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25725
阅读:31784
发表:2012/2/4
主旋律
小说
子承父业01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张秘书长说:“我刚从美国回来,美国许多企业由于业务萎缩而冻结招聘,有的在裁员。作为我们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形势。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你公司生产的服装主要是出口,能不受影响吗?”
郭忠厚听明白了一些,他的心情更沉重了。他叹口气问:“这金融危机什么时候才能过去呢?”
“这很难说。”张秘书长严肃地说,“老郭,形势确实非常严峻,比想象的还要严重,不容我们乐观,万万不可轻视。看来你的企业只靠外销不行,应该把眼光移到国内市场了。”
两人聊着,不觉就到了中午。秘书长要请郭忠厚吃饭,郭忠厚却要请秘书长。张秘书长说:“你来我们这里是客人,我要尽地主之谊。等我去你那里的时候,你再请我吧。”
郭忠厚说:“下午,我还要省直其它单位转转,咱俩随便吃点工作餐得了。”
既然郭忠厚下午还有事,这顿饭秘书长就没有动酒。郭忠厚跟机关的人们一起吃了工作餐,也没顾上休息,就马不停蹄地去了中小企业厅和省外贸进出口公司,进一步了解全省民营企业的情况和全省制衣业的出口形势。晚上,他请省外贸进出口公司的经理和有关处长们吃饭,回到家就半夜了。
傍晚大风就停了。这一整天,郭忠厚除了跑腿、找人,就是说话、吃饭、喝酒,说得口干舌燥,累得他腿肚子转筋,走路腿脚都不利索了。到家往沙发上一靠,就像一滩烂泥不想再动弹了。
姜玉芳看他这个样子,又抱怨起来:“说你还不听,硬是发犟,也不看自已多大岁数了!”
郭忠厚并不后悔。这次省会之行,让他懂得了世界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也了解到全省制衣业的出口形势,解开了心里许多疑惑,不再那么纳闷了。觉得值!但他毕竟是六十开外的人了,不能跟三十年前创业的时候比了。那时刚过而立之年,身体壮得像头犍牛,三天三夜不吃不睡也能顶得住。如今年老体衰,健康不再,体力和精力都大不如从前了。
他感谢改革开放,给了自己机遇和勇气,一鼓作气拼搏了三十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靠着借来的五块钱,卖破烂起家,如今自己已经拥有了一个两亿多元资产的制衣集团公司。生产的服装遍布欧美亚三大洲,真是不易啊!为了企业,他耗尽了心血,搞垮了身体,积劳成疾。不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腿脚也不像以前利索了。近一年,他时不时感到疲劳。如果中午不眯一觉,下午简直没法工作。如今执掌这个四千多人的企业,越来越感到吃力了。面对当前这突变的复杂形势,真的力不从心了。这次省城之行,他用一天的时间,马不停蹄地跑了三个省直单位,本想讨些锦囊妙计,解决燃眉之急,不料这些省里的领导也感到茫然,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他那沉重的心情不仅没有减轻,压力反而更大了。近期好像看不到什么光明,来前抱的希望破灭了。没有了希冀的支撑,加上中午没有休息,怎么能顶得住呢?
姜玉芳见他身体如此疲惫,情绪这么低落,让他喝了点水,泡了泡脚,便上床睡觉了。
可能水喝多了,睡了不大一会儿,尿就把他憋醒了。他想爬起来去卫生间撒尿,不料半个身子发僵,手脚也不听使唤,费了好大力气也没从床上爬起来。他着急地把老伴儿推醒。姜玉芳不知发生什么事儿,一惊一乍地坐起来。急切地问:“你怎么了?”他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老伴儿见他急得满头是汗,眼神也有些呆滞,突然觉得大事不好。立即打电话把大儿子兴盛和儿媳妇林秋灵叫过来。兴盛见状,立马拨打120,叫来救护车,连夜把老爹送进了市医院急诊室。
经过CT检查,郭忠厚确诊为脑血栓,必须立即住院治疗。
一切安顿妥当,当护士给郭忠厚输上点滴的时候,已是凌晨三点了。郭兴盛和林秋灵要留下来陪爹。姜玉芳说:“公司那一摊子离不开你们,你俩赶紧回去吧。我在这里陪你爹就行了。”
兴盛两口子转身欲走。姜玉芳叮嘱说:“明天再把你爹住院的事告诉兴旺、兴国和兴家吧。深更半夜,就别折腾他们了。”
兴盛点了点头说:“好吧。”
2
兴盛和秋灵走了时间不长,姜玉芳守不错眼珠地瞅着输液。
郭忠厚睡熟了,突然喊了一声:“石秀!”把姜玉芳吓了一跳。她赶紧看了看老头子,原来他是在做梦。一下子把姜玉芳的思绪引到了三十年前……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已经开过,农村的经济形式却依然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社员们在生产队里干活,靠挣工分生活。那时生产队里很穷,一个工才值八分钱。粮食在生产队分,根据男女老少分级定量。一个壮汉子一天才能分到八大两粗粮,根本填饱肚子,只好用“瓜菜代”充饥。那时,郭忠厚已经有了兴盛和兴旺两个儿子,兴盛两岁,早已断奶,饿了就给他他块高粮饼子啃;兴旺才五个月,正是吃奶的时候。石秀因吃不饱,就没有多少奶水,饿得孩子成天哇哇地哭。郭忠厚看见孩子饿得皮包骨头,就像剜他的心。晚上两口子睡不着,就商量怎么办。然而,那个时候“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家家户户都穷,就连自留地都被收回去了,真是啥办法也没有。
郭忠厚骨子里流的是资本家的血。解放前,他老爹郭子敬在北京一家大饭店当副经理。在“一化三改”运动中定为资本家,被赶回老家劳动改造。因脑筋老,对合作化看不惯,成天在队里说怪话,为此不断挨批挨斗,老爹气得得了肝炎,肚子胀得老大。肝炎是富贵病,需要好好调养。那时家里经常揭不开锅,病都没钱治,哪有钱调养啊!郭忠厚硬是看着爹的肝炎转成了肝浮水,在一九六0年青黄不接的春天饿死了。
在郭子郭忠厚想起爹临死时对他说的话,“土里刨食吃,一辈子也富不了,还是想办法做个小买卖吧。”郭忠厚何尝不想呢,起码赚个零花钱,让两个儿子和病恹恹的老娘填饱肚子。然而,那时根本不允许做买卖,说那是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郭忠厚看看两个瘦骨嶙峋的儿子,半夜里经常饿得哭叫,就又琢磨起老爹的话。一家老小总不能这样活活饿死吧,他就下决心偷着做个小买卖。无非是像老爹那样天天挨批挨斗吧。这他不怕,命比这重要多了。
做买卖需要本钱,他家却一贫如洗,就是砸锅卖铁也凑不够十块钱。贫穷的现实,浇灭了郭忠厚心里那颗刚刚燃起的火苗,愁得他一夜一夜地睡不着,总是蹲在地上一袋接一袋地抽烟。
石秀是个勤劳贤惠的女人。见他愁成这个样子,就说:“要不咱借点钱吧。”
郭忠厚摇摇头说:“农业社弄得家家穷,都拿着鸡屁股眼子当银行,谁家能有钱借啊!”
石秀觉得他说的是实情。两个人把全村挨家挨户地捋了一遍,也没找到一户有钱的。这一宿愁得两口子谁也没睡着。
第二天早晨起来,婆婆见石秀和忠厚的脸色特别难看,皱着眉头问:“你俩脸上怎么跟长了一层锈似的,病了吗?”石秀如实相告地说:“妈,忠厚想偷着做个小买卖,可咱家穷得叮当响。咱村又找不到一户有钱能错的,为这个发了一宿的愁。”
婆婆提醒石秀说:“你娘家爹不是在生产队卖香油吗?兴许有点儿钱。”
郭忠厚听明白了一些,他的心情更沉重了。他叹口气问:“这金融危机什么时候才能过去呢?”
“这很难说。”张秘书长严肃地说,“老郭,形势确实非常严峻,比想象的还要严重,不容我们乐观,万万不可轻视。看来你的企业只靠外销不行,应该把眼光移到国内市场了。”
两人聊着,不觉就到了中午。秘书长要请郭忠厚吃饭,郭忠厚却要请秘书长。张秘书长说:“你来我们这里是客人,我要尽地主之谊。等我去你那里的时候,你再请我吧。”
郭忠厚说:“下午,我还要省直其它单位转转,咱俩随便吃点工作餐得了。”
既然郭忠厚下午还有事,这顿饭秘书长就没有动酒。郭忠厚跟机关的人们一起吃了工作餐,也没顾上休息,就马不停蹄地去了中小企业厅和省外贸进出口公司,进一步了解全省民营企业的情况和全省制衣业的出口形势。晚上,他请省外贸进出口公司的经理和有关处长们吃饭,回到家就半夜了。
傍晚大风就停了。这一整天,郭忠厚除了跑腿、找人,就是说话、吃饭、喝酒,说得口干舌燥,累得他腿肚子转筋,走路腿脚都不利索了。到家往沙发上一靠,就像一滩烂泥不想再动弹了。
姜玉芳看他这个样子,又抱怨起来:“说你还不听,硬是发犟,也不看自已多大岁数了!”
郭忠厚并不后悔。这次省会之行,让他懂得了世界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也了解到全省制衣业的出口形势,解开了心里许多疑惑,不再那么纳闷了。觉得值!但他毕竟是六十开外的人了,不能跟三十年前创业的时候比了。那时刚过而立之年,身体壮得像头犍牛,三天三夜不吃不睡也能顶得住。如今年老体衰,健康不再,体力和精力都大不如从前了。
他感谢改革开放,给了自己机遇和勇气,一鼓作气拼搏了三十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靠着借来的五块钱,卖破烂起家,如今自己已经拥有了一个两亿多元资产的制衣集团公司。生产的服装遍布欧美亚三大洲,真是不易啊!为了企业,他耗尽了心血,搞垮了身体,积劳成疾。不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腿脚也不像以前利索了。近一年,他时不时感到疲劳。如果中午不眯一觉,下午简直没法工作。如今执掌这个四千多人的企业,越来越感到吃力了。面对当前这突变的复杂形势,真的力不从心了。这次省城之行,他用一天的时间,马不停蹄地跑了三个省直单位,本想讨些锦囊妙计,解决燃眉之急,不料这些省里的领导也感到茫然,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他那沉重的心情不仅没有减轻,压力反而更大了。近期好像看不到什么光明,来前抱的希望破灭了。没有了希冀的支撑,加上中午没有休息,怎么能顶得住呢?
姜玉芳见他身体如此疲惫,情绪这么低落,让他喝了点水,泡了泡脚,便上床睡觉了。
可能水喝多了,睡了不大一会儿,尿就把他憋醒了。他想爬起来去卫生间撒尿,不料半个身子发僵,手脚也不听使唤,费了好大力气也没从床上爬起来。他着急地把老伴儿推醒。姜玉芳不知发生什么事儿,一惊一乍地坐起来。急切地问:“你怎么了?”他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老伴儿见他急得满头是汗,眼神也有些呆滞,突然觉得大事不好。立即打电话把大儿子兴盛和儿媳妇林秋灵叫过来。兴盛见状,立马拨打120,叫来救护车,连夜把老爹送进了市医院急诊室。
经过CT检查,郭忠厚确诊为脑血栓,必须立即住院治疗。
一切安顿妥当,当护士给郭忠厚输上点滴的时候,已是凌晨三点了。郭兴盛和林秋灵要留下来陪爹。姜玉芳说:“公司那一摊子离不开你们,你俩赶紧回去吧。我在这里陪你爹就行了。”
兴盛两口子转身欲走。姜玉芳叮嘱说:“明天再把你爹住院的事告诉兴旺、兴国和兴家吧。深更半夜,就别折腾他们了。”
兴盛点了点头说:“好吧。”
2
兴盛和秋灵走了时间不长,姜玉芳守不错眼珠地瞅着输液。
郭忠厚睡熟了,突然喊了一声:“石秀!”把姜玉芳吓了一跳。她赶紧看了看老头子,原来他是在做梦。一下子把姜玉芳的思绪引到了三十年前……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已经开过,农村的经济形式却依然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社员们在生产队里干活,靠挣工分生活。那时生产队里很穷,一个工才值八分钱。粮食在生产队分,根据男女老少分级定量。一个壮汉子一天才能分到八大两粗粮,根本填饱肚子,只好用“瓜菜代”充饥。那时,郭忠厚已经有了兴盛和兴旺两个儿子,兴盛两岁,早已断奶,饿了就给他他块高粮饼子啃;兴旺才五个月,正是吃奶的时候。石秀因吃不饱,就没有多少奶水,饿得孩子成天哇哇地哭。郭忠厚看见孩子饿得皮包骨头,就像剜他的心。晚上两口子睡不着,就商量怎么办。然而,那个时候“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家家户户都穷,就连自留地都被收回去了,真是啥办法也没有。
郭忠厚骨子里流的是资本家的血。解放前,他老爹郭子敬在北京一家大饭店当副经理。在“一化三改”运动中定为资本家,被赶回老家劳动改造。因脑筋老,对合作化看不惯,成天在队里说怪话,为此不断挨批挨斗,老爹气得得了肝炎,肚子胀得老大。肝炎是富贵病,需要好好调养。那时家里经常揭不开锅,病都没钱治,哪有钱调养啊!郭忠厚硬是看着爹的肝炎转成了肝浮水,在一九六0年青黄不接的春天饿死了。
在郭子郭忠厚想起爹临死时对他说的话,“土里刨食吃,一辈子也富不了,还是想办法做个小买卖吧。”郭忠厚何尝不想呢,起码赚个零花钱,让两个儿子和病恹恹的老娘填饱肚子。然而,那时根本不允许做买卖,说那是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郭忠厚看看两个瘦骨嶙峋的儿子,半夜里经常饿得哭叫,就又琢磨起老爹的话。一家老小总不能这样活活饿死吧,他就下决心偷着做个小买卖。无非是像老爹那样天天挨批挨斗吧。这他不怕,命比这重要多了。
做买卖需要本钱,他家却一贫如洗,就是砸锅卖铁也凑不够十块钱。贫穷的现实,浇灭了郭忠厚心里那颗刚刚燃起的火苗,愁得他一夜一夜地睡不着,总是蹲在地上一袋接一袋地抽烟。
石秀是个勤劳贤惠的女人。见他愁成这个样子,就说:“要不咱借点钱吧。”
郭忠厚摇摇头说:“农业社弄得家家穷,都拿着鸡屁股眼子当银行,谁家能有钱借啊!”
石秀觉得他说的是实情。两个人把全村挨家挨户地捋了一遍,也没找到一户有钱的。这一宿愁得两口子谁也没睡着。
第二天早晨起来,婆婆见石秀和忠厚的脸色特别难看,皱着眉头问:“你俩脸上怎么跟长了一层锈似的,病了吗?”石秀如实相告地说:“妈,忠厚想偷着做个小买卖,可咱家穷得叮当响。咱村又找不到一户有钱能错的,为这个发了一宿的愁。”
婆婆提醒石秀说:“你娘家爹不是在生产队卖香油吗?兴许有点儿钱。”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