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6583
阅读:7506
发表:2014/6/12
34章 主旋律 小说
《红云白雾》第29章:一
0
…
28
29
29
…
34
全部
第二十九章(一)作品名:红云白雾 作者:任勤
第二十九章
新世纪 守志回乡创新业
新千年 溪河湾换新面貌
元宵节过后,王金玉将电话打到了黎晓华的办公室,告诉她,林下参栽培场地已经清理完毕,所需参种年前已经购入,参场的配套设施也已建全,开春后即可播种。林蛙养殖场的温室也基本建成,但现在资金已用完,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投入,开春前育苗池、蝌蚪池将无法建成,收购种蛙和蝌蚪的资金也无着落,养殖林蛙的计划就得推迟一年。
黎晓华当时正忙于工作,只简单的安慰了他几句就挂断了电话。处理完几件公务之后,她拨通了溪河湾的电话,找到王金玉,详细的询问了前期资金的使用情况,嘱咐他不要着急,让他耐心等些日子,自己再联系省城的同学想想办法。挂断了溪河湾的电话后,她静静的坐了一会儿,然后又拨通了城建局常守志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响过之后,电话里传来的却是陌生的声音。
“您好!这里是城建局,请问找哪位?
“哦——,常局长在吗?”
“您问常守志吗?”
“是的,常守志局长。”
“这几天他不在局里!”
“好吧,谢谢!”
挂断城建局的电话,黎晓华又拨打常守志的手机,他的手机却处于关机状态,她又拨通了他家里的电话,但无人接听,她再次拨通了常守志办公室的电话,对方刚刚拿起电话,她便着急的问:“请问,常局长什么时候能回局里?”
“领导没有交代,我们不清楚。”接电话的人似乎有些不耐烦。
黎晓华感到有些疑惑:以往如果常守志不在,秘书代接电话时都是非常客气的,今天这是怎么了?
第二天,在机关食堂吃午饭时,她意外的听组织部的一个人说,城建局的常副局长因受贿问题被“双规”了。听到这样的消息,她午饭都没吃好,回到办公室,她坐在沙发上,脑子里一直想着这件事,她尽力的劝慰自己,不要相信这是真的,又非常担心这是真的,她想给纪委的熟人或城建局打电话问一下,但又理智的劝阻了自己。
几天以后,当市纪委的两位同志通过组织程序找到她,了解常守志在溪河湾投资办养殖场,出钱为赵炎修墓立碑,还出钱为董恩富的孙子治病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才确认了常守志被“双规”的事实。
面对纪委的同志提出的问题,起初黎晓华还想对常守志捐资的情况做些保留,但稍加考虑之后,她又感觉不妥:如果常守志没有腐败问题的话,在所有这几件事中,他拿出的五、六万块钱、至多十万、八万块钱,也是他和赵艳两个人正常收入可以做到的;如果他确有腐败问题的话,那么这几万块钱的事,对于确认他问题的性质也不会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她如实的向纪委的同志说明了常守志捐资为赵炎修墓立碑、帮助溪河湾村建林下参栽植场和林蛙养殖基地的事情,但对于他出钱给董小兵治病的事,她表示只是听同学说过,详细情况和具体金额自己并不清楚。
常守志被“双规”的消息很快就在同学中传开了,但具体、详细的情况却无人知道。
半个多月后,赵艳找到了邱成峰,向他哭诉了她自己所知道的常守志的情况:常守志被“双规”后,很快就交代了自任基建科长、到任城建局副局长的十多年来所有的受贿问题,涉及的金额达五十多万元,但是这些钱他从没乱花过,而且每一笔都有详细的记载,他还主动的交出了几张存单,共有存款三十多万元,其中有十万元竟是以黎晓华的名义存入银行的。当纪委的同志追问其原因时,常守志自己说,他对黎晓华旧情难忘,在了解到她丈夫长期患病,孩子要上大学,家里的条件又不很宽裕时,便用她的名字在银行里存了十万块钱,想在适当的时候帮她一把,同时他反复申明,黎晓华本人对此并不知情。除开三十多万元的存款外,其余的二十多万元都用来给董小兵和赵艳的父母治病,还有修建赵炎的墓地和捐给溪河湾村用来发展乡镇经济了。
赵艳还讲,纪委的同志在向“家属”交代政策时说,如果常守志彻底交代了自己的全部问题,家属又能协助其退还受贿的全部赃款,纪检部门和司法部门就有可能从轻或减轻对他的处罚,否则将从重处罚。为了能减轻对常守志的处罚,她自己这几天正四处借钱,以便退赃,但昔日一些主动上门“沟通感情”的包工头,现在却都“避而远之”了。
听到这些,邱成峰在体会着“世态炎凉”的同时,也为赵艳和常守志着急。赵艳离开后,天已经很晚了,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回想着与常守志几十年的友谊:从在一起嬉戏玩耍的儿时伙伴,到同窗共读少年同学;从并肩造反的红卫兵战友,到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铺炕的知青哥们。现在他落难了,虽然他是“自毁前程”、“自作自受”,但作为多年的老同学、老朋友无论如何是不能袖手旁观的。想来想去,他最后决定,要和黎晓华商量一下,想办法帮助常守志退还全部受贿款,以减轻他的罪责。
第二天晚上,黎晓华准时如约来到邱成峰家。她刚坐下,邱成峰就开门见山的说:“老班长,常守志现在触犯了党纪国法,但我们多年的同学情谊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在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也得帮帮他。”
“这件事情我也很着急,但一直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帮他,你知道,党纪国法的弹性是很有限的。前几天,王金玉来电话说,纪委的同志去了溪河湾,找董恩富和董志军了解常守志的有关情况时,董恩富拿出自己的荣军证,以荣誉军人和老志愿军的名义为他担保和说情,但也无济于事。”
“我倒是想了一个办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救了他,却能减轻他的一部分罪责,减轻对他的处罚。”
“什么办法?”
“守志的问题,性质已定,要想完全开脱罪责,免于处罚是不可能的了,可如果我们能帮他退还全部受贿款,就能减轻他的罪责。实际上,他所收的受贿款的一部分是用在了溪河湾,除开为赵炎修墓地以外,仅这次集资他就拿出了三万元。如果能把他的这部分钱退还给他,不仅能帮他还清一部分受贿的赃款,也使得我们的‘拓展计划’免遭污染,否则的话,在投资中有一部分是非法所得的赃款,无论是同学们,还是溪河湾的老乡都会因此而感到不踏实。”
听邱成峰说完这番话,黎晓华微微的点着头,沉默了一会儿,她说:“我非常赞同你的想法,但投到溪河湾的资金现在已经用完了,根本抽不出来。”
“我们可以在同学中再搞一次集资,将筹集到的资金冲顶常守志的捐资。”
“这也很难做到!一是我们大多数同学并不富裕,上一次搞集资就有人很为难了,再搞一次集资,不仅可能搞不成,还可能招来非议。二来,常守志账面上的捐资款仅有三万元,而他退还赃款的缺口却是二十万,这个数目单靠我们这些工薪阶层来解决是很难的。”黎晓华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不过有一个人倒是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你说的是黄龙彪吧?”
“对,黄龙彪财力雄厚,要能把他说通,问题就好解决了,不过这也会很难,上次搞捐资时,他和常守志就闹得很不愉快,现在他就更有话说了。”
“那我们俩也得找他谈谈,明确的跟他说,这不单单是他和守志个人之间的同学情分的问题,还关系到我们的‘拓展计划’的清白问题,更涉及到我们全体同学的情感问题。我想,以这样的理由也许能说服他。”
“作为原来班里的班长,青年点的点长,说服黄龙彪的事我理应出面,但我确实有一些顾虑:我现在的身份是市委机关的工作人员,市纪委的同志又因为常守志的事找我谈过话,如果这个时候我绕开组织,去插手常守志的事情,就会有徇私情、干扰组织处理案件之嫌。”
“你说的有道理,我理解!”邱成峰说这句话的同时,心里在想,如果知道常守志用她名字存款的事,今天她恐怕都不会来和自己商量这件事,想到这里,他爽快的答应了,“那好吧,说服黄龙彪的事就交给我了。”
“如果你和黄龙彪谈好了,问题就解决了,如果谈不好,回过头来我们大家再想办法,到最后,哪怕我们都去找亲戚朋友借债,也要把退赃款的钱凑齐。”
——
下午,徐良和颜宝柯陪着黄龙彪将黄鑫从戒毒所接了出来,黄龙彪将车直接开到了富林大酒店。这已经是黄鑫第二次戒毒了,将黄鑫接出来时,戒毒所的医生向黄龙彪建议:第一,黄鑫应当改变一下生活环境,脱离开原来那些吸毒、贩毒的所谓“朋友”;第二,要黄鑫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身体的疲劳会分散他对毒品及与吸毒相关事情的注意力,缓解心理上对毒品的依赖。
喝酒的时候,颜宝柯并没顾及在座的黄鑫,直截了当的对黄龙彪说:“龙彪,我看最好把黄鑫送到溪河湾去,委托一户可靠的人家,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同时督促他参加一些体力劳动,这样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三年二年,戒毒的效果就可能得到巩固,避免再一次进戒毒所。”
“宝柯说的有些道理,我办理的一些贩毒和吸毒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不摆脱原有的 不良 环境和社会关系,孤立的去戒毒,是难以取得成效的。”徐良表示赞同颜宝柯的建议。
听颜宝柯和徐良这样说,决心要戒毒的黄鑫并没有什么反感,但对儿子早已失去了信心的黄龙彪,对这样的建议却并没抱什么希望,只是在毫无其它办法的情况下,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同意了。
“那就按你们俩说的去做,宝柯,这件事就你来帮我办吧!下次回溪河湾的时候,给我选一户可靠的人家。”
“颜叔,徐叔,你们说的对,给我找什么样的人家我都去,我可不想再进戒毒所了,我知道你们这都是为我好。”黄鑫好像也比以前懂事多了。
几个人边喝酒,边唠着黄鑫戒毒的事。
喝过酒,颜宝柯回到自家的“山村野味馆”时,已经很晚了,来餐馆吃饭的人也稀少了些。他与秀珍谈起了黄龙彪委托自己的事情,问她溪河湾谁家更适合安置黄鑫,秀珍提了几家,颜宝柯都说不合适,秀珍觉得这件事很难办,也替颜宝柯担心。
“宝柯,你是揽到手里一件两面不讨好的事。你想一想,黄鑫已经进了两次戒毒所了,戒毒所是干什么的?那是专门的戒毒机构!在那里他的毒瘾都没彻底戒掉,现在要到农村的农民家里,那就能戒掉吗?我爸说过,抽大烟的人是最没脸、最没记性的,现在吸毒的人更是这样,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难戒,弄不好,黄鑫再来一次反复,又进了戒毒所,不仅黄龙彪会感到失望,就是受委托的人家,也会因劳而无功,心里担着歉疚。”
秀珍虽然没有埋怨颜宝柯的意思,他还是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有些左右为难:去办这件事吧,结果很可能像秀珍预言的那样;不去办吧,已经答应了龙彪,而且是自己主动建议的。
正当颜宝柯为此而懊悔的时候,邱成峰进了餐馆。
“两口子说什么体己话呢?”
“欸!成峰,你今天怎么有闲空?”对于邱成峰的到来,颜宝柯感到有些意外。
“自打过完春节就没见过你,现在又赶上常守志出了点事,就想过来跟你聊聊。”
“我知道有‘多事之秋’这个词,没成想咱们这些哥们今年遇到了个‘多事之春’!”颜宝柯心里还在想着黄龙彪父子的事。
“成峰哥,让后厨师傅弄俩菜,让宝柯陪你喝点吧!”
邱成峰正在想颜宝柯为什么用了“多事之春”这个词,听见秀珍让他喝酒的话,赶紧阻止道:“不用了,我刚吃过饭,你和厨师都忙了一天,也该歇歇了。”
“那好,让秀珍沏壶茶,咱俩进里屋,正好我也遇到了个难题,也想找你商量商量呢!”
“不用麻烦秀珍了,我们自己来吧。秀珍你先进屋歇会吧!”邱成峰伸手要拿面前餐桌上的茶壶。
“我不累,你们哥俩就进屋唠吧,待会儿我就沏壶茶给你们送进去,这儿还有几位客人,我得照顾一下。”王秀珍拦住了邱成峰。
邱成峰跟着颜宝柯进了里屋。
“宝柯,遇到了什么难题?是饭店经营上有什么困难吗?”邱成峰刚坐到椅子上,便关切的问。
“这难题本来不是我的,但现在却转到我的头上啦!”
“怎么回事?”
“是黄龙彪摊上了一件难事······”。
颜宝柯将黄鑫如何吸毒又戒毒,黄龙彪托付他到溪河湾找一户合适的人家安置黄鑫,以及自己和王秀珍的想法都和邱成峰讲了。
邱成峰来找颜宝柯,原本是想和他商量说服黄龙彪,出资为常守志退清受贿款的,没想到黄龙彪自己也遇到了难事。听颜宝柯讲完黄龙彪父子的事情之后,邱成峰就已经想出了一个既能解决安置黄鑫的问题,又能替常守志还清受贿款的两全办法。
当邱成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以及自己现在的想法时,颜宝柯起初还存有几分顾虑。
“成峰,如果咱们在这个时候跟龙彪这么谈,是不是有点乘人之危的嫌疑呀?龙彪会不会有什么想法?”
“不会的,宝柯,这怎么能叫乘人之危呢?如果非要说是乘人之危的话,那么现在真正有‘危’的并不是龙彪和他的儿子,而是常守志,因为现在黄鑫戒毒已经基本成功,下一步仅仅是为他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以便更好的巩固已有的戒毒成果。这个适当的环境并不是唯一的,凭龙彪的经济实力,他完全可以选择溪河湾以外的、另一个更适合黄鑫生活、巩固戒毒成果的地方。可守志就不同了,他现在是真正的处在危难之中,说不定会判他十年、八年的,如果是那种结果的话,他的父母、赵艳的父母、以及赵艳母子,这十几年的日子怎么过?四位老人恐怕都等不到他刑满出狱,这也毁了赵艳母子的后半生。如果龙彪同意了我们提出的办法,这实际上是他在帮助守志,而不存在我们乘龙彪之危的问题。”
听邱成峰说的有道理,颜宝柯终于同意了第二天和他一起去找黄龙彪,谈谈这件事。
两天以后,在邱成峰和颜宝柯的劝导下,黄龙彪不仅同意出资二十万元,替常守志还清受贿款,还主动提出再为溪河湾林蛙养殖基地、林下参栽培基地投入三十万元的资金,但却提出了前提条件——所有的资金,包括同学们前期投入的资金,都要按商业模式来运作,为此,要成立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所有的资金都要划归公司名下。同时,他一再表示,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自己要从中捞取什么利益,而是要使投资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过程,避免把林蛙养殖和林下参栽培这两件事搞成一个只有投入,不见产出的无底洞。他还提出,将来有了收益之后,全部利润要按三、三制原则来分配使用:三分之一用来改善溪河湾村民的生活——这是当时大家捐资的初衷;三分之一用来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这是为了“拓展计划”的可持续发展;三分之一用来做资本分红——这是为了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投资者追加投资的积极性。黄龙彪还表示,将来自己得到的分红,也全部作为追加资本,投入到发展溪河湾经济的各项事业中去。
得到黄龙彪的认可和支持之后,颜宝柯又专程去了一趟溪河湾,找到董恩富和董志军父子,和他们谈了黄鑫要来溪河湾的事情。老董父子俩都非常热情,表示欢迎黄鑫来溪河湾,住到自己家里。
董恩富家原本只有三间草房,是七三年洪水后队里帮着盖的,志军结婚时也没盖新房,多年来一直是董恩富老两口和志英住东屋,志军小两口领着孩子住西屋,直到后来志英嫁到外村,几年前老董双目失明的老伴也去世了,小兵才搬到东屋和爷爷一起住。现在听说黄龙彪的儿子黄鑫要来,爷孙俩当时就商量着要搬到北炕,把南炕腾出了给黄鑫住,志军夫妻俩还提出自己要搬到东屋的北炕,把整个西屋让出来给黄鑫住。
看到老董家的现状,感受到他们热情的态度,颜宝柯很是感慨,当年在溪河湾插队时,老董家就是队里最穷的,经常是吃上顿没下顿,现在二、三十年过去了,第三代人小兵都十四、五岁了,老董家仍然是村里最穷的,而且房子比以前更破旧了。尽管如此,老董和志军对当年的知青,尤其是常守志对他们家的帮助依然清晰、深刻的记得:常守志到家里搭伙,和他们同吃一锅饭,志军和志英时常能吃到青年点的馒头、烙饼,后来知青回城后,常守志、赵艳,林秋月他们还出钱、费心、出力为小兵治病,由于父子俩经常念叨当年的这些事,桂兰母子俩也早已牢牢的将这些事记在了心里。
恩情虽然记在心里,但老董家贫困依旧,他们找不到报答常守志和知青们的机会。没想到的是,现在常守志竟面临牢狱之灾,黄龙彪的儿子还染上了毒瘾。尽管他们一家人还是帮不上什么忙,但他们表示,只要能略微减轻一点常守志的罪责,只要有利于黄鑫戒毒,需要全家人做什么事、吃多少苦,他们都是心甘情愿的,因此,对将要到来的黄鑫,他们是诚惶诚恐,只怕有什么事情想的不周到、办的不够好。
对于董家人真诚的态度,颜宝柯看在眼里、装在心里,但并没有什么过多的感谢之类的表示,第二天,他就返回了省城。
半个月后,一辆装满建筑材料的卡车和一辆面包车驶进了溪河湾。从面包车是下来的是颜宝柯、张保忠、贾俊杰和几个年轻的建筑工人。又过了十几天,董恩富家原有的三间旧草房和一个只有三面泥墙的茅厕,便被一座两层小楼所代替了。小楼的一层除了董恩富和志军两口子的两间卧室外,还有一间厨房和一间城市人住的楼房里才有的卫生间,厨房里有两个烧煤烧柴两用的炉灶,一个是做饭用的、另一个则装着储水罐和通往各个房间的供热管道,是冬天取暖用的。二楼有三间卧室和一间与楼下同样的卫生间,三间卧室中,一间是黄鑫的、一间是小兵的,还有一间是给黄龙彪准备的,他随时可以来溪河湾看望黄鑫。楼顶上还安装了一架太阳能热水器和一只镀锌板焊制的大水箱,用水泵可以直接将地下水送到楼顶的热水器和水箱里,再通过管道送到厨房和卫生间以供使用。
第二十九章
新世纪 守志回乡创新业
新千年 溪河湾换新面貌
元宵节过后,王金玉将电话打到了黎晓华的办公室,告诉她,林下参栽培场地已经清理完毕,所需参种年前已经购入,参场的配套设施也已建全,开春后即可播种。林蛙养殖场的温室也基本建成,但现在资金已用完,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投入,开春前育苗池、蝌蚪池将无法建成,收购种蛙和蝌蚪的资金也无着落,养殖林蛙的计划就得推迟一年。
黎晓华当时正忙于工作,只简单的安慰了他几句就挂断了电话。处理完几件公务之后,她拨通了溪河湾的电话,找到王金玉,详细的询问了前期资金的使用情况,嘱咐他不要着急,让他耐心等些日子,自己再联系省城的同学想想办法。挂断了溪河湾的电话后,她静静的坐了一会儿,然后又拨通了城建局常守志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响过之后,电话里传来的却是陌生的声音。
“您好!这里是城建局,请问找哪位?
“哦——,常局长在吗?”
“您问常守志吗?”
“是的,常守志局长。”
“这几天他不在局里!”
“好吧,谢谢!”
挂断城建局的电话,黎晓华又拨打常守志的手机,他的手机却处于关机状态,她又拨通了他家里的电话,但无人接听,她再次拨通了常守志办公室的电话,对方刚刚拿起电话,她便着急的问:“请问,常局长什么时候能回局里?”
“领导没有交代,我们不清楚。”接电话的人似乎有些不耐烦。
黎晓华感到有些疑惑:以往如果常守志不在,秘书代接电话时都是非常客气的,今天这是怎么了?
第二天,在机关食堂吃午饭时,她意外的听组织部的一个人说,城建局的常副局长因受贿问题被“双规”了。听到这样的消息,她午饭都没吃好,回到办公室,她坐在沙发上,脑子里一直想着这件事,她尽力的劝慰自己,不要相信这是真的,又非常担心这是真的,她想给纪委的熟人或城建局打电话问一下,但又理智的劝阻了自己。
几天以后,当市纪委的两位同志通过组织程序找到她,了解常守志在溪河湾投资办养殖场,出钱为赵炎修墓立碑,还出钱为董恩富的孙子治病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才确认了常守志被“双规”的事实。
面对纪委的同志提出的问题,起初黎晓华还想对常守志捐资的情况做些保留,但稍加考虑之后,她又感觉不妥:如果常守志没有腐败问题的话,在所有这几件事中,他拿出的五、六万块钱、至多十万、八万块钱,也是他和赵艳两个人正常收入可以做到的;如果他确有腐败问题的话,那么这几万块钱的事,对于确认他问题的性质也不会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她如实的向纪委的同志说明了常守志捐资为赵炎修墓立碑、帮助溪河湾村建林下参栽植场和林蛙养殖基地的事情,但对于他出钱给董小兵治病的事,她表示只是听同学说过,详细情况和具体金额自己并不清楚。
常守志被“双规”的消息很快就在同学中传开了,但具体、详细的情况却无人知道。
半个多月后,赵艳找到了邱成峰,向他哭诉了她自己所知道的常守志的情况:常守志被“双规”后,很快就交代了自任基建科长、到任城建局副局长的十多年来所有的受贿问题,涉及的金额达五十多万元,但是这些钱他从没乱花过,而且每一笔都有详细的记载,他还主动的交出了几张存单,共有存款三十多万元,其中有十万元竟是以黎晓华的名义存入银行的。当纪委的同志追问其原因时,常守志自己说,他对黎晓华旧情难忘,在了解到她丈夫长期患病,孩子要上大学,家里的条件又不很宽裕时,便用她的名字在银行里存了十万块钱,想在适当的时候帮她一把,同时他反复申明,黎晓华本人对此并不知情。除开三十多万元的存款外,其余的二十多万元都用来给董小兵和赵艳的父母治病,还有修建赵炎的墓地和捐给溪河湾村用来发展乡镇经济了。
赵艳还讲,纪委的同志在向“家属”交代政策时说,如果常守志彻底交代了自己的全部问题,家属又能协助其退还受贿的全部赃款,纪检部门和司法部门就有可能从轻或减轻对他的处罚,否则将从重处罚。为了能减轻对常守志的处罚,她自己这几天正四处借钱,以便退赃,但昔日一些主动上门“沟通感情”的包工头,现在却都“避而远之”了。
听到这些,邱成峰在体会着“世态炎凉”的同时,也为赵艳和常守志着急。赵艳离开后,天已经很晚了,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回想着与常守志几十年的友谊:从在一起嬉戏玩耍的儿时伙伴,到同窗共读少年同学;从并肩造反的红卫兵战友,到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铺炕的知青哥们。现在他落难了,虽然他是“自毁前程”、“自作自受”,但作为多年的老同学、老朋友无论如何是不能袖手旁观的。想来想去,他最后决定,要和黎晓华商量一下,想办法帮助常守志退还全部受贿款,以减轻他的罪责。
第二天晚上,黎晓华准时如约来到邱成峰家。她刚坐下,邱成峰就开门见山的说:“老班长,常守志现在触犯了党纪国法,但我们多年的同学情谊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在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也得帮帮他。”
“这件事情我也很着急,但一直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帮他,你知道,党纪国法的弹性是很有限的。前几天,王金玉来电话说,纪委的同志去了溪河湾,找董恩富和董志军了解常守志的有关情况时,董恩富拿出自己的荣军证,以荣誉军人和老志愿军的名义为他担保和说情,但也无济于事。”
“我倒是想了一个办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救了他,却能减轻他的一部分罪责,减轻对他的处罚。”
“什么办法?”
“守志的问题,性质已定,要想完全开脱罪责,免于处罚是不可能的了,可如果我们能帮他退还全部受贿款,就能减轻他的罪责。实际上,他所收的受贿款的一部分是用在了溪河湾,除开为赵炎修墓地以外,仅这次集资他就拿出了三万元。如果能把他的这部分钱退还给他,不仅能帮他还清一部分受贿的赃款,也使得我们的‘拓展计划’免遭污染,否则的话,在投资中有一部分是非法所得的赃款,无论是同学们,还是溪河湾的老乡都会因此而感到不踏实。”
听邱成峰说完这番话,黎晓华微微的点着头,沉默了一会儿,她说:“我非常赞同你的想法,但投到溪河湾的资金现在已经用完了,根本抽不出来。”
“我们可以在同学中再搞一次集资,将筹集到的资金冲顶常守志的捐资。”
“这也很难做到!一是我们大多数同学并不富裕,上一次搞集资就有人很为难了,再搞一次集资,不仅可能搞不成,还可能招来非议。二来,常守志账面上的捐资款仅有三万元,而他退还赃款的缺口却是二十万,这个数目单靠我们这些工薪阶层来解决是很难的。”黎晓华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不过有一个人倒是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你说的是黄龙彪吧?”
“对,黄龙彪财力雄厚,要能把他说通,问题就好解决了,不过这也会很难,上次搞捐资时,他和常守志就闹得很不愉快,现在他就更有话说了。”
“那我们俩也得找他谈谈,明确的跟他说,这不单单是他和守志个人之间的同学情分的问题,还关系到我们的‘拓展计划’的清白问题,更涉及到我们全体同学的情感问题。我想,以这样的理由也许能说服他。”
“作为原来班里的班长,青年点的点长,说服黄龙彪的事我理应出面,但我确实有一些顾虑:我现在的身份是市委机关的工作人员,市纪委的同志又因为常守志的事找我谈过话,如果这个时候我绕开组织,去插手常守志的事情,就会有徇私情、干扰组织处理案件之嫌。”
“你说的有道理,我理解!”邱成峰说这句话的同时,心里在想,如果知道常守志用她名字存款的事,今天她恐怕都不会来和自己商量这件事,想到这里,他爽快的答应了,“那好吧,说服黄龙彪的事就交给我了。”
“如果你和黄龙彪谈好了,问题就解决了,如果谈不好,回过头来我们大家再想办法,到最后,哪怕我们都去找亲戚朋友借债,也要把退赃款的钱凑齐。”
——
下午,徐良和颜宝柯陪着黄龙彪将黄鑫从戒毒所接了出来,黄龙彪将车直接开到了富林大酒店。这已经是黄鑫第二次戒毒了,将黄鑫接出来时,戒毒所的医生向黄龙彪建议:第一,黄鑫应当改变一下生活环境,脱离开原来那些吸毒、贩毒的所谓“朋友”;第二,要黄鑫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身体的疲劳会分散他对毒品及与吸毒相关事情的注意力,缓解心理上对毒品的依赖。
喝酒的时候,颜宝柯并没顾及在座的黄鑫,直截了当的对黄龙彪说:“龙彪,我看最好把黄鑫送到溪河湾去,委托一户可靠的人家,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同时督促他参加一些体力劳动,这样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三年二年,戒毒的效果就可能得到巩固,避免再一次进戒毒所。”
“宝柯说的有些道理,我办理的一些贩毒和吸毒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不摆脱原有的 不良 环境和社会关系,孤立的去戒毒,是难以取得成效的。”徐良表示赞同颜宝柯的建议。
听颜宝柯和徐良这样说,决心要戒毒的黄鑫并没有什么反感,但对儿子早已失去了信心的黄龙彪,对这样的建议却并没抱什么希望,只是在毫无其它办法的情况下,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同意了。
“那就按你们俩说的去做,宝柯,这件事就你来帮我办吧!下次回溪河湾的时候,给我选一户可靠的人家。”
“颜叔,徐叔,你们说的对,给我找什么样的人家我都去,我可不想再进戒毒所了,我知道你们这都是为我好。”黄鑫好像也比以前懂事多了。
几个人边喝酒,边唠着黄鑫戒毒的事。
喝过酒,颜宝柯回到自家的“山村野味馆”时,已经很晚了,来餐馆吃饭的人也稀少了些。他与秀珍谈起了黄龙彪委托自己的事情,问她溪河湾谁家更适合安置黄鑫,秀珍提了几家,颜宝柯都说不合适,秀珍觉得这件事很难办,也替颜宝柯担心。
“宝柯,你是揽到手里一件两面不讨好的事。你想一想,黄鑫已经进了两次戒毒所了,戒毒所是干什么的?那是专门的戒毒机构!在那里他的毒瘾都没彻底戒掉,现在要到农村的农民家里,那就能戒掉吗?我爸说过,抽大烟的人是最没脸、最没记性的,现在吸毒的人更是这样,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难戒,弄不好,黄鑫再来一次反复,又进了戒毒所,不仅黄龙彪会感到失望,就是受委托的人家,也会因劳而无功,心里担着歉疚。”
秀珍虽然没有埋怨颜宝柯的意思,他还是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有些左右为难:去办这件事吧,结果很可能像秀珍预言的那样;不去办吧,已经答应了龙彪,而且是自己主动建议的。
正当颜宝柯为此而懊悔的时候,邱成峰进了餐馆。
“两口子说什么体己话呢?”
“欸!成峰,你今天怎么有闲空?”对于邱成峰的到来,颜宝柯感到有些意外。
“自打过完春节就没见过你,现在又赶上常守志出了点事,就想过来跟你聊聊。”
“我知道有‘多事之秋’这个词,没成想咱们这些哥们今年遇到了个‘多事之春’!”颜宝柯心里还在想着黄龙彪父子的事。
“成峰哥,让后厨师傅弄俩菜,让宝柯陪你喝点吧!”
邱成峰正在想颜宝柯为什么用了“多事之春”这个词,听见秀珍让他喝酒的话,赶紧阻止道:“不用了,我刚吃过饭,你和厨师都忙了一天,也该歇歇了。”
“那好,让秀珍沏壶茶,咱俩进里屋,正好我也遇到了个难题,也想找你商量商量呢!”
“不用麻烦秀珍了,我们自己来吧。秀珍你先进屋歇会吧!”邱成峰伸手要拿面前餐桌上的茶壶。
“我不累,你们哥俩就进屋唠吧,待会儿我就沏壶茶给你们送进去,这儿还有几位客人,我得照顾一下。”王秀珍拦住了邱成峰。
邱成峰跟着颜宝柯进了里屋。
“宝柯,遇到了什么难题?是饭店经营上有什么困难吗?”邱成峰刚坐到椅子上,便关切的问。
“这难题本来不是我的,但现在却转到我的头上啦!”
“怎么回事?”
“是黄龙彪摊上了一件难事······”。
颜宝柯将黄鑫如何吸毒又戒毒,黄龙彪托付他到溪河湾找一户合适的人家安置黄鑫,以及自己和王秀珍的想法都和邱成峰讲了。
邱成峰来找颜宝柯,原本是想和他商量说服黄龙彪,出资为常守志退清受贿款的,没想到黄龙彪自己也遇到了难事。听颜宝柯讲完黄龙彪父子的事情之后,邱成峰就已经想出了一个既能解决安置黄鑫的问题,又能替常守志还清受贿款的两全办法。
当邱成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以及自己现在的想法时,颜宝柯起初还存有几分顾虑。
“成峰,如果咱们在这个时候跟龙彪这么谈,是不是有点乘人之危的嫌疑呀?龙彪会不会有什么想法?”
“不会的,宝柯,这怎么能叫乘人之危呢?如果非要说是乘人之危的话,那么现在真正有‘危’的并不是龙彪和他的儿子,而是常守志,因为现在黄鑫戒毒已经基本成功,下一步仅仅是为他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以便更好的巩固已有的戒毒成果。这个适当的环境并不是唯一的,凭龙彪的经济实力,他完全可以选择溪河湾以外的、另一个更适合黄鑫生活、巩固戒毒成果的地方。可守志就不同了,他现在是真正的处在危难之中,说不定会判他十年、八年的,如果是那种结果的话,他的父母、赵艳的父母、以及赵艳母子,这十几年的日子怎么过?四位老人恐怕都等不到他刑满出狱,这也毁了赵艳母子的后半生。如果龙彪同意了我们提出的办法,这实际上是他在帮助守志,而不存在我们乘龙彪之危的问题。”
听邱成峰说的有道理,颜宝柯终于同意了第二天和他一起去找黄龙彪,谈谈这件事。
两天以后,在邱成峰和颜宝柯的劝导下,黄龙彪不仅同意出资二十万元,替常守志还清受贿款,还主动提出再为溪河湾林蛙养殖基地、林下参栽培基地投入三十万元的资金,但却提出了前提条件——所有的资金,包括同学们前期投入的资金,都要按商业模式来运作,为此,要成立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所有的资金都要划归公司名下。同时,他一再表示,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自己要从中捞取什么利益,而是要使投资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过程,避免把林蛙养殖和林下参栽培这两件事搞成一个只有投入,不见产出的无底洞。他还提出,将来有了收益之后,全部利润要按三、三制原则来分配使用:三分之一用来改善溪河湾村民的生活——这是当时大家捐资的初衷;三分之一用来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这是为了“拓展计划”的可持续发展;三分之一用来做资本分红——这是为了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投资者追加投资的积极性。黄龙彪还表示,将来自己得到的分红,也全部作为追加资本,投入到发展溪河湾经济的各项事业中去。
得到黄龙彪的认可和支持之后,颜宝柯又专程去了一趟溪河湾,找到董恩富和董志军父子,和他们谈了黄鑫要来溪河湾的事情。老董父子俩都非常热情,表示欢迎黄鑫来溪河湾,住到自己家里。
董恩富家原本只有三间草房,是七三年洪水后队里帮着盖的,志军结婚时也没盖新房,多年来一直是董恩富老两口和志英住东屋,志军小两口领着孩子住西屋,直到后来志英嫁到外村,几年前老董双目失明的老伴也去世了,小兵才搬到东屋和爷爷一起住。现在听说黄龙彪的儿子黄鑫要来,爷孙俩当时就商量着要搬到北炕,把南炕腾出了给黄鑫住,志军夫妻俩还提出自己要搬到东屋的北炕,把整个西屋让出来给黄鑫住。
看到老董家的现状,感受到他们热情的态度,颜宝柯很是感慨,当年在溪河湾插队时,老董家就是队里最穷的,经常是吃上顿没下顿,现在二、三十年过去了,第三代人小兵都十四、五岁了,老董家仍然是村里最穷的,而且房子比以前更破旧了。尽管如此,老董和志军对当年的知青,尤其是常守志对他们家的帮助依然清晰、深刻的记得:常守志到家里搭伙,和他们同吃一锅饭,志军和志英时常能吃到青年点的馒头、烙饼,后来知青回城后,常守志、赵艳,林秋月他们还出钱、费心、出力为小兵治病,由于父子俩经常念叨当年的这些事,桂兰母子俩也早已牢牢的将这些事记在了心里。
恩情虽然记在心里,但老董家贫困依旧,他们找不到报答常守志和知青们的机会。没想到的是,现在常守志竟面临牢狱之灾,黄龙彪的儿子还染上了毒瘾。尽管他们一家人还是帮不上什么忙,但他们表示,只要能略微减轻一点常守志的罪责,只要有利于黄鑫戒毒,需要全家人做什么事、吃多少苦,他们都是心甘情愿的,因此,对将要到来的黄鑫,他们是诚惶诚恐,只怕有什么事情想的不周到、办的不够好。
对于董家人真诚的态度,颜宝柯看在眼里、装在心里,但并没有什么过多的感谢之类的表示,第二天,他就返回了省城。
半个月后,一辆装满建筑材料的卡车和一辆面包车驶进了溪河湾。从面包车是下来的是颜宝柯、张保忠、贾俊杰和几个年轻的建筑工人。又过了十几天,董恩富家原有的三间旧草房和一个只有三面泥墙的茅厕,便被一座两层小楼所代替了。小楼的一层除了董恩富和志军两口子的两间卧室外,还有一间厨房和一间城市人住的楼房里才有的卫生间,厨房里有两个烧煤烧柴两用的炉灶,一个是做饭用的、另一个则装着储水罐和通往各个房间的供热管道,是冬天取暖用的。二楼有三间卧室和一间与楼下同样的卫生间,三间卧室中,一间是黄鑫的、一间是小兵的,还有一间是给黄龙彪准备的,他随时可以来溪河湾看望黄鑫。楼顶上还安装了一架太阳能热水器和一只镀锌板焊制的大水箱,用水泵可以直接将地下水送到楼顶的热水器和水箱里,再通过管道送到厨房和卫生间以供使用。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