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 · 独家授权
字数:9947
阅读:9965
发表:2015/6/28
33章 都市 小说
《惨烈的人间悲剧》第6-8章
0
…
3-5
6-8
9-11
…
33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高轶群突然闯进来,非常没有礼貌地大吼大叫:“别问了!我什么都不为,就是因为我脑子坏了。我傻,我傻透了,我只能当农民。”李老师耐心地把高轶群拉到身边,和蔼地说:“轶群,你主动要求上山下乡是好事,我们并不反对。我也相信你在农村广阔天地里,也会大有作为的。是金子埋在哪里都照样发光。不过你突然做出这个决定,成为全校特大之谜。老师和家长都想解开你的思想疙瘩,就是去,也应该高高兴兴地走。”
高轶群默不作声,目光呆滞,心不在焉。
李老师说:“听说这次要求下乡的,咱校初高中共有十二人,是到条件最艰苦的靠山乡。我是在那长大的,穷得很。你应该有个思想准备。”高轶群气哼哼地说:“苦,我不怕。累,我也不怕。我只求尽快离开这里,我寻找的是清静。”
李老师劝了很久,最后说:“轶群,你本来是个上进心很强的高智商的好学生,可是现在为什么这么消沉?”高轶群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突然扑到李老师的身上,失声痛哭起来。他无限悲痛地哀求着:“老师,您别逼我了,我是永远也不能告诉你们的。”
高妈妈抽泣起来,李老师沉思不解。
“十一”过后,该市首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披红戴花,坐在十几辆大卡车上,受到全市人民的夹道欢送。宽宽的马路两旁,人山人海。到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卡车披红挂绿,在人流中缓缓驶过。送行的家长跟着车在跑。
车上带着大红花的男女学生,有的兴奋、有的激动、有的苦笑、有的流泪……
高轶群像一尊木雕,脸上没有一点表情。当他看到母亲从人群中跑出来的时候,他慢慢地挥挥手,泪从脸颊上流了下来。当他看到队伍中的李老师时,他嘴角微微动了一下,欲言又止,站起来,向李老师深深一躬。
人群中,白玉躲着熟人的目光,一边寻找着车上的高轶群,一边擦着眼角上的泪水。她是在前一天晚上,在舅舅家,听到乡里的有线广播,公布市首批下乡知识青年名单时,才知道高轶群也在其列。今天她起个大早,徒步走了三十多里路,回到市里。她不敢去学校,又没有勇气去高轶群家,只得到街心广场,找到一个最佳位置,等待下乡车的经过。她终于在第三辆车上,找到了高轶群。她想喊,但是骨鲠在喉,想吐吐不出,想咽咽不下。
当高轶群看到白玉时,他急忙转过脸,痛苦地抹了一下脸上的泪水。白玉哭了,哭得很伤心。
大卡车开出了市区,迎着灿烂的朝阳,在宽阔的公路上行驶着。高轶群突然狂笑起来:“哈哈哈!我这个狗熊,竟然被当成英雄欢送。真是天大的笑话!”
卷二、不堪回首的劫难、
第八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高轶群被分配到靠山乡穷棒子屯。靠山乡因地理环境差,交通闭塞,是典型的穷乡僻壤。全乡零零落落地有十三个屯。大一点的屯有百来户人家;小一点的只有十来户。屯与屯多半是隔山不相望,隔水没有桥。
从这屯到那屯,走起盘山路来,也得大半天。穷棒子屯是靠山乡的最穷的屯,解放前这里是土匪出没之地,住户穷得很,光棍很多。解放后,村民生活虽然有了好转,但因自然条件太差,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所以没有摘掉“穷棒子”的帽子。
高轶群他们这户共有十二人,八名男生,四名女生,全是共青团员。但是高中生只有高轶群他自己,其他十一人都是当年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高轶群比他们年龄大,所以大家自然推举他当户长。在户里,高轶群事事处处都有老大哥的样子。
刚来时,屯里无闲房,生产队把碾房倒了出来,让他们住。从来没干过泥瓦活的高轶群,俨然是个“大工匠”,带领同学脱坯,在个筒子屋砌了两堵墙,隔成三个屋。东屋搭了个对面炕住八名男生,西屋搭一铺炕,住四名女生。中屋是厨房,搭了两个大锅台。虽然条件差点,但是大家热情很高,整天热热闹闹的,也真像个家的样子。
高轶群每天第一个起床,先把水缸挑满,再把院子扫好,把饭做在锅里,然后叫醒同学们。
在地里,他总是干在前,歇在后。然而他却很少说话,他只想尽到大哥和户长的义务,而不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他不愿意和任何人交谈,因为他心灵里的创伤实在太重了。
高轶群的确是个铁打的硬汉。秋天收割时,他不会用镰刀,两手磨起了一个个大血泡,一破就是连血帯水黏黏糊糊粘了一镰刀把。可是他不哼不哈地,头不抬腰不直,一直割下去。
挑豆子时,他总是把豆綑捆得又大又实。挑起来看不到人。山路不好走,穿胶鞋太滑,他索性赤着脚山上山下地跑。
冬天到了,山风卷着冒烟雪,封住了山间小路。他经常一个人悄悄地爬山去捡树枝,挑回来当柴烧。有时掉到雪窝里一半会儿拔不出腿。有的地方大雪齐腰身深,经常回来把手腿都冻僵了。
屋里太冷,他就带头把包行李的塑料布钉在窗户上挡风。晚上他一个人偷偷起来,点着两口大锅烧开水,把炕烧得热乎乎的。
他的心扉视乎是永远关闭的。唯独能表露情感的一是给妈妈写信,二是从不间断地写日记。
他的性格,他的脾气,大家都摸不透。有几个心细的男同学,多次想和他好好聊聊,但都被他三言两语顶回去了。
高轶群默不作声,目光呆滞,心不在焉。
李老师说:“听说这次要求下乡的,咱校初高中共有十二人,是到条件最艰苦的靠山乡。我是在那长大的,穷得很。你应该有个思想准备。”高轶群气哼哼地说:“苦,我不怕。累,我也不怕。我只求尽快离开这里,我寻找的是清静。”
李老师劝了很久,最后说:“轶群,你本来是个上进心很强的高智商的好学生,可是现在为什么这么消沉?”高轶群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突然扑到李老师的身上,失声痛哭起来。他无限悲痛地哀求着:“老师,您别逼我了,我是永远也不能告诉你们的。”
高妈妈抽泣起来,李老师沉思不解。
“十一”过后,该市首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披红戴花,坐在十几辆大卡车上,受到全市人民的夹道欢送。宽宽的马路两旁,人山人海。到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卡车披红挂绿,在人流中缓缓驶过。送行的家长跟着车在跑。
车上带着大红花的男女学生,有的兴奋、有的激动、有的苦笑、有的流泪……
高轶群像一尊木雕,脸上没有一点表情。当他看到母亲从人群中跑出来的时候,他慢慢地挥挥手,泪从脸颊上流了下来。当他看到队伍中的李老师时,他嘴角微微动了一下,欲言又止,站起来,向李老师深深一躬。
人群中,白玉躲着熟人的目光,一边寻找着车上的高轶群,一边擦着眼角上的泪水。她是在前一天晚上,在舅舅家,听到乡里的有线广播,公布市首批下乡知识青年名单时,才知道高轶群也在其列。今天她起个大早,徒步走了三十多里路,回到市里。她不敢去学校,又没有勇气去高轶群家,只得到街心广场,找到一个最佳位置,等待下乡车的经过。她终于在第三辆车上,找到了高轶群。她想喊,但是骨鲠在喉,想吐吐不出,想咽咽不下。
当高轶群看到白玉时,他急忙转过脸,痛苦地抹了一下脸上的泪水。白玉哭了,哭得很伤心。
大卡车开出了市区,迎着灿烂的朝阳,在宽阔的公路上行驶着。高轶群突然狂笑起来:“哈哈哈!我这个狗熊,竟然被当成英雄欢送。真是天大的笑话!”
卷二、不堪回首的劫难、
第八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高轶群被分配到靠山乡穷棒子屯。靠山乡因地理环境差,交通闭塞,是典型的穷乡僻壤。全乡零零落落地有十三个屯。大一点的屯有百来户人家;小一点的只有十来户。屯与屯多半是隔山不相望,隔水没有桥。
从这屯到那屯,走起盘山路来,也得大半天。穷棒子屯是靠山乡的最穷的屯,解放前这里是土匪出没之地,住户穷得很,光棍很多。解放后,村民生活虽然有了好转,但因自然条件太差,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所以没有摘掉“穷棒子”的帽子。
高轶群他们这户共有十二人,八名男生,四名女生,全是共青团员。但是高中生只有高轶群他自己,其他十一人都是当年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高轶群比他们年龄大,所以大家自然推举他当户长。在户里,高轶群事事处处都有老大哥的样子。
刚来时,屯里无闲房,生产队把碾房倒了出来,让他们住。从来没干过泥瓦活的高轶群,俨然是个“大工匠”,带领同学脱坯,在个筒子屋砌了两堵墙,隔成三个屋。东屋搭了个对面炕住八名男生,西屋搭一铺炕,住四名女生。中屋是厨房,搭了两个大锅台。虽然条件差点,但是大家热情很高,整天热热闹闹的,也真像个家的样子。
高轶群每天第一个起床,先把水缸挑满,再把院子扫好,把饭做在锅里,然后叫醒同学们。
在地里,他总是干在前,歇在后。然而他却很少说话,他只想尽到大哥和户长的义务,而不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他不愿意和任何人交谈,因为他心灵里的创伤实在太重了。
高轶群的确是个铁打的硬汉。秋天收割时,他不会用镰刀,两手磨起了一个个大血泡,一破就是连血帯水黏黏糊糊粘了一镰刀把。可是他不哼不哈地,头不抬腰不直,一直割下去。
挑豆子时,他总是把豆綑捆得又大又实。挑起来看不到人。山路不好走,穿胶鞋太滑,他索性赤着脚山上山下地跑。
冬天到了,山风卷着冒烟雪,封住了山间小路。他经常一个人悄悄地爬山去捡树枝,挑回来当柴烧。有时掉到雪窝里一半会儿拔不出腿。有的地方大雪齐腰身深,经常回来把手腿都冻僵了。
屋里太冷,他就带头把包行李的塑料布钉在窗户上挡风。晚上他一个人偷偷起来,点着两口大锅烧开水,把炕烧得热乎乎的。
他的心扉视乎是永远关闭的。唯独能表露情感的一是给妈妈写信,二是从不间断地写日记。
他的性格,他的脾气,大家都摸不透。有几个心细的男同学,多次想和他好好聊聊,但都被他三言两语顶回去了。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