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20007
成片时长:约64分钟
阅读:616
发表:2024/4/29
45集 古装 电视剧剧本
《詹天佑》第16集
1
2
16
19
…
45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美国印刷厂的印刷机飞快的转动,英文纽约时报的报名飞转。
荧屏上出现:《纽约时报》四个汉字
16 驻美公使馆陈兰彬办公室 日 内
陈兰彬办公室,案桌上放着英文版《纽约时报》,前面一位译员在给他翻译。
翻译:“有迹象表明,大有前途的中国留美教育计划项目很快就要终止……如果对这个项目的放弃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考虑的话,将会非常遗憾……”
17 大清国留美学童肄业局监督吴嘉善办公室 日 内
康州哈特福德市大清国留美学童肄业局吴嘉善办公室,他的桌子上放着一张英文版的《纽约时报》,他在专注的看。
(吴嘉善的画外音):提及计划被终止的原因其实并不隐秘,因为中国的官员担心,这些没有保持严格传统教育的中国青年将来无法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18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议事房 日 内
中国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们在看翻译成中文的《纽约时报》社论:“中国在美国”。
(洋人的画外音):他们机警、好学、聪明、智慧。像由这个古老亚洲帝国来的学童那样克服外国语言困难,而且能够做到学业有成,我们美国子弟是无法做到的……不可思议的是,政府认为这些孩子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这些孩子已经学会了电报技术,而眼下的中国政府不准许在天朝圣国的土地上建设哪怕是一英里的电线。他们已经学会了铁路建设知识,而大清朝刚刚拆除了国内唯一一条铁路……
19 驻美公使馆容闳办公室里 日 内
容闳在自己的办公房里看《纽约时报》,有些兴奋的捏紧了拳头……
20 美国 罗索布校长家 晚 内
曾接受詹天佑的美国家庭罗索布夫妇坐在沙发上也在看《纽约时报》,他们神情激动地交谈。
21 美国 街上 日 外
特维却尔牧师,马克吐温手持《纽约时报》站在街上,互相神情严肃地交谈着,摊开双手一脸无奈……
22 驻美公使馆陈兰彬办公室 日 内
陈兰彬对译员:“念完啦?有何看法?”
译员躬身:“回大人,看来美国人对学童还是很肯定和喜爱的啊!”
陈兰彬:“还有呢?”
译员:“这个……在下以为其余都是一派胡言。”
陈兰彬:“我到是认为他们大部分说的是事实。”(看了一眼惊讶的译员,语气深沉)“但是他们的这种态度是有选择性的,证明他们十分虚伪。”
译员:(不解地) “大人,小的不明白……”
陈兰彬:“去年丹佛暴力排华事件你是随行翻译,惨案你是知道的,华人死伤甚多,财产损失无数,我代表大清朝政府处理此事要求美国政府道歉、赔偿、惩办凶手的时候,美国政府是一再推诿搪塞,我们吃了多少闭门羹?他们的报纸表示对华人的同情和肯定了吗?更别说喜爱了,一丁点也没有!议员和报纸鼓噪谩骂华人的一条罪状就是华人不愿意融入当地社会,居住在集中的华人社区,不入他们的基督教。现在我们一些学童入了他们的教,穿上了他们的西服,沾染了他们的思想,他们就表现出绅士风度,似乎是公正的充满爱心的,指责我们不对。”
译员:(小心地问) “大人,那这是为什么呢?”
陈兰彬:“这就叫各为其主,他们是为美国利益,我们是为中国利益,所以他们指责我们毫无道理,但他们却打扮成十分公正的样子,不是很虚伪吗?”
译员:“大人,在下明白了。他们好像很关心我国学童的学业,可是却毫无理由地断然拒绝这些学童到美国的军事院校去学习,这不是自欺欺人吗?那时,这些报纸为何不站出来为学童说话?”
陈兰彬:“好,你也有所悟啊,我这几年做公使深有体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主义,每个人也应当有,就不要硬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的模样了,反而惹人笑话。”
译员:“大人所言入木三分!”
23 肄业局 饭堂 日 内
饭堂大家正在吃饭,邝瑾扬、王年克拿着报纸跑进来。
王年克:(兴奋地对大家轻声喊) “有希望啦!”
学童:“什么有希望了?说话没个头。”
邝瑾扬:(压低了声音)“不撤局,继续学业有希望了呗!” 学童们饭也不吃了,呼的围过来。
学童们:(七嘴八舌地)“怎么回事?”“报纸上说什么了?”“快给大家说说,是不是朝廷又下圣旨啦?”
王年克:(扬了扬手中的报纸)“大家看看,《纽约时报》的社论‘中国在美国’,肯定我们学童,说我们随环境的变化是正常的,批评中国政府撤局,呼吁中国政府应当像波特校长联名信呼吁的那样做……”
许多学童:(呼喊了起来)“太好了!”“太棒了!”有的蹦起来,饭堂的师傅们惊讶地看着他们。
容奎:“是啊,在美国舆论压力下,朝廷没准会改变主意的。”
常之然看着报纸:“你们看,容大人不说撤局的原因,人家《纽约时报》说了。”
谭尧熏:“这说明就是这帮监督,尤其是最后这一任,整天给我们告御状,报告我们所谓的‘劣行’,上海《申报》这一两年老是批评我们,所以李文彬御史才借此发难。”
张有强(强势地):“我们真应当找吴监督算账去,让他重新打报告,要求朝廷重新发谕旨!谁敢去?我算第一个。”说着看着大家。饭堂的一个师傅听到此急忙转身走了出去。
24 肄业局 吴监督办公房 日 内
吴监督办公室的门被厨师突然推开了,吴监督和宋文贤正在说话,抬头惊愕地看着他。
厨师:(行了礼急忙报告)“大人不好了!”
吴嘉善:(忙问)“什么事?你快说!”
师傅:“两个学童拿回来张叫什么——《纽约时报》,说什么批评朝廷了,说朝廷是个不负责任的独裁政府,学童们饭都不吃了,要来找您算账呢!”
吴嘉善:(大惊忙站起来) “这还了得!我得去!”说着就要往外走。
宋文贤:(急忙)“大人,此时学童正在火头上,大人去会冲着您来,甚至发生过激举动,大人此时宜静观等待。” 吴嘉善迟疑了脚步在思考。
厨师:“大人此时确实不宜去啊,等等吧,小的再去看看。”
吴嘉善:“好吧,你去看看,有事速来报告。”
厨师:“是,大人。”退了出去。
25 肄业局 饭堂 日 内
常之然:“我去,我算第二个。”
容奎:“我也去!”
谭尧熏:“我去!”
张有强看着许多学童畏缩的眼睛,大多数已经不再围拢在这,又回到自己饭桌了。
张有强:(生气地)“你们不敢去,到时候争取到可以不撤局的时候可没你们的份,你们还是回国去吧!”
大家还是不吱声,没有报名。
常之然:(看看没有新支持者,点将)“唐少易,你不想去找吴监督吗?”
唐少易:(本来正在吃饭,此时站了起来) “你以为凭《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我们去找吴大人就能解决问题吗?你没听特维却尔牧师讲过吗?容大人做了多少努力,波特校长等,连前总统格兰德都给朝廷写信了,有用吗?既然如此,你今天再去找吴大人有什么用?”
谭尧熏:“敦彦,你觉得应当去找吴监督吗?”
梁敦彦:“敦彦以为找是可以的,但是没有用,还不如不找。”
谭尧熏:“敦彦,你这话听起来怎么像是废话?”
梁敦彦:(反唇相讥)“如果是废话那也是因你们刚才一大堆废话引起的。吴监督早就向我们解释过,他受朝廷委托当监督,有责任反映这里的情况,但是否撤局最终是朝廷决定的。你说我们去找吴监督难道吴监督能改变朝廷的决定再发道圣旨吗?”
谭尧熏:“难道我们连反映自己要求的自由都没有?在这里你们一点民主精神也没有学到?一到关键的时刻你们个个像缩头的乌龟?乖学童天佑,你呢?怎么总是要请你才说话?”
詹天佑:(缓慢沉声)“既然你刚说到自由,那么我说不说话也应是我的自由,可你却点名让我说话是不是让我不自由啊?”天佑此言一出,谭尧熏一愣,诸学童有不少捂嘴哧哧的笑。
詹天佑:“这不是主要的,只是顺着你的逻辑随便说说。撤局之事,我也很不愿意,我有继续读研究生或者到美国工厂科研机构实践的计划,现在都实现不了,我心中同样难受。可是又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因为我们是官留学生,不是如随第四批学童一起来美的那些自费生。说到撤局,监督大人反映情况是重要原因,但是李御史要求通过撤局报复美国政府对丹佛排华事件的不友好态度也是原因。还有美国给我国货物单方面加税, 不批准我等学童进入美国高等军事院校学习等,这些都影响了朝廷对美国的好感。我们有力量干预国家间的这些大事吗?我们只能算是不幸的遭遇者。”
邝瑾扬:(喊了一声)“天佑,我觉得你说得对哦!”
容奎:“那你就不为我们继续留在这做努力?”
詹天佑:“我虽然也关心时政,但是我的兴趣是在科技上,我永远不会忘记外国人嘲笑我们中国没有一寸自己建造的铁路。后来约翰给我来信,说李叔叔在丹佛排华事件中被暴徒活活打死,我想起来心中就十分悲痛。所以,我不想参与到这已成事实的无谓的争论中去,我只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尽量多的吸取,回国报效朝廷,为强国富民的理想尽力。正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我并不想说你们这样有什么错,但是,你说,我这样有什么错吗?”
静默。
常之然:(感叹:)“确实是各有其志啊!”
吴仰曾:“天佑,我觉得你说出了大部分学童的心里话,起码引起了我的共鸣。”
邝瑾扬:“我也是。”
欧阳耿:“我也是。”
众多学童异口同声的赞同:“我同意!”
那位站在门口的厨师急急的转身走去。
26 避难山教堂 晚 内
(字幕) 1881年8月21日
哈特福德市避难山教堂里,到处点着蜡烛,灯火辉煌。百余名中国学童,美国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学校老师和同学聚在这里,他们热情地说着话。
远远可以看到,特维却尔牧师正在台上发表讲话:“……明天,第二批40名学童就要返回他们的祖国去了,美国家长、学校师生和朋友对你们都恋恋不舍,我们在这里聚会,为你们祈祷和祝福,上帝会保佑你们一路平安,回到中国后尽己所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也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美国,不要忘记你们永远的朋友……”
学童大都穿着西服,戴着鸭舌帽或者礼帽,已剪掉辫子的学童脑后是短发,还留着辫子的则将辫梢放在西服上衣口袋里。
不断的有学童,还有美国家长或老师上台讲话。
穿着西服没有发辫的之然在台上大声:“……我感激美国的家长和老师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我们,在你们的抚育下我们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正在展翅飞向高空,可是却发生了雷鸣闪电,折断了我们的翅膀,我们落下来了,我们仅能在悲哀中舔着流血的翅膀上的伤口……”
谭尧熏短发西装上了讲台,激动地:“……毫无征兆,起码我们学童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一道圣旨就撤局了,将我等百余学童置于何等位置?哪里有民主?如此专制我等回国又该如何?我有心抗旨,可是……”
同样装扮的王年克也在台上发言:“……我们虽然身着西装,但我们有一颗中国心;我们怨恨,但我们不会颓废;我们想留下,但我们会服从。国内的亲人也在等着我们,我们会参与到中国的建设中去,我们会在遥远的中国永远怀念你们——美国的朋友和亲人!……”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热闹的发言一个接一个,一张桌子前坐着一位不到二十岁的美国姑娘,大波浪的金黄色的头发披在肩上,正在纸上沙沙地写着。
张有强、谭尧熏和容奎的身旁站着一个中年美国男人。
美国男人:“你们是勇敢的年轻人,我看你们很想留下来……”
容奎:(急切地):“是啊,怎么才能呢?”
美国人:“其实很简单,我给你们出个主意,你们在报纸上登个声明,宣布脱离中国,再提出加入美国国籍的申请就行了。” 这三个学童互相看看,谁都没有说话。
美国人:“不愿意?不敢?”
容奎:“这不是个好方法,我们不想,起码我不想和中国决裂。”说着看了看之然和谭尧熏,他俩也点了点头。
美国人:“还有个方法,可以实现你们的愿望。”
谭尧熏:“请快说。”
美国男人:(意味深长地)“从这里到旧金山有很长的陆路,有很多车站,你们不可以想想办法吗?” 三个人看着他,似有所悟。
三个人:“这到是可以考虑……” “是个好主意!”
美国人:(看着他们笑了)“年轻人,只要想做就会有办法的。”美国人走了。
三个人:“谢谢您!”
曹家翔穿着西服,背着他那把心爱的猎枪在人群中寻找,左看右看有点急。
费家翔:(轻轻呼喊)“费尔璞思,费尔璞思!”
费尔璞思从人群中挤了出来。
费尔璞思:“家翔,明天你就要走了,我会想你的!”
曹家翔:“谢谢!费尔璞思,祝福你以后一切顺利!我也会想你的……”
费尔璞思:(开玩笑地)“家翔,你带着猎枪做什么?这里是惜别晚会可没有鸟和山鸡哦……”
曹家翔:(从肩上取下猎枪,双手持枪认真地):“费尔璞思,我找你就是要把猎枪送给你!明天我就要启程回国,这把猎枪做为纪念,我希望以后你再去打猎的时候能够回忆起我们在一起时的欢乐时光……”
荧屏上出现:《纽约时报》四个汉字
16 驻美公使馆陈兰彬办公室 日 内
陈兰彬办公室,案桌上放着英文版《纽约时报》,前面一位译员在给他翻译。
翻译:“有迹象表明,大有前途的中国留美教育计划项目很快就要终止……如果对这个项目的放弃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考虑的话,将会非常遗憾……”
17 大清国留美学童肄业局监督吴嘉善办公室 日 内
康州哈特福德市大清国留美学童肄业局吴嘉善办公室,他的桌子上放着一张英文版的《纽约时报》,他在专注的看。
(吴嘉善的画外音):提及计划被终止的原因其实并不隐秘,因为中国的官员担心,这些没有保持严格传统教育的中国青年将来无法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18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议事房 日 内
中国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们在看翻译成中文的《纽约时报》社论:“中国在美国”。
(洋人的画外音):他们机警、好学、聪明、智慧。像由这个古老亚洲帝国来的学童那样克服外国语言困难,而且能够做到学业有成,我们美国子弟是无法做到的……不可思议的是,政府认为这些孩子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这些孩子已经学会了电报技术,而眼下的中国政府不准许在天朝圣国的土地上建设哪怕是一英里的电线。他们已经学会了铁路建设知识,而大清朝刚刚拆除了国内唯一一条铁路……
19 驻美公使馆容闳办公室里 日 内
容闳在自己的办公房里看《纽约时报》,有些兴奋的捏紧了拳头……
20 美国 罗索布校长家 晚 内
曾接受詹天佑的美国家庭罗索布夫妇坐在沙发上也在看《纽约时报》,他们神情激动地交谈。
21 美国 街上 日 外
特维却尔牧师,马克吐温手持《纽约时报》站在街上,互相神情严肃地交谈着,摊开双手一脸无奈……
22 驻美公使馆陈兰彬办公室 日 内
陈兰彬对译员:“念完啦?有何看法?”
译员躬身:“回大人,看来美国人对学童还是很肯定和喜爱的啊!”
陈兰彬:“还有呢?”
译员:“这个……在下以为其余都是一派胡言。”
陈兰彬:“我到是认为他们大部分说的是事实。”(看了一眼惊讶的译员,语气深沉)“但是他们的这种态度是有选择性的,证明他们十分虚伪。”
译员:(不解地) “大人,小的不明白……”
陈兰彬:“去年丹佛暴力排华事件你是随行翻译,惨案你是知道的,华人死伤甚多,财产损失无数,我代表大清朝政府处理此事要求美国政府道歉、赔偿、惩办凶手的时候,美国政府是一再推诿搪塞,我们吃了多少闭门羹?他们的报纸表示对华人的同情和肯定了吗?更别说喜爱了,一丁点也没有!议员和报纸鼓噪谩骂华人的一条罪状就是华人不愿意融入当地社会,居住在集中的华人社区,不入他们的基督教。现在我们一些学童入了他们的教,穿上了他们的西服,沾染了他们的思想,他们就表现出绅士风度,似乎是公正的充满爱心的,指责我们不对。”
译员:(小心地问) “大人,那这是为什么呢?”
陈兰彬:“这就叫各为其主,他们是为美国利益,我们是为中国利益,所以他们指责我们毫无道理,但他们却打扮成十分公正的样子,不是很虚伪吗?”
译员:“大人,在下明白了。他们好像很关心我国学童的学业,可是却毫无理由地断然拒绝这些学童到美国的军事院校去学习,这不是自欺欺人吗?那时,这些报纸为何不站出来为学童说话?”
陈兰彬:“好,你也有所悟啊,我这几年做公使深有体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主义,每个人也应当有,就不要硬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的模样了,反而惹人笑话。”
译员:“大人所言入木三分!”
23 肄业局 饭堂 日 内
饭堂大家正在吃饭,邝瑾扬、王年克拿着报纸跑进来。
王年克:(兴奋地对大家轻声喊) “有希望啦!”
学童:“什么有希望了?说话没个头。”
邝瑾扬:(压低了声音)“不撤局,继续学业有希望了呗!” 学童们饭也不吃了,呼的围过来。
学童们:(七嘴八舌地)“怎么回事?”“报纸上说什么了?”“快给大家说说,是不是朝廷又下圣旨啦?”
王年克:(扬了扬手中的报纸)“大家看看,《纽约时报》的社论‘中国在美国’,肯定我们学童,说我们随环境的变化是正常的,批评中国政府撤局,呼吁中国政府应当像波特校长联名信呼吁的那样做……”
许多学童:(呼喊了起来)“太好了!”“太棒了!”有的蹦起来,饭堂的师傅们惊讶地看着他们。
容奎:“是啊,在美国舆论压力下,朝廷没准会改变主意的。”
常之然看着报纸:“你们看,容大人不说撤局的原因,人家《纽约时报》说了。”
谭尧熏:“这说明就是这帮监督,尤其是最后这一任,整天给我们告御状,报告我们所谓的‘劣行’,上海《申报》这一两年老是批评我们,所以李文彬御史才借此发难。”
张有强(强势地):“我们真应当找吴监督算账去,让他重新打报告,要求朝廷重新发谕旨!谁敢去?我算第一个。”说着看着大家。饭堂的一个师傅听到此急忙转身走了出去。
24 肄业局 吴监督办公房 日 内
吴监督办公室的门被厨师突然推开了,吴监督和宋文贤正在说话,抬头惊愕地看着他。
厨师:(行了礼急忙报告)“大人不好了!”
吴嘉善:(忙问)“什么事?你快说!”
师傅:“两个学童拿回来张叫什么——《纽约时报》,说什么批评朝廷了,说朝廷是个不负责任的独裁政府,学童们饭都不吃了,要来找您算账呢!”
吴嘉善:(大惊忙站起来) “这还了得!我得去!”说着就要往外走。
宋文贤:(急忙)“大人,此时学童正在火头上,大人去会冲着您来,甚至发生过激举动,大人此时宜静观等待。” 吴嘉善迟疑了脚步在思考。
厨师:“大人此时确实不宜去啊,等等吧,小的再去看看。”
吴嘉善:“好吧,你去看看,有事速来报告。”
厨师:“是,大人。”退了出去。
25 肄业局 饭堂 日 内
常之然:“我去,我算第二个。”
容奎:“我也去!”
谭尧熏:“我去!”
张有强看着许多学童畏缩的眼睛,大多数已经不再围拢在这,又回到自己饭桌了。
张有强:(生气地)“你们不敢去,到时候争取到可以不撤局的时候可没你们的份,你们还是回国去吧!”
大家还是不吱声,没有报名。
常之然:(看看没有新支持者,点将)“唐少易,你不想去找吴监督吗?”
唐少易:(本来正在吃饭,此时站了起来) “你以为凭《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我们去找吴大人就能解决问题吗?你没听特维却尔牧师讲过吗?容大人做了多少努力,波特校长等,连前总统格兰德都给朝廷写信了,有用吗?既然如此,你今天再去找吴大人有什么用?”
谭尧熏:“敦彦,你觉得应当去找吴监督吗?”
梁敦彦:“敦彦以为找是可以的,但是没有用,还不如不找。”
谭尧熏:“敦彦,你这话听起来怎么像是废话?”
梁敦彦:(反唇相讥)“如果是废话那也是因你们刚才一大堆废话引起的。吴监督早就向我们解释过,他受朝廷委托当监督,有责任反映这里的情况,但是否撤局最终是朝廷决定的。你说我们去找吴监督难道吴监督能改变朝廷的决定再发道圣旨吗?”
谭尧熏:“难道我们连反映自己要求的自由都没有?在这里你们一点民主精神也没有学到?一到关键的时刻你们个个像缩头的乌龟?乖学童天佑,你呢?怎么总是要请你才说话?”
詹天佑:(缓慢沉声)“既然你刚说到自由,那么我说不说话也应是我的自由,可你却点名让我说话是不是让我不自由啊?”天佑此言一出,谭尧熏一愣,诸学童有不少捂嘴哧哧的笑。
詹天佑:“这不是主要的,只是顺着你的逻辑随便说说。撤局之事,我也很不愿意,我有继续读研究生或者到美国工厂科研机构实践的计划,现在都实现不了,我心中同样难受。可是又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因为我们是官留学生,不是如随第四批学童一起来美的那些自费生。说到撤局,监督大人反映情况是重要原因,但是李御史要求通过撤局报复美国政府对丹佛排华事件的不友好态度也是原因。还有美国给我国货物单方面加税, 不批准我等学童进入美国高等军事院校学习等,这些都影响了朝廷对美国的好感。我们有力量干预国家间的这些大事吗?我们只能算是不幸的遭遇者。”
邝瑾扬:(喊了一声)“天佑,我觉得你说得对哦!”
容奎:“那你就不为我们继续留在这做努力?”
詹天佑:“我虽然也关心时政,但是我的兴趣是在科技上,我永远不会忘记外国人嘲笑我们中国没有一寸自己建造的铁路。后来约翰给我来信,说李叔叔在丹佛排华事件中被暴徒活活打死,我想起来心中就十分悲痛。所以,我不想参与到这已成事实的无谓的争论中去,我只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尽量多的吸取,回国报效朝廷,为强国富民的理想尽力。正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我并不想说你们这样有什么错,但是,你说,我这样有什么错吗?”
静默。
常之然:(感叹:)“确实是各有其志啊!”
吴仰曾:“天佑,我觉得你说出了大部分学童的心里话,起码引起了我的共鸣。”
邝瑾扬:“我也是。”
欧阳耿:“我也是。”
众多学童异口同声的赞同:“我同意!”
那位站在门口的厨师急急的转身走去。
26 避难山教堂 晚 内
(字幕) 1881年8月21日
哈特福德市避难山教堂里,到处点着蜡烛,灯火辉煌。百余名中国学童,美国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学校老师和同学聚在这里,他们热情地说着话。
远远可以看到,特维却尔牧师正在台上发表讲话:“……明天,第二批40名学童就要返回他们的祖国去了,美国家长、学校师生和朋友对你们都恋恋不舍,我们在这里聚会,为你们祈祷和祝福,上帝会保佑你们一路平安,回到中国后尽己所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也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美国,不要忘记你们永远的朋友……”
学童大都穿着西服,戴着鸭舌帽或者礼帽,已剪掉辫子的学童脑后是短发,还留着辫子的则将辫梢放在西服上衣口袋里。
不断的有学童,还有美国家长或老师上台讲话。
穿着西服没有发辫的之然在台上大声:“……我感激美国的家长和老师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我们,在你们的抚育下我们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正在展翅飞向高空,可是却发生了雷鸣闪电,折断了我们的翅膀,我们落下来了,我们仅能在悲哀中舔着流血的翅膀上的伤口……”
谭尧熏短发西装上了讲台,激动地:“……毫无征兆,起码我们学童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一道圣旨就撤局了,将我等百余学童置于何等位置?哪里有民主?如此专制我等回国又该如何?我有心抗旨,可是……”
同样装扮的王年克也在台上发言:“……我们虽然身着西装,但我们有一颗中国心;我们怨恨,但我们不会颓废;我们想留下,但我们会服从。国内的亲人也在等着我们,我们会参与到中国的建设中去,我们会在遥远的中国永远怀念你们——美国的朋友和亲人!……”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热闹的发言一个接一个,一张桌子前坐着一位不到二十岁的美国姑娘,大波浪的金黄色的头发披在肩上,正在纸上沙沙地写着。
张有强、谭尧熏和容奎的身旁站着一个中年美国男人。
美国男人:“你们是勇敢的年轻人,我看你们很想留下来……”
容奎:(急切地):“是啊,怎么才能呢?”
美国人:“其实很简单,我给你们出个主意,你们在报纸上登个声明,宣布脱离中国,再提出加入美国国籍的申请就行了。” 这三个学童互相看看,谁都没有说话。
美国人:“不愿意?不敢?”
容奎:“这不是个好方法,我们不想,起码我不想和中国决裂。”说着看了看之然和谭尧熏,他俩也点了点头。
美国人:“还有个方法,可以实现你们的愿望。”
谭尧熏:“请快说。”
美国男人:(意味深长地)“从这里到旧金山有很长的陆路,有很多车站,你们不可以想想办法吗?” 三个人看着他,似有所悟。
三个人:“这到是可以考虑……” “是个好主意!”
美国人:(看着他们笑了)“年轻人,只要想做就会有办法的。”美国人走了。
三个人:“谢谢您!”
曹家翔穿着西服,背着他那把心爱的猎枪在人群中寻找,左看右看有点急。
费家翔:(轻轻呼喊)“费尔璞思,费尔璞思!”
费尔璞思从人群中挤了出来。
费尔璞思:“家翔,明天你就要走了,我会想你的!”
曹家翔:“谢谢!费尔璞思,祝福你以后一切顺利!我也会想你的……”
费尔璞思:(开玩笑地)“家翔,你带着猎枪做什么?这里是惜别晚会可没有鸟和山鸡哦……”
曹家翔:(从肩上取下猎枪,双手持枪认真地):“费尔璞思,我找你就是要把猎枪送给你!明天我就要启程回国,这把猎枪做为纪念,我希望以后你再去打猎的时候能够回忆起我们在一起时的欢乐时光……”
上一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一看见他就想起了京张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