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8301
阅读:7321
发表:2016/8/31
军事
小说
卫城战士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序
说起湘西,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是土匪窝。也许,这是早年的两部影视作品《湘西剿匪记》和《乌龙山剿匪记》造成的影响吧。但历史是不可以改变的,在兵荒马乱的岁月,湘西的确窝藏着无以计数的土匪。在湘西剿匪战争结束后,据不完全统计,湘西土匪有十万余众。
每当有朋友听说我是湘西来时,表情无不表现出惊讶之色:你是湘西人?你们湘西好多土匪哦?我平静地说,你是说过去的湘西吧,土匪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了。现在的湘西,可好着呢。也有朋友应合赞到:是啊,我去过湘西吉首,那里新修了一座世界第二的矮寨铁索大桥,横跨两边峡谷,真是太壮观了。
在异地他乡,听到关于湘西的事,我都感到特别的骄傲。
我出生在湘西花垣县一个苗族地区普通的农民家庭。我们这个山区小镇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卫城,1985年改称吉卫。但老人们都习惯叫卫城,我也觉得,叫卫城比较有点地方特色,必竟,从卫城始建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据史料记载:洪武元年,为控制保靖土司及苗民叛乱,在保靖宣慰司辖地设崇山卫。而据最近考古专家发现,卫城于南宋时期就已经有相当规模了。
从小,我就听老人们讲起一个故事:大明皇帝朱元璋有一个女儿叫太平公主,她悄悄随着太子朱标南巡,来到卫城,见到满山的油茶花开放,有很多苗族姑娘和小伙子在茶花间唱歌谈情说爱,油茶花里的花蜜和油茶泡很甜,太平公主融入这些苗族姑娘们当中,和她们一起玩耍,唱歌,品饮花蜜,吃着油茶泡。她感觉这是一个世外桃源非常美丽的地方。豪华的皇宫里面,没有这里清新自在。同时,她也看中了一个很有才华的小伙子,并与他私定终身。回到皇宫,太平公主向父皇大赞卫城,并坦白自己的心事。朱元璋虽然不是很乐意,却也尊重这个女儿的意愿,同意她的婚事,并在卫城修建府邸。朱元璋不傻,在卫城修建工事,统一苗彊,何乐而不为?
清朝推翻了大明后,苗民在清廷政府的压迫下,举行了多次的反抗斗争。凤凰腊尔山的吴八月,永绥雅酉石三保等民族英雄率众起义造反,与朝廷发生血肉拼杀,用生命谱写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史歌,广为流传在百里苗彊,家喻户晓。
民族起义失败后,卫城又归清廷统辖,卫城限于缺少水资源,原准备设立的卫城厅,只能搬迁到永绥(今花垣)。卫城也只留下一座残废的旧城而已。
卫城有过辉煌,也有过沧桑,历史一页一页,没有将这一切遗忘。
军阀时期乃至解放前夕,湘西更是陷入兵荒马乱的深渊。苗族人们在官,匪,霸的权势下,饱受虐待,强抢豪夺,生灵涂碳。卫城也一样,方圆十八公里内,就有多股强权势力威慑一方。
我的太爷,据说曾是一个民团团长的秘书,最后死在别人的枪口下,埋葬在一个山窝里。到了我爷爷,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种田之余,也做点裁缝活,替人做衣服。
人之初,性本善。历史的环境和趋势,让人身不由己。话说回来,有好的生活条件,绝对不会有人会造反做坏事。所以,湘西出现很多土匪,那也是被逼出来的。到了现代,生活条件都好了,大家过得很有滋味,世界就太平了,每个人都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且不是件美事。
对《卫城战士》的构想,我也是想起村里的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的经历其实就是这篇小说的缩影。我就是用这位老人的经历写这篇小说的。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后来被逼迫当过土匪,解放后,又参加抗美援朝戴罪立功当英雄。我也只是将故事作了一些渲染加工,使这些来自普通人的传奇故事,更具艺术感染力而已。
老人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故事仍然流传在我们心中。
一
1944年的仲夏。
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长沙被日军攻陷后,益阳,常德,沅陵一路势如破竹,相继落入日军手中。大庸,石门,桑植,乾城一片混乱。局势危急,各地方政府紧张地组织民团,抓壮丁补充兵源,抵抗日军进入湘西。
密云中,太阳渐露头角,一抹亮光斜照在卫城古城墙上,满目沧桑的城墙,像一位老人孤独地伫立在边陲一隅。
“驾!驾!”
随着一声驱马的喝叫声,城外的小路上,有两人风尘仆仆地驭马而来。马蹄跃过,尘土飞扬。
两人跃马进入城内。
卫城保安团部。
这是一幢木楼房子,门板和柱子看起来都有些岁月了,斑驳沧桑,黑色的油漆脱落剥离,木材干裂,缝隙能伸入一根手指头。雕花的木格窗子,依稀可以看出这房子之前的华丽,非一般农舍可比。不是财主之家,也是商贾大宅。其实,这房子是前清一名仕子的私宅。军阀将其驱逐后,就将此作为办公的场所,一直延用至今。
两人在保安团部前落马,一名持枪门卫上前询问:请问,你们找谁?
两人不答话,径直闯入。
门卫兵慌乱起来,大声喝叫:有人擅闯保安团啦!
随即,屋里出现十余持枪的人,迅速将二人围起来,枪口瞄准着二人的脑袋。
二人站立,斜目相对打个眼色。
中年的轻轻笑道:放肆,你们胆敢伤了我们一根汗毛,叫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年青的也笑了笑,脸上表情很僵硬:叫你们的吴团长和田乡长出来迎接我们。
众人显得惊讶。
一独眼走出来:我们乡长和团长不在。你们是什么人?
中年人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一张公文,递给独眼:看了你就知道了。
独眼揣着公文,看到下方盖着的红色大印,忙递上笑脸:对不起,真是对不起,你们请!
独眼让开道,作请的姿势。
持枪的兵们也见好就收,收队退走了。
独眼带着两人来到内屋后,说道:两位长官,我们田乡长和周团长在天王庙看戏,我这就去叫他们回来,二位请稍等一会。
说完,独眼离开而去。
不一会儿,田乡长和吴团长急匆匆地赶回来。一进大门,吴团长就叫喊道:不知二位兄弟大驾光临,真是有失远迎啊,万望恕罪,恕罪。
中年人轻笑道:吴兄何罪之有啊?我们倒是打扰了二位的雅兴了,还请见谅。
吴团长笑容可掬:廖兄,多日不见,你真是越来越精神了。什么风把你给吹到我这儿来啦?
中年人抬手指向东方,道:东风,是东风把我吹到你这儿了。
吴团长疑惑:哦?
中年人笑道:想必周兄也听说了,小日本已经打到沅陵的消息?
吴团长惊讶:什么?小日本打到沅陵了?你看我,身在这穷山僻壤,什么都不知道。
中年人轻笑:吴兄真不知道?
吴团长坚定道:真不知道。
中年人认真起来:我这次来你这里,是奉了上级命令,请你吴团长和田乡长组织补充兵源,进行抗战。
吴团长感到有点为难,道:廖兄,我这民团也就百来号人,这要走了,这地面上的治安,怎么办?
中年人道:我把命令送到你这儿了,至于怎么办,,是吴兄你解决的问题,你说呢?
田乡长低声道:看来只能抓一些壮丁了。
吴团长低斥:你说什么呢?抓那些个泥腿子?都他妈的没受过训练,一去准当小日本的炮灰不可。
年青人听了二人的低语,笑道:吴团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要保全你的百姓,就得牺牲你自己了。
田乡长点点头:我们会想一个周全办法的。
年青人笑笑:那敢情好。
吴团长看了看田乡长,朝外喊叫:来人,给两位客人端茶,好生招待。
二
卫城西门城外,有一个苗族村寨,叫吉峒坪,只有三四十户人家,百余人口。
这天,吉峒坪迎来一个喜庆的日子,苗寨里有一家人娶亲,全寨子的人都来帮忙办好事。
娶亲的这家人,姓龙,男主人叫龙老那,女主人叫杨玉香。夫妻二人膝下有两个儿子,老大龙明光,老二龙明清。今儿个娶亲的是老大龙明光。
新媳妇是附近夯腊寨的,相距不过四五里地。
按照苗族婚俗习惯,出嫁的女儿,都要有陪嫁嫁妆,男方需出人手到女方家抬回来。于是,一支迎亲的队伍,吹着唢呐,吹吹打打地从夯腊寨出发了,甚是热闹。
新娘打着一把黑雨伞,哭哭啼啼地由一名被画了满脸锅灰的官亲,打着灯笼领着在前面行走,而后面都是新娘家的亲戚和兄弟姐妹们,尾随陪嫁做正客。抬着嫁妆的男人小伙子们,则晃荡着嫁妆,一摇一摆地跟随着。
迎亲队伍回到寨子里,炮竹鞭炮声响彻连天,热闹至极。
酒席开桌,所有人正喝得尽兴之时,突然,一支荷枪拾弹的民团官兵闯进寨子。
喜庆的场面一下子凌乱起来,所有人都显得惊慌失措。
吴团长和田乡长终于站出来。
田乡长清了清嗓门,高声说道:乡亲们,我是乡长田树清,今天来到吉峒坪,有件事趁着这么多人,向大家宣布,希望乡亲们支持,理解。话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要告诉乡亲们哪,日本侵略中国,目前已经打到咱们常德来了。不要好久,就有可能会打到我们这里来,为了保住我们的家园,上级决定即日招兵,政府号召,只要是正常的人,都要应征当兵,当兵光荣啊!
人群低声切语。
田乡长说完,吴团长站出来,伸出一只手指向着天空,很俨然地发表演说:乡亲们,如果没有战争,大家想做什么,就可以去做什么,我,卫城民团团长吴玉方,绝对不管你们,任其自由。但是今天,我要告诉你们,战争都快打到家门口来了,你们不去抵抗,那就只能让小鬼子把你们活活打死。于其让人屠杀,还不如奋起反抗,也许,还会有一线生机。你们当兵,政府会给你们饷银的,如果死了,你们也是光荣的战士,民族的英雄!
有人站出来,说道:吴团长,我报名当兵。
又有人跟随道:我也要当兵。
吴团长笑道:好!快快给他们登记。
自愿报名当兵的有十六人了,百数人还在疑惑和犹豫不决。
田乡长走到新婚主家龙老那前面,说道:老表,我知道你家今天大喜,也知道,你家有两个儿子,总归有一个要当兵的,你考虑一下。
老二龙明清年方十七,是个血气刚烈的小伙子,见田乡长走到父亲面前说出此番话,便上来,道:田乡长,你不用问我阿爹,我报名当兵就是了。
龙老那急了,喝斥:谁让你说话了?再说,你年龄还小,不能当兵。
田乡长笑笑:我看你崽比你聪明多了,要是鬼子来了,他们杀人,可不管你年龄大小的。在前线,在那些遭到鬼子们糟蹋过的地方,老人,小孩,孕妇,统统都被残杀,他们能做什么?
龙老那无语。眼睁睁看着龙明清在征兵表格上签名。
征兵非常顺利,整个吉峒坪人口,就报了40人。加上其他各寨的亲戚,足有80多人登记入册。
五天时间,卫城全乡征兵一千六百多人。
送兵的那天,吴团长率领着一千六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离开卫城。送行的亲人们泪眼蒙蒙,悲声四起。
三
沅陵战场,某高地。
日军的炮火非常猛烈,呼啸的炮弹在阵地上一排排地落下,所到之处,尘土飞扬,血肉纷飞。
天空中,日军的飞机群,一片片低空盘旋,投下炸弹或用重机枪扫射,我抗战官兵如割谷收麦一样,成群倒下,血流成河。
在一个小村子里,新兵连在这里等待着命令。
“全体集合!”
随着一声叫喊,一个军官缓缓走到一高处上。
众官兵赶紧排好队伍,听候着军官训话。
“报告,新兵连全体集合完毕,请师长训话!”一官兵上前敬礼道。
军官搓了搓手,抬眼看了看天空。半晌,这才开口说话:各位,我知道,你们可能都是第一次到这里来,你们没有打过仗。上级本来只安排让你们抬伤员就好,但是现在前线上,人都快死光了,你们也抬不完那么多战死的人。小鬼子已经冲过了我们的好几道防线了,我们已经没有能打仗的军队了,只能把你们派上去,用你们的身体挡住小鬼子的炮火,我问你们,怕不怕死啊?
众人无语,一片沉静。
军官扫了全场一眼,继续说道:“上前是死,后退也是死,冲锋死的,你们是英雄,是烈士,后退死的,他妈的是狗熊,是被人看不起的,他妈的一辈子都别想抬头做人。老子不给他收尸,让他喂野狗,喂狼。沅陵一旦失守了,下一个就是大庸和乾城了,用你们的生命保卫后方更多人的生命,你们死了也是值得的。”
“保卫沅陵,保卫湘西!”一人高呼,随后,千人也同声响应“保卫沅陵,保卫湘西”!
阵地上,又一轮进攻开始了。
说起湘西,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是土匪窝。也许,这是早年的两部影视作品《湘西剿匪记》和《乌龙山剿匪记》造成的影响吧。但历史是不可以改变的,在兵荒马乱的岁月,湘西的确窝藏着无以计数的土匪。在湘西剿匪战争结束后,据不完全统计,湘西土匪有十万余众。
每当有朋友听说我是湘西来时,表情无不表现出惊讶之色:你是湘西人?你们湘西好多土匪哦?我平静地说,你是说过去的湘西吧,土匪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了。现在的湘西,可好着呢。也有朋友应合赞到:是啊,我去过湘西吉首,那里新修了一座世界第二的矮寨铁索大桥,横跨两边峡谷,真是太壮观了。
在异地他乡,听到关于湘西的事,我都感到特别的骄傲。
我出生在湘西花垣县一个苗族地区普通的农民家庭。我们这个山区小镇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卫城,1985年改称吉卫。但老人们都习惯叫卫城,我也觉得,叫卫城比较有点地方特色,必竟,从卫城始建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据史料记载:洪武元年,为控制保靖土司及苗民叛乱,在保靖宣慰司辖地设崇山卫。而据最近考古专家发现,卫城于南宋时期就已经有相当规模了。
从小,我就听老人们讲起一个故事:大明皇帝朱元璋有一个女儿叫太平公主,她悄悄随着太子朱标南巡,来到卫城,见到满山的油茶花开放,有很多苗族姑娘和小伙子在茶花间唱歌谈情说爱,油茶花里的花蜜和油茶泡很甜,太平公主融入这些苗族姑娘们当中,和她们一起玩耍,唱歌,品饮花蜜,吃着油茶泡。她感觉这是一个世外桃源非常美丽的地方。豪华的皇宫里面,没有这里清新自在。同时,她也看中了一个很有才华的小伙子,并与他私定终身。回到皇宫,太平公主向父皇大赞卫城,并坦白自己的心事。朱元璋虽然不是很乐意,却也尊重这个女儿的意愿,同意她的婚事,并在卫城修建府邸。朱元璋不傻,在卫城修建工事,统一苗彊,何乐而不为?
清朝推翻了大明后,苗民在清廷政府的压迫下,举行了多次的反抗斗争。凤凰腊尔山的吴八月,永绥雅酉石三保等民族英雄率众起义造反,与朝廷发生血肉拼杀,用生命谱写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史歌,广为流传在百里苗彊,家喻户晓。
民族起义失败后,卫城又归清廷统辖,卫城限于缺少水资源,原准备设立的卫城厅,只能搬迁到永绥(今花垣)。卫城也只留下一座残废的旧城而已。
卫城有过辉煌,也有过沧桑,历史一页一页,没有将这一切遗忘。
军阀时期乃至解放前夕,湘西更是陷入兵荒马乱的深渊。苗族人们在官,匪,霸的权势下,饱受虐待,强抢豪夺,生灵涂碳。卫城也一样,方圆十八公里内,就有多股强权势力威慑一方。
我的太爷,据说曾是一个民团团长的秘书,最后死在别人的枪口下,埋葬在一个山窝里。到了我爷爷,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种田之余,也做点裁缝活,替人做衣服。
人之初,性本善。历史的环境和趋势,让人身不由己。话说回来,有好的生活条件,绝对不会有人会造反做坏事。所以,湘西出现很多土匪,那也是被逼出来的。到了现代,生活条件都好了,大家过得很有滋味,世界就太平了,每个人都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且不是件美事。
对《卫城战士》的构想,我也是想起村里的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的经历其实就是这篇小说的缩影。我就是用这位老人的经历写这篇小说的。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后来被逼迫当过土匪,解放后,又参加抗美援朝戴罪立功当英雄。我也只是将故事作了一些渲染加工,使这些来自普通人的传奇故事,更具艺术感染力而已。
老人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故事仍然流传在我们心中。
一
1944年的仲夏。
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长沙被日军攻陷后,益阳,常德,沅陵一路势如破竹,相继落入日军手中。大庸,石门,桑植,乾城一片混乱。局势危急,各地方政府紧张地组织民团,抓壮丁补充兵源,抵抗日军进入湘西。
密云中,太阳渐露头角,一抹亮光斜照在卫城古城墙上,满目沧桑的城墙,像一位老人孤独地伫立在边陲一隅。
“驾!驾!”
随着一声驱马的喝叫声,城外的小路上,有两人风尘仆仆地驭马而来。马蹄跃过,尘土飞扬。
两人跃马进入城内。
卫城保安团部。
这是一幢木楼房子,门板和柱子看起来都有些岁月了,斑驳沧桑,黑色的油漆脱落剥离,木材干裂,缝隙能伸入一根手指头。雕花的木格窗子,依稀可以看出这房子之前的华丽,非一般农舍可比。不是财主之家,也是商贾大宅。其实,这房子是前清一名仕子的私宅。军阀将其驱逐后,就将此作为办公的场所,一直延用至今。
两人在保安团部前落马,一名持枪门卫上前询问:请问,你们找谁?
两人不答话,径直闯入。
门卫兵慌乱起来,大声喝叫:有人擅闯保安团啦!
随即,屋里出现十余持枪的人,迅速将二人围起来,枪口瞄准着二人的脑袋。
二人站立,斜目相对打个眼色。
中年的轻轻笑道:放肆,你们胆敢伤了我们一根汗毛,叫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年青的也笑了笑,脸上表情很僵硬:叫你们的吴团长和田乡长出来迎接我们。
众人显得惊讶。
一独眼走出来:我们乡长和团长不在。你们是什么人?
中年人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一张公文,递给独眼:看了你就知道了。
独眼揣着公文,看到下方盖着的红色大印,忙递上笑脸:对不起,真是对不起,你们请!
独眼让开道,作请的姿势。
持枪的兵们也见好就收,收队退走了。
独眼带着两人来到内屋后,说道:两位长官,我们田乡长和周团长在天王庙看戏,我这就去叫他们回来,二位请稍等一会。
说完,独眼离开而去。
不一会儿,田乡长和吴团长急匆匆地赶回来。一进大门,吴团长就叫喊道:不知二位兄弟大驾光临,真是有失远迎啊,万望恕罪,恕罪。
中年人轻笑道:吴兄何罪之有啊?我们倒是打扰了二位的雅兴了,还请见谅。
吴团长笑容可掬:廖兄,多日不见,你真是越来越精神了。什么风把你给吹到我这儿来啦?
中年人抬手指向东方,道:东风,是东风把我吹到你这儿了。
吴团长疑惑:哦?
中年人笑道:想必周兄也听说了,小日本已经打到沅陵的消息?
吴团长惊讶:什么?小日本打到沅陵了?你看我,身在这穷山僻壤,什么都不知道。
中年人轻笑:吴兄真不知道?
吴团长坚定道:真不知道。
中年人认真起来:我这次来你这里,是奉了上级命令,请你吴团长和田乡长组织补充兵源,进行抗战。
吴团长感到有点为难,道:廖兄,我这民团也就百来号人,这要走了,这地面上的治安,怎么办?
中年人道:我把命令送到你这儿了,至于怎么办,,是吴兄你解决的问题,你说呢?
田乡长低声道:看来只能抓一些壮丁了。
吴团长低斥:你说什么呢?抓那些个泥腿子?都他妈的没受过训练,一去准当小日本的炮灰不可。
年青人听了二人的低语,笑道:吴团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要保全你的百姓,就得牺牲你自己了。
田乡长点点头:我们会想一个周全办法的。
年青人笑笑:那敢情好。
吴团长看了看田乡长,朝外喊叫:来人,给两位客人端茶,好生招待。
二
卫城西门城外,有一个苗族村寨,叫吉峒坪,只有三四十户人家,百余人口。
这天,吉峒坪迎来一个喜庆的日子,苗寨里有一家人娶亲,全寨子的人都来帮忙办好事。
娶亲的这家人,姓龙,男主人叫龙老那,女主人叫杨玉香。夫妻二人膝下有两个儿子,老大龙明光,老二龙明清。今儿个娶亲的是老大龙明光。
新媳妇是附近夯腊寨的,相距不过四五里地。
按照苗族婚俗习惯,出嫁的女儿,都要有陪嫁嫁妆,男方需出人手到女方家抬回来。于是,一支迎亲的队伍,吹着唢呐,吹吹打打地从夯腊寨出发了,甚是热闹。
新娘打着一把黑雨伞,哭哭啼啼地由一名被画了满脸锅灰的官亲,打着灯笼领着在前面行走,而后面都是新娘家的亲戚和兄弟姐妹们,尾随陪嫁做正客。抬着嫁妆的男人小伙子们,则晃荡着嫁妆,一摇一摆地跟随着。
迎亲队伍回到寨子里,炮竹鞭炮声响彻连天,热闹至极。
酒席开桌,所有人正喝得尽兴之时,突然,一支荷枪拾弹的民团官兵闯进寨子。
喜庆的场面一下子凌乱起来,所有人都显得惊慌失措。
吴团长和田乡长终于站出来。
田乡长清了清嗓门,高声说道:乡亲们,我是乡长田树清,今天来到吉峒坪,有件事趁着这么多人,向大家宣布,希望乡亲们支持,理解。话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要告诉乡亲们哪,日本侵略中国,目前已经打到咱们常德来了。不要好久,就有可能会打到我们这里来,为了保住我们的家园,上级决定即日招兵,政府号召,只要是正常的人,都要应征当兵,当兵光荣啊!
人群低声切语。
田乡长说完,吴团长站出来,伸出一只手指向着天空,很俨然地发表演说:乡亲们,如果没有战争,大家想做什么,就可以去做什么,我,卫城民团团长吴玉方,绝对不管你们,任其自由。但是今天,我要告诉你们,战争都快打到家门口来了,你们不去抵抗,那就只能让小鬼子把你们活活打死。于其让人屠杀,还不如奋起反抗,也许,还会有一线生机。你们当兵,政府会给你们饷银的,如果死了,你们也是光荣的战士,民族的英雄!
有人站出来,说道:吴团长,我报名当兵。
又有人跟随道:我也要当兵。
吴团长笑道:好!快快给他们登记。
自愿报名当兵的有十六人了,百数人还在疑惑和犹豫不决。
田乡长走到新婚主家龙老那前面,说道:老表,我知道你家今天大喜,也知道,你家有两个儿子,总归有一个要当兵的,你考虑一下。
老二龙明清年方十七,是个血气刚烈的小伙子,见田乡长走到父亲面前说出此番话,便上来,道:田乡长,你不用问我阿爹,我报名当兵就是了。
龙老那急了,喝斥:谁让你说话了?再说,你年龄还小,不能当兵。
田乡长笑笑:我看你崽比你聪明多了,要是鬼子来了,他们杀人,可不管你年龄大小的。在前线,在那些遭到鬼子们糟蹋过的地方,老人,小孩,孕妇,统统都被残杀,他们能做什么?
龙老那无语。眼睁睁看着龙明清在征兵表格上签名。
征兵非常顺利,整个吉峒坪人口,就报了40人。加上其他各寨的亲戚,足有80多人登记入册。
五天时间,卫城全乡征兵一千六百多人。
送兵的那天,吴团长率领着一千六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离开卫城。送行的亲人们泪眼蒙蒙,悲声四起。
三
沅陵战场,某高地。
日军的炮火非常猛烈,呼啸的炮弹在阵地上一排排地落下,所到之处,尘土飞扬,血肉纷飞。
天空中,日军的飞机群,一片片低空盘旋,投下炸弹或用重机枪扫射,我抗战官兵如割谷收麦一样,成群倒下,血流成河。
在一个小村子里,新兵连在这里等待着命令。
“全体集合!”
随着一声叫喊,一个军官缓缓走到一高处上。
众官兵赶紧排好队伍,听候着军官训话。
“报告,新兵连全体集合完毕,请师长训话!”一官兵上前敬礼道。
军官搓了搓手,抬眼看了看天空。半晌,这才开口说话:各位,我知道,你们可能都是第一次到这里来,你们没有打过仗。上级本来只安排让你们抬伤员就好,但是现在前线上,人都快死光了,你们也抬不完那么多战死的人。小鬼子已经冲过了我们的好几道防线了,我们已经没有能打仗的军队了,只能把你们派上去,用你们的身体挡住小鬼子的炮火,我问你们,怕不怕死啊?
众人无语,一片沉静。
军官扫了全场一眼,继续说道:“上前是死,后退也是死,冲锋死的,你们是英雄,是烈士,后退死的,他妈的是狗熊,是被人看不起的,他妈的一辈子都别想抬头做人。老子不给他收尸,让他喂野狗,喂狼。沅陵一旦失守了,下一个就是大庸和乾城了,用你们的生命保卫后方更多人的生命,你们死了也是值得的。”
“保卫沅陵,保卫湘西!”一人高呼,随后,千人也同声响应“保卫沅陵,保卫湘西”!
阵地上,又一轮进攻开始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