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44088
成片时长:约146分钟
阅读:5320
发表:2021/12/29
主旋律,农村
电影剧本
小店河的春天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以下列镜头推出演职员表。
1.野外 秋 外
字幕:1942年
凋零的村庄。
肃杀的田野。
饥民们拖家带口地往外逃荒。
婴儿呱呱坠地的啼哭声。
哭声延续。
2.马棚里 秋 内
饲料堆里,杨父(20多岁)趴在地上急切地翻找着。用手筛出一把麦糠,小心地吹起上面的浮皮,露出几粒秕麦。
婴儿啼哭已声嘶力竭(OS)。
3.杨家 秋 内
杨母(20岁)搂着哭声孱弱的婴儿,欲哭无泪。
杨父跑进来,从衣兜里掏出半把秕麦。
杨母抓过秕麦捂进自己嘴里,疯狂咀嚼,将汁液哺给婴儿。
婴儿哭声立停,贪婪地吮吸吞咽。
杨父杨母辛酸流泪。
4.村头 春 外
一队日本兵和伪军前护后拥地进村扫荡。
几个国民党士兵赶着哄抢来的马车和牛驴骡马,带着抓来的壮丁向村外走去。
马车上,装着抢来的粮食和鸡鸭猪羊。
乡亲们哭嚎着追赶,被推打、暴揍。
远处的土路上,隐约有成队的人马过来。
杨纪信(幼年)站在高处一堵土墙后面,急忙跳下,叫喊着向村里跑去。
村里,有年轻人奔出家门往村外飞跑。
一群土匪冲进村子开始抢掠。
杨母感叹(OS):唉——人来世上过一辈子,可得办好事,千万不能办坏事。
杨纪信(幼年)(OS):咋?
杨母缓缓地(OS):人一生下来呀,头上都带着光焰儿嘞。你办一件好事,头上的光焰儿就长高一寸,要是办一件坏事,头上的光焰儿就矮一寸。
5.乡镇集市 冬 外
锣鼓喧天,彩旗飘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标语。
人们扶老携幼涌上街头,欢声笑语,驻足观看。
秧歌、高跷、背妆、抬阁穿行而过。
杨纪信背着书包,跟小伙伴儿们在人群中追着看。
翻飞的绸带,各种丑角大花脸掠过镜头。
杨母(OS):人办的好事越多,头上的光焰儿就越高,呼呼生光蹿万丈;要是办的坏事多了,头上的光焰儿就没有了,还冒黑烟,那些狼虫虎豹,一看见头上有光焰儿的人就害怕,“噌——”的就吓跑了;要是看见头上冒着黑烟的人,就会把他当成野物,“咔嚓”,就吃掉了。
6.庄稼地里 秋 外
席明华(男,30多岁,驻村干部,后任县委书记)向围观的社员讲解小麦播种经验。
一群放学的孩子挤过来看。杨纪信也在其中。
席明华亲手示范摇耧要点。
社员们学着播种,有人接过来尝试。
席明华跟着指点。扒开土垄,查看麦种分布。
杨纪信远远地看着他。
杨纪信(OS):娘,啥是好事?啥是坏事?
杨母(OS):积德行善,对大家有好处的事,是好事;坑害别人的事,对别人不好的事,都是坏事。
7.董庄村 冬 外
民房上的标语:人有厕所猪有圈 家家有个沤粪坑
唢呐齐鸣,锣鼓喧天。
人们欢送驻村干部离去。
几个老人感恩戴德,拉着他们恋恋不舍,给他们塞吃的。
常涌泉(男,20多岁,驻村干部,后任小店河公社党委书记)至诚拒绝乡亲们送的礼物。他们推让着。
杨纪信挤在人群中,他脖里挂着书包,身后背着的箩筐里,满是柴草。他情不自已地追着常涌泉看。
8.杨家 冬 内
夜。煤油灯光微弱。
杨纪信和父亲在掰玉米。
杨母在纺棉线。
杨纪信看父亲、母亲的头上,站起身,望着被煤油灯投射到墙壁上的身影。
杨父:一般人都瞧不见。
杨纪信:那、谁能瞧得见?
杨母:天能瞧得见,地能瞧得见。天地不吭气,啥事都知道。
杨纪信沉吟:娘,我不办坏事,光办好事,办可多可多好事。
杨父语重心长地:嗯。办好事就得孝顺老人,听老人话,信老辈儿的理;办好事就得干活儿下劲,尽庄稼人的本份。万物土中生,全靠两手勤。土地是个聚宝盆,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演职员表完。
1.太行山南麓 夏 外
骄阳似火。
贫瘠的山峦,低矮的树木,裸露的石头。
干旱的土地,无精打彩的庄稼。
乱石滩上,一个身材健壮、血气方刚、背着行李、挎包、提着一网兜衣物的小伙子匆匆地走着。
镜头推近。
杨纪信(男,24岁)戴一顶旧军帽,穿旧棉布衣裤,浑身湿透,满脸是汗。
中央团校的大门口,杨纪信背着行李过来,驻足观望,进去(闪回)。
中央团校礼堂,杨纪信坐在学员中,激动地听课,记录(闪回)。
杨纪信专心地看《人民日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䘵》(闪回)
天安门广场,杨纪信望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心潮起伏(闪回)。
八达岭长城,杨纪信远眺群山,热血澎湃(闪回)。
杨纪信俯案疾书(特写):尊敬的领导: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祖辈都以种地为生,熟悉土地,熟悉农民,熟悉农村工作。眼下,农村的生活还很困苦,需要人,恳请组织让我回到艰苦的农村去开展工作,我要在那个广阔天地里实现人生的价值……(闪回)
杨纪信目光坚毅地向山里走去。
身后挎包上五个红色字体:为人民服务
一条清澈的河流。
杨纪信在河边洗脸。
河对面一个院子:小店河公社的牌子。
2.小店河公社大院 夏 外
常涌泉正在和几个干部谈着工作。
杨纪信背着行李风尘仆仆、满头大汗地进来。
大家看他。
杨纪信看见常涌泉,既兴奋又腼腆地掏出介绍信递过去:常书记,我来报到。
常涌泉接过介绍信,看:好,好啊。
两人握手。
杨纪信激动地:常书记,您不认识我,我可认得您。您在俺村驻队时,我才七八岁。
常涌泉:我当时不认识你,后来,你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嘞。
3.小店河公社会议室 夏 内
正在开会。
常涌泉:杨纪信同志17岁入党,19岁当上董庄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几年功夫,董庄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夏、秋两季粮食亩产提前“上纲要”,他成了全县党支部书记的榜样……咱们以前都去参观过,董庄搞得好吧?
众人掌声、夸赞声。
常涌泉:上级派他到中央团校学习回来后,本来是要安排他在地委工作的,但他坚决要到基层来。于是,上级派他来咱公社担任团委书记,这是咱们的荣幸呀!相信纪信同志一定会给咱小店河公社的青年团建设带来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现在,就请纪信同志再给咱们详细介绍他的工作经验、分享他在团校的学习心得,以及他上任团委书记的工作计划。
掌声。人们好奇地看着杨纪信。
杨纪信清了下嗓子,真诚而谦和地:以前的成绩,都是董庄全体村委干部跟全体社员齐心协力干出来嘞。往后,我的工作还要靠各位领导指教,靠咱大家共同努力。通过到中央团校学习,我明确地认识到:民心所向,决定一个政党的执政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得到群众衷心拥护的法宝;共产党的伟大正是缘于她主张的“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我来这里工作,有两个请求,希望领导批准:第一,请组织支持我,我要用最短的时间,全面了解小店河公社各村的情况;第二,请组织安排我,到最艰苦的大队去驻村。
4.镜头叠映 夏 外
山坡上,杨纪信和副社长李成瑞(男,30岁左右)一边走一边察看地势。
山洼一个积水坑里,杂草丛生,水质浑浊,村民们过来担水。
庄稼地里,杨纪信、李成瑞和农民一边干活一边交谈。
乱石滩上,杨纪信和李成瑞匆匆穿过,千层底的老布鞋已经磨穿露出脚趾。
一辆拉水的解放车停在村口,人们担着水桶排队登记。
负责分水的人用一只碗定量发水。
人们污渍的脸庞,无奈的目光,焦渴地等候。
杨纪信站在不远处,悲悯地看着。
干旱崩裂的土地,半死不活的庄稼。
山路上,农民担水疲惫前行。
杨纪信和李成瑞站在另一处崖畔,远远地看着。
一个明清古色的山村里,农民挑水过来,杨纪信跟他们打招呼,问候。
农民破败的院落,零散的柴堆,孤苦的老人。
农民家里,简陋破败的家什,地上泥泞不堪的幼儿独自玩耍。
杨纪信将孩子抱起。
李成瑞(OS):传说老早年,咱这小店河公社也是土丰水美嘞。据说有个苏大户,富甲一方——家里72盘水打磨,99顷水浇田。钱财花不完,粮油吃不尽。他家越来越富,周边百姓靠借他的债度日,越来越穷。有个远亲巴结他,送来一副对联:要想饿死苏大户,除非天塌龙叫唤,横批:不靠天地。苏大户一看,咦——可是受用的不得了,赶紧叫人把对联贴到大门上。老天爷听说这事,勃然大怒——好你个心无敬畏的狂妄之徒!吩咐众神,降下灾祸。于是,龙吟虎啸,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大雨瓢泼。洪水从山谷里往上涨,直逼苏家宅院。苏大户一看,背起老娘,扛起账本儿就往山上跑,洪水就追着他的脚后跟往上涨。苏大户他娘说:儿啊,命都保不住了,还要那账本弄啥嘞?苏大户万般无奈,只好把账本扔了。哎,他这一扔账本,雨也停了,大水也开始往山脚下撤了。苏大户背着他娘,靠乞讨为生,后来她娘去世,就没人再可怜他了……不知所踪。从此,小店河也就成了一条荒凉的乱石沟。
杨纪信跟在李成瑞后面在山乡小道上走着,听他讲着。两人汗流浃背,坐下。
李成瑞指着坡上的庄稼:咱公社2600多道沟沟坎坎,大都是这巴掌大小的庄稼地。收成听天由命。
杨纪信脱下鞋,鞋底已透,脚上满是水泡:咱得想办法叫小店河重新土丰水美。
5.靳庄村头 夏 外
骄阳当空。
杨纪信担着一副担子,手里拿着一把粪叉。
他沿着羊肠小路走来,偶而看到地上的粪便,用粪叉挑进地里。
前后箩筐里放着被褥、书籍、用具等。
庄稼地里。
一头老黄牛倒在地上,闭着双眼,口吐白沫。
孔春河(男,30多岁,靳庄村党支部书记)焦急地质问饲养员:再想想你都给它吃啥了?
饲养员语无伦次:早起时还、好好嘞,没吃啥。这、这、这是咋了嘛?
围观的社员:“这可是咱村最值钱的家当。”“不怕卧,就怕躺。”
杨纪信挤进来,撂下行李,过去翻看牛的眼皮。
社员小声地:“这是谁呀?”“黄嘴角没长齐嘞,他会懂?”
杨纪信掰开牛嘴,翻出一坨白沫:快去找兽医吧,再晚来不及了。
孔春河这才想起,捅身边一小伙。
小伙转身就跑。
杨纪信大声地:把情况给兽医说清。(摸牛头、身上)掂桶水来……
孔春河这才看清杨纪信。
远处,兽医跟着小伙子飞跑过来。
杨纪信正拿着刷子蘸了水给牛刷身降温。
人们七手八脚地帮着兽医给牛灌药。
1.野外 秋 外
字幕:1942年
凋零的村庄。
肃杀的田野。
饥民们拖家带口地往外逃荒。
婴儿呱呱坠地的啼哭声。
哭声延续。
2.马棚里 秋 内
饲料堆里,杨父(20多岁)趴在地上急切地翻找着。用手筛出一把麦糠,小心地吹起上面的浮皮,露出几粒秕麦。
婴儿啼哭已声嘶力竭(OS)。
3.杨家 秋 内
杨母(20岁)搂着哭声孱弱的婴儿,欲哭无泪。
杨父跑进来,从衣兜里掏出半把秕麦。
杨母抓过秕麦捂进自己嘴里,疯狂咀嚼,将汁液哺给婴儿。
婴儿哭声立停,贪婪地吮吸吞咽。
杨父杨母辛酸流泪。
4.村头 春 外
一队日本兵和伪军前护后拥地进村扫荡。
几个国民党士兵赶着哄抢来的马车和牛驴骡马,带着抓来的壮丁向村外走去。
马车上,装着抢来的粮食和鸡鸭猪羊。
乡亲们哭嚎着追赶,被推打、暴揍。
远处的土路上,隐约有成队的人马过来。
杨纪信(幼年)站在高处一堵土墙后面,急忙跳下,叫喊着向村里跑去。
村里,有年轻人奔出家门往村外飞跑。
一群土匪冲进村子开始抢掠。
杨母感叹(OS):唉——人来世上过一辈子,可得办好事,千万不能办坏事。
杨纪信(幼年)(OS):咋?
杨母缓缓地(OS):人一生下来呀,头上都带着光焰儿嘞。你办一件好事,头上的光焰儿就长高一寸,要是办一件坏事,头上的光焰儿就矮一寸。
5.乡镇集市 冬 外
锣鼓喧天,彩旗飘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标语。
人们扶老携幼涌上街头,欢声笑语,驻足观看。
秧歌、高跷、背妆、抬阁穿行而过。
杨纪信背着书包,跟小伙伴儿们在人群中追着看。
翻飞的绸带,各种丑角大花脸掠过镜头。
杨母(OS):人办的好事越多,头上的光焰儿就越高,呼呼生光蹿万丈;要是办的坏事多了,头上的光焰儿就没有了,还冒黑烟,那些狼虫虎豹,一看见头上有光焰儿的人就害怕,“噌——”的就吓跑了;要是看见头上冒着黑烟的人,就会把他当成野物,“咔嚓”,就吃掉了。
6.庄稼地里 秋 外
席明华(男,30多岁,驻村干部,后任县委书记)向围观的社员讲解小麦播种经验。
一群放学的孩子挤过来看。杨纪信也在其中。
席明华亲手示范摇耧要点。
社员们学着播种,有人接过来尝试。
席明华跟着指点。扒开土垄,查看麦种分布。
杨纪信远远地看着他。
杨纪信(OS):娘,啥是好事?啥是坏事?
杨母(OS):积德行善,对大家有好处的事,是好事;坑害别人的事,对别人不好的事,都是坏事。
7.董庄村 冬 外
民房上的标语:人有厕所猪有圈 家家有个沤粪坑
唢呐齐鸣,锣鼓喧天。
人们欢送驻村干部离去。
几个老人感恩戴德,拉着他们恋恋不舍,给他们塞吃的。
常涌泉(男,20多岁,驻村干部,后任小店河公社党委书记)至诚拒绝乡亲们送的礼物。他们推让着。
杨纪信挤在人群中,他脖里挂着书包,身后背着的箩筐里,满是柴草。他情不自已地追着常涌泉看。
8.杨家 冬 内
夜。煤油灯光微弱。
杨纪信和父亲在掰玉米。
杨母在纺棉线。
杨纪信看父亲、母亲的头上,站起身,望着被煤油灯投射到墙壁上的身影。
杨父:一般人都瞧不见。
杨纪信:那、谁能瞧得见?
杨母:天能瞧得见,地能瞧得见。天地不吭气,啥事都知道。
杨纪信沉吟:娘,我不办坏事,光办好事,办可多可多好事。
杨父语重心长地:嗯。办好事就得孝顺老人,听老人话,信老辈儿的理;办好事就得干活儿下劲,尽庄稼人的本份。万物土中生,全靠两手勤。土地是个聚宝盆,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演职员表完。
1.太行山南麓 夏 外
骄阳似火。
贫瘠的山峦,低矮的树木,裸露的石头。
干旱的土地,无精打彩的庄稼。
乱石滩上,一个身材健壮、血气方刚、背着行李、挎包、提着一网兜衣物的小伙子匆匆地走着。
镜头推近。
杨纪信(男,24岁)戴一顶旧军帽,穿旧棉布衣裤,浑身湿透,满脸是汗。
中央团校的大门口,杨纪信背着行李过来,驻足观望,进去(闪回)。
中央团校礼堂,杨纪信坐在学员中,激动地听课,记录(闪回)。
杨纪信专心地看《人民日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䘵》(闪回)
天安门广场,杨纪信望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心潮起伏(闪回)。
八达岭长城,杨纪信远眺群山,热血澎湃(闪回)。
杨纪信俯案疾书(特写):尊敬的领导: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祖辈都以种地为生,熟悉土地,熟悉农民,熟悉农村工作。眼下,农村的生活还很困苦,需要人,恳请组织让我回到艰苦的农村去开展工作,我要在那个广阔天地里实现人生的价值……(闪回)
杨纪信目光坚毅地向山里走去。
身后挎包上五个红色字体:为人民服务
一条清澈的河流。
杨纪信在河边洗脸。
河对面一个院子:小店河公社的牌子。
2.小店河公社大院 夏 外
常涌泉正在和几个干部谈着工作。
杨纪信背着行李风尘仆仆、满头大汗地进来。
大家看他。
杨纪信看见常涌泉,既兴奋又腼腆地掏出介绍信递过去:常书记,我来报到。
常涌泉接过介绍信,看:好,好啊。
两人握手。
杨纪信激动地:常书记,您不认识我,我可认得您。您在俺村驻队时,我才七八岁。
常涌泉:我当时不认识你,后来,你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嘞。
3.小店河公社会议室 夏 内
正在开会。
常涌泉:杨纪信同志17岁入党,19岁当上董庄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几年功夫,董庄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夏、秋两季粮食亩产提前“上纲要”,他成了全县党支部书记的榜样……咱们以前都去参观过,董庄搞得好吧?
众人掌声、夸赞声。
常涌泉:上级派他到中央团校学习回来后,本来是要安排他在地委工作的,但他坚决要到基层来。于是,上级派他来咱公社担任团委书记,这是咱们的荣幸呀!相信纪信同志一定会给咱小店河公社的青年团建设带来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现在,就请纪信同志再给咱们详细介绍他的工作经验、分享他在团校的学习心得,以及他上任团委书记的工作计划。
掌声。人们好奇地看着杨纪信。
杨纪信清了下嗓子,真诚而谦和地:以前的成绩,都是董庄全体村委干部跟全体社员齐心协力干出来嘞。往后,我的工作还要靠各位领导指教,靠咱大家共同努力。通过到中央团校学习,我明确地认识到:民心所向,决定一个政党的执政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得到群众衷心拥护的法宝;共产党的伟大正是缘于她主张的“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我来这里工作,有两个请求,希望领导批准:第一,请组织支持我,我要用最短的时间,全面了解小店河公社各村的情况;第二,请组织安排我,到最艰苦的大队去驻村。
4.镜头叠映 夏 外
山坡上,杨纪信和副社长李成瑞(男,30岁左右)一边走一边察看地势。
山洼一个积水坑里,杂草丛生,水质浑浊,村民们过来担水。
庄稼地里,杨纪信、李成瑞和农民一边干活一边交谈。
乱石滩上,杨纪信和李成瑞匆匆穿过,千层底的老布鞋已经磨穿露出脚趾。
一辆拉水的解放车停在村口,人们担着水桶排队登记。
负责分水的人用一只碗定量发水。
人们污渍的脸庞,无奈的目光,焦渴地等候。
杨纪信站在不远处,悲悯地看着。
干旱崩裂的土地,半死不活的庄稼。
山路上,农民担水疲惫前行。
杨纪信和李成瑞站在另一处崖畔,远远地看着。
一个明清古色的山村里,农民挑水过来,杨纪信跟他们打招呼,问候。
农民破败的院落,零散的柴堆,孤苦的老人。
农民家里,简陋破败的家什,地上泥泞不堪的幼儿独自玩耍。
杨纪信将孩子抱起。
李成瑞(OS):传说老早年,咱这小店河公社也是土丰水美嘞。据说有个苏大户,富甲一方——家里72盘水打磨,99顷水浇田。钱财花不完,粮油吃不尽。他家越来越富,周边百姓靠借他的债度日,越来越穷。有个远亲巴结他,送来一副对联:要想饿死苏大户,除非天塌龙叫唤,横批:不靠天地。苏大户一看,咦——可是受用的不得了,赶紧叫人把对联贴到大门上。老天爷听说这事,勃然大怒——好你个心无敬畏的狂妄之徒!吩咐众神,降下灾祸。于是,龙吟虎啸,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大雨瓢泼。洪水从山谷里往上涨,直逼苏家宅院。苏大户一看,背起老娘,扛起账本儿就往山上跑,洪水就追着他的脚后跟往上涨。苏大户他娘说:儿啊,命都保不住了,还要那账本弄啥嘞?苏大户万般无奈,只好把账本扔了。哎,他这一扔账本,雨也停了,大水也开始往山脚下撤了。苏大户背着他娘,靠乞讨为生,后来她娘去世,就没人再可怜他了……不知所踪。从此,小店河也就成了一条荒凉的乱石沟。
杨纪信跟在李成瑞后面在山乡小道上走着,听他讲着。两人汗流浃背,坐下。
李成瑞指着坡上的庄稼:咱公社2600多道沟沟坎坎,大都是这巴掌大小的庄稼地。收成听天由命。
杨纪信脱下鞋,鞋底已透,脚上满是水泡:咱得想办法叫小店河重新土丰水美。
5.靳庄村头 夏 外
骄阳当空。
杨纪信担着一副担子,手里拿着一把粪叉。
他沿着羊肠小路走来,偶而看到地上的粪便,用粪叉挑进地里。
前后箩筐里放着被褥、书籍、用具等。
庄稼地里。
一头老黄牛倒在地上,闭着双眼,口吐白沫。
孔春河(男,30多岁,靳庄村党支部书记)焦急地质问饲养员:再想想你都给它吃啥了?
饲养员语无伦次:早起时还、好好嘞,没吃啥。这、这、这是咋了嘛?
围观的社员:“这可是咱村最值钱的家当。”“不怕卧,就怕躺。”
杨纪信挤进来,撂下行李,过去翻看牛的眼皮。
社员小声地:“这是谁呀?”“黄嘴角没长齐嘞,他会懂?”
杨纪信掰开牛嘴,翻出一坨白沫:快去找兽医吧,再晚来不及了。
孔春河这才想起,捅身边一小伙。
小伙转身就跑。
杨纪信大声地:把情况给兽医说清。(摸牛头、身上)掂桶水来……
孔春河这才看清杨纪信。
远处,兽医跟着小伙子飞跑过来。
杨纪信正拿着刷子蘸了水给牛刷身降温。
人们七手八脚地帮着兽医给牛灌药。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