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授权发表
字数:9066
阅读:7044
发表:2016/4/13
44章 农村 小说
《老北风滚过黑土地》第42章
5
23
30
31
32
42
43
44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第四十二章:朝鲜屯柳叶讨牛 怀德街大霞还子
这一天,村公所开大会,村长张歪嘴子说,累得死去活来,今年的出荷好歹完成了,没交的剩七户,张罗锅不算,还有六户,抓了六个人,现在还关在前院,可大家也别松气,下一年的出荷又开始了。听完村长的话,会场里吵成了一锅粥,好不容易完成了出荷,大家都盼着轻松几天,庄稼还没种,咋就又出荷?坐在张村长旁边一个人,高个子,姓陈,大家都叫他老陈,这老陈是兴农合作社的人,就站起来笑着说,大家也别吵吵,先听我说,今年出了新招,实行“预购契约制度”,这是啥意思呢?就是没种地前,先和农户签订一份契约,说明你家今年秋天要交啥庄稼,交多少;原来是种啥交啥,现在要求交啥种啥,这有多好?……还有,契约一签订,兴农合作社先给契约金,一吨先给十块钱,这有多好?老陈说完,村长又说,想起来了,今年又增加了几十吨,大约每垧比去年多六十斤……还有,今年一吨一百九十元。
接下来,大家又开会讨论具体方法,决定兴农合作社的人和村公所的人组合,分成几组,到各屯子去。本来要求每组跟一个警察,可警署马署长摇头不干,说签契约还是啥难事?你知道我们现在有多忙?又得查经济,今年又派下几十个劳工,还有烟片瘾者再登记,还有,这发放“国民手帐”和良民证本来是民生系的事,可也得一堆警察跟着忙活,全辖区一万多口子,不算小孩,还六七千人,每人一本,你算算这得多忙?
三先生家就住在大庙对面,西面是道德会,道德会西面,新盖了几间房,这是税卡,有几个税警驻扎,再往西,是一家大车店,冬天车来车往的,还挺忙。晚上风雪交加,天一黑就刮起了冒烟雪,过往的大车不敢走夜路,都赶进了大车店,老板子抖落掉帽子上的冰镏子,把冻硬的手从手焖子里掏出来,一看,七裂八瓣地冒血。可也有一辆大车,摸黑就停在了李年余家的院子门口,老板子站在院子门前喊:“老三!老三!”大狗隔着院门,叫着往上扑,柳叶推醒李年余说:“八成是急病!”李年余慌忙穿好衣服,跑出来一看,是北荒来的大车,老板子说:“老三,我是三舅家的二表哥,就是二愣子!”李年余叫住狗,打开院门,把大车赶进院子,老板子和掌包的卸马、饮水、喂牲口,柳叶忙爬起来给做饭。李年余住在大道边上,北荒来的大车不住大车店,都住他家,李年余舅舅多,亲戚也多,邻里乡亲也都扑奔他来。
第二天一大早,这二表哥套车要走,李年余扒着大车一看,满车都是粮食,就问:“出荷你咋不上怀德街,那多近呢?”二表哥低声说:“不是出荷,上公主岭黑市偷着卖,现在老鼻子贵了!”李年余一听,就吓一跳,瞪大眼睛说:“二哥,你可别瞎扯!私卖粮食,那还得了!我们这哪个集上不抓几个?没收粮食,那都是轻的!”二表哥就笑,说:“你们家还不知道,咱老姑爷子当法院院长了,你看看!”说着,就从衣服里面掏出一纸片,说你看看,这是他的片子,李年余一看,还真是,这片子上面写着公主岭区法院院长,中间是老姑爷名字,下面写一串数字和地址。二表哥说:“啥大事碰见他,那都不算事!”
二表哥一走,李年余马上跑到对面警察署领良民证。领回来一看,自己、柳叶和闺女红花都是良民证,儿子长明却是“国民手帐”。良民证是两页对折,上有姓名、住址、年龄、职业和家长名,还有照片和本人手印,保人一栏是村长名印;另一页有注意事项,一共有五项,第一项就是:发给良民证为保护良民之安全;第二项就有些吓人:凡无良民证者或按通匪罪处罚之。国民手帐有好几页,封面印有“满洲帝国政府国民手帐”,翻开第一页,是国民训,和良民证不同,后面有“勤奉栏”和“兵役关系”,用来标注某年某月到某年某月出过勤奉或兵役。
柳叶一看家里没事,就捂上狗皮帽子,揣上一叠老头票出了家门。柳叶一直往西,穿过金家屯,走了半个时辰,来到小家子,也没回娘家,直接来到了牛倌家。牛倌姓刘,可人们不知道他姓刘,都叫他牛倌,他的前院子就是一个牛圈,多的时候能有四五十头,可这里没有他几头,他都是给别人放。柳叶又让他帮着买牛犊子。
柳叶从牛倌家出来,往回走,就碰到了索风臣媳妇大丫,大丫正站在烧锅门口等她弟弟五丰,一见柳叶就往院子里让说:“三嫂,到烧锅里坐一会儿?”柳叶说不进去了,还得回家给孩子做饭。说话功夫,五丰挑水回来了,大丫和五丰就进了院子,等五丰把水倒进大缸,大丫把他拽到一边,说:“五丰,姐看中两道沟一个闺女,可她嫌你二哥大,姐想说给你,中不中?”五丰摇头说:“我不干!”大丫问:“你咋不干?”五丰说:“我就是不干!”其实,五丰心里还惦记着谷穗,他打听过,谷穗还没嫁人。大丫知道五丰犟,也不再说啥,二人就进到了大排房。
大排房的北头两间,是索乌恩的办公室,屋子里来了一个戚儿,这人叫赵仲良,是怀德县烧酒组合组长。这烧酒组合统管全县的烧锅,买粮食得组合批准,要不就是经济犯;卖酒也得组合批准,农民得拿着酒票来买,多少钱一斤由组合给定。这赵仲良正和索乌恩合计事,五丰一看有人,又出来了。
五丰这些日子一直在想自己的心事,他总觉得谷穗好,又琢磨大哥已经成亲了,这回是不是就行了?打听了一些日子,就听说谷穗也入了道德会,五丰抽空子跑到街里,把所有的摊铺找了一遍,买了一朵女人戴的头花,藏在衣服兜里,碰到大集的日子,就站在道德会门口等。
这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都脱去厚重的棉袍,换上了大褂,道德会里女人多,女人们一见面,先看谁穿了新样式的衣服,大家评头论足的。这天,五丰堵住了谷穗,伸手拦住她,脸红脖子粗的也没说话,把头花塞到她怀里,扭头就走,一口气就跑回了烧锅。谷穗也没敢细看是啥,挤进屋子里听讲课。这二年,道德会会员增多,二花忙得邪乎,东院子她姐柳叶说:“人苦哇!大老远来听课,有些人……其实是为了一顿饱饭。”原来,在道德会听课吃饭是不花钱的。
今年,柳叶又买了两头牛犊子,让牛倌给放,她自己隔三岔五也跑过去看一趟,在牛犊子犄角上,她拴了一个红布条,自己趴在牛圈外一看,拴红布条的牛还在,就放心了。
到了夏天的时候,牛犊子个子蹿起来了,长得有三尺多高,牛倌就说,咋样?我说这俩牛犊子好吧!牛这玩艺,我一看一个准!柳叶心里合计,冬天卖不卖呢?今年卖,到冬底咋也得一百多块,要是过年卖,一头能卖二百多,心里拿不定主意。
三先生在街里人缘好,柳叶就跟着沾光,这天,她在街里瞎转悠,路过肉铺子,里面就有伙计招呼她说:“三先生家里的,买点肉吧,看看这多肥!”柳叶说:“咋能吃肉?不年不节的,也没来戚儿……啊!那啥,有没有猪胰子?我倒想要一块!”那伙计说:“咋能没有?”就找出一块猪胰子,用马莲草捆好,说:“多少给几个!”柳叶掏出一块钱,就拎回了这块猪胰子。
柳叶把猪胰子拎回家,放在门口的一块大石头上,拿锤子捣碎,又找来一块火碱,也砸碎,把两样东西掺在一齐,又用锤子砸了半天,最后用手团成一个扁扁的团,这就做了一块胰子,放在窗台上,等晒干再用。
柳叶刚把胰子做好,还没洗手,就跑进来一个十四五岁的半大孩子,一看,是小牛倌,他跑得满头大汗,脸也热得通红,大口喘气,结结巴巴地说:“不好啦!那啥……牛被……被人家……给牵走了!”柳叶急忙舀水洗手,等小牛倌喝了一瓢井吧凉水,再问,这小牛倌就说:“我和我爹把牛赶到甸子上,我爹在南面,我在北面,……就放牛,牛也听话,都低头吃草,……今年雨水大,草长得好,洼地水稗草多,牛最爱吃,我知道哪嘎哒水稗草多……就放牛,我猫在高粱地里,可凉快了,我也不知我爹在哪,猫在高粱地里,我……那啥,就找着一棵甜甜秧,一嘟噜一嘟噜都熟透了,把我馋的,也没舍得吃,想给我老妹留着……正看着,听见有人嚎唠嚎唠喊,我跑出来一看,坏菜了……”小牛倌说到这,就擦眼睛不说话,柳叶催着问:“咋地啦?”小牛倌说:“一头牛被人家给抓去了!”柳叶说:“你死脑瓜骨啊?你咋不要?”小牛倌哭丧着脸说:“是朝鲜屯的高丽人!……他嘀哩嘟噜说啥我也听不明白,好像是牛啃了他家的苞米。”柳叶一听,火就上来了,说:“啃苞米就赔苞米,你是把牛要回来呀!”小牛倌满脸委屈地说:“南北二屯谁敢惹朝鲜人呐?一有事,他们就拉住你喊:衙门的干活!衙门的干活!要是咱们人,哪有不给的?”柳叶问:“那你不去要牛,找我干啥?”小牛倌说:“我爹说,你家认识人多,村公所也熟,去把牛要回来得了!”柳叶气的直喘粗气,琢磨半天,还得自己去要,牛倌哪敢去找朝鲜人。
柳叶着急忙慌穿好衣服,戴上草帽,跟东屋长生说了一声,就毛愣三光地出门往西走。这时,眼瞅着就到晌午了,太阳直照下来,天气正热,出了金家屯,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四野的蝈蝈一片叫。过了小家子,柳叶奔向索家窝棚,回到家,进了院子,就碰见了长明,长明大吃一惊,问:“娘,大晌午的,你跑来干啥?”柳叶满身大汗,直喊说:“长明,快!快给我舀一盆凉水洗脸!”
这时,一家人吃完午饭,男人们正躲在后院树趟子里,西屋南炕上,臧氏正在纺麻绳,几个孩子坐在炕上搓嘎喇哈(galaha),有李年春十三岁的大闺女大燕、九岁的二闺女小燕、长胜八岁的大闺女铁英、索风臣十四岁的二闺女秀桃。嘎喇哈是羊腿或猪腿的一个关节,有四个面,分别叫坑儿、背儿、轮儿和真儿。玩的方法有很多,一种简单的玩法是:把四个嘎喇哈散乱地扔在炕上,另拿一个叫口袋,用一只手把口袋向上扔,在口袋落下之前,把四个嘎喇哈一个一个翻转成真儿(又叫搬真儿),再接住口袋,可以一次搬一个真儿,也可以一次搬几个真儿,等把四个都搬成了真儿,再把口袋向上扔,瞬间抓起四个真儿,再接住口袋,这次搬真儿就完成了。如果哪次没接住口袋,就坏了(输了)。谁扔口袋的次数最少算赢。同样再搬坑儿、搬轮和翻背儿。
四个孩子正玩,小燕就闻到了屁臭味,捂住鼻子喊:“谁放屁了?”接着就伸出一个手指头,指着旁边的大燕,喊道:“天”,又指向下一个铁英喊“下”,又指向秀桃喊“太”,然后指向自己喊“平”,四个孩子跟着都伸出指头,指一个人喊一个字,“你——输——我——赢,粗——米——细——米,放——屁——是——你!”结果,最后都指向小燕,连她自己也指向自己,大家都哈哈大笑,笑的前仰后合,嘎喇哈碰得满炕都是。大家笑够了,小燕说:“不是我,这次不算,还有奶奶呢!”四个孩子又伸出手指头,从奶奶臧氏开始,喊道:“天——下——太——平,你——输——我——赢,粗——米——细——米,放——屁——是——你!”结果,这次都指向了奶奶,四个孩子又笑成一团,臧氏也跟着笑。
大家正闹着,柳叶洗完脸走进来,抓住臧氏的拨楞锤子就放到一边,着急地说:“娘,不好了,你得帮我一个忙!”臧氏把腿上的麻捻子放一边,问:“你啥时来的?咋地啦?”柳叶不想再瞒着这件事,说:“那啥,我小份子养了一头牛,牛倌在草甸子上放,没成想啃了朝鲜人苞米,让朝鲜人给牵走了,这可咋整?”李家妯娌多,大家都猜柳叶有牛,这下子柳叶自己说了,北炕老五媳妇钱氏就放下活计走过来,老四媳妇二秋也从里屋跑出来,说:“三嫂,没事,一找金先生,就能要回来!”大家一商量,说你先吃饭吧,赶趟,这离朝鲜屯没几步远!
柳叶着急忙慌扒拉几口饭,又问咋整,长明就说:“我去,我知道金屯长家!”臧氏说:“长明,你套上咱家新买的胶皮大车,我去!我还没去过,去串个门!看看我闺女!”听臧氏这么一说,谁也不再争,长明兴高采烈地去套车,柳叶跟到院子里一看,真是一辆新车,围着看了一圈,就见崭新的车厢,全新的绳套,两只轮子是胶皮的,柳叶在大道上见过胶皮大车,可还没坐过。长明牵来一匹骒马,塞到辕里,戴上套包,夹上夹板,扣好肚带,把马尾巴塞到后鞧里;又牵来两匹马,戴上套包,夹好夹板,放在前套,扔上一捆谷草,让奶奶和他娘坐上,自己也不坐,吆喝牲口就出了后院门。后面树趟子里男人们看见了,都问干啥去。
朝鲜屯也就四五里地,眨眼功夫就到了。长明把车赶到金屯长家门口,一看院门,被绳子扣住了,家里没人,就扯着嗓子大喊,这一喊,惹来了一帮孩子围着大车看,问他们,他们也听不明白。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个大一点的孩子,有十四五岁,这孩子会汉话,说金屯长在后面大坝上,就跑去找。不一会儿,金屯长和他妈妮匆匆跑回来,就把臧氏和柳叶往屋里让。金屯长说,后面水库新修了引水闸门和放水闸门,他妈妮也跑去看热闹。一推开房门,臧氏就吓一跳,这房子比一间稍大,一进门就是锅台,再一步就上了炕,屋里一大铺炕,没有地。炕很矮,臧氏脱鞋爬上炕,柳叶坐在门口,金屯长娘俩也脱鞋上炕,臧氏就问:“闺女,缺啥菜不?我给你那鼓豆角种没种?好吃不?”金屯长就翻译说:“我妈妮说,喜欢吃,现在啥菜都有,不缺!”原来自打拜了干娘,两家就经常走动,每年打完场,金屯长都偷偷送几斤大米,还送过一回打糕;刚来时,臧氏也送过金家一窝老抱仔,给各种菜籽,教他们栽茄子、土豆。俩人唠得热火朝天,没完没了,可把柳叶急够呛,只好插嘴说:“金屯长,我娘找你有点事!”金屯长就问:“啊?干姥找我有啥事?”臧氏就说:“你们屯子不知谁家,牵了一头牛,那头牛是咱亲戚的,得给人家放了!”金屯长就点头说:“是咱亲戚的?那得给放了!”就跑出来问车旁边的孩子,叽里咕噜一说,就有一个孩子跑回家,不一会儿,就把牛牵回来了。
柳叶高高兴兴牵着牛,长明赶着大车,臧氏坐在车上,三个人刚走出朝鲜屯,长明就叫住他娘说:“娘,这不是咱家牛!咱家牛我认识!”柳叶仔细一看,就气得直跳脚,骂自个说:“我咋这么二唬吧唧的,这哪是咱家的牛啊?”往草甸子上一看,牛群正在草甸子中间,就叫长明说,你把这头牛牵过去,看咱家牛在不在,替我好好骂骂牛倌!过了一会儿,长明回来了,说:“这扯不扯,咱家牛在!”
三个人慢慢往回走,臧氏坐在车上说,一看就知道,秋天又到了!长明就笑,说,奶奶,你是咋看出来的?臧氏说,你看看,草都结籽啦!这秋天又要到了!
秋天又要到了!
一早一晚刮起清爽的风,河水变得清亮了,露水滴在身上,就觉得冰凉,云彩也飘得很高,连钻天的燕子都够不着。
秋天一到,就先给庄稼报信,也没听它说什么,可漫山遍野的庄稼却都知道了!高粱一听到这个信儿,就忍不住乐,把平时又包又裹的高粮穗漏出来,说给你们看看吧!苞米可不这么干,它把苞米粒包的严严实实的,让它们偷偷地长大;黄豆把豆荚一串串拎在手里,风一吹,哗铃哗铃响,豆叶也不要了,任凭它一根一根往下掉,最后满垄沟都是;谷子抬不起头来,腰弯弯着,一垄一垄都这样,整整齐齐站着。
秋天站在高处一望,高粱是红的,谷子是金黄的,棉花是白的,白菜地是绿的,苞米长得高高的,地瓜趴在地上矮矮的,大甸子是五颜六色的。
秋天大家都很忙。豆鼠子一秋得挖好几个窝,挖完赶紧往窝里搬粮食;野兔子找柳树墩子打洞,每天都不闲着;前后屯的燕子妈妈把小燕子都领到一起,叽叽喳喳吵好几天,突然一天都不见了;公鸡、母鸡着急忙慌刨食吃,吃饱了好换毛;也听不见蛤蟆吵了,也听不见蝈蝈叫了;大雁不慌不忙地往南飞,一家人排着队;白鹅每天都凫在水面上洗刷羽毛,再也不下蛋了;家贼成群结队吵吵吧火地叫,秋天好吃的真多;猪到了秋天抓紧长膘,可离那一天不远了。
庄稼人也知道秋天来了。老瓜倌一见来人买瓜就喊:“罢园了!罢园了!”种棉花的人家贪黑起早地催:“快摘!快摘!”扒开苞米叶子,用指甲一掐苞米粒,有人就说:“定浆啦!”扒开白菜叶子一摸,内当家的就说:“包心啦!”一看庄稼没绿叶了,有人就说:“死秧子啦!”再等几天,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下霜了!”听见这话,大家赶紧磨镰刀,谁都不等了!
这一天,村公所开大会,村长张歪嘴子说,累得死去活来,今年的出荷好歹完成了,没交的剩七户,张罗锅不算,还有六户,抓了六个人,现在还关在前院,可大家也别松气,下一年的出荷又开始了。听完村长的话,会场里吵成了一锅粥,好不容易完成了出荷,大家都盼着轻松几天,庄稼还没种,咋就又出荷?坐在张村长旁边一个人,高个子,姓陈,大家都叫他老陈,这老陈是兴农合作社的人,就站起来笑着说,大家也别吵吵,先听我说,今年出了新招,实行“预购契约制度”,这是啥意思呢?就是没种地前,先和农户签订一份契约,说明你家今年秋天要交啥庄稼,交多少;原来是种啥交啥,现在要求交啥种啥,这有多好?……还有,契约一签订,兴农合作社先给契约金,一吨先给十块钱,这有多好?老陈说完,村长又说,想起来了,今年又增加了几十吨,大约每垧比去年多六十斤……还有,今年一吨一百九十元。
接下来,大家又开会讨论具体方法,决定兴农合作社的人和村公所的人组合,分成几组,到各屯子去。本来要求每组跟一个警察,可警署马署长摇头不干,说签契约还是啥难事?你知道我们现在有多忙?又得查经济,今年又派下几十个劳工,还有烟片瘾者再登记,还有,这发放“国民手帐”和良民证本来是民生系的事,可也得一堆警察跟着忙活,全辖区一万多口子,不算小孩,还六七千人,每人一本,你算算这得多忙?
三先生家就住在大庙对面,西面是道德会,道德会西面,新盖了几间房,这是税卡,有几个税警驻扎,再往西,是一家大车店,冬天车来车往的,还挺忙。晚上风雪交加,天一黑就刮起了冒烟雪,过往的大车不敢走夜路,都赶进了大车店,老板子抖落掉帽子上的冰镏子,把冻硬的手从手焖子里掏出来,一看,七裂八瓣地冒血。可也有一辆大车,摸黑就停在了李年余家的院子门口,老板子站在院子门前喊:“老三!老三!”大狗隔着院门,叫着往上扑,柳叶推醒李年余说:“八成是急病!”李年余慌忙穿好衣服,跑出来一看,是北荒来的大车,老板子说:“老三,我是三舅家的二表哥,就是二愣子!”李年余叫住狗,打开院门,把大车赶进院子,老板子和掌包的卸马、饮水、喂牲口,柳叶忙爬起来给做饭。李年余住在大道边上,北荒来的大车不住大车店,都住他家,李年余舅舅多,亲戚也多,邻里乡亲也都扑奔他来。
第二天一大早,这二表哥套车要走,李年余扒着大车一看,满车都是粮食,就问:“出荷你咋不上怀德街,那多近呢?”二表哥低声说:“不是出荷,上公主岭黑市偷着卖,现在老鼻子贵了!”李年余一听,就吓一跳,瞪大眼睛说:“二哥,你可别瞎扯!私卖粮食,那还得了!我们这哪个集上不抓几个?没收粮食,那都是轻的!”二表哥就笑,说:“你们家还不知道,咱老姑爷子当法院院长了,你看看!”说着,就从衣服里面掏出一纸片,说你看看,这是他的片子,李年余一看,还真是,这片子上面写着公主岭区法院院长,中间是老姑爷名字,下面写一串数字和地址。二表哥说:“啥大事碰见他,那都不算事!”
二表哥一走,李年余马上跑到对面警察署领良民证。领回来一看,自己、柳叶和闺女红花都是良民证,儿子长明却是“国民手帐”。良民证是两页对折,上有姓名、住址、年龄、职业和家长名,还有照片和本人手印,保人一栏是村长名印;另一页有注意事项,一共有五项,第一项就是:发给良民证为保护良民之安全;第二项就有些吓人:凡无良民证者或按通匪罪处罚之。国民手帐有好几页,封面印有“满洲帝国政府国民手帐”,翻开第一页,是国民训,和良民证不同,后面有“勤奉栏”和“兵役关系”,用来标注某年某月到某年某月出过勤奉或兵役。
柳叶一看家里没事,就捂上狗皮帽子,揣上一叠老头票出了家门。柳叶一直往西,穿过金家屯,走了半个时辰,来到小家子,也没回娘家,直接来到了牛倌家。牛倌姓刘,可人们不知道他姓刘,都叫他牛倌,他的前院子就是一个牛圈,多的时候能有四五十头,可这里没有他几头,他都是给别人放。柳叶又让他帮着买牛犊子。
柳叶从牛倌家出来,往回走,就碰到了索风臣媳妇大丫,大丫正站在烧锅门口等她弟弟五丰,一见柳叶就往院子里让说:“三嫂,到烧锅里坐一会儿?”柳叶说不进去了,还得回家给孩子做饭。说话功夫,五丰挑水回来了,大丫和五丰就进了院子,等五丰把水倒进大缸,大丫把他拽到一边,说:“五丰,姐看中两道沟一个闺女,可她嫌你二哥大,姐想说给你,中不中?”五丰摇头说:“我不干!”大丫问:“你咋不干?”五丰说:“我就是不干!”其实,五丰心里还惦记着谷穗,他打听过,谷穗还没嫁人。大丫知道五丰犟,也不再说啥,二人就进到了大排房。
大排房的北头两间,是索乌恩的办公室,屋子里来了一个戚儿,这人叫赵仲良,是怀德县烧酒组合组长。这烧酒组合统管全县的烧锅,买粮食得组合批准,要不就是经济犯;卖酒也得组合批准,农民得拿着酒票来买,多少钱一斤由组合给定。这赵仲良正和索乌恩合计事,五丰一看有人,又出来了。
五丰这些日子一直在想自己的心事,他总觉得谷穗好,又琢磨大哥已经成亲了,这回是不是就行了?打听了一些日子,就听说谷穗也入了道德会,五丰抽空子跑到街里,把所有的摊铺找了一遍,买了一朵女人戴的头花,藏在衣服兜里,碰到大集的日子,就站在道德会门口等。
这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都脱去厚重的棉袍,换上了大褂,道德会里女人多,女人们一见面,先看谁穿了新样式的衣服,大家评头论足的。这天,五丰堵住了谷穗,伸手拦住她,脸红脖子粗的也没说话,把头花塞到她怀里,扭头就走,一口气就跑回了烧锅。谷穗也没敢细看是啥,挤进屋子里听讲课。这二年,道德会会员增多,二花忙得邪乎,东院子她姐柳叶说:“人苦哇!大老远来听课,有些人……其实是为了一顿饱饭。”原来,在道德会听课吃饭是不花钱的。
今年,柳叶又买了两头牛犊子,让牛倌给放,她自己隔三岔五也跑过去看一趟,在牛犊子犄角上,她拴了一个红布条,自己趴在牛圈外一看,拴红布条的牛还在,就放心了。
到了夏天的时候,牛犊子个子蹿起来了,长得有三尺多高,牛倌就说,咋样?我说这俩牛犊子好吧!牛这玩艺,我一看一个准!柳叶心里合计,冬天卖不卖呢?今年卖,到冬底咋也得一百多块,要是过年卖,一头能卖二百多,心里拿不定主意。
三先生在街里人缘好,柳叶就跟着沾光,这天,她在街里瞎转悠,路过肉铺子,里面就有伙计招呼她说:“三先生家里的,买点肉吧,看看这多肥!”柳叶说:“咋能吃肉?不年不节的,也没来戚儿……啊!那啥,有没有猪胰子?我倒想要一块!”那伙计说:“咋能没有?”就找出一块猪胰子,用马莲草捆好,说:“多少给几个!”柳叶掏出一块钱,就拎回了这块猪胰子。
柳叶把猪胰子拎回家,放在门口的一块大石头上,拿锤子捣碎,又找来一块火碱,也砸碎,把两样东西掺在一齐,又用锤子砸了半天,最后用手团成一个扁扁的团,这就做了一块胰子,放在窗台上,等晒干再用。
柳叶刚把胰子做好,还没洗手,就跑进来一个十四五岁的半大孩子,一看,是小牛倌,他跑得满头大汗,脸也热得通红,大口喘气,结结巴巴地说:“不好啦!那啥……牛被……被人家……给牵走了!”柳叶急忙舀水洗手,等小牛倌喝了一瓢井吧凉水,再问,这小牛倌就说:“我和我爹把牛赶到甸子上,我爹在南面,我在北面,……就放牛,牛也听话,都低头吃草,……今年雨水大,草长得好,洼地水稗草多,牛最爱吃,我知道哪嘎哒水稗草多……就放牛,我猫在高粱地里,可凉快了,我也不知我爹在哪,猫在高粱地里,我……那啥,就找着一棵甜甜秧,一嘟噜一嘟噜都熟透了,把我馋的,也没舍得吃,想给我老妹留着……正看着,听见有人嚎唠嚎唠喊,我跑出来一看,坏菜了……”小牛倌说到这,就擦眼睛不说话,柳叶催着问:“咋地啦?”小牛倌说:“一头牛被人家给抓去了!”柳叶说:“你死脑瓜骨啊?你咋不要?”小牛倌哭丧着脸说:“是朝鲜屯的高丽人!……他嘀哩嘟噜说啥我也听不明白,好像是牛啃了他家的苞米。”柳叶一听,火就上来了,说:“啃苞米就赔苞米,你是把牛要回来呀!”小牛倌满脸委屈地说:“南北二屯谁敢惹朝鲜人呐?一有事,他们就拉住你喊:衙门的干活!衙门的干活!要是咱们人,哪有不给的?”柳叶问:“那你不去要牛,找我干啥?”小牛倌说:“我爹说,你家认识人多,村公所也熟,去把牛要回来得了!”柳叶气的直喘粗气,琢磨半天,还得自己去要,牛倌哪敢去找朝鲜人。
柳叶着急忙慌穿好衣服,戴上草帽,跟东屋长生说了一声,就毛愣三光地出门往西走。这时,眼瞅着就到晌午了,太阳直照下来,天气正热,出了金家屯,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四野的蝈蝈一片叫。过了小家子,柳叶奔向索家窝棚,回到家,进了院子,就碰见了长明,长明大吃一惊,问:“娘,大晌午的,你跑来干啥?”柳叶满身大汗,直喊说:“长明,快!快给我舀一盆凉水洗脸!”
这时,一家人吃完午饭,男人们正躲在后院树趟子里,西屋南炕上,臧氏正在纺麻绳,几个孩子坐在炕上搓嘎喇哈(galaha),有李年春十三岁的大闺女大燕、九岁的二闺女小燕、长胜八岁的大闺女铁英、索风臣十四岁的二闺女秀桃。嘎喇哈是羊腿或猪腿的一个关节,有四个面,分别叫坑儿、背儿、轮儿和真儿。玩的方法有很多,一种简单的玩法是:把四个嘎喇哈散乱地扔在炕上,另拿一个叫口袋,用一只手把口袋向上扔,在口袋落下之前,把四个嘎喇哈一个一个翻转成真儿(又叫搬真儿),再接住口袋,可以一次搬一个真儿,也可以一次搬几个真儿,等把四个都搬成了真儿,再把口袋向上扔,瞬间抓起四个真儿,再接住口袋,这次搬真儿就完成了。如果哪次没接住口袋,就坏了(输了)。谁扔口袋的次数最少算赢。同样再搬坑儿、搬轮和翻背儿。
四个孩子正玩,小燕就闻到了屁臭味,捂住鼻子喊:“谁放屁了?”接着就伸出一个手指头,指着旁边的大燕,喊道:“天”,又指向下一个铁英喊“下”,又指向秀桃喊“太”,然后指向自己喊“平”,四个孩子跟着都伸出指头,指一个人喊一个字,“你——输——我——赢,粗——米——细——米,放——屁——是——你!”结果,最后都指向小燕,连她自己也指向自己,大家都哈哈大笑,笑的前仰后合,嘎喇哈碰得满炕都是。大家笑够了,小燕说:“不是我,这次不算,还有奶奶呢!”四个孩子又伸出手指头,从奶奶臧氏开始,喊道:“天——下——太——平,你——输——我——赢,粗——米——细——米,放——屁——是——你!”结果,这次都指向了奶奶,四个孩子又笑成一团,臧氏也跟着笑。
大家正闹着,柳叶洗完脸走进来,抓住臧氏的拨楞锤子就放到一边,着急地说:“娘,不好了,你得帮我一个忙!”臧氏把腿上的麻捻子放一边,问:“你啥时来的?咋地啦?”柳叶不想再瞒着这件事,说:“那啥,我小份子养了一头牛,牛倌在草甸子上放,没成想啃了朝鲜人苞米,让朝鲜人给牵走了,这可咋整?”李家妯娌多,大家都猜柳叶有牛,这下子柳叶自己说了,北炕老五媳妇钱氏就放下活计走过来,老四媳妇二秋也从里屋跑出来,说:“三嫂,没事,一找金先生,就能要回来!”大家一商量,说你先吃饭吧,赶趟,这离朝鲜屯没几步远!
柳叶着急忙慌扒拉几口饭,又问咋整,长明就说:“我去,我知道金屯长家!”臧氏说:“长明,你套上咱家新买的胶皮大车,我去!我还没去过,去串个门!看看我闺女!”听臧氏这么一说,谁也不再争,长明兴高采烈地去套车,柳叶跟到院子里一看,真是一辆新车,围着看了一圈,就见崭新的车厢,全新的绳套,两只轮子是胶皮的,柳叶在大道上见过胶皮大车,可还没坐过。长明牵来一匹骒马,塞到辕里,戴上套包,夹上夹板,扣好肚带,把马尾巴塞到后鞧里;又牵来两匹马,戴上套包,夹好夹板,放在前套,扔上一捆谷草,让奶奶和他娘坐上,自己也不坐,吆喝牲口就出了后院门。后面树趟子里男人们看见了,都问干啥去。
朝鲜屯也就四五里地,眨眼功夫就到了。长明把车赶到金屯长家门口,一看院门,被绳子扣住了,家里没人,就扯着嗓子大喊,这一喊,惹来了一帮孩子围着大车看,问他们,他们也听不明白。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个大一点的孩子,有十四五岁,这孩子会汉话,说金屯长在后面大坝上,就跑去找。不一会儿,金屯长和他妈妮匆匆跑回来,就把臧氏和柳叶往屋里让。金屯长说,后面水库新修了引水闸门和放水闸门,他妈妮也跑去看热闹。一推开房门,臧氏就吓一跳,这房子比一间稍大,一进门就是锅台,再一步就上了炕,屋里一大铺炕,没有地。炕很矮,臧氏脱鞋爬上炕,柳叶坐在门口,金屯长娘俩也脱鞋上炕,臧氏就问:“闺女,缺啥菜不?我给你那鼓豆角种没种?好吃不?”金屯长就翻译说:“我妈妮说,喜欢吃,现在啥菜都有,不缺!”原来自打拜了干娘,两家就经常走动,每年打完场,金屯长都偷偷送几斤大米,还送过一回打糕;刚来时,臧氏也送过金家一窝老抱仔,给各种菜籽,教他们栽茄子、土豆。俩人唠得热火朝天,没完没了,可把柳叶急够呛,只好插嘴说:“金屯长,我娘找你有点事!”金屯长就问:“啊?干姥找我有啥事?”臧氏就说:“你们屯子不知谁家,牵了一头牛,那头牛是咱亲戚的,得给人家放了!”金屯长就点头说:“是咱亲戚的?那得给放了!”就跑出来问车旁边的孩子,叽里咕噜一说,就有一个孩子跑回家,不一会儿,就把牛牵回来了。
柳叶高高兴兴牵着牛,长明赶着大车,臧氏坐在车上,三个人刚走出朝鲜屯,长明就叫住他娘说:“娘,这不是咱家牛!咱家牛我认识!”柳叶仔细一看,就气得直跳脚,骂自个说:“我咋这么二唬吧唧的,这哪是咱家的牛啊?”往草甸子上一看,牛群正在草甸子中间,就叫长明说,你把这头牛牵过去,看咱家牛在不在,替我好好骂骂牛倌!过了一会儿,长明回来了,说:“这扯不扯,咱家牛在!”
三个人慢慢往回走,臧氏坐在车上说,一看就知道,秋天又到了!长明就笑,说,奶奶,你是咋看出来的?臧氏说,你看看,草都结籽啦!这秋天又要到了!
秋天又要到了!
一早一晚刮起清爽的风,河水变得清亮了,露水滴在身上,就觉得冰凉,云彩也飘得很高,连钻天的燕子都够不着。
秋天一到,就先给庄稼报信,也没听它说什么,可漫山遍野的庄稼却都知道了!高粱一听到这个信儿,就忍不住乐,把平时又包又裹的高粮穗漏出来,说给你们看看吧!苞米可不这么干,它把苞米粒包的严严实实的,让它们偷偷地长大;黄豆把豆荚一串串拎在手里,风一吹,哗铃哗铃响,豆叶也不要了,任凭它一根一根往下掉,最后满垄沟都是;谷子抬不起头来,腰弯弯着,一垄一垄都这样,整整齐齐站着。
秋天站在高处一望,高粱是红的,谷子是金黄的,棉花是白的,白菜地是绿的,苞米长得高高的,地瓜趴在地上矮矮的,大甸子是五颜六色的。
秋天大家都很忙。豆鼠子一秋得挖好几个窝,挖完赶紧往窝里搬粮食;野兔子找柳树墩子打洞,每天都不闲着;前后屯的燕子妈妈把小燕子都领到一起,叽叽喳喳吵好几天,突然一天都不见了;公鸡、母鸡着急忙慌刨食吃,吃饱了好换毛;也听不见蛤蟆吵了,也听不见蝈蝈叫了;大雁不慌不忙地往南飞,一家人排着队;白鹅每天都凫在水面上洗刷羽毛,再也不下蛋了;家贼成群结队吵吵吧火地叫,秋天好吃的真多;猪到了秋天抓紧长膘,可离那一天不远了。
庄稼人也知道秋天来了。老瓜倌一见来人买瓜就喊:“罢园了!罢园了!”种棉花的人家贪黑起早地催:“快摘!快摘!”扒开苞米叶子,用指甲一掐苞米粒,有人就说:“定浆啦!”扒开白菜叶子一摸,内当家的就说:“包心啦!”一看庄稼没绿叶了,有人就说:“死秧子啦!”再等几天,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下霜了!”听见这话,大家赶紧磨镰刀,谁都不等了!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