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2015-J-02860】
女知青 未婚怀孕 瘸子丈夫
详细梗概:
(124字) 一个最终没有返城的女知青,未婚怀孕,无奈嫁给了一个不着调的瘸子。30年的情感历程,当她的那些坎坷被人们当做成功者的秘笈后,却发现这辈子最离不开的还是身边这个瘸丈夫。她答应为瘸哥保守儿子身世的秘密,谁知在瘸哥死后,儿子竟与她初恋男友的女儿谈起恋爱……
阅读剧本正文
她原本是一个胡同里长大的姑娘,为照顾文革初期被遣送回乡的爷爷奶奶,她没有像大多数同龄人那样奔赴生产建设兵团,而选择了回乡务农。23岁那年,也是她知青生活的第6年,一场错爱使她未婚先孕,之后被迫嫁给了一个瘸子。两人之间的种种差异让她心无着落,但瘸子丈夫却以一种不着调的方式尽心关爱着她和她的儿子。为了寻找心的归宿,她创建乡村旅游,率先致富,无意中将自己推上风口浪尖。困惑中,又是瘸子不着调地鼓励她成立合作社,将各自为战的市场化零为整。她坚守道义,忍辱负重,与人为善,虽然有时不免感情用事,但最终带领家乡父老走上致富之路。
几经风雨,几番起落,几十年的感情纠结和生活磕绊,让她似乎悟出爱的真谛。知命之年,她告诉瘸子:曾经不爱的丈夫是她最爱的男人。瘸子告诉她:世上最亲的人就是她和她的儿子。可是,好日子刚刚开始,瘸子却撒手人寰,临终前嘱咐她:“大玲子,给瘸哥一个面子,到死都不让别人知道咱儿子的身世。成不?”
瘸哥走后,这个秘密却没能守住……
一样的青春岁月,不一样的人生结局。50后,行将老去或已步入老年的一代人,却有着说也说不完的新鲜往事。
本剧的背景地点为北方平原乡镇。剧情主线交叉着几个家庭与几对夫妻的悲欢故事,通过人性对比、善恶纷争、情感纠葛、观念碰撞和各色人物命运的变化,以小见大,侧面反映出国家与社会前行的历程,并试图提示人们对于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自省。
阅读剧本正文
伦理题材,年代故事,悲喜正剧。过往的日子是那代人的集体回忆,也是他们的后代对长辈人青春的认知。感人的故事,曲折的情节,既是热播剧的题材,又不同于同类剧的角度。剧中人物性格丰富,个人命运与社会进程相生相伴,又是不同的悲喜结局。本剧的故事结构具有市场竞争力,应该会引起不同反响。
阅读剧本正文
一个最终没有返城的女知青,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情感历程。当她的那些坎坷被当做成功秘笈为人们津津乐道时,她发现,这辈子最离不开的还是身边这个看似不着调的瘸腿丈夫……
电视剧《夫妻相》剧本样张(前三集)
第一集
1-1、场景A|三户洼旧貌(中午·外)
特写:水泥杆上的高音喇叭。一阵尖厉刺耳的电噪声过后,猛然响起亢奋有力的革命歌曲。
字幕:1975年,夏。
北方平原,70年代的村庄,中午时分。
歌声渐弱,喇叭里传出一个激昂的女声:“三户湾大队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贫下中农同志们,社员同志们:一年一度的三夏大忙季节即将来临,为了巩固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确保完成夏收夏种的光荣任务,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早上三点半,中午连轴转。晚上挑灯打夜战,党的生日把礼献……”
歌声渐强,狂躁的曲调在空中飘荡。
1-2、贾福来家|院门口(中午·外)
歌曲声中,贾福来(三户洼生产大队队长,时年30多岁)推着自行车从自家院门出来,回头,气哼哼:“你个仰脖老婆,说不上三句话就翻脸,哪儿像个老娘们!”
啪,一只扣袢女鞋扔出,砸在贾福来肩膀上。
贾老婆画外音:“滚,别回来!你挣俩花仨,整天泡在酒瓶子里,还嫌家里饭食不好。哪儿还有细粮啊?我们娘儿们见天是棒子面,省下点白面还不是都给你吃啦!”
贾福来回身嚷:“你抠抠嗦嗦地就知道算计那点儿细粮。留着那点儿白面干啥?还不都偏着你娘家!”
啪,又一只女鞋扔出来,砸到贾福来后腰上。
贾老婆画外音:“偏你娘的纂儿,攒下几个鸡蛋也都给你换酒喝了,我回娘家不得带几个馒头哇!”
从院里跑出大女儿贾文兰(时年12、3岁),关上院门,跑到贾福来跟前,哀求:“爸,你快走吧!爸——”
贾福来摸摸贾文兰的头,翩腿上车,走了。
贾文兰俯身捡起地上的两只鞋,跑回院里。
1-3、村外|修路现场(中午·外)
歌曲声中。坑洼不平的施工路段。十几个中老年男女弯腰弓背,用铁锹镐头垫土填坑,平整路面,动作有些迟缓。
施工现场,暴土扬烟。
1-4、村外|修路现场(中午·外)
路边树下。戴着民兵袖标的大秃和二秃(时年均为20多岁)叉腰而立,监视着干活的人群,煞有介事。
大秃冲人群喊:“麻利点,别磨蹭!”
二秃冲人群喊:“谁磨蹭就斗争谁!”
大秃继续喊叫:“都给我加把劲儿!”
二秃跟着高喊:“谁糊弄就斗争谁!”
大秃不耐烦地转向二秃:“二秃,我是监管队的队长。我给他们训话,你老是跟着插什么嘴啊!”
二秃嬉笑:“屁大的官,还不让人说话了?”
大秃严肃:“少废话,叫你数人头数了没?”
二秃不屑:“数了,就差唐老二没来。”
大秃皱眉:“你看你看,这么大的事不跟我汇报。”踮着脚往人堆里看了看,喊:“三队的,唐老二咋没来?”
铁锹声声,没有人回应。
大秃吼道:“问你们哪,咋不说话?”
二秃也吼:“说啊,唐老二咋没来?”
僵持中,画外响起一个清脆的女声:“哎,来啦来啦——”
1-5、村外|修路现场(中午·外)
施工路段。大玲子(时年23岁,相貌姣好,身材苗条,城市女知青形象)疾步跑来,把手里吃到最后的一小块玉米饼子塞进嘴里,嚼着,朝大秃和二秃那边看了一眼,加入干活人群。
大秃跑过来:“大玲子,你咋来了,你爷呢?”
大玲子:“我爷爷病了,我过来替他。”
大秃:“不行不行。大队长说了,谁都不能请假,躺棺材里也得抬过来。你爷爷不是还没躺棺材里吗!”
大玲子瞪了大秃一眼,埋头干活。
大秃:“别干了,回家叫你爷去!”
大玲子直起身,好言好语:“大秃,你听我说,我爷爷不是不来,是病了,真是来不了。你看你都当上监管队长了,那就是大队干部,抬抬手,就当是我爷爷来了。啊?”
大秃为难:“那,那大队长不同意咋办?”
大玲子:“你监管队长还做不了这点主?”
大秃:“那,那就这样吧!”
大玲子鄙夷一笑,继续干活。
二秃过来,不阴不阳:“大玲子,你还真把驴槽子当棺材了。你爷爷唐老二死鱼不闭眼,那是重点改造对象。你还想指望大秃这点权力护着那老帮菜,门儿也没有啊!”
大玲子瞪了二秃一眼,忍了忍,没说话。
大秃盯着二秃:“咋的,我做不了主?”
二秃翻着白眼:“那是,我就听大队长的。”
1-6、村里|高台老井(中午·外)
井台上,几个妇女洗衣服在说笑。
韩小桂(时年30岁左右,面容姣好,气质不同于一般农村妇女)端着一只脸盆走上井台,将一袋洗衣粉递给蹲着洗衣服的妇女乙:“用我这个,带香味儿的。”
井口摇辘轳的妇女甲:“到底是县城的娘家,就是讲究。”
妇女乙接过洗衣粉,看看韩小桂端着的脸盆,惊呼:“妈呀,看人家韩小桂这小裤衩。还有这兜兜,是专门兜奶子的吧!”
韩小桂:“我可不想胸口上耷拉着俩口袋,晃晃荡荡的。”
妇女丙:“都孩儿他娘了,把那东西兜得老高给谁看啊?”
妇女甲提上一兜水,往水槽里倾倒:“反正不是给自家男人看的。她家郝庆升想咋看就咋看,还用隔着兜兜?”
韩小桂:“就你那俩口袋,你男人爱看吗?”
妇女甲:“干就干吧,还看这东西?”
韩小桂:“就知道干,跟你说不清。”
妇女甲乙丙嘻哈起来,忽见贾福来骑车过来,立刻憋住笑声,自顾自洗着衣服,瞄着韩小桂,相互间挤眉弄眼。
韩小桂目无旁人地喊:“大队长,吃了吗?”
贾福来骑在车上,怨气十足:“吃啥吃啊,我这人就是为革命操心受累的命,活着干,死了算。”
妇女甲:“咋啦,又让你老婆收拾了?”
几个妇女绷不住哈哈大笑。
贾福来下车,扶车站住,恼怒:“娘的,又拿我逗笑!我看你们几个娘儿们就是欠收拾!”
妇女乙:“过来呀,看谁能收拾谁!”
妇女们笑得更加厉害。
贾福来急不得恼不得。
韩小桂端盆跑了过来,悄声:“别嫌人笑你,你那老婆也忒厉害。昨晚在你家墙外头就听她骂你。”
贾福来郁闷:“摊上了,忍着吧!”
韩小桂撇嘴:“瞧你这点出息,怕老婆都怕出名了。”凑到近前,“知道你肚里素了,弄了点吃的,搁你桌上了。”
贾福来转怒为喜:“别说,你倒是会疼人!”
韩小桂假装生气:“说啥呢,别想歪了。”
贾福来色迷瞪眼:“没想歪,革命同志嘛!”眼睛却瞄着韩小桂盆里的裤衩乳罩,脸上浮出坏笑。
韩小桂翻着眼睛:“少跟我说报纸上的话!”
井台上,女人们扭脸看着这边,小声嘻哈。
妇女甲:“你俩嘀咕啥呢?说给大伙听听。”
贾福来阴脸转晴:“说给你上环的事呢!还有你们几个,再没完没了生孩子就把你们拉卫生院骟了去。”
妇女甲:“缺德玩意,你先把你老婆骟了再说。”
妇女乙:“那可不敢,他老婆先得把他给骟了!”
几个妇女一阵大笑。说笑间,贾福来的眼睛还是不时瞄着韩小桂盆里的女人内衣,眼睛一转,一手扶着车把,弯腰,用另一只手从地上捡起一块土坷垃,比划了几下,却远离目标砍到别处。
井台上的妇女惊叫四散,哈哈大笑。
混乱中,贾福来趁韩小桂回头观望井台之际,瞬间捡出盆里的一条裤衩,迅速塞进自己的裤兜里。
1-7、村外|修路现场(中午·外)
施工路段,四类分子们已经平整出一段路面。人堆里,大玲子用铁锹拍打着填在路面上的新土,动作麻利,手脚灵便,干活的节奏比身边的那些中老年人快了许多。
喇叭里,文革歌曲换成样板戏。
突然,广播中断,换成贾福来的声音:“这个这个村口修路的四类,听我说啊,那点活儿后晌出工前得抢出来,完事儿我去检查,查出毛病看我咋收拾你们!这个这个,就先这个吧!”
广播恢复,歌曲响起。
画外传来大秃二秃更加起劲的呵斥。
路面上,铁锹声声。
1-8、唐宅内院|大队部(中午·内)
桌上摆着半瓶酒,两样小菜,一个铝制饭盒里塞满肉包子。贾福来伏在桌上,吧叽吧叽嚼着,时而端起一只印有毛主席语录的搪瓷茶缸,抿一口,呲牙咧嘴地咽下。
窗外,喇叭里还在播放着文革歌曲。
吃喝着,贾福来忽然想起裤兜里的花裤衩,拽出,展开,欣赏着,猥琐地笑着,拉开抽屉,把花裤衩放进。
抽屉里,还有几件女人的贴身衣物。
1-9、村里|高台老井(中午·外)
井台上,韩小桂往盆里倒水,突然看着盆里的衣物发愣,继而惊叹:“真是闹鬼了,我出门时明明带着呢?”
妇女甲:“啥东西啊?”
韩小桂:“裤衩子。”
1-10、唐宅内院|大队部(中午·内)
门口,竹帘子掀起,大队会计兼小卖铺总管唐大巴掌(时年50来岁,面相精明的半大老头)探进头来。
贾福来慌忙关上抽屉,举起茶缸:“大巴掌,喝点儿不?”
大巴掌摆摆手,进到门里:“跟你说啊,小铺再不给电工媳妇韩小桂赊账了。家伙,打春节到现在,这才三个多月,她就赊了90多块钱的吃喝,比人家挣工资的工人还敢招呼。”
贾福来吧叽着嘴:“这败家娘们,找着茬儿地花钱。我让她当了赤脚护士,她拽着一家子就到老街上吃烂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