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66656
成片时长:每集约35分钟
阅读:10785
发表:2017/10/18
20集 悬疑,犯罪 电视剧剧本
《豫西迷案:柏子山计划》第9-14集
1-4
5-9
9-14
15-18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时:同上
景:同上
人:陈得索、于秋叶
△室内只剩得索和秋叶二人。
于秋叶:(扒到得索肩上轻声地)“得索哥!”
△于秋叶泣不成声。
△陈得索心中颤栗。他突然拉紧秋叶,尔后双手捧起她的泪面……
△于秋叶面含红晕,楚楚动人……
△突然,陈得索又把于秋叶推开……
于秋叶:“下乡时,俺小,父亲遭斗,艾妈妈和你为俺……”
陈得索:“别说了。俺娘俩对你们没有恩,有恩的是曹家父子,他们都是咱的恩人!”
于秋叶:“不,曹家和你母子都是俺的恩人。那个年代,那种形势,你娘俩那么困难,却不顾自己安危,你母亲为俺爸鸣冤,为俺爸熬药调理,你又冒严寒为俺爸用青花瓷罈子逮鱼……
陈得索:“于伯伯临终时,对你有什么交代吗?”
于秋叶:“有。他让我在适当时候把《狱中八条》交给上级党组织。还让我寻找他和宋名的入党介绍人蔡永令和谢先的儿子谢弘。”
陈得索:“蔡永令在豫西是一个传奇人物。”
于秋叶:“据我父亲说,他1951年就被逮捕了。现在不知关到那里。”
陈得索:“谢先的儿子和我一般大,我母亲说小时候和我争奶吃,杨秀玉病重拜托我母亲代养,结果后来被人偷走了。谢先对我母亲耿耿于怀。”
于秋叶:“我父亲怀疑杨抗利就是谢弘,但是,杨秀峰不承认。”
陈得索:“啊?我们要寻找证据。”
△于秋叶又从黑皮包里掏出一页纸递给陈得索——
于秋叶:“我父亲临终时还让告诉你,《柏子山计划》内容中‘东边有耳’,暗指‘陈’字。案中的特务,不是陈国清,而是另有一个姓‘陈’的。”
陈得索:“这个姓陈的就是陈青岩!”
于秋叶:“要有证据,咱不能制造冤假错案。”
陈得索:“我明白。”
场:12——17
时:日
景:同上
人:陈得索、于秋叶、曹苇(男,12岁,初二学生,于秋叶当知青时和陈得索相恋所生)
△中午。曹苇放学回来,走进门前听到里面有人说话,停住脚步,侧听。
△于秋叶和陈得索继续对话——
于秋叶:“十多年过去,我多想你呀!”
陈得索:“苇子知道他的身世吗?”
于秋叶:“他还不清楚,趁你现在来,我想给他讲明!”
陈得索:“青花瓷罈子还在吗?”
于秋叶:“在。我让考古专家杨秀峰教授鉴定过,他和我爸说的一样,说这青花瓷罈子是宫中流传到民间的稀世之宝。”
陈得索:(惊喜)“是什么年代的?”
于秋叶:“青花瓷源于汉代,成熟于元代。杨秀峰教授说,此罈子像是元代以前的作品,可拍卖100多万元!”
陈得索:“啊!这是真的?”
于秋叶:“是的,但没经过你同意,我不敢出手。只等你的意见!”
陈得索:(皱眉,走向窗口沉思一会,然后拉着秋叶的手)“如果拍卖给国家博物馆,我们可少一些,100万元就行。钱你保存着,供苇子上学,将来有出息。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向组织部门申诉,要求给我们的父辈和相关人员彻底平反。”
于秋叶:“朗朗乾坤,天理昭彰。给我们父辈平反昭雪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也是我们晚辈的责任和担当。除此,我们还要带苇子回柏国农场和孔庙小学,给我们的父辈分别树碑立传,再出资为曹集和孔庙小学捐资助学,实施希望工程!”
陈得索:(兴奋地抓着于秋叶的手)“好!有你鼎力相助,我心有定力了。”
△此时,曹苇开门。
场:12——18
时:同上
景:同上
人:陈得索、于秋叶、曹苇
△曹苇进门,麻木漠然,无话。
△于秋叶和陈得索停止对话。
于秋叶:(转向曹苇)“苇子,你回来了。这就是我常给你讲的陈得索叔叔!”
△曹苇把书包放下,点点头,不言语,转身进入自己的书房。
△于秋叶和陈得索相视……
场:12——19
时:同上
景:同上
人:陈得索、于秋叶、曹大有、曹苇、曹枝
△曹大有带曹枝买菜回来敲门,秋叶开门。
曹大有:“菜买好了,我亲自操刀。你们继续聊!”
曹 苇:(从里间跳出来,热情地)“爸,你可来了!”
曹大有:(一手拿菜,一手拍曹苇的肩)“儿子,又长了!”
曹 枝:(扑向曹苇)“哥!”
△曹苇拉曹枝进书房。
场:12——20
时:同上
景:同上
人:同上
△曹大有进厨房,传出菜刀铛、铛的垛菜声。
陈得索:“知道宋得九干啥吗?”
于秋叶:“1974年,他被推荐到郑州大学学习法律。现在河南一个县当公安局副局长。”
陈得索:“杨抗利和杨抗美兄妹呢?”
于秋叶:“杨秀峰和豫西县办公室主任龙根拉上关系,杨抗利也被推荐到郑州大学法律系就读。现在杨抗利也在豫西县公安局工作当副局长。你不知道吗?”
陈得索:(摇摇头)“我落难为僧,孤陋寡闻。只知道正局长是单虎。”
△陈得索环顾左右——
陈得索:(续道)“让我困惑的是,杨秀峰怎么和龙根扯上了关系?”
于秋叶:“我也不清楚。”
陈得索:“杨抗美呢?”
于秋叶:“宋得九曾追求她,但没有追到,后来回郑州在歌剧院工作,患了抑郁症。”
陈得索:(捧头,坐下来,自言自语)“那个年代,那样的形势……”
场:12——21
时:同上
景:同上
人:同上
于秋叶:(左右环顾,轻声地)“得索哥,你成家了吗?”
陈得索:(迟疑)“成了家,檠人家一个女儿!”
于秋叶:“是哪里的女人?”
陈得索:“俺本村人。她丈夫被洪水淹死后,她便带着孩子到俺家,我就和她稀里糊
涂过了。”
于秋叶:“没再添一口?”
陈得索:(痛苦地)“她的老公公陈青岩给我踢残了!”
△于秋叶惊诧,流泪……
场:12——22
时:同上
景:同上
人:于秋叶、陈得索、曹大有、曹苇、曹枝
△午饭后,陈得索执意要走。
陈得索:“大有,这是你的家,你可多住几天,我得赶快走!”
曹大有:“我包农场80亩地,小麦正需‘一喷三防’,我也停不住!”
△曹大有拉着曹枝。
△曹枝穿上母亲秋叶买的新衣服,先迈出门。
曹 苇:(从书房跑出来)“爸,得闲回城!”
△曹苇不正视陈得索。
曹大有:(满脸堆笑)“好,好,麦罢我来!”
△陈得索两手空空,迟疑地望着曹苇,
陈得索:(上前捏捏曹苇的脸蛋,轻声地)“苇子,好好学习!”
于秋叶:(感激地)“还不谢谢陈叔叔!”
△曹苇面部漠然,一句话也没说,走进书房。
场:12——23
时:日
景:于秋叶家室内
人:于秋叶、曹苇
△室内只剩下于秋叶和儿子曹苇。
于秋叶:(迈进书房,生气地)“苇子,你上初中了,怎么不懂事?你陈叔叔远道而
来,你一中午就不给他说句话!”
曹 苇:(转过脸,带有敌意)“你让我说什么,让我喊他爸?”
于秋叶:“你……”
△于秋叶脸憋得通红。
曹 苇:“妈,你到底有几个男人?”
△于秋叶心里猛一阵痛,她手颤抖着,猛然抓起陈得索喝茶的杯子。“叭”
一声摔碎——
于秋叶:“我有两个男人,有两个男人!你明白吗?!”
曹 苇:(也不示弱)“我不明白,我不明白!我只有一个曹爸爸,没有陈得索!”
△曹苇说完,想走。
于秋叶:(吼道)“你站住!”她上前一步,照曹苇脸上搧一耳光,“你不明白,我
让你明白!”
场:12——24
时:同上
景:同上
人:同上
△曹苇捂着搧红的脸,惊愕地站住不动。
于秋叶:(哭诉)“那个年代,那种形势,我才有两个男人,才有你和枝妞!你就是
陈得索的亲儿子!”
曹 苇:(也哭起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秋叶:“1960年春,陈得索母子从豫西逃荒到曹集村罗成坟。1968年我和你外祖父下乡到豫西曹集,大家都沦落到此,互相照顾。后来,又知道陈得索父母还是你外祖父的学生。特别是陈得索的父亲陈国清,从小你外祖父就在他家乡孔庙小学教过他,影响他。1938年,你外祖父率孔庙小学精英少年包括陈国清随国民政府南迁辗转重庆。1949年4月,你外祖父和陈国清组织领导重庆一中师生反饥饿、反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被捕入狱。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对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志士进行疯狂大屠杀,看守班长杨钦典是豫西人,受到罗广斌、许晓轩和你外祖父的感召,把白公馆剩下的19人放了出来。可是到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这一段地下光荣历史反而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污点,陈国清51年春在镇反运动中被怀疑是实施《柏子山计划》的潜伏特务,被一些人不明不白地殴打致死,到现在还没有彻底平反昭雪。你外祖父也被怀疑是特务,文化大革命遭批斗、被关押,下乡改造,1969年冬连累带气病死柏国农场。”
△曹苇呆站,倾听。
于秋叶:(续道)“1969年冬,陈得索母子因‘一打三反’运动,又把他们遣返孔庙镇陈家庄老家。陈得索又遭邻居陈青岩殴打致残……改革开放,形势好转,我工作了,你上学了,而陈国清也就是你的亲爷爷,却冤死孔庙小学,这正需要我们用国家政策,走正道,行天理,为你爷爷陈国清平反昭雪!”
曹 苇:(点点头,擦干泪)“妈,我明白了!”
于秋叶:(把书包挎到曹苇的肩上)“好好学习,妈指靠你,曹家指靠你,你爸陈得
索更指靠你!”
场:12——25
时:日
景:陈家庄陈青岩家院内/陈得索家院内
人:扬括、朱晓、陈青岩、枝子、陈得索、艾灵、赵志德(男,22岁,孔庙小学民师,校长)、赵梅叶(女,21岁,孔庙小学民师。孔庙村民赵末之女)、学生(孔庙小学腰鼓队男女生25人)
(字幕:1982年3月)
△女教师赵梅叶带着孔庙小学学生腰鼓队打着鼓、跳着,走进陈青岩家院。
△校长赵志德抱着“光荣退休”牌匾陪杨括、朱晓走在后头。
△陈青岩满脸放光,堆笑接过牌匾,连连鞠躬——
陈青岩:“谢谢领导,谢谢领导!”
△朱晓从挎包里拿出厚厚地一沓百元钱,递交给陈青岩。
△陈青岩惊呆,看杨括,不敢接。
杨 括:“你光荣退休了。这是国家补发你的退休工资!”
景:同上
人:陈得索、于秋叶
△室内只剩得索和秋叶二人。
于秋叶:(扒到得索肩上轻声地)“得索哥!”
△于秋叶泣不成声。
△陈得索心中颤栗。他突然拉紧秋叶,尔后双手捧起她的泪面……
△于秋叶面含红晕,楚楚动人……
△突然,陈得索又把于秋叶推开……
于秋叶:“下乡时,俺小,父亲遭斗,艾妈妈和你为俺……”
陈得索:“别说了。俺娘俩对你们没有恩,有恩的是曹家父子,他们都是咱的恩人!”
于秋叶:“不,曹家和你母子都是俺的恩人。那个年代,那种形势,你娘俩那么困难,却不顾自己安危,你母亲为俺爸鸣冤,为俺爸熬药调理,你又冒严寒为俺爸用青花瓷罈子逮鱼……
陈得索:“于伯伯临终时,对你有什么交代吗?”
于秋叶:“有。他让我在适当时候把《狱中八条》交给上级党组织。还让我寻找他和宋名的入党介绍人蔡永令和谢先的儿子谢弘。”
陈得索:“蔡永令在豫西是一个传奇人物。”
于秋叶:“据我父亲说,他1951年就被逮捕了。现在不知关到那里。”
陈得索:“谢先的儿子和我一般大,我母亲说小时候和我争奶吃,杨秀玉病重拜托我母亲代养,结果后来被人偷走了。谢先对我母亲耿耿于怀。”
于秋叶:“我父亲怀疑杨抗利就是谢弘,但是,杨秀峰不承认。”
陈得索:“啊?我们要寻找证据。”
△于秋叶又从黑皮包里掏出一页纸递给陈得索——
于秋叶:“我父亲临终时还让告诉你,《柏子山计划》内容中‘东边有耳’,暗指‘陈’字。案中的特务,不是陈国清,而是另有一个姓‘陈’的。”
陈得索:“这个姓陈的就是陈青岩!”
于秋叶:“要有证据,咱不能制造冤假错案。”
陈得索:“我明白。”
场:12——17
时:日
景:同上
人:陈得索、于秋叶、曹苇(男,12岁,初二学生,于秋叶当知青时和陈得索相恋所生)
△中午。曹苇放学回来,走进门前听到里面有人说话,停住脚步,侧听。
△于秋叶和陈得索继续对话——
于秋叶:“十多年过去,我多想你呀!”
陈得索:“苇子知道他的身世吗?”
于秋叶:“他还不清楚,趁你现在来,我想给他讲明!”
陈得索:“青花瓷罈子还在吗?”
于秋叶:“在。我让考古专家杨秀峰教授鉴定过,他和我爸说的一样,说这青花瓷罈子是宫中流传到民间的稀世之宝。”
陈得索:(惊喜)“是什么年代的?”
于秋叶:“青花瓷源于汉代,成熟于元代。杨秀峰教授说,此罈子像是元代以前的作品,可拍卖100多万元!”
陈得索:“啊!这是真的?”
于秋叶:“是的,但没经过你同意,我不敢出手。只等你的意见!”
陈得索:(皱眉,走向窗口沉思一会,然后拉着秋叶的手)“如果拍卖给国家博物馆,我们可少一些,100万元就行。钱你保存着,供苇子上学,将来有出息。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向组织部门申诉,要求给我们的父辈和相关人员彻底平反。”
于秋叶:“朗朗乾坤,天理昭彰。给我们父辈平反昭雪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也是我们晚辈的责任和担当。除此,我们还要带苇子回柏国农场和孔庙小学,给我们的父辈分别树碑立传,再出资为曹集和孔庙小学捐资助学,实施希望工程!”
陈得索:(兴奋地抓着于秋叶的手)“好!有你鼎力相助,我心有定力了。”
△此时,曹苇开门。
场:12——18
时:同上
景:同上
人:陈得索、于秋叶、曹苇
△曹苇进门,麻木漠然,无话。
△于秋叶和陈得索停止对话。
于秋叶:(转向曹苇)“苇子,你回来了。这就是我常给你讲的陈得索叔叔!”
△曹苇把书包放下,点点头,不言语,转身进入自己的书房。
△于秋叶和陈得索相视……
场:12——19
时:同上
景:同上
人:陈得索、于秋叶、曹大有、曹苇、曹枝
△曹大有带曹枝买菜回来敲门,秋叶开门。
曹大有:“菜买好了,我亲自操刀。你们继续聊!”
曹 苇:(从里间跳出来,热情地)“爸,你可来了!”
曹大有:(一手拿菜,一手拍曹苇的肩)“儿子,又长了!”
曹 枝:(扑向曹苇)“哥!”
△曹苇拉曹枝进书房。
场:12——20
时:同上
景:同上
人:同上
△曹大有进厨房,传出菜刀铛、铛的垛菜声。
陈得索:“知道宋得九干啥吗?”
于秋叶:“1974年,他被推荐到郑州大学学习法律。现在河南一个县当公安局副局长。”
陈得索:“杨抗利和杨抗美兄妹呢?”
于秋叶:“杨秀峰和豫西县办公室主任龙根拉上关系,杨抗利也被推荐到郑州大学法律系就读。现在杨抗利也在豫西县公安局工作当副局长。你不知道吗?”
陈得索:(摇摇头)“我落难为僧,孤陋寡闻。只知道正局长是单虎。”
△陈得索环顾左右——
陈得索:(续道)“让我困惑的是,杨秀峰怎么和龙根扯上了关系?”
于秋叶:“我也不清楚。”
陈得索:“杨抗美呢?”
于秋叶:“宋得九曾追求她,但没有追到,后来回郑州在歌剧院工作,患了抑郁症。”
陈得索:(捧头,坐下来,自言自语)“那个年代,那样的形势……”
场:12——21
时:同上
景:同上
人:同上
于秋叶:(左右环顾,轻声地)“得索哥,你成家了吗?”
陈得索:(迟疑)“成了家,檠人家一个女儿!”
于秋叶:“是哪里的女人?”
陈得索:“俺本村人。她丈夫被洪水淹死后,她便带着孩子到俺家,我就和她稀里糊
涂过了。”
于秋叶:“没再添一口?”
陈得索:(痛苦地)“她的老公公陈青岩给我踢残了!”
△于秋叶惊诧,流泪……
场:12——22
时:同上
景:同上
人:于秋叶、陈得索、曹大有、曹苇、曹枝
△午饭后,陈得索执意要走。
陈得索:“大有,这是你的家,你可多住几天,我得赶快走!”
曹大有:“我包农场80亩地,小麦正需‘一喷三防’,我也停不住!”
△曹大有拉着曹枝。
△曹枝穿上母亲秋叶买的新衣服,先迈出门。
曹 苇:(从书房跑出来)“爸,得闲回城!”
△曹苇不正视陈得索。
曹大有:(满脸堆笑)“好,好,麦罢我来!”
△陈得索两手空空,迟疑地望着曹苇,
陈得索:(上前捏捏曹苇的脸蛋,轻声地)“苇子,好好学习!”
于秋叶:(感激地)“还不谢谢陈叔叔!”
△曹苇面部漠然,一句话也没说,走进书房。
场:12——23
时:日
景:于秋叶家室内
人:于秋叶、曹苇
△室内只剩下于秋叶和儿子曹苇。
于秋叶:(迈进书房,生气地)“苇子,你上初中了,怎么不懂事?你陈叔叔远道而
来,你一中午就不给他说句话!”
曹 苇:(转过脸,带有敌意)“你让我说什么,让我喊他爸?”
于秋叶:“你……”
△于秋叶脸憋得通红。
曹 苇:“妈,你到底有几个男人?”
△于秋叶心里猛一阵痛,她手颤抖着,猛然抓起陈得索喝茶的杯子。“叭”
一声摔碎——
于秋叶:“我有两个男人,有两个男人!你明白吗?!”
曹 苇:(也不示弱)“我不明白,我不明白!我只有一个曹爸爸,没有陈得索!”
△曹苇说完,想走。
于秋叶:(吼道)“你站住!”她上前一步,照曹苇脸上搧一耳光,“你不明白,我
让你明白!”
场:12——24
时:同上
景:同上
人:同上
△曹苇捂着搧红的脸,惊愕地站住不动。
于秋叶:(哭诉)“那个年代,那种形势,我才有两个男人,才有你和枝妞!你就是
陈得索的亲儿子!”
曹 苇:(也哭起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秋叶:“1960年春,陈得索母子从豫西逃荒到曹集村罗成坟。1968年我和你外祖父下乡到豫西曹集,大家都沦落到此,互相照顾。后来,又知道陈得索父母还是你外祖父的学生。特别是陈得索的父亲陈国清,从小你外祖父就在他家乡孔庙小学教过他,影响他。1938年,你外祖父率孔庙小学精英少年包括陈国清随国民政府南迁辗转重庆。1949年4月,你外祖父和陈国清组织领导重庆一中师生反饥饿、反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被捕入狱。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对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志士进行疯狂大屠杀,看守班长杨钦典是豫西人,受到罗广斌、许晓轩和你外祖父的感召,把白公馆剩下的19人放了出来。可是到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这一段地下光荣历史反而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污点,陈国清51年春在镇反运动中被怀疑是实施《柏子山计划》的潜伏特务,被一些人不明不白地殴打致死,到现在还没有彻底平反昭雪。你外祖父也被怀疑是特务,文化大革命遭批斗、被关押,下乡改造,1969年冬连累带气病死柏国农场。”
△曹苇呆站,倾听。
于秋叶:(续道)“1969年冬,陈得索母子因‘一打三反’运动,又把他们遣返孔庙镇陈家庄老家。陈得索又遭邻居陈青岩殴打致残……改革开放,形势好转,我工作了,你上学了,而陈国清也就是你的亲爷爷,却冤死孔庙小学,这正需要我们用国家政策,走正道,行天理,为你爷爷陈国清平反昭雪!”
曹 苇:(点点头,擦干泪)“妈,我明白了!”
于秋叶:(把书包挎到曹苇的肩上)“好好学习,妈指靠你,曹家指靠你,你爸陈得
索更指靠你!”
场:12——25
时:日
景:陈家庄陈青岩家院内/陈得索家院内
人:扬括、朱晓、陈青岩、枝子、陈得索、艾灵、赵志德(男,22岁,孔庙小学民师,校长)、赵梅叶(女,21岁,孔庙小学民师。孔庙村民赵末之女)、学生(孔庙小学腰鼓队男女生25人)
(字幕:1982年3月)
△女教师赵梅叶带着孔庙小学学生腰鼓队打着鼓、跳着,走进陈青岩家院。
△校长赵志德抱着“光荣退休”牌匾陪杨括、朱晓走在后头。
△陈青岩满脸放光,堆笑接过牌匾,连连鞠躬——
陈青岩:“谢谢领导,谢谢领导!”
△朱晓从挎包里拿出厚厚地一沓百元钱,递交给陈青岩。
△陈青岩惊呆,看杨括,不敢接。
杨 括:“你光荣退休了。这是国家补发你的退休工资!”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