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
07-09
10-12
13-15
…
25-27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第十集 二进荣国府
1 京郊农村,刘姥姥家院中
草房前,几只鸡鸭猪狗钻来跑去。
刘姥姥穿着一身洗得很干净的旧衣服,笑逐颜开地看着女婿狗儿把两个装满东西的大口袋驮到一匹瘦驴身上。
字幕(叠)
第十集 二进荣国府
大门口一群妇女笑着悄悄议论。
板儿牵着驴,刘姥姥拿根小棍赶着,向门口走去。
那群妇女带着艳羡的眼光围过来。
一老年妇女恭维地:“老嫂子有这么一家阔亲戚,这辈子就吃不愁穿不愁了。”
抱孩子的中年妇女讥讽地:“你老人家真是交好运了。”
刘姥姥憨厚地笑着:“什么运不运的。咱们人穷,可不能忘恩。哪怕送去点倭瓜野菜,也是点亲戚的意思。”
乡亲们看着刘姥姥赶着毛驴向村外走去。
2 荣府凤姐房内
从一只倒提着的口袋里,倒出满地新鲜、翠绿的野菜和倭瓜、长扁豆之类。
刘姥姥由张材家的陪着坐在炕沿上喝茶,看着两三个丫头从口袋里往外倒菜。
平儿掀帘进来。
刘姥姥连忙下地:“姑娘好。早就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稼活儿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
平儿忙还礼:“多谢费心。姥姥请坐。张婶子也坐。”
刘姥姥和张材家的坐下。
平儿极为稀罕地看着满地菜蔬、枣子。
张材家的看着平儿:“姑娘今儿一脸春色,眼圈儿都红了。”
平儿笑着:“今儿薛姨太太家送来几篓螃蟹,姑娘们高兴,又喝酒,又作诗。我赶上了,拉着死灌,刚喝了两盅,脸就红了。”
张材家的:“早起我就看见那螃蟹了,”用手比划着:“一个就有半斤!三四大篓,想是有八九十斤呢。”
平儿:“就这么多,也有摸着的,也有摸不着的……”
刘姥姥接过来:“这样螃蟹今年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周瑞家的笑眯眯地走进来,对刘姥姥:“你老的福来了!今儿算是你投了缘了。”
刘姥姥莫名其妙地看着周瑞家的。
平儿:“二奶奶怎么说?”
周瑞家的:“我原是悄悄告诉二奶奶,偏生老太太又听见了,问刘姥姥是谁?二奶奶回了。老太太说:‘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快请了来我见一见。’这可不是想不到的天上缘分了?”
刘姥姥扭捏着:“我这生像儿怎么好去见。好嫂子,你就说我走了吧。”
平儿忙说:“你快去罢,不相干的。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些狂三诈四的人。想是你怯上,我和周大娘送你去。”
刘姥姥忙拉着板儿随着平儿和周瑞家的出门。
3 贾母房中
宝玉和大观园内众姊妹齐在贾母跟前承奉,满屋珠环翠绕,花枝招展。
贾母在一张华贵无比的榻上歪着。
鸳鸯坐在贾母身后为贾母捶腿。
凤姐站在贾母身旁说着笑着。
刘姥姥由平儿和周瑞家的、张材家的陪着走进来。
刘姥姥怯生生地左右看了看,一时手足无措,又一眼看见贾母,忙向前两步,陪着笑福了几福:“请老寿星安。”
贾母欠身微笑:“老亲家好。”又向周瑞家的示意。
周瑞家的连忙端过一把椅子来。
贾母:“老亲家坐。”
刘姥姥扭捏一下,慢慢坐在椅子上,又回身拉板儿出来行礼,板儿直往刘姥姥腋下钻,不敢出来。刘姥姥偷偷瞪着他,狠狠向他额上戳一指头。
众姐妹们极觉新鲜地看着,都笑了。
贾母和蔼地:“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刘姥姥忙站起身:“我今年七十五了。”说完又慢慢坐下。
贾母环顾一下众人:“你们瞧瞧,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知怎么动不了呢。”
刘姥姥欠身笑笑:“我们生来是受苦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娇贵,那些庄稼活就没人作了。”
贾母:“眼睛牙齿都还好?”
刘姥姥;“都还好。”说着摸摸左腮:“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
贾母:“我可老了,不中用了,眼也花了,耳也聋了,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记不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见。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们玩笑一回就完了。”
刘姥姥恭维地笑着:“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
贾母喜欢地笑着:“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
满屋人听着都笑了。
贾母又笑着:“我才听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我正想吃地里现摘的瓜儿菜儿的,外头买的不象你们田里的好吃。”
刘姥姥:“这不过是野意儿。今年瓜果蔬菜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留的尖儿,来孝敬老太太、太太、奶奶、姑娘们尝尝,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想鱼肉吃,也吃不起。”
贾母听了越发高兴:“今儿既认着了亲,不嫌我们这里,就住几天再走。我们也有个园子,明儿我带你到园子里逛逛去。”
刘姥姥喜不自胜:“那我就托老太太的福,见见世面了。”
凤姐见贾母高兴,便对刘姥姥:“我们这里虽不比你们的场院大,空屋子还有两间。你住几天,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说些给我们老太太听听。”
贾母笑着:“她是乡屯里的人,老实,哪里搁得住你打趣她。”
丫鬟们分别给贾母,刘姥姥等人上茶。
一个丫鬟拿果子给板儿,板儿左右看看,见人多,不敢吃。
贾母:“拿些钱给他,让小幺儿们带他到外边玩玩去。”
鸳鸯抓了两把钱给板儿,一个丫鬟笑着领板儿出去。
凤姐向刘姥姥:“讲讲你们乡下的新鲜事,老太太爱听。”接着向她递眼色。
刘姥姥笑着:“老太太看戏听书,什么事儿不知道,我们乡下的事有什么好听。不过我们一年到头,种地种菜,春夏秋冬,风里雨里,天天都是在那地头上作歇马凉亭,也真见过些奇奇怪怪的事儿。就象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天起得早,还没出房门,就听外头柴草响。”接着比比划划绘声绘色地:“我扒着窗户眼儿一瞧,你猜怎么着?……。”
满屋小姐们都被吸引住,盯着刘姥姥仔细听。
贾母:“必定是过路的客人冷了,抽些柴去烤火的。”
刘姥姥故弄玄虚地摇着头:“也不是客人,说来奇怪,老寿星当是什么人?原来是个十七八岁长得水灵灵的美貌姑娘,梳着油光光的头,穿着小红袄儿,自绫裙子……”
刘姥姥正讲得热闹,忽听院中传来杂沓的脚步声和乱哄哄的吵嚷声……
贾母一惊:“怎么回事儿?”
院中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不要紧的,没事儿了,别吓着老太太。”
贾母连忙下地:“出去看看,怎么了?”
众人也都有些慌张。
一个丫鬟跑进来:“回老太太,南院马棚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
贾母摇着头往外走。
众人也都随着出去。
4 贾母房外廊下
众人围着贾母立在廊下。
贾母手遮凉棚眯着眼睛关切地往南看:只见南院上空浓烟滚滚,火光一闪一闪……
贾母心惊胆战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刘姥姥亦随着念佛。
贾母转身命婆子:“快去火神跟前上香!”
三四个婆子应声跑走。
南院上空火光熄了下去,浓烟渐渐消散……
王夫人带着丫鬟匆匆走过来,到贾母跟前:“老太太,已经救下去了,放心吧。”说着扶着贾母:“老太太请进房吧。”
贾母依旧惊魂不定地摇着头:“我就怕这些火呀水呀的……”
6 贾母房内
众人随贾母进来。
宝玉走近刘姥姥,关切地问:“方才你说的那个女孩儿,为什么大雪天出来抽柴草?要是冻出病来可怎么好?”
没等刘姥姥答话,贾母立刻打断:“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再说点别的吧。”宝玉兴味索然地走到一边去。
刘姥姥抱歉地笑笑,又看看贾母:“方才老太太打发人给火神爷烧香,这在神佛跟前的事是马虎不得的。就说我们庄子东头,有个老奶奶,今年九十多岁了,天天在观音菩萨跟前烧香,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给她托梦说:‘你原该绝后的,你这样诚心敬佛,我奏了玉皇大帝给你个孙子。’这老奶奶后来果然抱了个大孙子,生得雪团一般,今年十三岁了。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
贾母听得眉开眼笑。
王夫人不住点头。
宝玉:“依我看,生孙子不如生个聪明俊秀的女孩儿好。”
王夫人:“宝玉,你又胡说了。”
刘姥姥眨眨眼,看着宝玉一笑:“可象二爷说的,后来果然又添了个大孙女儿。”
宝玉笑了。
众姐妹看着宝玉抿嘴笑。
贾母恍然想起什么,对着笑嘻嘻的姑娘们:“云丫头作东起诗社,你们又喝酒又作诗,就不想还席了?”
凤姐向姑娘们笑着使眼色,姑娘们都笑着看贾母。
史湘云嘴快:“我看就请老太太作东给我还席吧!”
姑娘们笑起来。
贾母高兴地:“好,好,就是我作东,明儿咱们在园子里好好乐他一天。”
宝玉腾地跳到贾母跟前:“我有个主意,……”到贾母耳边耳语……
贾母笑着点头,又转向刘姥姥,“老亲家,你今儿就别走了。”
刘姥姥兴奋地:“老太太怜惜我,想是叫我也热闹一天去!”
6 大现园正门
园门大开。
贾母乘坐一顶两个仆妇抬的竹轿,王夫人和薛姨妈各乘一顶竹轿,由三、四十名丫鬟、婆子、媳妇左右抓着走进园门。
贾母坐在轿上怡然自得,笑着左顾右盼。
凤姐和刘姥姥一左一右扶着贾母轿杆,陪笑向前走……
7 沁芳亭
1 京郊农村,刘姥姥家院中
草房前,几只鸡鸭猪狗钻来跑去。
刘姥姥穿着一身洗得很干净的旧衣服,笑逐颜开地看着女婿狗儿把两个装满东西的大口袋驮到一匹瘦驴身上。
字幕(叠)
第十集 二进荣国府
大门口一群妇女笑着悄悄议论。
板儿牵着驴,刘姥姥拿根小棍赶着,向门口走去。
那群妇女带着艳羡的眼光围过来。
一老年妇女恭维地:“老嫂子有这么一家阔亲戚,这辈子就吃不愁穿不愁了。”
抱孩子的中年妇女讥讽地:“你老人家真是交好运了。”
刘姥姥憨厚地笑着:“什么运不运的。咱们人穷,可不能忘恩。哪怕送去点倭瓜野菜,也是点亲戚的意思。”
乡亲们看着刘姥姥赶着毛驴向村外走去。
2 荣府凤姐房内
从一只倒提着的口袋里,倒出满地新鲜、翠绿的野菜和倭瓜、长扁豆之类。
刘姥姥由张材家的陪着坐在炕沿上喝茶,看着两三个丫头从口袋里往外倒菜。
平儿掀帘进来。
刘姥姥连忙下地:“姑娘好。早就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稼活儿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
平儿忙还礼:“多谢费心。姥姥请坐。张婶子也坐。”
刘姥姥和张材家的坐下。
平儿极为稀罕地看着满地菜蔬、枣子。
张材家的看着平儿:“姑娘今儿一脸春色,眼圈儿都红了。”
平儿笑着:“今儿薛姨太太家送来几篓螃蟹,姑娘们高兴,又喝酒,又作诗。我赶上了,拉着死灌,刚喝了两盅,脸就红了。”
张材家的:“早起我就看见那螃蟹了,”用手比划着:“一个就有半斤!三四大篓,想是有八九十斤呢。”
平儿:“就这么多,也有摸着的,也有摸不着的……”
刘姥姥接过来:“这样螃蟹今年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周瑞家的笑眯眯地走进来,对刘姥姥:“你老的福来了!今儿算是你投了缘了。”
刘姥姥莫名其妙地看着周瑞家的。
平儿:“二奶奶怎么说?”
周瑞家的:“我原是悄悄告诉二奶奶,偏生老太太又听见了,问刘姥姥是谁?二奶奶回了。老太太说:‘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快请了来我见一见。’这可不是想不到的天上缘分了?”
刘姥姥扭捏着:“我这生像儿怎么好去见。好嫂子,你就说我走了吧。”
平儿忙说:“你快去罢,不相干的。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些狂三诈四的人。想是你怯上,我和周大娘送你去。”
刘姥姥忙拉着板儿随着平儿和周瑞家的出门。
3 贾母房中
宝玉和大观园内众姊妹齐在贾母跟前承奉,满屋珠环翠绕,花枝招展。
贾母在一张华贵无比的榻上歪着。
鸳鸯坐在贾母身后为贾母捶腿。
凤姐站在贾母身旁说着笑着。
刘姥姥由平儿和周瑞家的、张材家的陪着走进来。
刘姥姥怯生生地左右看了看,一时手足无措,又一眼看见贾母,忙向前两步,陪着笑福了几福:“请老寿星安。”
贾母欠身微笑:“老亲家好。”又向周瑞家的示意。
周瑞家的连忙端过一把椅子来。
贾母:“老亲家坐。”
刘姥姥扭捏一下,慢慢坐在椅子上,又回身拉板儿出来行礼,板儿直往刘姥姥腋下钻,不敢出来。刘姥姥偷偷瞪着他,狠狠向他额上戳一指头。
众姐妹们极觉新鲜地看着,都笑了。
贾母和蔼地:“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刘姥姥忙站起身:“我今年七十五了。”说完又慢慢坐下。
贾母环顾一下众人:“你们瞧瞧,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知怎么动不了呢。”
刘姥姥欠身笑笑:“我们生来是受苦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娇贵,那些庄稼活就没人作了。”
贾母:“眼睛牙齿都还好?”
刘姥姥;“都还好。”说着摸摸左腮:“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
贾母:“我可老了,不中用了,眼也花了,耳也聋了,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记不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见。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们玩笑一回就完了。”
刘姥姥恭维地笑着:“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
贾母喜欢地笑着:“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
满屋人听着都笑了。
贾母又笑着:“我才听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我正想吃地里现摘的瓜儿菜儿的,外头买的不象你们田里的好吃。”
刘姥姥:“这不过是野意儿。今年瓜果蔬菜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留的尖儿,来孝敬老太太、太太、奶奶、姑娘们尝尝,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想鱼肉吃,也吃不起。”
贾母听了越发高兴:“今儿既认着了亲,不嫌我们这里,就住几天再走。我们也有个园子,明儿我带你到园子里逛逛去。”
刘姥姥喜不自胜:“那我就托老太太的福,见见世面了。”
凤姐见贾母高兴,便对刘姥姥:“我们这里虽不比你们的场院大,空屋子还有两间。你住几天,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说些给我们老太太听听。”
贾母笑着:“她是乡屯里的人,老实,哪里搁得住你打趣她。”
丫鬟们分别给贾母,刘姥姥等人上茶。
一个丫鬟拿果子给板儿,板儿左右看看,见人多,不敢吃。
贾母:“拿些钱给他,让小幺儿们带他到外边玩玩去。”
鸳鸯抓了两把钱给板儿,一个丫鬟笑着领板儿出去。
凤姐向刘姥姥:“讲讲你们乡下的新鲜事,老太太爱听。”接着向她递眼色。
刘姥姥笑着:“老太太看戏听书,什么事儿不知道,我们乡下的事有什么好听。不过我们一年到头,种地种菜,春夏秋冬,风里雨里,天天都是在那地头上作歇马凉亭,也真见过些奇奇怪怪的事儿。就象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天起得早,还没出房门,就听外头柴草响。”接着比比划划绘声绘色地:“我扒着窗户眼儿一瞧,你猜怎么着?……。”
满屋小姐们都被吸引住,盯着刘姥姥仔细听。
贾母:“必定是过路的客人冷了,抽些柴去烤火的。”
刘姥姥故弄玄虚地摇着头:“也不是客人,说来奇怪,老寿星当是什么人?原来是个十七八岁长得水灵灵的美貌姑娘,梳着油光光的头,穿着小红袄儿,自绫裙子……”
刘姥姥正讲得热闹,忽听院中传来杂沓的脚步声和乱哄哄的吵嚷声……
贾母一惊:“怎么回事儿?”
院中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不要紧的,没事儿了,别吓着老太太。”
贾母连忙下地:“出去看看,怎么了?”
众人也都有些慌张。
一个丫鬟跑进来:“回老太太,南院马棚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
贾母摇着头往外走。
众人也都随着出去。
4 贾母房外廊下
众人围着贾母立在廊下。
贾母手遮凉棚眯着眼睛关切地往南看:只见南院上空浓烟滚滚,火光一闪一闪……
贾母心惊胆战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刘姥姥亦随着念佛。
贾母转身命婆子:“快去火神跟前上香!”
三四个婆子应声跑走。
南院上空火光熄了下去,浓烟渐渐消散……
王夫人带着丫鬟匆匆走过来,到贾母跟前:“老太太,已经救下去了,放心吧。”说着扶着贾母:“老太太请进房吧。”
贾母依旧惊魂不定地摇着头:“我就怕这些火呀水呀的……”
6 贾母房内
众人随贾母进来。
宝玉走近刘姥姥,关切地问:“方才你说的那个女孩儿,为什么大雪天出来抽柴草?要是冻出病来可怎么好?”
没等刘姥姥答话,贾母立刻打断:“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再说点别的吧。”宝玉兴味索然地走到一边去。
刘姥姥抱歉地笑笑,又看看贾母:“方才老太太打发人给火神爷烧香,这在神佛跟前的事是马虎不得的。就说我们庄子东头,有个老奶奶,今年九十多岁了,天天在观音菩萨跟前烧香,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给她托梦说:‘你原该绝后的,你这样诚心敬佛,我奏了玉皇大帝给你个孙子。’这老奶奶后来果然抱了个大孙子,生得雪团一般,今年十三岁了。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
贾母听得眉开眼笑。
王夫人不住点头。
宝玉:“依我看,生孙子不如生个聪明俊秀的女孩儿好。”
王夫人:“宝玉,你又胡说了。”
刘姥姥眨眨眼,看着宝玉一笑:“可象二爷说的,后来果然又添了个大孙女儿。”
宝玉笑了。
众姐妹看着宝玉抿嘴笑。
贾母恍然想起什么,对着笑嘻嘻的姑娘们:“云丫头作东起诗社,你们又喝酒又作诗,就不想还席了?”
凤姐向姑娘们笑着使眼色,姑娘们都笑着看贾母。
史湘云嘴快:“我看就请老太太作东给我还席吧!”
姑娘们笑起来。
贾母高兴地:“好,好,就是我作东,明儿咱们在园子里好好乐他一天。”
宝玉腾地跳到贾母跟前:“我有个主意,……”到贾母耳边耳语……
贾母笑着点头,又转向刘姥姥,“老亲家,你今儿就别走了。”
刘姥姥兴奋地:“老太太怜惜我,想是叫我也热闹一天去!”
6 大现园正门
园门大开。
贾母乘坐一顶两个仆妇抬的竹轿,王夫人和薛姨妈各乘一顶竹轿,由三、四十名丫鬟、婆子、媳妇左右抓着走进园门。
贾母坐在轿上怡然自得,笑着左顾右盼。
凤姐和刘姥姥一左一右扶着贾母轿杆,陪笑向前走……
7 沁芳亭
上一集
下一集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