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2017-B-01371】
杜慧 夏鸣飞 李秀丽 吴东伟 青春 学生
简要梗概:
朝气勃发的青春,在教室里、书桌前吸取着踏入社会的知识和力量,学业有成之时,一群年青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恋爱观得到了升华,纯洁是他们走向社会前所具有的最初品踏入社会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家庭生活和官场争斗,纯洁的心还能保持多久?成功与失败交织下的人生,快乐与痛苦同在,收获与付出并存,狡黠渗入初心,在奋斗与挣扎中,他们最终能找回初心吗?
阅读作品正文
引言
一层窗户纸究竟有多厚?也许,这在一般人的眼里算不上什么难题,一层纸而已,能有多厚呢,一只手指头,稍一用力就可以戳破它。可是,在杜慧的眼中,它简直就比天安门的城墙还要厚,三十二载花开花落,她硬是没有能力戳破这层纸。
前几天,杜慧在网上浏览到了两则新闻。
一则是说大街上有一个年青女孩子,因为一件小事惹得男朋友不高兴,于是男孩提出分手,欲甩手离去,女孩子苦苦哀求,在多次挽留无果的情况下,一着急竟当街双膝跪倒在男孩脚前,两手紧抱其双腿不肯让其离开,全不顾围观者众。
另一则是说一个男青年爱上了一个女孩子,因屡屡示爱无果,为了追上这个女孩子,这男青年竟然在胸前挂上一个大牌子,上书“×××我爱你”的字样,于闹市区的大马路上当街下跪,声言女孩子如果不来见自己,就要一直跪下去,跪到女孩子出现为止,更是惹来无数人的围观。两则新闻跟贴无数。杜慧大致浏览了一下,在如潮的跟贴中,居然赞扬者居多。大家一致认为这两个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爱情,其所作所为在当今社会应该受到赞许,其勇气和胆识让人佩服云云。
这简直让50后的杜慧看得面红心跳,一时间竟让她为自己坚守了三十多年的道德操守产生了怀疑。当年,为了一个面子,她没能冲破世俗的束缚,硬是与自己暗恋三载的男同学擦肩而过,而这个男生竟也碍于面子未能与钟情的女同学挑明心思,两个人同窗三载而终归有缘无分,爱情始终没能给两人以力量,一层窗户纸终究没能被捅破,两颗相互倾慕的心终是没能靠在一起,一对有情人最终未能天长地久,留下终生遗憾。
再看看现在的年青人,可以为所爱的人当街下跪而不以为耻,社会舆论竟然也倾向于他们为爱的付出,社会的包容让杜慧暗自羡慕这两个勇敢的青年人,难以想像,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青春年少的时代,会产生怎样的舆论氛围呢?可能,这两个人早就被人们的吐沬星子给淹死了吧。
《海外文摘》2010年8月号上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标题是“50后的黄金时代”,其语言甚是在理,其内容竟至鼓荡人心。杜慧读罢思绪万千,心潮涌动,不忍掩卷。现摘录几段与读者共飨:
“人到50并不代表你年华的老去,甚至可以说是迎来了生命的第二春。在法国,人到50标志着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对于成熟的50后而言,“辉煌”时刻已经到来。
……
讽刺的是,当我们提到工作这个问题时,这群50后依靠自己超凡的精力,仍然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仍然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第二职业:教授、作家、学生、心里医生等等。
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尽管我们认为安逸有可能会导致固步自封,但是现今的生活确实在变革,我们一致认为50岁的人生基本就停滞不前了,但事实是50后们已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起步,对于他们,已经不存在所谓的限制了,他们给当今的年青人好好地上了一课。”
杜慧相信,凡50后的人看过这样的文章,都会深受触动和启发。
回想自己50年的人生阅历,想起工作中曾经的辉煌与坎坷,想起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想起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初恋(杜慧从来都把学生时代的那次暗恋看作是自己的初恋), 50岁的杜慧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按文中所写的那样,依靠超凡的精力,开创自己生命的第二春,迎接50后的辉煌人生呢?对,写一部小说,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写出来,把那个时代人们对学习、爱情、工作的态度写出来,把人们应该坚守的道德情操与应该坚持的人生理念写出来,给当今的年青人看看,那个年代的人是怎么学习、恋爱、工作的,也为后人留点据此查照。
就这么干,说写就写,打开电脑,现在就动手。
真要提笔写东西了,杜慧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回想起难以忘怀的青年时代,想到美好的青春年华如流水般匆匆逝去,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酸甜甜苦苦辣辣,各种滋味一齐涌上心头。从哪写起呢?千头万绪,哪里是自己人生的真正起点?杜慧思绪万千。哦,好像,从考上中专开始,自己的人生就不一样了吧?那么,就从这里开始写吧,从自己的中专时代写起,这是自己的历史,更是自己那一代人的历史,当然,这也是自己学校的历史,因为那个学校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与另外两所学校一起合并成了一所新的学院。是的,写下这些也就记录下了学校那段短暂的历史。如果可以把学校存在的这段时间,纳入到历史长河中来计算的话,这样说不算为过。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那是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
对面卧室里,传来老公轻轻的鼾声。夜深了,整座城市早已停止喧嚣,沉寂下来。此时,杜慧已在书房里对着开启的电脑呆坐几个小时了。
按下万千思绪,她站起身,缓步来到客厅酒橱前,伸手拿下一瓶红葡萄酒,旋开瓶盖,再拿来一只高脚杯,向杯中慢慢注入了满满一杯暗红色的液体。
高高地举起酒杯,默默地欣赏着那在灯光映照下泛着琥珀色光泽的红酒,再缓缓收回手,将酒杯放到鼻下深深地嗅着。就这样,边享受着美妙红葡萄酒的香气,边缓缓从客厅踱回到书房,在那个大大的写字台前坐下来。忍不住,轻轻呷一口红色汁液,让那又辣又甜的液体缓缓流入喉中。杜慧闭上双眼,片刻,当她再度睁开那双明亮清澈而又美丽的大眼睛时,主意已定,成竹在胸了。呷一大口琥珀在口中,杜慧把酒杯放到写字台上,搓搓两手,然后将双手平稳地放到键盘上,略一思索,十指便飞快地在键盘上跳动起来。
此后,每天晚上,杜慧都会在电脑前坐到深夜,双手一刻不停地在键盘上飞舞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美丽方块字符,随着思绪的涌流,随着手指的舞动,不停地在显示屏上流淌,流淌……
一
一座美丽的沿海城市,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一座不起眼的农业学校,坐落在这个城市旁那座美丽的凤凰山脚下。偌大的校园内,顺地势而建,一些地面甚至坑洼不平,在稍平坦点的地面上,散落着几栋长长的红砖红瓦的平房,围成一个类似四合院的形状,这就是农大的教室。远远的,半山坡上,几处同样格调的平房是学生们的宿舍。再往下,那个高高大大的红房子,是学生们的食堂。从食堂大门出来向右拐,是学校的办公楼,一座5层高的丁字型红楼。山坡下则是学校的红色大礼堂,学生们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都是在这里举行。把这些高高低低的房子连接起来的是一片培植得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种有上百种树木的植物园,还有在浓密林荫下的各类宽宽窄窄的道路,有大马路,有人行道,有林荫小道,还有学生偷偷踩踏出来的羊肠小道。哦,忘记说了,在学生宿舍群中,还昂然矗立着一红一白两栋年代久远的漂亮二层小楼,据说是当年丹麦传教士为传教而盖,后来学生们为方便起见就给这两栋小楼起名叫小红楼和小白楼。冬天宿舍里没有暖气,学生们取暖就靠煤炉子,小红楼和小白楼里也一样。一切因陋就简,校区规划全无章法。校园里还掺杂着一些当地老百姓的住宅,让人乍看起来感觉真是既不漂亮也不协调。总之,暗红色是这所中专主要建筑物的主流色调,你只要远远望见一片高高低低起伏不平的暗红色房子,就会知道,嗯,农大就在那里了。
确实,中专新组建不久,其前身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叫做共产主义劳动中专,学生都被称做工农兵学员。当然,若再往前追溯,这所中专现在的校区应该是建于五十年代初的农业学校。九十年代末期才被国家批准改建为农业中专,一切尚在恢复和建设当中,能做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当然,这小小不言并不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致和对今后人生的憧景,大家依然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着,因为他们是这个中专恢复高考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心中充满着幻想与骄傲。
就是这座学校,把杜慧和她的同学们,一群百里挑一的幸运儿,作为恢复高考后该校招收的第一批学生迎进了校园。当时,大本、大专、中专生的统一录取率是百分之一,所以,说这些中专生是百里挑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是农业学校,所以学生中以农村孩子居多,在当时叫做回乡青年,也有少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因有城镇户口的家庭做后盾,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让许多农村学生羡慕不己。
改革开放初期,学校的教学环境很差,即使这样,教师和学生们都很知足了,大家在这里一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期间也不乏眼泪和吵闹,不过快乐、生活、学习是这座学校的主流氛围。教师们带着昂扬的热情要为国家多多培养人才,学生们虽身为中专生,起点相对低些,却也不甘人后,立志要好好学习,日后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农学六班,来自于天南地北的37名青年男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带着幼稚的酸酸的学生气,开始了他们人生的另一个起程。
恢复高考的头两年,国家放宽了招生入学年龄,在一个班里,同学们的年龄是参差不齐的,大的和小的年龄相差可以达到7、8岁。学生中,有的人已经在工厂工作几年了,有的人已经当了几年小学教师了,有的人下乡两三年了,有的人回乡三四年了,有的人却刚刚初中毕业。不过,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满怀着憧景和希望而来,带着一个共同的理想愿望而学习。
应该说这些学生很幸运,遇到了改革开放那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有人说,改革开放是泥沙俱下,好的坏的一起来。其实,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是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考验了大家,形成了大浪淘沙的好局面。在日后,在这些学生当中,尽管是小小的中专生们,却也在改革开放的大风大浪中成就了一番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人生,留下了很多值得后人欣赏和推崇的奋斗足迹。这是一代将青春年华献给了改革开放并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中国人的缩影,他们虽然只是一群改革开放的普通建设者,在平凡的人生中,没有创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但是,他们艰苦的奋斗历程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却可以留给后人诸多思考与借鉴。
就让我们追寻着他们的人生脚步,在他们坚守的生存法则中,看看他们当中一些人的学习、爱情、工作的人生足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