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16282
成片时长:约53分钟
阅读:6988
发表:2018/9/9
35集 古装 电视剧剧本
《电视连续剧钱弘佐》第34集
1
…
33
34
35
全部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众灾民纷纷请求富老爷,喧哗四起。
**家丁甲大声喊道:大家别说话!大家别说话!听我家老爷把话说完。
**富老爷:我富某人一辈子乐善好施,是出了名的大善人,今日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我不会把大家都赶走,如果是整户在我家里避难的,我会收留一个。单身一人的,就去抽签,抽到留下的,就留下。如果大家都留下,那会被全部饿死,走一部分留一部分,至少留下的能保住性命。再说我家的银钱不够去买救灾粮,但城里比我家更富裕的人家还有许多,也许他们买得起,我求大家投奔别处。
排队领饭的妇女中有人开始哭泣。毕老伯等老人也开始哭起来。
**富老爷向灾民们团团作揖:对不住大家了。
**家丁甲大声道:大家排队打饭吧,吃饱了饭,我们会挨户登记留下来的人,每户留一个人,谁留下由自家决定。单身一人的就排队去抽签。
968场,一个小户民居内,夜晚
一对李姓婆媳在厨房淘米准备做饭。米蓝子里只剩下很少的一点米。
**婆婆对媳妇:别做米饭了,做粥分给大家,也许还能多撑几天。
**媳妇:婆婆,明天我们去拿我陪嫁的首饰去官营米店换点米吧。全城只有那里在卖米了。
**婆婆不同意:陪嫁的首饰怎么能卖那?
**媳妇:婆婆,咱们家如果不是收留我娘家逃难过来的人,原本是不愁吃用的。我心里很过意不去。
**婆婆:别这么说,你的娘家人,跟咱们都是一家人,谁没有遭灾受难的时候?我们收留他们是应该的。
**媳妇哭泣:婆婆,多谢您老人家。但咱们总得想办法,这些米就是顿顿做粥,也支撑不了几天。
969场,街道上,夜晚
成群的灾民在街道上露宿街头,其中就有原本在富老爷家避难的范老五和毕老伯等人。
一群男子聚集在范老五身边。众人在七嘴八舌地商量。
**男子甲对范老五:范五哥,如今咱们乞讨无门,过不了几天,就会活活饿死。兄弟我跟你一起跟南唐打过战,知道你是有胆量的好汉,你给大伙想个办法吧。
**男子乙低声对范老五:五哥,富老爷家存粮食的地方我知道,咱们多聚拢点人,去抢他家吧。
**范老五敲男子乙的脑袋,怒斥道:你有没有良心?如果不是富老爷收留咱们,咱们早就饿死多时了。
**男子乙一边揉脑袋,一边顶撞道:良心管什么用呀?也不能当饭吃。
**范老五:富老爷已经尽了力,而且他家现在还收留着一些灾民。我们去抢他,咱们是吃上饭了,留在他家的灾民就没有了依靠。说起来,都是那个钦差卖的粮价太高。要抢咱们去抢他!
**男子乙:抢官府的粮是造反,抓到了会被杀头的。
男子乙用手在脖子上比划了一下割喉的动作。
**范老五气愤道:被他们杀头也是死,饿死也是死,反正都是死!
**范老五越说越生气,站起身:我们老百姓给吴越国卖命打仗;给吴越国完粮纳税,可发生了灾难的时候,王上却不管我们的死活。那个钦差趁着灾荒高价卖粮,跟趁火打劫有什么不同?是他们不仁不义在先,造反有什么不对?!
**男子乙担忧:可是造反是会株连家人的。
**男子甲:范五哥,我有个法子,咱们去偷那个钦差的粮食。蒙着脸去,只要我们手脚利索,未必被发现。偷粮不算造反,就算被发现了,顶多去坐牢,坐牢也许还能吃到牢饭那。
范老五动心,附近聚拢的男子纷纷附和偷粮的建议。
**范老五:那咱们合计合计,偷粮不能人多,人多容易被发现,得有人负责偷,有人负责接应,有人负责放哨……
范老五停住说话,看了看坐在身边,凝神听他说话的毕老伯。
**范老五对毕老伯:毕老伯,你和我们一起去吧。
**毕老伯摇头:我不去,我念过几天书,听说人的命天注定:再说我这么大岁数了,就算没灾荒,也没几年阳寿了。……也许被饿死就是我的命吧。
**男子乙对毕老伯凶狠道:你要是不参加,就别在旁边听我们商量。而且等我们偷到粮食,一粒也不分给你。
970场,画面交替,夜晚
【范老五线索】存放粮食的驿馆,装粮食的袋子整齐码放在院子中,用能够防雨的苫布裹着或盖着。院子中有禁军将士在巡逻。院墙外,范老五带着几个人悄悄靠近院墙。范老五等人蹲在墙根下,用布将脸部蒙住。
【毕老伯线索】树林中,毕老伯跌跌撞撞地前行,绝望地停在一颗歪脖柳树前。
【范老五线索】范老五等三五人翻墙进入驿馆。躲避开禁军巡逻的人,躲进粮食垛中。
【毕老伯线索】树林中的毕老伯解下腰带,将衣服撕成条加长腰带,结成上吊用的吊绳。
【范老五线索】范老五一伙中一个人在放哨,其他人用刀子扎破粮食袋子,脱下上衣,将漏出来的米接在衣服上,然后系成装米的衣服包。
【毕老伯线索】树林中的毕老伯,将上吊绳甩挂到树上。
971场,驿馆房间内,夜晚
房间中桌子旁边,连归路和霍成仁在清点银两,两个人兴奋莫名。
**连归路:咱们得赶快把米卖出去。天目山国库的存粮,我听王上说,够整个吴越国坐吃一年,这粮食原本不值钱。
**霍成仁建议:要不,我明天让手下的弟兄假扮成老百姓抢购吧?再放出消息说,立即要涨价了,老百姓一害怕,就都会过来买。
**连归路:好主意!你去安排吧。
霍成仁看了看正在清点的银子,没有离去,明显是不放心。
**霍成仁:等银子清点完毕我再去。
**连归路不满:你还信不过我吗?
**霍成仁坚持:亲兄弟也得明算账。
**连归路:好吧,好吧。
连归路晃了晃算盘,继续算账。突然间禁军特有的尖锐哨音传来,“有人偷粮食!有人偷粮食!”的呼喊声随即传来。霍成仁立即拿起屋子中自己的兵刃大兵钯,想要出门查看。
**连归路急忙拉住霍成仁,惊恐:你别出去!
**霍成仁焦急:你没听到外边的喊声吗?
**连归路:听到了,所以你一定要留在屋里保护我。
972场,画面交替,夜晚
【范老五线索】范老五一伙被巡逻的禁军发现,向院墙方向飞奔逃窜,禁军将士四面围拢抓捕他们。范老五一伙想要翻墙逃走,被禁军将士用长枪逐一扎死在院墙下。
【毕老伯线索】树林中,毕老伯上吊的尸体在歪脖树上飘荡。
【范老五线索】禁军一将士走到范老五鲜血外涌的尸体旁边,解下他脸上蒙着的布,范老五双目圆睁,如同死不瞑目。
973场,街道上,上午
李家婆媳走出家门,媳妇将一个首饰盒紧紧抱在怀里。两人路过一个牛马骡驴市场,许多人在买卖家畜。媳妇突然停下来,指着市场中的一处地方。
**媳妇震惊对婆婆:婆婆,你看,牛马市里竟然有人在卖孩子。
婆婆也驻足观望,只见一堆孩子集中坐在家畜市场里。孩子们大多是只有三四岁的幼童,头上插着草标,身前放着一个纸牌,写着:四两银子一个娃。他们身后站着一个满脸横肉的成人卖家。
**婆婆愕然:四两银子一个娃?这些孩子跟那个钦差大人一斗米的售价相同。
**媳妇声音颤抖:这些孩子怎么会在牛马市卖?这里的畜牲很多是要下汤锅的。如今各家都没有粮食,买孩子是不是……为了吃肉?
**婆婆:真造孽!
**媳妇:我们去官府举报吧。
**婆婆点头:我们要去的官营米店就在衙门旁边,我们去跟官差先说一声,然后再去换米。媳妇你抱紧了首饰盒,这灾荒年,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974场,衢州刺史衙门外,上午
李家婆媳在跟衙门前的官差说话,领头的官差招呼手下人,一队官差匆忙从衙门前跑开。
975场,牛马市场,上午
官差们跑进牛马市场,满脸横肉的男人正在跟一个买家谈价钱,官差跑上前扣押他,买家被吓跑,而满脸横肉的男人跟官差厮打,孩子们吓得大哭。官差甲将满脸横肉的男人按到在地,猛抽他的耳光。
**官差甲:你个人渣?这些孩子从哪里弄来的?你有几条命,敢做这种丧尽天良的买卖?
在刚才的厮打中被打伤了脸的官差乙:你知不知道这是凌迟处死的大罪?
**官差丙:咱们在附近找一找,他肯定有同伙!
976场,官营米店外,上午
队伍越拉越长,互相拥挤。维持秩序的将士,不停把拥挤歪斜的队伍推正。李家婆媳远远走来,媳妇手里拿着一个首饰匣子,两人满脸愁云,站在队伍尾端。
**婆婆:媳妇,咱们还是回去吧,这些都是你陪嫁的首饰,是你娘家对你的心意。咱们家还有些米,还能挨几天。
**媳妇:婆婆,如果米价再涨,过几天这些首饰换的米会减少,反正保不住,不如今日多换些。
婆婆几乎要哭出来。一个少年奔跑而来,上气不接下气地拉住队伍中一位老者的手臂。
**兵卒呵斥:不要插队。
**少年拍着心口一边喘息一边说道:爷爷,……你别排队了。……药王山佛光寺……
**老者:别着急,慢慢说。
**少年:佛光寺正在借米,隔壁婶子告诉我的,让我们赶紧过去。
**老者关切:借米?怎么个借法?
少年拿出一个刻着名字的木牌。
**少年:隔壁婶子说,用您这块功德牌就能借到。
画面聚焦在功德牌上,功德牌正面刻有佛光寺三个字,背面刻有施主——XXX(姓名)。
镜头旋转成修山道的场景,僧人们在背土石上山,间中夹杂了一些穿老百姓服装的人,也在搬运土石。老者在挥汗如雨地夯实石头台阶。山道完工,寺门前一些年轻人在放鞭炮庆祝,老者满脸笑容地跟着围观。寺院药师佛大殿里,一个僧人将刚刚制作好的功德牌递给老者。功德牌做得很精致,刷着胡桃色的底漆,字则是金黄色。
**僧人:老施主,寺里感激您帮忙修山道,这个功德牌送给您。这上面写着您的名字,以后您再上山拜佛,凭这个功德牌,可以免费领糕饼吃。
**老者推辞:不用,不用,老朽上次生病,如果不是佛光寺的师父为我看病,我只怕活不到今天,出力帮忙是应该的,怎么好意思白吃寺里的糕饼。
**僧人:您快拿着吧。这个功德牌挂在家里,去您家做客的人,就都知道您是乐善好施的好人。
**老者双手合十:多谢多谢。
画面转回购米的队伍,一堆老百姓围在少年和老者身边。
**少年对老者:爷爷,凭这个牌子,您再写个字据,就能领两斗米。下个月还能领两斗,不用钱。
**老者欢天喜地:太好了,省着点,就够咱们家吃的了,我们走。
祖孙两刚刚想离去,李家婆媳中的婆婆拽住少年。
**婆婆:小哥,我能去借米吗?我常去佛光寺烧香拜佛,还捐过灯油钱。
**少年:你有功德牌吗?
**婆婆:有。可我不会写借据,我不认识字。
**少年:可以按手印呀。
**婆婆转头对媳妇兴奋:你出嫁的首饰保住了!我们快去佛光寺看看。
拿着首饰盒的少妇激动点头。购米的队伍开始崩散。在米店里坐着喝茶的连归路和霍成仁透过窗子,发现了外边的异常,走了出来,拉着兵卒询问。
**连归路:人怎么走了这么多?
**兵卒:好像有个寺庙在借米。
霍成仁面露惊诧。
**连归路对霍成仁:抢生意的来了!
977场,药王山山道,日
狭窄的山道上,有的老百姓在登山,有的老百姓扛着米袋子下山,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孺,其中就有刚刚还在购米队伍中的祖孙两人,老者吃力地背着一袋米,带着少年正在下山。少年停住脚步,指着半山腰发出惊呼,上面一个僧人飞在半空中。
**少年:爷爷,您看,那个和尚会飞。
**家丁甲大声喊道:大家别说话!大家别说话!听我家老爷把话说完。
**富老爷:我富某人一辈子乐善好施,是出了名的大善人,今日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我不会把大家都赶走,如果是整户在我家里避难的,我会收留一个。单身一人的,就去抽签,抽到留下的,就留下。如果大家都留下,那会被全部饿死,走一部分留一部分,至少留下的能保住性命。再说我家的银钱不够去买救灾粮,但城里比我家更富裕的人家还有许多,也许他们买得起,我求大家投奔别处。
排队领饭的妇女中有人开始哭泣。毕老伯等老人也开始哭起来。
**富老爷向灾民们团团作揖:对不住大家了。
**家丁甲大声道:大家排队打饭吧,吃饱了饭,我们会挨户登记留下来的人,每户留一个人,谁留下由自家决定。单身一人的就排队去抽签。
968场,一个小户民居内,夜晚
一对李姓婆媳在厨房淘米准备做饭。米蓝子里只剩下很少的一点米。
**婆婆对媳妇:别做米饭了,做粥分给大家,也许还能多撑几天。
**媳妇:婆婆,明天我们去拿我陪嫁的首饰去官营米店换点米吧。全城只有那里在卖米了。
**婆婆不同意:陪嫁的首饰怎么能卖那?
**媳妇:婆婆,咱们家如果不是收留我娘家逃难过来的人,原本是不愁吃用的。我心里很过意不去。
**婆婆:别这么说,你的娘家人,跟咱们都是一家人,谁没有遭灾受难的时候?我们收留他们是应该的。
**媳妇哭泣:婆婆,多谢您老人家。但咱们总得想办法,这些米就是顿顿做粥,也支撑不了几天。
969场,街道上,夜晚
成群的灾民在街道上露宿街头,其中就有原本在富老爷家避难的范老五和毕老伯等人。
一群男子聚集在范老五身边。众人在七嘴八舌地商量。
**男子甲对范老五:范五哥,如今咱们乞讨无门,过不了几天,就会活活饿死。兄弟我跟你一起跟南唐打过战,知道你是有胆量的好汉,你给大伙想个办法吧。
**男子乙低声对范老五:五哥,富老爷家存粮食的地方我知道,咱们多聚拢点人,去抢他家吧。
**范老五敲男子乙的脑袋,怒斥道:你有没有良心?如果不是富老爷收留咱们,咱们早就饿死多时了。
**男子乙一边揉脑袋,一边顶撞道:良心管什么用呀?也不能当饭吃。
**范老五:富老爷已经尽了力,而且他家现在还收留着一些灾民。我们去抢他,咱们是吃上饭了,留在他家的灾民就没有了依靠。说起来,都是那个钦差卖的粮价太高。要抢咱们去抢他!
**男子乙:抢官府的粮是造反,抓到了会被杀头的。
男子乙用手在脖子上比划了一下割喉的动作。
**范老五气愤道:被他们杀头也是死,饿死也是死,反正都是死!
**范老五越说越生气,站起身:我们老百姓给吴越国卖命打仗;给吴越国完粮纳税,可发生了灾难的时候,王上却不管我们的死活。那个钦差趁着灾荒高价卖粮,跟趁火打劫有什么不同?是他们不仁不义在先,造反有什么不对?!
**男子乙担忧:可是造反是会株连家人的。
**男子甲:范五哥,我有个法子,咱们去偷那个钦差的粮食。蒙着脸去,只要我们手脚利索,未必被发现。偷粮不算造反,就算被发现了,顶多去坐牢,坐牢也许还能吃到牢饭那。
范老五动心,附近聚拢的男子纷纷附和偷粮的建议。
**范老五:那咱们合计合计,偷粮不能人多,人多容易被发现,得有人负责偷,有人负责接应,有人负责放哨……
范老五停住说话,看了看坐在身边,凝神听他说话的毕老伯。
**范老五对毕老伯:毕老伯,你和我们一起去吧。
**毕老伯摇头:我不去,我念过几天书,听说人的命天注定:再说我这么大岁数了,就算没灾荒,也没几年阳寿了。……也许被饿死就是我的命吧。
**男子乙对毕老伯凶狠道:你要是不参加,就别在旁边听我们商量。而且等我们偷到粮食,一粒也不分给你。
970场,画面交替,夜晚
【范老五线索】存放粮食的驿馆,装粮食的袋子整齐码放在院子中,用能够防雨的苫布裹着或盖着。院子中有禁军将士在巡逻。院墙外,范老五带着几个人悄悄靠近院墙。范老五等人蹲在墙根下,用布将脸部蒙住。
【毕老伯线索】树林中,毕老伯跌跌撞撞地前行,绝望地停在一颗歪脖柳树前。
【范老五线索】范老五等三五人翻墙进入驿馆。躲避开禁军巡逻的人,躲进粮食垛中。
【毕老伯线索】树林中的毕老伯解下腰带,将衣服撕成条加长腰带,结成上吊用的吊绳。
【范老五线索】范老五一伙中一个人在放哨,其他人用刀子扎破粮食袋子,脱下上衣,将漏出来的米接在衣服上,然后系成装米的衣服包。
【毕老伯线索】树林中的毕老伯,将上吊绳甩挂到树上。
971场,驿馆房间内,夜晚
房间中桌子旁边,连归路和霍成仁在清点银两,两个人兴奋莫名。
**连归路:咱们得赶快把米卖出去。天目山国库的存粮,我听王上说,够整个吴越国坐吃一年,这粮食原本不值钱。
**霍成仁建议:要不,我明天让手下的弟兄假扮成老百姓抢购吧?再放出消息说,立即要涨价了,老百姓一害怕,就都会过来买。
**连归路:好主意!你去安排吧。
霍成仁看了看正在清点的银子,没有离去,明显是不放心。
**霍成仁:等银子清点完毕我再去。
**连归路不满:你还信不过我吗?
**霍成仁坚持:亲兄弟也得明算账。
**连归路:好吧,好吧。
连归路晃了晃算盘,继续算账。突然间禁军特有的尖锐哨音传来,“有人偷粮食!有人偷粮食!”的呼喊声随即传来。霍成仁立即拿起屋子中自己的兵刃大兵钯,想要出门查看。
**连归路急忙拉住霍成仁,惊恐:你别出去!
**霍成仁焦急:你没听到外边的喊声吗?
**连归路:听到了,所以你一定要留在屋里保护我。
972场,画面交替,夜晚
【范老五线索】范老五一伙被巡逻的禁军发现,向院墙方向飞奔逃窜,禁军将士四面围拢抓捕他们。范老五一伙想要翻墙逃走,被禁军将士用长枪逐一扎死在院墙下。
【毕老伯线索】树林中,毕老伯上吊的尸体在歪脖树上飘荡。
【范老五线索】禁军一将士走到范老五鲜血外涌的尸体旁边,解下他脸上蒙着的布,范老五双目圆睁,如同死不瞑目。
973场,街道上,上午
李家婆媳走出家门,媳妇将一个首饰盒紧紧抱在怀里。两人路过一个牛马骡驴市场,许多人在买卖家畜。媳妇突然停下来,指着市场中的一处地方。
**媳妇震惊对婆婆:婆婆,你看,牛马市里竟然有人在卖孩子。
婆婆也驻足观望,只见一堆孩子集中坐在家畜市场里。孩子们大多是只有三四岁的幼童,头上插着草标,身前放着一个纸牌,写着:四两银子一个娃。他们身后站着一个满脸横肉的成人卖家。
**婆婆愕然:四两银子一个娃?这些孩子跟那个钦差大人一斗米的售价相同。
**媳妇声音颤抖:这些孩子怎么会在牛马市卖?这里的畜牲很多是要下汤锅的。如今各家都没有粮食,买孩子是不是……为了吃肉?
**婆婆:真造孽!
**媳妇:我们去官府举报吧。
**婆婆点头:我们要去的官营米店就在衙门旁边,我们去跟官差先说一声,然后再去换米。媳妇你抱紧了首饰盒,这灾荒年,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974场,衢州刺史衙门外,上午
李家婆媳在跟衙门前的官差说话,领头的官差招呼手下人,一队官差匆忙从衙门前跑开。
975场,牛马市场,上午
官差们跑进牛马市场,满脸横肉的男人正在跟一个买家谈价钱,官差跑上前扣押他,买家被吓跑,而满脸横肉的男人跟官差厮打,孩子们吓得大哭。官差甲将满脸横肉的男人按到在地,猛抽他的耳光。
**官差甲:你个人渣?这些孩子从哪里弄来的?你有几条命,敢做这种丧尽天良的买卖?
在刚才的厮打中被打伤了脸的官差乙:你知不知道这是凌迟处死的大罪?
**官差丙:咱们在附近找一找,他肯定有同伙!
976场,官营米店外,上午
队伍越拉越长,互相拥挤。维持秩序的将士,不停把拥挤歪斜的队伍推正。李家婆媳远远走来,媳妇手里拿着一个首饰匣子,两人满脸愁云,站在队伍尾端。
**婆婆:媳妇,咱们还是回去吧,这些都是你陪嫁的首饰,是你娘家对你的心意。咱们家还有些米,还能挨几天。
**媳妇:婆婆,如果米价再涨,过几天这些首饰换的米会减少,反正保不住,不如今日多换些。
婆婆几乎要哭出来。一个少年奔跑而来,上气不接下气地拉住队伍中一位老者的手臂。
**兵卒呵斥:不要插队。
**少年拍着心口一边喘息一边说道:爷爷,……你别排队了。……药王山佛光寺……
**老者:别着急,慢慢说。
**少年:佛光寺正在借米,隔壁婶子告诉我的,让我们赶紧过去。
**老者关切:借米?怎么个借法?
少年拿出一个刻着名字的木牌。
**少年:隔壁婶子说,用您这块功德牌就能借到。
画面聚焦在功德牌上,功德牌正面刻有佛光寺三个字,背面刻有施主——XXX(姓名)。
镜头旋转成修山道的场景,僧人们在背土石上山,间中夹杂了一些穿老百姓服装的人,也在搬运土石。老者在挥汗如雨地夯实石头台阶。山道完工,寺门前一些年轻人在放鞭炮庆祝,老者满脸笑容地跟着围观。寺院药师佛大殿里,一个僧人将刚刚制作好的功德牌递给老者。功德牌做得很精致,刷着胡桃色的底漆,字则是金黄色。
**僧人:老施主,寺里感激您帮忙修山道,这个功德牌送给您。这上面写着您的名字,以后您再上山拜佛,凭这个功德牌,可以免费领糕饼吃。
**老者推辞:不用,不用,老朽上次生病,如果不是佛光寺的师父为我看病,我只怕活不到今天,出力帮忙是应该的,怎么好意思白吃寺里的糕饼。
**僧人:您快拿着吧。这个功德牌挂在家里,去您家做客的人,就都知道您是乐善好施的好人。
**老者双手合十:多谢多谢。
画面转回购米的队伍,一堆老百姓围在少年和老者身边。
**少年对老者:爷爷,凭这个牌子,您再写个字据,就能领两斗米。下个月还能领两斗,不用钱。
**老者欢天喜地:太好了,省着点,就够咱们家吃的了,我们走。
祖孙两刚刚想离去,李家婆媳中的婆婆拽住少年。
**婆婆:小哥,我能去借米吗?我常去佛光寺烧香拜佛,还捐过灯油钱。
**少年:你有功德牌吗?
**婆婆:有。可我不会写借据,我不认识字。
**少年:可以按手印呀。
**婆婆转头对媳妇兴奋:你出嫁的首饰保住了!我们快去佛光寺看看。
拿着首饰盒的少妇激动点头。购米的队伍开始崩散。在米店里坐着喝茶的连归路和霍成仁透过窗子,发现了外边的异常,走了出来,拉着兵卒询问。
**连归路:人怎么走了这么多?
**兵卒:好像有个寺庙在借米。
霍成仁面露惊诧。
**连归路对霍成仁:抢生意的来了!
977场,药王山山道,日
狭窄的山道上,有的老百姓在登山,有的老百姓扛着米袋子下山,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孺,其中就有刚刚还在购米队伍中的祖孙两人,老者吃力地背着一袋米,带着少年正在下山。少年停住脚步,指着半山腰发出惊呼,上面一个僧人飞在半空中。
**少年:爷爷,您看,那个和尚会飞。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