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34160
成片时长:约109分钟
阅读:15323
发表:2013/8/20
爱情,农村
电影剧本
五个知青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北京卫迎煦家,秋,晚上。
妈妈在写信,手有些颤抖,眼含泪水。
知青院落,白天。
卫迎煦刚收工回来,骑着单车的邮递员,停在柴门口“卫迎煦,信。”
她撂下锄头,拆读那信。
(妈妈的画外音):外婆的病情总不见好,大前天不幸去了。临咽气时,还念叨着你……
她抬头看天,然后怔怔地走进厨房。
厨房内。
她端起挂在墙壁上的盐罐。
那盐罐,陶瓷质地,像半个腰鼓,表面上涂着亮釉,罐口有个碗形小盖,倒扣着,与罐体严丝合缝。
她的手,抖动着,眼睛噙满泪水。
(闪回1968年底)北京卫迎煦家,晚上。
躺在床上的外婆,轻轻招呼卫迎煦“过来,到外婆这儿来坐一会儿。”
卫迎煦过去,抓住外婆的手。
“要走了?”
“呵,去陕北。”
外婆摸索着,从床头的小柜子里拿出个陶瓷罐子,用青筋暴露的手摩擦着 “这是盛盐的,你把它带上。盐可是好东西,再苦的日子,有了盐,就能好过些。你把它带上。”
说完,还亲手用件旧线衣,把那盐罐包得严严实实,塞进挎包。
山坡上。
卫迎煦捧着那个盐罐,跑向山顶。
站在那几棵树下,面对黄河和家乡方向,她跪下了。
她呼吸急促,像是攒了攒劲,突然嚎啕起来:
“外婆!外婆!外---婆!”
那声音,有一些撕心裂肺。
大队部仓库,冬,晚上。
许蓉吹灭油灯,刚要出去,有人搂抱住她的后腰。
她不禁失声尖叫“啊!”
那人捂住她嘴巴,低声说“甭怕,似俄(是我)。”
许蓉使劲摇晃身体,不能挣脱。
那人急迫吻着她的后颈、脸颊。
她急促喘息,扭转头咬那人胳膊。
那人呻吟,捂着胳膊蹲在墙边说“咋,你不依俄?”
由于挣扎过于猛烈,许蓉摔倒。她抬头瞪着那个朦胧中的人说“杨书记,你欺负人!你再这样,我就喝农药!”
那人说“别,不敢犯傻!你不依,俄不勉强,别伤脸(面子)。”
厨房。
几个知青吃饭。
解晓光说“许蓉怎不来吃饭?”
卫迎煦说“说不舒服,躺着呢。”
女知青窑洞内。
解晓光挑门帘进入。
见许蓉躺着,脸上覆盖着枕巾。
他掀开枕巾,见她脸上挂着泪痕。
“咋的,他欺负你?”
“你别瞎想。我,想家了。”
解晓光满面狐疑之色。
杨书记家门口,早晨。
围绕青砖院墙,有条∟形的土路,拐角处,有几丛荆棘。
解晓光与费秀华隐蔽在荆棘中,解晓光拿着钉耙。
杨书记从大门走出。
解晓光突然从荆棘中窜出拦住,钉耙倒戳,叉着腰,戴着红卫兵袖标。
杨书记愕然站住。
解晓光说“杨书记,你认识我不?”
杨书记说“咋?”
解晓光说“你肯定说认识。可你只认识现在的我,不认识当年的我,今天让你认识一下当年的我!”
杨书记说“当年咋了嘛?”
解晓光说“不是吹,想当年,我是学校红卫兵司令!胆肥着呢,破四旧、造反、武斗我都 干过,谁欺负我的兵,就砸碎谁的狗头!” 说着,还挥舞钉耙,向前后左右乱斫一气。
杨书记悻悻地走去。
解晓光瞪着他背影呸着“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费秀华从荆棘中钻出。
杨书记走出很远,低头自语“这贼熊(坏蛋)当过司令?这扎势(嚣张)!”
费秀华说“表哥,你挥舞钉耙就像猪八戒。”
解晓光说“猪八戒是天蓬元帅,我也不差,是司令!”
杨书记仍然边走边嘀咕 “甚意思嘛?”
4
铁铺镇,街道,春,白天。
字幕:1971年。
王景背着个挎包,缓慢走着。停在挂有“铁铺镇公社革命委员会”牌子的大院门口。
有个健壮的女青年,正在大门侧面的临街墙壁上写黑板报。
王景驻足观看。
黑板报上通栏题目是“誓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下面是一些批判文稿,由一些葵花、红旗、波浪等图案相配。
女青年从垫脚桌子上跳下,看见了王景。
女青年打量一番,说“俄(我)猜,你似(是)北京知青王景?”
王景说“你怎么知道?”
“扇坡村有个王景,全公社谁不晓得?”转而主动发问“你猜俄是谁?”
王景尴尬说“不好意思,猜不出。”
女青年说“俄似公社宣传委员,又似文化站站长,姓苏名玉莲。”主动邀王景握手,显得爽朗热情。
王景说“这么巧!杨书记说苏站长找我有事,没想到刚到公社,头一个就碰见你!”
苏玉莲神秘地笑说“社(说)明咱们有缘分呗!”
王景有些尴尬。
苏玉莲盯他片刻,换了郑重的口气“俄让你来,似想让你帮俄弄期宣传简报嘛(什么)的,听社你似才子哩!走,到文化站坐!”
王景跟她进入公社大院。
一块坡地,春,白天。
坡地上,许多社员和知青在修筑梯田。
几面红旗迎风飘扬。
卫迎煦抡镐刨地。
文化站办公室。
苏玉莲倒水让座,不亦乐乎。
王景说“苏站长能写会画,不简单哪!”
苏玉莲说“你似(是)讽刺挖苦哩!”
王景说“岂敢,岂敢。你真的不简单。”
苏玉莲说“真的?” 观察他脸色,觉得还算正常,不免有些得意起来。“不瞒你社(说),全公社都社俄(说我)是才女呢!你看俄弄的黑板报,不赖吧?”
王景说“确实不赖。就是……有几个错别字。”
苏玉莲脸色瞬间一沉。
王景没有注意到,仍然认真地说“一小撮的撮,你写成了摄,一小摄。颠倒黑白的颠,你写成了缜密的缜,没听说过还有缜倒黑白的。再有,地,的,用作状语时,要用地,你都写成的了。抽空得去改过来,不然……”
苏玉莲脸色红一阵,白一阵,突然大喊道 “奏(就)你能!”
坡地上。
卫迎煦抡镐头刨土。
许蓉跑来,将一封信交给她。
卫迎煦看信封皮,嘀咕“内蒙?”拆信读起来。
(迎巧的画外音)
“姐姐,我已经到了锡林郭勒盟的大草原上,当上了光荣的兵团战士,实现了你当年没有实现的愿望……
(带画外音化入)
草原,白天。
连绵起伏的丘陵,大片的草原。
迎巧与几个知青在山坡骑马放羊。
“几个月来,我们已经学会了骑马、放羊、赶勒勒车、用缸车拉水,还会用牛粪点火做饭。我们已经像牧民一样,不吃菜,不洗澡,穿的是皮袍皮裤,住的是羊毛毡蒙古包……”
迎巧在蒙古包前点火煮羊奶。
“我们放牧的知青,可以放开喉咙唱歌,可以躺在草地上遐想,只是没有人可以说话,寂寞常常袭上心头。在旷野之上,找不到人,就跟羊说话,其实是在自己跟自己说话……”
迎巧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
坡地上,白天。
卫迎煦看着妹妹骑马照片,自言自语“丫头片子出息了。”
(闪回1968年底)北京车站,白天。
车窗口卫迎煦与弟弟妹妹握手告别。
妹妹大声说“姐姐,我们以后一定要去兵团!”
火车开动了,站台上呼喊声、哭叫声,混和着激越的鼓乐声,轰然响作一片。
黑压压的人群,包括弟弟妹妹,向火车尾部滑去,越甩越远……
坡地上,白天。
卫迎煦看着妹妹的照片,愣神。
许蓉问“谁来的信?”
卫迎煦回答“我妹迎巧。”
许蓉问“迎巧去内蒙了?”
村外景象,春夏之间,白天。
溪水已经干涸,河床暴露,鹅卵石成堆,上面有许多牲畜粪便。
干渴的田地,不大的禾苗发蔫打卷。
晴空中,火辣的太阳灼烤着大地。
一阵风吹过,扬起股股黄尘。
村内路上,傍晚。
有几拨讨饭的,挨家乞讨。
知青厨房/ 院落,傍晚/深夜。
卫迎煦在做“合子饭”,用几把小米,加上些瓜菜,煮成一大锅汤,开锅后,又用玉米面“擦疙瘩”,混入沸汤之中。
妈妈在写信,手有些颤抖,眼含泪水。
知青院落,白天。
卫迎煦刚收工回来,骑着单车的邮递员,停在柴门口“卫迎煦,信。”
她撂下锄头,拆读那信。
(妈妈的画外音):外婆的病情总不见好,大前天不幸去了。临咽气时,还念叨着你……
她抬头看天,然后怔怔地走进厨房。
厨房内。
她端起挂在墙壁上的盐罐。
那盐罐,陶瓷质地,像半个腰鼓,表面上涂着亮釉,罐口有个碗形小盖,倒扣着,与罐体严丝合缝。
她的手,抖动着,眼睛噙满泪水。
(闪回1968年底)北京卫迎煦家,晚上。
躺在床上的外婆,轻轻招呼卫迎煦“过来,到外婆这儿来坐一会儿。”
卫迎煦过去,抓住外婆的手。
“要走了?”
“呵,去陕北。”
外婆摸索着,从床头的小柜子里拿出个陶瓷罐子,用青筋暴露的手摩擦着 “这是盛盐的,你把它带上。盐可是好东西,再苦的日子,有了盐,就能好过些。你把它带上。”
说完,还亲手用件旧线衣,把那盐罐包得严严实实,塞进挎包。
山坡上。
卫迎煦捧着那个盐罐,跑向山顶。
站在那几棵树下,面对黄河和家乡方向,她跪下了。
她呼吸急促,像是攒了攒劲,突然嚎啕起来:
“外婆!外婆!外---婆!”
那声音,有一些撕心裂肺。
大队部仓库,冬,晚上。
许蓉吹灭油灯,刚要出去,有人搂抱住她的后腰。
她不禁失声尖叫“啊!”
那人捂住她嘴巴,低声说“甭怕,似俄(是我)。”
许蓉使劲摇晃身体,不能挣脱。
那人急迫吻着她的后颈、脸颊。
她急促喘息,扭转头咬那人胳膊。
那人呻吟,捂着胳膊蹲在墙边说“咋,你不依俄?”
由于挣扎过于猛烈,许蓉摔倒。她抬头瞪着那个朦胧中的人说“杨书记,你欺负人!你再这样,我就喝农药!”
那人说“别,不敢犯傻!你不依,俄不勉强,别伤脸(面子)。”
厨房。
几个知青吃饭。
解晓光说“许蓉怎不来吃饭?”
卫迎煦说“说不舒服,躺着呢。”
女知青窑洞内。
解晓光挑门帘进入。
见许蓉躺着,脸上覆盖着枕巾。
他掀开枕巾,见她脸上挂着泪痕。
“咋的,他欺负你?”
“你别瞎想。我,想家了。”
解晓光满面狐疑之色。
杨书记家门口,早晨。
围绕青砖院墙,有条∟形的土路,拐角处,有几丛荆棘。
解晓光与费秀华隐蔽在荆棘中,解晓光拿着钉耙。
杨书记从大门走出。
解晓光突然从荆棘中窜出拦住,钉耙倒戳,叉着腰,戴着红卫兵袖标。
杨书记愕然站住。
解晓光说“杨书记,你认识我不?”
杨书记说“咋?”
解晓光说“你肯定说认识。可你只认识现在的我,不认识当年的我,今天让你认识一下当年的我!”
杨书记说“当年咋了嘛?”
解晓光说“不是吹,想当年,我是学校红卫兵司令!胆肥着呢,破四旧、造反、武斗我都 干过,谁欺负我的兵,就砸碎谁的狗头!” 说着,还挥舞钉耙,向前后左右乱斫一气。
杨书记悻悻地走去。
解晓光瞪着他背影呸着“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费秀华从荆棘中钻出。
杨书记走出很远,低头自语“这贼熊(坏蛋)当过司令?这扎势(嚣张)!”
费秀华说“表哥,你挥舞钉耙就像猪八戒。”
解晓光说“猪八戒是天蓬元帅,我也不差,是司令!”
杨书记仍然边走边嘀咕 “甚意思嘛?”
4
铁铺镇,街道,春,白天。
字幕:1971年。
王景背着个挎包,缓慢走着。停在挂有“铁铺镇公社革命委员会”牌子的大院门口。
有个健壮的女青年,正在大门侧面的临街墙壁上写黑板报。
王景驻足观看。
黑板报上通栏题目是“誓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下面是一些批判文稿,由一些葵花、红旗、波浪等图案相配。
女青年从垫脚桌子上跳下,看见了王景。
女青年打量一番,说“俄(我)猜,你似(是)北京知青王景?”
王景说“你怎么知道?”
“扇坡村有个王景,全公社谁不晓得?”转而主动发问“你猜俄是谁?”
王景尴尬说“不好意思,猜不出。”
女青年说“俄似公社宣传委员,又似文化站站长,姓苏名玉莲。”主动邀王景握手,显得爽朗热情。
王景说“这么巧!杨书记说苏站长找我有事,没想到刚到公社,头一个就碰见你!”
苏玉莲神秘地笑说“社(说)明咱们有缘分呗!”
王景有些尴尬。
苏玉莲盯他片刻,换了郑重的口气“俄让你来,似想让你帮俄弄期宣传简报嘛(什么)的,听社你似才子哩!走,到文化站坐!”
王景跟她进入公社大院。
一块坡地,春,白天。
坡地上,许多社员和知青在修筑梯田。
几面红旗迎风飘扬。
卫迎煦抡镐刨地。
文化站办公室。
苏玉莲倒水让座,不亦乐乎。
王景说“苏站长能写会画,不简单哪!”
苏玉莲说“你似(是)讽刺挖苦哩!”
王景说“岂敢,岂敢。你真的不简单。”
苏玉莲说“真的?” 观察他脸色,觉得还算正常,不免有些得意起来。“不瞒你社(说),全公社都社俄(说我)是才女呢!你看俄弄的黑板报,不赖吧?”
王景说“确实不赖。就是……有几个错别字。”
苏玉莲脸色瞬间一沉。
王景没有注意到,仍然认真地说“一小撮的撮,你写成了摄,一小摄。颠倒黑白的颠,你写成了缜密的缜,没听说过还有缜倒黑白的。再有,地,的,用作状语时,要用地,你都写成的了。抽空得去改过来,不然……”
苏玉莲脸色红一阵,白一阵,突然大喊道 “奏(就)你能!”
坡地上。
卫迎煦抡镐头刨土。
许蓉跑来,将一封信交给她。
卫迎煦看信封皮,嘀咕“内蒙?”拆信读起来。
(迎巧的画外音)
“姐姐,我已经到了锡林郭勒盟的大草原上,当上了光荣的兵团战士,实现了你当年没有实现的愿望……
(带画外音化入)
草原,白天。
连绵起伏的丘陵,大片的草原。
迎巧与几个知青在山坡骑马放羊。
“几个月来,我们已经学会了骑马、放羊、赶勒勒车、用缸车拉水,还会用牛粪点火做饭。我们已经像牧民一样,不吃菜,不洗澡,穿的是皮袍皮裤,住的是羊毛毡蒙古包……”
迎巧在蒙古包前点火煮羊奶。
“我们放牧的知青,可以放开喉咙唱歌,可以躺在草地上遐想,只是没有人可以说话,寂寞常常袭上心头。在旷野之上,找不到人,就跟羊说话,其实是在自己跟自己说话……”
迎巧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
坡地上,白天。
卫迎煦看着妹妹骑马照片,自言自语“丫头片子出息了。”
(闪回1968年底)北京车站,白天。
车窗口卫迎煦与弟弟妹妹握手告别。
妹妹大声说“姐姐,我们以后一定要去兵团!”
火车开动了,站台上呼喊声、哭叫声,混和着激越的鼓乐声,轰然响作一片。
黑压压的人群,包括弟弟妹妹,向火车尾部滑去,越甩越远……
坡地上,白天。
卫迎煦看着妹妹的照片,愣神。
许蓉问“谁来的信?”
卫迎煦回答“我妹迎巧。”
许蓉问“迎巧去内蒙了?”
村外景象,春夏之间,白天。
溪水已经干涸,河床暴露,鹅卵石成堆,上面有许多牲畜粪便。
干渴的田地,不大的禾苗发蔫打卷。
晴空中,火辣的太阳灼烤着大地。
一阵风吹过,扬起股股黄尘。
村内路上,傍晚。
有几拨讨饭的,挨家乞讨。
知青厨房/ 院落,傍晚/深夜。
卫迎煦在做“合子饭”,用几把小米,加上些瓜菜,煮成一大锅汤,开锅后,又用玉米面“擦疙瘩”,混入沸汤之中。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