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沧桑之旅 -泥河湾古人类遗址联想(7)
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11553
阅读:5147
发表:2019/11/21
其他作品
沧桑之旅 -泥河湾古人类遗址联想(7)
什方子 [河北邢台]
 出售价格:面议 [如何联系作者]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2019-Q-03015】


  泥河湾  人类起源

  当时的人类没有定居,没有家的概念,他们一直处于流动状态。除了继续留在泥河湾谋生的居民,我们相信还会有人群从这里出走,到别的地方去寻找出路。从我们知道的历史时期以来,人类就是这样不断地迁徙的。
  泥河湾人会到哪里去呢?只要认真分析一下泥河湾所处的地理位置就可以发现,他们选择的路线应该是西出和东进。西出的路线是,从阳原盆地进入大同盆地,沿贯串晋中峡谷的汾河南行 ,然后进入黄河和渭河的峡谷群中。先民们在这条线路上的行动,可由陕西兰田古人类遗址作证。1963年,在陕西兰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分别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公王岭的兰田人化石有头盖骨、鼻骨、右上颌骨和三颗臼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人,可能是女性,距今大约80-75万。在她身上,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当时泥河湾人的形象: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眉脊骨粗壮,吻部向前突出,脑量估计有780毫升,只有现代人的三分之一。这样的形态,明显保留着猿的特征,与现代人有一定的距离。在蓝田人化石的层位中,发现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都是用简单的锤击法砸制而成,属于旧石器早期的工具。
  此外,在蓝田的公王岭遗址,还发现了用火的遗迹。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发现。这说明,在80万年前,人类第一次学会了利用能源。我们尚不知道,这时是否出了个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还是只能取用天然火种。但仅仅开始用火这一举动,就在人类进化史上立下了一个里程碑。加热过的食物更容易被吸收,也大大增加了人体的热量,从此后,人类机体从内到外都会加速进化。第四纪是以冰川为特征的地质时期,对人类起源于北方抱有怀疑态度的学者,主要是担心我们的祖先无法度过冰天雪地的漫长岁月。古人类举起了火把,打消了后代子孙惴惴不安的疑虑。火成了当时最尖端的武器,远比今天的激光武器管用得多,人类从此在与蛇虫猛兽的搏击中占据了优势。他们举着火把冲进山洞,把野兽从里面轰出来据而有之,从此才有了可以躲避风雨的家。传说古人穴居,大概是从使用火开始的。二十世纪初,西方学者曾经认为,人类的起源地在中亚和蒙古高原,并认为欧洲人是从中亚走来的。中亚古人是从哪里来的呢?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从东非大峡谷。当然,其依据主要是北半球不适合人类始祖的活动,不得不从遥远的南半球移民过来。泥河湾人的发现,使我们有理由说,中亚、乃至欧洲古人类的群落中,应该有中国古人类的身影。毕竟,和非洲比起来,从中国到达这些地方要便捷得多。一直被后世来来往往的丝绸之路,在一、二百万年前不会像现在这样的险峻,也不会如此荒漠无边,对于野外生存能力极强的古人类来说,西出阳关,比后来的骆驼商旅们恐怕还要容易。
  泥河湾人东进的路线应该是:沿桑干河穿过涿鹿盆地、怀来盆地,然后跨过燕山到达太行山东麓。当然,他们也不会放弃直接北上蒙古高原。在间冰期,如今的蒙古高原,甚至在它以北的西伯利亚,说不定都是人类的宜居之地呢。在泥河湾人东进的路线图上,有一个如今叫做周口店的地方。1929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在这里龙骨山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北京猿人头盖骨,轰动了世界,也使中国成为人类可能的起源地之一。当时,裴文中还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到目前为止,这里已经出土了六件猿人头骨和大量的下颌骨、牙齿及碎骨,代表了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北京猿人生活在约70万~20万年前,山洞里积存了厚厚的灰烬。这里的人类用火遗迹,虽然测定的年代比蓝田晚,但它是已经得到世界公认的、最早的人类用火记录。北京猿人应该是泥河湾人东进移民的后代。从地理条件上看,这一点恐怕是确定无疑的,没有争议的。因为非洲猿人不管如何的善于长跑,也不得不让泥河湾人捷足先登。1930年,在龙骨山的顶部,发现了2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命名为“山顶洞人”。1973年,在龙骨山的东南角的一个山洞里,又发现了成年人的牙齿一枚、大量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经测定界于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之间,距今约10万年。周口店龙骨山背依太行山,面临华北大平原,是一个既可上山打猎、又方便下水捕捞的风水宝地,是泥河湾人的第二故乡。泥河湾人的后裔们在华北平原海陆交替的伴奏中进化繁衍,族群不断壮大,又开始了南下北上的人类大迁徙。
  早在1930年,裴文中教授在北京猿人遗址发现一根大熊猫腿骨,因此怀疑北京猿人曾经捕猎大熊猫。但他的发现被忽视。那根大熊猫腿骨化石,也像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一样不知去向。因为当时人们又像对待人类起源地一样,犯了对时空变化认识不足的毛病,认为大熊猫只能生活在秦岭以南的温热地带,不可能跑到寒冷的北方来。殊不知在地质年代的间冰期,河北一带说不定还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呢!如今,这个被遗忘了的疑问又被提起。2006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许昌的灵井遗址,发现了大熊猫的骨骼化石,距今约3~5万年。与大熊猫在一起的,还有大量其他动物。经研究判断,这里是一处动物产品综合加工场。人类把猎取来的动物集中到这里宰杀、肢解,并以它们的骨、皮为原料制作用具。如今我们有理由认为,迁徙到中原广大地区的北京猿人,或者说泥河湾人,早就把如今的国宝、当时随处可见的大熊猫当成了盘中餐。时代不同了,判断是非的标准大大的不同了。有研究说,北京猿人曾经有过食人的习惯,这消息起初让人感到很不舒服,后来仔细想一想,也就释然了。几十万年前,拿着粗制的石块和木棒与野兽搏斗的这些所谓的人类,在行为准则上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一生所追求的,大概就是吃饱肚子和繁殖后代,即孟夫子所说的“食色,性也”。为了本种群的生存和延续,他们很可能也像对待野兽一样,把其他种群的人类捕杀来做了晚餐。其实,人类这种互相残杀的劣根性,一直没有纠正过来。在后来的文明时代,奴隶主把俘虏来的敌方人员充做奴隶,驱使如牛马;只是由于有了足够的食物果腹,才没有把这些同类摆上餐桌。自称所谓轻文明时代的现代人,哪里有资格指责古人呢?如今人类之间的相互杀戮,远比古人厉害得多,也高明得多。况且,古人只不过为了填饱肚皮,而现代人则是为了那永远填不饱的欲望。
  说远了,还是回过头来追寻泥河湾人的足迹吧。在进入第四纪的三百万年来,也就是在有了人类活动的旧石器时代以来,世界上有过四次大的冰川期,当然也伴随着相应次数的间冰期。在间冰期,北方冰雪融化,气候温暖,留守的泥河湾人和北京猿人开始北上,向蒙古高原和东北亚一带迁徙。所谓的蒙古人种,应该是泥河湾人的后裔。在距今约一万五千年前,是最后一个冰川期最冷的时期,海水下降了150米,使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接吻处的白令海峡,变为畅行无阻的大陆桥。泥河湾人的后代们从这里踏上北美大陆,并沿着美国的西海岸一路南下,到达南美洲。人们公认,如今生活在美洲大陆上的印地安人,还有靠近北极圈的爱基斯摩人,和亚洲的黄种人人种相似。
  
  
  最 后 的 命 运
  ——泥河湾人是我们的祖先吗?
  
  听说和山西阳高县交界处的侯家窑遗址,出土过十万年前人类的头盖骨碎片和牙齿、下颌骨等人骨化石。在泥河湾古人类遗址群中,侯家窑遗址是唯一发现人骨化石的地方。因为昨天下了一场雨,车开到半路,就被积水拦下,无法发挥现代化的优势。我踩着泥泞走了十大几里,才找到这个贫瘠简陋的小村庄。村头有一条深壑,热情的老乡给我指示,离脚下足有二里地开外的对岸,就是我要找的古人类遗址;城里人挖出来的大骨头,就是他们用肩扛,用驴驮,搬到侯家窑村运走的。村民们好像至今没有弄明白,那些看上去说石头不是石头、说骨头不是骨头的东西有啥用,竟被当成宝贝拉走。对我只身一人跑到这里来看那个土疙瘩,也大不以为然,劝道:“刚下过雨,河里淌着水,就不要过去了吧。那里啥也没有,站在这儿看看就行啦!”我执意下到沟底,涉过浑浊的流水,到达对岸,这里已是山西境内。后来我才知道,被阳原人称为侯家窑遗址的地方,在其他资料里也被称为许家窑遗址,因为附近有个许家窑村,隶属于山西省的阳高县。
  的确,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是在临河的土丘上树立着一块单薄的石碑,上面刻着古人类遗址保护字样。我踯躅在石碑的周围,仿佛看见老人和孩子在河中捕鱼捞虾,女人们结伴在草地上采集子实,夕阳下一片宁静。突然,喊声大作,一群年轻人挥舞着木棒,抛掷着石球,从三面围攻上来,把一群麋鹿逼到河边,跳崖而死。人们燃起篝火,空气里散发着阵阵肉香;男女老幼都尽情地欢歌狂舞,享受着狩猎成功的快乐。我从幻觉中醒来,红红的太阳依然挂在当空。这里的先民应该是马圈沟、小长梁人的后裔。他们没有出走,祖祖辈辈厮守在这块土地上。他们是我们的祖先吗?
  人类是一个生物物种,只能有一个源头。人类进化大致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猿人、智人四个阶段。智人又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两个阶段。约250万年前的能人开始制造简单的石器,被古人类学者认为是人类的始祖。能人诞生在东非大峡谷,陆续流徙扩散到欧亚大陆,泥河湾人应该是他的分支。从泥河湾人到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应该就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遗传生物学家否定了这种传承体系。他们则认为,我们的祖先是大约6万年前从中国南方进入的东非智人。也有的说,东非智人是绕道欧洲、西伯利亚,在约2万年前才到达蒙古高原的。早在八十年代后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艾伦•威尔逊教授,根据对世界各地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的结果,提出一种假说,认为现在世界各地的人群均来源于非洲的一位女性,她生活在距今约20万年以前。在10万年前左右,非洲先民开始出走,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完全替代了当地早期的直立人。近年来,致力于这项研究的中国学者通过计算得出,非洲直立人到达亚洲的时间大约是6万年以前,首先居住的地方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一带,而后逐渐向北迁移,最后跨过长江、黄河,北及西伯利亚。支持东亚人种来自非洲的依据,还有一个化石年代的断层现象。据说这个断层从大约10万年前至4万年前,在此期间,东亚没有任何人类化石出土,而早于10万年或晚于4万年的化石则连续出现。遗传生物学是当代科学尖端,传统的古人类学派不得不考虑DNA序列的研究成果,用以修正自己的人类起源“多元地区”说。在欧洲,延续了30万年的尼安特人,在三万年前消失了,这与东非人进入欧洲的时间几乎一致。那么,是东非人消灭了尼安特人呢,还是二者结合,一同融合到了西方人的基因库中?目前还没有确切答案。在中国,传统人类学派也开始探讨非洲来客和北京猿人或山顶洞人联姻的可能性。但DNA系列派坚持说,在东非人到来之前,中国当地的直立人已经在冰川期被冻死了,南北两大类直立人错过了幽会的机会。也有另一种说法,说身强力壮的东非人,也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祖先,走到哪里,就把当地的土著不分男女老幼通通地杀光,取而代之。于是,如今的世界上就只留下了20万年前生活在东非大峡谷直立人的后代。
  古生物遗传学派虽然使用了尖端技术,却并没有消除人们的疑问。难道在中国北方生活了近二百万年的古人类,在新石器曙光即将露出地平线时就这样死光了?被冻死的理由值得商榷。在人类活动的二百万年间,经历了四个大的冰川期,前三个冰川人类都挺过来了,难道偏偏没有闯过最后一个冰川期?何况,后来的人类无论在体质上,还是在用火技术上,都应该比他们的前辈强得多。还有,按照生物遗传分子学派的说法,东非人来到东亚也不过3万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人类的皮肤由黑变白、变黄,也是不可思议的。考古专家在泥河湾的一系列发现,也许会给古人类学派提供固守阵地的证据。泥河湾遗址群没有时代断层,人类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活动从未间断过,形成了贯穿整个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绵延不断的古文化系列。这里有176万年前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100万年的麻地沟、东谷坨、飞梁等多处遗址,78万年的马梁、雀儿沟遗址,12万年的山兑、细弦子遗址,10万年的侯家窑、漫流堡遗址,7.8万年的板井子遗址,2.8万年的上沙嘴、新庙庄遗址,1.16万年的虎头梁遗址。从泥河湾已经发掘出的80余处古人类遗址看,人类的生命之旅在这里若滚滚长河,一直没有停息过。如果东非智人来到这里插队落户,哪里是他们最早的落脚地点呢?是上沙咀还是虎头梁?如果这两处旧石器末期的遗址改变了人种,专家们应该从文化传承上找到蛛丝马迹。但是现在没有。
  我们对自己的祖先的发源地没有选择的权力,只希望求得他们的真实身份,别烧错了香就行。原县委领导老杨同志已经退休,他把我领到桑干河岸边一个叫做虎头梁的地方。在虎头梁下面的山坳里,布满了挖掘剖面,到处是人们采掘的痕迹。在这里曾经栖息着一群十几万年前人类,留下了他们使用过的石器和兽骨化石,但至今没有找到人骨化石。我在地上划拉半天,当然也不会有好运气。向上走,在虎头梁的顶部,埋葬着一个生活在1.16万年前的家庭,已发掘出他们的尸骨化石。我忽然想,这两处居住在咫尺之间、在时间上相隔了十万年的古人类,会不会是一脉相传呢?这应该是两大学派短兵相接的地方。如果东非智人来到这里,应该和本地原住居民进行过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间夹杂着美丽的爱情故事,完成了两大人种的融合。我们只是猜想,无法得出结论。只有在这里辛苦挖掘的考古人,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提起我们的祖先,一时不知该从何时说起。我想,人类200多万年的记忆,大概真的被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洪水淹没了。前文说到的那个伏羲和女娲缔造人类的传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古人对祖先的追溯,到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停止了;人类诞生以来的绝大部分历史,只能通过现代手段从化石和古人类遗迹中寻找了。在中国,还有个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我推测,其背景也应该发生在大洪水前后。
  古人对天地的形成早就有过猜想。屈原在《天问》中问道:(译文)“关于远古的开头,谁人能够传授?那时天地尚未成形,人们根据什么来考究?那时混混沌沌,谁能说得清楚?”看来,屈原时代,也就是战国时代末期,开天辟地的神灵还没有产生。到了西汉,《淮南子•精神篇》说:“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在这里,开天辟地的神灵已经出现,但还没有个名字。到了三国时,有一位叫做徐整的吴国人,编了一部名为《三五历纪》的书,书中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直到这时,我们的古人才给开天辟地的伟大先驱起了个名字叫盘古,而天地开辟之前的一片混沌,则是古人记忆中永不忘却的印象。
  人类的混沌的记忆不会发生在14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当时的确处于天地不分的混沌状态,但那时高级生命还没有产生,更不要说人类了;而有可能有发生在1万年前的更新世末期,当时被称为新人的晚期智人已经出现,人类的大脑应该具备了储存能力。这时的天地早已形成,为什么会给人留下混沌的印象呢?
  中国有一个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北起阴山,南达秦岭;东到太行山,西临日月山,面积约六十余万平方公里,黄土层普遍厚100余米,最厚处达300余米。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大概有十几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科学界的广泛支持。“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沙土,是被大风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搬运过来的。那些地方哪来那么多黄土呢?是冰雪融化后留下的。第四纪有四次大的冰川期,每次冰川期过后的间冰期,西北风都会携带大量浮尘光顾黄土高原。最后一次冰川期在一万年前结束,冰雪融化后不仅酿成世界性的洪水,随之而来的还有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沙尘暴,与历史上的沙尘暴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考古工作者在西北地区的沙漠里发现了一位金发女孩,是一千年前被沙尘暴活活埋葬的,那次沙尘暴足足刮了两个月。联想到两千年前被沙漠吞噬的楼兰古城,始信此言不虚。有研究说,间冰期以来,沙尘暴的规模越来越小,而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由此推断,一万年前的沙尘暴能把天地刮成一片混沌,且持久不断,是完全可能的。它像大洪水一样,给人类带来一场灾难,也给昏昏噩噩的幸存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能够结束这场灾难的神灵,理所当然的成了能够开天辟地的始祖。
  
  伏羲、女娲和盘古这样的祖先离我们太过遥远,也太模糊,人们把他们几乎完全当成了神话,并没有认真地礼拜。被中华民族正式尊为祖先的,是五千年前的炎帝和黄帝,他们和泥河湾有着密切的关系。炎帝的姜姓祖先和黄帝的姬姓祖先,都发源于渭河上游一带,经过几千年的转展迁徙,两大族团各自创建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又在桑干河流域不期而遇,引发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揭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序幕。那场被史家称为“阪泉之战”的炎黄之间的战争,就发生在与泥河湾一山之隔涿鹿平原。
  当初,黄帝的祖先从陕、甘、宁一带一路东来,逐水草而居,进入晋中峡谷沿汾水北上,然后顺桑干河来到泥河湾,进而迁居涿鹿平原,筑城定居。直到现在,还有一眼泉水在涿鹿平原上汩汩流淌,叫黄帝泉,据说就是太史公司马迁所说的阪泉,炎帝与黄帝之间的“阪泉之战”就发生在这里。黄帝战胜炎帝族团后,在这里又与蚩尤为首的东夷部落集团进行了一场“涿鹿之战”,一举战胜蚩尤,奠定了他在华夏大地上的共主地位。据说,当时的大战异常惨烈,古人用“血流漂杵”来形容战后的景象。对这些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古老的桑干河应该是最权威的见证;而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泥河湾人,也应该是这些事件的见证人,甚至是直接参与者。总之,不管从哪方面说,泥河湾古人类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全文完0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编辑:看江湖
举报
顶啦 1
踩啦 0
点击收藏。收藏后可以在会员中心快速找到我哦 收藏 0
登录 后再戳我哦
最近阅读者 更多
  • 学生
    没有昵
  • 学生
    没有昵
  • 编剧
    漆雅宁
  • 制片人
    ren
  • 学生
    洋葱哥
  • 导演
    lit
  • 学生
    Ech
  • 神秘人
    qiu
共有 1 个评论
尹舒香   重庆  2020/7/15 16:51:46 
细细品味奇趣浓,文学历史地理丰。网坛笔墨一老手,展现华夏子孙功!赞!盛赞!::
写个评论
请注意: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
*  
验证码:今天是10月几日?(提示:27号)
      *
分享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