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恋
【内容简介】
一对老人在火车上相遇,后来发现是在一个小区居住,常常碰面,两人由相遇、相识、相知,到相爱、由相恋到结合。然而却受到子女和家属的干扰和破坏,结果酿成一场悲剧。
【人物】
华山:网名“书痴”,64岁,某大学中文系教授,退休后,从事网络写作。
冷杰:网名“爱琴狂人”,57岁,市群众艺术馆文艺部主任,退休后在家教古筝、琵琶。
【地点】
东北某大城市
【时间】
2012年春节前——2013年秋天
【情节】
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恋——终成眷属——悲剧结局
【目录】
一、火车相遇 二、小区相识 三、网上相知
四、饭店相见 五、旅游相恋 六、婚后相爱
七、棒打鸳鸯 八、峰回路转 九、化蝶远飞
【写作动机】
我之所以选这样一个主题,是因为当前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的污浊逆流的冲击下,老年人的再婚受到家庭和子女的干涉甚至是破坏,所以往往演变成悲剧。我写这篇小说,就是提醒人们,不要制造悲剧,要珍惜老年人的晚年幸福生活。
一、火车相遇
春节快到了,“铁老大”到了最忙碌期,火车站人山人海。
一位漂亮的气质高雅的中年女士,在拥挤的人群中显得格外惹人注意。这不仅是因为她的穿衣打扮比较时尚和特殊。更重要的是她吃力地、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长方形的扁箱子。在上火车时引起了人们的不满:“这么大的东西为什么不托运?”“快点快点!上不去就靠边站,不要影响别人上车!”“等大家都上去你再上吧!”一个年轻人把这位女士推到一边,自己挤了上去。女士客客气气地说:“对不起!我这东西怕磕怕碰。人家不给托运。”
一位老先生站在这位女士的身后,用手托住了箱子的另一头,帮助她把这大家伙拿上了车。女士不断道谢。也真巧,上车后,两人坐在对面。老先生又帮助她把这长盒子举到行李架上。这又引起邻座人的不满:“你要把这大家伙放到行李架上,大家谁也放不了东西了。”老先生再次帮助这位女士把这大家伙从行李架上拿下来,放到座位底下。女士连连道谢。老先生问:“这是什么?”“是古筝。”“哦!怪不得这么长呢?”这位时髦的女士说:“听说北京有个乐器博览会,我就赶来了,买了这个最好的古筝。可是我如实地写了保价金额,因为太名贵了,车站不给托运,我找到站长得到特批,才允许我自代上车。”
老先生问:“您到哪儿下?”“我到CC市。太巧了我也到CC市。我是来姐姐家串门,正赶上春运高峰,等了好多天也买不到票,后来外甥在一个朋友那里买到一张要退的卧铺票。”大家七嘴八舌都在抱怨火车票难买的问题。
到睡觉的时候了,老先生在上铺,很费力地往上爬,女士拉住他说:“老先生,您年岁大了,上去不方便,我在下铺,咱俩换吧!”
下铺换到上铺,这在卧铺车箱的确是个绝无仅有的怪事,可是女士这么做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位好心人两次帮她。两人挣来让去,到底女士到了上铺。
清晨,到了CC市,还是这位老先生帮助这位女士把古筝拿下车。出了出站口,老先生问:“家人来接您吗?”女士尴尬地笑了笑:“没人接,我打车回家。”好心的老先生和女士点点头,就急急忙忙去打车。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刚下火车的人们在凛冽的寒风中焦急地等着车。
车站人非常多,出租车只要下来人,立即就有人抢着上去。等了好长时间,那位老先生才等到了一辆空车,拉开车门,就立即上去了。当他看到那位女士,抱着个大琴盒,还站在原地跺脚取暖,他就向那位女士招手,女士艰难地跑过来,问:“您到哪儿?如果不顺路,我就不和您拼车了。”
“没关系,即使不顺路,让师傅先送您,现在车实在是不好打。”好心的老先生诚心诚意地说,“上车吧!我去东亚大街。”“太巧了,我也是那个方向。”女士上车后千谢万谢的。
司机在发牢骚:“本来就车多路少,到处都堵车,这鬼天气,雪大路滑,汽车是牛车速度,还得走走停停。”
半个小时过去了,车才到了立交桥,向东亚大街开去。又整整走了二十分钟,车才开到东亚大街和百汇路交界处,老先生先下车了。又走了不到3分钟,车拐进富友街,那位女士也下车了。
原来这位女士和这位老先生住在一个小区里,只是一位走西门,一位走东门。
二、小区相识
夏天到了,小区里绿树成荫,百花齐放。尤其是到处都有盛开的牡丹花,非常漂亮。每到傍晚,寂静一天的小区就开始喧闹起来。人们都纷纷走出家门,到外面散步、到小亭子了乘凉、聊天。妈妈推着婴儿车在花坛前漫步,爸爸哄着儿子在水池边观看彩色喷泉喷出的水花。一群群老爷爷老奶奶却坐在凉亭里和路边的长椅上聊天。
在这群老人中间,比较惹人注意的就是华山,那个在火车上助人为乐的老先生。他瘦高的个子,白白净净的,戴着一幅金丝边的眼睛。他有点秃顶,显得额头宽宽的,不过由于他的发型特殊,一看便知到是一位儒雅的高级知识分子。他的衣服总是那样平平整整、干干净净的。他声音洪亮,表情丰富,还善于讲笑话,所以人缘非常好。
他退休四年多了,退休前后一直伺候病老伴。自从老伴去世后,他才有时间出来和大家聊天。这位平易近人的华山很快就成为老人们的好朋友。其实他常常出来和老哥们、老姐们聊天,是为了搜集他小说的创作素材
华山老先生就住在这个小区的2栋201。他是一位教中文的大学的教授。他老伴患病多年,去世四年多了。因为儿子一家在外地工作,女儿家虽然在本市,可是也因为离得太远,很少回来。老先生并不觉得格外孤单寂寞 ,因为他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非常有规律,生活过得也很充实。
他每天醒得很早,到外面打一会儿太极拳,吃完早饭看半个小时新闻,之后便打开电脑写小说。
他有个习惯,根据小说情节的气氛,总是到音乐网找出一些乐曲,把音乐创造的意境融入到小说里面。他感到音乐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选好曲子之后,把声音放小,把网页打到下面,自己便入境了。灵活的手指在键盘上舞动,一上午就会打出3000多字。
他喜欢轻音乐和中国古典音乐,尤其是他非常喜欢广东音乐和古筝曲。在这些乐曲之中,使用率最高的有交响乐《命运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广东音乐《金蛇狂舞》、古筝曲《高山流水》《知音》、《茉莉花》、《渔舟唱晚》、《牧羊曲》、《化蝶》等。
一天早饭后,华山下楼散步,突然听到古筝曲《知音》那优美动听、缠绵舒缓的音乐轻柔地飘到耳际。华山立即停住脚,仔细倾听。他想,我出门前把电脑关了,而且今天也没播放这支曲子呀!真怪!怎么回事?仔细一听,原来声音不是来自自家的二楼,而是斜前方那栋楼。
两楼之间只隔一个25米宽的过道和楼前一个长形花坛。华山寻声走去,琴声来自3栋205。因为他对这首曲子情有独钟,经常倾听品味,所以非常感兴趣,于是他便坐在道边的长椅上,静静地欣赏起来。他感到从演奏的技巧来看和他在网上听到的“爱琴狂人”的《知音》如出一辙。的的确确把《知音》的意境和内涵如诗如画地、声情并茂地、完美地表现出来了。他开始以为是电脑、电视或者是VCD播放的,可是当他隔窗望去,透过白白的窗纱,他看到一个长发女人的背影,她在倾情演奏,如醉如痴,无比陶醉。
从此以后,华老先生早饭后晚饭前,都要在过道的长椅上欣赏这位女士的古筝演奏。
每天晚上7点半钟,在小区外面的广场上,人们自发的挑健身舞。领舞的是一位瘦高个儿的中年女士。跳舞的有上百人,音乐一响,大家步调一致地踏着欢快的乐曲,尽情地跳起来。华老先生最近才忐忑不安地走到这个行列,因为他学得晚,还不掌握基本步法,所以不敢往前站。在最后他只能看到领舞者的上肢的动作,而看不到腿脚的活动,因此总跟不上趟。领舞者和大家的方向一致,看不到她的面部表情,只能看到弯弯的金发扎起的马尾辫在摆动。
华山老先生有两节复杂的转体踢腿动作总是不得要领,跟不上拍节。当跳完之后,大家纷纷回到院里,他还在练习转身踢腿。教练发现后,马上走过来,亲切地说:“您不要着急,我来教您。”
“原来是您?”教练走到华山老先生跟前之后,俩人同时惊奇地说。然后两人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华山说:“您在前面,又总是看到您的背影,所以这么多天我也不知道我们的教练就是半年前我在火车上认识的那位抱古筝的女士。“
女士大大方方地和华山握握手,微笑着说:“我叫冷杰。”
老先生热情地自我介绍:“半年前我们在火车上相遇,萍水相逢,也没互相介绍,现在知道是邻居了,您又是我的老师,所以要通报姓名了。我叫华山,退休老师。”
冷杰说:“我也退休了,原来在群众艺术馆工作。”
冷杰非常热情的教华先生,把这段难度大的动作教会了,俩人便客客气气的挥手告别了。
从此以后,华山在冷杰的提醒下,不再站到最后排了,而是早早去,站在冷杰身后,目的是看得清楚,学得快。
两人见面总是热情地打招呼。有时在小区院里碰到,也要聊上几句。慢慢地成为熟人。可是谁也没有问对方住在几栋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