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沧桑之旅 -泥河湾古人类遗址联想(7)
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11553
阅读:5149
发表:2019/11/21
其他作品
沧桑之旅 -泥河湾古人类遗址联想(7)
什方子 [河北邢台]
 出售价格:面议 [如何联系作者]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2019-Q-03015】


  泥河湾  人类起源

  人 类 第 一餐
  ——马圈沟遗址见闻
  
  正如直立行走是猿类进入人科的重要特征一样,那么是否会制造工具,就成了类人猿进入人属,即成为真正的人类的重要标志。直到现在,“人猿相揖别”的权威说法,也就是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仍然是“只几个石头磨过。”几十年来,在泥河湾这块长80余公里、宽27公里的土地上,发现旧石器遗址80 余处,出土了10万年以前的人骨化石和不记其数的哺乳动物化石。伴随着这些化石,还出土了大量200万年以来的人工石器。化石凝聚了地质历史时代所有的记忆,而这些各式各样的石头,则无言地诉说着制作者与自然抗争的艰辛和意志。
  泥河湾出土的化石和石器,不仅种类多,数量大,他处少见,而且人类遗址承前启后、绵延不绝。200万年前的马圈沟,100万年前的小长梁,10万年前的侯家窑,以及1万年前的虎头梁,是旧石器时代不同阶段人类遗址的代表。这些遗址,是人类祖先沧桑旅途中的驿站,时间隧道中的脚印,一直到新石器时期、历史时期,都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人类从泥河湾走来,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人们时兴重走长征路,重走丝绸之路,还有唐僧取经路,等等,使我大受启发。自己能不能重走一回人类祖先走过的路程呢?
  答案是可能的。在泥河湾方圆百里之内,便可历经人类跋涉曾经的全部行程,费时不长,花用不大,而收获的时空观感却要丰富得多。于是,我的第一站,就选在“人类第一餐”的所在地马圈沟。
  我下榻的地方叫化稍营,是泥河湾村所隶属的镇政府所在地。化梢营位于阳原盆地上的桑干河畔,紧靠宣化到大同的高速公路,是冀晋交通要道。它的北面,横贯东西的阴山山脉把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分割开来,也给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设下一道天然屏障。王昌龄的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就是指的它了。化稍营的南面,就是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北端,据说,杨家将里的杨宗保战死的所在地飞虎峪,就在几十公里外的蔚县境内。化稍营管辖的村庄,多有叫“马房”的,说明在冷兵器时代,这里曾经是军事要地。
  化稍营的军事地位已经无关紧要了,若是想参观考察泥河湾的话,这里倒是个不错的落脚地。与化稍营隔河相望,是突兀而起的雄浑的湖相沉积台地,名叫小长梁。小长梁高出桑干河河床一百多米,马圈沟遗址就隐藏在山梁下密密麻麻的沟壑中,若涉水过河,步行半个多小时就可到达。由于没有向导,我和司机小崔驱车梁上梁下找了一个多小时,几经打听才找到马圈沟的入口。
  把车停在山外,我只身进入山沟。这条山沟和黄土高原上大大小小的沟壑一样,是由雨水冲刷而成的;两厢高高低低的山头参差不齐,不时可见悬崖对峙。山体的断面成层状结构,像一部厚厚的史书,其质地既不是坚硬的石头,也不像松软的黄土,而是由还没有完全石化的泥岩、沙层和杂色的沙砾层组成。在雨水冲刷过的土层中,显露出斑斑点点的夹杂物,这些大概就是地质时代的文化遗存了。
  阳原盆地是第三纪末由于地层断裂下降而形成的湖泊,称为桑干古湖。当时这里气候温暖,雨水丰富,森林成片,野牛、羚羊、大象及长鼻三趾马等大型哺乳动物活跃其间。早期的人类,手持自制的木石工具,在湖畔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踏着湖水的涨落,一代接一代地繁衍着。后来,经过几次冰川期的洗礼,湖水干涸,成年累月的雨水冲积,以及来自蒙古高原铺天盖地的风沙,把阳原湖夷为平地。由于桑干河的切割,把阳原盆地和怀来盆地连在一起。
  泥河湾一带凸起的台地,是在地质构造运动中显露出来的,因此,我们才有缘见识到古地层的真面目。与它同时代的地层,还大都埋藏在平原地下700米深处。
  山沟中一个人影也没有,十分幽静,静到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我踏着百万年前早更新世的地层,仿佛置身于旧石器初期的社会氛围中。我希望能遇到一匹三趾马,因为马通人性,一直是人类的朋友。这种三趾马在腊玛古猿产生之前的渐新世,就出现在丛林中,伴随着人类祖先走过了两千万年的路程。到了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原本瘦小如狐的三趾马,也进化成了如现在这般形体高大的真马。一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马也随之跟进,与人类结成紧密的合作伙伴。据测定,现代马的智力相当于十三岁的少年。不管这个说法是否准确,但好马救主的传闻屡见不鲜,项羽的乌锥,关羽的赤兔,都几乎和它们的主人有同样的知名度。
  猿人曾经走过我脚下的路。在阳原县博物馆,我看到过马圈沟发掘时的照片,考古专家谢飞正在专心致志地清理他们的重大发现。文字解释说,在这里发掘出的化石,以古象骨骼为主,夹杂着其他动物遗骨。令人振奋的是,在摆满动物骨骼化石的层面上,散落着一些人工打制的石质工具和天然石块,其中就有被称作刮削器的石片和砍砸器的石核。不远处,还找到了制作刮削器用的石锤。经专家检验,多数骨骼上都留下了砍砸和刮削的痕迹。
  对第一现场的勘察确凿无疑的证实,有一伙人曾经在这里聚餐。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把它叫做人类第一餐。先民们熟练地使用自己制作的工具,解尸分肉,敲骨吸髓,大快朵颐。可以想象,当初的这顿美餐,肯定不亚于如今的豪门盛宴。不过,古人们能吃上一顿肉非常的不容易,不会出现“朱门酒肉臭”那样的浪费现象。
  我的思绪沉浸在200万年前第四纪的时空里,左顾右盼,幻想着山沟里闪出猿人的身影。他们的身体有多高?有毛还是无毛?来自地猿还是来自海猿?…“扑棱”一声响,把我吓了一大跳,定睛一看,原来眼前飞起一只长尾巴鸟,体形比喜鹊大了一倍。
  前面山头上有两面彩旗高高飘扬,马圈沟挖掘现场到了。
  从山坡向下切出一个槽形地层剖面,剖面底部有一块约十余米见方的平地。马圈沟的文化遗存就是在这块弹丸之地发现的,曾经被人们戏称为“古人类的餐桌”。我们所说的“人类第一餐”,也就是在这里进行的。此时此刻,在我的心目中,这个地处荒山野沟的人类野餐点,远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五星级饭店高贵得多。
  化石和石器都被送进大城市现代化的博物馆,参观者在那里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古人进餐的场景,只能听讲解员背书了。不过在这里也看不到什么了,只有黄土剖面上隐约可见的神秘块状物,向人们暗示,古人类的营地距此不远,他们饱食之后,也许正躺在那里长眠不醒。
  在原来发掘过的场地上,又出现了一个约八、九米见方的深坑。据县博物馆的同志告诉我,人类用餐的场所出现在马圈沟第三文化层,距今约166万年;不久前接着向下挖到第六文化层,又出土了一些石器和动物化石,可向后推8到10万年。也就是说,在马圈沟遗址,已经发现了距今176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他不无遗憾的说:“要是能挖到古人类头盖骨就好了,咱们发掘的面积太小。”
  如果在不到一百平方米大小的地盘上,就能挖出一个头盖骨来,那么古人类的密度就不免太大了。头盖骨太薄,形成化石的几率很小,从以往全球屈指可数的几次头盖骨发现故事看,百万年前,甚至是几十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不应对考古学家过于苛求,只要能找到人类活动的确凿证据,就可以认定他们的存在了。当然,头盖骨是重要的,它不仅可以确信无疑地证明人类的存在,而且能够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存在状态。因此,发现古人类的头盖骨,是考古工作者一生的梦想。
  
  西 出 东 进
  ——追寻泥河湾人的足迹
  
  马圈沟遗址被用铁丝网围起来,还修建了防水护坡,看来,考古学家暂时不想打扰在这一带沉睡中的古人。我在泥河湾行走时,经常看到科考人员的身影。他们四处探测,并开辟了新的发掘点。他们莫不是在寻找比马圈沟更早的文化层,以期发现更古老的人类?拟或下决心要找到头盖骨?泥河湾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小崔告诉我,有不少科研单位和大学申请到泥河湾来考察挖掘,他们都带着不同的课题,需要经过保护局的审批才行。的确,泥河湾的古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给古生物、古地理、古气候以及古人类等学科的工作者们,提供了大有作为的舞台。区区1015公顷的保护区,只不过是一个远古生态大系统的冰山一角,人们试图通过这里,管窥迷失了几百万年的过去。
  我们已经知道,生命的进化是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可以说,适宜的、不断变化环境,是人类进化的基础。发生在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历经第三纪到第四纪,期间出现过两次高潮,称为第一幕和第二幕。这场强烈、持久的地质构造活动,使青藏高原隆起,突现中国地形第一阶梯,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各自东西贯通,再造了中华河山。在华北,华北平原继续沉降,而太行山、吕梁行、五台、恒山、中条山等不断升高,形成中华大地第二阶梯。在整体隆起的山西高原中部,在太行、吕梁等南北走向山脉之间,形成一条纵向断裂谷地。它的北端为东西走向的阴山所迫,沿桑干河向东北延伸;而它的南端也被东西走向的秦岭截住,跨过黄河与渭河峡谷对接。在绵延千余公里的峡谷上,雁行排列着一连串的断陷盆地。泥河湾所在的阳原盆地,位于南北大峡谷的北端。从这里沿桑干河西上进入大同盆地,然后顺汾河南下,依次经过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最后在华山脚下与黄河峡谷、渭河谷地相汇合,在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带,形成贯通东西南北的峡谷群。几百万年前,在这些纵横交错的峡谷中,点缀着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沼泽,草木茂盛,为古生物和古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泥河湾不是孤独的、封闭的,在它的背后,有广阔而又厚重的生态系统做依托。
  如果说,东非大峡谷成就了非洲作为“人类摇篮”之一的地位,那么,蜿蜒于黄土高原上的峡谷群,就是孕育欧亚大陆古人类的热土。上个世纪以来,中外科学家在黄河流域采集了大量距今1000万年到1万年间的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各种象类、剑齿虎、三趾马、犀牛和长颈鹿等热带和亚热带哺乳动物,说明中国北方第三纪以来曾经有过温暖多雨的气候,完全有条件产生腊玛古猿和南猿一类的动物。进入第四纪,华北气温下降,迎来冰川时代。以气候变冷为由否定北部世界孕育人类的资格,是不符合进化论观点的。正是由于气候发生变化,致使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突变,才促进了生物加速进化。泥河湾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并不断地改变自身,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生活着,繁衍着,也在不停地迁徙着。
  为了描写地层层序,1669年丹麦地质学家N.斯泰诺提出地层层序律,即在正常层序中,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在上。从马圈沟向上攀登,就相当于从176万年前向当代走来。但大约升高40米上下时,就到顶了,只走到约136万年前。这里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长梁遗址。
  小长梁顶上宽阔而平坦,四下望去,大大小小的山头错落有致,密密麻麻的沟壑交织如画,这些都是历史的风雨在这块古台地上耕耘的收获。小长梁的平顶上修建了一个广场,立有一块颇具匠心的纪念碑和一堵墙壁,上面有文字说明和图片介绍,应该是泥河湾遗址群中比较奢侈的标志性建筑了。梁上坐落着两个小村庄,经常有考古队在这里驻扎。那条窄窄的通往梁下的柏油路,大概就是为方便考古发掘而修建的。考古工作者挥动着铁锹和应手工具,坚忍不拔地向更为遥远的年代推进。我们就不跟进了,还是依据他们发掘的成果,去追踪泥河湾人的踪迹吧!
  小长梁遗址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于1978年发掘的。出土有三趾马等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测定的地质年代为136万年前。在马圈沟遗址发现之前,小长梁遗址发现的古人类遗迹,是我国北方最早的;因此作为我国古人类最北端的见证,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编辑:看江湖
举报
顶啦 1
踩啦 0
点击收藏。收藏后可以在会员中心快速找到我哦 收藏 0
登录 后再戳我哦
最近阅读者 更多
  • 学生
    没有昵
  • 学生
    没有昵
  • 编剧
    漆雅宁
  • 制片人
    ren
  • 学生
    洋葱哥
  • 导演
    lit
  • 学生
    Ech
  • 神秘人
    qiu
共有 1 个评论
尹舒香   重庆  2020/7/15 16:51:46 
细细品味奇趣浓,文学历史地理丰。网坛笔墨一老手,展现华夏子孙功!赞!盛赞!::
写个评论
请注意: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
*  
验证码:今天是10月几日?(提示:27号)
      *
分享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