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2204
阅读:7715
发表:2016/3/7
60章 都市 小说
《凄美哀婉的苦恋》第35章:失去亲人
1
…
34
35
36
…
60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第三十五章、失去亲人
林觉民不知不觉中,已经在深山老林里生活了多年,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凭借他逐渐强壮的体魄、凭借他坚定地信念,他习惯了这种野人的生活。因为沈大伯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不能亲自上山。而他由于形势所迫又不能经常下山。两父子的接触逐日减少,但是彼此的牵挂和思念却日益加深。
林觉民不敢轻举妄动,害怕遇到意外。每次回去都是披星戴月,神出鬼没,无人察觉。他很惦念老爸,只要下山都给老人家带一些山野特产:夏送野菜、野果、蘑菇;秋送榛子、松籽、核桃;冬送山鸡、雪兔、狍子。每次回山也总是满载而归,带回一些生活必需品。
1972年秋天,沈老伯患上了多种严重疾病,基本上卧床了,生活已经不能自理。邻居李大林夫妻像亲生儿女一样,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
一次林觉民下山发现老爸病重,他不想再回山上,要留下来照顾老爸。可是老人家说什么也不让。
他说:“孩子,这些年你受这么大的苦,遭这么多的罪,死里逃生保住了这条命,等到云开天晴,你还要回老家,去侍奉你老爹老妈,还要去找你的柳芭莎。我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了,没有几天活头了,所以万万不能因为我,让你前功尽弃。万一再让他们抓回去,还不知要给你定个什么罪呢?到那时我肠子都得悔青了,我哭都找不着调。”
林觉民紧紧地拉住老人的手,热泪滚滚而下,他哽咽着说:“爸爸,您没有亲人,又无儿无女,现在病得这么重,我怎能不管您呢?”
“你放心,东院你李大哥两口子是好人,他俩原来都是我的学生。这些年,他们把我当成亲人,我现在把退休金交给他们,两家变成一家。你李嫂做饭、洗衣、收拾屋子的活全包了。有病都是你李大哥背我去医院,你尽管放心回山吧。”
“那我过去谢谢他们。”林觉民十分感激这没见过面的哥哥嫂子。“傻儿子,到现在我也没对他们说过你的事。不是我信不着他们,而是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什么事都不知道是好事,万一知道了,他们还要为你担惊受怕,一旦 造反派摸到什么线索还要牵连他们。所以你不能露面。”
外面的秋风刮得呼呼直响,把玻璃窗震得咣当咣当的。墙上的钟当当当当……响了十二下。
老人家着急地催促林觉民:“儿子,起风了,山上的风大,寸步难行,你赶快走吧!你看都十二点了,快快走吧!你看看还缺什么自己拿。”老人家嘱咐过来嘱咐过去地:“不要管我,不要轻易下山,尽管放心。”
林觉民恋恋不舍的离开沈家小院,又摸黑上山了。山上的路极不好走,去仙人洞没有一条路,在这深秋之际,到处是枯萎的荆棘野草,林觉民腿上、手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口子。
山风呼啸,迎风上山,非常吃力。沟沟坎坎、坑坑洼洼,走几步就是一个大跟头。天快放亮的时候,林觉民才爬到山顶,钻进仙人洞。
他坐在草铺上,说什么也合不上眼。他想,这么多年,如果没有沈老伯,他根本活不到今天。沈老伯是他的救命恩人,可是他现在卧病在床,自己却不能亲自护理,这使他极其愧疚。
一连多天,林觉民总是心神不定,恍恍惚惚。沈老伯那枯瘦的双手、那塌陷的眼眶、那无神的双目,那有气无力的样子,时时刻刻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一种无形的恐惧感折磨他寝食不安。
林觉民终于忍不住了,又在一个黑夜下山了。当他走近沈家小院时,他看到大门上挂着一串烧纸,他惊呆了,他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敬重的救命恩人走了,永远地走了。他再也见不到这位慈祥的、知识渊博的、多才多艺的、风趣幽默的老爸了。
他泪流满面地推开柴门,刚要走进去,在昏暗的气死风灯的微光照射下,看到一位中年男子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在一口红棺材后面打瞌睡。他想这一定是李大哥为沈大伯守灵。他顾不了许多悄悄走到棺材跟前,跪在地上连磕三个响头。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个中年妇女,她说:“大林,你回去睡一会,我在这守着——”她话音没落,便尖声惊叫起来:“妈呀——鬼?鬼!鬼!”
李大哥突然站了起来,看到披头散发的林觉民,目瞪口呆。林觉民顾不了许多,腾身而起,飞也似地跑出院门,奔向西山。
第二天沸沸扬扬,满城风雨,五花八门的谣言撼动了全镇:
有的说:“有山鬼下山,给神笔父磕头来了。”
有的说:“昨天夜里,李大嫂看到来领沈大伯的黑无常了。大高个子,瘦瘦的,披头散发,行走如飞。”
还有的说:“沈碧夫老师一辈子做好事,感动了山神,连山神都半夜下山,来到沈老先生家,还给他磕头。”
其实惊魂未定的李大林两口子只和近邻刘二叔讲了晚间所见,也不知为什么传了出去,被一些人添枝加叶传走样了。
这个偏远的山区小镇里的人们都很迷信,有一点奇闻怪事,他们都会和鬼神联系起来。虽然正在轰轰烈烈地“破四旧”搞阶级斗争,可是却封不住人们的嘴。
镇里没有火葬场,人死都是土葬。沈大伯生前省吃俭用,攒下点钱。李大林就给老人买了一口好棺材,在大家的帮助下,抬到南山坡找到一块向阳地下葬了。而且请石匠刻了一个墓碑。
每当李家一家人到山上去祭奠沈大伯,都能看到墓地周围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墓前有供品。他们感到非常奇怪,因为沈大伯在这里无亲无故、无儿无女。到底是谁经常来这里送野禽、山果、鲜花?这已经成为雅安镇一大奇谜。人们胡乱猜着,做各种各样的推理假设。
其实这都是林觉民所为。当他发现沈大伯去世,他悲痛欲绝,他觉得自己欠恩人的太多了,还没等报答,老人就仙逝了,这是一个无法补救的遗憾。
没过几天,他就漫山遍野寻找沈大伯的墓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多月的寻找,他终于找到了。他紧紧地抱着墓碑痛哭不止。他把坟墓周围的杂草都清理了,露出一片大空地。
此后,多年来,春夏秋冬从不间断,他磕头作揖摆供果,真心诚意祭奠恩人。
林觉民不知不觉中,已经在深山老林里生活了多年,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凭借他逐渐强壮的体魄、凭借他坚定地信念,他习惯了这种野人的生活。因为沈大伯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不能亲自上山。而他由于形势所迫又不能经常下山。两父子的接触逐日减少,但是彼此的牵挂和思念却日益加深。
林觉民不敢轻举妄动,害怕遇到意外。每次回去都是披星戴月,神出鬼没,无人察觉。他很惦念老爸,只要下山都给老人家带一些山野特产:夏送野菜、野果、蘑菇;秋送榛子、松籽、核桃;冬送山鸡、雪兔、狍子。每次回山也总是满载而归,带回一些生活必需品。
1972年秋天,沈老伯患上了多种严重疾病,基本上卧床了,生活已经不能自理。邻居李大林夫妻像亲生儿女一样,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
一次林觉民下山发现老爸病重,他不想再回山上,要留下来照顾老爸。可是老人家说什么也不让。
他说:“孩子,这些年你受这么大的苦,遭这么多的罪,死里逃生保住了这条命,等到云开天晴,你还要回老家,去侍奉你老爹老妈,还要去找你的柳芭莎。我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了,没有几天活头了,所以万万不能因为我,让你前功尽弃。万一再让他们抓回去,还不知要给你定个什么罪呢?到那时我肠子都得悔青了,我哭都找不着调。”
林觉民紧紧地拉住老人的手,热泪滚滚而下,他哽咽着说:“爸爸,您没有亲人,又无儿无女,现在病得这么重,我怎能不管您呢?”
“你放心,东院你李大哥两口子是好人,他俩原来都是我的学生。这些年,他们把我当成亲人,我现在把退休金交给他们,两家变成一家。你李嫂做饭、洗衣、收拾屋子的活全包了。有病都是你李大哥背我去医院,你尽管放心回山吧。”
“那我过去谢谢他们。”林觉民十分感激这没见过面的哥哥嫂子。“傻儿子,到现在我也没对他们说过你的事。不是我信不着他们,而是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什么事都不知道是好事,万一知道了,他们还要为你担惊受怕,一旦 造反派摸到什么线索还要牵连他们。所以你不能露面。”
外面的秋风刮得呼呼直响,把玻璃窗震得咣当咣当的。墙上的钟当当当当……响了十二下。
老人家着急地催促林觉民:“儿子,起风了,山上的风大,寸步难行,你赶快走吧!你看都十二点了,快快走吧!你看看还缺什么自己拿。”老人家嘱咐过来嘱咐过去地:“不要管我,不要轻易下山,尽管放心。”
林觉民恋恋不舍的离开沈家小院,又摸黑上山了。山上的路极不好走,去仙人洞没有一条路,在这深秋之际,到处是枯萎的荆棘野草,林觉民腿上、手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口子。
山风呼啸,迎风上山,非常吃力。沟沟坎坎、坑坑洼洼,走几步就是一个大跟头。天快放亮的时候,林觉民才爬到山顶,钻进仙人洞。
他坐在草铺上,说什么也合不上眼。他想,这么多年,如果没有沈老伯,他根本活不到今天。沈老伯是他的救命恩人,可是他现在卧病在床,自己却不能亲自护理,这使他极其愧疚。
一连多天,林觉民总是心神不定,恍恍惚惚。沈老伯那枯瘦的双手、那塌陷的眼眶、那无神的双目,那有气无力的样子,时时刻刻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一种无形的恐惧感折磨他寝食不安。
林觉民终于忍不住了,又在一个黑夜下山了。当他走近沈家小院时,他看到大门上挂着一串烧纸,他惊呆了,他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敬重的救命恩人走了,永远地走了。他再也见不到这位慈祥的、知识渊博的、多才多艺的、风趣幽默的老爸了。
他泪流满面地推开柴门,刚要走进去,在昏暗的气死风灯的微光照射下,看到一位中年男子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在一口红棺材后面打瞌睡。他想这一定是李大哥为沈大伯守灵。他顾不了许多悄悄走到棺材跟前,跪在地上连磕三个响头。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个中年妇女,她说:“大林,你回去睡一会,我在这守着——”她话音没落,便尖声惊叫起来:“妈呀——鬼?鬼!鬼!”
李大哥突然站了起来,看到披头散发的林觉民,目瞪口呆。林觉民顾不了许多,腾身而起,飞也似地跑出院门,奔向西山。
第二天沸沸扬扬,满城风雨,五花八门的谣言撼动了全镇:
有的说:“有山鬼下山,给神笔父磕头来了。”
有的说:“昨天夜里,李大嫂看到来领沈大伯的黑无常了。大高个子,瘦瘦的,披头散发,行走如飞。”
还有的说:“沈碧夫老师一辈子做好事,感动了山神,连山神都半夜下山,来到沈老先生家,还给他磕头。”
其实惊魂未定的李大林两口子只和近邻刘二叔讲了晚间所见,也不知为什么传了出去,被一些人添枝加叶传走样了。
这个偏远的山区小镇里的人们都很迷信,有一点奇闻怪事,他们都会和鬼神联系起来。虽然正在轰轰烈烈地“破四旧”搞阶级斗争,可是却封不住人们的嘴。
镇里没有火葬场,人死都是土葬。沈大伯生前省吃俭用,攒下点钱。李大林就给老人买了一口好棺材,在大家的帮助下,抬到南山坡找到一块向阳地下葬了。而且请石匠刻了一个墓碑。
每当李家一家人到山上去祭奠沈大伯,都能看到墓地周围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墓前有供品。他们感到非常奇怪,因为沈大伯在这里无亲无故、无儿无女。到底是谁经常来这里送野禽、山果、鲜花?这已经成为雅安镇一大奇谜。人们胡乱猜着,做各种各样的推理假设。
其实这都是林觉民所为。当他发现沈大伯去世,他悲痛欲绝,他觉得自己欠恩人的太多了,还没等报答,老人就仙逝了,这是一个无法补救的遗憾。
没过几天,他就漫山遍野寻找沈大伯的墓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多月的寻找,他终于找到了。他紧紧地抱着墓碑痛哭不止。他把坟墓周围的杂草都清理了,露出一片大空地。
此后,多年来,春夏秋冬从不间断,他磕头作揖摆供果,真心诚意祭奠恩人。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