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20423
阅读:14479
发表:2016/2/12
其他作品
22集纪录片甲本《中华御茶》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正文
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发展。
1.贮茶器具
明代,由于条形散茶比团饼茶更易受潮,贮茶就显得更为重要,选择贮存性能好的贮茶器具,就成了茶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明代贮茶,采用的是既贮又焙,贮焙结合的方法。当时的贮茶器具多数是由瓷或陶制作而成的罂,也有用竹叶等编制而成的篓(笼),雅称建城。贮茶之法,以及所用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有借鉴 价值。
2.洗茶器具
“洗茶”一说,始见于明代。洗茶的工具,一般称之为茶洗。
3.烧水器具
(明·汤瓶)
明代的烧水器具主要有炉和汤瓶,其中,炉以铜炉和竹炉最为时尚。自明代开始,由于沏茶之法已由唐、宋时的煎茶、点茶改变为冲泡,人们对烧水候汤及其相应的器具更加关注,对其形制也更为讲究。
4.饮茶器具
至明代,饮茶器具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小茶壶的出现,二是茶盏的变化。对茶壶,明代最为崇尚紫砂或瓷制的小茶壶。文震亨《长物志》云,“壶以砂者为上,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65]”张谦德《茶经》说:“茶性狭,壶过大则香不聚,容一两足矣。[66]”
明代茶盏,仍用瓷烧制,但由于茶类改变,宋时盛行的斗茶开始衰落,饮茶方式改变,此时所用的茶盏已由黑釉盏(碗)变为白瓷或青花瓷茶盏。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史称“甜白”。白瓷茶盏造型美观,比例匀称,料精式雅,在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文震亨《长物志》载:“宣(指明宣宗)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世(指明世宗)庙有坛盏,中有茶汤果酒,后有‘金箓大醮坛用’等字者,亦佳。[67]”从中可以看出,明代以后,一些有名的烧制茶具的瓷窑,继续得到发展。
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和茶洗,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都有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本章节图片来源:周凡收藏)
六、清代茶文化的普及
清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茶文化不仅具有继承和发扬前代的特征,也具有近代化的特征。清代茶文化较之前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茶叶的栽培和制作技术不断提高,使得茶叶种类增加。清代的品饮方法也有很大的创新,新的饮茶器具不断涌现,而且茶馆作为一种平民活动的场所快速发展,使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从文人茶文化占主导地位向平民饮茶文化转变,并成为最终的主流,这些都是时代赋予清朝茶文化的特征。
1.清代宫廷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萌芽于魏晋六朝,成于唐中叶,盛于宋代,博大精深。从起源到清代,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延伸,内涵也得到不断的丰富。然而茶文化发展到清代,则既是传统茶文化的终结,也是现代茶文化的开始。清代茶文化虽然沿袭和传承了前代的茶文化道路,但也有自己的发展和特征。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这个时期的茶文化不仅具有封建社会的特征,也具有近代化的气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茶叶的栽培和制造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在清代前期的茶业经济中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就大大提高了茶业国际化的程度。因此,在面临社会转型的清朝,茶业不仅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传承和发展,同时开始国际化。清代继承了明代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在明代形成的茶文化又一个高峰,在清初的时候得到了延续和发展。真正的宫廷茶宴开始于唐朝,规模较大的是清明宴。但是,宫廷茶宴最盛时还是在清朝,清代的茶宴远远超过唐宋。据史料记载,乾隆时期,仅重华宫所办的三清茶宴即有43次。三清茶宴为清高宗所创,目的在示惠联情。茶宴的主要内容是饮茶作诗,参加茶宴的当然也是能诗文的内廷大臣,能够参加茶宴被当时的人看作莫大的荣耀。除了专门的茶宴外,在宫廷的宴饮中,茶也是必不可少的东西,饭前饮茶,饭后也饮茶,可以看出茶在宫廷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宫廷礼仪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清朝宫廷所饮的茶,分为红白两种,宴会用茶也大致相同。在宴会中的程序是先饮茶,然后饮酒,再饮茶。凡是能够在宫廷中赏茶者,都是职位较高的王公贵族,在宫廷里被皇帝赐御茶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当然,宫廷茶宴与民间茶宴的质朴不同,为了突出宫廷礼仪而显得繁文缛节。从一些古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宫廷茶俗虽然精致、富贵,但是终究显得在文化上的肤浅,实际也是一种强调君臣之分的手段,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违背了茶的精神,不论怎么开明的皇帝,在宫廷这样的环境下也无法领会到茶文化的精髓。但是,宫廷饮茶存在的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又有特定的饮茶习俗,所以不管它怎样的肤浅,仍然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代,中国的茶事发展非常复杂,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茶类加工方法的更新,使得茶类纷呈;其次是品饮方法以及饮茶用具的发展和茶馆的盛行;第三是受西方的影响,清代的茶业开始步入近代化。
2.清代茶叶栽培制作技术的进步和茶类的更新
在清朝完成统一后,社会经济得以复苏,加之茶马贸易的需要,官府则鼓励和发展茶叶生产,使得茶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了保持优良茶树品种的特性,出现了插枝繁殖技术,这是茶树栽培技术的一个突破性发展和创新,而且在对茶树生物学特征的认识、茶叶采摘、茶园管理等方面也都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了传统茶叶栽培技术的高水平。各类茶叶制作技术都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尤其是乌龙茶的出现、绿茶的全面发展和红茶的繁荣使得六大茶类齐全,这标志着传统茶学的成熟和终结。由于清朝茶叶栽培技术的提高和制茶技术的革新,许多茶叶的新品种不断涌现出来,名茶约有40种,如:武夷岩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新安松罗、云南普洱、闽红工夫茶、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紫阳毛尖、天尖、庐山云雾、闽北水仙等。这些名茶大多是在清后期逐步发展和命名的,而在清朝前期,则以武夷茶、普洱茶、洞庭碧螺春等的发展最为突出。
3.清代茶叶品饮方法的创新以及饮茶用具的改革和茶馆的盛行
1.贮茶器具
明代,由于条形散茶比团饼茶更易受潮,贮茶就显得更为重要,选择贮存性能好的贮茶器具,就成了茶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明代贮茶,采用的是既贮又焙,贮焙结合的方法。当时的贮茶器具多数是由瓷或陶制作而成的罂,也有用竹叶等编制而成的篓(笼),雅称建城。贮茶之法,以及所用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有借鉴 价值。
2.洗茶器具
“洗茶”一说,始见于明代。洗茶的工具,一般称之为茶洗。
3.烧水器具
(明·汤瓶)
明代的烧水器具主要有炉和汤瓶,其中,炉以铜炉和竹炉最为时尚。自明代开始,由于沏茶之法已由唐、宋时的煎茶、点茶改变为冲泡,人们对烧水候汤及其相应的器具更加关注,对其形制也更为讲究。
4.饮茶器具
至明代,饮茶器具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小茶壶的出现,二是茶盏的变化。对茶壶,明代最为崇尚紫砂或瓷制的小茶壶。文震亨《长物志》云,“壶以砂者为上,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65]”张谦德《茶经》说:“茶性狭,壶过大则香不聚,容一两足矣。[66]”
明代茶盏,仍用瓷烧制,但由于茶类改变,宋时盛行的斗茶开始衰落,饮茶方式改变,此时所用的茶盏已由黑釉盏(碗)变为白瓷或青花瓷茶盏。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史称“甜白”。白瓷茶盏造型美观,比例匀称,料精式雅,在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文震亨《长物志》载:“宣(指明宣宗)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世(指明世宗)庙有坛盏,中有茶汤果酒,后有‘金箓大醮坛用’等字者,亦佳。[67]”从中可以看出,明代以后,一些有名的烧制茶具的瓷窑,继续得到发展。
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和茶洗,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都有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本章节图片来源:周凡收藏)
六、清代茶文化的普及
清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茶文化不仅具有继承和发扬前代的特征,也具有近代化的特征。清代茶文化较之前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茶叶的栽培和制作技术不断提高,使得茶叶种类增加。清代的品饮方法也有很大的创新,新的饮茶器具不断涌现,而且茶馆作为一种平民活动的场所快速发展,使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从文人茶文化占主导地位向平民饮茶文化转变,并成为最终的主流,这些都是时代赋予清朝茶文化的特征。
1.清代宫廷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萌芽于魏晋六朝,成于唐中叶,盛于宋代,博大精深。从起源到清代,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延伸,内涵也得到不断的丰富。然而茶文化发展到清代,则既是传统茶文化的终结,也是现代茶文化的开始。清代茶文化虽然沿袭和传承了前代的茶文化道路,但也有自己的发展和特征。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这个时期的茶文化不仅具有封建社会的特征,也具有近代化的气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茶叶的栽培和制造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在清代前期的茶业经济中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就大大提高了茶业国际化的程度。因此,在面临社会转型的清朝,茶业不仅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传承和发展,同时开始国际化。清代继承了明代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在明代形成的茶文化又一个高峰,在清初的时候得到了延续和发展。真正的宫廷茶宴开始于唐朝,规模较大的是清明宴。但是,宫廷茶宴最盛时还是在清朝,清代的茶宴远远超过唐宋。据史料记载,乾隆时期,仅重华宫所办的三清茶宴即有43次。三清茶宴为清高宗所创,目的在示惠联情。茶宴的主要内容是饮茶作诗,参加茶宴的当然也是能诗文的内廷大臣,能够参加茶宴被当时的人看作莫大的荣耀。除了专门的茶宴外,在宫廷的宴饮中,茶也是必不可少的东西,饭前饮茶,饭后也饮茶,可以看出茶在宫廷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宫廷礼仪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清朝宫廷所饮的茶,分为红白两种,宴会用茶也大致相同。在宴会中的程序是先饮茶,然后饮酒,再饮茶。凡是能够在宫廷中赏茶者,都是职位较高的王公贵族,在宫廷里被皇帝赐御茶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当然,宫廷茶宴与民间茶宴的质朴不同,为了突出宫廷礼仪而显得繁文缛节。从一些古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宫廷茶俗虽然精致、富贵,但是终究显得在文化上的肤浅,实际也是一种强调君臣之分的手段,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违背了茶的精神,不论怎么开明的皇帝,在宫廷这样的环境下也无法领会到茶文化的精髓。但是,宫廷饮茶存在的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又有特定的饮茶习俗,所以不管它怎样的肤浅,仍然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代,中国的茶事发展非常复杂,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茶类加工方法的更新,使得茶类纷呈;其次是品饮方法以及饮茶用具的发展和茶馆的盛行;第三是受西方的影响,清代的茶业开始步入近代化。
2.清代茶叶栽培制作技术的进步和茶类的更新
在清朝完成统一后,社会经济得以复苏,加之茶马贸易的需要,官府则鼓励和发展茶叶生产,使得茶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了保持优良茶树品种的特性,出现了插枝繁殖技术,这是茶树栽培技术的一个突破性发展和创新,而且在对茶树生物学特征的认识、茶叶采摘、茶园管理等方面也都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了传统茶叶栽培技术的高水平。各类茶叶制作技术都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尤其是乌龙茶的出现、绿茶的全面发展和红茶的繁荣使得六大茶类齐全,这标志着传统茶学的成熟和终结。由于清朝茶叶栽培技术的提高和制茶技术的革新,许多茶叶的新品种不断涌现出来,名茶约有40种,如:武夷岩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新安松罗、云南普洱、闽红工夫茶、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紫阳毛尖、天尖、庐山云雾、闽北水仙等。这些名茶大多是在清后期逐步发展和命名的,而在清朝前期,则以武夷茶、普洱茶、洞庭碧螺春等的发展最为突出。
3.清代茶叶品饮方法的创新以及饮茶用具的改革和茶馆的盛行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