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43060
阅读:5009
发表:2021/9/9
108章 主旋律,,军事 小说
《远东神机》第28-54章
1-27
28-54
55-81
82-108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第 28 章
叶戈尔少校带着他们,走进了白房子。
在一间空旷的房间里,中间摆着一张巨大的木头桌子。少校把他们领到大木桌子旁边,从桌子上拿起一支钢笔。
“这个非常有用,看起来是一支普通的自来水钢笔,可里面安装了一支点三八的玻璃安瓶,装满了催泪瓦斯。现在我们每个特工,随身都带着它,一旦你被抓了,可以这样按一下。”少校比划着,并没有真正按动,“马上会喷出足够的气体,把你身边日本人的眼睛给喷瞎了。”
叶戈尔少校让他们蹲下来,朝桌子下面看。
一大堆死老鼠。
“天呐,太恶心了,”蒋毅帆有点呕着说。
“别担心,小伙子,它们都非常安全,已经消过毒的,完全没有病毒。” 叶戈尔少校急忙解释着。
“再消毒,也是老鼠。”崔龙吉小声地说。
“也算吧,不过确切地说,只是个老鼠皮,是晾干后再喷上消毒剂的老鼠皮,里面填充了塑料炸药,再重新缝好后恢复原状,是不是和真的一样?” 叶戈尔少校笑着说,“使用前插上雷管,它就成了一个爆炸装置。不仔细看的话,它就是一只死老鼠。”
看上去,叶戈尔少校挺喜欢这些死老鼠的,他接着说,“可以由一个简单的延时保险丝来定时引爆,也可以扔进火堆里直接引爆,不过,一旦把它扔进火里,你得赶紧跑,跑慢了都不行。我承认,这很危险,不过用起来非常有效。”
“爆破声,很大吗?”廖柯夫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耳朵。
“我听起来不大,” 叶戈尔少校笑了。
“有没有用于无声格杀的?”廖柯夫问道。
“无声格杀?” 叶戈尔少校边重复着边向前走着。
叶戈尔少校一瘸一拐地朝着另一个房间走去,他们三个人默默地跟在后面。他们都很享受这个过程,在这里见到的东西,是以前他们在外面从未见到过的。
还没有走近这个房间,一股热浪就扑面而来。
他们走到门口,往里面一看,原来,房间里面有一个微型的熔炉,一个身穿防护服的工匠正在吹制玻璃泡。
廖柯夫以前见过的,都是吹制一些玻璃器皿的手工作坊。玻璃工匠手持一根两米来长的空心钢管,一端从熔炉里蘸取一点像胶水那样的玻璃液,用另一端作为吹嘴,往里面吹气,把玻璃液先吹成玻璃泡,然后再利用手艺加模具,把玻璃泡吹成各种各样的玻璃器皿。
而眼前的情景,就像是一幅缩小了十倍的微型景观。原来很大的熔炉,现在看上去像一口铁锅,连空心钢管也短了细了很多,前端的玻璃液只有手指尖大小,一位工匠好像在吹制什么小瓶小扣之类的玩具。
叶戈尔少校并没有领他们进入到这个热气腾腾的房间,只说了一句,“里面太热,也太危险。等你们出发时,就知道那东西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啦。”说得大家有点云山雾罩似的,可谁也没好意思细问。
从外面看似不大的一个白房子,越往里面走越发现还有许多机械的操作间,每个房间都有两三个工作台,每个工作台上,都有一名工匠操作着,或磨制,或捶打,或焊接,或锯断,打造出一些非常规武器的模样,奇形怪状的。
走着走着,见到那个朝鲜人远远地还没有跟上来,走在前面的叶戈尔少校,突然转过身来对旁边的廖柯夫说道,“你认为那个小个子能对付了日本人?”他指的是后面远处的崔龙吉。
“当然了,没问题的。”廖柯夫回答。
“那好吧,你们跟我来,我倒要看看你们表现得到底怎么样。” 叶戈尔少校说着。
第 29 章
叶戈尔少校领着他们三个人,沿着一条黑黢黢弯曲曲的金属楼梯走下来,进入到白房子的底层,是一个比预想要大得多的地下室。
这个巨大的地下空间,曾经用来存放一些不需要的旧家具,还有大量的葡萄酒木桶,现在都已经被清理出来,改为了新的用途。
他们穿过没有窗户的大房间,地下室的屋顶很低,是由红砖砌成的,呈拱状曲线形,就像铁路隧道的拱门底面形状,上面安装着一些临时的灯。每一处墙面都清洗得很干净,不过,年久失修和潮湿发霉的独特气味,仍然存在并散发出来。
他们走到了最里面,是一个长长的低矮房间,这是一个枪支试验室兼超小型射击场。
一张长桌子上,放着五六件武器,周围还有各种口径的子弹。一个真人大小的纸靶,被钉在木板上,固定在一个沙袋上,靠在远处的墙边。打过的子弹壳,散落在地面上。房间里弥漫着弹药打过的硝烟味。
叶戈尔少校叫过来两个人,把上一次测试武器时留下的碎片清理干净,重新取来一小盒新的9毫米子弹和新的纸靶。最后,把一个类似小提琴的盒子放到了桌子上。
蒋毅帆盯着叶戈尔少校打开盒子,从里面取出一件明显不同寻常的武器。它看上去只不过是一根长长的钢管,尾部呈球状,下面连着一个简易的击发装置。
叶戈尔少校拿过来一个短小矮胖的弹匣,装上了6发9毫米子弹,然后把弹匣插进了扳机护罩后面的枪管上。叶戈尔少校把上了膛的长枪交给蒋毅帆,蒋毅帆小心翼翼地接了过来。
“小伙子,你觉得怎么样?” 叶戈尔少校问着蒋毅帆。
“看起来像一根带扳机的排水管,”蒋毅帆平淡地说。
“是有点像,不过,要的就是这种外表的欺骗性,” 叶戈尔少校解释着,“现代工程上都采用这样的方式,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消音武器样本了。”
“消音,”蒋毅帆问道,“你是说无声?”
“真的,几乎听不见声音。”
蒋毅帆发现自己对武器有了全新的认识。
叶戈尔少校俯身指出这支枪的特征,“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装置。就像你把一个三十厘米的钢瓶,放进一个大木桶里面。子弹是螺旋运动的,后部是螺旋管,消音器的膨散室在这儿,”他轻轻敲了敲枪管的中部,“前部的隔板和吸音板,可以抑制声音。这个弹匣还可作为枪把。”
蒋毅帆举起长枪,对准了沙袋,“射程呢?”
“理论上讲,十米到十二米,但我不建议你打那么远,最好是比较近的目标。”
蒋毅帆把枪管上的准星,瞄准了沙袋上的纸靶,用双手小心地平衡着,举着大约一公斤多的枪管重量,深吸了一口气,握住枪管,然后扣动了扳机。
一声轻微的爆裂声,表示着子弹已经发射出去了。
蒋毅帆把钢管放下,放回到长桌子上。一名技术人员过去取回了纸靶,大家围了过来,仔细看着纸靶上子弹射中的位置,和子弹裂开的大小。
“打在了胸口上,”崔龙吉说。
“打得不错,小伙子,” 叶戈尔少校说。
“是武器不错,叶戈尔少校,”蒋毅帆既赞许又谦虚地说,“这枪叫什么名字呀?”
“试验阶段,还没起名呢。” 叶戈尔少校说。
“就叫它叶氏消音枪吧。”蒋毅帆笑着说。
“我看行,”廖柯夫表示同意,接过这支叶氏消音枪,也射了一发子弹。其实,他以前用过这支枪的前一个版本。当时刚开始试验,声音比现在的要大一点,他曾用它近距离打死过一个日本哨兵,实战效果非常好。
廖柯夫把叶氏消音枪放到桌子上的时候,猛然想起来不久前,另一张桌子上放着的那张黑白照片。
就像叶戈尔少校一样,那个德国人卢尔维德教授,也在日本人的实验室里,研发着新式武器。和叶戈尔少校不同的是,他在一生中可能从未打过一枪,但如果让他的研究再继续下去的话,成千上万的盟军战士将会失去生命。为了不让更多的人离开这个世界,只能让他先离开这个世界了。
该轮到崔龙吉了。
这个比叶氏消音枪高不了多少的小个子,边端着枪,边低声骂了一句,“太他妈的长了。”
“是又高又大,” 叶戈尔少校冷冷地说,他打量了一眼崔龙吉,“我看你就别打了,把枪杀的事儿,就交给他们两个吧。”
崔龙吉没有理会叶戈尔少校的冷嘲热讽,举枪就射,好像瞄都没瞄。
等那个技术人员把纸靶取回来,大家一看,都惊得目瞪口呆:
子弹正正好好, 不偏不倚,正中眉心。
第 30 章
蒋毅帆面对不断以重拳击打自己的这个人,极力控制住内心的怒火。
到目前为止,尽管蒋毅帆在顽强地抵抗着,可自己的处境越来越糟糕,一次又一次被打倒在地上,他一次又一次地爬了起来。
他的全身因为受到强烈的击打,而有些抽搐。可蒋毅帆是个十分坚强的人,绝不会轻易服输。
他咬了咬牙,慢慢地爬起来,又猛烈地向对手扑过去。他用右手向对手躯干部分虚晃了一下,然后瞅准了对手的一个空挡,用左手直拳猛击对手脑部的太阳穴。
而对手只是轻轻地闪动了一下,躲过迎面而来的拳头,并利用蒋毅帆攻击失去平衡的瞬间,顺势抓住他伸出的手臂,同时翻掌扭动,加上左腿顶住他冲过来的下身,竟把蒋毅帆抡到了空中,最后把他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当蒋毅帆被掀翻在空中的时候,才意识到对手是如此的老辣,正是利用自己的愤怒和全力的反扑,卖了个破绽,抓住自己失去平衡的机会,最后击倒了自己。
蒋毅帆使尽全身力气,才勉强在垫子上翻了个身,他尽力不让自己发出呻吟的声音,想再一次从地上爬起来。
围观的人,不嫌事大,都跟着瞎起哄,“狠狠地踢他的蛋蛋!”穿着一双皮靴的对手,真的朝蒋毅帆走过来,抡圆了大腿,猛踢过来。
蒋毅帆下意识用双手保护着自己的裆部,可是并没有挨到任何踢打。原来,对手的皮靴,在离自己裆部一寸远的地方,停了下来。
“谢谢你,小伙子,有狠劲!”对手礼貌地说,“你现在可以起来了,”他把双手伸过来,把蒋毅帆从地上扶了起来。
把蒋毅帆打翻在地的对手,他叫谢尔盖,是个中国武术教练,当年在哈尔滨当过警察,现在是无声格杀的训练专家。
“好了,今天就训练到这里,你们的进步很快。”谢尔盖教练看了一眼廖柯夫他们。
行动小队的三个人,从谢尔盖的武馆走出来。廖柯夫边走边关切地问着蒋毅帆怎么样,蒋毅帆全身疼痛,四肢无力,但他耸了耸肩,表示没事儿。
蒋毅帆自认有一点武术的底子,小时候跟隔壁老王,学过几套长拳。到了部队,全营上下也没有遇到过什么对手,就连进入苏联后在北野营,打几个老毛子也并不费劲。可今天怎么就像个小孩子和一个成年人搏斗一样,被对手轻易地就给摔在了垫子上,连反攻的机会都没有。
“我被他摔得更狠,”崔龙吉安慰着蒋毅帆,“看来这种格杀,不大适合我这样的,还是把这些活儿,都留给你们吧。”
“谢尔盖的确厉害,他的无声格杀术,把中国武术和俄罗斯西斯特玛的精华部分柔和在一起,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学习,三天可能太短了,不过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了。”
“我会好好学的,你放心,廖队长,三天之后,我会同样把他放倒的!”蒋毅帆坚定地说。
午餐是典型的苏军战时食品,盘子里是不稀不干的罗宋汤,一人一大块黑列巴。桌子中间摆了一小碟红肠,不知道是从哪里搞来的,蒋毅帆没有力气去多问,他现在连拿刀叉筷子的劲儿也没有了。不过,他有点奇怪,平日天天吃的这些没什么滋味的东西,今天怎么会散发着如此刺鼻的香味?
那还用问,鼻子还没有被打坏呗!
蒋毅帆不得不承认,比自己年轻的廖柯夫,的确有一套,他安排的这些训练计划,确实非常非常实用。
廖柯夫不知道都从什么鬼地方,挖出了这些稀奇古怪的人。每个人都是某种专项的行家,有着自己独到的手段、技巧和工具,你甚至都不能用任何想象,来形容他们富有魅力的专长。
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是在学校里无法获得的,没有一个正统正规的老师会教你这些不正统不正规的东西。
他们三个人,加上一辆乌拉尔摩托车,就是这样,天天往返于各种场地之间,参加了各式各样的课堂或讲座,从野外生存都险境逃生,从安全破解到机电维修。尽管他们一开始感觉到,就像几个小学生,在听吉米多维奇讲高等数学分析,不过后来,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学到了太多的东西,有些东西甚至这一辈子都用不完。
当然,有些东西可能这一辈子也用不上,如同我们以前学过的那许多许多东西。
今天下午,又是一堂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什么课。
廖柯夫在吃午饭时就介绍了,“你们知道吗,这个老师不错,”他笑了笑,“因为他是新来的。”他边说着,边撕了一块黑列巴,塞进了嘴里。
站在前面的,一看上去就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年轻人,他似乎对自己的才华和自己的能力,都非常有把握。他准时开始讲课,毫无拘束地说:“我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讲一讲战时宣传艺术与技巧,以及对瓦解敌人的实际用途。”他用一种威严的声音说话,略带一些贵族口音,不知道为什么,会让你不得不听着他讲的那些东西。
下课的时候,就连崔龙吉也不得不承认,他一句都没听懂。而蒋毅帆却也不得不承认,他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竟然学到了这么多的东西。
学习嘛,总是这样,有人收获了许多,有人却一句没懂。
第 31 章
在新京的大同大街与新发路交叉的地方,有一个小转盘,叫新发广场。
这种小转盘,用在没有红绿灯的交叉路口,在当时的平面交通体系里,还算是挺先进的。因此,在新京,也就是长春,有不少这样大大小小的转盘,也称为,什么什么广场。
在新发广场的西北角,坐落着一座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这在当时就算是很高大很气派的建筑了。
这座建筑,外部设计是所谓的东西文化结合的“兴亚式”,而中央顶部的帝冠式样,是按日本大阪城阁楼式样搬来的简约版,而内部结构布局均匀合理、庄严肃穆、装修豪华、装饰精致。整体风格显然是典型而纯正的大和风格。
在这座建筑的东门,挂着一块大木牌,上面用日文和中文书写着:大日本帝国大使馆。
什么大使馆?
是日本帝国驻满洲国的大使馆。
大使是谁?
现任是山田乙三,就是不跟他爸姓的那位。对,就是那位山田乙三大将。
那前任呢?
你问那么多干嘛?这么说吧:谁是日本关东军的总司令长官,谁就是大使。
服不?这就是日本人。
说白了就是:大使就是关东军总司令。对了!大使馆就是关东军总司令部。
所以,新发广场西北角的这座建筑,实际上,就是日本关东军总司令部。
日本风格,你不服不行啊!
山田乙三大将,或者叫山田乙三大使,他在总司令部或者叫大使馆里的办公室,大得出奇,甚至可以装得下一架小飞机。
此时,焦头烂额的日本关东军总司令,专门叫人把德国专家卢尔维德教授给请来了。总司令可没功夫老往你那跑,上次送你去试飞基地,已经算是给你很大面子了。
卢尔维德教授坐在山田乙三大将对面的一张豪华的清宫椅子上,椅子是用柔软的蒙古牛皮和上漆的金丝楠木制成的,可他却坐得一点也不舒服。
“我向天皇和陆军总部都保证过,米拉伊号会很快进行实战测试。你来的时候也向我打了保票,不过,我听说,现在的试飞结果还是很糟糕。” 山田乙三大将说得还算客气。
一名警卫敲门进来,端着一个银盘子,想给他们送两杯日本茶,山田乙三大将不耐烦地向他挥了挥手,示意他赶快出去。
“我一直认为,你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成功希望,可现在不仅好消息没有听到,反而都是坏消息传过来,听说上一次的试飞员,连尸体都被液体燃料给烧焦了,是吗?” 山田乙三大将盯着卢尔维德教授问道。
叶戈尔少校带着他们,走进了白房子。
在一间空旷的房间里,中间摆着一张巨大的木头桌子。少校把他们领到大木桌子旁边,从桌子上拿起一支钢笔。
“这个非常有用,看起来是一支普通的自来水钢笔,可里面安装了一支点三八的玻璃安瓶,装满了催泪瓦斯。现在我们每个特工,随身都带着它,一旦你被抓了,可以这样按一下。”少校比划着,并没有真正按动,“马上会喷出足够的气体,把你身边日本人的眼睛给喷瞎了。”
叶戈尔少校让他们蹲下来,朝桌子下面看。
一大堆死老鼠。
“天呐,太恶心了,”蒋毅帆有点呕着说。
“别担心,小伙子,它们都非常安全,已经消过毒的,完全没有病毒。” 叶戈尔少校急忙解释着。
“再消毒,也是老鼠。”崔龙吉小声地说。
“也算吧,不过确切地说,只是个老鼠皮,是晾干后再喷上消毒剂的老鼠皮,里面填充了塑料炸药,再重新缝好后恢复原状,是不是和真的一样?” 叶戈尔少校笑着说,“使用前插上雷管,它就成了一个爆炸装置。不仔细看的话,它就是一只死老鼠。”
看上去,叶戈尔少校挺喜欢这些死老鼠的,他接着说,“可以由一个简单的延时保险丝来定时引爆,也可以扔进火堆里直接引爆,不过,一旦把它扔进火里,你得赶紧跑,跑慢了都不行。我承认,这很危险,不过用起来非常有效。”
“爆破声,很大吗?”廖柯夫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耳朵。
“我听起来不大,” 叶戈尔少校笑了。
“有没有用于无声格杀的?”廖柯夫问道。
“无声格杀?” 叶戈尔少校边重复着边向前走着。
叶戈尔少校一瘸一拐地朝着另一个房间走去,他们三个人默默地跟在后面。他们都很享受这个过程,在这里见到的东西,是以前他们在外面从未见到过的。
还没有走近这个房间,一股热浪就扑面而来。
他们走到门口,往里面一看,原来,房间里面有一个微型的熔炉,一个身穿防护服的工匠正在吹制玻璃泡。
廖柯夫以前见过的,都是吹制一些玻璃器皿的手工作坊。玻璃工匠手持一根两米来长的空心钢管,一端从熔炉里蘸取一点像胶水那样的玻璃液,用另一端作为吹嘴,往里面吹气,把玻璃液先吹成玻璃泡,然后再利用手艺加模具,把玻璃泡吹成各种各样的玻璃器皿。
而眼前的情景,就像是一幅缩小了十倍的微型景观。原来很大的熔炉,现在看上去像一口铁锅,连空心钢管也短了细了很多,前端的玻璃液只有手指尖大小,一位工匠好像在吹制什么小瓶小扣之类的玩具。
叶戈尔少校并没有领他们进入到这个热气腾腾的房间,只说了一句,“里面太热,也太危险。等你们出发时,就知道那东西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啦。”说得大家有点云山雾罩似的,可谁也没好意思细问。
从外面看似不大的一个白房子,越往里面走越发现还有许多机械的操作间,每个房间都有两三个工作台,每个工作台上,都有一名工匠操作着,或磨制,或捶打,或焊接,或锯断,打造出一些非常规武器的模样,奇形怪状的。
走着走着,见到那个朝鲜人远远地还没有跟上来,走在前面的叶戈尔少校,突然转过身来对旁边的廖柯夫说道,“你认为那个小个子能对付了日本人?”他指的是后面远处的崔龙吉。
“当然了,没问题的。”廖柯夫回答。
“那好吧,你们跟我来,我倒要看看你们表现得到底怎么样。” 叶戈尔少校说着。
第 29 章
叶戈尔少校领着他们三个人,沿着一条黑黢黢弯曲曲的金属楼梯走下来,进入到白房子的底层,是一个比预想要大得多的地下室。
这个巨大的地下空间,曾经用来存放一些不需要的旧家具,还有大量的葡萄酒木桶,现在都已经被清理出来,改为了新的用途。
他们穿过没有窗户的大房间,地下室的屋顶很低,是由红砖砌成的,呈拱状曲线形,就像铁路隧道的拱门底面形状,上面安装着一些临时的灯。每一处墙面都清洗得很干净,不过,年久失修和潮湿发霉的独特气味,仍然存在并散发出来。
他们走到了最里面,是一个长长的低矮房间,这是一个枪支试验室兼超小型射击场。
一张长桌子上,放着五六件武器,周围还有各种口径的子弹。一个真人大小的纸靶,被钉在木板上,固定在一个沙袋上,靠在远处的墙边。打过的子弹壳,散落在地面上。房间里弥漫着弹药打过的硝烟味。
叶戈尔少校叫过来两个人,把上一次测试武器时留下的碎片清理干净,重新取来一小盒新的9毫米子弹和新的纸靶。最后,把一个类似小提琴的盒子放到了桌子上。
蒋毅帆盯着叶戈尔少校打开盒子,从里面取出一件明显不同寻常的武器。它看上去只不过是一根长长的钢管,尾部呈球状,下面连着一个简易的击发装置。
叶戈尔少校拿过来一个短小矮胖的弹匣,装上了6发9毫米子弹,然后把弹匣插进了扳机护罩后面的枪管上。叶戈尔少校把上了膛的长枪交给蒋毅帆,蒋毅帆小心翼翼地接了过来。
“小伙子,你觉得怎么样?” 叶戈尔少校问着蒋毅帆。
“看起来像一根带扳机的排水管,”蒋毅帆平淡地说。
“是有点像,不过,要的就是这种外表的欺骗性,” 叶戈尔少校解释着,“现代工程上都采用这样的方式,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消音武器样本了。”
“消音,”蒋毅帆问道,“你是说无声?”
“真的,几乎听不见声音。”
蒋毅帆发现自己对武器有了全新的认识。
叶戈尔少校俯身指出这支枪的特征,“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装置。就像你把一个三十厘米的钢瓶,放进一个大木桶里面。子弹是螺旋运动的,后部是螺旋管,消音器的膨散室在这儿,”他轻轻敲了敲枪管的中部,“前部的隔板和吸音板,可以抑制声音。这个弹匣还可作为枪把。”
蒋毅帆举起长枪,对准了沙袋,“射程呢?”
“理论上讲,十米到十二米,但我不建议你打那么远,最好是比较近的目标。”
蒋毅帆把枪管上的准星,瞄准了沙袋上的纸靶,用双手小心地平衡着,举着大约一公斤多的枪管重量,深吸了一口气,握住枪管,然后扣动了扳机。
一声轻微的爆裂声,表示着子弹已经发射出去了。
蒋毅帆把钢管放下,放回到长桌子上。一名技术人员过去取回了纸靶,大家围了过来,仔细看着纸靶上子弹射中的位置,和子弹裂开的大小。
“打在了胸口上,”崔龙吉说。
“打得不错,小伙子,” 叶戈尔少校说。
“是武器不错,叶戈尔少校,”蒋毅帆既赞许又谦虚地说,“这枪叫什么名字呀?”
“试验阶段,还没起名呢。” 叶戈尔少校说。
“就叫它叶氏消音枪吧。”蒋毅帆笑着说。
“我看行,”廖柯夫表示同意,接过这支叶氏消音枪,也射了一发子弹。其实,他以前用过这支枪的前一个版本。当时刚开始试验,声音比现在的要大一点,他曾用它近距离打死过一个日本哨兵,实战效果非常好。
廖柯夫把叶氏消音枪放到桌子上的时候,猛然想起来不久前,另一张桌子上放着的那张黑白照片。
就像叶戈尔少校一样,那个德国人卢尔维德教授,也在日本人的实验室里,研发着新式武器。和叶戈尔少校不同的是,他在一生中可能从未打过一枪,但如果让他的研究再继续下去的话,成千上万的盟军战士将会失去生命。为了不让更多的人离开这个世界,只能让他先离开这个世界了。
该轮到崔龙吉了。
这个比叶氏消音枪高不了多少的小个子,边端着枪,边低声骂了一句,“太他妈的长了。”
“是又高又大,” 叶戈尔少校冷冷地说,他打量了一眼崔龙吉,“我看你就别打了,把枪杀的事儿,就交给他们两个吧。”
崔龙吉没有理会叶戈尔少校的冷嘲热讽,举枪就射,好像瞄都没瞄。
等那个技术人员把纸靶取回来,大家一看,都惊得目瞪口呆:
子弹正正好好, 不偏不倚,正中眉心。
第 30 章
蒋毅帆面对不断以重拳击打自己的这个人,极力控制住内心的怒火。
到目前为止,尽管蒋毅帆在顽强地抵抗着,可自己的处境越来越糟糕,一次又一次被打倒在地上,他一次又一次地爬了起来。
他的全身因为受到强烈的击打,而有些抽搐。可蒋毅帆是个十分坚强的人,绝不会轻易服输。
他咬了咬牙,慢慢地爬起来,又猛烈地向对手扑过去。他用右手向对手躯干部分虚晃了一下,然后瞅准了对手的一个空挡,用左手直拳猛击对手脑部的太阳穴。
而对手只是轻轻地闪动了一下,躲过迎面而来的拳头,并利用蒋毅帆攻击失去平衡的瞬间,顺势抓住他伸出的手臂,同时翻掌扭动,加上左腿顶住他冲过来的下身,竟把蒋毅帆抡到了空中,最后把他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当蒋毅帆被掀翻在空中的时候,才意识到对手是如此的老辣,正是利用自己的愤怒和全力的反扑,卖了个破绽,抓住自己失去平衡的机会,最后击倒了自己。
蒋毅帆使尽全身力气,才勉强在垫子上翻了个身,他尽力不让自己发出呻吟的声音,想再一次从地上爬起来。
围观的人,不嫌事大,都跟着瞎起哄,“狠狠地踢他的蛋蛋!”穿着一双皮靴的对手,真的朝蒋毅帆走过来,抡圆了大腿,猛踢过来。
蒋毅帆下意识用双手保护着自己的裆部,可是并没有挨到任何踢打。原来,对手的皮靴,在离自己裆部一寸远的地方,停了下来。
“谢谢你,小伙子,有狠劲!”对手礼貌地说,“你现在可以起来了,”他把双手伸过来,把蒋毅帆从地上扶了起来。
把蒋毅帆打翻在地的对手,他叫谢尔盖,是个中国武术教练,当年在哈尔滨当过警察,现在是无声格杀的训练专家。
“好了,今天就训练到这里,你们的进步很快。”谢尔盖教练看了一眼廖柯夫他们。
行动小队的三个人,从谢尔盖的武馆走出来。廖柯夫边走边关切地问着蒋毅帆怎么样,蒋毅帆全身疼痛,四肢无力,但他耸了耸肩,表示没事儿。
蒋毅帆自认有一点武术的底子,小时候跟隔壁老王,学过几套长拳。到了部队,全营上下也没有遇到过什么对手,就连进入苏联后在北野营,打几个老毛子也并不费劲。可今天怎么就像个小孩子和一个成年人搏斗一样,被对手轻易地就给摔在了垫子上,连反攻的机会都没有。
“我被他摔得更狠,”崔龙吉安慰着蒋毅帆,“看来这种格杀,不大适合我这样的,还是把这些活儿,都留给你们吧。”
“谢尔盖的确厉害,他的无声格杀术,把中国武术和俄罗斯西斯特玛的精华部分柔和在一起,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学习,三天可能太短了,不过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了。”
“我会好好学的,你放心,廖队长,三天之后,我会同样把他放倒的!”蒋毅帆坚定地说。
午餐是典型的苏军战时食品,盘子里是不稀不干的罗宋汤,一人一大块黑列巴。桌子中间摆了一小碟红肠,不知道是从哪里搞来的,蒋毅帆没有力气去多问,他现在连拿刀叉筷子的劲儿也没有了。不过,他有点奇怪,平日天天吃的这些没什么滋味的东西,今天怎么会散发着如此刺鼻的香味?
那还用问,鼻子还没有被打坏呗!
蒋毅帆不得不承认,比自己年轻的廖柯夫,的确有一套,他安排的这些训练计划,确实非常非常实用。
廖柯夫不知道都从什么鬼地方,挖出了这些稀奇古怪的人。每个人都是某种专项的行家,有着自己独到的手段、技巧和工具,你甚至都不能用任何想象,来形容他们富有魅力的专长。
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是在学校里无法获得的,没有一个正统正规的老师会教你这些不正统不正规的东西。
他们三个人,加上一辆乌拉尔摩托车,就是这样,天天往返于各种场地之间,参加了各式各样的课堂或讲座,从野外生存都险境逃生,从安全破解到机电维修。尽管他们一开始感觉到,就像几个小学生,在听吉米多维奇讲高等数学分析,不过后来,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学到了太多的东西,有些东西甚至这一辈子都用不完。
当然,有些东西可能这一辈子也用不上,如同我们以前学过的那许多许多东西。
今天下午,又是一堂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什么课。
廖柯夫在吃午饭时就介绍了,“你们知道吗,这个老师不错,”他笑了笑,“因为他是新来的。”他边说着,边撕了一块黑列巴,塞进了嘴里。
站在前面的,一看上去就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年轻人,他似乎对自己的才华和自己的能力,都非常有把握。他准时开始讲课,毫无拘束地说:“我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讲一讲战时宣传艺术与技巧,以及对瓦解敌人的实际用途。”他用一种威严的声音说话,略带一些贵族口音,不知道为什么,会让你不得不听着他讲的那些东西。
下课的时候,就连崔龙吉也不得不承认,他一句都没听懂。而蒋毅帆却也不得不承认,他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竟然学到了这么多的东西。
学习嘛,总是这样,有人收获了许多,有人却一句没懂。
第 31 章
在新京的大同大街与新发路交叉的地方,有一个小转盘,叫新发广场。
这种小转盘,用在没有红绿灯的交叉路口,在当时的平面交通体系里,还算是挺先进的。因此,在新京,也就是长春,有不少这样大大小小的转盘,也称为,什么什么广场。
在新发广场的西北角,坐落着一座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这在当时就算是很高大很气派的建筑了。
这座建筑,外部设计是所谓的东西文化结合的“兴亚式”,而中央顶部的帝冠式样,是按日本大阪城阁楼式样搬来的简约版,而内部结构布局均匀合理、庄严肃穆、装修豪华、装饰精致。整体风格显然是典型而纯正的大和风格。
在这座建筑的东门,挂着一块大木牌,上面用日文和中文书写着:大日本帝国大使馆。
什么大使馆?
是日本帝国驻满洲国的大使馆。
大使是谁?
现任是山田乙三,就是不跟他爸姓的那位。对,就是那位山田乙三大将。
那前任呢?
你问那么多干嘛?这么说吧:谁是日本关东军的总司令长官,谁就是大使。
服不?这就是日本人。
说白了就是:大使就是关东军总司令。对了!大使馆就是关东军总司令部。
所以,新发广场西北角的这座建筑,实际上,就是日本关东军总司令部。
日本风格,你不服不行啊!
山田乙三大将,或者叫山田乙三大使,他在总司令部或者叫大使馆里的办公室,大得出奇,甚至可以装得下一架小飞机。
此时,焦头烂额的日本关东军总司令,专门叫人把德国专家卢尔维德教授给请来了。总司令可没功夫老往你那跑,上次送你去试飞基地,已经算是给你很大面子了。
卢尔维德教授坐在山田乙三大将对面的一张豪华的清宫椅子上,椅子是用柔软的蒙古牛皮和上漆的金丝楠木制成的,可他却坐得一点也不舒服。
“我向天皇和陆军总部都保证过,米拉伊号会很快进行实战测试。你来的时候也向我打了保票,不过,我听说,现在的试飞结果还是很糟糕。” 山田乙三大将说得还算客气。
一名警卫敲门进来,端着一个银盘子,想给他们送两杯日本茶,山田乙三大将不耐烦地向他挥了挥手,示意他赶快出去。
“我一直认为,你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成功希望,可现在不仅好消息没有听到,反而都是坏消息传过来,听说上一次的试飞员,连尸体都被液体燃料给烧焦了,是吗?” 山田乙三大将盯着卢尔维德教授问道。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