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51997
阅读:8356
发表:2016/3/29
20章 主旋律 小说
《妈妈的摇篮》第5-6章
1-4
5-6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他们几个也都感慨起来说:“这个鬼地方的老板也真的好打,那又该去找什么活儿做呢?”他们说着还抬了头望望天叹气。
他吴非可苦恼起来:就不知道该找什么活儿做好啊。你们能不能帮忙找个厂子进?
那几个人当中有个小伙子说了:我只想去找养鱼,不过若只找得养鸡我也去干啦。
他吴非可关心了起来问:那种活儿,大概有多少工资呀?
“老板顶多只开支到四百五。”另一个小伙子说。
“你能不能帮忙问一下?”姗姗对那小伙子说。
“好吧,那明天中午我就去问问老朋友,看看哪里有没有这样的活儿。”原先第一个说话的小伙子这样回答她了。
“谢谢几位好兄弟帮忙问一下啦。”姗姗带着恳求的口气说。
次日中午他们那堆人中那两个小伙子就外出活动了,因为他们若不出去活动的话,吴非和姗姗这两个狗日的也真不知该往哪儿找工干去,他们这些年青人又无形中多养了一对“白吃狗”。本来他们几个也曾这样对他俩说:“既然工不好找,就跟我们一道打砖,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嘛。”可姗姗和吴非却嫌弃打砖太脏太累天也太热而不愿干,他们几个都无法。而他两口子又偏偏要来砖厂吃睡,实在无法了。于是他们这几个家乡人方不得不只好趁早出去帮他俩随便寻了一份工将这对狗男女塞出去。
说来也巧,是有人帮了他们两个年青人去问了来,来人说确实有两份工,即一份养鸡,每月仅开支四百五十元;而另一份工是养鱼,每月可开支五百五十元,但这两份工并不是一家开的工钱,也不在同一个村。外出活动的那两个年青人返回来这样对他两口子说,他两口子可高兴极了,说:真麻烦兄弟们了,真感谢你们两位。
那两个小伙子也说:不必要,明天就去试工。
次日一早他吴非就和懒妻姗姗在他们年青人的带路下,先去寻了找养鱼的那家试工,可对捞鱼、拉网怎样做他吴非一窍不通,况且天天都要割一大挑草丢到鱼塘子里去。到网鱼去出售的时候,还要去抬抽水机来抽水,并直接脱光衣服跳到鱼塘里去拼命拉网子。请工仔的那家老板是这样交待给他吴非的,而他吴非也觉得他干不了,没有及时答应,只是撒谎说:那好,我先回去提行李,明天再来。
老板当时点了头。并说:随你------
当天他两口子又再请他们年青人带他们两口子去找养鸡的看看那活儿到底重不重。
那天中午他们几个又找来到要准备请人养鸡的另一家试工。而这家请公仔的一问明来意后便说了:不管是谁来,工价都是四百五十元,只有一份工。这份工需要做什么呢?就是用斗车去拉鸡饲料来,每天喂鸡三次,每次挑三担水来喂鸡。另外对鸡棚里一旦发现病鸡就得马上提出来并向东家报告,且要及时将病鸡迅速处理掉,免得影响多数不好。
他吴非摸着头想了又想,最后坚决地说:我能做得到的,放心吧,老板。
老板也答应了说:那从明早起就开始上班。
那天他吴非和姗姗便上村菜场去买了一床蚊帐,两张毯子来。老板也从自家给他们提来了一担水桶,一口铁锅和一口锑锅。如此,他们这对已流浪了将近一个礼拜的狗男女才算勉强安了个“家”而不再拖累家乡人。
6
是这样,他吴非这烂崽和脓包妻子姗姗就如此栖身于养鸡老板临时用土砖砌成,屋顶上随便盖几张石棉瓦的小房子里虚度他们的日子了。只有一份工,偏偏又两个人吃,姗姗这懒鬼又不会外出去干什么,固然,仅仅每月是四百五十元,说起来有时还不够他们消费。他们每出来买点小菜一见到家乡人哪次就都常常要求人家给联系一份收入高点的工种给他们干,家乡人自然也答应了,但乡人都找了很多活儿给他们,他们都干不下来。就这样,即使又过了三、四个月以至过了半年多时间,他们两个懒鬼也仍然孤守在那间矮小的鸡棚子里过日子。
好歹新的大年夜要来了,老板尽管嫌他俩有时很懒,一些活儿很少干,但从时间长这一方面来考虑,他两口子好歹也跟他养了七个多月的鸡。自然,他老板一家是多少也发财了。于是,这位鸡老板也从良心上,看他吴非和姗姗这两个狗日的在这半年多来就只吃一份工钱,都也只好在年关二十八日这天发给他两口子工资时对它们说了:你们应该抽一个出去做点小生意嘛,偏偏没有谁去。好啦,我就多给你们一百五十元作为奖金去过年。过了年后,若再愿意干下去的话,我可以每月多加五十元。
两个脓包可谢天谢地了,傻笑着说:谢谢老板!谢谢老板!
那老板也说:四周这些空地,你们可以随便栽菜去卖,都是我家的,我不问你们要什么,放心吧。
偏偏这两个懒鬼得钱到手了后只会憨笑傻笑,没有说什么。
过年的那些日子,两个懒鬼随便去买来十几斤猪肉和别的小菜,就一个挑了一双皮鞋回来潇洒。
正是九七年旧历正月初三那天,不巧有几个家乡人在街上碰见了他这两个懒鬼。这两个懒鬼便问了家乡人,说:你们究竟在哪儿干活?怎么穿的这么漂亮?这一堆人里有的说是开人力三轮车搞收购的,一个月勉强有七、八百至千元的收入。不过干这行人太脏;有的又说他和老婆在街上补鞋,两口子一个月也可以有千元的纯收入;另有两个大个子小伙也说,他们是在码头当搬运工,平均每天可有五、六十块的毛收入。当然一个月也偶尔会碰上几天每天有七、八十块的毛收入,运气好的时候,最高的天可达百元,一个月下来至少都有二十五天的工,除开吃的、用的,每月可有一千七、八的净收入,不过这种活儿太重。这时,家乡人又问他两口子:大哥、大嫂,你们是在哪儿做工?
他吴非答道:我们就在这附近跟人家养鸡。
家乡人大伙儿都说:养鸡清闲呀,还可抽出一个人去跑小买卖抓额外收入。
他吴非可苦恼起来:就不知道该找什么活儿做好啊。你们能不能帮忙找个厂子进?
那几个人当中有个小伙子说了:我只想去找养鱼,不过若只找得养鸡我也去干啦。
他吴非可关心了起来问:那种活儿,大概有多少工资呀?
“老板顶多只开支到四百五。”另一个小伙子说。
“你能不能帮忙问一下?”姗姗对那小伙子说。
“好吧,那明天中午我就去问问老朋友,看看哪里有没有这样的活儿。”原先第一个说话的小伙子这样回答她了。
“谢谢几位好兄弟帮忙问一下啦。”姗姗带着恳求的口气说。
次日中午他们那堆人中那两个小伙子就外出活动了,因为他们若不出去活动的话,吴非和姗姗这两个狗日的也真不知该往哪儿找工干去,他们这些年青人又无形中多养了一对“白吃狗”。本来他们几个也曾这样对他俩说:“既然工不好找,就跟我们一道打砖,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嘛。”可姗姗和吴非却嫌弃打砖太脏太累天也太热而不愿干,他们几个都无法。而他两口子又偏偏要来砖厂吃睡,实在无法了。于是他们这几个家乡人方不得不只好趁早出去帮他俩随便寻了一份工将这对狗男女塞出去。
说来也巧,是有人帮了他们两个年青人去问了来,来人说确实有两份工,即一份养鸡,每月仅开支四百五十元;而另一份工是养鱼,每月可开支五百五十元,但这两份工并不是一家开的工钱,也不在同一个村。外出活动的那两个年青人返回来这样对他两口子说,他两口子可高兴极了,说:真麻烦兄弟们了,真感谢你们两位。
那两个小伙子也说:不必要,明天就去试工。
次日一早他吴非就和懒妻姗姗在他们年青人的带路下,先去寻了找养鱼的那家试工,可对捞鱼、拉网怎样做他吴非一窍不通,况且天天都要割一大挑草丢到鱼塘子里去。到网鱼去出售的时候,还要去抬抽水机来抽水,并直接脱光衣服跳到鱼塘里去拼命拉网子。请工仔的那家老板是这样交待给他吴非的,而他吴非也觉得他干不了,没有及时答应,只是撒谎说:那好,我先回去提行李,明天再来。
老板当时点了头。并说:随你------
当天他两口子又再请他们年青人带他们两口子去找养鸡的看看那活儿到底重不重。
那天中午他们几个又找来到要准备请人养鸡的另一家试工。而这家请公仔的一问明来意后便说了:不管是谁来,工价都是四百五十元,只有一份工。这份工需要做什么呢?就是用斗车去拉鸡饲料来,每天喂鸡三次,每次挑三担水来喂鸡。另外对鸡棚里一旦发现病鸡就得马上提出来并向东家报告,且要及时将病鸡迅速处理掉,免得影响多数不好。
他吴非摸着头想了又想,最后坚决地说:我能做得到的,放心吧,老板。
老板也答应了说:那从明早起就开始上班。
那天他吴非和姗姗便上村菜场去买了一床蚊帐,两张毯子来。老板也从自家给他们提来了一担水桶,一口铁锅和一口锑锅。如此,他们这对已流浪了将近一个礼拜的狗男女才算勉强安了个“家”而不再拖累家乡人。
6
是这样,他吴非这烂崽和脓包妻子姗姗就如此栖身于养鸡老板临时用土砖砌成,屋顶上随便盖几张石棉瓦的小房子里虚度他们的日子了。只有一份工,偏偏又两个人吃,姗姗这懒鬼又不会外出去干什么,固然,仅仅每月是四百五十元,说起来有时还不够他们消费。他们每出来买点小菜一见到家乡人哪次就都常常要求人家给联系一份收入高点的工种给他们干,家乡人自然也答应了,但乡人都找了很多活儿给他们,他们都干不下来。就这样,即使又过了三、四个月以至过了半年多时间,他们两个懒鬼也仍然孤守在那间矮小的鸡棚子里过日子。
好歹新的大年夜要来了,老板尽管嫌他俩有时很懒,一些活儿很少干,但从时间长这一方面来考虑,他两口子好歹也跟他养了七个多月的鸡。自然,他老板一家是多少也发财了。于是,这位鸡老板也从良心上,看他吴非和姗姗这两个狗日的在这半年多来就只吃一份工钱,都也只好在年关二十八日这天发给他两口子工资时对它们说了:你们应该抽一个出去做点小生意嘛,偏偏没有谁去。好啦,我就多给你们一百五十元作为奖金去过年。过了年后,若再愿意干下去的话,我可以每月多加五十元。
两个脓包可谢天谢地了,傻笑着说:谢谢老板!谢谢老板!
那老板也说:四周这些空地,你们可以随便栽菜去卖,都是我家的,我不问你们要什么,放心吧。
偏偏这两个懒鬼得钱到手了后只会憨笑傻笑,没有说什么。
过年的那些日子,两个懒鬼随便去买来十几斤猪肉和别的小菜,就一个挑了一双皮鞋回来潇洒。
正是九七年旧历正月初三那天,不巧有几个家乡人在街上碰见了他这两个懒鬼。这两个懒鬼便问了家乡人,说:你们究竟在哪儿干活?怎么穿的这么漂亮?这一堆人里有的说是开人力三轮车搞收购的,一个月勉强有七、八百至千元的收入。不过干这行人太脏;有的又说他和老婆在街上补鞋,两口子一个月也可以有千元的纯收入;另有两个大个子小伙也说,他们是在码头当搬运工,平均每天可有五、六十块的毛收入。当然一个月也偶尔会碰上几天每天有七、八十块的毛收入,运气好的时候,最高的天可达百元,一个月下来至少都有二十五天的工,除开吃的、用的,每月可有一千七、八的净收入,不过这种活儿太重。这时,家乡人又问他两口子:大哥、大嫂,你们是在哪儿做工?
他吴非答道:我们就在这附近跟人家养鸡。
家乡人大伙儿都说:养鸡清闲呀,还可抽出一个人去跑小买卖抓额外收入。
上一章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