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版权保护登记号:2024-A-05095;2024-A-05096;2024-A-05097】
抗战
简要梗概:
北大教授陈伯年,是政府对日主和政策的拥护者,日军侵华疯狂摧毁学校,陈被其断我文脉致我灭种阴谋所震惊。老父为促他南下办学,绝食而亡。日伪当局要诱捕陈伯年,在家人劝说下,他缺席出殡连夜南逃长沙,与同仁发愤办学。敌酋探知后又派飞机轰炸,师生被迫步行再迁昆明。日谍查到学校踪迹,更持久狂轰滥炸令学校饱受摧残,陈伯年和同仁弦歌不缀,致敌文化亡华阴谋破产。跌宕经历使先生从拥蒋走向反蒋,为当局不容遭暗杀。
详细梗概:
(2984字) 一九三七年夏。故宫太和殿。北大、清华学人正忙着布置两校联合考场。突然九架日军轰炸机从太和殿上空掠过,卢沟桥战事爆发。北大临时负责人,著名教授陈伯年与学人急商,决定推迟考试。陈是低调俱乐部成员,力主对日主和,劝激愤同仁按政府“力持镇静,就地维持课务”指令行事。
二弟陈伯强向大哥建议南下办学,被陈伯年断然拒绝。突听说长子陈之阳偷赴南苑参战,责怪左倾二叔误导孩子,急奔南苑,在上千战死学生中救出奄奄一息的老大。陈伯年如梦初醒。
日军占领北平,北支那驻屯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力主毁灭中国文化和教育,南开、北大和清华等华北学校,均遭占领或破坏。二弟用美日贸易迅速增长的事实,劝大哥放弃美国出面干预的幻想。绝望的陈伯年,终于接受二弟建议,联络北平学界,给政府发密电,呼吁南迁办学。
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等赴京开会,搭乘云南省主席龙云飞机,昔日战场冤家相谈甚欢,并互换密码本。周恩来到医院探望因南开被毁气病的老校长张伯苓和陪床的梅贻琦,告诉他们,共产党在荒凉延安正筹办多所大学,鼓励他们重起炉灶,一起挫败敌毁我文化和教育的阴谋。
陈伯年、潘明袒紧急传达教育部密令:清华、北大和南开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师生迅速向长沙集中。众教授悲壮低吟“教不成,毋宁死”。清华支部书记陈伯强传达市委指示,要求党员动员更多师生南下,坚信中国学校不会有“最后一课”。
叶教授收到梅贻琦来信,用密语让他带“镭姑娘”南下。陈之阳随叶教授夜潜日军控制的清华园,躲过追杀,从暗洞取走装有五十毫克镭的铅罐。
陈老爷子为不给儿子南下添负担,绝食五日而亡。新当局通知陈伯年,出完殡立即“开会”。二弟陈伯强识破其阴谋,力劝大哥连夜逃走。陈伯年哭拜亡父灵柩,发誓办不成学死不休,逃出北平。蒋介石闻知感慨说,有陈伯年这些教授跟我走,他日本人就不能亡我!
上课钟声在长沙临时大学响起。寺内寿一令实施重点轰炸,办学难以为继。陈伯强提醒大哥,有时的走,不失为改变困局的上策,当年红军就是通过长征走出绝境的。陈伯强率多位老师奔赴敌后根据地研发军工,行前力劝陈之阳完成学业,并接任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嘱他党的地下组织不能垮。
“湘黔滇旅行团”向昆明进发。导师团负责人陈伯年被民众所遭苦难震惊,要求学生采风重点由沿途风景古迹转向反映人民疾苦的民歌民谣。行军中遭遇土匪,陈伯年险被砍头。看着漫山遍野落草为寇破产农民,陈唏嘘不已。
师生终抵昆明,兴奋地向校常委展示厚厚的民歌民谣采风本、大量地质、植物标本和心得报告。梅贻琦说,你们的收获,将影响校风走向。
学校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沈二堂因竞争教授会成员落选,当场发飙,指责清华的人占比太大。校际间因利益冲突争吵不断,沈二堂甚至提出要分家。陈伯年坚称为办学必须忍让,蒋梦麟发威说,伯年的话就是最后定论,不利团结的话不许再提!
陈之阳率地下党支部,改善食堂管理,成立众多社团,壁报争奇斗艳,校园沉闷气氛为之一扫。陈之阳正贴壁报,一双女孩儿的手伸过来帮忙,原来是去年在青纱帐救过的程兰儿,她刚考上地质系,也是中共党员。
日军大本营接受寺内寿一建议,对包括学校在内的支那战争潜力实施战略轰炸。云南情报站派女谍左和子渗入联大。沈二堂与这位酷似昔日情人的“女记者”坠入情网,陪她“采访”联大分散在昆明各处教学科研基地。联大遭敌精准轰炸,死伤多名师生。陈伯年头部负伤,仍率众挖被埋的叶庚尧。叶一只胳膊被挖出,手仍紧攥“镭姑娘”。众人合力将他拽出,下半截长衫却留土里,叶醒来虚弱地说,“镭姑娘”还在。上课钟声响起,教室成大弹坑,头裹绷带的陈伯年跳进弹坑,让同学围坐坑沿儿听他讲课。
近卫三原则发布。蒋腾出手掀起新反共高潮,指使陈立夫搞《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对大学提出多项整肃措施。云南省党部发展沈二堂入党,并举荐他为联大训导处长。沈一上任,施压陈伯年父子,取消多项进步文化活动。联大《国文读本》出版,陈立夫嫌其左倾,令手下编新教材取代。陈伯年暗度陈仓,仍用自编教材,惹恼陈立夫,给联大三次下文,令其砍掉多数人文社科课,采用部统一课表。教授会忍无可忍,发出严正拒绝信。
蒋介石严令用“礼义廉耻”取代所有校训,把党歌列为校歌,遭联大教授会抵制。陈立夫奉命去镇压,遭陈伯年等怒斥。蒋严令骨干教授必入国民党,否则停发工资,陈伯年称大不了是个饿死。龙云给校方来电话,联大教授工资不足额处,由云南政府补齐。
皖南惨案被联大地下党用壁报披露,陈伯年等学人开记者会、发通电予以谴责。蒋派康泽来联大抓人。龙云提前泄露消息,陈之阳组织暴露的上百名党员紧急疏散,最后撤离时遭特务追捕,幸被梅贻琦拽进小车,送出校园。
陈伯年赴英讲学途经香港,突遇日军侵港,急奔机场,孔二小姐拔枪逼迫驾驶员提前起飞,把陈伯年等大批文化人士丢弃。消息传到昆明,愤怒的同学们掀起倒孔运动。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陈之阳、陈之光兄弟俩报名任随军翻译。远征军很快陷入被动。陈伯年惦记参战儿子们,争到赴腊戌拉教材的公差。在腊戌刚装完教材,日军逼近,撤退时遇到老二之光。陈之光发现敌便衣混入难民中,让父速通知惠通桥守桥官兵,官兵果断炸桥。陈之光和战友与过江之敌血战。
陈之阳和官兵在野人山迷失方向,完全断粮,沿途白骨累累。绰号“诗人”的同学虚弱地趴在陈之阳背上,写下诗作《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获救的陈之阳和“诗人”等伤员回国休养。陈伯年特意为“诗人”组织千人诗会,邀他朗诵野人山诗作,赢得雷鸣掌声。
史迪威向蒋提出反攻方案,蒋决定征招三千译员配合中美联合作战需要。陈家老大、老二报名译训班。篝火旁,程兰儿以歌送恋人再次远行。中国驻印军在印度兰姆伽成立。中方军人遭美方严重歧视,陈之阳率同学们进行坚决抗争。陈伯年二弟陈伯强被周恩来密派昆明,任中共与龙云间联络员。蒋介石获此情报对龙更加忌恨。
中国驻印军开始缅北反攻。南方军司令寺内寿一得知有联大等多校师生参战,震惊地说,想不到,陈伯年的学生,竟杀到我的面前!
日军突然冲垮黄河防线,很快演变成豫湘桂大溃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调查,访问联大时,陈伯年率师生准备了揭露大溃败原因的英文壁报,他冲开阻拦,引导华莱士看到壁报。蒋介石闻之大发雷霆。
日本投降。蒋介石密召杜聿明布置搞掉龙云计划。军委会再三电催龙云,滇军全部主力赴越受降并接收日军物资。中共联络员陈伯强提醒龙云其中有诈,望谨慎行事。龙禁不住诱惑,还是派全部主力赴越。杜聿明趁机消灭滇军警卫部队,活捉龙云,将其押送重庆。赴越参加受降的联大秦教授等学者,将陈伯年的话传给日军将领:日本毁灭中国文化和教育的阴谋破产了!寺内寿一闻罢口吐鲜血,哀嚎对不起天皇,让陈伯年这些人笑到最后!
陈伯年等学人对政府取消赴日占领军、放弃琉球、拒收香港非常不满。忽又传外蒙独立,更是怒不可遏。陈之阳等从军师生因不愿打内战,纷纷返校。陈之阳向父亲透露美帮蒋打内战事实,父大为震惊,又听说美为得到日本七三一部队活体试验资料,赦免骨干罪犯,陈伯年痛苦地说,心中的美国梦破了。
西南联大师生正举行反内战集会,军警突然包围会场,向师生头顶扫射。陈伯年冒弹雨上台演讲。数百名军警围攻联大并掷手榴弹,程兰儿和许多师生倒在血泊中。陈伯年在回家路上遭暗杀,陈之阳负重伤。昆明爆发大规模抗议游行。
北返前,师生向陈伯年等烈士墓沉痛告别,“民族复兴,后继有人”呐喊声在天地间回荡。叶庚尧抚摸小铅筒说,“镭姑娘”,咱们要北上了,伯年先生说,你定会派上用场的!
阅读剧本正文
第1集
一九三七年夏。故宫太和殿。北大、清华学人正忙着布置两校联合招生考场。突然卢沟桥战事爆发,九架日军轰炸机从太和殿上空掠过,北大临时负责人,著名教授陈伯年,力劝激愤的老师们,要理解政府对日主和的苦衷。蒋介石在庐山就卢沟桥事变发表谈话,会场中的北大、清华和南开等校长,为华北战局担忧,悄声猜测委员长真实态度。力主毁灭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寺内寿一大将,获任日本北支那派遣军总司令,罪恶之网正向华北学界张开。陈伯年二弟,共产党员陈伯强劝大哥鼓动政府南下办学,遭大哥拒绝。二十九军学兵团在南苑与日军激战,大部战死,陈伯年在死人堆里找到负重伤的长子陈之阳,跪对上千战死学生发誓决不苟且!日军占领北平,寺内寿一派人拉拢陈伯年和其父,诱逼他们出面帮新政府办“东亚新式教育”,日本说客被陈老爷子怒轰出门。
阅读剧本正文
(一)以文化抗战为主题的历史大剧令人耳目一新
以往影视作品中,反映我军事抗战题材的较多,但专门反映文化抗战的大剧较少,该剧本以史实为依据,艺术再现当年文化毁灭与反毁灭的残酷较量与惊险博弈。我国全面抗战爆发,沦陷区数以万计大学师生为挽救中国文化和教育,冲破日军疯狂围堵而集体出走,向西南部千万里死亡行军,坚持弦歌不缀,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本剧通过主人公陈伯年等师生,生动刻画中国学人杜鹃啼血,筚路蓝缕,前仆后继的高尚风骨,谱奏出悲壮的文化抗战大歌,填补了影视题材上的一项空白。
(二)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生动教材。本剧通过周恩来、陈伯强、陈之阳和程兰儿等中共党员群体刻画,再现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早期探索和实践。首先,从本剧主人公陈伯年的人物曲线变化看,多有身边党员的重要影响,反映出我党对文化领域的高度重视。其次,从剧中重大冲突和转折看,大都有共产党员的奋斗和牺牲,反映出我党引领文化抗战的坚强担当。再次,从剧情细节看,剧中多处体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容和情节,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和结晶。最后,从剧中结局看,以陈伯年为代表的联大师生,在中国共产党深刻影响下,坚决与旧政权决裂而选择迎接新中国,启示我们坚持“第二个结合”,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逻辑上的天然锲合性。
(三)对日本法西斯毁我文化反人类罪行的有力揭露。当年日本法西斯有计划地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实施疯狂破坏,导致我大批学校、科研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被毁,被劫,许多文化、科技专家和学生惨遭杀害,其罪罄竹难书。本剧以浓烈笔触将其灭绝文化的反人类罪行暴露在世人面前,是对战后历届日本政府避重就轻,欲盖弥彰,拒不认罪恶劣态度的有力回击,是对世人防范日本法西斯死灰复燃的重要警示。
(四)深化当代教育改革的生动历史镜鉴。西南联大成功办学,是中国教育史上一座高峰。本剧艺术再现当年办学情节,必将对当下产生诸多启迪。比如,主人公陈伯年坚守“课比天大”信条,危难之际仍坚持教书力拒做官,不得不与夫人发生激烈冲突,其情节感人且引人深思;又比如,陈伯年为维护教学优于行政的大学精神,坚拒特别津贴,由此发生的精彩争论耐人寻味;再比如,剧中梅贻琦屡次妥善处理炮筒子陈伯年的冲撞,并用校长是给师生抬轿子这一比喻说服罢工职员复工,令人感慨;还比如,在讨论聘请小学文凭的白话作家史洪新时,陈伯年态度的突然逆转,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联大的人才观耐人寻味;还有,蒋梦麟因官场兼职被陈伯年等教授强劝辞教职,退出联大和北大,其严厉批评,亦如针砭今日之时弊。本剧对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去行政化、克服官本位、清除学术腐败、净化教风学风,培养现代大学精神,求解“钱学森之问”等,都极具教义和启示。
(五)中国抗战特别是大西南抗战的全景展示。本剧以陈伯年一家人曲折遭遇为经线,穿插起抗战,特别是大西南抗战诸多重要事件,对重温抗战史极有裨益。从文化事件上看,有故宫太和殿北大清华联考;学兵团南苑保卫战;火烧南开、毁灭清华和践踏北大;北方学人冒死南逃;长沙临时大学遭炸;师生徒步离湘迁滇;沦陷区殖民文化教育;联大遭重点轰炸;校训、课表和党义课事件;反击“东京玫瑰”广播战;叙永迁校之争;康泽率特务进联大抓人事件;学人被丢弃香港及倒孔运动;三千随军翻译大培训;征募青年军;昆明高校“五四”大游行;一二.一运动和谋杀教授惨案。此外,剧情主人公及家人还涉及或直接被卷入抗战重大事件,有卢沟桥事变;美国对日军事贸易的疯长;淞沪会战;中共周恩来等与龙云会面及互通密码;对日续赔庚款之争;胶济路及济南大轰炸;花园口决堤内幕;宜昌大撤退;长江大封锁;构筑滇缅公路;武汉会战;汪精卫投敌;粉碎第二次(皖南事变)、第三次(蒋、胡阴谋闪击延安)反共高潮;日军占领北越;太平洋战争;远征军入缅失利;血战惠通桥;保山惨案;滇西细菌战;野人山恶梦;兰姆伽整训;缅北反攻;豫湘桂大溃败;怒江大反攻;血战松山;史迪威公路通车及芒友会师;赴越受降;昆明倒龙事变;雅尔塔会议;错失收回琉球、香港;外蒙独立;庇护冈村宁次等。这些事件通过陈伯年家人或师生亲身经历,眼光独特而深刻,是抗战史的好教材。
(六)是满足观众多口味需求的艺术盛宴。本剧情节变化迅速,曲折惊险,悬念迭起,多侧面冲突频仍,不同社会人群会从中得到不同艺术感染和启示。对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本剧对他们亦有政治和文化浓厚魅力,特别是在强化战略思维、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教育改革等方面,均具诸多启示;对广大知识分子和学者,这类题材涉及战史、文化史和教育史,能引起他们极大兴趣;对广大家庭主妇和退休人员,本剧有着浓郁文化消潜性;对广大创业和从业者,本剧又相当励志,在如何确定奋斗目标,如何搞好顶层设计,如何增强执行力,甚至如何变不可能为可能等问题上,本剧均有生动启示;对广大在校学生来说,以陈之阳为代表的联大学生,在死亡威胁下表现出的青春、坚韧、富有理想和热情,本身就是一群让现代年轻人容易着迷的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楷模;对国际社会、海外华人,本剧作为一个挽救民族文化故事,易于人类间融通和共情,帮助他们更好理解“何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原因,接受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总之,本剧定会获得高收视率和好的市场效益。
阅读剧本正文
28.北平,陈宅,内,日
陈老爷子面容枯槁。陈伯年端着饭碗,哭劝老人吃一点,老人仍坚定地摇摇头,干涩的泪珠从眼角滚出。
29.北平某胡同民居,内,日
中共清华党支部书记陈伯强正召集陈之阳等十多名党员骨干在开会。
陈伯强:……沦陷区各大学内迁办学,是对日寇毁灭中国文化和教育暴行的抵制。中共北平市委指示我们,各校党的基层组织,要支持、配合好这次南迁。
陈之阳:很多党员和民先队员已去西山,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陈伯强:我知道,没去西山的党员和民先队员,要尽可能随校内迁,完成学业。
党员甲:完成学业与积极抗战是否矛盾?
陈伯强:不矛盾,而且很有必要。完成学业,就是为挽救文化和教育出力,也是救亡,再说,无论抗战还是未来民族复兴,都需要有知识的专业人才。
党员乙:光我们这些人内迁,学校恐怕也难成气候。
陈伯强:所以,我们要动员尽可能多的师生南下。要让大家有信心,中国学校,绝不会有“最后一课”,上课的钟声还会再响起来。下次党组织活动的地点,在长沙临时大学。
30.北平,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内,日
司令官寺内寿一正召集高层军官紧急开会。
寺内寿一:……上海之战,我军已稳操胜券。在华北,我军正在扫荡残敌。
军官甲:总司令官,据可靠情报,平津地区的师生拟向南方撤退,组建新的学校。
军官乙递上一份名单:总司令官,这是平津各大学著名教授的百人名单,以陈伯年为代表的这些著名教授,在支那乃至国际上都有影响,建议严格控制他们。
寺内寿一:很好,马上对名单上的这些人进行全天监视,如果南逃成功,对帝国的威胁将超过十个师团!要封锁车站、码头和交通要道,对执意南逃师生,格杀勿论!
31.北平街上,外,夜
梁思成开着“雪佛莱”小汽车向清华驶去,车上坐着叶庚尧、陈之阳。
鬼子巡逻骑兵队突然逼停汽车,检查后才放他们离去。
32.清华园墙外的南院,外,夜。
汽车经过清华外面的南院。挂着“慰安所”的牌子的门前,红灯晃动,里面传来男女放肆狂笑,日军官兵从里面进进出出。
梁思成闭灯驾驶,悄悄把车靠近清华园墙根停下。
叶庚尧、陈之阳悄悄下车,向清华园围墙摸去。
33.清华园老南门附近,外,夜。
叶庚尧和陈之阳弯腰悄悄贴近清华园墙根儿,发现鬼子兵在校门口站岗,非常警惕。
两人退到围墙易攀爬处。陈之阳托起叶教授扒上墙头,二人相互帮助,跳进清华园。
34.清华园,外,夜。
叶庚尧和陈之阳藏在树丛中观察情况。
不远处有一堆篝火,鬼子们喝得酩酊大醉,疯狂唱歌、跳舞。
待日军巡逻队走过去,二人悄悄摸向试验室。
35.清华园,理学院试验室,内,夜。
陈之阳在试验室外负责望风。
叶庚尧闪身贴着墙跟进入试验室。
试验室明显被日军抢掠过,一片狼籍。
叶庚尧借着微弱月光,摸到内室,推开桌子,从墙中抽出那块砖,摸出藏有镭的小铅筒,激动地赶紧揣进怀中,悄悄溜出试验室。
36.清华园,理学院试验室,外,夜
叶庚尧刚出来,陈之阳赶紧把他又推进去。
鬼子巡逻队走过来。其中的一个带队军曹停下,用手电朝试验室照射,光束向他俩扫来。
叶庚尧紧张地一退,踩到一块硬物,发出响声,惊动了军曹。
陈之阳赶紧拉着叶教授向里屋隐藏。
军曹向巡逻队一挥手,端枪向试验室逼过来。他用手电警惕地搜索着。突然一只猫受惊,从窗户上跳下,尖叫着逃走。
军曹这才放下心来,率众鬼子离开。
37.清华园,外,夜
叶、陈二人从屋内闪出,时而卧倒隐蔽,时而前行。
鬼子巡逻队又向他们走来。
叶庚尧慌乱中被地上藤蔓绊住,一个趔趄摔倒在地。
巡逻的鬼子听到响声,端枪冲过来。
陈之阳拉起老师向围墙拼命奔逃。
鬼子哇啦哇啦叫着,枪声划破夜空,子弹噼噼啪啪打在他们周围。
叶庚尧慌乱中怎么也爬不上墙。陈之阳托起叶教授爬上墙头,自己灵巧一跃,也攀了上去,二人急忙跳到墙外。
38.清华大学校园外,街上,外,夜
梁思成听到枪声,赶紧发动汽车。
当叶庚尧和陈之阳一钻进汽车,它就疾驰而去。
后面传来阵阵枪声。
39.清华园,理学院试验室,外/内,夜
随着手电筒光束的晃动,接着是狼狗吠声、日军官兵的脚步声。一群鬼子兵和几个穿西装的日本科技专家奔向试验室。
日军科技专家用手电筒仔细搜查着。
专家甲突然看到,隐蔽处一块砖被抽出放在地上,他伸手在洞内摸了一下,不觉吃了一惊。
专家甲:是个秘洞!
专家甲气急败坏,抽打负责巡逻的军曹。
40.北平,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寺内寿一住的四合院,内,夜
寺内寿一和几名高级将领正在喝清酒。屋子中央,几个日本女人在日本音乐中跳舞。
军官甲和科技专家乙急匆匆进来。
军官甲:司令官阁下,有人潜入清华大学理学院试验室,可能有重要试验材料被转移。
寺内寿一:巴格!
音乐骤停,日本舞女慌忙退下。
科技专家乙:支那人竟敢冒如此大的危险,潜入试验室,取走的试验材料一定极其重要,很可能企图带往南方。
寺内寿一:对北平车站和各路口,加密岗哨,一定要把重要试验材料截回!
41.北平,陈宅,外,夜
陈之阳刚跑进家,正撞见爸爸。
陈之阳低声:爸,拿到了,叶教授带它马上南下。
陈伯年:知道了,快去看看爷爷,情况很不好。
42.北平,陈宅,内,夜
陈之阳焦急地挤开家人,来到爷爷床前。爷爷已昏迷。
大夫听完脉膊,收起听诊器,失望地提着药箱走出。
陈伯年跟出来,用渴望的眼神盯着大夫。
大夫:老人家连续五日不进食,不服药,身体已彻底衰竭,恕我无能为力了!
43.北平,陈宅,内,夜
陈家晚辈全跪在老人床前,低声啜泣。
陈老爷子强打精神睁开眼:孙儿们呐……
陈之阳、陈之光、陈之明赶紧走到爷爷跟前:爷爷。
爷爷:你们要到南方……读大学,完成……学业,报国……需要知识!
陈之阳含泪点头:爷爷,我们记下了。
44.北平,陈宅,内,夜
陈伯年、陈伯强兄弟上来跪在父亲床前。
陈老爷子:你们是……孝顺儿子,可我……不想给你们当……包袱,我留北平,还是跟你们……去南方,都是拖累。我走了……就断了你们的牵挂,要尽快……南下,中国要复兴……不能断了……文化和教育,不能没有……人才!
陈氏兄弟含泪点头。
陈老爷子突然挣扎着抬起头沙哑着嗓子:救亡……复兴……!
老人家含恨气绝。
陈伯年:爹——!
全家一片哭声。
45.北平,日军司令部寺内寿一办公室,内,晨
寺内寿一在看墙上的“北支那地图”。军官甲进来。
军官甲:司令官,著名教授陈伯年的父亲绝食五日而亡,陈伯年正在料理后事!
寺内寿一:什么?绝食五日而亡?
军官甲:是的!
寺内寿一:这分明是想让陈伯年断了对他的牵挂,促使他尽快南逃!难以置信,太难以置信!
军官甲:请司令官下令!
寺内寿一:陈伯年如果南逃,会带动更多支那学人效仿。
军官甲:陈伯年是个孝子,现正为出殡做准备。
寺内寿一:严密监控他的出殡活动,葬礼一结束,马上控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