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69649
阅读:8502
发表:2016/5/5
20章 主旋律 小说
《几度风月几度情》第3章
1
3
4
2
5
6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128、黄王互相来“电”
他在给她的来信中对她说:我不但只办这些,还要争取在年终最后几天更换了起码三部机床,对厂里的最困难户更要适当解决了那么一部分人的基本生活条件,而且还要为他们多说说话,要争取在跨过新年的三月一号起开办了它几个小学班,并争取扩大初中招生名额,再开办到高中一至三年级每级各两个班。同时,还要为在八六年秋决定开办中等专业学校一、两个班和中等技术学校两、三个班做好准备。我希望我所做的事只要有个“名目”后,我就立马跟你王玲玲先完成了两个的终身大事去。我决定了,只要我走的“路”能顺利走下去,我不用等到事情都全部成功了,我黄某才娶了你王某过来做妻子。我下决心了,先娶了你王美人过来成个家,我再安心去完成了我自己的事业。
她在电话里也说:我祝愿你的计划最好不要破产为好,我但愿两个能很快结成了一家人,生活到了一块儿来。假使遇到什么大、小事两口子也好商量呀。当然,只要你不丧失了志气,丢失了目标,哪怕你跑到了天涯海角去,我王某也愿追随你一辈子,愿跟了你一路走下去。
他黄某在电话中说:我的打算,你王玲玲会理解的,我在事业上的“拼命”,你会支持我的。
她当然很快在她的办公室里接到了他的来信,但没有及时给他写回信去,而是根据他来信的意思,专门写了篇通讯在省报登载了。在某日大早的省报第三次印刷中的第三版上面职工们就自然读到她王某的文章了。红星机械厂里的订报户也第一时间看到了她的文章。连他黄某本人也在天大早就从报上读到了她王某的“吹牛”。
在此,就可以说他已收到了她的回信。虽然她王芳芳在报上并没有提到他们两个的儿女私情。然而,他已清楚明白,他不管把婚事拖到了哪天去,她王某也愿意等着他,她王某也不管等到哪时候去,就是等到了鹅年去都行。因为从她的话中,他所坚持干的事业,就算她芳芳不在报上以未婚妻的名义故意标榜自己未来的丈夫如何,未曾在报上故意标榜她的朋友怎样地为民众办实事,为机械厂为国家争得荣誉,为人民做出了大贡献,为职工开辟出了一块“幸福园”,让大多数人真正享受得到“温饱”,但也算她真的不以自己作为一名省报社首席记者替民众说话。
几个职工在一起嘀咕:不过,她王某这样觉得,不管他黄厂长干出了啥事,她王记者都得要实事求是为百姓说话,特别是做新闻宣传工作的人,应该不能随意说假话,不能说大话,更不能随便浮夸,必须对自己报道的消息和通讯,时事评论,都得实事求是才行。否则,读者是不会相信你讲的话哟。
如果连当记者的你所讲的话都不真实了,读者还会相信你么?特别是你讲的话都不经过事先调查,读者还会愿意读你的文章吗?那么订报的人不会就这样越来越少吗?那些原本相信记者的还会再相信下去么?为此,报纸不就只变成了只拿来挣钱,拿来找饭吃的吗?可以说,干记者这活儿,还不纯粹是记者谋生的途径?正是用以领取国家工资的一种工具吗?若真情实况的东西你都记不下来登载在报刊上。而不真实的东西,本来就是某些干部确实在欺骗群众了,你却还在报上大力替那些“人民公仆”辩护,替为非作歹者说好话,那么人民群众不总说你报社就是在拍领导的马屁?按鲁迅的说法,就是“帮闲文人”。
她王某说了:她作为一名记者,无论如何也得记录下真实的东西,不能记录那些虚假的东西哟,更不能循“私情”,对新闻随便持“偏见”的态度来对待同一问题啊。而某些记者就是为了私人关系来个“大报道”,某些人就不管什么三七二十一随便来个大浮夸,处处都努力着把事情尽量说大一点,说广一点,让读者深信她是个能深入基层,能详细了解人民群众疾苦的记者。
有些报社之所以令某些人不愿看报的原因,就在于编辑人员在某些时候工作不认真,未认真做好具体调查,就连粗略的了解也不去做,就随随便便登载到报上。其结果一印刷出来后,读者就凭事实与报上所记录的事件相对照,直接看出来这简直成了两码事。于是,群众咋不会说你报刊发表的消息是虚假的?于是广大群众谁不说有些记者就是个骗子?
129、王玲玲回忆着一位记者的遭遇
她芳芳叙述:我记得清清楚楚哟,在八二年曾有份报纸,就是为当初所讲的话都难有漏洞哟。可是,就恰有这么一回,有位新毕业刚刚分下来的记者,为了快些出名,仅凭“道听途说”就随便分别报道了农村三家农户在改革之初,最先变成为万元户的消息,这位实习记者就正是为了自己,能尽快成为一名显赫的优秀新闻宣传工作者,竟用漂亮的语言,详略得当地写出了三篇报道在省报上登载了出来。当时这家报刊的编辑也似乎昏了头,仅仅看到了这位记者发现了“新大陆”,寻找得到人们谋求已久的农村致富之路的典型例子。于是,便立马不经调查也赶紧将这三篇报道全在一天之内在报上全部发表了出来,编辑还特意附加了“编者按”。
同行一位女记者的画外音:如此才在一下子让广大读者议论纷纷了起来,“万元户”所在乡的党政领导也马上关注起来了。此时在同一天之内,“万元户”所在的乡党委书记、乡长还亲自到“万元户”家中慰问起来,并同人家畅谈着关于你户在农村是如何走致富道路的方式和方法。次日在全乡党政干部会议上,还着重对这三家“万元户”进行了表彰,乡里都分别给“万元户”奖励了彩电一台,缝纫机一架,以及其他高档物品数件。
王玲玲也感慨着说:就在此时候,只要说到桃花村(化名)了,哪儿不会出现问津人呢?一时间,成为“万元户”的那三家农户便登门“取经”来了。大家都去问问他们这三家是怎样发财致富的,都恳请他们三家介绍介绍经验,也让大家找到发财致富的门路。
于是,乡镇地方官们都纷纷请求说:你们能够喝酒吃肉,也要让大家能够喝汤吃上一碗稀饭吧!
可这时候的“万元户”们却自然性介绍不出什么经验来呀,而在此时亲自下村去明察暗访,了解真情实况的人自然就不少了,当然免不了会有记者去调查。从省城直到各地、州、市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数家媒体的记者也自然蜂拥而至了。在不上半个月后,另一家报刊便自然有记者和特约评论员在另一份报纸登载批评文章,骂起了不经过调查就随便登载了桃花村竟然出现三家万元户的文章。
该报发文说,当地人都只见有一家虽建造起了三间漂亮的石板房,也确实喂养得了三头黄牛,每头能卖到八、九百元,三头总共可卖到手二千六、七百元,还喂养得了三头中猪,总的能卖得到一千三、四百元,其他的鸡、狗、猫难管得了两百元,就算三百元。另外,他家所栽得的树林子,将它全砍下来卖光,也顶多只卖得到五、六百元,就算能卖得到一千块吧,可总额加下来也超不过四千来块,要是再把粮食也一道卖光,可得到一千来块,也顶多到五千来块,你说说这怎么会成了万元户呢?况且,他家都有五个儿子,大的两个儿子都成了家,并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小孩,连他们都觉得自己在生活上还很不如意哩。现在,第三个儿子和第四个儿子也是二十三、四和二十一、二岁年纪了,再往下还有三个姑娘都也是十五、六岁以上年纪了,最小的儿子,也是十二、三岁了。
连她王玲玲也亲口说:他万元户家的孩子们在穿着上也只是“一般般”的,又并非为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来,大家又能从哪儿可看得出他们家已真变成了“万元户”来呢?还有一家,是酿酒“专业户”,但是这家所酿的酒只是以老传统的办法来酿造的,那米酒需酿出一缸来最高得到米酒不超过十五市斤,每个星期虽可以酿出六、七缸来,但每个星期除了本钱外,每缸最多只有十来块的净收入,况且也只酿酒不过两年时间.又不做别的什么生意来弥补开支,怎么就很快变成为万元户了呢?
另一位女记者也随后她“交代”:他这位“酿酒户”的本村人,以及邻近他村的人们都看穿了。而真正下村来调查的人员(包括记者)很快就看得一清二楚了。都说就是那家报馆的记者在吹牛。也怪那家编辑一点儿也真的不负责任吧。另外还有一户,说起来虽喂养得了五百多只鸭子。特别是一到秋季来鸭子所下的蛋确实不少,每个礼拜起码都要有几大箩上车进到城里去出售。可是,这一家才喂养得了鸭子不过有一年多两三个月的光景,还算每只鸭子能卖到十元,五百只也只不过卖到五千块,鸭蛋在八、九、十这几个月也卖到超不过一千五百来块,就算能卖得到两千块,可怎么能变成“万元户”了呢?
又是另一位女记者也接着说:因为这一家酿酒户连一头牛,一头猪也没有喂养,莫非说他家还喂得了一只猫,两只鸡,以及一条狗还未算在内?很显然,说到此三家在该村变成为“万元户”那简直就不符合实际了。然而自从报上刊登出这三家变成为“暴发户”,并希望所有的农户都向这三家学习的消息出来后,所有对此三家了解得一清二楚的读者都马上不相信起报纸来了。
乡党委和乡政府领导以及“万元户”所在地的县委、县政府领导,都极力表扬这三家“万元户”。导致在大城市里的各级领导赶紧派人下村调查,很快是少不下媒体单位的记者也到场了。记者们一旦回来就在自己的报纸上大斥了说假话的报刊一番。纵然开始不相信那家报刊的读者便一传十,十传百的开始传开了。
那份报纸的主编撤掉了不求实际的记者的职务,让那位记者永远不再干记者这一行,勒令其改行去另寻别的工作干,并还斥责了负责审稿的责任编辑一番,让负责这一版的责任编辑在报上公开向读者道歉,但也仍无济于事。
王玲玲说了:该报刊还在本报向全社会作了自我批评仍然无济于事。到年底来订报时间一到,订报户无形中就自然减少到只有原来的二分之一了。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因为仅仅在于想快点出名的记者写出了如此不负责的三篇文章来,再加上工作上办事不认真负责的责任编辑,一时疏忽才自然造成的结果呀!尽管后来他们的每条报道直到每篇通讯都不曾虚假过。
她的一位男同事:可是,就为着做事不周密才如此造成不良影响哟。读者自然就不相信起那份报刊来了。哪怕往后该报刊所讲的话是多么真实,可人家读者就偏偏不相信起你报刊来呀。那份报纸篇幅尽管文笔美得无可挑剔那还有何用呢?
她芳芳总结出了这么一条“真理”来(画外音):你、我亲手操办的十件事当中,可说九件是没什么纰漏的,偏就有那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出现了“漏洞”,就仅仅出现一次“偏差”后,那么相信你的人便自然而然不相信起你来啦。
这话她对他说过不止一次,且说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总得要小心谨慎一点为好,千万不可疏忽大意呀。要不然呀,别人只会向你投来鄙夷的目光。
黄立平说:我早知晓,早就清楚了人类历史的真正动向,我自感觉得一个人来到此世间,应该怎么做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又不该做什么才至于受到别人的尊敬。我黄立平早在那个还未上大学之前的一段时间就考虑过了一番去的。但自从进到了大学校园里来,直至毕业离校又给分配工作至今我都是这样想的,我还特别慎重考虑了一番去。
黄某还特别爱讲那句老话:要说人有力量或没有力量,那是在于自己的贡献有多少而定。其实嘛,一个人无所作为那怎么会谈得上有一定的贡献呢?
黄立平早就说过不少次了:一个人自己评价自己要有一定成就,别人是不会承认的。若自己真的很有本事,想有成就,那就要让别人来评价自己才好。要是别人都真的说起你确实是个好人,是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那你就算真正有了一定“本事”,真正有了一定成就了。若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说自己没什么本事,处处都总在叹息着自己真的做不出什么事来,遗憾自己要到哪年哪月去才至于有点成就起来呢?可别人又承认你真正为人民做出了有益的事情来,真的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一定贡献的人。那么,你所说自己真没什么本事,总为自己感到很遗憾等等那都是谦虚话。你说自己真没什么出息,可反而还更获得他人特别尊敬你,并暗暗发誓一定要以你为榜样,不断要求自己时刻向榜样人物学习啊。
王玲玲也总结说:可是,自古及今,人世间里无不总是出现“做坏事容易而做好事难”呀。不是吗?有些人莫不总为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啊!有的人甚至只希望自己能安心安意地享受到好日子就算啦。而有的人只要自己的生活能过得下去就OK啦,只要“幸福园”不曾丢失就“阿弥陀佛”了。有的人甚至只为了自己着想,对于别人,却总显得冷酷无情呀!
他在给她的来信中对她说:我不但只办这些,还要争取在年终最后几天更换了起码三部机床,对厂里的最困难户更要适当解决了那么一部分人的基本生活条件,而且还要为他们多说说话,要争取在跨过新年的三月一号起开办了它几个小学班,并争取扩大初中招生名额,再开办到高中一至三年级每级各两个班。同时,还要为在八六年秋决定开办中等专业学校一、两个班和中等技术学校两、三个班做好准备。我希望我所做的事只要有个“名目”后,我就立马跟你王玲玲先完成了两个的终身大事去。我决定了,只要我走的“路”能顺利走下去,我不用等到事情都全部成功了,我黄某才娶了你王某过来做妻子。我下决心了,先娶了你王美人过来成个家,我再安心去完成了我自己的事业。
她在电话里也说:我祝愿你的计划最好不要破产为好,我但愿两个能很快结成了一家人,生活到了一块儿来。假使遇到什么大、小事两口子也好商量呀。当然,只要你不丧失了志气,丢失了目标,哪怕你跑到了天涯海角去,我王某也愿追随你一辈子,愿跟了你一路走下去。
他黄某在电话中说:我的打算,你王玲玲会理解的,我在事业上的“拼命”,你会支持我的。
她当然很快在她的办公室里接到了他的来信,但没有及时给他写回信去,而是根据他来信的意思,专门写了篇通讯在省报登载了。在某日大早的省报第三次印刷中的第三版上面职工们就自然读到她王某的文章了。红星机械厂里的订报户也第一时间看到了她的文章。连他黄某本人也在天大早就从报上读到了她王某的“吹牛”。
在此,就可以说他已收到了她的回信。虽然她王芳芳在报上并没有提到他们两个的儿女私情。然而,他已清楚明白,他不管把婚事拖到了哪天去,她王某也愿意等着他,她王某也不管等到哪时候去,就是等到了鹅年去都行。因为从她的话中,他所坚持干的事业,就算她芳芳不在报上以未婚妻的名义故意标榜自己未来的丈夫如何,未曾在报上故意标榜她的朋友怎样地为民众办实事,为机械厂为国家争得荣誉,为人民做出了大贡献,为职工开辟出了一块“幸福园”,让大多数人真正享受得到“温饱”,但也算她真的不以自己作为一名省报社首席记者替民众说话。
几个职工在一起嘀咕:不过,她王某这样觉得,不管他黄厂长干出了啥事,她王记者都得要实事求是为百姓说话,特别是做新闻宣传工作的人,应该不能随意说假话,不能说大话,更不能随便浮夸,必须对自己报道的消息和通讯,时事评论,都得实事求是才行。否则,读者是不会相信你讲的话哟。
如果连当记者的你所讲的话都不真实了,读者还会相信你么?特别是你讲的话都不经过事先调查,读者还会愿意读你的文章吗?那么订报的人不会就这样越来越少吗?那些原本相信记者的还会再相信下去么?为此,报纸不就只变成了只拿来挣钱,拿来找饭吃的吗?可以说,干记者这活儿,还不纯粹是记者谋生的途径?正是用以领取国家工资的一种工具吗?若真情实况的东西你都记不下来登载在报刊上。而不真实的东西,本来就是某些干部确实在欺骗群众了,你却还在报上大力替那些“人民公仆”辩护,替为非作歹者说好话,那么人民群众不总说你报社就是在拍领导的马屁?按鲁迅的说法,就是“帮闲文人”。
她王某说了:她作为一名记者,无论如何也得记录下真实的东西,不能记录那些虚假的东西哟,更不能循“私情”,对新闻随便持“偏见”的态度来对待同一问题啊。而某些记者就是为了私人关系来个“大报道”,某些人就不管什么三七二十一随便来个大浮夸,处处都努力着把事情尽量说大一点,说广一点,让读者深信她是个能深入基层,能详细了解人民群众疾苦的记者。
有些报社之所以令某些人不愿看报的原因,就在于编辑人员在某些时候工作不认真,未认真做好具体调查,就连粗略的了解也不去做,就随随便便登载到报上。其结果一印刷出来后,读者就凭事实与报上所记录的事件相对照,直接看出来这简直成了两码事。于是,群众咋不会说你报刊发表的消息是虚假的?于是广大群众谁不说有些记者就是个骗子?
129、王玲玲回忆着一位记者的遭遇
她芳芳叙述:我记得清清楚楚哟,在八二年曾有份报纸,就是为当初所讲的话都难有漏洞哟。可是,就恰有这么一回,有位新毕业刚刚分下来的记者,为了快些出名,仅凭“道听途说”就随便分别报道了农村三家农户在改革之初,最先变成为万元户的消息,这位实习记者就正是为了自己,能尽快成为一名显赫的优秀新闻宣传工作者,竟用漂亮的语言,详略得当地写出了三篇报道在省报上登载了出来。当时这家报刊的编辑也似乎昏了头,仅仅看到了这位记者发现了“新大陆”,寻找得到人们谋求已久的农村致富之路的典型例子。于是,便立马不经调查也赶紧将这三篇报道全在一天之内在报上全部发表了出来,编辑还特意附加了“编者按”。
同行一位女记者的画外音:如此才在一下子让广大读者议论纷纷了起来,“万元户”所在乡的党政领导也马上关注起来了。此时在同一天之内,“万元户”所在的乡党委书记、乡长还亲自到“万元户”家中慰问起来,并同人家畅谈着关于你户在农村是如何走致富道路的方式和方法。次日在全乡党政干部会议上,还着重对这三家“万元户”进行了表彰,乡里都分别给“万元户”奖励了彩电一台,缝纫机一架,以及其他高档物品数件。
王玲玲也感慨着说:就在此时候,只要说到桃花村(化名)了,哪儿不会出现问津人呢?一时间,成为“万元户”的那三家农户便登门“取经”来了。大家都去问问他们这三家是怎样发财致富的,都恳请他们三家介绍介绍经验,也让大家找到发财致富的门路。
于是,乡镇地方官们都纷纷请求说:你们能够喝酒吃肉,也要让大家能够喝汤吃上一碗稀饭吧!
可这时候的“万元户”们却自然性介绍不出什么经验来呀,而在此时亲自下村去明察暗访,了解真情实况的人自然就不少了,当然免不了会有记者去调查。从省城直到各地、州、市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数家媒体的记者也自然蜂拥而至了。在不上半个月后,另一家报刊便自然有记者和特约评论员在另一份报纸登载批评文章,骂起了不经过调查就随便登载了桃花村竟然出现三家万元户的文章。
该报发文说,当地人都只见有一家虽建造起了三间漂亮的石板房,也确实喂养得了三头黄牛,每头能卖到八、九百元,三头总共可卖到手二千六、七百元,还喂养得了三头中猪,总的能卖得到一千三、四百元,其他的鸡、狗、猫难管得了两百元,就算三百元。另外,他家所栽得的树林子,将它全砍下来卖光,也顶多只卖得到五、六百元,就算能卖得到一千块吧,可总额加下来也超不过四千来块,要是再把粮食也一道卖光,可得到一千来块,也顶多到五千来块,你说说这怎么会成了万元户呢?况且,他家都有五个儿子,大的两个儿子都成了家,并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小孩,连他们都觉得自己在生活上还很不如意哩。现在,第三个儿子和第四个儿子也是二十三、四和二十一、二岁年纪了,再往下还有三个姑娘都也是十五、六岁以上年纪了,最小的儿子,也是十二、三岁了。
连她王玲玲也亲口说:他万元户家的孩子们在穿着上也只是“一般般”的,又并非为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来,大家又能从哪儿可看得出他们家已真变成了“万元户”来呢?还有一家,是酿酒“专业户”,但是这家所酿的酒只是以老传统的办法来酿造的,那米酒需酿出一缸来最高得到米酒不超过十五市斤,每个星期虽可以酿出六、七缸来,但每个星期除了本钱外,每缸最多只有十来块的净收入,况且也只酿酒不过两年时间.又不做别的什么生意来弥补开支,怎么就很快变成为万元户了呢?
另一位女记者也随后她“交代”:他这位“酿酒户”的本村人,以及邻近他村的人们都看穿了。而真正下村来调查的人员(包括记者)很快就看得一清二楚了。都说就是那家报馆的记者在吹牛。也怪那家编辑一点儿也真的不负责任吧。另外还有一户,说起来虽喂养得了五百多只鸭子。特别是一到秋季来鸭子所下的蛋确实不少,每个礼拜起码都要有几大箩上车进到城里去出售。可是,这一家才喂养得了鸭子不过有一年多两三个月的光景,还算每只鸭子能卖到十元,五百只也只不过卖到五千块,鸭蛋在八、九、十这几个月也卖到超不过一千五百来块,就算能卖得到两千块,可怎么能变成“万元户”了呢?
又是另一位女记者也接着说:因为这一家酿酒户连一头牛,一头猪也没有喂养,莫非说他家还喂得了一只猫,两只鸡,以及一条狗还未算在内?很显然,说到此三家在该村变成为“万元户”那简直就不符合实际了。然而自从报上刊登出这三家变成为“暴发户”,并希望所有的农户都向这三家学习的消息出来后,所有对此三家了解得一清二楚的读者都马上不相信起报纸来了。
乡党委和乡政府领导以及“万元户”所在地的县委、县政府领导,都极力表扬这三家“万元户”。导致在大城市里的各级领导赶紧派人下村调查,很快是少不下媒体单位的记者也到场了。记者们一旦回来就在自己的报纸上大斥了说假话的报刊一番。纵然开始不相信那家报刊的读者便一传十,十传百的开始传开了。
那份报纸的主编撤掉了不求实际的记者的职务,让那位记者永远不再干记者这一行,勒令其改行去另寻别的工作干,并还斥责了负责审稿的责任编辑一番,让负责这一版的责任编辑在报上公开向读者道歉,但也仍无济于事。
王玲玲说了:该报刊还在本报向全社会作了自我批评仍然无济于事。到年底来订报时间一到,订报户无形中就自然减少到只有原来的二分之一了。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因为仅仅在于想快点出名的记者写出了如此不负责的三篇文章来,再加上工作上办事不认真负责的责任编辑,一时疏忽才自然造成的结果呀!尽管后来他们的每条报道直到每篇通讯都不曾虚假过。
她的一位男同事:可是,就为着做事不周密才如此造成不良影响哟。读者自然就不相信起那份报刊来了。哪怕往后该报刊所讲的话是多么真实,可人家读者就偏偏不相信起你报刊来呀。那份报纸篇幅尽管文笔美得无可挑剔那还有何用呢?
她芳芳总结出了这么一条“真理”来(画外音):你、我亲手操办的十件事当中,可说九件是没什么纰漏的,偏就有那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出现了“漏洞”,就仅仅出现一次“偏差”后,那么相信你的人便自然而然不相信起你来啦。
这话她对他说过不止一次,且说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总得要小心谨慎一点为好,千万不可疏忽大意呀。要不然呀,别人只会向你投来鄙夷的目光。
黄立平说:我早知晓,早就清楚了人类历史的真正动向,我自感觉得一个人来到此世间,应该怎么做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又不该做什么才至于受到别人的尊敬。我黄立平早在那个还未上大学之前的一段时间就考虑过了一番去的。但自从进到了大学校园里来,直至毕业离校又给分配工作至今我都是这样想的,我还特别慎重考虑了一番去。
黄某还特别爱讲那句老话:要说人有力量或没有力量,那是在于自己的贡献有多少而定。其实嘛,一个人无所作为那怎么会谈得上有一定的贡献呢?
黄立平早就说过不少次了:一个人自己评价自己要有一定成就,别人是不会承认的。若自己真的很有本事,想有成就,那就要让别人来评价自己才好。要是别人都真的说起你确实是个好人,是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那你就算真正有了一定“本事”,真正有了一定成就了。若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说自己没什么本事,处处都总在叹息着自己真的做不出什么事来,遗憾自己要到哪年哪月去才至于有点成就起来呢?可别人又承认你真正为人民做出了有益的事情来,真的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一定贡献的人。那么,你所说自己真没什么本事,总为自己感到很遗憾等等那都是谦虚话。你说自己真没什么出息,可反而还更获得他人特别尊敬你,并暗暗发誓一定要以你为榜样,不断要求自己时刻向榜样人物学习啊。
王玲玲也总结说:可是,自古及今,人世间里无不总是出现“做坏事容易而做好事难”呀。不是吗?有些人莫不总为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啊!有的人甚至只希望自己能安心安意地享受到好日子就算啦。而有的人只要自己的生活能过得下去就OK啦,只要“幸福园”不曾丢失就“阿弥陀佛”了。有的人甚至只为了自己着想,对于别人,却总显得冷酷无情呀!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