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9275
阅读:6961
发表:2014/6/7
34章 主旋律 小说
《红云白雾》第21章:二
0
…
21
21
22
…
34
全部
第二十一章(二)作品名:红云白雾 作者:任勤
看到两人的对话令旁边的李铁龙有些尴尬,高洁想换个话题,便有意的问日本女生:“你是来自日本吧?”
“是的,我是日本人,叫缨子。”
缨子指着高个男生说“他叫路易,来自法国。”又指着另一个男生说“他叫罗丹,来自澳大利亚,我们都是中文系的,是来学习中国文学的。”
“中国文学?那你们具体都学什么课程?”高洁有些好奇,留学生学中国文学,会学些什么。
“我是专门学《红楼梦》的、路易是学《金光大道》的、罗丹学的是《中国文学史》。你们哲学系的学生都学什么课程?”
“我们系开设的课程有《逻辑学》、《心理学》、《自然辩证法》、《哲学原理》、《中外哲学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还有《中国文学》和《英语》。”高洁列举了一些系里已经开设的和听说以后会开设的课程,但她有意回避了《中共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这两门与资本主义价值观格格不入的课程。
“你们也学中国文学,那你们学《红楼梦》和《金光大道》吗?”缨子问。
“《红楼梦》和《金光大道》作为小说我们读过,但是没有作为专业去学习和研究。”
高洁和缨子的对话,其他的几个人根本就插不上嘴,因为除了缨子和专门研究《金光大道》的路易外,这两部小说,他们都没有看过。
“你们学哲学吗?”于桂芬总算插上了一句。
“我们也学哲学!是选学的课程。”缨子答道。
“主要学什么内容呢?”
“我们学孔子哲学,也学康德、伏尔泰的哲学。”缨子作为日本人,对中国的了解似乎比另两个留学生要多一些,也愿意和中国的学生多谈一些。
“我们学《欧洲哲学史》时,也讲过康德和伏尔泰的哲学思想。”高洁想谈一些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听说你们请了工人师傅来讲课,是这样吗?”路易问。
“应该叫工人讲师,下一周我们班就有工人讲师的课。”李秋菊纠正着路易的说法,同时也传递给他一个消息。
“工人讲师讲什么?课讲的怎么样?”罗丹问。
“好像是讲‘三大革命实践中的哲学’吧!我们也没听过工人讲师讲课呢,所以讲得怎么样,我们也不清楚。”于桂芬毫无保留的说。
——
两天以后,哲学系召开了全体师生大会。会上,兼任党总支副书记的工宣队长张成业,对系里最近出现的一些事情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他情绪有些激动。
“······作为哲学系的学生,应当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清醒的头脑,说话办事要谨慎,要考虑政治影响,不能不分内外、不分阶级、不分敌友、信口开河!今天上午,留学生办公室向我们系总支反映一个情况,说我们哲学系的学员和几个留学生闲谈时,对人家讲我们的粮食定量不够吃,还告诉人家系里下周安排工人讲师讲课的事情。现在一些留学生已经提出了听工人讲师课的要求,弄得留学生办公室和我们系里很被动,为此我们系里只好暂停了工人讲师的课,等以后到工厂开门办学时再请工人讲师上讲台,但这已经给我们工人阶级登讲台的做法造成了 不良 影响。
“大家知道,我们学校的留学生,既有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也有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既有对我们持友好态度的,也有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策怀有疑虑、甚至是抱有敌视态度和别有用心的人。我们暂时无法区分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何种政治态度,所以,我要提醒我们哲学系的同学们,要提高政治觉悟和对外交往的政策水平。对外国留学生,特别是对一些别有用心的留学生,要增强一点保密意识,不要什么话都和人家讲,否则可能造成极坏的国际影响。如果真出现了这种情况,影响我们国际形象的责任不仅你们负不起,就是我们系里和学校的领导也负不起。
“当然,今天和同学们打过招呼之后,大家也不要草木皆兵,以后再见到留学生时也不要过于紧张,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人家,那就显得我们太小家子气了。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外松内紧、外热内冷。所谓外松内紧、外热内冷,就是表面态度上要轻松应对,热情交往;内心里则要绷紧国际间阶级斗争这根弦,遇事要冷静处理,遇到难以回答的棘手问题要沉着应对。当然,要真正能做到这一点是有难度的,但我们是有着丰富的三大革命斗争经验的工农兵学员,我想只要大家时刻注意国际阶级斗争的动向,牢记 毛主席 关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教导,就一定能很好的应对这类事情。
“再有,如果在和留学生交往中,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或者事后觉得有些事情没有处理好,也不要因害怕承担责任就隐瞒下来,而要及时向系里汇报,以便系里和留学生办公室沟通,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开过全系的师生大会以后,为能合理的拒绝留学生听工人讲师授课的要求,系里调整了教学计划,临时决定七·三级学生在本学期的后两个月,结合对《 毛主席 的五篇哲学著作》的学习,到北宁县驻军三一三七部队开门办学。
在部队开门办学期间,师生与指战员们同吃同住,半天学哲学、半天学军事,在学习《矛盾论》时,还聘请部队的谢副政委作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的专题讲座。
在专题讲座中,谢副政委讲到了部队里发生的一件事:机炮连有两个战士,同年入伍、来自同一个公社的两个相邻的大队。参军两年后,其中的一个入了党,并当了班长,另一位战士很不服气,找到指导员,说连队领导不公平,没有重点培养自己。指导员在做他的思想工作时,引导他多找找自身的主观原因,跟他讲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观点,但这个战士仍然不服气。
恰好这年春天,部队到驻地附近的山上植树,这位战士特意带回驻地两棵杨树苗,栽到了连部门口的两侧。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天天都给东侧的那棵树浇水、施肥,而对西边的那棵树则不管不顾。几个月后,东侧的那棵树是枝繁叶茂、笔直挺拔,而西边的那棵树则枝叶稀疏,干枯矮小。在一次班里组织政治学习时,这位即将复员的战士特意要求班长把指导员请来,要指导员对这两棵树的情况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解释一下。
谢副政委讲完了这件事情后,并没说当时指导员是如何解释的,自己也没做什么结论,只是对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机炮连的指导员,你会怎样向这位战士做出解释?
讲座结束后,连续两、三天同学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高洁以《关于两棵小白杨的思考》为题写了一篇稿件,寄给了解放军报社编辑部。稿件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后,在军内外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大讨论的后期,高洁将自己在讨论时的发言进行了整理,写成了一篇题为《根深才能叶茂》的文章,又投给了解放军报,并且发表了。
在这篇文章中,高洁从在溪河湾插队时听杨二叔说的一句农谚“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谈起,并由此引申出了以下的道理。
五月份正是大田农作物扎根的时候,此时如果雨水过大,农作物由于很容易从地面浅表层吸收到水分,根系的发育便会受到抑制,这对它后期的生长发育是不利的;反之,此时如果适度干旱,农作物为了吸收生长所必需的水分,便会调动自身的潜能,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努力的向土壤深层延伸,这时的农作物,单从表面看枝叶会显得干枯弱小一些,但如果把它从地里挖出来,便会看到它的根系是相对发达的,而相对发达的根系,就为它后期的生长发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高洁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说: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西边的那棵看起来枝稀叶疏、并不挺拔的杨树以后会有两种发展趋势:其一,在长期无人管理、备受冷落的情况下,由于苗期的发育 不良 而从此“一蹶不振”,无法成为“栋梁之才”;其二,靠树种自身的优良品质和生命的潜能战胜了干旱,在艰苦的条件下,不仅顽强的生存了下来,而且在默默发展的同时、增强了自己的根系,为未来主干和枝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后当两棵树回复的同样的自然条件时,西边的那棵树因为有了前段时间里根系的储备,便可能后来居上,比东边那棵树更加“根深叶茂”,进而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如果是前一种情况的话,说明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在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是后一种情况的话,这就说明了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事物的内部原因。
这篇文章一发表,其观点便为大多数读者和讨论的参加者所赞同,解放军报也把这篇文章作为并没有结束的这次讨论的结束篇,为此,高洁也成了三一三七部队指战员心目中的编外“指导员”和“哲学家”。
在部队开门办学结束前,按着“学军”的计划,部队要对师生的军事素质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队列式和实弹射击,队列式是集体考核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实弹射击是个人考核项目,包括自动步枪六十米固定靶和手枪十米固定靶。
考核的结果是,三个小组的队列式都被评为优秀,个人的实弹射击也都在及格以上,其中高洁的成绩最好,步枪十发子弹打了九十六环,手枪十发子弹打了九十二环,这个成绩都超过了宗明玮他们几位来自部队的学员。成绩一经公布,立刻在师生和军事教官中引起了轰动,并扩散到了战士当中,高洁又成了指战员心目中“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巾帼英雄。
在军报上发表了颇具影响的文章,在靶场上又打出了名列第一的好成绩,高洁在部队的表现引起了系里和学校领导的关注,她自己也对“开门办学”有了一种新的情感和认识。
寒假过后不久,宗明玮以班级党支部组织委员的身份找高洁谈了一次话,之后给了她一份《入党志愿书》。一直盼望着能早日入党的高洁拿到《入党志愿书》后,心情格外激动。
由于是周末,晚饭后,高洁照例打扫了厕所,又到浴室洗了澡。回到宿舍,同寝室的人都不在,难得的清净,她坐在椅子上,思考着应当怎样填写摆在自己面前的这份《入党志愿书》。她的大脑中浮现出一句当时流行的语言:“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不得了”,所以对于一个积极要求入党的人来说,对于一个自觉以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人来说,首先要进行自我剖析,找出身上可能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以及头脑中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在经过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剖析之后,她发现自己尚存在诸多的缺点和不足:在学习马列主义、MZD思想方面,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割裂了两方面的联系,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说辞的掩盖下,只强调“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忽视、甚至放弃了对身边同志身上所存在的错误进行真诚而严肃的批评,这实际上是“明哲保身”的自由主义思想在作怪;在政治路线方面,对 文化大革命 的意义、对党的教育路线的实质理解认识的不深刻;在阶级路线方面,对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危害认识不清,存在着小资产阶级的温情主义,缺乏革命的斗争精神和批判的态度······。
高洁越是深入的剖析,就越觉得自己思想境界与GCD员的标准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突然,她产生了一个从没有过的想法:留在党外、暂缓入党,等克服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达到GCD员的标准之后,再加入党组织,以自己的这种行动来维护党的纯洁性。
星期一,她以“党外积极分子”的名义,向党支部递交了一份“思想汇报”,表达了自己“暂时留在党外”的想法及理由。几天以后,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了“尊重高洁同志的个人意见,暂缓讨论其入党问题的决议”。
“五·一”节后,哲学系七·三级的师生又来到临海市铁合金厂开门办学。
来到铁合金厂的第二天,厂宣传部的肖部长就向师生们介绍了建厂历史、以及建厂以来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刘干事还带着大家参观了厂区、生活区和厂史展览室。
高洁从小就生活在军区大院, 文革 中虽然较多的接触了社会,但多数时候还是出入于大中学校,之后又下乡到溪河湾,她以往对“工厂”的感性认识,多是从电影和画报上得来的、很抽象。在她的印象中,工厂就是高大的厂房、轰鸣的机器、飞溅的钢花和等待出厂、排列整齐的崭新的汽车和拖拉机······。
听过肖部长的介绍和几天来在厂区的亲身体验,高洁对“工厂”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具体了:在这个大型的国有企业里,有党办、厂办、组织部、宣传部、纪委、工会、团委、武装部、保卫科、消防队、民兵指挥部、人事科、劳资科、财务科、计划科、生产科、销售科、材料科、运输科、福利科以及众多的车间······,在生活区,有商店、医院、中学、小学、技工学校、职工俱乐部、食堂、招待所、维修队、街道办、退休办、豆腐坊、面包房、奶站······,据说,在郊区还有一个占地二百多亩的农场。如此一个有一万多职工的国营大厂,有两万多人的生活区,俨然是一个“工农商学兵”五业俱全的微型王国。高洁想:铁合金厂是一个比芦苇河公社成员更多、行业更全、组织更严密、生产力也更先进的“公社”。
在学习《共产主义运动史》时,铁合金厂的冯师傅主讲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专题。课程结束后,共运史教研室的徐老师要求,同学们要交一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论文,论文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两、三个人合作完成。高洁准备写一篇关于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的文章。一天,她正在厂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班里的“老大哥”来找她。
“老大哥”名字叫董文彬,是班级党支部的宣传委员,因在班里年龄最大,才获得了这一尊称。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且娶妻生子的“老大哥”,入学前在南丰县委宣传部工作,在县理论界小有名气,人称“董马列”。虽然在县里有些名气,但仕途并不顺畅,直到入学前还只是一个挣三十多块钱的干事,他之所以不惜别妻离子来省城读书,就是希望能在大学里镀镀金,毕业后仕途顺畅一些。上学期在部队开门办学时,高洁的文章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后,“老大哥”非常羡慕,所以这次他想和高洁合作,要写出一篇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文章,并希望能在某家报纸上发表出来,即使是发表在校内的《学报》上也行。心想,如果自己的名字真的能用铅字刊印出来了,就会增加在仕途上攀爬的资本,将来毕业时,即使进不了省、市大机关,就是回到县里混个“副部长”,也算对得起这几年的“寒窗”之苦。
“老大哥”向高洁委婉的表示了要“合作”的想法。对于既是支部委员,又年长自己八、九岁的“老大哥”,高洁是没有理由拒绝的。在商量如何选题时,“老大哥”表现的十分谦虚,坚持要高洁先拿出意见。高洁原本拟定的题目是“从空想社会主义的命运看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经过两人简单的商量之后,“老大哥”表示赞同高洁的选题和思路,他还建议两人分别收集资料,统一使用,初稿由高洁来完成,经过两人的讨论修改后,再最后定稿。
几天以后,高洁刚刚写完初稿,突然接到了学校的通知,要她和李铁龙速回省城参加省委宣传部主办的“MZD思想学习交流会”。
其实早在开学之初,高洁就在学校接到了黎晓华的一封信,黎晓华在信中告诉她,宗阿姨正在筹备一个哲学讨论会,或者叫学习交流会,以促进群众的理论学习,进而掀起一个群众学哲学、用哲学的热潮,信里还要高洁帮助找一些学习 毛主席 哲学著作的辅导材料。来铁合金厂之前,高洁已将找到的辅导材料寄给了她。
接到学校的通知后,高洁把论文的初稿及相关的资料都交给了“老大哥”,委托他来处理。“老大哥”表示将对初稿进行修改、补充和整理,等高洁参加完交流会回来之后再最后定稿。
“交流会”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参会的二十几个人都是省内各个行业的典型人物,其中黎晓华是“知青”代表,李铁龙和高洁是“工农兵学员”代表。高洁知道,在这么小规模的座谈会上,竟会有两位“工农兵学员”代表,应该是宗阿姨有意安排的,这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另一方面也是让自己有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有利于自己更好、更快的转变思想。
按照预定计划,“交流会”持续两周,第一周是在省城进行的,代表们通过报告、座谈等方式,交流学习 毛主席 哲学思想的体会和经验;第二周,参会人员分别深入到工厂、农村和部队去参观学习,并和基层的工农兵群众一起座谈、交流学习 毛主席 哲学著作的心得。
交流会结束后,高洁先回到了学校。此时学校刚好开始放暑假,同学们前两天就从铁合金厂返校,多数人都已经回家了。高洁和李铁龙到系里向刘书记汇报完“交流会”的情况已近中午,李铁龙因为有事自己先去了校团委,高洁准备吃过午饭后就离校回家。
刚从刘书记办公室出来,她意外的看见“老大哥”正站在门口。
“老大哥!你怎么还没回家?”
“这几天一直在忙论文的事,只好晚几天回去了,今天刚整理完稿子,听田老师说你回来了,就急着来找你。”
“这段时间你可多挨累了!”
“没关系!省里的交流会结束了吗?”
“昨天结束的,晚上又是领导接见,又是聚餐,所以今天上午才回来。”
“对啦,我对初稿做了一些改动,你先看看,如果觉得可以就签上名,下午我就交到共运史教研室去;如果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我就再做些改动。”说着,老大哥将手里拿的稿件递了过来。
“看你这个认真劲,能有什么问题?学校都放假好几天了,你也该回家看看爱人和孩子了,论文就算定稿了吧!”出于对老大哥的信任,高洁虽然还没看稿,但心里已经基本上认可了。
“你怎么也得看一遍呐!”老大哥将稿子塞到了高洁的手里。
午饭后,高洁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准备看看老大哥改好的论文,刚翻开稿子,就令她大吃一惊,论文的题目已经改为《从<东方红>的歌词看李有源的唯心史观》。
老大哥竟然批判起《东方红》的歌词了?这可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呀!很有可能触犯《公安六条》,是有“攻击伟大领袖 毛主席 ”之嫌的,她顿时紧张起来,但她读着读着,紧张的心情又慢慢的平静了下来。
文章从“他是人民大救星”这句歌词谈起,并与“国际歌”中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歌词进行了对比。论文的观点认为,前者是在宣扬“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论文中还说,李有源与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初一辙,把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幸福和无产阶级的解放,归结于少数“伟大”人物的“拯救”,而忽视了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推翻旧制度、建设新社会的革命斗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明显的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也不符合 毛主席 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教导。
在阅读的过程中,高洁越来越感到观点新颖,甚至有些赞同了,但在看完全文,并经过冷静的思考之后,又感到有些失望,因为她意识到这篇文章所讲的,只不过是稍有理论常识的人都懂得的及其浅显的道理。文章所批判的对象,既不是一部系统完整的理论专著,也不是一个定义准确、内涵严谨、外延周密的科学命题,而是一句歌词——一句经过合理的艺术夸张、表达了劳动群众纯朴无产阶级感情的歌词。
高洁经过认真的思考后认为,任何一位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学素养的理论工作者,对于“歌词”这样的艺术作品,是不能用“科学理论”的标准去评价的:例如,一位严肃的“生命科学”工作者,是不会以个体生命的规律为依据,去批判“万寿无疆”、“寿比南山”这样一些祝福语的,尽管这种批判可以引经据典、能言之凿凿的得出“生命有限”的结论,但那并不是对生命科学严肃而艰辛的探索,而是毫无科学价值的对“简单真理”的卖弄。
高洁对这篇文章所抱有的兴趣和热情已经荡然无存,但又不想与老大哥讨论否定它的理由,因为他已为这篇文章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并抱有不可言说的期望。
下午,当老大哥要高洁对论文做出评价,提出修改意见时,她出于礼貌,没有提出什么质疑,并在论文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老大哥接过这篇论文后,又从书包里掏出几份稿件递到高洁手里说:“这几份你也签上名!”
高洁不解的接过稿件,逐一的翻看了一下,才知道这都是同一篇论文,便一边签名一边问:“为什么复写这么多份?”
“除了交系里一份,还准备送其他一些单位,你不会不同意吧?”
“论文的事,你全权处理吧,其他事情咱们开学再说!”
傍晚,高洁回到家,掏出钥匙准备开门,却发现房门并没有上锁,她小心的推开门,母亲竟然在家里,她仔细的端详着已好久不见,且已年近半百的母亲,她虽然略显消瘦,但看起来精神状态却还好。
“妈,回来了!”
“嗯!”
“最近身体怎么样?”
“挺好的!”母亲的回答简单而轻松。
“这次能在家呆多久?”
“说不准!”
“你定不下来吗?”
“不是我自己能决定的事,省委组织部通知我回来,不知有什么安排。”
高洁拉着母亲坐到沙发上,分析说:“四届人大以后,老邓名正言顺的抓整顿和干部政策的落实,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不少老干部都恢复了工作,妈!你也许有机会了。”
“不想那么多了,一切都听组织安排吧!”
在整个暑假里,高洁的母亲隔几天就跑一趟组织部,虽然工作的事情一直没能落实,但她的心情却一直都很好。
这个假期,也是近年来高洁与母亲相处和交谈最多的一段时间,尽管母亲无意谈及这几年的艰辛,高洁还是从她零星的只言片语中,或多或少的了解到一些她这几年所经历的磨难:干校里的生活十分艰苦,母亲在多数时间里又是在被“隔离审查”,她住过既没有床,也没有炕的库房,在地上铺几捆稻草就算“地铺”了,没有取暖设施,她感冒发烧患了肺炎,却无人理睬;她吃过发霉的玉米面做的窝头,喝过房檐上滴下的雨水;在发着高烧的同时还得没完没了的写“检查”;身体遭受折磨的同时,精神上也受尽 摧残 ,有一次一连几十天除了“执勤民兵”和“专案人员”外,几乎没见到任何“人”,就更不用说亲人和朋友了。
好在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现在看来,母亲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情绪是乐观的。
新学期开学后,高洁被补选为学生会宣传部长。一天下午,《学报》编辑部的孙老师找到高洁,约她写一份稿件,题目是《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趁着星期日,高洁特意回了一趟家,一来是看望母亲,探询一下她的工作落实了没有;二来也是想和母亲探讨一下,在当前的形势下,为什么把“群众生活”和“工作方法”的问题提了出来。
母亲的工作仍然还没有落实,当高洁告诉她《学报》约稿的事情时,她很高兴,并对这个题目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和高洁探讨写作提纲时,她情绪很激动。
“小洁,要记住,不代表群众利益,哪一个都不行!我们GCD人不惜流血牺牲,打天下、建设新中国,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社会是否进步、路线是否对头,关键看什么?要看生产力是否得到了发展、要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要看老百姓是否过上了好日子!如果老百姓的袋子里有米、篮子里有菜、瓶子里有油、碗里有肉、身上有新衣服,这就表明社会是进步的,路线是对头的;如果老百姓所过的日子,缺衣少食、缺油少盐,我们还在这里喊什么‘形势大好’而且还‘好得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最近党中央、 国务院 发出了《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通知》,一个党的中央机构、一个国家政权机关,竟然关注养猪事业,并正式下达了文件,这初看起来好像是小题大做,但却反映了现在的中央领导十分重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指导思想会不会受到干扰,这样的政策能否得到落实,我们看今后形势的发展吧!”
母亲的一席话给了高洁很大的启示,对于写好这篇文章她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可是母亲说“看今后形势的发展”又是什么意思呢?高洁的脑子里画了个问号。
不久以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使得高洁明白了母亲的话是很有遇见性的:先是《人民日报》发表了评《水浒》的社论,进而引发了全国性的评论《水浒》的运动,许多批判文章含沙射影的说,宋江架空晁盖搞投降主义,随后又掀起了“批邓反击 右倾 翻案风”的运动。在政治形势急剧逆转的情况下,高洁的那篇文章被搁置起来没能发表,不久母亲也被召回干校,继续接受劳动改造。
看到两人的对话令旁边的李铁龙有些尴尬,高洁想换个话题,便有意的问日本女生:“你是来自日本吧?”
“是的,我是日本人,叫缨子。”
缨子指着高个男生说“他叫路易,来自法国。”又指着另一个男生说“他叫罗丹,来自澳大利亚,我们都是中文系的,是来学习中国文学的。”
“中国文学?那你们具体都学什么课程?”高洁有些好奇,留学生学中国文学,会学些什么。
“我是专门学《红楼梦》的、路易是学《金光大道》的、罗丹学的是《中国文学史》。你们哲学系的学生都学什么课程?”
“我们系开设的课程有《逻辑学》、《心理学》、《自然辩证法》、《哲学原理》、《中外哲学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还有《中国文学》和《英语》。”高洁列举了一些系里已经开设的和听说以后会开设的课程,但她有意回避了《中共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这两门与资本主义价值观格格不入的课程。
“你们也学中国文学,那你们学《红楼梦》和《金光大道》吗?”缨子问。
“《红楼梦》和《金光大道》作为小说我们读过,但是没有作为专业去学习和研究。”
高洁和缨子的对话,其他的几个人根本就插不上嘴,因为除了缨子和专门研究《金光大道》的路易外,这两部小说,他们都没有看过。
“你们学哲学吗?”于桂芬总算插上了一句。
“我们也学哲学!是选学的课程。”缨子答道。
“主要学什么内容呢?”
“我们学孔子哲学,也学康德、伏尔泰的哲学。”缨子作为日本人,对中国的了解似乎比另两个留学生要多一些,也愿意和中国的学生多谈一些。
“我们学《欧洲哲学史》时,也讲过康德和伏尔泰的哲学思想。”高洁想谈一些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听说你们请了工人师傅来讲课,是这样吗?”路易问。
“应该叫工人讲师,下一周我们班就有工人讲师的课。”李秋菊纠正着路易的说法,同时也传递给他一个消息。
“工人讲师讲什么?课讲的怎么样?”罗丹问。
“好像是讲‘三大革命实践中的哲学’吧!我们也没听过工人讲师讲课呢,所以讲得怎么样,我们也不清楚。”于桂芬毫无保留的说。
——
两天以后,哲学系召开了全体师生大会。会上,兼任党总支副书记的工宣队长张成业,对系里最近出现的一些事情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他情绪有些激动。
“······作为哲学系的学生,应当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清醒的头脑,说话办事要谨慎,要考虑政治影响,不能不分内外、不分阶级、不分敌友、信口开河!今天上午,留学生办公室向我们系总支反映一个情况,说我们哲学系的学员和几个留学生闲谈时,对人家讲我们的粮食定量不够吃,还告诉人家系里下周安排工人讲师讲课的事情。现在一些留学生已经提出了听工人讲师课的要求,弄得留学生办公室和我们系里很被动,为此我们系里只好暂停了工人讲师的课,等以后到工厂开门办学时再请工人讲师上讲台,但这已经给我们工人阶级登讲台的做法造成了 不良 影响。
“大家知道,我们学校的留学生,既有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也有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既有对我们持友好态度的,也有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策怀有疑虑、甚至是抱有敌视态度和别有用心的人。我们暂时无法区分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何种政治态度,所以,我要提醒我们哲学系的同学们,要提高政治觉悟和对外交往的政策水平。对外国留学生,特别是对一些别有用心的留学生,要增强一点保密意识,不要什么话都和人家讲,否则可能造成极坏的国际影响。如果真出现了这种情况,影响我们国际形象的责任不仅你们负不起,就是我们系里和学校的领导也负不起。
“当然,今天和同学们打过招呼之后,大家也不要草木皆兵,以后再见到留学生时也不要过于紧张,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人家,那就显得我们太小家子气了。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外松内紧、外热内冷。所谓外松内紧、外热内冷,就是表面态度上要轻松应对,热情交往;内心里则要绷紧国际间阶级斗争这根弦,遇事要冷静处理,遇到难以回答的棘手问题要沉着应对。当然,要真正能做到这一点是有难度的,但我们是有着丰富的三大革命斗争经验的工农兵学员,我想只要大家时刻注意国际阶级斗争的动向,牢记 毛主席 关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教导,就一定能很好的应对这类事情。
“再有,如果在和留学生交往中,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或者事后觉得有些事情没有处理好,也不要因害怕承担责任就隐瞒下来,而要及时向系里汇报,以便系里和留学生办公室沟通,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开过全系的师生大会以后,为能合理的拒绝留学生听工人讲师授课的要求,系里调整了教学计划,临时决定七·三级学生在本学期的后两个月,结合对《 毛主席 的五篇哲学著作》的学习,到北宁县驻军三一三七部队开门办学。
在部队开门办学期间,师生与指战员们同吃同住,半天学哲学、半天学军事,在学习《矛盾论》时,还聘请部队的谢副政委作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的专题讲座。
在专题讲座中,谢副政委讲到了部队里发生的一件事:机炮连有两个战士,同年入伍、来自同一个公社的两个相邻的大队。参军两年后,其中的一个入了党,并当了班长,另一位战士很不服气,找到指导员,说连队领导不公平,没有重点培养自己。指导员在做他的思想工作时,引导他多找找自身的主观原因,跟他讲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观点,但这个战士仍然不服气。
恰好这年春天,部队到驻地附近的山上植树,这位战士特意带回驻地两棵杨树苗,栽到了连部门口的两侧。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天天都给东侧的那棵树浇水、施肥,而对西边的那棵树则不管不顾。几个月后,东侧的那棵树是枝繁叶茂、笔直挺拔,而西边的那棵树则枝叶稀疏,干枯矮小。在一次班里组织政治学习时,这位即将复员的战士特意要求班长把指导员请来,要指导员对这两棵树的情况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解释一下。
谢副政委讲完了这件事情后,并没说当时指导员是如何解释的,自己也没做什么结论,只是对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机炮连的指导员,你会怎样向这位战士做出解释?
讲座结束后,连续两、三天同学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高洁以《关于两棵小白杨的思考》为题写了一篇稿件,寄给了解放军报社编辑部。稿件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后,在军内外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大讨论的后期,高洁将自己在讨论时的发言进行了整理,写成了一篇题为《根深才能叶茂》的文章,又投给了解放军报,并且发表了。
在这篇文章中,高洁从在溪河湾插队时听杨二叔说的一句农谚“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谈起,并由此引申出了以下的道理。
五月份正是大田农作物扎根的时候,此时如果雨水过大,农作物由于很容易从地面浅表层吸收到水分,根系的发育便会受到抑制,这对它后期的生长发育是不利的;反之,此时如果适度干旱,农作物为了吸收生长所必需的水分,便会调动自身的潜能,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努力的向土壤深层延伸,这时的农作物,单从表面看枝叶会显得干枯弱小一些,但如果把它从地里挖出来,便会看到它的根系是相对发达的,而相对发达的根系,就为它后期的生长发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高洁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说: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西边的那棵看起来枝稀叶疏、并不挺拔的杨树以后会有两种发展趋势:其一,在长期无人管理、备受冷落的情况下,由于苗期的发育 不良 而从此“一蹶不振”,无法成为“栋梁之才”;其二,靠树种自身的优良品质和生命的潜能战胜了干旱,在艰苦的条件下,不仅顽强的生存了下来,而且在默默发展的同时、增强了自己的根系,为未来主干和枝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后当两棵树回复的同样的自然条件时,西边的那棵树因为有了前段时间里根系的储备,便可能后来居上,比东边那棵树更加“根深叶茂”,进而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如果是前一种情况的话,说明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在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是后一种情况的话,这就说明了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事物的内部原因。
这篇文章一发表,其观点便为大多数读者和讨论的参加者所赞同,解放军报也把这篇文章作为并没有结束的这次讨论的结束篇,为此,高洁也成了三一三七部队指战员心目中的编外“指导员”和“哲学家”。
在部队开门办学结束前,按着“学军”的计划,部队要对师生的军事素质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队列式和实弹射击,队列式是集体考核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实弹射击是个人考核项目,包括自动步枪六十米固定靶和手枪十米固定靶。
考核的结果是,三个小组的队列式都被评为优秀,个人的实弹射击也都在及格以上,其中高洁的成绩最好,步枪十发子弹打了九十六环,手枪十发子弹打了九十二环,这个成绩都超过了宗明玮他们几位来自部队的学员。成绩一经公布,立刻在师生和军事教官中引起了轰动,并扩散到了战士当中,高洁又成了指战员心目中“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巾帼英雄。
在军报上发表了颇具影响的文章,在靶场上又打出了名列第一的好成绩,高洁在部队的表现引起了系里和学校领导的关注,她自己也对“开门办学”有了一种新的情感和认识。
寒假过后不久,宗明玮以班级党支部组织委员的身份找高洁谈了一次话,之后给了她一份《入党志愿书》。一直盼望着能早日入党的高洁拿到《入党志愿书》后,心情格外激动。
由于是周末,晚饭后,高洁照例打扫了厕所,又到浴室洗了澡。回到宿舍,同寝室的人都不在,难得的清净,她坐在椅子上,思考着应当怎样填写摆在自己面前的这份《入党志愿书》。她的大脑中浮现出一句当时流行的语言:“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不得了”,所以对于一个积极要求入党的人来说,对于一个自觉以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人来说,首先要进行自我剖析,找出身上可能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以及头脑中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在经过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剖析之后,她发现自己尚存在诸多的缺点和不足:在学习马列主义、MZD思想方面,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割裂了两方面的联系,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说辞的掩盖下,只强调“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忽视、甚至放弃了对身边同志身上所存在的错误进行真诚而严肃的批评,这实际上是“明哲保身”的自由主义思想在作怪;在政治路线方面,对 文化大革命 的意义、对党的教育路线的实质理解认识的不深刻;在阶级路线方面,对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危害认识不清,存在着小资产阶级的温情主义,缺乏革命的斗争精神和批判的态度······。
高洁越是深入的剖析,就越觉得自己思想境界与GCD员的标准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突然,她产生了一个从没有过的想法:留在党外、暂缓入党,等克服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达到GCD员的标准之后,再加入党组织,以自己的这种行动来维护党的纯洁性。
星期一,她以“党外积极分子”的名义,向党支部递交了一份“思想汇报”,表达了自己“暂时留在党外”的想法及理由。几天以后,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了“尊重高洁同志的个人意见,暂缓讨论其入党问题的决议”。
“五·一”节后,哲学系七·三级的师生又来到临海市铁合金厂开门办学。
来到铁合金厂的第二天,厂宣传部的肖部长就向师生们介绍了建厂历史、以及建厂以来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刘干事还带着大家参观了厂区、生活区和厂史展览室。
高洁从小就生活在军区大院, 文革 中虽然较多的接触了社会,但多数时候还是出入于大中学校,之后又下乡到溪河湾,她以往对“工厂”的感性认识,多是从电影和画报上得来的、很抽象。在她的印象中,工厂就是高大的厂房、轰鸣的机器、飞溅的钢花和等待出厂、排列整齐的崭新的汽车和拖拉机······。
听过肖部长的介绍和几天来在厂区的亲身体验,高洁对“工厂”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具体了:在这个大型的国有企业里,有党办、厂办、组织部、宣传部、纪委、工会、团委、武装部、保卫科、消防队、民兵指挥部、人事科、劳资科、财务科、计划科、生产科、销售科、材料科、运输科、福利科以及众多的车间······,在生活区,有商店、医院、中学、小学、技工学校、职工俱乐部、食堂、招待所、维修队、街道办、退休办、豆腐坊、面包房、奶站······,据说,在郊区还有一个占地二百多亩的农场。如此一个有一万多职工的国营大厂,有两万多人的生活区,俨然是一个“工农商学兵”五业俱全的微型王国。高洁想:铁合金厂是一个比芦苇河公社成员更多、行业更全、组织更严密、生产力也更先进的“公社”。
在学习《共产主义运动史》时,铁合金厂的冯师傅主讲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专题。课程结束后,共运史教研室的徐老师要求,同学们要交一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论文,论文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两、三个人合作完成。高洁准备写一篇关于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的文章。一天,她正在厂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班里的“老大哥”来找她。
“老大哥”名字叫董文彬,是班级党支部的宣传委员,因在班里年龄最大,才获得了这一尊称。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且娶妻生子的“老大哥”,入学前在南丰县委宣传部工作,在县理论界小有名气,人称“董马列”。虽然在县里有些名气,但仕途并不顺畅,直到入学前还只是一个挣三十多块钱的干事,他之所以不惜别妻离子来省城读书,就是希望能在大学里镀镀金,毕业后仕途顺畅一些。上学期在部队开门办学时,高洁的文章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后,“老大哥”非常羡慕,所以这次他想和高洁合作,要写出一篇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文章,并希望能在某家报纸上发表出来,即使是发表在校内的《学报》上也行。心想,如果自己的名字真的能用铅字刊印出来了,就会增加在仕途上攀爬的资本,将来毕业时,即使进不了省、市大机关,就是回到县里混个“副部长”,也算对得起这几年的“寒窗”之苦。
“老大哥”向高洁委婉的表示了要“合作”的想法。对于既是支部委员,又年长自己八、九岁的“老大哥”,高洁是没有理由拒绝的。在商量如何选题时,“老大哥”表现的十分谦虚,坚持要高洁先拿出意见。高洁原本拟定的题目是“从空想社会主义的命运看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经过两人简单的商量之后,“老大哥”表示赞同高洁的选题和思路,他还建议两人分别收集资料,统一使用,初稿由高洁来完成,经过两人的讨论修改后,再最后定稿。
几天以后,高洁刚刚写完初稿,突然接到了学校的通知,要她和李铁龙速回省城参加省委宣传部主办的“MZD思想学习交流会”。
其实早在开学之初,高洁就在学校接到了黎晓华的一封信,黎晓华在信中告诉她,宗阿姨正在筹备一个哲学讨论会,或者叫学习交流会,以促进群众的理论学习,进而掀起一个群众学哲学、用哲学的热潮,信里还要高洁帮助找一些学习 毛主席 哲学著作的辅导材料。来铁合金厂之前,高洁已将找到的辅导材料寄给了她。
接到学校的通知后,高洁把论文的初稿及相关的资料都交给了“老大哥”,委托他来处理。“老大哥”表示将对初稿进行修改、补充和整理,等高洁参加完交流会回来之后再最后定稿。
“交流会”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参会的二十几个人都是省内各个行业的典型人物,其中黎晓华是“知青”代表,李铁龙和高洁是“工农兵学员”代表。高洁知道,在这么小规模的座谈会上,竟会有两位“工农兵学员”代表,应该是宗阿姨有意安排的,这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另一方面也是让自己有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有利于自己更好、更快的转变思想。
按照预定计划,“交流会”持续两周,第一周是在省城进行的,代表们通过报告、座谈等方式,交流学习 毛主席 哲学思想的体会和经验;第二周,参会人员分别深入到工厂、农村和部队去参观学习,并和基层的工农兵群众一起座谈、交流学习 毛主席 哲学著作的心得。
交流会结束后,高洁先回到了学校。此时学校刚好开始放暑假,同学们前两天就从铁合金厂返校,多数人都已经回家了。高洁和李铁龙到系里向刘书记汇报完“交流会”的情况已近中午,李铁龙因为有事自己先去了校团委,高洁准备吃过午饭后就离校回家。
刚从刘书记办公室出来,她意外的看见“老大哥”正站在门口。
“老大哥!你怎么还没回家?”
“这几天一直在忙论文的事,只好晚几天回去了,今天刚整理完稿子,听田老师说你回来了,就急着来找你。”
“这段时间你可多挨累了!”
“没关系!省里的交流会结束了吗?”
“昨天结束的,晚上又是领导接见,又是聚餐,所以今天上午才回来。”
“对啦,我对初稿做了一些改动,你先看看,如果觉得可以就签上名,下午我就交到共运史教研室去;如果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我就再做些改动。”说着,老大哥将手里拿的稿件递了过来。
“看你这个认真劲,能有什么问题?学校都放假好几天了,你也该回家看看爱人和孩子了,论文就算定稿了吧!”出于对老大哥的信任,高洁虽然还没看稿,但心里已经基本上认可了。
“你怎么也得看一遍呐!”老大哥将稿子塞到了高洁的手里。
午饭后,高洁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准备看看老大哥改好的论文,刚翻开稿子,就令她大吃一惊,论文的题目已经改为《从<东方红>的歌词看李有源的唯心史观》。
老大哥竟然批判起《东方红》的歌词了?这可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呀!很有可能触犯《公安六条》,是有“攻击伟大领袖 毛主席 ”之嫌的,她顿时紧张起来,但她读着读着,紧张的心情又慢慢的平静了下来。
文章从“他是人民大救星”这句歌词谈起,并与“国际歌”中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歌词进行了对比。论文的观点认为,前者是在宣扬“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论文中还说,李有源与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初一辙,把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幸福和无产阶级的解放,归结于少数“伟大”人物的“拯救”,而忽视了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推翻旧制度、建设新社会的革命斗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明显的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也不符合 毛主席 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教导。
在阅读的过程中,高洁越来越感到观点新颖,甚至有些赞同了,但在看完全文,并经过冷静的思考之后,又感到有些失望,因为她意识到这篇文章所讲的,只不过是稍有理论常识的人都懂得的及其浅显的道理。文章所批判的对象,既不是一部系统完整的理论专著,也不是一个定义准确、内涵严谨、外延周密的科学命题,而是一句歌词——一句经过合理的艺术夸张、表达了劳动群众纯朴无产阶级感情的歌词。
高洁经过认真的思考后认为,任何一位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学素养的理论工作者,对于“歌词”这样的艺术作品,是不能用“科学理论”的标准去评价的:例如,一位严肃的“生命科学”工作者,是不会以个体生命的规律为依据,去批判“万寿无疆”、“寿比南山”这样一些祝福语的,尽管这种批判可以引经据典、能言之凿凿的得出“生命有限”的结论,但那并不是对生命科学严肃而艰辛的探索,而是毫无科学价值的对“简单真理”的卖弄。
高洁对这篇文章所抱有的兴趣和热情已经荡然无存,但又不想与老大哥讨论否定它的理由,因为他已为这篇文章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并抱有不可言说的期望。
下午,当老大哥要高洁对论文做出评价,提出修改意见时,她出于礼貌,没有提出什么质疑,并在论文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老大哥接过这篇论文后,又从书包里掏出几份稿件递到高洁手里说:“这几份你也签上名!”
高洁不解的接过稿件,逐一的翻看了一下,才知道这都是同一篇论文,便一边签名一边问:“为什么复写这么多份?”
“除了交系里一份,还准备送其他一些单位,你不会不同意吧?”
“论文的事,你全权处理吧,其他事情咱们开学再说!”
傍晚,高洁回到家,掏出钥匙准备开门,却发现房门并没有上锁,她小心的推开门,母亲竟然在家里,她仔细的端详着已好久不见,且已年近半百的母亲,她虽然略显消瘦,但看起来精神状态却还好。
“妈,回来了!”
“嗯!”
“最近身体怎么样?”
“挺好的!”母亲的回答简单而轻松。
“这次能在家呆多久?”
“说不准!”
“你定不下来吗?”
“不是我自己能决定的事,省委组织部通知我回来,不知有什么安排。”
高洁拉着母亲坐到沙发上,分析说:“四届人大以后,老邓名正言顺的抓整顿和干部政策的落实,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不少老干部都恢复了工作,妈!你也许有机会了。”
“不想那么多了,一切都听组织安排吧!”
在整个暑假里,高洁的母亲隔几天就跑一趟组织部,虽然工作的事情一直没能落实,但她的心情却一直都很好。
这个假期,也是近年来高洁与母亲相处和交谈最多的一段时间,尽管母亲无意谈及这几年的艰辛,高洁还是从她零星的只言片语中,或多或少的了解到一些她这几年所经历的磨难:干校里的生活十分艰苦,母亲在多数时间里又是在被“隔离审查”,她住过既没有床,也没有炕的库房,在地上铺几捆稻草就算“地铺”了,没有取暖设施,她感冒发烧患了肺炎,却无人理睬;她吃过发霉的玉米面做的窝头,喝过房檐上滴下的雨水;在发着高烧的同时还得没完没了的写“检查”;身体遭受折磨的同时,精神上也受尽 摧残 ,有一次一连几十天除了“执勤民兵”和“专案人员”外,几乎没见到任何“人”,就更不用说亲人和朋友了。
好在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现在看来,母亲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情绪是乐观的。
新学期开学后,高洁被补选为学生会宣传部长。一天下午,《学报》编辑部的孙老师找到高洁,约她写一份稿件,题目是《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趁着星期日,高洁特意回了一趟家,一来是看望母亲,探询一下她的工作落实了没有;二来也是想和母亲探讨一下,在当前的形势下,为什么把“群众生活”和“工作方法”的问题提了出来。
母亲的工作仍然还没有落实,当高洁告诉她《学报》约稿的事情时,她很高兴,并对这个题目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和高洁探讨写作提纲时,她情绪很激动。
“小洁,要记住,不代表群众利益,哪一个都不行!我们GCD人不惜流血牺牲,打天下、建设新中国,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社会是否进步、路线是否对头,关键看什么?要看生产力是否得到了发展、要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要看老百姓是否过上了好日子!如果老百姓的袋子里有米、篮子里有菜、瓶子里有油、碗里有肉、身上有新衣服,这就表明社会是进步的,路线是对头的;如果老百姓所过的日子,缺衣少食、缺油少盐,我们还在这里喊什么‘形势大好’而且还‘好得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最近党中央、 国务院 发出了《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通知》,一个党的中央机构、一个国家政权机关,竟然关注养猪事业,并正式下达了文件,这初看起来好像是小题大做,但却反映了现在的中央领导十分重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指导思想会不会受到干扰,这样的政策能否得到落实,我们看今后形势的发展吧!”
母亲的一席话给了高洁很大的启示,对于写好这篇文章她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可是母亲说“看今后形势的发展”又是什么意思呢?高洁的脑子里画了个问号。
不久以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使得高洁明白了母亲的话是很有遇见性的:先是《人民日报》发表了评《水浒》的社论,进而引发了全国性的评论《水浒》的运动,许多批判文章含沙射影的说,宋江架空晁盖搞投降主义,随后又掀起了“批邓反击 右倾 翻案风”的运动。在政治形势急剧逆转的情况下,高洁的那篇文章被搁置起来没能发表,不久母亲也被召回干校,继续接受劳动改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