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7112
阅读:8216
发表:2018/1/23
20章 主旋律,历史 小说
《我是人间惆怅客》第3章:高师入明府
1
2
3
4
5
6
7
8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2018-B-00212】
时光荏苒,三年过去了。成哥已长得面目俊秀,眉清目朗,聪慧过人。
一日,晚饭后,觉罗氏对明珠说:“老爷,儿子已经三周岁了。眼下,识字也有千余,是不是该找个好些的私塾,送去读书了。你整日忙得天昏地暗的,也顾不上教他,我识字也不多,别把孩子耽误了。”
“还是请个师傅吧,私塾里什么孩子都有,我担心把他带坏了。”明珠回道。
觉罗氏有些犯愁,“请个师傅自然好,可又得不少银子。”
明珠安慰说:“银子的事不用你操心,我想辙。”
次日,明珠来到翰林院。进了门,见到刘有道,明珠便拱手,说道:“友道兄,叨扰了。”
刘有道见是明珠,拱手笑道:“哪里,明珠兄无事不登三宝殿,今日这是为何而来呀?”
两人落座。 明珠没有直接回答刘有道,而是故作神秘地问:“友道兄猜猜看。”
刘有道笑了笑,打趣地说:“明珠兄就不要难为愚兄了,你那葫芦里卖什么药,我这榆木脑袋怎会知道?”
明珠微笑,“听闻翰林院不久前有个叫严翰的典籍辞了官,现居何处?”
刘有道没想到明珠会为严翰而来。在他眼里,此人就是个不识时务的犟人,因问:“明珠兄,怎么对他感了兴趣,他与你不同道,一个酸文人。”
听了刘有道的话,明珠驳道:“友道兄,此言差矣。听说此人才学广博,不但工诗书,通音律,还略懂武学。这等才学之辈都入不了有道兄的法眼,可见翰林院无等闲之辈呀。”明珠的话绵中带针。其实,明珠心里明白,这种风骨之人在官场中难有立锥之地。
刘有道听明珠话里有话,他知道明珠的口舌功夫。所以,并未接明珠的话,只是问:“怎么明朱兄想收为门客?”
明珠笑道:“友道兄真会开玩笑,我哪里养得起门客。是我那犬子,眼下正缺一位师傅教导,我觉着此人正合我心意。”
“那好办,据说,他就在西城外一座寺庙里暂住,我这就打发人去请。”刘有道应道。
明珠摆摆手,“那就不劳烦有道兄了,还是我亲自去请。文人嘛你得给足他面子,后面的事才好办。”
刘有道笑道:“论琢磨人的功夫,明珠兄是这个。”他伸出大拇指。
明珠从翰林院出来,与一随从骑马来到城外一座寺庙前。明珠下马,把缰绳交给随从,一个人进了寺庙。
寺庙破乱不堪,明珠东瞧瞧西看看,并未见严翰的影子。
这时,从门外进来一人,身形消瘦,五官端正,身着一件灰色棉袍,洗得干干净净。眉宇间透着一股文人的气质。
此人见明珠行迹有些可疑,因问:“敢问公子姓甚名谁,来此何干?此庙久弃,已无香火。”
明珠不备,被说话人惊了一下。他扭头见此人与刘有道描述的十分相似,便笃定他就是严翰。于是拱手,问道:“若在下没猜错的话,先生应是顺治六年进士,刚刚从翰林院辞官的严先生吧。”
此人听闻一怔,但很快平静下来,问道:“我与公子并不相识,公子怎会知道?”
明珠并未回答,只是说:“严先生是不是先赐个座,我们坐下聊聊。”
“公子里面请。”严翰右手做了个请的动作。
庙的一角,有一张旧桌子,一条长凳。
“公子如不嫌弃,请坐。不过,我这里条件简陋,连口热水都没有。”严翰说道。
明珠坐下,环顾四周,不无惋惜地说道:“严先生进士出身,翰林院也谋了职,为何弃官不作,甘愿清贫?”
“公子有所不知,严翰自由惯了,衙门里太局人。”严翰轻描淡写地回道。
明珠揭道:“恐怕严先生没有实言相告……”
严翰瞧着明珠,目光有所警惕,他装作糊涂,说道:“公子的话严某听不懂,还请公子明示。”
“既然严先生这么说,在下也就不兜圈子了。”明珠看着严翰,“严先生文人风骨,应是厌恶官场尔虞我诈,不能安心做学问,所以……”
严翰一听,心想,“此人怎么对自己的事了如指掌,面前这个人究竟是什么人?”想到这里,便道:“公子相貌儒雅,谈吐不凡,料定不是等闲之辈。还请公子亮明身份,来此何为?”
“在下内务府堂郎中纳兰明珠。”
严翰不慌不忙,拱手说道:“大人雅量,恕严翰无理。”
“不知者不怪。严先生,今日冒昧前来确实有事。一来,明珠对汉文化一向开明、敬重。明珠以为,五千年汉文化绵延至今,海纳百川,博大精深,儒、释、道等诸学派各具所长,这么璀璨的文化应为人类所共有。清太宗皇太极就曾提出‘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的主张。”明珠说道。
严翰听了明珠一席高谈阔论,很是钦佩,“没想到大人身为马背上的民族,也倾心于中华文化,真是难得。”
明珠奉迎道:“这恰恰佐证汉文化的魅力所在。这二来,明珠膝下有个三岁的犬子,时下,可识千字有余。我打算给他请个师傅,恰闻严先生博古通今,又是进士身份,眼下赋闲在身。严先生,这是不是缘分?”
严翰心想,“左右现在无事可做,家乡路途遥远,一时半会儿回不去,先试试看。”于是说道:“大人的诚意,严翰已感知到了。我与大人虽道不同,可大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已拆除了我们之间的藩篱,如再有推辞,岂不是不知好歹,让人贻笑大方。”
明珠见严翰已答应,便催促道:“看得出,严先生是个爽快之人。时辰不早了,天气又冷,不如严先生随我一同回府上,先安顿下来。”
回到明府,明珠在院子里见到子涵,“丫头,去把夫人叫来。”
明珠与严翰来到书房。
见夫人、采薇都不在。子涵回话:“老爷,夫人不在。”
明珠又说:“叫李嬷嬷把小爷带来。”
严翰环顾书房,发现有些珍品书籍,因问:“大人也喜好收藏?”
明珠自嘲地说道:“收藏谈不上,附庸风雅而已。”
李嬷嬷领着成哥进来,“老爷,小爷来了。”
明珠招手说道:“成哥,过来,阿玛给你请了个师傅教你读书写字,往后你就叫他严师傅,快给师傅磕头。”
小阿哥双腿跪地,冲着严翰叩了个头:“师傅好,学生给您磕头了!”
严翰觉着眼前这个孩童太可爱了,心里十分喜欢。他赶忙弯腰扶起小阿哥,“打今儿起,我们就是师徒了。”严翰站起身,“不过,我这个师傅可严厉,你怕不怕?”
小阿哥歪头看了看严翰,坚定地说:“不怕!”
见此情景,明珠放下心来,微笑着说道:“看来你们师徒挺有缘呐,这是个好的开端。”严翰说道:“大人,看得出令郎聪慧过人,这个学生我喜欢。”
“看来,你这个师傅我请对啦。”明珠拱手,“严先生,那我就替犬子谢谢啦!”
严翰看着小阿哥,问:“那师傅以后怎么称呼你?”
“我的学名叫‘纳兰成德’,师傅就叫我‘成德’吧。”
严翰点点头,“‘成德’,嗯,好名字,易经有云:‘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明珠赞道:“严先生好学问,一听名字就知道出处。这个名字是我请一位高僧取的。”
“难怪。”严翰说道。
“成哥,往后要跟着师傅好好学。”明珠又对严翰说,“严先生,犬子就交给你啦,他要是调皮,你就训他,不用客气。”
严翰胸有成竹地说道:“大人请放心,如教不好这个徒弟,严某自愿请辞。”
“严先生,这又不是在衙门,还立什么军令状!”明珠笑道。
“大人,人无信不立,您对徐某有知遇之恩,徐某不能辜负了大人。”严翰严肃地说道。
明珠感慨,“如今这世道,像严先生这样的人不多喽,有多少人假借圣贤之名,行苟且之事。”
“大人,世风不朗也是长久以来的顽疾,恐怕一时难以根除。”严翰忧虑地说道。
这时,门人进来通报:“老爷,宫里来人了。”
明珠无奈地摇头,“瞧瞧,内务府一天这杂事,真的是偷不得片刻闲。”
严翰微笑,拉起成德的手,“ 成德,跟师傅走。”
“进来!”明珠冲外面高声说道。
小太监挑帘进来,“大人,刚刚从南边运来一批年货,莫大人问怎么处置?”
明珠说道:“先卸到码头仓库里,明日我过去瞧瞧。”
小太监答应:“是,大人。”
“等等!跟我到码头去一趟。”明珠又改了主意。
回到府里,明珠对觉罗氏说:“今儿我给成哥请个师傅,叫严翰。”
觉罗氏眉梢一挑,“做什么的?”
明珠回道:“顺治六年进士。”
觉罗氏又问:“怎么没委职?”
明珠拿起烟袋锅,点着火,抽了一口:“翰林院典籍,辞官不做了。”
觉罗氏听着新鲜,说道:“这个人倒是不能小觑,别人挤破头想捞个一官半职,他倒好,自己把饭碗给砸了。”
明珠又抽一口,“人各有志,不过这书读多了,就爱较死理儿。史上文豪、大家,官场不如意者居多。”
觉罗氏问:“严先生安置在哪?”
“来时你没在,我就让人在西厢房收拾两间……”明珠觉着觉罗氏平日说话直来直去,便嘱咐道:“严先生好面子,往后说话谨慎些。”
觉罗氏没理会明珠的话,又接着问:“和咱们一起吃饭?”
“严先生觉着不方便,我让厨房端到西厢房。”明珠说道。
觉罗氏心想,“一个单身男人,身边没个女人照顾哪成。”想到这里,说道:“严先生日常起居总得有个人照顾,不如让子涵先过去。”
“这事你定就行。还有,码头来了一批年货。我选了几框新鲜水果,还有一筐鱼,这些在京城很难买到。估计这几日各州府年贡也都陆续到了,府里的年货先不用买。”片刻他又提醒道:“过会儿,你给严先生送几样水果。”
觉罗氏心想,“说了半天严先生,也没见庐山真面目,正好趁机瞧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她挑了几样水果,来到西厢房门口,扣了几下门,问:“严先生在吗?”
严翰穿鞋开门,见不认识,便问:“您是……”
觉罗氏微笑道:“我是成德的额娘。”
严翰很是歉意,“是夫人,恕严翰眼拙。您里边请。”
觉罗氏进来把果盘放下,说道:“严先生,刚刚老爷带回来几样水果,老爷让我给先生送几个尝尝鲜。还有您来的时候,恰好我不在,那些个下人粗手笨脚的,我怕他们怠慢了先生。”
严翰见夫人说话礼数周全,赶忙说道:“谢谢大人和夫人,已经很好了。”
觉罗氏见严翰眉清目朗,气度不凡,便顿生好感。她接着说道:“往后先生的生活杂事就让子涵来做,明儿就让他过来。”
严翰不愿给人添麻烦,于是推辞道:“夫人,这些事我自己能料理的好,就不麻烦别人了。”
觉罗氏不容分说,“那怎么行,现如今到了我们府,要不给您指派个人侍候,旁人就会笑话我们不懂礼数,就这么定了。”
话说到这份上,严翰不好再推辞,此时,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谢夫人,恭敬不如从命。”
觉罗氏说道:“这就对了,那好严先生,我就不打扰了。往后有什么需要,先生只管说,别客气。”
严翰回道:“往后少麻烦不了夫人。”
觉罗氏出来。
严翰关上门。
昨夜下了一场大雪,明府园里的梅花也傲然绽放。
成德趴着窗子往外看,透过窗花,外面厚厚的积雪吸引了他的目光。他高兴地说道:“阿姆,下雪了,我们出去堆雪人。”
李嬷嬷答应道:“好,来小爷,阿姆帮你穿鞋。”
穿好鞋,又帮他戴好帽子,手套。
成德出来大声喊道:“堆雪人喽!”他用小锹和李嬷嬷一铲一铲,不一会儿就堆了个大雪人。
成德问:“阿姆,雪人不穿衣裳,她会不会冷?”
李嬷嬷说道:“雪人不怕冷,越冷越好,要是和我们一样,穿上衣裳,她就到天上去了。”
成德又问:“为什么?她不喜欢穿衣裳吗?”
李嬷嬷笑道:“她不喜欢温暖,小爷,阿姆领你去看梅花开了没有。”
两人来到后园,梅花在雪的掩映下娇艳如玉。成德仰头瞧着,面露微笑:“阿姆,真好看,为什么只有梅花开?”成德是一个喜欢问问题的孩子,李嬷嬷瞧着小阿哥,心中满是欢喜,“只有梅花喜欢白雪,其它的花见到雪就会冻死。”
过一会儿,成德打了个喷嚏。见状,李嬷嬷忙拉起他的小手,“小爷,咱们赶快回去。”
刚吃过早饭,觉罗氏让采薇把阿贵找来。她是想差阿贵去西直门裁缝铺,请师傅过来。要过年了,做几件新衣裳。阿贵是明府的管家,做事精明能干。
过了大约半个时辰,裁缝随阿贵来到明府。
觉罗氏让又让采薇去请严翰。
严翰领着成德来到上房。觉罗氏说道:“严先生打扰了,这不眼看就过年了嘛,今儿特意请师傅过来量量尺,做几件新衣裳。”
严翰推迟道 :“夫人,我就算了吧,我觉着穿这件过年挺好,就不要破费啦。”
觉罗氏笑道:“严先生,这怎么叫破费呢?过年就得有个过年的样,辞旧迎新吗?再说,又不是特意为你一个人做,就是多块布料的事。”她又对裁缝说,“师傅先给严先生量尺。”就这样,裁缝师傅为严翰量了尺。
成德问:“额娘,给我和阿姆做吗?”
觉罗氏觉着儿子这话说得像个小大人,便笑道:“都有份。”
量完尺,成德心里还惦记着梅花。于是他拉着严寒的手,说道:“师傅,我带您去一个地方。”
严翰好奇地问道:“什么地方?”
成德仰头瞧着严翰,天真一笑,“保密。”
一日,晚饭后,觉罗氏对明珠说:“老爷,儿子已经三周岁了。眼下,识字也有千余,是不是该找个好些的私塾,送去读书了。你整日忙得天昏地暗的,也顾不上教他,我识字也不多,别把孩子耽误了。”
“还是请个师傅吧,私塾里什么孩子都有,我担心把他带坏了。”明珠回道。
觉罗氏有些犯愁,“请个师傅自然好,可又得不少银子。”
明珠安慰说:“银子的事不用你操心,我想辙。”
次日,明珠来到翰林院。进了门,见到刘有道,明珠便拱手,说道:“友道兄,叨扰了。”
刘有道见是明珠,拱手笑道:“哪里,明珠兄无事不登三宝殿,今日这是为何而来呀?”
两人落座。 明珠没有直接回答刘有道,而是故作神秘地问:“友道兄猜猜看。”
刘有道笑了笑,打趣地说:“明珠兄就不要难为愚兄了,你那葫芦里卖什么药,我这榆木脑袋怎会知道?”
明珠微笑,“听闻翰林院不久前有个叫严翰的典籍辞了官,现居何处?”
刘有道没想到明珠会为严翰而来。在他眼里,此人就是个不识时务的犟人,因问:“明珠兄,怎么对他感了兴趣,他与你不同道,一个酸文人。”
听了刘有道的话,明珠驳道:“友道兄,此言差矣。听说此人才学广博,不但工诗书,通音律,还略懂武学。这等才学之辈都入不了有道兄的法眼,可见翰林院无等闲之辈呀。”明珠的话绵中带针。其实,明珠心里明白,这种风骨之人在官场中难有立锥之地。
刘有道听明珠话里有话,他知道明珠的口舌功夫。所以,并未接明珠的话,只是问:“怎么明朱兄想收为门客?”
明珠笑道:“友道兄真会开玩笑,我哪里养得起门客。是我那犬子,眼下正缺一位师傅教导,我觉着此人正合我心意。”
“那好办,据说,他就在西城外一座寺庙里暂住,我这就打发人去请。”刘有道应道。
明珠摆摆手,“那就不劳烦有道兄了,还是我亲自去请。文人嘛你得给足他面子,后面的事才好办。”
刘有道笑道:“论琢磨人的功夫,明珠兄是这个。”他伸出大拇指。
明珠从翰林院出来,与一随从骑马来到城外一座寺庙前。明珠下马,把缰绳交给随从,一个人进了寺庙。
寺庙破乱不堪,明珠东瞧瞧西看看,并未见严翰的影子。
这时,从门外进来一人,身形消瘦,五官端正,身着一件灰色棉袍,洗得干干净净。眉宇间透着一股文人的气质。
此人见明珠行迹有些可疑,因问:“敢问公子姓甚名谁,来此何干?此庙久弃,已无香火。”
明珠不备,被说话人惊了一下。他扭头见此人与刘有道描述的十分相似,便笃定他就是严翰。于是拱手,问道:“若在下没猜错的话,先生应是顺治六年进士,刚刚从翰林院辞官的严先生吧。”
此人听闻一怔,但很快平静下来,问道:“我与公子并不相识,公子怎会知道?”
明珠并未回答,只是说:“严先生是不是先赐个座,我们坐下聊聊。”
“公子里面请。”严翰右手做了个请的动作。
庙的一角,有一张旧桌子,一条长凳。
“公子如不嫌弃,请坐。不过,我这里条件简陋,连口热水都没有。”严翰说道。
明珠坐下,环顾四周,不无惋惜地说道:“严先生进士出身,翰林院也谋了职,为何弃官不作,甘愿清贫?”
“公子有所不知,严翰自由惯了,衙门里太局人。”严翰轻描淡写地回道。
明珠揭道:“恐怕严先生没有实言相告……”
严翰瞧着明珠,目光有所警惕,他装作糊涂,说道:“公子的话严某听不懂,还请公子明示。”
“既然严先生这么说,在下也就不兜圈子了。”明珠看着严翰,“严先生文人风骨,应是厌恶官场尔虞我诈,不能安心做学问,所以……”
严翰一听,心想,“此人怎么对自己的事了如指掌,面前这个人究竟是什么人?”想到这里,便道:“公子相貌儒雅,谈吐不凡,料定不是等闲之辈。还请公子亮明身份,来此何为?”
“在下内务府堂郎中纳兰明珠。”
严翰不慌不忙,拱手说道:“大人雅量,恕严翰无理。”
“不知者不怪。严先生,今日冒昧前来确实有事。一来,明珠对汉文化一向开明、敬重。明珠以为,五千年汉文化绵延至今,海纳百川,博大精深,儒、释、道等诸学派各具所长,这么璀璨的文化应为人类所共有。清太宗皇太极就曾提出‘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的主张。”明珠说道。
严翰听了明珠一席高谈阔论,很是钦佩,“没想到大人身为马背上的民族,也倾心于中华文化,真是难得。”
明珠奉迎道:“这恰恰佐证汉文化的魅力所在。这二来,明珠膝下有个三岁的犬子,时下,可识千字有余。我打算给他请个师傅,恰闻严先生博古通今,又是进士身份,眼下赋闲在身。严先生,这是不是缘分?”
严翰心想,“左右现在无事可做,家乡路途遥远,一时半会儿回不去,先试试看。”于是说道:“大人的诚意,严翰已感知到了。我与大人虽道不同,可大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已拆除了我们之间的藩篱,如再有推辞,岂不是不知好歹,让人贻笑大方。”
明珠见严翰已答应,便催促道:“看得出,严先生是个爽快之人。时辰不早了,天气又冷,不如严先生随我一同回府上,先安顿下来。”
回到明府,明珠在院子里见到子涵,“丫头,去把夫人叫来。”
明珠与严翰来到书房。
见夫人、采薇都不在。子涵回话:“老爷,夫人不在。”
明珠又说:“叫李嬷嬷把小爷带来。”
严翰环顾书房,发现有些珍品书籍,因问:“大人也喜好收藏?”
明珠自嘲地说道:“收藏谈不上,附庸风雅而已。”
李嬷嬷领着成哥进来,“老爷,小爷来了。”
明珠招手说道:“成哥,过来,阿玛给你请了个师傅教你读书写字,往后你就叫他严师傅,快给师傅磕头。”
小阿哥双腿跪地,冲着严翰叩了个头:“师傅好,学生给您磕头了!”
严翰觉着眼前这个孩童太可爱了,心里十分喜欢。他赶忙弯腰扶起小阿哥,“打今儿起,我们就是师徒了。”严翰站起身,“不过,我这个师傅可严厉,你怕不怕?”
小阿哥歪头看了看严翰,坚定地说:“不怕!”
见此情景,明珠放下心来,微笑着说道:“看来你们师徒挺有缘呐,这是个好的开端。”严翰说道:“大人,看得出令郎聪慧过人,这个学生我喜欢。”
“看来,你这个师傅我请对啦。”明珠拱手,“严先生,那我就替犬子谢谢啦!”
严翰看着小阿哥,问:“那师傅以后怎么称呼你?”
“我的学名叫‘纳兰成德’,师傅就叫我‘成德’吧。”
严翰点点头,“‘成德’,嗯,好名字,易经有云:‘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明珠赞道:“严先生好学问,一听名字就知道出处。这个名字是我请一位高僧取的。”
“难怪。”严翰说道。
“成哥,往后要跟着师傅好好学。”明珠又对严翰说,“严先生,犬子就交给你啦,他要是调皮,你就训他,不用客气。”
严翰胸有成竹地说道:“大人请放心,如教不好这个徒弟,严某自愿请辞。”
“严先生,这又不是在衙门,还立什么军令状!”明珠笑道。
“大人,人无信不立,您对徐某有知遇之恩,徐某不能辜负了大人。”严翰严肃地说道。
明珠感慨,“如今这世道,像严先生这样的人不多喽,有多少人假借圣贤之名,行苟且之事。”
“大人,世风不朗也是长久以来的顽疾,恐怕一时难以根除。”严翰忧虑地说道。
这时,门人进来通报:“老爷,宫里来人了。”
明珠无奈地摇头,“瞧瞧,内务府一天这杂事,真的是偷不得片刻闲。”
严翰微笑,拉起成德的手,“ 成德,跟师傅走。”
“进来!”明珠冲外面高声说道。
小太监挑帘进来,“大人,刚刚从南边运来一批年货,莫大人问怎么处置?”
明珠说道:“先卸到码头仓库里,明日我过去瞧瞧。”
小太监答应:“是,大人。”
“等等!跟我到码头去一趟。”明珠又改了主意。
回到府里,明珠对觉罗氏说:“今儿我给成哥请个师傅,叫严翰。”
觉罗氏眉梢一挑,“做什么的?”
明珠回道:“顺治六年进士。”
觉罗氏又问:“怎么没委职?”
明珠拿起烟袋锅,点着火,抽了一口:“翰林院典籍,辞官不做了。”
觉罗氏听着新鲜,说道:“这个人倒是不能小觑,别人挤破头想捞个一官半职,他倒好,自己把饭碗给砸了。”
明珠又抽一口,“人各有志,不过这书读多了,就爱较死理儿。史上文豪、大家,官场不如意者居多。”
觉罗氏问:“严先生安置在哪?”
“来时你没在,我就让人在西厢房收拾两间……”明珠觉着觉罗氏平日说话直来直去,便嘱咐道:“严先生好面子,往后说话谨慎些。”
觉罗氏没理会明珠的话,又接着问:“和咱们一起吃饭?”
“严先生觉着不方便,我让厨房端到西厢房。”明珠说道。
觉罗氏心想,“一个单身男人,身边没个女人照顾哪成。”想到这里,说道:“严先生日常起居总得有个人照顾,不如让子涵先过去。”
“这事你定就行。还有,码头来了一批年货。我选了几框新鲜水果,还有一筐鱼,这些在京城很难买到。估计这几日各州府年贡也都陆续到了,府里的年货先不用买。”片刻他又提醒道:“过会儿,你给严先生送几样水果。”
觉罗氏心想,“说了半天严先生,也没见庐山真面目,正好趁机瞧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她挑了几样水果,来到西厢房门口,扣了几下门,问:“严先生在吗?”
严翰穿鞋开门,见不认识,便问:“您是……”
觉罗氏微笑道:“我是成德的额娘。”
严翰很是歉意,“是夫人,恕严翰眼拙。您里边请。”
觉罗氏进来把果盘放下,说道:“严先生,刚刚老爷带回来几样水果,老爷让我给先生送几个尝尝鲜。还有您来的时候,恰好我不在,那些个下人粗手笨脚的,我怕他们怠慢了先生。”
严翰见夫人说话礼数周全,赶忙说道:“谢谢大人和夫人,已经很好了。”
觉罗氏见严翰眉清目朗,气度不凡,便顿生好感。她接着说道:“往后先生的生活杂事就让子涵来做,明儿就让他过来。”
严翰不愿给人添麻烦,于是推辞道:“夫人,这些事我自己能料理的好,就不麻烦别人了。”
觉罗氏不容分说,“那怎么行,现如今到了我们府,要不给您指派个人侍候,旁人就会笑话我们不懂礼数,就这么定了。”
话说到这份上,严翰不好再推辞,此时,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谢夫人,恭敬不如从命。”
觉罗氏说道:“这就对了,那好严先生,我就不打扰了。往后有什么需要,先生只管说,别客气。”
严翰回道:“往后少麻烦不了夫人。”
觉罗氏出来。
严翰关上门。
昨夜下了一场大雪,明府园里的梅花也傲然绽放。
成德趴着窗子往外看,透过窗花,外面厚厚的积雪吸引了他的目光。他高兴地说道:“阿姆,下雪了,我们出去堆雪人。”
李嬷嬷答应道:“好,来小爷,阿姆帮你穿鞋。”
穿好鞋,又帮他戴好帽子,手套。
成德出来大声喊道:“堆雪人喽!”他用小锹和李嬷嬷一铲一铲,不一会儿就堆了个大雪人。
成德问:“阿姆,雪人不穿衣裳,她会不会冷?”
李嬷嬷说道:“雪人不怕冷,越冷越好,要是和我们一样,穿上衣裳,她就到天上去了。”
成德又问:“为什么?她不喜欢穿衣裳吗?”
李嬷嬷笑道:“她不喜欢温暖,小爷,阿姆领你去看梅花开了没有。”
两人来到后园,梅花在雪的掩映下娇艳如玉。成德仰头瞧着,面露微笑:“阿姆,真好看,为什么只有梅花开?”成德是一个喜欢问问题的孩子,李嬷嬷瞧着小阿哥,心中满是欢喜,“只有梅花喜欢白雪,其它的花见到雪就会冻死。”
过一会儿,成德打了个喷嚏。见状,李嬷嬷忙拉起他的小手,“小爷,咱们赶快回去。”
刚吃过早饭,觉罗氏让采薇把阿贵找来。她是想差阿贵去西直门裁缝铺,请师傅过来。要过年了,做几件新衣裳。阿贵是明府的管家,做事精明能干。
过了大约半个时辰,裁缝随阿贵来到明府。
觉罗氏让又让采薇去请严翰。
严翰领着成德来到上房。觉罗氏说道:“严先生打扰了,这不眼看就过年了嘛,今儿特意请师傅过来量量尺,做几件新衣裳。”
严翰推迟道 :“夫人,我就算了吧,我觉着穿这件过年挺好,就不要破费啦。”
觉罗氏笑道:“严先生,这怎么叫破费呢?过年就得有个过年的样,辞旧迎新吗?再说,又不是特意为你一个人做,就是多块布料的事。”她又对裁缝说,“师傅先给严先生量尺。”就这样,裁缝师傅为严翰量了尺。
成德问:“额娘,给我和阿姆做吗?”
觉罗氏觉着儿子这话说得像个小大人,便笑道:“都有份。”
量完尺,成德心里还惦记着梅花。于是他拉着严寒的手,说道:“师傅,我带您去一个地方。”
严翰好奇地问道:“什么地方?”
成德仰头瞧着严翰,天真一笑,“保密。”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