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10130
阅读:1880
发表:2024/3/6
12章 主旋律,武侠动作,军事 小说
《剑影》第1章:雪原剑影(1)
免费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还得……还得二百公里吧?”杨副部长喃喃道,“一小时十六分钟……”
“你说的是单程,我刚才是沿着铁路线蹚了一个来回。”黄石山笑道,淡淡的语气中透露着一股豪气。
李部长的双眸闪过一丝晶莹,他看了黄石山足足七八秒,蓦地道:“来人!”
警卫员闻声进来,打个敬礼,“首长。”
“去,赶紧把饭菜再热一下。”
趁着警卫员准备夜宵的当空,黄石山活动一阵筋骨,洗把脸,把杨副部长给他泡的一杯热茶喝了。他不说话,李部长和杨副部长也不再问,不多会儿,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来,三个人头对头凑到一起开饭。吃完饭,黄石山放下筷子,道:“你俩睡吧,天亮我再睡,我去后车看看。”
李克农说:“呼叫后车查岗吧。”
黄石山一边向车尾走一边系好棉帽,“我还是亲自去一趟比较放心。”
东方的夜空闪出一抹亮光,渐渐扩展成一片金色的光晕,月亮慢慢消失在天际,一轮红日正在升起……
专列稳稳地停靠在山海关的站台,在站台执勤的公安段长突然直愣愣地望向前方,继而是抑制不住的惊喜,铁道部保卫处任处长回头一看,脑袋“嗡”地一声,首长正在站台上轻松悠然地踱步。任处长对公安段长说了句“注意车站警卫”,转身扑向首长身边,却冷不防撞到一个人的身上,任处长一抬头,见是一位斜挎双枪神态精练的老战士。任处长不知道这位老战士就是黄石山,只见他点头一笑,目光随即又警惕地环视着四周。
专列换好车头,大家陆续上车准备出发,黄石山走近杨副部长耳语几句,随即朝专列车头方向走去。杨副部长叫住任处长,轻声说:“一出山海关,情况就更复杂了,东北境内解放的早,但匪患成灾,虽然经过清剿,也还有小股的武装土匪出没活动,你到前卫列车上找黄石山同志,配合他随即处置突发情况。”
任处长答应一声,调来一台压道车向前赶去。
半个小时后,任处长赶上前卫列车,前卫列车已经接到通知,警卫战士接应任处长上车后,向他打个敬礼。
“同志辛苦了。”任处长还礼,“我要见黄石山同志。”
“他在车头,您跟我来。”任处长跟随接应他的警卫战士走进车厢,“任处长请坐。”警卫战士指着一处空座位示意,接着倒了杯水送过来,“请喝水,我这就联系。”
任处长环视一圈,车厢里坐满了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警卫战士,初升的太阳透过车窗把阳光照在一张张英武的脸上,他的心里竟涌起一股感动……阳光暖暖地洒在脸上,任远微微眯上眼睛,车厢里没有任何声音,只听到车轮与铁轨接缝的撞击声高两下、低两下地不断交错着。
忽然,车厢门“咔”地一声,他刚睁开眼睛,一股冷风掠过,抬头一看,面前站着一位神态精练斜挎双枪的军人,他一愣:这不正是在山海关站台的那位老战士吗?
对方咧嘴一笑,说:“任处长?”
“噢。”任处长把水杯往小桌上一放,站起身行个军礼。
对方立正还礼,道:“我是黄石山!”
“你好!”
“你好!”
两双大手热情地握在一起。
黄石山和任处长简单交流几句,明确了分工:白天两人轮流在车头驾驶室监视前方路况,夜间黄石山下车巡查时,任处长负责监视路况;如遇突发情况,车上警卫战士由任处长指挥,黄石山负责机动策应。
到了驾驶室,任处长才发现监视路况是前卫列车上最辛苦的活儿,堪称“苦不堪言”:由于室内外温差巨大,他们必须全程将头部探到车窗外才能更清楚地看清前方的路况,他刚把脑袋伸出窗外,整个面部立刻失去了知觉;一口气呼出,两侧的帽沿上就结了一层白霜。回头一看,黄石山正趴在另一侧车窗上聚精会神地盯着前方。
铁路两侧不断闪过一个个伫立在风雪中的身影,那是全副武装的战士在守卫着铁路的安全。
访苏专列的警戒任务下达后,军委部署了三个军的兵力进行警戒,各级指战员对警卫地段地形和敌社情进行了细致查探,在重点地段设固定哨,一般地段设流动哨,复杂地段进行纵深配备,控制铁路两侧制高点,在从北京到满洲里两千多公里的铁路沿线构成了严密的警戒长廊。
专列出了山海关,在冰天雪地里飞驰,经锦州、到沈阳、过长春,一路到了哈尔滨。
进站之前,李部长电台通知黄石山在哈尔滨站碰头。专列稳稳地停靠站台,黄石山上车进了李部长的车厢。
两位部长和中央警卫团负责人都在,满脸严肃地围站在车厢中间的方桌前,见黄石山进来,大家没有任何寒暄,李部长直接道:“情况万分火急!根据公安部门最新截获的情报,敌特将在大兴安岭隧道安置炸弹,企图炸毁专列,具体情况请杨副部长给大家介绍。”
“此前我们截获的情报显示,国民党针对专列的暗杀计划有三套方案。”杨副部长将手中的烟重重地摁灭在烟灰缸里,清清嗓子,声音沙哑地说,“第一,从两翼围追堵截专列,控制制高点,采取突然袭击;第二,大规模破坏东三省铁路重要部位;第三,炸毁长春十四号铁路涵洞,在哈尔滨双城铁路集中埋设炸药将车炸毁。现在我们已经安全抵达哈尔滨,国民党的这三套方案都已完全破产。
“我们刚刚截获的情报显示,敌特企图在大兴安岭隧道安置炸弹炸毁专列的暗杀计划,由美国驻台湾顾问布莱德上校和我们的老对手毛人凤直接指挥;我公安部队已经派出重兵,配合军队布防于隧道两侧,对各处险要地段进行重点检查,并展开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巡逻,力求将一切安全隐患扼杀于萌芽之中。”杨副部长迟疑了一下,“今天清晨,巡逻队在距离隧道不远的铁路上发现了一块巨石,就在清理搬运时,山上打来冷枪,我们的一个战士被打伤,部队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围堵,经过激烈的战斗,击毙了三名敌特;另外,铁轨上还发现了美国制造的微型地雷……”他转脸看向李部长。
“同志们。”李部长严峻的目光透过镜片扫向众人,“大兴安岭隧道是专列通往苏联的必经之路,一旦出现任何意外,其影响绝不亚于一场战争。”
“是的,我们已从野战部队调来一个营,跟随后备列车担任护卫,确保后备列车与前卫列车一道保持有效的警戒距离,形成首尾相顾之势!”杨副部长说着把目光投向黄石山,“大兴安岭隧道长度接近七华里,我们不仅要保证专列不受任何影响,还要尽量避免前卫列车遭遇突发情况。”
“黄石山同志。”李部长沉吟片刻,做出了决定,“如果前卫列车万一遭遇突发情况,你有权决断先行处置。”接着又补充了一句:“保持联络畅通。”
“是!”黄石山点点头。
大兴安岭隧道距离哈尔滨市约五百公里,在哈尔滨向满洲里方向的铁路线上,是唯一连接大兴安岭东西的铁路动脉。
这条铁路原称东清铁路,意为“大清东部铁路”;辛亥革命后改称中东铁路,意为“中国东部铁路”,它是横跨欧亚大陆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第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铁路。一八九七年,沙俄工程师普罗辛斯基第一次勘测线路就提出修筑隧道穿越兴安岭的设想;一八九九年,中东路西线工程开始后,担任兴安岭隧道及螺旋展线工程的第四施工区主任鲍恰洛夫工程师又做了一次实地测试,决定修筑兴安岭隧道;一九〇〇年初,隧道东西两口同时开凿。
一九〇三年秋,日俄两国关系进一步紧张,沙俄出于军事上的目的,对隧道工程昼夜突击,加速工程进度;一九〇四年,出于对日本作战的需要,沙俄在隧道内部整修尚未全部竣工的情况下,于二月十日强行通过了第一列军用列车。内修工程全部竣工后,中东铁路局于二月十七日将兴安岭隧道正式移交中东铁路管理局;五月二十七日起,各种列车通过隧道运行。
该路段除此隧道外,还有一条新南沟隧道,是穿越兴安岭线路的组成部分,为螺旋展线绕山行进的必然建筑。因螺旋展线的起点与隧道东口的线路标高相距悬殊,所以在展线绕行中与经过的线路形成上下交叉,使线路在此穿过而抵达兴安岭隧道东口,在修建螺旋展线和兴安岭隧道的同时,凿筑了新南沟隧道,这样一来,中东铁路由西向东经过博客图进入大兴安岭腹地,盘山绕行两公里后便从东口进入兴安岭隧道。
大兴安岭隧道曾两次险些被炸毁。第一次是一九三二年十一月苏炳文海满抗战时,为防止日军乘火车越过大兴安岭,抗日军民欲炸毁隧道,后被苏联东省铁路局阻止;第二次是一九四五年八月苏军出兵中国东北时,日军为阻止苏军进攻,在隧道内埋设了一千五百多颗地雷,后被苏军排除。
为确保无虞,黄石山决定在前卫列车抵达大兴安岭隧道之前先进隧道趟个来回,万一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那前卫列车也不能靠近隧道。
幸亏他及时赶到,在炸药包引爆前的危急时刻击毙了敌特。
安全通过大兴安岭隧道后,专列于十二月九日平安抵达满洲里火车站。在苏联外交部副部长拉夫伦捷夫的陪同下,中国政府代表团走出国门,换乘前来迎接的苏联专列。
汽笛长鸣,专列缓缓启动,驶向千里苍茫的西伯利亚平原……
保卫送行人员随即返京,黄石山上车找了一个僻静的房间,一头扎到床上就开始打起呼噜。这一觉他自己也不知道睡了多长时间,直到听到有人在轻轻敲门才醒过来。
“谁?”黄石山睁开眼睛,车厢里一片漆黑。
“老黄,是我。”
“噢,任处长,快进来。”
黄石山起身摸到电灯开关,“啪!”房间里亮起来。
门拉开了,任处长笑着走进房间,“该吃饭了,吃了饭再接着睡。”
黄石山抹一把脸,道:“几点了?”
“十一点了。”
“十一点?”黄石山苦笑一声,“都半夜了,还吃啥呀?不吃了,睡觉。”他一翻身又躺下了。
任处长和黄石山在前卫列车上相处了两天两夜,已经相熟为亲密的战友,彼此也没有了拘谨,他向前一把掀开被子,催道:“赶紧赶紧,两位部长在餐车等着你呢。”
黄石山一骨碌转过身,问:“他们也没吃?”
“没呢,两位部长说这一趟你最辛苦,说必须等着你睡醒了一起吃。”任处长的脸上露出一丝歉意,“我看都这个点儿了,就跟两位部长请示说先喊你吃饭,饭后再接着休息……”
没等他说完,黄石山已经下床,道:“那还等啥呀?走,走。”
餐车里灯火通明,看到黄石山和任处长走进车厢,两位部长一起招呼他俩赶紧坐下,吩咐工作人员上菜。
黄石山和任远分坐李部长两边,李部长变戏法一样拿出一瓶酒来,一边把大家面前的酒杯斟满酒,一边道:“都尝尝哈,这可是我自掏腰包买的。”
杯中白酒清纯通透,一缕醇馥幽郁的酒香飘过……
酒香入鼻,黄石山的心却像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疼得一哆嗦,他眉头微微一皱,把目光转向窗外。
李部长没看见黄石山神情的变化,倒是坐在对面的杨副部长注意到了,但他什么都没说,只是给李部长递了一个眼色。
“老黄……”李部长转脸看着黄石山,眼神里带着一丝关切。
“噢。”黄石山回过神来一般,“好酒,好酒……”
李部长焉能感觉不到黄石山神情的变化?他心知黄石山不想说,也就不再问。
菜上齐了,李部长招呼大家说:“今天这酒,叫‘广义泉’烧锅,今天咱们圆满完成了保卫任务,来!大家干一杯!”他接着介绍说这酒始兴于辽圣宗耶律隆绪年间,从一〇八九开始,连续一百多年,辽道宗耶律洪基等前后四个皇帝每年春天都率文武百官、千军万马到吉林大安县一带渔猎习武,内廷选酒供皇帝饮用,引发当地“十里一烧锅,百里闻酒香”;“广义泉”烧锅坐落在索格营子,伪满洲国溥仪的侍卫长占据了当地三万多亩地,这里的烧锅就成了他的酒坊,这酒不禁远销千里之外,还是溥仪的专一用酒。
护送任务顺利完成,大家暂缓一口气,推杯换盏。
谈笑之间,几个人都有了一些微微的醉意,唯黄石山神色不改,来者不拒,一饮而尽。
大家各自回房间后,黄石山解下双枪脱了外套,躺到床上把被子向上一拉,伸手关了灯。
“咚!咚!咚!”
有人敲门。
“老黄!”是李部长的声音。
黄石山伸手打开灯,“李部长请进!”
李部长拉开门进了房间,又把门拉上,坐到黄石山对面的床上,看着黄石山,摸了摸唇上那一抹浓黑的胡子,问道:“老黄,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黄石山知道瞒不过他,起身披上外套盘坐床边,从窗前的小桌上摸过香烟和火柴,抽出一支烟放进嘴里,“哧”地划着火柴。他忽然想起李部长患有哮喘,赶紧一甩手把火柴投进烟灰缸。
“没关系,你抽一支就是。”李部长道。
黄石山没接这句话,将嘴里的香烟插回烟盒,把烟盒和火柴往小桌上一扔,轻叹一口气,眼里流露出一丝悲伤。
“老黄。”李部长从未见过黄石山这样子,“究竟怎么回事?”
“李部长……”黄石山顿了一下,抬眼看向部长,“我参加革命之前在黄埔军校和中央特科的情况,你都了解;在这之前我奉师命为我的大师兄复仇,杀盐官诛盐枭,喋血盐务公署,这些事情你大概也都知道。”
李部长点点头,“我知道。”
“为大师兄复仇之后,我去天津投到了第二位恩师门下……”
“这我知道。”
“去黄埔军校之前,我曾离开天津,浪迹关外多年。”
“这我也知道。”李部长说,“你的档案中提到过。”
“档案里只是寥寥几个字,这寥寥几个字的背后,还有我的生离死别,我的国恨家仇!”黄石山微微转脸看向窗外。
李部长听得黄石山的声音有些发颤,抬头去看,却见黄石山的双眼中泪光闪闪……
“你说的是单程,我刚才是沿着铁路线蹚了一个来回。”黄石山笑道,淡淡的语气中透露着一股豪气。
李部长的双眸闪过一丝晶莹,他看了黄石山足足七八秒,蓦地道:“来人!”
警卫员闻声进来,打个敬礼,“首长。”
“去,赶紧把饭菜再热一下。”
趁着警卫员准备夜宵的当空,黄石山活动一阵筋骨,洗把脸,把杨副部长给他泡的一杯热茶喝了。他不说话,李部长和杨副部长也不再问,不多会儿,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来,三个人头对头凑到一起开饭。吃完饭,黄石山放下筷子,道:“你俩睡吧,天亮我再睡,我去后车看看。”
李克农说:“呼叫后车查岗吧。”
黄石山一边向车尾走一边系好棉帽,“我还是亲自去一趟比较放心。”
东方的夜空闪出一抹亮光,渐渐扩展成一片金色的光晕,月亮慢慢消失在天际,一轮红日正在升起……
专列稳稳地停靠在山海关的站台,在站台执勤的公安段长突然直愣愣地望向前方,继而是抑制不住的惊喜,铁道部保卫处任处长回头一看,脑袋“嗡”地一声,首长正在站台上轻松悠然地踱步。任处长对公安段长说了句“注意车站警卫”,转身扑向首长身边,却冷不防撞到一个人的身上,任处长一抬头,见是一位斜挎双枪神态精练的老战士。任处长不知道这位老战士就是黄石山,只见他点头一笑,目光随即又警惕地环视着四周。
专列换好车头,大家陆续上车准备出发,黄石山走近杨副部长耳语几句,随即朝专列车头方向走去。杨副部长叫住任处长,轻声说:“一出山海关,情况就更复杂了,东北境内解放的早,但匪患成灾,虽然经过清剿,也还有小股的武装土匪出没活动,你到前卫列车上找黄石山同志,配合他随即处置突发情况。”
任处长答应一声,调来一台压道车向前赶去。
半个小时后,任处长赶上前卫列车,前卫列车已经接到通知,警卫战士接应任处长上车后,向他打个敬礼。
“同志辛苦了。”任处长还礼,“我要见黄石山同志。”
“他在车头,您跟我来。”任处长跟随接应他的警卫战士走进车厢,“任处长请坐。”警卫战士指着一处空座位示意,接着倒了杯水送过来,“请喝水,我这就联系。”
任处长环视一圈,车厢里坐满了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警卫战士,初升的太阳透过车窗把阳光照在一张张英武的脸上,他的心里竟涌起一股感动……阳光暖暖地洒在脸上,任远微微眯上眼睛,车厢里没有任何声音,只听到车轮与铁轨接缝的撞击声高两下、低两下地不断交错着。
忽然,车厢门“咔”地一声,他刚睁开眼睛,一股冷风掠过,抬头一看,面前站着一位神态精练斜挎双枪的军人,他一愣:这不正是在山海关站台的那位老战士吗?
对方咧嘴一笑,说:“任处长?”
“噢。”任处长把水杯往小桌上一放,站起身行个军礼。
对方立正还礼,道:“我是黄石山!”
“你好!”
“你好!”
两双大手热情地握在一起。
黄石山和任处长简单交流几句,明确了分工:白天两人轮流在车头驾驶室监视前方路况,夜间黄石山下车巡查时,任处长负责监视路况;如遇突发情况,车上警卫战士由任处长指挥,黄石山负责机动策应。
到了驾驶室,任处长才发现监视路况是前卫列车上最辛苦的活儿,堪称“苦不堪言”:由于室内外温差巨大,他们必须全程将头部探到车窗外才能更清楚地看清前方的路况,他刚把脑袋伸出窗外,整个面部立刻失去了知觉;一口气呼出,两侧的帽沿上就结了一层白霜。回头一看,黄石山正趴在另一侧车窗上聚精会神地盯着前方。
铁路两侧不断闪过一个个伫立在风雪中的身影,那是全副武装的战士在守卫着铁路的安全。
访苏专列的警戒任务下达后,军委部署了三个军的兵力进行警戒,各级指战员对警卫地段地形和敌社情进行了细致查探,在重点地段设固定哨,一般地段设流动哨,复杂地段进行纵深配备,控制铁路两侧制高点,在从北京到满洲里两千多公里的铁路沿线构成了严密的警戒长廊。
专列出了山海关,在冰天雪地里飞驰,经锦州、到沈阳、过长春,一路到了哈尔滨。
进站之前,李部长电台通知黄石山在哈尔滨站碰头。专列稳稳地停靠站台,黄石山上车进了李部长的车厢。
两位部长和中央警卫团负责人都在,满脸严肃地围站在车厢中间的方桌前,见黄石山进来,大家没有任何寒暄,李部长直接道:“情况万分火急!根据公安部门最新截获的情报,敌特将在大兴安岭隧道安置炸弹,企图炸毁专列,具体情况请杨副部长给大家介绍。”
“此前我们截获的情报显示,国民党针对专列的暗杀计划有三套方案。”杨副部长将手中的烟重重地摁灭在烟灰缸里,清清嗓子,声音沙哑地说,“第一,从两翼围追堵截专列,控制制高点,采取突然袭击;第二,大规模破坏东三省铁路重要部位;第三,炸毁长春十四号铁路涵洞,在哈尔滨双城铁路集中埋设炸药将车炸毁。现在我们已经安全抵达哈尔滨,国民党的这三套方案都已完全破产。
“我们刚刚截获的情报显示,敌特企图在大兴安岭隧道安置炸弹炸毁专列的暗杀计划,由美国驻台湾顾问布莱德上校和我们的老对手毛人凤直接指挥;我公安部队已经派出重兵,配合军队布防于隧道两侧,对各处险要地段进行重点检查,并展开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巡逻,力求将一切安全隐患扼杀于萌芽之中。”杨副部长迟疑了一下,“今天清晨,巡逻队在距离隧道不远的铁路上发现了一块巨石,就在清理搬运时,山上打来冷枪,我们的一个战士被打伤,部队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围堵,经过激烈的战斗,击毙了三名敌特;另外,铁轨上还发现了美国制造的微型地雷……”他转脸看向李部长。
“同志们。”李部长严峻的目光透过镜片扫向众人,“大兴安岭隧道是专列通往苏联的必经之路,一旦出现任何意外,其影响绝不亚于一场战争。”
“是的,我们已从野战部队调来一个营,跟随后备列车担任护卫,确保后备列车与前卫列车一道保持有效的警戒距离,形成首尾相顾之势!”杨副部长说着把目光投向黄石山,“大兴安岭隧道长度接近七华里,我们不仅要保证专列不受任何影响,还要尽量避免前卫列车遭遇突发情况。”
“黄石山同志。”李部长沉吟片刻,做出了决定,“如果前卫列车万一遭遇突发情况,你有权决断先行处置。”接着又补充了一句:“保持联络畅通。”
“是!”黄石山点点头。
大兴安岭隧道距离哈尔滨市约五百公里,在哈尔滨向满洲里方向的铁路线上,是唯一连接大兴安岭东西的铁路动脉。
这条铁路原称东清铁路,意为“大清东部铁路”;辛亥革命后改称中东铁路,意为“中国东部铁路”,它是横跨欧亚大陆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第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铁路。一八九七年,沙俄工程师普罗辛斯基第一次勘测线路就提出修筑隧道穿越兴安岭的设想;一八九九年,中东路西线工程开始后,担任兴安岭隧道及螺旋展线工程的第四施工区主任鲍恰洛夫工程师又做了一次实地测试,决定修筑兴安岭隧道;一九〇〇年初,隧道东西两口同时开凿。
一九〇三年秋,日俄两国关系进一步紧张,沙俄出于军事上的目的,对隧道工程昼夜突击,加速工程进度;一九〇四年,出于对日本作战的需要,沙俄在隧道内部整修尚未全部竣工的情况下,于二月十日强行通过了第一列军用列车。内修工程全部竣工后,中东铁路局于二月十七日将兴安岭隧道正式移交中东铁路管理局;五月二十七日起,各种列车通过隧道运行。
该路段除此隧道外,还有一条新南沟隧道,是穿越兴安岭线路的组成部分,为螺旋展线绕山行进的必然建筑。因螺旋展线的起点与隧道东口的线路标高相距悬殊,所以在展线绕行中与经过的线路形成上下交叉,使线路在此穿过而抵达兴安岭隧道东口,在修建螺旋展线和兴安岭隧道的同时,凿筑了新南沟隧道,这样一来,中东铁路由西向东经过博客图进入大兴安岭腹地,盘山绕行两公里后便从东口进入兴安岭隧道。
大兴安岭隧道曾两次险些被炸毁。第一次是一九三二年十一月苏炳文海满抗战时,为防止日军乘火车越过大兴安岭,抗日军民欲炸毁隧道,后被苏联东省铁路局阻止;第二次是一九四五年八月苏军出兵中国东北时,日军为阻止苏军进攻,在隧道内埋设了一千五百多颗地雷,后被苏军排除。
为确保无虞,黄石山决定在前卫列车抵达大兴安岭隧道之前先进隧道趟个来回,万一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那前卫列车也不能靠近隧道。
幸亏他及时赶到,在炸药包引爆前的危急时刻击毙了敌特。
安全通过大兴安岭隧道后,专列于十二月九日平安抵达满洲里火车站。在苏联外交部副部长拉夫伦捷夫的陪同下,中国政府代表团走出国门,换乘前来迎接的苏联专列。
汽笛长鸣,专列缓缓启动,驶向千里苍茫的西伯利亚平原……
保卫送行人员随即返京,黄石山上车找了一个僻静的房间,一头扎到床上就开始打起呼噜。这一觉他自己也不知道睡了多长时间,直到听到有人在轻轻敲门才醒过来。
“谁?”黄石山睁开眼睛,车厢里一片漆黑。
“老黄,是我。”
“噢,任处长,快进来。”
黄石山起身摸到电灯开关,“啪!”房间里亮起来。
门拉开了,任处长笑着走进房间,“该吃饭了,吃了饭再接着睡。”
黄石山抹一把脸,道:“几点了?”
“十一点了。”
“十一点?”黄石山苦笑一声,“都半夜了,还吃啥呀?不吃了,睡觉。”他一翻身又躺下了。
任处长和黄石山在前卫列车上相处了两天两夜,已经相熟为亲密的战友,彼此也没有了拘谨,他向前一把掀开被子,催道:“赶紧赶紧,两位部长在餐车等着你呢。”
黄石山一骨碌转过身,问:“他们也没吃?”
“没呢,两位部长说这一趟你最辛苦,说必须等着你睡醒了一起吃。”任处长的脸上露出一丝歉意,“我看都这个点儿了,就跟两位部长请示说先喊你吃饭,饭后再接着休息……”
没等他说完,黄石山已经下床,道:“那还等啥呀?走,走。”
餐车里灯火通明,看到黄石山和任处长走进车厢,两位部长一起招呼他俩赶紧坐下,吩咐工作人员上菜。
黄石山和任远分坐李部长两边,李部长变戏法一样拿出一瓶酒来,一边把大家面前的酒杯斟满酒,一边道:“都尝尝哈,这可是我自掏腰包买的。”
杯中白酒清纯通透,一缕醇馥幽郁的酒香飘过……
酒香入鼻,黄石山的心却像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疼得一哆嗦,他眉头微微一皱,把目光转向窗外。
李部长没看见黄石山神情的变化,倒是坐在对面的杨副部长注意到了,但他什么都没说,只是给李部长递了一个眼色。
“老黄……”李部长转脸看着黄石山,眼神里带着一丝关切。
“噢。”黄石山回过神来一般,“好酒,好酒……”
李部长焉能感觉不到黄石山神情的变化?他心知黄石山不想说,也就不再问。
菜上齐了,李部长招呼大家说:“今天这酒,叫‘广义泉’烧锅,今天咱们圆满完成了保卫任务,来!大家干一杯!”他接着介绍说这酒始兴于辽圣宗耶律隆绪年间,从一〇八九开始,连续一百多年,辽道宗耶律洪基等前后四个皇帝每年春天都率文武百官、千军万马到吉林大安县一带渔猎习武,内廷选酒供皇帝饮用,引发当地“十里一烧锅,百里闻酒香”;“广义泉”烧锅坐落在索格营子,伪满洲国溥仪的侍卫长占据了当地三万多亩地,这里的烧锅就成了他的酒坊,这酒不禁远销千里之外,还是溥仪的专一用酒。
护送任务顺利完成,大家暂缓一口气,推杯换盏。
谈笑之间,几个人都有了一些微微的醉意,唯黄石山神色不改,来者不拒,一饮而尽。
大家各自回房间后,黄石山解下双枪脱了外套,躺到床上把被子向上一拉,伸手关了灯。
“咚!咚!咚!”
有人敲门。
“老黄!”是李部长的声音。
黄石山伸手打开灯,“李部长请进!”
李部长拉开门进了房间,又把门拉上,坐到黄石山对面的床上,看着黄石山,摸了摸唇上那一抹浓黑的胡子,问道:“老黄,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黄石山知道瞒不过他,起身披上外套盘坐床边,从窗前的小桌上摸过香烟和火柴,抽出一支烟放进嘴里,“哧”地划着火柴。他忽然想起李部长患有哮喘,赶紧一甩手把火柴投进烟灰缸。
“没关系,你抽一支就是。”李部长道。
黄石山没接这句话,将嘴里的香烟插回烟盒,把烟盒和火柴往小桌上一扔,轻叹一口气,眼里流露出一丝悲伤。
“老黄。”李部长从未见过黄石山这样子,“究竟怎么回事?”
“李部长……”黄石山顿了一下,抬眼看向部长,“我参加革命之前在黄埔军校和中央特科的情况,你都了解;在这之前我奉师命为我的大师兄复仇,杀盐官诛盐枭,喋血盐务公署,这些事情你大概也都知道。”
李部长点点头,“我知道。”
“为大师兄复仇之后,我去天津投到了第二位恩师门下……”
“这我知道。”
“去黄埔军校之前,我曾离开天津,浪迹关外多年。”
“这我也知道。”李部长说,“你的档案中提到过。”
“档案里只是寥寥几个字,这寥寥几个字的背后,还有我的生离死别,我的国恨家仇!”黄石山微微转脸看向窗外。
李部长听得黄石山的声音有些发颤,抬头去看,却见黄石山的双眼中泪光闪闪……
到头了
到底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