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27353
阅读:9656
发表:2012/4/4
20章 其他 小说
《飞山明烛》第1章
1
2
3
4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目录
第一卷 德高之师
磨难出理想、坚强,文明战落后、野蛮,热爱学生,救助弱女。关心社会,以先进为一生追求;克难奋斗,以道德为生活园心。
第一章 山外青山
1、磨难与坚强
2、包谷粑传奇
3、艰辛求学路
第二章 顽强的拉锯战
第三章 虎口救美
1、变调
2、生命
3、预感
4、救兵
5、花好
6、波折
7、月圆
第四章 最美之心
1、后檐茶科
2、共产党员
3、忘我的境界
第五章 摆古高手
1、“活雷锋”
2、迟到十分钟
3、斩妖龙
第六章 一吨等于吃饱
第七章 芙蓉花
第八章 不当支部书记
第九章 人生味
1“泼皮”“鲁智深”
2老红军和好朋友
3三伴侣
4“自由化”那些事
5正派获胜
6别泪
7友情永存
8正轨
第十章 教痴无悔
1、转正的艰难历程
2、桃李芬芳
3、永恒的欣慰
第十一章 阴沟
1、意外的儿子
2、“真正的生活”
3、有义有情
第十二章 北京相会
第十三章 黑案
1、如此“开发”
2、盘根错节
3、心狠手辣
4、毁房事件
5、大声疾呼
第十四章 同归于尽
第十五章 信女
第十六章 村霸
第十七章 身残志坚的人们
1、生命力
2、千里眼
3、生命之歌
第十八章 永恒的爱
第十九章 一日夫妻百日恩
第二十章 爱祖国花朵,做终身园丁
第二十一章 尾声
内容介绍
一个单眼麻面的残疾人彭长贵,一生都同命运抗争,并把这种抗争同人民教育事业结合起来,在大山深沟里点燃了文明的火种,培养了人才,并向学生和社会上的许多人献了爱心,自己也成了坚强的共产党员。其事迹和精神都是闪光的。
这个典型正象一根长藤,牵出一长串香瓜甜瓜――有情有义有味有趣的动人故事;他是天龙山的儿子,一颗赤子之心;他是天龙山的青松,一身浩然正气;——为此,笔者满腔热忱地写下了这部洋洋洒洒十余万字的纪实性长篇;故事发生在渝湘鄂三省交界处,身残志不残的钢铁教痴彭长贵,就是天龙山南边大元乡的一位无名英雄。他用大半生的心血和辛劳,参与改变了天龙山二岩脚几个村寨没有文化、贫穷落后的半原始状态,在千山万水之间燃起了社会主义文明的熊熊火焰;200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笔者实地调查走访了当年彭长贵老师招生办学的地方,采访了方方面面有关人物,深受感动,深受教益,特在此一展彭老师的亮丽的人生与钢铁风采,一展彭老师的坚强形象和精神世界,以示天下,以传后人;作者同作品中的主人公彭老师一样坚信:爱心可以贯通东西南北,爱心可以向四面八方延伸。无限的爱心,可装扮宽广美丽的山河;无限的爱心,可铸成光明幸福的世界!
关键字词
同命运抗争,大山深沟,培养人才,爱心,坚强,闪光,动人故事
飞山明烛第一章山外青山
一、磨难与坚强
单眼麻面,面部残疾,全然不惧世俗白眼,一生都同命运抗争,并把这种抗争同边远山区的人民教育事业结合起来,在大山深沟里点燃了文明的火种,培养了合格的人才,自己也成了坚强的共产党员。其事迹和精神都是闪光的。人生在在抗争中闪光,真理在搏斗中胜利,精神在为民中辉煌,辉煌在人心中感动。他是天龙山的儿子,一颗赤子之心;他是天龙山的青松,一身浩然正气。顶!赞!
故事发生在渝湘鄂三省交界处,这里的天龙山天龙凌云,天龙威风,巍峨耸立,大气磅礴。
天龙山东北麓是f省天龙县,是贺龙元帅在20世纪20年代未、30年代初创建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南麓的大元乡,曾是贺龙元帅于1933年率红三军由湘入川、准备开辟川鄂湘黔根据地时的第一个游击区;天龙山东面山体特别是燕子洞一带,是人民解放军解放湘西时最后一次鏖战的地方,又是解放后电影《云雾山中》、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等影片拍摄的主要外景地之一,在全国小有名气。
巍巍天龙山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是坚韧不拔的象征。它在战争年代曾谱写了许许多多革命英雄的颂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孕育了许多模范人物的故事。
身残志不残的钢铁教痴彭长贵,就是天龙山南边大元乡的一位无名英雄。他用大半生的心血和辛劳,参与改变了天龙山二岩脚几个村寨没有文化、贫穷落后的半原始状态,在千山万水之间燃起了社会主义文明的熊熊火焰。
他执教33年,风雨不摧雷打不动。为了贫困山区的孩子读上书,他公而忘私,殚精竭虑,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作出了特殊的突出贡献。其用心之专,经历之艰,事业之诚,拼搏之苦,信念之坚,爱生之烈,爱民之深,天下少有,世所仅见。他为人民教育事业付出的生理和心理的代价比常人不知超过了多少倍。
几座大山阻塞了发展之路,一个汉子开启了智慧之门。
200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笔者实地调查走访了当年彭长贵老师招生办学的地方,采访了方方面面有关人物,深受感动,深受教益,特在此一展彭老师的亮丽的人生与钢铁风采,一展彭老师的坚强形象和精神世界,以示天下,以传后人。
彭长贵1941年1月29日(农历辛巳年正月初三)出生于大元乡力大村力大组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
在他出生前的1939年,土匪猖獗,给他家和乡邻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灾难。1931年,莲花悍匪头子伍南卿手下的张营长,抓了彭长贵的姑姑做他“弟弟”戴小小的小老婆,已种下了仇恨的根源。社会的黑暗注定了彭长贵的童年必然在兵荒马乱、灾难深重的境况下度过,而他的家庭也饱经磨难,变故迭起:土匪张营长的遗孀田碧芝带领着张营长的残兵败将仍在川湘边境横行,抓了彭长贵的堂姐,并扬言要打死彭长贵的伯父彭云汉,扬言要抓彭长贵的父亲彭正怀。彭家万般无奈,不得不逃往f省省天龙县土茶镇街上谋生。1943年彭长贵两岁时丧父;1944年,彭家迁回力大坳居住,不得不把其姐送到好心人家当童养媳。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发动全面内战,大抓壮丁,彭长贵的哥哥彭永发被抓去,此后杳无音讯。
真是祸不单行,彭长贵本人也于1943年患了天花病,不仅面容被毁,而且左眼生了“玉疔”,导致失明,终身残疾。年迈的母亲身边只剩下了这条独根,彭长贵只能看到唯一的亲人,于是只有母子俩相依为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难磨炼了彭长贵的意志,他从旧社会挺了过来。母子俩和乡邻一起迎来了翻身解放。
解放后,彭长贵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他在校一直努力学习,并且在读小学时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回到家里,他主动帮母亲干这干那,是个孝顺的乖儿子。
但是,世俗的眼光盯着他,可怕的流言蜚语压着他。有人大泼冷水:“彭长贵麻麻的,瞎瞎的,只是盘书,难道盘得出头吗 ?”彭长贵听了这些话,不以为然,不予理睬,反而下定决心,要同命运抗争。
“一苗露水一苗草,哪有草窠饿死蛇”,母亲用格言对他进行的教育,早已铭刻在心扉间,早已融汇到血液里。在彭长贵看来,人言不足畏。
彭母虽然是大山里的一个农妇,但她知道没有文化的苦衷。1956年山林入社,个别干部故意欺负彭家孤儿寡母,别人的山林都补了钱,偏偏就不给彭长贵家补钱。那个干部一语道破天机:“他家没有钱就读不成书,读不成书就出不了头!”
这样一来,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彭长贵的母亲冉凤英非常坚强,她见儿子读书得行,就拼死拼活让儿子读下去;而且儿子读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彭长贵到大元读高小,社里不补山林钱,她就到大元乡政府煮饭挣钱,供儿子上学。
一日,母子俩正在吃夜饭,长贵的舅舅冉子顺匆匆忙忙走来了。
冉凤英有个预感:大哥一定遇到了天大的困难,他那一身湿透的衣服就是证明。冉凤英一边让大哥吃饭,张罗着重做饭菜,一边问大哥,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处。
冉子顺:长贵的表哥考取清华大学了……
彭长贵:(跳起,欢呼)表哥好得行哦,表哥好得行哦……
冉凤英:长贵,你将来也要学学表哥,现在莫乱咋呼,听你舅舅说话。(对大哥)肯定要好大一笔钱,是大喜事,也是大难事啊!要得很急吧?
彭长贵:正是这样。
除了青岡无好火,除了郎舅无好亲。冉凤英连夜借钱,借了几处,才借得几十元。借到张乡长处,张乡长据实以告:“我们工资都不高,没有什么节余,我帮起你借吧!”
冉凤英说尽好话,张乡长忙了半夜,加上张乡长本人借出的,总共才199元9角9分。
第二天天不亮,冉子顺就带着这一大笔款项,又往另一个亲戚家去了。
二、包谷粑传奇
人人都望子成龙。儿子成龙了又怎么办?冉家的儿子成龙了,大家都啧啧称羡,父母却都在发愁。不是叶公好龙,而是家里太穷。儿子成龙了,要出远门了,却无多少支宗打发。
山沟沟飞出了金凤凰。山里人考取清华大学不容易,亲戚六眷都来贺喜,父母在他们的帮助下,加上东挪西借,勉强凑够了学费。一个工日只值一毛钱的时代,再找一分钱也难于上青天!路费是挪借无门,一文不名。
父亲冉子顺一杆连一杆猛抽旱烟:这武陵山区够大,有的地方肥,有的地方瘦,有的地方富,有的地方穷,我们这地方为什么特别瘦、特别穷?
父亲叹息再三,只好让孩子他妈打几背嫩包谷,蒸两锅包谷粑。
包谷者,玉米也。包谷粑者,金玉之食也;只因这嫩包谷,有的如黄金,有的如白玉,粑粑味纯而美,香甜可口,故有此说。
包谷粑蒸熟了,母亲如拿一块块石头,一个一个地、一个一个地放进了方背篼。这一块石头,撞痛了母亲的心,也撞痛了父亲的心。父母的忧愁,儿子冉海洋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安慰父母:“当年赵世炎烈士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刑场上还在嘲笑敌人,我们这点困难算什么?包谷粑也要送我上北京。我交不起生活费,可以半工半读,区乡的证明我不是带着的吗?何况,听说学校还有人民助学金呢!”
父亲摇着头,母亲扪着心口,泪水往肚里落,好歹送儿子出了门。
冉海洋背起一背包谷粑,走过崎岖的羊肠小道,出了山沟,来到了赵世炎烈士的故乡龙潭。他在这里读初中、读高中,他在这里任团支部书记;他带着团员和其他同学多次瞻仰过赵世炎烈士的故居。他再次深情地远望一次烈士故居,心中存继承烈士精神之志,昂首挺胸,开始北上。
顶着咬人的“秋老虎”,冉海洋沿着公路,上九道拐,过鱼泉,下丁市,到了黑水。汗滴脚下路,从头浇到脚,一双崭新的麻板子草鞋也在汗水浸泡之中。他歇了一会,又往前走。饿了,边走边吃包谷粑。
“嘎——”一辆小轿车停在他的身边!
冉海洋莫明其妙。
司机小王看那青年吃的包谷粑,呈正三角状,外形好看,桐子(油桐)叶包的,闻得香气诱人,就下车来买包谷粑:
——粑粑客,几分钱一个?
——(向他友善地一笑)你还算识货,看得起我的包谷粑。我不是粑粑客,粑粑不是卖的,是我的路费。不过,二位同志爱吃,一人吃个尝尝鲜也可以!(真个就放下背篼,给小王递上两个)。
——不收钱,不要。
——拿起……
——不要……
两人交谈时,车上的领导已把冉海洋打量个够:半旧的蓝布学生服青布裤,都是龙头白布煮过的,汗涔涔,皱巴巴,再“土”不过;听他言谈举止,又那样斯文、随和、彬彬有礼;满脸英俊之色,却又如此寒酸,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时又想不起来。
在青年和小王争执之时,车上那个领导站到他们跟前来了。领导亲切询问:
第一卷 德高之师
磨难出理想、坚强,文明战落后、野蛮,热爱学生,救助弱女。关心社会,以先进为一生追求;克难奋斗,以道德为生活园心。
第一章 山外青山
1、磨难与坚强
2、包谷粑传奇
3、艰辛求学路
第二章 顽强的拉锯战
第三章 虎口救美
1、变调
2、生命
3、预感
4、救兵
5、花好
6、波折
7、月圆
第四章 最美之心
1、后檐茶科
2、共产党员
3、忘我的境界
第五章 摆古高手
1、“活雷锋”
2、迟到十分钟
3、斩妖龙
第六章 一吨等于吃饱
第七章 芙蓉花
第八章 不当支部书记
第九章 人生味
1“泼皮”“鲁智深”
2老红军和好朋友
3三伴侣
4“自由化”那些事
5正派获胜
6别泪
7友情永存
8正轨
第十章 教痴无悔
1、转正的艰难历程
2、桃李芬芳
3、永恒的欣慰
第十一章 阴沟
1、意外的儿子
2、“真正的生活”
3、有义有情
第十二章 北京相会
第十三章 黑案
1、如此“开发”
2、盘根错节
3、心狠手辣
4、毁房事件
5、大声疾呼
第十四章 同归于尽
第十五章 信女
第十六章 村霸
第十七章 身残志坚的人们
1、生命力
2、千里眼
3、生命之歌
第十八章 永恒的爱
第十九章 一日夫妻百日恩
第二十章 爱祖国花朵,做终身园丁
第二十一章 尾声
内容介绍
一个单眼麻面的残疾人彭长贵,一生都同命运抗争,并把这种抗争同人民教育事业结合起来,在大山深沟里点燃了文明的火种,培养了人才,并向学生和社会上的许多人献了爱心,自己也成了坚强的共产党员。其事迹和精神都是闪光的。
这个典型正象一根长藤,牵出一长串香瓜甜瓜――有情有义有味有趣的动人故事;他是天龙山的儿子,一颗赤子之心;他是天龙山的青松,一身浩然正气;——为此,笔者满腔热忱地写下了这部洋洋洒洒十余万字的纪实性长篇;故事发生在渝湘鄂三省交界处,身残志不残的钢铁教痴彭长贵,就是天龙山南边大元乡的一位无名英雄。他用大半生的心血和辛劳,参与改变了天龙山二岩脚几个村寨没有文化、贫穷落后的半原始状态,在千山万水之间燃起了社会主义文明的熊熊火焰;200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笔者实地调查走访了当年彭长贵老师招生办学的地方,采访了方方面面有关人物,深受感动,深受教益,特在此一展彭老师的亮丽的人生与钢铁风采,一展彭老师的坚强形象和精神世界,以示天下,以传后人;作者同作品中的主人公彭老师一样坚信:爱心可以贯通东西南北,爱心可以向四面八方延伸。无限的爱心,可装扮宽广美丽的山河;无限的爱心,可铸成光明幸福的世界!
关键字词
同命运抗争,大山深沟,培养人才,爱心,坚强,闪光,动人故事
飞山明烛第一章山外青山
一、磨难与坚强
单眼麻面,面部残疾,全然不惧世俗白眼,一生都同命运抗争,并把这种抗争同边远山区的人民教育事业结合起来,在大山深沟里点燃了文明的火种,培养了合格的人才,自己也成了坚强的共产党员。其事迹和精神都是闪光的。人生在在抗争中闪光,真理在搏斗中胜利,精神在为民中辉煌,辉煌在人心中感动。他是天龙山的儿子,一颗赤子之心;他是天龙山的青松,一身浩然正气。顶!赞!
故事发生在渝湘鄂三省交界处,这里的天龙山天龙凌云,天龙威风,巍峨耸立,大气磅礴。
天龙山东北麓是f省天龙县,是贺龙元帅在20世纪20年代未、30年代初创建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南麓的大元乡,曾是贺龙元帅于1933年率红三军由湘入川、准备开辟川鄂湘黔根据地时的第一个游击区;天龙山东面山体特别是燕子洞一带,是人民解放军解放湘西时最后一次鏖战的地方,又是解放后电影《云雾山中》、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等影片拍摄的主要外景地之一,在全国小有名气。
巍巍天龙山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是坚韧不拔的象征。它在战争年代曾谱写了许许多多革命英雄的颂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孕育了许多模范人物的故事。
身残志不残的钢铁教痴彭长贵,就是天龙山南边大元乡的一位无名英雄。他用大半生的心血和辛劳,参与改变了天龙山二岩脚几个村寨没有文化、贫穷落后的半原始状态,在千山万水之间燃起了社会主义文明的熊熊火焰。
他执教33年,风雨不摧雷打不动。为了贫困山区的孩子读上书,他公而忘私,殚精竭虑,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作出了特殊的突出贡献。其用心之专,经历之艰,事业之诚,拼搏之苦,信念之坚,爱生之烈,爱民之深,天下少有,世所仅见。他为人民教育事业付出的生理和心理的代价比常人不知超过了多少倍。
几座大山阻塞了发展之路,一个汉子开启了智慧之门。
200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笔者实地调查走访了当年彭长贵老师招生办学的地方,采访了方方面面有关人物,深受感动,深受教益,特在此一展彭老师的亮丽的人生与钢铁风采,一展彭老师的坚强形象和精神世界,以示天下,以传后人。
彭长贵1941年1月29日(农历辛巳年正月初三)出生于大元乡力大村力大组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
在他出生前的1939年,土匪猖獗,给他家和乡邻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灾难。1931年,莲花悍匪头子伍南卿手下的张营长,抓了彭长贵的姑姑做他“弟弟”戴小小的小老婆,已种下了仇恨的根源。社会的黑暗注定了彭长贵的童年必然在兵荒马乱、灾难深重的境况下度过,而他的家庭也饱经磨难,变故迭起:土匪张营长的遗孀田碧芝带领着张营长的残兵败将仍在川湘边境横行,抓了彭长贵的堂姐,并扬言要打死彭长贵的伯父彭云汉,扬言要抓彭长贵的父亲彭正怀。彭家万般无奈,不得不逃往f省省天龙县土茶镇街上谋生。1943年彭长贵两岁时丧父;1944年,彭家迁回力大坳居住,不得不把其姐送到好心人家当童养媳。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发动全面内战,大抓壮丁,彭长贵的哥哥彭永发被抓去,此后杳无音讯。
真是祸不单行,彭长贵本人也于1943年患了天花病,不仅面容被毁,而且左眼生了“玉疔”,导致失明,终身残疾。年迈的母亲身边只剩下了这条独根,彭长贵只能看到唯一的亲人,于是只有母子俩相依为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难磨炼了彭长贵的意志,他从旧社会挺了过来。母子俩和乡邻一起迎来了翻身解放。
解放后,彭长贵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他在校一直努力学习,并且在读小学时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回到家里,他主动帮母亲干这干那,是个孝顺的乖儿子。
但是,世俗的眼光盯着他,可怕的流言蜚语压着他。有人大泼冷水:“彭长贵麻麻的,瞎瞎的,只是盘书,难道盘得出头吗 ?”彭长贵听了这些话,不以为然,不予理睬,反而下定决心,要同命运抗争。
“一苗露水一苗草,哪有草窠饿死蛇”,母亲用格言对他进行的教育,早已铭刻在心扉间,早已融汇到血液里。在彭长贵看来,人言不足畏。
彭母虽然是大山里的一个农妇,但她知道没有文化的苦衷。1956年山林入社,个别干部故意欺负彭家孤儿寡母,别人的山林都补了钱,偏偏就不给彭长贵家补钱。那个干部一语道破天机:“他家没有钱就读不成书,读不成书就出不了头!”
这样一来,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彭长贵的母亲冉凤英非常坚强,她见儿子读书得行,就拼死拼活让儿子读下去;而且儿子读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彭长贵到大元读高小,社里不补山林钱,她就到大元乡政府煮饭挣钱,供儿子上学。
一日,母子俩正在吃夜饭,长贵的舅舅冉子顺匆匆忙忙走来了。
冉凤英有个预感:大哥一定遇到了天大的困难,他那一身湿透的衣服就是证明。冉凤英一边让大哥吃饭,张罗着重做饭菜,一边问大哥,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处。
冉子顺:长贵的表哥考取清华大学了……
彭长贵:(跳起,欢呼)表哥好得行哦,表哥好得行哦……
冉凤英:长贵,你将来也要学学表哥,现在莫乱咋呼,听你舅舅说话。(对大哥)肯定要好大一笔钱,是大喜事,也是大难事啊!要得很急吧?
彭长贵:正是这样。
除了青岡无好火,除了郎舅无好亲。冉凤英连夜借钱,借了几处,才借得几十元。借到张乡长处,张乡长据实以告:“我们工资都不高,没有什么节余,我帮起你借吧!”
冉凤英说尽好话,张乡长忙了半夜,加上张乡长本人借出的,总共才199元9角9分。
第二天天不亮,冉子顺就带着这一大笔款项,又往另一个亲戚家去了。
二、包谷粑传奇
人人都望子成龙。儿子成龙了又怎么办?冉家的儿子成龙了,大家都啧啧称羡,父母却都在发愁。不是叶公好龙,而是家里太穷。儿子成龙了,要出远门了,却无多少支宗打发。
山沟沟飞出了金凤凰。山里人考取清华大学不容易,亲戚六眷都来贺喜,父母在他们的帮助下,加上东挪西借,勉强凑够了学费。一个工日只值一毛钱的时代,再找一分钱也难于上青天!路费是挪借无门,一文不名。
父亲冉子顺一杆连一杆猛抽旱烟:这武陵山区够大,有的地方肥,有的地方瘦,有的地方富,有的地方穷,我们这地方为什么特别瘦、特别穷?
父亲叹息再三,只好让孩子他妈打几背嫩包谷,蒸两锅包谷粑。
包谷者,玉米也。包谷粑者,金玉之食也;只因这嫩包谷,有的如黄金,有的如白玉,粑粑味纯而美,香甜可口,故有此说。
包谷粑蒸熟了,母亲如拿一块块石头,一个一个地、一个一个地放进了方背篼。这一块石头,撞痛了母亲的心,也撞痛了父亲的心。父母的忧愁,儿子冉海洋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安慰父母:“当年赵世炎烈士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刑场上还在嘲笑敌人,我们这点困难算什么?包谷粑也要送我上北京。我交不起生活费,可以半工半读,区乡的证明我不是带着的吗?何况,听说学校还有人民助学金呢!”
父亲摇着头,母亲扪着心口,泪水往肚里落,好歹送儿子出了门。
冉海洋背起一背包谷粑,走过崎岖的羊肠小道,出了山沟,来到了赵世炎烈士的故乡龙潭。他在这里读初中、读高中,他在这里任团支部书记;他带着团员和其他同学多次瞻仰过赵世炎烈士的故居。他再次深情地远望一次烈士故居,心中存继承烈士精神之志,昂首挺胸,开始北上。
顶着咬人的“秋老虎”,冉海洋沿着公路,上九道拐,过鱼泉,下丁市,到了黑水。汗滴脚下路,从头浇到脚,一双崭新的麻板子草鞋也在汗水浸泡之中。他歇了一会,又往前走。饿了,边走边吃包谷粑。
“嘎——”一辆小轿车停在他的身边!
冉海洋莫明其妙。
司机小王看那青年吃的包谷粑,呈正三角状,外形好看,桐子(油桐)叶包的,闻得香气诱人,就下车来买包谷粑:
——粑粑客,几分钱一个?
——(向他友善地一笑)你还算识货,看得起我的包谷粑。我不是粑粑客,粑粑不是卖的,是我的路费。不过,二位同志爱吃,一人吃个尝尝鲜也可以!(真个就放下背篼,给小王递上两个)。
——不收钱,不要。
——拿起……
——不要……
两人交谈时,车上的领导已把冉海洋打量个够:半旧的蓝布学生服青布裤,都是龙头白布煮过的,汗涔涔,皱巴巴,再“土”不过;听他言谈举止,又那样斯文、随和、彬彬有礼;满脸英俊之色,却又如此寒酸,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时又想不起来。
在青年和小王争执之时,车上那个领导站到他们跟前来了。领导亲切询问:
到头了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