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14359
成片时长:约47分钟
阅读:5961
发表:2018/7/11 修改:2020/3/29
43集 主旋律,军事 电视剧剧本
《鏖战冀南》第26集
1
…
26
32
33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一个日本士兵(情绪颓丧地):你唱得太悲哀了,我们很难受。
……
叠影字幕;画外音
一连十几天,秋山良照每夜都到南和县城和三召、郝桥等据点附近,向敌人喊话、唱歌。到了最后,再来到敌人碉堡前,总有日军士兵向外询问:“秋山君来了没有?”“秋山君在哪里,他还好吧?”
26-10、冀南军区政治部
[这天上午,陈再道、宋任穷、王宏坤、王蕴瑞等首长,在政治部主任朱光的陪同下,向敌工部驻地走来。]
朱光(一边走,一边向首长作介绍):敌工部的工作很有成绩。他们印刷了大量‘母盼子、妻盼夫、孩子盼父亲回家’的宣传品,通过各种方式发给敌人。同时,还利用‘日美战争危机加深,日军到处抓丁拉夫’等情况,开展政治攻势。以秋山良照为首的‘反战同盟冀南支部’,还根据日军的实际情况,印刷了大量日文宣传品。
陈再道:你详细说说。
朱光:秋山良照多才多艺,不但能写文章,还善于绘画。他靠着简陋的印刷条件,和战友们编写印制了大量宣传品。他还抓住日本兵的心理,经常与他们通信谈心。将反战标语写在树干、桥梁、岩石等日军可能看到的一切地方。书写的内容广泛深入,如“亲人们望眼欲穿等着你回去”、“杀戮无辜的中国平民,如同屠杀自己的父母兄弟”、“八路军不杀俘虏,会兄弟般地接待你们”等。……他们抓住了日军士兵的心理,又采用了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对他们震动很大。日军士兵的思乡和厌战情绪逐步上升,自杀和开小差的也越来越多。
宋任穷:是啊。秋山良照的优异表现,还引起了一二九师首长的关注。刘师长在一篇文章中,还点名表扬了秋山衣照。
[说话间,他们来到敌工部印刷室门前。]
朱光:请首长进去看看。
陈再道:好。
[大家先后走进了印刷室。]
26-11、印刷室里
[印刷室里的战士都在忙着。有的在印刷传单,有的在排版,有的在裁纸。陈再道走到一台印刷机前,望着一名正在操作印刷机的小战士。]
陈再道:小鬼,你印刷的是什么?
[小战士连忙停下手里的操作,站起身来。]
陈再道(用手一按小战士的肩膀,轻声):坐下坐下。继续忙你的。
[小战士又坐下继续工作。]
[陈再道拿起一份印好的传单仔细观看。只见上面写着“日本法西斯要调大批伪军到太平洋当炮灰。”]
陈再道(频频点头,高兴地):这简直就是插向伪军心中的一把利剑。
[陈再道放下那张传单,又拿起另一张观看。这一张的内容是:“伪军弟兄们,你们被调往太平洋战场,死后也要喂王八。”陈再道刚想称赞这张传单写的好,就听宋任穷在另一台印刷机旁边招呼大家。]
宋任穷(大声地):大家快来看,这张传单写的太好啦!
[陈再道放下手里的传单,走过去观看。]
宋任穷(望着传单,大声地):这张传单的题目是《盼朗归》。我给大家念念:
白天亮,夜晚黑,
奴家日夜盼郎归。
日夜盼郎郎不见,
郎给鬼子当炮灰。
国内送命还不算,
还到大洋喂乌龟。
……
[听到这里,大家忍不住都笑起来。]
陈再道(笑着):那些伪军看了这些传单,一定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
朱光:我们就是要触及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胆战心惊。
……
26-12、“反战同盟冀南支部”大门外
[从敌工部印刷室出来,朱光又领着首长来到另一个院子大门前。只见大门旁边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日军士兵反战同盟冀南支部”。]
陈再道:这就是秋山良照的冀南支部?
朱光:对呀。
陈再道:走,进去看看。
宋任穷:好。
[几个人向大院里走去。]
26-13、冀南支部大院内
[进院后,只见这里也有一个印刷室。]
朱光(向大家介绍):这就是秋山良照的印刷室。
陈再道:进去看看。
朱光:好。
[他们又向印刷室里走去。]
26-14、印刷室
[印刷室里到处都是宣传品。陈再道随手拿起一张标语,上面全是日文,一个字也看不懂,又换了一张,还是日文。]
陈再道(忍不住问):全是日文宣传品吗?
[这时,秋山良照走了过来。]
秋山良照:也有中文的。你看这一张。
[秋山良照从桌上拿起一张递给陈再道。]
[陈再道接过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个大字:“大日本皇军通辑令”。]
陈再道(轻声往下念):大和民族的败类秋山良照,在被俘后投降土八路,联合其他败类反对东亚圣战,动摇我军心。为此,皇军最高司令部特以十万元,悬赏他的首级。
秋山良照:他们说我是败类。究竟谁是败类,历史自有公论。不过,他们花十万元悬赏我的首级,这说明我击中了他们的要害。
陈再道:你为抗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朱光:最近两个月来,在秋山良照他们的宣传攻势下,日军士兵的厌战情绪迅速上升,向我们投诚的、开小差的越来越多,有好几个日本兵都因为厌战而自杀了。
陈再道(高兴地):很好!我们要为秋山良照他们记一次大功!
朱光:不光这些。在敌军中盛传八路军有个‘秋山良照部队’。据说日军上层还专门开会,讨论什么‘秋山事件’。”
[大家都忍不住笑起来。]
26-15、八路军总部
[刘伯承和邓小平一前一后,走进彭德怀的宿办室。]
彭德怀(一看到他俩,就兴致勃勃地):伯承、小平,你们今天带来的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刘伯承(笑着):不是好消息,也不是坏消息。我们是向你汇报工作来啦。
邓小平:向你汇报冀南的情况。
彭德怀(关切地):冀南的形势怎么样?
刘伯承(心情沉重地):冀南的形势异常严峻。
彭德怀:你详细说说。
刘伯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冀南根据地面积大幅度缩小。自四二年以来,由于敌人的疯狂扫荡,我们的部队被迫从一些地方撤出来。
二、日军乘隙大量发展伪军、伪组织,并派遣大量特务进到
根据地搞破坏。他们窜到农村造谣蛊惑,敲诈勒索,当地群众深受摧残。许多地方的群众人心恐惶,思想混乱。
三、冀南地区的自然灾害空前严重。这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一九四一年秋天,由于天旱无雨,小麦未能及时播种,有的未能出土,缺苗断垅较为普遍。入冬后又未降雪,严重影响小麦生长。一九四二年春,大面积的严重干旱,致使夏粮收成无几。有些地方连种子也没收回来。春旱持续发展,又使许多地方大秋作物无法下种,严重影响秋收。这次旱灾受害面积之广,灾情之重是空前的。
[刘伯承说完,心情沉重地低下了头。]
邓小平(接着汇报):据冀南的同志介绍,去年冀南区的庄稼几乎没有收成,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现在又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许多老百姓都被迫到外地逃荒要饭。
彭德怀:你们跟我汇报这些,是什么目的?你们打算怎么办?
刘伯承:我们打算把冀南的主力部队,往外调一部分。这样冀南老百姓的负担就会减轻一些。
邓小平(说得更直接):冀南老百姓的生活极端困苦,许多人被迫到外地逃荒。说得难听一点,他们已经养不起那么多军队啦。
彭德怀(低下头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点点头):嗯,我同意。说说你们的具体方案。
刘伯承:我们的方案是:把冀南军区的骑兵团和第二十一团,调到冀鲁豫军区。军区特务团现在只剩了两个连的兵力,建议把他们并入二十一团,取消特务团番号。把第二十团、第七七一团和第十团,调到太行军区。
邓小平:另外,我们还计划将冀南的党政军机关,调到太行山上来办公。
彭德怀(诧疑地):这样不影响他们的工作吗?他们还怎么指挥部队?
刘伯承:我刚才说过,冀南的环境极为恶劣,已经不适合大部队活动。从去年三月开始,他们就把主力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去了。冀南区指挥机关的警卫部队本来就不多,现在又分散下去一部分。几个领导人的安全失去了保障。
再看敌人那边,自从去年‘六·一一’和‘九·一二’两次大扫荡都扑空后,冈村宁次就改变了战术,不再组织万人以上的大扫荡,而是根据我军分散活动的特点,组织了很多一千人或数千人的较小的扫荡。他们派遣大量的特务,刺探我军活动的情报,然后集中兵力进行定点围剿。这种小的‘扫荡’到处都是,每天都有,甚至一天好几次。
在这种情况下,冀南指挥机关经常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他们每天都有大仗、恶仗要打。有一天,他们一晚上换了三个地方,最后还是遭到敌人的合围袭击。把他们调到太行山来办公,肯定会影响他们指挥部队,但总比他们被敌人吃掉要好一些吧。
彭德怀(经过思考,最终还是点了头):好吧,我同意。(他顿了一下,又接着)你们以上汇报的都是让我头疼的消息。有没有好消息?
邓小平(笑了):你爱听好消息?
彭德怀:废话!谁不爱听好消息?
刘伯承(也笑着):好,那就说点好消息。陈再道、宋任穷他们将冀南的主力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频繁地向敌人发起攻击。他们集小胜为大胜,取得了很好的战绩。
彭德怀(高兴地):很好!你们再说详细一点儿。
刘伯承:好!他们是从去年“六·一一”大扫荡后,开始重视这项工作的。他们要求各分区主要领导人亲自抓这项工作,并亲自带领小部队,与敌人周旋。去年八月十三日,新四旅第七七一团的一个连,袭入平乡县城,俘虏伪军一百多人。同日,第十九团一个排于故城县苏庄村,伏击由董故庄去北獐鹿的敌人,击毙日军五人,俘虏伪军十四人。八月二十一日,第六军分区的小部队在内线关系的配合下,化装袭入枣强县卷镇据点,击毙日军七人。之后,他们还用同样的办法袭击了武官寨和乔村据点。八月底,第三军分区的小部队,化装成卖西瓜的小贩,袭击曲周县城南关,取得胜利。第二十七团分散的小部队,采取化装办法袭入枣强县大屯据点,消灭日军十多人,伪军三十多人。……类似的战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彭德怀(高兴地):分遣小部队,是关乎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要好好地推广这项措施。
邓小平(接着):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冀南的武工队。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冀南各军分区都成立了武工队,各县也都有了武工队。他们活动在敌人的心脏,将死心踏地的汉奸、特务一一处决。如巨鹿警备队联队长王文珍、成安特务队长王同甫、南和伪大队长刘振山等,都是武工队深入县城打死的。武工队还和县公安人员、小部队配合作战,消灭了大批武装特务。如南宫的特务队、故城的工作队、武城的特务队、衡水的宪兵队,等等,都是他们干掉的。
彭德怀:大部队无法活动了。分遣小部队和武工队,就成了
当前最合适的作战模式。
刘伯承:对。
彭德怀:冀南的老百姓那么困难,陈再道他们没采取什么补救措施吗?
刘伯承:当然采取措施了。(他说着,转向邓小平)邓政委,你给彭总讲讲吧。
邓小平:好吧。(他随即便介绍起来)今年三月,冀南行署颁发了借粮救灾指示和救灾工作办法,要求各地除有计划地利用军政人员减少定量节省下来的粮食,贷放部分公粮外,还号召富济贫,贫助富的传统美德。他们成立了救灾委员会,领导各地区赈济灾荒。我们边区政府发放春耕贷款一百三十五万元(冀南票),贷粮四十五万四千万斤,春荒急赈五百万元,救济款一百零八万元,粮十九万四千万斤。同时,他们积极修河筑堤,打井抗旱,进行生产自救。他们组织妇女成立了纺织组,织一匹布可挣二十二斤谷子。
然而,所有这些措施,都只能缓解根据地及其附近的灾情,对于敌占区,我们根本无法管辖,更别提赈济灾荒了。
……
26-16、冀南军区司令部;陈再道宿办室
[陈再道坐在办公桌前,端祥着手里的一封电报。宋任穷、王宏坤、王蕴瑞等人轻轻走进来。]
宋任穷:陈司令,你找我们?
陈再道(点点头,然后一指周围的几个凳子):坐吧。
[三个人走过去坐下。]
陈再道(将手里的电报往宋任穷面前一摞):这是总部和一二九师首长发来的通知。你给大家念念。
宋任穷:好。(他拿起通知,轻声念起来)陈再道、宋任穷、王宏坤、王蕴瑞:
经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共同研究,做出如下决定:一、冀南军区抽调一批县、区级和军队团、营级干部组成“后梯队”,到北方局党校参加学习。二、将冀南军区的骑兵团和第二十一团,调到冀鲁豫军区;将第七七一团、第十团、第二十团,调到太行军区。三、为了保证冀南党政军机关的安全,打算将你们迁到铁路以西办公。现在征求你们的意见。请你们尽快回复。
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
……
叠影字幕;画外音
一连十几天,秋山良照每夜都到南和县城和三召、郝桥等据点附近,向敌人喊话、唱歌。到了最后,再来到敌人碉堡前,总有日军士兵向外询问:“秋山君来了没有?”“秋山君在哪里,他还好吧?”
26-10、冀南军区政治部
[这天上午,陈再道、宋任穷、王宏坤、王蕴瑞等首长,在政治部主任朱光的陪同下,向敌工部驻地走来。]
朱光(一边走,一边向首长作介绍):敌工部的工作很有成绩。他们印刷了大量‘母盼子、妻盼夫、孩子盼父亲回家’的宣传品,通过各种方式发给敌人。同时,还利用‘日美战争危机加深,日军到处抓丁拉夫’等情况,开展政治攻势。以秋山良照为首的‘反战同盟冀南支部’,还根据日军的实际情况,印刷了大量日文宣传品。
陈再道:你详细说说。
朱光:秋山良照多才多艺,不但能写文章,还善于绘画。他靠着简陋的印刷条件,和战友们编写印制了大量宣传品。他还抓住日本兵的心理,经常与他们通信谈心。将反战标语写在树干、桥梁、岩石等日军可能看到的一切地方。书写的内容广泛深入,如“亲人们望眼欲穿等着你回去”、“杀戮无辜的中国平民,如同屠杀自己的父母兄弟”、“八路军不杀俘虏,会兄弟般地接待你们”等。……他们抓住了日军士兵的心理,又采用了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对他们震动很大。日军士兵的思乡和厌战情绪逐步上升,自杀和开小差的也越来越多。
宋任穷:是啊。秋山良照的优异表现,还引起了一二九师首长的关注。刘师长在一篇文章中,还点名表扬了秋山衣照。
[说话间,他们来到敌工部印刷室门前。]
朱光:请首长进去看看。
陈再道:好。
[大家先后走进了印刷室。]
26-11、印刷室里
[印刷室里的战士都在忙着。有的在印刷传单,有的在排版,有的在裁纸。陈再道走到一台印刷机前,望着一名正在操作印刷机的小战士。]
陈再道:小鬼,你印刷的是什么?
[小战士连忙停下手里的操作,站起身来。]
陈再道(用手一按小战士的肩膀,轻声):坐下坐下。继续忙你的。
[小战士又坐下继续工作。]
[陈再道拿起一份印好的传单仔细观看。只见上面写着“日本法西斯要调大批伪军到太平洋当炮灰。”]
陈再道(频频点头,高兴地):这简直就是插向伪军心中的一把利剑。
[陈再道放下那张传单,又拿起另一张观看。这一张的内容是:“伪军弟兄们,你们被调往太平洋战场,死后也要喂王八。”陈再道刚想称赞这张传单写的好,就听宋任穷在另一台印刷机旁边招呼大家。]
宋任穷(大声地):大家快来看,这张传单写的太好啦!
[陈再道放下手里的传单,走过去观看。]
宋任穷(望着传单,大声地):这张传单的题目是《盼朗归》。我给大家念念:
白天亮,夜晚黑,
奴家日夜盼郎归。
日夜盼郎郎不见,
郎给鬼子当炮灰。
国内送命还不算,
还到大洋喂乌龟。
……
[听到这里,大家忍不住都笑起来。]
陈再道(笑着):那些伪军看了这些传单,一定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
朱光:我们就是要触及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胆战心惊。
……
26-12、“反战同盟冀南支部”大门外
[从敌工部印刷室出来,朱光又领着首长来到另一个院子大门前。只见大门旁边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日军士兵反战同盟冀南支部”。]
陈再道:这就是秋山良照的冀南支部?
朱光:对呀。
陈再道:走,进去看看。
宋任穷:好。
[几个人向大院里走去。]
26-13、冀南支部大院内
[进院后,只见这里也有一个印刷室。]
朱光(向大家介绍):这就是秋山良照的印刷室。
陈再道:进去看看。
朱光:好。
[他们又向印刷室里走去。]
26-14、印刷室
[印刷室里到处都是宣传品。陈再道随手拿起一张标语,上面全是日文,一个字也看不懂,又换了一张,还是日文。]
陈再道(忍不住问):全是日文宣传品吗?
[这时,秋山良照走了过来。]
秋山良照:也有中文的。你看这一张。
[秋山良照从桌上拿起一张递给陈再道。]
[陈再道接过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个大字:“大日本皇军通辑令”。]
陈再道(轻声往下念):大和民族的败类秋山良照,在被俘后投降土八路,联合其他败类反对东亚圣战,动摇我军心。为此,皇军最高司令部特以十万元,悬赏他的首级。
秋山良照:他们说我是败类。究竟谁是败类,历史自有公论。不过,他们花十万元悬赏我的首级,这说明我击中了他们的要害。
陈再道:你为抗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朱光:最近两个月来,在秋山良照他们的宣传攻势下,日军士兵的厌战情绪迅速上升,向我们投诚的、开小差的越来越多,有好几个日本兵都因为厌战而自杀了。
陈再道(高兴地):很好!我们要为秋山良照他们记一次大功!
朱光:不光这些。在敌军中盛传八路军有个‘秋山良照部队’。据说日军上层还专门开会,讨论什么‘秋山事件’。”
[大家都忍不住笑起来。]
26-15、八路军总部
[刘伯承和邓小平一前一后,走进彭德怀的宿办室。]
彭德怀(一看到他俩,就兴致勃勃地):伯承、小平,你们今天带来的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刘伯承(笑着):不是好消息,也不是坏消息。我们是向你汇报工作来啦。
邓小平:向你汇报冀南的情况。
彭德怀(关切地):冀南的形势怎么样?
刘伯承(心情沉重地):冀南的形势异常严峻。
彭德怀:你详细说说。
刘伯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冀南根据地面积大幅度缩小。自四二年以来,由于敌人的疯狂扫荡,我们的部队被迫从一些地方撤出来。
二、日军乘隙大量发展伪军、伪组织,并派遣大量特务进到
根据地搞破坏。他们窜到农村造谣蛊惑,敲诈勒索,当地群众深受摧残。许多地方的群众人心恐惶,思想混乱。
三、冀南地区的自然灾害空前严重。这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一九四一年秋天,由于天旱无雨,小麦未能及时播种,有的未能出土,缺苗断垅较为普遍。入冬后又未降雪,严重影响小麦生长。一九四二年春,大面积的严重干旱,致使夏粮收成无几。有些地方连种子也没收回来。春旱持续发展,又使许多地方大秋作物无法下种,严重影响秋收。这次旱灾受害面积之广,灾情之重是空前的。
[刘伯承说完,心情沉重地低下了头。]
邓小平(接着汇报):据冀南的同志介绍,去年冀南区的庄稼几乎没有收成,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现在又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许多老百姓都被迫到外地逃荒要饭。
彭德怀:你们跟我汇报这些,是什么目的?你们打算怎么办?
刘伯承:我们打算把冀南的主力部队,往外调一部分。这样冀南老百姓的负担就会减轻一些。
邓小平(说得更直接):冀南老百姓的生活极端困苦,许多人被迫到外地逃荒。说得难听一点,他们已经养不起那么多军队啦。
彭德怀(低下头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点点头):嗯,我同意。说说你们的具体方案。
刘伯承:我们的方案是:把冀南军区的骑兵团和第二十一团,调到冀鲁豫军区。军区特务团现在只剩了两个连的兵力,建议把他们并入二十一团,取消特务团番号。把第二十团、第七七一团和第十团,调到太行军区。
邓小平:另外,我们还计划将冀南的党政军机关,调到太行山上来办公。
彭德怀(诧疑地):这样不影响他们的工作吗?他们还怎么指挥部队?
刘伯承:我刚才说过,冀南的环境极为恶劣,已经不适合大部队活动。从去年三月开始,他们就把主力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去了。冀南区指挥机关的警卫部队本来就不多,现在又分散下去一部分。几个领导人的安全失去了保障。
再看敌人那边,自从去年‘六·一一’和‘九·一二’两次大扫荡都扑空后,冈村宁次就改变了战术,不再组织万人以上的大扫荡,而是根据我军分散活动的特点,组织了很多一千人或数千人的较小的扫荡。他们派遣大量的特务,刺探我军活动的情报,然后集中兵力进行定点围剿。这种小的‘扫荡’到处都是,每天都有,甚至一天好几次。
在这种情况下,冀南指挥机关经常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他们每天都有大仗、恶仗要打。有一天,他们一晚上换了三个地方,最后还是遭到敌人的合围袭击。把他们调到太行山来办公,肯定会影响他们指挥部队,但总比他们被敌人吃掉要好一些吧。
彭德怀(经过思考,最终还是点了头):好吧,我同意。(他顿了一下,又接着)你们以上汇报的都是让我头疼的消息。有没有好消息?
邓小平(笑了):你爱听好消息?
彭德怀:废话!谁不爱听好消息?
刘伯承(也笑着):好,那就说点好消息。陈再道、宋任穷他们将冀南的主力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频繁地向敌人发起攻击。他们集小胜为大胜,取得了很好的战绩。
彭德怀(高兴地):很好!你们再说详细一点儿。
刘伯承:好!他们是从去年“六·一一”大扫荡后,开始重视这项工作的。他们要求各分区主要领导人亲自抓这项工作,并亲自带领小部队,与敌人周旋。去年八月十三日,新四旅第七七一团的一个连,袭入平乡县城,俘虏伪军一百多人。同日,第十九团一个排于故城县苏庄村,伏击由董故庄去北獐鹿的敌人,击毙日军五人,俘虏伪军十四人。八月二十一日,第六军分区的小部队在内线关系的配合下,化装袭入枣强县卷镇据点,击毙日军七人。之后,他们还用同样的办法袭击了武官寨和乔村据点。八月底,第三军分区的小部队,化装成卖西瓜的小贩,袭击曲周县城南关,取得胜利。第二十七团分散的小部队,采取化装办法袭入枣强县大屯据点,消灭日军十多人,伪军三十多人。……类似的战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彭德怀(高兴地):分遣小部队,是关乎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要好好地推广这项措施。
邓小平(接着):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冀南的武工队。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冀南各军分区都成立了武工队,各县也都有了武工队。他们活动在敌人的心脏,将死心踏地的汉奸、特务一一处决。如巨鹿警备队联队长王文珍、成安特务队长王同甫、南和伪大队长刘振山等,都是武工队深入县城打死的。武工队还和县公安人员、小部队配合作战,消灭了大批武装特务。如南宫的特务队、故城的工作队、武城的特务队、衡水的宪兵队,等等,都是他们干掉的。
彭德怀:大部队无法活动了。分遣小部队和武工队,就成了
当前最合适的作战模式。
刘伯承:对。
彭德怀:冀南的老百姓那么困难,陈再道他们没采取什么补救措施吗?
刘伯承:当然采取措施了。(他说着,转向邓小平)邓政委,你给彭总讲讲吧。
邓小平:好吧。(他随即便介绍起来)今年三月,冀南行署颁发了借粮救灾指示和救灾工作办法,要求各地除有计划地利用军政人员减少定量节省下来的粮食,贷放部分公粮外,还号召富济贫,贫助富的传统美德。他们成立了救灾委员会,领导各地区赈济灾荒。我们边区政府发放春耕贷款一百三十五万元(冀南票),贷粮四十五万四千万斤,春荒急赈五百万元,救济款一百零八万元,粮十九万四千万斤。同时,他们积极修河筑堤,打井抗旱,进行生产自救。他们组织妇女成立了纺织组,织一匹布可挣二十二斤谷子。
然而,所有这些措施,都只能缓解根据地及其附近的灾情,对于敌占区,我们根本无法管辖,更别提赈济灾荒了。
……
26-16、冀南军区司令部;陈再道宿办室
[陈再道坐在办公桌前,端祥着手里的一封电报。宋任穷、王宏坤、王蕴瑞等人轻轻走进来。]
宋任穷:陈司令,你找我们?
陈再道(点点头,然后一指周围的几个凳子):坐吧。
[三个人走过去坐下。]
陈再道(将手里的电报往宋任穷面前一摞):这是总部和一二九师首长发来的通知。你给大家念念。
宋任穷:好。(他拿起通知,轻声念起来)陈再道、宋任穷、王宏坤、王蕴瑞:
经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共同研究,做出如下决定:一、冀南军区抽调一批县、区级和军队团、营级干部组成“后梯队”,到北方局党校参加学习。二、将冀南军区的骑兵团和第二十一团,调到冀鲁豫军区;将第七七一团、第十团、第二十团,调到太行军区。三、为了保证冀南党政军机关的安全,打算将你们迁到铁路以西办公。现在征求你们的意见。请你们尽快回复。
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