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授权发表
字数:25114
阅读:11311
发表:2011/11/24
11章 主旋律 小说
《生命的荣光》第9章
1
…
8
9
10
11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一九九八年长江遇到历史上最大的洪水,湖北簰洲湾江堤决口,大水冲毁了村庄和农田,无数人被大水冲走,该地区倾刻间变成了汪洋。党中央立即调动部队进行抢救,到江堤上抗洪抢险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紧急支援灾区的号召。中华民族迅速行动起来,而金苑社区那一帮老年人在第一时间就开始了行动,他们走进社区所有居民的家门,向他们宣传并送上一张倡议书,这张由何佳提议并确定内容的倡议书写得是“在兄弟姐妹遇到危难时,请迅速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捐赠地点金苑社区办公室。”紧接着老人们连续几天不辞辛劳地帮助接收捐款捐物,他们现在有一个集体,一个平日里很和谐的集体,他们感到肩头有一种责任,期待在忘我中去实现这个责任。特别是李大婶像挑大梁一样买力工作,看不出已近七十的年龄,她兴致极高,不停地吩咐和叮嘱其它人:“哎,张大婶,刘大婶,分门别类再细点,另外还要加快进度。”当然其它老人的忙乎劲也不比她差,她们头都不抬地回应道:“知道啦,你放心吧!”
何佳和曲良除捐款两千元外,还拿出了一床毛毯和两床毛巾被,她把曲俊留下的衣物也都拿了出来,这些衣物已洗熨好并折叠整齐地放在柜子里。曲良拿起一套军装,意思是要将它留下来,他招呼一声:“佳佳。”何佳说道:“就把它留下。”
居民们连续几天的踊跃捐助使物品堆满了两间房屋,高翔看着这些打包和捆扎非常整齐的捐物激动万分,物品这么多,看像也好极了,不少还是崭新的,而且捐款也非常可观,要不是这帮老同志不可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我还是在何佳的催促下才如此紧迫地行动起来的,真是一场漂亮的战斗。高翔感到非常自豪,当然他是最辛苦的一个,他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今后他工作的力量之源。
街道办事处指示金苑社区将赠物直接送往灾区。高翔领旨后一刻也不耽搁,连夜将物品装满了整整两车并亲自带队于凌晨三点驶向簰洲湾。
尽管曲静多次劝说父母到北京定居,而何平比她还要着急,两位老人已定下了攻守同盟,何佳仍坚持留在武汉,可以说丝毫不为所动。一九九九年春节,曲静在一家人回到武汉过完春节返回北京的前一天,就接父母到北京定居一事又同父母进行了一次谈话。
“妈妈,你和爸爸还是到北京去住吧!现在何平的公司办得很好,他很忙,家里确实需要帮助。你知道我们现在做饭都成问题,爸爸还可以为我们做饭,他做的饭何涛和何敏都非常喜欢,再让我们享会儿口福,答应我们吧!妈妈,再说我们全家人应该团聚了。”曲静说得平静和中肯,她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劝说,是一次摊牌。
何平接过话,带着恳切和期望的语气说道:“爸爸,妈妈,曲静说得很对,我们都希望你们过去,你们应该理解儿女的心情,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只要团聚。现在你们都已经退休,全家人应该在一起生活,否则我们会不安心的,也不会放心的,请妈妈尊重我们的意见。”
这怎么说呢?该说的话都已说过,而且我的心事他们都已明白,何佳听罢他们的劝说心中涌起一阵波澜,不知再作何解释。但使她更加激动的是她的不了情,劝说使那些不了情加重地向她袭来,她按捺住自己平静地说道:“是的,我知道。你们也知道我为什么不愿意离开武汉,如果我们都走了,这儿就一个人也没有了,我不愿意离开曲俊。”
曲静继续劝说:“妈妈,曲俊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妈妈,不光是你,我们都在向他学习,我为有这个弟弟感到骄傲,为他的牺牲感到自豪。妈妈,我们全家每年都会回来看曲俊,还有外公和外婆,如果你和爸爸想再多住些日子也行,现在交通非常方便,即使平日里想回来住会儿也都不成问题。妈妈,你说是吗?”
何佳仍解释道:“静静,那不一样。”她信任地看着女儿继续说道:“那会使我们感到孤独,妈妈还有很多事要做,不论做得怎样,那是妈妈的追求,你也知道我向曲俊保证过,我必须付诸行动,只要努力就行了。”
曲静有些伤心地说道:“这我知道,妈妈。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我们家所有的人,也无愧于党。妈妈,你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该做的都做了,我不愿意你再这样辛苦,我看不下去了,妈妈。”
何平又接过话,“我同意曲静说的话。我知道妈妈还有理想,还没有放弃,妈妈并不注重形式,只知道奉献,如果你们跟我们在一起,照样能做这些事,甚至要更多。爸爸,妈妈,何涛和何敏真是想念你们啊!如果你们同我们在一起愉快地生活,我们该是多么高兴啊!”
曲良此时看着女婿和女儿,微笑地说道:“何平,静静,我和你妈已商量好了,还是留在武汉。你们都很清楚,她有许多不了情,她的心在武汉,我也是。你们再不要劝了,只有这样我们才感到幸福,这就是你妈妈的理想,是我们共同的理想。”
曲静终于哭出了声:“我知道,爸爸,我知道劝说也没有用。”她又百感交集地大声哭道:“妈妈,你为什么不能听我们的呢?为什么非要入党呢?你怎么就不理解我们呢?就不为我们着想,我也是你的女儿,你只这一个女儿,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住呢?”她不停地抽泣,多年的悲伤涌上心头。
何佳听罢心潮激荡,她知道女儿为什么这样对她说话,她同我一样,对这个家庭无比的爱,因为爱,她的话句句是正确的,我也是因为爱,所以我不能离开武汉,我怎么不想到北京去呢?可是我不能去。她亲切地看着女儿,说道:“妈妈感谢你们事业做得这样好,爸爸和妈妈都没有后顾之忧了,而且你们对孩子的教育也很好,我们都很放心,这就是对我们的最大帮助。静静,妈妈还是请你原谅,你最了解妈妈,就让妈妈再固执一次,就像当年妈妈在田头看着你收割稻子一样,你也祝愿妈妈坚强地向前走。”她又对何平说道:“何平,你要理解爸爸和妈妈的心情。”
何平擦了擦眼泪,说道:“我知道,妈妈。”
曲静恢复了平静,依恋般地看着母亲,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依偎在母亲身边,轻声说道:“妈妈,对不起,我不该这样对你说话,我一定伤了你的心。”
何佳深情宽慰地看着女儿,摸着女儿同她年青时一样的秀发和白晰的脸庞,说道:“没有,静静。你说得对,妈妈永远也不会放弃理想,它是幸福的源泉,妈妈很高兴你和俊儿给了我动力,你和俊儿使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没有因俊儿而悲伤是因为他带给了我们荣耀和责任,我必须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尽管很难做到,只有这样我才对得起俊儿,我记得跟你说过,静静。”
“我记得很清楚,妈妈。还有你对我们的教育,所有的一切。”曲静又回到了孩堤时光,感到仍在接受母亲的教诲。
何佳看着晚辈继续说道:“你们遇上了好的时代而且抓住了机会,要比我们进步得快多了,这是我们党英明领导的结果,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所以你们还要尽力去回报社会,应该感谢党。”
何平说道:“我们知道,妈妈。我和曲静商量好了,会尽力而为的。”
曲静说道:“妈妈,我们已经这样做了,你知道。我们还会继续做。”
何佳高兴地说道:“是的,不仅是受灾的人,还有许多上不起学的孩子,还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何平说道:“我们会的,妈妈。你放心,这也是我们的事业,就像你永不停息地追求理想一样,我们向你保证。”
“妈妈,何平很早就同我说过,他知道你会这样要求我们的,即使你不说,心里也会这样想,他说是为了报答你。”曲静有些羞涩地看着母亲,为使母亲高兴内心感到十分愉快。
“应该是报答祖国和人民。”何佳露出欣慰的微笑。
关于家事的讨论就这样定了下来,这个结果是必然的,每个人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楚,只是当每个人都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后,责任或者说是家庭分工再一次确定。曲静抛开了家庭的传统观念,欣然认可了母亲的安排,同样因为是对母亲的爱。而何佳就像她所说的那样,尽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不让自己闲着,要与社会的步伐一同前进,当然她心中始终带着那一个梦。
何佳在指导金苑社区舞蹈队和合唱团的活动时发现不少老人具备一些艺术细胞或流露出想学习书画的愿望,这对老人们的身心健康的确大有好处,她想成立了一个书画社,但因一直找不到好的老师而不能如愿。事有凑巧,何佳在第二次上门劝说一位没有丝毫运动细胞脾气还很倔的老同志参加集体活动时发现了一个秘密。当时蔡先生仍然是几乎一言不发地拒绝了,何佳知道他是长期不谙世事和性格内向的那种人,而且他的肚子里好像还有一些往日的陈怨,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劝说的难度非常大。这时蔡先生那位身高体胖的老伴温大嫂出于好心把何佳拉到一边说道:“何大姐,他不去算了,谢谢你的好意。我跟你说,我都劝过他,他就是不去,莫说是去蹦蹦跳跳,就是要他去干老本行,写写画画他都不干。”何佳听者有心,忙问道:“温大嫂,他以前是干什么的?”温大嫂说道:“他在武钢一个单位的工会当宣传干事,干了几十年,他的书画在武汉市还得过不少奖呢!就是脾气倔,跟谁都不爱说话,就是跟我一天也说不上两句,我看你就不要再劝他了,少他一个也没有关系。”何佳笑着说道:“温大嫂,我还要劝说他。我们还要成立一个书画社,还要请他当老师呢!温大嫂,我们这些老同志能参加一些健康活动对我们的身心会有多好啊!如果能像蔡先生那样发挥余热,起一个积极地带头作用真是一种愉快和幸福的生活。你一定要支持我,让蔡先生行动起来。温大嫂,我明天再来。”温大嫂知道这些活动对一向沉默的丈夫大有好处,爽快地点了点头。
何佳立即找到高翔,提出成立一个书画社的建议,人员由她张罗,高翔对她是言听计从,当即答应下来。接着何佳连续两天跑了二次蔡先生的家,蔡先生从板着个脸一声不吭到最后露出了羞涩的微笑,终于答应试一试。温大嫂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她总是接过何佳的话把她的话中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间或称赞何佳的一付好心肠,弄得蔡先生几次抬起头看着何佳,显然是说动了心,对于何佳的劝说他感到了真情和温暖。一旦倔犟的人答应干一件事他就会不遗余力地把事情干好,蔡先生真是认真周到,不仅教法规范,还非常耐烦,要知道,让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同志使毛笔自如地运行有多么的困难。还好,在蔡先生的书画魅力影响和他的严格教练下,老同志们进步很快,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学习,包括好些个女同志,他们感受到了陶冶情操的深刻内涵。不仅如此,蔡先生还参加了文体活动,使腰身舒展地运动了起来,很快笑容时常挂在脸上,精神头比以前好多了,想必过去的陈怨也不存在了。他的老伴也开始参与其中,除了照顾蔡先生,早晚常出现在运动之列,算是一个积极分子。
何佳和曲良除捐款两千元外,还拿出了一床毛毯和两床毛巾被,她把曲俊留下的衣物也都拿了出来,这些衣物已洗熨好并折叠整齐地放在柜子里。曲良拿起一套军装,意思是要将它留下来,他招呼一声:“佳佳。”何佳说道:“就把它留下。”
居民们连续几天的踊跃捐助使物品堆满了两间房屋,高翔看着这些打包和捆扎非常整齐的捐物激动万分,物品这么多,看像也好极了,不少还是崭新的,而且捐款也非常可观,要不是这帮老同志不可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我还是在何佳的催促下才如此紧迫地行动起来的,真是一场漂亮的战斗。高翔感到非常自豪,当然他是最辛苦的一个,他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今后他工作的力量之源。
街道办事处指示金苑社区将赠物直接送往灾区。高翔领旨后一刻也不耽搁,连夜将物品装满了整整两车并亲自带队于凌晨三点驶向簰洲湾。
尽管曲静多次劝说父母到北京定居,而何平比她还要着急,两位老人已定下了攻守同盟,何佳仍坚持留在武汉,可以说丝毫不为所动。一九九九年春节,曲静在一家人回到武汉过完春节返回北京的前一天,就接父母到北京定居一事又同父母进行了一次谈话。
“妈妈,你和爸爸还是到北京去住吧!现在何平的公司办得很好,他很忙,家里确实需要帮助。你知道我们现在做饭都成问题,爸爸还可以为我们做饭,他做的饭何涛和何敏都非常喜欢,再让我们享会儿口福,答应我们吧!妈妈,再说我们全家人应该团聚了。”曲静说得平静和中肯,她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劝说,是一次摊牌。
何平接过话,带着恳切和期望的语气说道:“爸爸,妈妈,曲静说得很对,我们都希望你们过去,你们应该理解儿女的心情,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只要团聚。现在你们都已经退休,全家人应该在一起生活,否则我们会不安心的,也不会放心的,请妈妈尊重我们的意见。”
这怎么说呢?该说的话都已说过,而且我的心事他们都已明白,何佳听罢他们的劝说心中涌起一阵波澜,不知再作何解释。但使她更加激动的是她的不了情,劝说使那些不了情加重地向她袭来,她按捺住自己平静地说道:“是的,我知道。你们也知道我为什么不愿意离开武汉,如果我们都走了,这儿就一个人也没有了,我不愿意离开曲俊。”
曲静继续劝说:“妈妈,曲俊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妈妈,不光是你,我们都在向他学习,我为有这个弟弟感到骄傲,为他的牺牲感到自豪。妈妈,我们全家每年都会回来看曲俊,还有外公和外婆,如果你和爸爸想再多住些日子也行,现在交通非常方便,即使平日里想回来住会儿也都不成问题。妈妈,你说是吗?”
何佳仍解释道:“静静,那不一样。”她信任地看着女儿继续说道:“那会使我们感到孤独,妈妈还有很多事要做,不论做得怎样,那是妈妈的追求,你也知道我向曲俊保证过,我必须付诸行动,只要努力就行了。”
曲静有些伤心地说道:“这我知道,妈妈。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我们家所有的人,也无愧于党。妈妈,你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该做的都做了,我不愿意你再这样辛苦,我看不下去了,妈妈。”
何平又接过话,“我同意曲静说的话。我知道妈妈还有理想,还没有放弃,妈妈并不注重形式,只知道奉献,如果你们跟我们在一起,照样能做这些事,甚至要更多。爸爸,妈妈,何涛和何敏真是想念你们啊!如果你们同我们在一起愉快地生活,我们该是多么高兴啊!”
曲良此时看着女婿和女儿,微笑地说道:“何平,静静,我和你妈已商量好了,还是留在武汉。你们都很清楚,她有许多不了情,她的心在武汉,我也是。你们再不要劝了,只有这样我们才感到幸福,这就是你妈妈的理想,是我们共同的理想。”
曲静终于哭出了声:“我知道,爸爸,我知道劝说也没有用。”她又百感交集地大声哭道:“妈妈,你为什么不能听我们的呢?为什么非要入党呢?你怎么就不理解我们呢?就不为我们着想,我也是你的女儿,你只这一个女儿,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住呢?”她不停地抽泣,多年的悲伤涌上心头。
何佳听罢心潮激荡,她知道女儿为什么这样对她说话,她同我一样,对这个家庭无比的爱,因为爱,她的话句句是正确的,我也是因为爱,所以我不能离开武汉,我怎么不想到北京去呢?可是我不能去。她亲切地看着女儿,说道:“妈妈感谢你们事业做得这样好,爸爸和妈妈都没有后顾之忧了,而且你们对孩子的教育也很好,我们都很放心,这就是对我们的最大帮助。静静,妈妈还是请你原谅,你最了解妈妈,就让妈妈再固执一次,就像当年妈妈在田头看着你收割稻子一样,你也祝愿妈妈坚强地向前走。”她又对何平说道:“何平,你要理解爸爸和妈妈的心情。”
何平擦了擦眼泪,说道:“我知道,妈妈。”
曲静恢复了平静,依恋般地看着母亲,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依偎在母亲身边,轻声说道:“妈妈,对不起,我不该这样对你说话,我一定伤了你的心。”
何佳深情宽慰地看着女儿,摸着女儿同她年青时一样的秀发和白晰的脸庞,说道:“没有,静静。你说得对,妈妈永远也不会放弃理想,它是幸福的源泉,妈妈很高兴你和俊儿给了我动力,你和俊儿使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没有因俊儿而悲伤是因为他带给了我们荣耀和责任,我必须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尽管很难做到,只有这样我才对得起俊儿,我记得跟你说过,静静。”
“我记得很清楚,妈妈。还有你对我们的教育,所有的一切。”曲静又回到了孩堤时光,感到仍在接受母亲的教诲。
何佳看着晚辈继续说道:“你们遇上了好的时代而且抓住了机会,要比我们进步得快多了,这是我们党英明领导的结果,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所以你们还要尽力去回报社会,应该感谢党。”
何平说道:“我们知道,妈妈。我和曲静商量好了,会尽力而为的。”
曲静说道:“妈妈,我们已经这样做了,你知道。我们还会继续做。”
何佳高兴地说道:“是的,不仅是受灾的人,还有许多上不起学的孩子,还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何平说道:“我们会的,妈妈。你放心,这也是我们的事业,就像你永不停息地追求理想一样,我们向你保证。”
“妈妈,何平很早就同我说过,他知道你会这样要求我们的,即使你不说,心里也会这样想,他说是为了报答你。”曲静有些羞涩地看着母亲,为使母亲高兴内心感到十分愉快。
“应该是报答祖国和人民。”何佳露出欣慰的微笑。
关于家事的讨论就这样定了下来,这个结果是必然的,每个人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楚,只是当每个人都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后,责任或者说是家庭分工再一次确定。曲静抛开了家庭的传统观念,欣然认可了母亲的安排,同样因为是对母亲的爱。而何佳就像她所说的那样,尽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不让自己闲着,要与社会的步伐一同前进,当然她心中始终带着那一个梦。
何佳在指导金苑社区舞蹈队和合唱团的活动时发现不少老人具备一些艺术细胞或流露出想学习书画的愿望,这对老人们的身心健康的确大有好处,她想成立了一个书画社,但因一直找不到好的老师而不能如愿。事有凑巧,何佳在第二次上门劝说一位没有丝毫运动细胞脾气还很倔的老同志参加集体活动时发现了一个秘密。当时蔡先生仍然是几乎一言不发地拒绝了,何佳知道他是长期不谙世事和性格内向的那种人,而且他的肚子里好像还有一些往日的陈怨,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劝说的难度非常大。这时蔡先生那位身高体胖的老伴温大嫂出于好心把何佳拉到一边说道:“何大姐,他不去算了,谢谢你的好意。我跟你说,我都劝过他,他就是不去,莫说是去蹦蹦跳跳,就是要他去干老本行,写写画画他都不干。”何佳听者有心,忙问道:“温大嫂,他以前是干什么的?”温大嫂说道:“他在武钢一个单位的工会当宣传干事,干了几十年,他的书画在武汉市还得过不少奖呢!就是脾气倔,跟谁都不爱说话,就是跟我一天也说不上两句,我看你就不要再劝他了,少他一个也没有关系。”何佳笑着说道:“温大嫂,我还要劝说他。我们还要成立一个书画社,还要请他当老师呢!温大嫂,我们这些老同志能参加一些健康活动对我们的身心会有多好啊!如果能像蔡先生那样发挥余热,起一个积极地带头作用真是一种愉快和幸福的生活。你一定要支持我,让蔡先生行动起来。温大嫂,我明天再来。”温大嫂知道这些活动对一向沉默的丈夫大有好处,爽快地点了点头。
何佳立即找到高翔,提出成立一个书画社的建议,人员由她张罗,高翔对她是言听计从,当即答应下来。接着何佳连续两天跑了二次蔡先生的家,蔡先生从板着个脸一声不吭到最后露出了羞涩的微笑,终于答应试一试。温大嫂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她总是接过何佳的话把她的话中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间或称赞何佳的一付好心肠,弄得蔡先生几次抬起头看着何佳,显然是说动了心,对于何佳的劝说他感到了真情和温暖。一旦倔犟的人答应干一件事他就会不遗余力地把事情干好,蔡先生真是认真周到,不仅教法规范,还非常耐烦,要知道,让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同志使毛笔自如地运行有多么的困难。还好,在蔡先生的书画魅力影响和他的严格教练下,老同志们进步很快,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学习,包括好些个女同志,他们感受到了陶冶情操的深刻内涵。不仅如此,蔡先生还参加了文体活动,使腰身舒展地运动了起来,很快笑容时常挂在脸上,精神头比以前好多了,想必过去的陈怨也不存在了。他的老伴也开始参与其中,除了照顾蔡先生,早晚常出现在运动之列,算是一个积极分子。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