孔子,想起女儿带孔子来见自已的情景。他掏心掏肺的话感动了孔子,看到孔子终于从悲痛中挺过来他跪谢苍天。当孔子受季孙公的家臣阳虎羞辱后,颜襄劝导孔子不要太在意,说士人只是需要士人来认可就行。他盛赞孔子不仅已是名副其实的士人,而且也是一个君子,告诉孔子一个人怎么做才称得上君子。
得知孔子还是那个“做居高官的圣人光复周礼”的理想,颜襄嘱咐外孙“ 一定要随缘而顺之。”又叮嘱孔夫人说孔子只想为天下谋事,这一世一定非常艰辛,要她有个思想准备。他想给孔子送些银两,当孔子坚辞说自己要像母亲那样自食其力时,他将钱悄悄地放在亓官氏的梳妆台下面离去。
17、孔露
孔鲤的妹妹,一个美丽乖巧充满好奇与爱心的女孩,常常用各种方法出现在父亲工作的地方,瞪大眼睛瞅着父亲。父亲每次出门,她都会要父亲抱抱才让他离去。她很爱哥哥,有时会为了让哥哥多玩一会向父亲求情。小小年纪便知道要孝顺父亲,拿出极珍爱的礼物给父亲作周游列国经费。她看到公冶长厚道细心又会鸟语,很喜欢与公冶长玩在一起。知道孔子要将她嫁给公冶长后很高兴,知道母亲嫌公冶长坐过牢没什么家底便帮着父亲劝母亲。嫁给公冶长回家探亲,她悄悄地告诉父亲,为她选择的丈夫是天下最好的。
18、孔鲤
孔子的独子,诞生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他虽沒有父亲的学生那么有才华,却是个孝顺、有自知之明、胸襟豁达的乐天派。他无微不至地关爱照顾他的家,对父亲更是言必尊听;母亲去世很久,他还经常思念流泪,为了能够筹到父亲出国的费用经常忙到半夜,每天只能睡很少的觉。孔子常向国君推荐弟子而没有推荐他去做官,他从不嫉妒且每次都由衷地向被推者的人祝贺。他坦言自己比不过父亲也差于自己的儿子。他从不仗着父亲的名分做过分的事,在思想上也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主见。身边的人都在暗自谈论他,将他夹在著名儿子父亲中间,惹来了邻里的闲言碎语;但他从不在乎,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孔鲤先孔子而去世,一生虽无建树却得到孔门众多子弟的赞美。
19、颜回
颜回年十三岁入孔门,聪敏过人,虚心好学,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对孔子的尊敬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待孔子亲若父子。只是太过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在阳虎之乱前讨论“仁”时,孔子故意要颜回回答问题,却终不能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
不久孔子领众学生参观公庙,颜回的发言让孔子对他刮目相看;再后孔子组织学生讨论“理想”, 颜回说自己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孔子称赞"贤哉,回也"。
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说:老师的道,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
孔子"隳三都"的计划失败,颜回跟着孔子去齐国;在齐国碰壁后,颜回带孔子到自己的亲戚颜浊邹家,经过一些周折,说服浊邹把孔子推荐给卫君。因卫灵公听信谗言多次欲加害孔子的过程中,每有险情,颜回总是站在最前面去排除,终保护孔子平安离开卫国。
途经匡地时被误认是阳虎困在陈、蔡间,因阳虎的诡计,以至于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颜回便站出来说服大家:“老师的学问博大精深,因而难以被当时天下所容……”
当时匡人为阳虎诱感四处围捕孔子,师徒们东躲西藏已经多日。粮吃完了,钱花光了,孔子与徒们已几天几夜粒米未进,饿得浑身没有一点力气。颜回眼看老师遭受饥饿忧心如焚,拖着虚弱的身体出去乞讨,在一位好心的老婆婆那里得到两碗白米。
饭煮熟了他给老师盛饭时因为心急不慎将手上的炭灰落在饭锅里。颜回慌忙将伸手将脏饭取出吞进肚里,谁知竞被孔子无意看见。待颜回端来米饭时,孔子对他说自己“ 熟睡中做了一梦,梦见了你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来之不易的米饭祭奠一下他老人家吧!”颜回听后连忙说:“不可不可。我做饭时不小心掉进锅里一块炭灰,弄脏了米饭不可用来祭奠先人。”孔子听了方才恍然大悟。
孔子回鲁后推荐颜回做一个邑宰,不久去看他发觉他自己很穷却让邑地人生活得很好,忍不住夸他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定公听说后专门请颜回来问话,聊了许多关于仁的话题后问颜回:“先生你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
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再把颜回招来。说:“前两天我向先生你询问东野毕驭马,先生你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定公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回答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不值得去夸奖。”
颜回因查一桩命案苦累致死,临终前“ 遗憾自己终生向往那个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还没有实现,虽死不能瞑目。” 孔子闻知痛哭不已。旁边的人劝他不要太伤心了,孔子说:“我不为这个人而悲伤,还能为谁而悲伤呢。”
20、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和阳虎同是季桓子非常器重的家臣,有野心也有做人的原则。元前505年,公山不狃与阳虎一起操办季平子的丧事,深得季桓子的信任派他去担任费宰。三年后公山不狃与季桓子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便联合阳虎一同造反抓住了季桓子。季桓子用计逃脱,阳虎兵败逃亡齐国,公山不狃仍以费宰的身份盘踞费邑。他想有所作为,派人请孔子辅助。孔子打算前往。子路坚决反对,已经五十岁的孔子,因为政治抱负一直无法施展,公山弗扰"叛"的是权臣季氏又不是鲁国,因此坚持去一试。四年后孔子"隳三都",公山不狃看到郈邑被拆就做了应战准备。当季桓子率领大军前来隳费时,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带领费人避实就虚,直捣鲁国都城曲阜,鲁定公仓皇逃到季孙氏家中躲藏。公山不狃这次是真的"叛国"了,这时身为大司寇的孔子率兵反击大胜。公山不狃逃到齐国,费邑终被拆毁。公山不狃逃到齐国不受待见,于是辗转逃到吴国。为了邾国的缘故,吴国准备攻打鲁国,来请公山不狃帮忙,公山不狃拒绝,理由是政治人物可以有不同的政治主张,可以逃亡国外,但不可以因为有怨恨而祸害自己的祖国。
21、季桓子
季平子之子,前505年季平子死后,季桓子即遭阳虎囚禁。阳虎执鲁政三年后被他抓住机会击败逃走,季桓子想请孔子帮他们三桓打击当权的家臣,孔子却一心想提升公室的实力,与定公谋定的“隳三都”计划。在孔子的说服下,季桓子开始认为毁掉三都对他有利,就想送个顺水人情给孔子争取支持。他派子路率兵监督让叔孙氏很快毁掉郈城,当他下令毁自己的费城时,却遭到费城宰公山不狃等的反击。全靠孔子出面,这才毁掉了费城。可在接下来毁孟氏的成城时,又遭到孟氏的坚决反击。季桓子的军队兵攻打成城三日都没打下来,此事终不了了之。“隳三都”计划虽然功败垂成,三恒的势力还是空前下降。定公乘机让已做大司寇的孔子摄行相事。孔子大权在握,季桓子与孟氏叔孙氏都很不爽,重新联合起来对付孔子。孔子因定公“隳三都”计划半途而废与定公产生分歧,季恒子见状心中窃喜,团结孟叔、联合齐国,共同离间定公与孔子的关系。终将孔子逼得离鲁出走,东游列国。有家臣建议追杀孔子,季恒子却不愿赶尽杀绝。
22、晏婴
齐国大夫,灵公,庄公、景公三帝时的“三朝元老”。他五短身材,貌不出众,却爱国忧民、足智多谋、刚正不阿。 “仁政爱民”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晏子本人勤恳、廉洁、生活十分俭朴,吃粗茶淡饭、穿“缁布之衣”、坐弊车驽骊, “戒得戒色”。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他,他坚辞不纳。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孔子对晏婴很是敬重,晏婴对孔子亦如是。可当孔子来到齐国与景公谈论为政后,晏婴却以孔子的礼仪繁锁为由,对孔子进行猛烈攻击,劝说景公不要去做孔子的那一套,以至于景公终是疏远了孔子。看孔子仍不死心仍想说服景公,晏婴甚至要杀害孔子,致使孔子闻知后离齐而去。对外,晏子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见景公对强晋不满,晏子劝他蓄精养锐以待时机。得知晋中军元帅士鞅死去,晏婴即劝景公攻晋夺取霸主地位。
剧本(1至3集)
第1集
〖1〗周灵王王宫 冬未 白日
蔡、陈两国使臣进来,
灵王一一揖礼。
俩使臣竟仰面朝天只作不见的样子,
灵王脸上露出无奈。
老子喝斥俩使臣:休得傲慢无礼!
甘简公怒怼老子:这里沒您说话的份。
老子:大周王宫中,有敢对天子不恭的,人人都可痛斥……
周灵王以目阻之。
老子故作不知,对晋、楚使臣:还不快快向天子还礼!
晋、楚使臣相视一笑,扬长而去。
甘简公举剑挥向老子,剑尖离老子近在咫尺。
老子不避不让,静地瞅着他。
周灵王惊慌的声音:不可!
甘简公回头看看周灵王,一脸的不高兴。
周灵王央求地:免去他的守藏室史之职吧。
老子抬眼去看周灵王。
灵王垂下头去。
〖2〗老子家中 冬未 白日
老子在整理竹简。
好友洵清进来:要走?
老子:只能如此。
洵清:我知道你担心灵王为难。可是,在这战乱之秋,你能到哪里去?
老子:鲁国。
洵清:鲁国?
老子:那里是周礼最盛的诸侯国,又有一位我想再与之一谈、天下之才俊孔夫子。
洵清:孔夫子?
老子:对,上次与他谈过一次,我说人若无欲,天下可治。他,似乎不那么赞同。
洵清:他不赞同老子您说的。
老子:他没有明言,但我知道。只是还不知道,他现在想怎么来做,让这乱纷纷的天下得到太平。
〖3〗曲阜孔子的操练场 晴日 冬未
高大健硕英姿勃发的孔子,对学生得意而快乐地:君子没什么可争的事。如果有,那一定是比箭吧!
在他的招呼下,学生分成两队。
孔子在中间示范。
脸上挂着自信与欢愉,弯弓引箭,姿势美好。
路人纷纷驻足围观。
孔子一箭中的。
学生们惊叫,路人啧啧称赞。
孔子让两队相互作揖礼,然后昂然走上赛场。
两队相继射箭,
比赛在欢呼声中结朿,
孔子对子路:去数清中靶的箭,好决定今晚大家喝的酒。
子路欣然去数箭。
孔子大声地:待到晚上,我们再去痛痛快快地喝上一场酒,那可真是君子的一种竞赛与享受啊!只是现在啊,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做什么呢?大家说说看。
学生们齐声喊:读书!
孔子得意地点点头。
路人们一个个笑出了声。
〖4〗曲阜孔子讲坛 日 冬未
孔子1.9米的身子稍稍探下一些在讲课,
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
孔子非常温和地:这么些年来,我一直在讲“仁”。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仁”啊,不仅是我们伦理道德的宗旨与根本、还是我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指南与规范;我们人性的灵光、人生的价值、人格的伟大等等,这些彰显文明人的特质,都包含在这个“仁”字中。
孔子停下来,身子更加地趋向前,极温和地:“仁”是什么呢?您们当中许多人都曾问过,我也都一一作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都有谁问过我?而我,又是怎么来回答的。
子贡站起来……
〖5〗齐国与鲁国的交界处 日 冬未
随从们在正忙着烧烤一只野鹿。
齐景公与晏子缓缓地走到一处高地,观看着齐国的风景。
晏子感叹地:我们的齐国,真美!
齐景公:是啊,假如本王能长期地享用齐国,今后传之于子子孙孙,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
晏子:为什么不呢?大王担心什么?
齐景公:如今天下,弱肉强食,而齐国已不是先君恒公时最强大的齐国。世事险恶,若不能逞强于世,便只能被强国灭亡啊!
晏子笑了。
齐景公:你笑什么?
晏子:大王心存忧患,齐国自会再次强大起来。
齐景公看着晏子。
晏子:其实,一个国家的强大军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看百姓是否拥护他的国君。而国君,可不能白白地做啊,因为老百姓是不会白白地拥护他的。大王要想长期享有齐国,就必须为老百姓着想,特别是在这个诸侯争霸时期,只有坚持处处为百姓着想,才能得到老百姓的忠心拥护,才能让我们齐国长久地存在下去。
齐景公:你这话的意思,我好像听一个人说过。
晏婴:是吗?
景公:这个人告诉我,在鲁国,有个学生问他的老师:假如有一个人,能广泛地对民众施予和救济,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这老师说,果真这么做了,这个人岂止是仁人,简直称得上圣人!尧与舜,也许都难以做到呢?仁人嘛,就是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想自己过得好,也帮助别人过得好。
晏子:这是子贡在问他的老师孔子什么是仁人。
景公:是吗?
〖6〗曲阜孔子讲坛 日 冬未
到头了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