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22集纪录片甲本《中华御茶》
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20423
阅读:14479
发表:2016/2/12
其他作品
22集纪录片甲本《中华御茶》
施明华 [江苏盐城]
 出售价格:120万元 [如何联系作者]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2016-Q-00962】


  纪录片甲本  中华御茶

  
  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发掘了大量唐代宫廷金银器,这些专供皇帝御用供佛器物中,有一套几近完整、无损的金银茶具十分引人注目,还有首次发现史上最负盛名的瓷器“秘色瓷”。金银茶具有茶碗、碟、盘、净水瓶共十六件;据专家考证,这套晚唐宫廷系列茶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而珍贵的“银金花”茶器(鎏金银器),多数为唐僖宗及地方官进奉法门寺的供养文物,为研究中国宫廷茶文化,及世界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迈向新的里程。
  
  4. 文人介入,诗文吟颂
  唐代科举把诗列为主要内容,其余考试科目被视为下等。以诗中第才是士人心中的理想目标。利禄所在,使文人无不攻诗,于是吟咏成风。尤其到中唐,出现诗歌的极盛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写诗的人需要益智提神,故诗人多嗜茶。所以卢仝赞美茶对引发诗兴的作用时说:“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字。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42]”杜甫说过“李白斗酒诗百篇”,但在卢仝看来,茶对激扬文思的作用则更大,诗人常流连于山水自然之间,饮茶必有好水,而名山、名泉的发现和鉴赏,不仅进一步促进了饮茶之风,而且经过诗人的形容、夸张,使茶事活动艺术化,并且使饮茶直接向美学角度推进了一步。
  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参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典型的是诗歌中的茶诗创作。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光辉篇章。在唐诗中,有关茶的作品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齐己的《谢湖茶》、皎然的《访陆处士羽》等。这些茶诗的形式有古诗、律诗、绝句等,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
  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同时,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国茶叶历史的宝贵资料。
  
  四、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成礼制,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以示友好。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勃勃,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茶、制茶、烹茶、茶具、品茶等茶文化的连锁变化。
  宋代是中国文化史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我国历来就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43]”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宋代饮茶风气日盛,茶是宋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乡闾庶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44]”“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45]”“河北、河东生聚之众,唯茶不可一日而阙。[46]”以茶待客,以茶为媒等茶礼茶俗自宋代开始流行起来。“茶见于唐时, 味苦而转甘,晚采者为茗。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此俗遍天下。[47]”“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48]”第二,民间斗茶、 分茶风气渐长,饮茶已成为一种娱乐消遣和精神文化享受。第三,茶作为一种题材,广泛进入文人的创作领域,诗歌自不必说,在词、赋、序、论、传、记……各种文体内, 均能见到关于茶的记叙或论述。另外,茶书的大量创作为宋代茶艺和茶道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宋代茶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宋代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发达,饮茶蔚然成风;二是宋代帝王的推波助澜,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宋代自建国初期,综合国力大不如前,但是宋代 在经济方面却得以持续发展,其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更是唐朝所无法企及的。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大都市形成,商业活动活跃,商品意识不仅在社会中滋生蔓延,更渗透到文化领域,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
  《东京梦华录》里这样描绘当时的大都会东京,“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弛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人烟浩穣,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以万数。[49]”在北宋词人柳永笔下杭州是这样一番繁华景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50]”周邦彦笔下的元宵节时大都会的热闹繁华景象更是非同寻常。“风销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 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 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 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解语花•元宵》)[51]从这些侧面我们可以看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盛,城市的发达。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肆、茶坊、分茶店在宋代大城市极为常见,是城市商品经济发达的产物。“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在京师只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遣久待也。今茶坊皆然。冬天兼卖擂茶,或卖盐鼓汤,暑天兼卖梅花酒。”“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 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 除茶肆、 茶坊这些固定的饮茶店铺外,还有一些流动的摊贩,诸如“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 往来传语。”[52]以上反映了宋代民间饮茶的风尚:一、宋代茶馆为吸引顾客,招徕生意会,插花挂画装点门面,并根据时令卖不同茶水,主动迎合市民口味。二、茶坊、茶肆不仅是市民饮食休息的场所,更是人们传递社会信息、进行商业贸易、会友、娱乐消遣的媒介。两宋时,茶叶已经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饮茶风气的兴盛,百姓庶民对茶叶的需求不断扩大,客观上刺激了茶叶商品生产的发展。唐代中期,据陆羽《茶经》的记载,南方产茶的地方有四十多个州。到宋代扩大为九十七个州、二百七十五个县。遍及淮南、两浙、江南、荆湖、福建、广南及四川等。三、帝王的推波助澜。宋代自开国君主太祖开始,历任君王无不爱茶、嗜茶。宋徽宗赵佶更是点茶斗茶的行家里手,不仅热衷于参与茶事活动,还亲自撰书,其《大观茶论》一书对宋代点茶之法做了详细的论述,与蔡襄的《茶录》共同描绘出了宋代点茶法的全貌。
  宋代帝王对茶文化的影响主要通过贡茶和赐茶来体现。贡品,是封建专制社会的必然产物。我国古代贡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地方官员自下而上选送的,称为土贡;另 一种是由朝廷指定生产的,称贡焙。两宋时由于皇帝嗜茶,佞臣为投其所好“争新买宠”, 挖空心思创制新的贡品茶,这一劳民伤财的做法虽为当时时弊,而另一方面却在客观上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贡茶的惯例在北宋建国初沿袭下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北苑官焙茶园。北苑在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东面,北苑茶属建茶系列。北苑茶兴于唐,盛于宋,历经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在我国茶叶史上影响巨大,特别是在宋代,北苑贡茶穷极精巧,其团茶加工工艺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53]”“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54]”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朝廷派遣使臣在北苑刻制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制成龙凤团茶,专供皇帝皇后饮用。
  
  1067年,宋英宗在位期间,贡茶开始往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小龙团之后,密云龙、瑞云祥龙、龙团胜雪……茶叶越来越细嫩,茶饼越来越小巧, 茶饼上的图案越来越精致,不仅贡茶的质量不断提高,北苑管焙茶园的贡茶量也持续增加。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然龙焙初兴,贡数殊少,累增至元符,以片计者一 万八千,视初己加数倍,而犹未盛。今则为四万七千一百片有奇矣。[55]”宋代贡茶数量较多,因此帝王手中掌握着大量质量上等的茶叶,宋代帝王为表皇恩浩荡及爱才惜才之情,常将贡茶赐予文人士大夫、军士武将或僧侣庶民。“啜之始觉君 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宋·梅尧臣《七宝茶》[56])“样标龙风号题新,赐得还因近作臣。”(宋·王禹偁《龙凤茶》[57])“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宋·王禹偁《龙凤茶》[58])对宋代士大夫来说,能够得到皇帝赏赐的茶无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宋代帝王通过贡茶和赐茶两种方式一方面刺激了宋代茶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引导了一种精细繁琐、充满贵族气的茶文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茶叶由于宋代帝王的推崇,进入寻常百姓家。宋代茶文化也经过帝王的推波助澜进一步精细化、艺术化、理论化, 使茶不仅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更是文人士大夫诗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之一。
  宋代是士大夫生活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鼎盛时期。对于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著名的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59]”宋代的右文抑武政策为文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同时也使得宋代社会氤氲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宋代文人无一不博览群书,“何须更待蛮兼雪,便好丛边夜读书。”(宋·魏野《白菊》)“往居闾闬乏经过,闭门读书多废食。”(宋·梅尧臣《吴冲卿学士以王平甫言淮甸会予予久未至冲卿与平甫作诗见寄答之》)“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宋·晁冲之《夜行》)整个社会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 形成了浓厚的人文生活氛围。宋代“重文抑武”的政策和善治内不善攘外的特点,使得宋代积贫积弱,其疆域版图、政治气度等都无法与汉、唐盛世等量齐观。宋人的气魄也远不如唐人宏大,其人生价值已不是在大漠边关、战场马上取得,而是在书斋内吟诗作画、鸣琴斗茶,在浓郁的书卷气中敛情约性,平静心志。唐人嗜酒,在豪饮中消忧破闷、一醉解千愁;宋人则嗜茶,在汲泉煮水、亲手烹试中陶钧文思,荡涤肺腑。“欲醉则饮酒,欲醒则烹茶”(宋·李正民《余君赠我以茶仆答以酒》),宋人在刻苦读书之余正需要一杯清茶提神破睡、激发诗情。“儿大诗礼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宋·黄庭坚《送王朗》)黄庭坚认为书与茶是最好的伴侣,读书品茶也是最惬意的生活方式。“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南宋·翁森《四时读书乐》)茶水的清澈、梅花的高洁更加衬托出了读书人的高尚人格。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了当年夫妻二人研读经卷、烹茶为乐的雅趣盎然,“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余性偶强记。” 浓郁的书卷气息与淡雅的茶香相得益彰,宋代士大夫置身其中,观书曰富,获得了丰富的学养,在袅袅茶烟中脱尽世俗尘嚣,静心思索,体味人生。
  宋徽宗《大观茶论》问世后,斗茶之风日盛,王公大臣们“争新斗试”,而辛苦劳作的茶民则对这种风俗恨之入骨。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士大夫与宋代茶文化的结缘并不是偶然的,二者具有很多共通之处。1、宋代文化繁盛的大环境一方面为宋代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方面为熔铸宋代士大夫意识奠定了基础。2、宋代茶文化的兴盛与宋代士大夫意识的形成都和宋代帝王的喜好与推行的政策有关,宋代历任帝王因嗜茶而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推崇的右文政策又使得宋代形成了“文官政治”的格局,这为宋代士大夫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3、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宋代士大夫在品茗过程中一方面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一方面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五、明代茶文化的发展
  明代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类茶叶,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60],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明晚期,文人雅士对品茶的内涵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的境界。
  在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最高境界就是“道”,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61]”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62]”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计较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和超越。
  明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由于明人饮的是条形散茶,贮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而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具,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从明代一直到现代,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已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记载:“吾朝所尚(指条形散茶)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备悉,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至于洗茶、候汤、择器,皆各有法。[63]”
  与唐、宋茶具相比,明代茶具要简便得多,特别是茶具品种数量大为减少。这在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已说得很明白,“吾朝”茶的“烹试之法”,“简便异常”,“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君、建城等目而已哉![64]”明代张谦德《茶经》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冼、茶瓶、茶炉8件。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编辑:飞扬在线
举报
顶啦 0
踩啦 0
点击收藏。收藏后可以在会员中心快速找到我哦 收藏 0
登录 后再戳我哦
最近阅读者 更多
  • 学生
    没有昵
  • 学生
    没有昵
  • 编剧
    潭希
  • 编剧
    无鸣人
  • 自由职
    我是无
  • 其他
    pet
  • 自媒体
    aht
  • 编剧
    水晶鱼
写个评论
请注意: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
*  
验证码:今天是11月几日?(提示:7号)
      *

该编剧的其他作品

九马画山(爱情, 商战)

同类推荐作品

同类随机作品

分享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