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56763
成片时长:每集约30分钟
阅读:9323
发表:2015/4/28 修改:2015/4/30
23集 主旋律 电视剧剧本
《国宝》第14-19集
1-7
8-13
14-19
20-23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正文
大兵:“嘿!这小毛球真欠——”
这时,伍敬源和陈谦等人进了院子。
伍敬源:“哎——你别吓着孩子了!”继而又对孩子们说:“小朋友,快回去吧。以后不能到这里玩了。知道了吗?”
孩子们:“哦——走了——不理那个讨厌的大兵啰——”
杨副官前来汇报:“报告伍长官,关帝庙及周边的搬迁和整理工作已经结束,贵部可以进驻!”
伍敬源:“咱们到殿堂看看?”
杨副官:“伍先生,请!”
7、关帝庙·天王殿(内/黄昏)
天王殿里亮着电灯。杨副官在一张放桌上铺开一张《关帝庙平面图》——
杨副官指点着图对伍敬源说:“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天王殿,直进后面是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东西配殿有珈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其它就是僧房、厨房、斋堂、库房、茶堂等等。”
伍敬源:“面积倒是不小,损坏好像比较严重!先前是什么人在使用?”
杨副官:“军火库。他们为了安全,把偏殿配殿以及周边建筑都拆除了。”
伍敬源与副官握了握手:“谢谢!”
出了天王殿,遇到陈谦走来。
伍敬源:“车队过来了吗?”
陈谦:“报告!车队已经等在院子外面了,正听候入库通知!”
伍敬源:“你去通知李铁抓紧时间入库。确保天黑前入库完毕。你去电告重庆总办:北路护运队七千二百八十六箱文物全部运抵宝鸡,安然无恙。”
8 、西路护运队·广西六寨(外/日)
车队在黔桂交界处的一个小镇——六寨停下来。一列标志着“贵州公路局”的车队已经在等候着。
赵玉恒下了车,迎面走来一个中年大汉。
中年大汉:“长官好!我姓裴,是贵州公路局的车队长。我们受贵阳行营吴鼎昌先生差遣前来接应。”
赵玉恒:“很好!前面的情况怎么样?”
裴队长:“一切正常!”
赵玉恒扫视着周围的起伏山峦和密布的丛林,说:“这里地处贵州广西两省交界,荒郊僻壤,应该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不要停留,赶紧换车上路。”
冯冰招呼着:“不要停留,抓紧换车上路!”
担任护卫的国军连长过来对赵玉恒说:“赵长官,我们奉命只能护送到这里了。祝你们一路顺风!”
赵玉恒握着连长的手:“谢谢一路护送。再见!”
9 、中路护运队·长江上游(外/日)
晴空万里,蓝天如洗。
陈维钧站在甲板上凭栏远眺。
浓冬的江风带着寒意。船员毛凤抱着一件大衣走上甲板来到陈维钧身旁。
毛凤:“先生,江风寒冷,你到舱里去暖暖吧。”
陈维钧回头看了看这个高大英俊的小伙子,说:“谢谢!我是北方人,难得看到长江景致——”
毛凤:“那么,先生就把大衣披上吧,免得受了风寒。”
陈维钧推却着:“谢谢!不用了!”
毛凤:“披上吧,船上备得有多的,放着也是放着。先生贵姓啊?”
陈维钧:“那就谢了!”说着,接过大衣穿在身上。“我姓陈。”
毛凤:“哦——陈先生好!我姓毛名凤。”
陈维钧:“毛凤啊!这名字挺有新意嘛!”
毛凤有点不好意思:“见笑!我从小学到大学,不熟悉的同学们都还以为我是个女孩子。家里姐妹四人,就我一个男孩,父亲思想封建,就给我取了个女孩名字,意思是再要一个男孩……”
陈维钧笑着说:“这样挺好的嘛!小毛是学什么专业的?”
毛凤:“武汉大学历史系。从小我就对我国的古文化感兴趣。可能是因为受父亲的影响——父亲在破产前就爱倒腾古董文物什么的。”
陈维钧:“这么说,你现在从事的职业与你的兴趣和专长都不对口啊!”
毛凤:“没办法,现在是能有个谋生活的事情干着就不错了,哪有条件选择——说实话,我太羡慕你们的这一行,有学问,有意义,还伟大——”
陈维钧:“那好啊!以后有机会,咱们就一起共事吧!”
毛凤激动地:“太好了!陈先生,以后有机会我回去找你的!”
陈维钧:“一定!”
毛凤:“一定!”
10、西路护运队·黔桂公路上(外/日)
西路内迁队在继续行进。
“独山——2公里”的指路牌从车队旁滑过——
“通过都匀集镇——小心驾驶”的指路牌从车队身边滑过——
“贵定——贵阳80公里”的指路牌从车队身边滑过——
陶林对赵玉恒说:“赵先生——赵队长,下车吃点东西吧,饿死了!”
赵玉恒:“只有80公里我们就到贵阳了!”
陶林:“你不看看贵州这山路,80公里不还得跑三、四个小时啊!”
赵玉恒:“好吧。找个地方下车随便填填肚子。”
11 、西路护运队·贵定·关外街(外/日)
车队在贵定城环城的一个十字路口停下来。
冯冰招呼着:“警卫留守,其他人赶快吃点东西后再换警卫下来,抓紧点啊!”
12 、西路护队·关外街小吃店(内/日)
十字路口旁开着一家小店,门楣上书:关外街小吃店。冯冰走进去问:“店家,有吃的吗?”
矮胖矮胖的店主笑呵呵地说:“贵定脆哨米粉,价廉物美,方便实惠——”
冯冰:“好的。快一点。”
胖老板:“几位?”
冯冰:“人很多,你只管上,到没人要了为止。”
一群人唧唧喳喳着涌进来,三五成群地围着餐桌吃起来。
陶林:“嗯——不错,细腻、润滑、爽口,味美、汤鲜、脆哨香!堪称中国美食一绝!想不到在这偏远荒蛮的大山里还有这么可口的美食……”
冯冰:“你就快吃吧,废话那么多——车上还有十几个人饿着肚子呢!”
陶林自顾自地继续说:“嗯,记下了,贵定关外街,脆哨手工粉——中国美食一绝!”
赵玉恒问:“老板,街上的店铺怎么都不开门呢?”
胖老板:“大年三十的,谁还顾得上做生意!”
冯冰:“什么?今天过年了?嘿——这一阵真是忙糊涂了,连过年了都不知道。”
赵玉恒:“哦——大伙抓紧吧!吃了赶路!别闹得连个吃年夜饭的地儿都找不到。”
——车队轰轰隆隆的又上了征途。
13 、北路护运队·宝鸡·关帝庙(内/日)
关帝庙前的院门旁挂着一块“故宫博物院宝鸡办事处”的牌子。庙堂前的两间小客房就成了办事处的“机关”兼办事处主任伍敬源的住宅。
小客房里,伍敬源对杨副官说:“……文物虽然都进了殿堂,但是太拥挤了,不便保管和检查。还得要想办法疏散一下才行。”
杨副官:“行营已有安排——有一个连的工兵正在西山脚下挖窑洞,很快就要竣工了。请长官们克服几天。”
伍敬源:“我们先过去看看好吗?”
杨副官:“行,没问题!”
14 、宝鸡·西山脚下(外/黄昏)
伍敬源和杨副官各自带着随从分乘两辆吉普车来到窑洞施工现场。
几口硕大的窑洞基本成型,正在进行最后的完善工作。
杨副官指着新窑洞说:“比我估计的速度还要快,眼看着就可以搬进去了。”
旁边一位衔着烟斗的老汉走过来插话:“敢问两位长官,你们挖这窑洞是住人还是存货?”
杨副官问:“住人存货咋啦?”
老农摇着头说:“不安稳!”
伍敬源问:“老乡,为啥不安稳?”
老汉吐了一口痰,说:“俺祖祖辈辈都是住窑洞。这掘窑洞有个讲究,不能一次成型,稍大些的窑洞的花个三五七年才能成。咱老百姓住的小窑洞都得要三年时光。头一年先囫囵掘出个模样,放它个一年半载让它风干,第二年再修理成型,也要放它一年半载,第三年再过细抹平,也要等里边干透了才能住进去……”
伍敬源说:“哦——防潮!”
老汉:“哎——对。防潮。还有,掘窑洞还要看山形和泥土的走向。掘窑洞的山,要选泥土板实的;掘窑洞的地,要选土层走横向的。你看这地,泥土松软,土层走竖向!不牢——要塌!住人存货都不成!”
杨副官不高兴地骂了一句:“胡说八道!”
老汉:“俺胡说了,莫怪!莫怪!”
伍敬源笑了笑说:“没关系,没关系。先看看吧。”
15 、宝鸡·关帝庙(内/晨)
清晨,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伍敬源披着雨披到各殿巡视了一圈,刚回到住所,雨就哗哗的大起来。
伍敬源急忙招呼着:“快快快,到各殿查看一下有没有漏雨!陈谦,你赶快到城隍庙那边去查看一下!”
大家都来不及披雨具,匆匆跑出去了。
16 、关帝庙·大雄宝殿(内/晨)
李铁大声招呼着:“快快快,分头到各殿堂查看一下有没有漏雨情况?”
雨,越下越大,水柱般的往下落。
“李领班,这里漏雨了!”
“李领班,这里也漏雨了!”
“李领班,这里也漏雨了!”
……
李铁:“快!防雨布搭上——”
几个人牵扯着防雨布遮住了漏雨。
“李领班,防雨布不够长,这边遮不住!”
李铁:“雨披!雨披!把你们身上的雨披脱下来遮上!”
17 、城隍庙·城隍殿(内/晨)
高高堆起的文物箱上蒙着防雨布。连线似的雨水,顺着房顶瓦叶的缝穴丝丝地往下流,打在防雨布上,发出“哒哒哒哒”的响声。
“陈助理,防雨布不够用了!”
陈谦着急地:“雨披!雨披!都脱下来,保护文物要紧!”
“陈助理,这边还有漏雨处!”
陈谦:“大家开动脑筋想想法,一定要保护文物不被损坏!”
文物堆上漏雨处,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锅碗瓢盆茶缸一类。雨水坠落处,溅起一团团水花。陈谦用一块面巾打在上面——雨水不再溅起,水花消失了。
有人脱下身上的衣服,搭在锅碗瓢盆上面——
文物堆前,一群裸身的汉子,在坚定地守护着国宝——
18 、关帝庙·办公室(内/午)
仿佛天河决了提,大雨迷蒙了整个天地。伍敬源发愁地望着窗外——
李铁回来汇报说:“关帝庙的建筑年代太久,保养不善,到处都有漏雨现象,文物箱已经用雨布遮起来了。大伙都坚守着不敢走开,担心出现新的漏雨状况。”
落汤鸡似的陈谦淋着雨跑回来——
这时,伍敬源和陈谦等人进了院子。
伍敬源:“哎——你别吓着孩子了!”继而又对孩子们说:“小朋友,快回去吧。以后不能到这里玩了。知道了吗?”
孩子们:“哦——走了——不理那个讨厌的大兵啰——”
杨副官前来汇报:“报告伍长官,关帝庙及周边的搬迁和整理工作已经结束,贵部可以进驻!”
伍敬源:“咱们到殿堂看看?”
杨副官:“伍先生,请!”
7、关帝庙·天王殿(内/黄昏)
天王殿里亮着电灯。杨副官在一张放桌上铺开一张《关帝庙平面图》——
杨副官指点着图对伍敬源说:“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天王殿,直进后面是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东西配殿有珈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其它就是僧房、厨房、斋堂、库房、茶堂等等。”
伍敬源:“面积倒是不小,损坏好像比较严重!先前是什么人在使用?”
杨副官:“军火库。他们为了安全,把偏殿配殿以及周边建筑都拆除了。”
伍敬源与副官握了握手:“谢谢!”
出了天王殿,遇到陈谦走来。
伍敬源:“车队过来了吗?”
陈谦:“报告!车队已经等在院子外面了,正听候入库通知!”
伍敬源:“你去通知李铁抓紧时间入库。确保天黑前入库完毕。你去电告重庆总办:北路护运队七千二百八十六箱文物全部运抵宝鸡,安然无恙。”
8 、西路护运队·广西六寨(外/日)
车队在黔桂交界处的一个小镇——六寨停下来。一列标志着“贵州公路局”的车队已经在等候着。
赵玉恒下了车,迎面走来一个中年大汉。
中年大汉:“长官好!我姓裴,是贵州公路局的车队长。我们受贵阳行营吴鼎昌先生差遣前来接应。”
赵玉恒:“很好!前面的情况怎么样?”
裴队长:“一切正常!”
赵玉恒扫视着周围的起伏山峦和密布的丛林,说:“这里地处贵州广西两省交界,荒郊僻壤,应该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不要停留,赶紧换车上路。”
冯冰招呼着:“不要停留,抓紧换车上路!”
担任护卫的国军连长过来对赵玉恒说:“赵长官,我们奉命只能护送到这里了。祝你们一路顺风!”
赵玉恒握着连长的手:“谢谢一路护送。再见!”
9 、中路护运队·长江上游(外/日)
晴空万里,蓝天如洗。
陈维钧站在甲板上凭栏远眺。
浓冬的江风带着寒意。船员毛凤抱着一件大衣走上甲板来到陈维钧身旁。
毛凤:“先生,江风寒冷,你到舱里去暖暖吧。”
陈维钧回头看了看这个高大英俊的小伙子,说:“谢谢!我是北方人,难得看到长江景致——”
毛凤:“那么,先生就把大衣披上吧,免得受了风寒。”
陈维钧推却着:“谢谢!不用了!”
毛凤:“披上吧,船上备得有多的,放着也是放着。先生贵姓啊?”
陈维钧:“那就谢了!”说着,接过大衣穿在身上。“我姓陈。”
毛凤:“哦——陈先生好!我姓毛名凤。”
陈维钧:“毛凤啊!这名字挺有新意嘛!”
毛凤有点不好意思:“见笑!我从小学到大学,不熟悉的同学们都还以为我是个女孩子。家里姐妹四人,就我一个男孩,父亲思想封建,就给我取了个女孩名字,意思是再要一个男孩……”
陈维钧笑着说:“这样挺好的嘛!小毛是学什么专业的?”
毛凤:“武汉大学历史系。从小我就对我国的古文化感兴趣。可能是因为受父亲的影响——父亲在破产前就爱倒腾古董文物什么的。”
陈维钧:“这么说,你现在从事的职业与你的兴趣和专长都不对口啊!”
毛凤:“没办法,现在是能有个谋生活的事情干着就不错了,哪有条件选择——说实话,我太羡慕你们的这一行,有学问,有意义,还伟大——”
陈维钧:“那好啊!以后有机会,咱们就一起共事吧!”
毛凤激动地:“太好了!陈先生,以后有机会我回去找你的!”
陈维钧:“一定!”
毛凤:“一定!”
10、西路护运队·黔桂公路上(外/日)
西路内迁队在继续行进。
“独山——2公里”的指路牌从车队旁滑过——
“通过都匀集镇——小心驾驶”的指路牌从车队身边滑过——
“贵定——贵阳80公里”的指路牌从车队身边滑过——
陶林对赵玉恒说:“赵先生——赵队长,下车吃点东西吧,饿死了!”
赵玉恒:“只有80公里我们就到贵阳了!”
陶林:“你不看看贵州这山路,80公里不还得跑三、四个小时啊!”
赵玉恒:“好吧。找个地方下车随便填填肚子。”
11 、西路护运队·贵定·关外街(外/日)
车队在贵定城环城的一个十字路口停下来。
冯冰招呼着:“警卫留守,其他人赶快吃点东西后再换警卫下来,抓紧点啊!”
12 、西路护队·关外街小吃店(内/日)
十字路口旁开着一家小店,门楣上书:关外街小吃店。冯冰走进去问:“店家,有吃的吗?”
矮胖矮胖的店主笑呵呵地说:“贵定脆哨米粉,价廉物美,方便实惠——”
冯冰:“好的。快一点。”
胖老板:“几位?”
冯冰:“人很多,你只管上,到没人要了为止。”
一群人唧唧喳喳着涌进来,三五成群地围着餐桌吃起来。
陶林:“嗯——不错,细腻、润滑、爽口,味美、汤鲜、脆哨香!堪称中国美食一绝!想不到在这偏远荒蛮的大山里还有这么可口的美食……”
冯冰:“你就快吃吧,废话那么多——车上还有十几个人饿着肚子呢!”
陶林自顾自地继续说:“嗯,记下了,贵定关外街,脆哨手工粉——中国美食一绝!”
赵玉恒问:“老板,街上的店铺怎么都不开门呢?”
胖老板:“大年三十的,谁还顾得上做生意!”
冯冰:“什么?今天过年了?嘿——这一阵真是忙糊涂了,连过年了都不知道。”
赵玉恒:“哦——大伙抓紧吧!吃了赶路!别闹得连个吃年夜饭的地儿都找不到。”
——车队轰轰隆隆的又上了征途。
13 、北路护运队·宝鸡·关帝庙(内/日)
关帝庙前的院门旁挂着一块“故宫博物院宝鸡办事处”的牌子。庙堂前的两间小客房就成了办事处的“机关”兼办事处主任伍敬源的住宅。
小客房里,伍敬源对杨副官说:“……文物虽然都进了殿堂,但是太拥挤了,不便保管和检查。还得要想办法疏散一下才行。”
杨副官:“行营已有安排——有一个连的工兵正在西山脚下挖窑洞,很快就要竣工了。请长官们克服几天。”
伍敬源:“我们先过去看看好吗?”
杨副官:“行,没问题!”
14 、宝鸡·西山脚下(外/黄昏)
伍敬源和杨副官各自带着随从分乘两辆吉普车来到窑洞施工现场。
几口硕大的窑洞基本成型,正在进行最后的完善工作。
杨副官指着新窑洞说:“比我估计的速度还要快,眼看着就可以搬进去了。”
旁边一位衔着烟斗的老汉走过来插话:“敢问两位长官,你们挖这窑洞是住人还是存货?”
杨副官问:“住人存货咋啦?”
老农摇着头说:“不安稳!”
伍敬源问:“老乡,为啥不安稳?”
老汉吐了一口痰,说:“俺祖祖辈辈都是住窑洞。这掘窑洞有个讲究,不能一次成型,稍大些的窑洞的花个三五七年才能成。咱老百姓住的小窑洞都得要三年时光。头一年先囫囵掘出个模样,放它个一年半载让它风干,第二年再修理成型,也要放它一年半载,第三年再过细抹平,也要等里边干透了才能住进去……”
伍敬源说:“哦——防潮!”
老汉:“哎——对。防潮。还有,掘窑洞还要看山形和泥土的走向。掘窑洞的山,要选泥土板实的;掘窑洞的地,要选土层走横向的。你看这地,泥土松软,土层走竖向!不牢——要塌!住人存货都不成!”
杨副官不高兴地骂了一句:“胡说八道!”
老汉:“俺胡说了,莫怪!莫怪!”
伍敬源笑了笑说:“没关系,没关系。先看看吧。”
15 、宝鸡·关帝庙(内/晨)
清晨,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伍敬源披着雨披到各殿巡视了一圈,刚回到住所,雨就哗哗的大起来。
伍敬源急忙招呼着:“快快快,到各殿查看一下有没有漏雨!陈谦,你赶快到城隍庙那边去查看一下!”
大家都来不及披雨具,匆匆跑出去了。
16 、关帝庙·大雄宝殿(内/晨)
李铁大声招呼着:“快快快,分头到各殿堂查看一下有没有漏雨情况?”
雨,越下越大,水柱般的往下落。
“李领班,这里漏雨了!”
“李领班,这里也漏雨了!”
“李领班,这里也漏雨了!”
……
李铁:“快!防雨布搭上——”
几个人牵扯着防雨布遮住了漏雨。
“李领班,防雨布不够长,这边遮不住!”
李铁:“雨披!雨披!把你们身上的雨披脱下来遮上!”
17 、城隍庙·城隍殿(内/晨)
高高堆起的文物箱上蒙着防雨布。连线似的雨水,顺着房顶瓦叶的缝穴丝丝地往下流,打在防雨布上,发出“哒哒哒哒”的响声。
“陈助理,防雨布不够用了!”
陈谦着急地:“雨披!雨披!都脱下来,保护文物要紧!”
“陈助理,这边还有漏雨处!”
陈谦:“大家开动脑筋想想法,一定要保护文物不被损坏!”
文物堆上漏雨处,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锅碗瓢盆茶缸一类。雨水坠落处,溅起一团团水花。陈谦用一块面巾打在上面——雨水不再溅起,水花消失了。
有人脱下身上的衣服,搭在锅碗瓢盆上面——
文物堆前,一群裸身的汉子,在坚定地守护着国宝——
18 、关帝庙·办公室(内/午)
仿佛天河决了提,大雨迷蒙了整个天地。伍敬源发愁地望着窗外——
李铁回来汇报说:“关帝庙的建筑年代太久,保养不善,到处都有漏雨现象,文物箱已经用雨布遮起来了。大伙都坚守着不敢走开,担心出现新的漏雨状况。”
落汤鸡似的陈谦淋着雨跑回来——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