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41198
成片时长:每集约66分钟
阅读:9747
发表:2016/8/1
47集 主旋律,古装 电视剧剧本
《双箭传奇》第1-2集
1-2
3-4
…
47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一行人也成为一道风景,不少百姓驻足观看,幼童们大多第一次来到这新地方,有的不免东张西望,天佑在广州见过世面,他基本上是规规矩矩的走着。
远处,他们看到了西式建筑,也看到了中式的热闹的街面,不少人来人往,穿着也还整齐体面,街两旁多是二层楼,底层店铺,上层住人。拐了几次弯他们到了一条僻静的石板路上,看到那块大牌子:上海大清留洋幼童肄业局。
就在容大人、刘大人下轿,站在门口看着幼童们整理了一下队伍正准备进入肄业局大门的时候,马路对面忽然听见有个女人大声哭喊:“铁柱娃,往后爹娘就看不到你啦!你要听容大人的话,到了那边好生学,千万要平安回来啊……”
大家都惊诧的看过去,原来是一对中年夫妇,女的在哭喊,要跑过来,男的在拼命拉住她阻栏他,撕扯着。幼童队伍中有一个小孩可能就是铁柱,只见他看到自己的父母在哭喊自己,顿时也十分激动,嘴里喊着:“爹,娘,孩儿在这呢。”一边说着一边也要往街对面跑,被已经走过来的杂役拉住,铁柱着急的跺着脚然后突然跪下了,一边给父母磕头一边哭喊:“爹娘放心,我会好好学,我会平安回来的,你们多保重……”
街那边他娘依然哭嚷:“铁柱,我和你爹等着你,你要好好的活着回来……”
容大人看看那对哭喊的夫妇,看看孩子,想到自己飘洋过海离家的时候,父母不也是这样痛苦难舍吗?理解和同情指使着他走过去,向夫妇俩拱手作揖道:“好乡亲,我知道你们不放心,惦记着孩子,我们会尽全力照看好你们的孩子,所有的孩子的。”
那位妇女看见穿戴着官服官帽的官员向自己行礼,也慌不跌的停住了哭泣,夫妇俩连忙磕头还礼,女人嘴上道:“大人,小人一时心急,多有冒犯,请不要怪罪。”
那男人是见过容大人的,是自己带着铁柱报的名,所以他连忙道:“容大人,孩他娘是舍不得,一时情急,还请容大人不要怪罪。”
容鸿见铁柱的父母其实很识大体,欣慰的微笑道:“快起来!将心比心,当父母的都会这样,你们放心的回去吧,孩子会平安回来的。”
铁柱他爹拉扯妻子站起来,连连作揖致谢,当娘的还是望着对街的儿子,伸出手似乎想够上,铁柱也伸手招呼父母。最终夫妇俩还是千恩万谢、牵肠挂肚的慢慢离去了。
容鸿,刘大人回头看着这25个幼童,有的眼睛里已经含着泪水了,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24 上海 大清幼童留洋肄业局 白 内
肄业局会议房内陈设简单,迎面墙壁挂有一幅山水画,两侧两幅字帖。屋角摆放了一盆盆景。主位坐着一位看去五十多岁的四品大员,身着长袍马褂,官帽上一颗青色宝珠又大又亮,方脸,五缕胡须十分整齐,目光既威严又夹着柔和。左手侧面坐着五品容大人,右手侧面坐着六品刘大人。往下两侧分别站着几位中、西文教习,办事总管和几位厨师裁缝及杂役。
这位四品大员就是陈南斌大人,太学生和进士出身,长期在翰林院和刑部供职,是位饱学之士,儒学大家。如今受曾果凡赏识,被任命为留美肄业局正监督,深感责任重大。
陈大人看了看大家,然后看着下首站立的一位,脸上浮现出一点微笑道:“汤总管,今天晚饭菜中有肉吗?”大家没有想到肄业局开的第一次会议正监督陈大人的第一句话竟然问起伙食,心中一惊但随即感到一丝温暖。
汤总管三十多岁,不胖,他连忙躬身作答:“回大人,小人已经准备了肉菜,有五花扣肉和红烧肉两种。”
“哦,如此甚好。”陈大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顺手捋了捋胡须道:“幼童们初到,大多从香港而来,乘船十数日饮食失调,定要调整好饮食。他们不熟悉这里,更不熟悉花旗国,到达彼处将生活学习十五年,我们要为朝廷、为他们的父母负责,为这些孩子们负责,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千万不敢掉以轻心啊!”
汤总管忙回答:“大人所言极是,在下谨记了。”
其余人也抱拳道:“谨记大人教诲。”
陈大人连说两个“好,好!”然后回顾左右,最后目光落在校长刘翰清脸上:“明日第一堂课刘大人准备好了吗?”
刘大人抱拳拱手回道:“大人,下官已准备停当,明日大人可亲临课堂?”
“会去的。”陈大人微笑着回答。然后看着容鸿道:“容大人为招生事辛苦了!近日你要多休息。”
容鸿也抱拳拱手回道:“谢大人关心,下官不碍事。三十名幼童中二十五名来自广东,三名江苏,一名福建,一名山东已全部到齐,在下心中十分宽慰。”
陈南斌也宽慰的笑道:“是啊,起步走好甚为关键。”
容鸿抱拳对刘翰清笑道:“不知刘大人明日第一课是否学习西文?幼童中只有极少人接触过西文,他们只能从零开始。”
刘翰清也笑答:“容大人,在下以为还有更重要的第一课呢。”
“那是中文?”容鸿试探着问,但刘翰清笑笑没有作答。
陈南斌也微笑道:“刘校长在卖关子呢,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5 肄业局大课堂 白 内
肄业局的大课堂里每两名幼童用一张长条桌子,十五张桌子整齐排列,幼童们挺直了腰板精神抖擞的坐着等待校长进来,稚嫩的小脸上满是期盼,他们不知道第一堂课讲什么。
门开了,容大人和刘大人进来了,幼童连忙离座,跪下磕头,齐声高呼:“大人好!”
容鸿伸手微笑道:“各位学童请起来。”然后伸手示意刘大人站在主讲位置,刘大人略一谦让就站在中间,幼童都盯着这位校长,竖起耳朵听第一堂课。
刘大人半晌也没有说话,他的眼睛一个个的看着每一个学生,长时间的沉默让幼童们都感到了紧张,也感到疑问,不知校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最后他的目光落在那个叫铁柱的学生脸上,刘大人终于说话了:“各位学童,我还没有点名,还不认识大家,但是昨天我已经知道你小名叫铁柱,是吗?”
那个叫铁柱的幼童站了起来,腼腆的回答:“是的,大人。”
刘大人继续问他:“昨天在大门口你给你父母磕了好几个响头,是吗?”
这是大家都看到的,铁柱心里想道,难道是我犯错了吗?铁柱嗫嚅的回答:“是的,大人。”
刘大人好像抓住不放,但是温和的继续问:“你为什么给他们磕头呢?”
铁柱轻声慢慢的回答:“因为他们生我养我,我怕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是有恩于你,是吗?”刘大人继续问。
“是的,大人。”铁柱依然低头轻声回答。
“那我问问你。”刘大人仍然和蔼的问道:“你知道今天你能来到这里,以后还能到花旗国学习十五年,还有谁有恩于你?”
……停顿,铁柱显得茫然,不知如何回答。刘大人又看看大家,转而向大家问道:“谁来说说自己,能留洋花旗国感恩谁?”。他微笑的鼓励的目光看着幼童们,幼童们不再紧张了,脸上开始有生动的表情。他看到一个幼童好像跃跃欲试,于是对他说:“你来说说好吗?”
那个幼童应声站了起来,脆声说:“我感恩我的哥哥嫂子,是他们把我一手带大的,是他们给我报的名。”
“哦,好,别的童生也说说,谁想说举手。”刘大人继续鼓动大家。
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是农村出来的,平时在家除了读些私塾,都是爬树摘果,下河摸鱼,玩的会疯了的,让说自己很清楚的事情,怎么会不说呢?他们不再腼腆,不再紧张,有不少人都举起了手。
一个站起来道:“是我爷爷给我报的名,他告诉我到了西洋国能见大世面,将来能有出息,我好感恩我爷爷。”
另一位站起来道:“我也感恩我爹娘,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我也不会坐在这。”
刘大人看到许多孩子都举手了,他发现有一位圆脸,皮肤细白的幼童坐在那没有举手,目光却十分专注,好像一直在倾听着,刘大人走到他的身旁,俯身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你要感恩谁呢?”
刘大人问的学生正是詹天佑,天佑站起来的一瞬间稍微有点腼腆,但马上就消失了,他清晰的说道:“回大人,我叫詹天佑,我感恩于父母,同时还感恩谭伯伯,是他给我们家带来了消息,是他说服了我的父母让我去报名……”他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说完就坐下了,似乎是话犹未尽。刘大人看出来了,鼓励道:“詹天佑,你好像话没有说完?”
天佑在刘大人的鼓励下慢慢的继续道:“我还想感恩朝廷和各位大人们,要不然我还在乡下帮助父亲卖菜呢……”
天佑的话一出,大家立刻全都盯着他看,容大人和刘大人也都吃惊的看着他,现出赞赏的神态,幼童们没有发现已经站在教室最后面的陈大人也露出了微笑,都没想到这个才十二岁的乡下孩童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这正是刘大人期望的,终于有一个孩子说出来了,这就是他第一堂课的中心思想,他一定要趁热打铁,于是他马上以轻松赞扬的口吻道:“大家想想,詹天佑说的对不对呢?”
不少孩子都道:“对啊!”“好对哦!”孩子们脸上有了笑容,课堂里的气氛活耀了起来。
刘大人马上道:“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十八年前,一位二十六岁的青年,他是我国第一位留洋美国并成为著名耶鲁大学的毕业生,他毕业前就想好了两件事,第一件是一定要回国报效国家,第二件是决心使中国的下一辈人享受与他同样的教育,使中国得以复兴,变成一个开明、富强的国家。回国以后啊,他想靠个人的力量,办教育要筹集资金,为此他做过秘书,当过翻译,经销过茶叶,访问游说过太平军,但都没有实现目的。
在成为江苏巡抚丁日常大人的幕僚之后,又用三年的时间,在丁大人的鼎力支持下,终于由具有极大声望的曾果凡总督联名李宏彰总督上奏朝廷批准了大人们策划的教育计划。曾大人知道应当通过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直接到西方各国学习技艺,方可图自强,御外侮,洗刷民族耻辱,振兴国家。曾大人在朝廷还没有恩准时,已经在谋划如何实现教育计划,已经准备举荐陈南斌大人和容鸿大人做留洋肄业局的正副监督了。”
刘大人看看大家,一边走动一边继续说:“这些年朝廷每年要被迫给各列强国赔款,平定太平军的战争也结束不久,国家正需要休养生息,可是为了大家留洋学习,我们一年要耗用六万两银子,十五年是九十万两啊,国家每年要拿出这一大笔钱也是很不容易的,可是奏报很快得到太后、皇上的恩准,太后和皇上更希望通过你们实现富国强兵啊!”
说到这,刘大人望着各位学童,看见他们都专注的瞪着黑亮的眼睛看着自己,他越说越动情,语调越来越深沉,他边踱步边悲怆的道:“令人悲伤的是,曾大人数月前突然重病缠身,当他知道自己在世之日不多时,特意让我从上海去到南京,来到他的病榻前,曾经叱咤中国风云的大人物此时已经是十分衰弱的老人,他慢慢伸出无力的手拉着我说道:‘我最不放心的是幼童留洋肄业之事,一是他们能否学成归国,忠心报效国家,报效皇上?二是朝野皆有阻力,此事计划长达十五年,能否善始善终?我是看不到了,你们都要竭尽全力,精忠报国啊……’”
说到这,刘大人已经不能自持,他手背贴着眼睛,明显感觉到他已感极而泣。沉默,死一般的沉寂,幼童们不由自主的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甚至用衣袖或手背擦拭眼睛,天佑坐得笔直,大眼睛里满含着泪水,任泪珠往下滴淌,他没有擦。
过了一会,刘大人继续道:“各位学童,曾大人力保诸位能官派留洋万里,今日初步实现了他的夙愿,可是他竟然就此溘然长逝,他没能亲眼看到你们这一粒粒小小的果实,可是他的心是为了国家,为了你们,因此,你们除了应当感恩父兄,更应当感恩朝廷,应当感恩为实现你们留洋肄业计划而费尽心机的曾大人,李大人和奔波二十余年的容大人啊……”当他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幼童们的目光齐集在容大人身上,不约而同的鼓掌。
刘大人继续道:“还有一位比你们父兄大得多的老人,他要背负着朝廷的使命,要带领你们这三十位幼童,和你们一起经历海上风浪的颠簸,要在美国教导、陪伴你们,他肩上是朝廷和你们父兄的重托和无限期望,是你们今后十多年的依靠,他承担着多重大的责任啊!他就是站在你们身后的肄业局正监督陈南斌大人。”
幼童们回身第一次看到了身着四品官服手捋胡须微笑看着他们的陈大人,一起都站起来,向陈大人磕头:“陈大人好!”
陈大人忙欠身伸出双手:“免礼,请起来吧。”
26 肄业局走廊 白 内
陈大人和荣、刘两位大人一同走过,陈大人面露笑容对刘大人道:“刘大人第一课上的甚为重要,西人不是有个感恩节吗?我们也要让幼童知道感恩朝廷啊!”
刘大人回道:“大人所言极是,下官从码头接容大人和幼童回来的一路上,看到不少幼童东张西望,彼此说笑,在下担心他们只以为是父兄送去留洋,不知道是朝廷和各位大人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来的,不知珍惜,不知将来回国报效国家啊。”
陈大人侧头问:“容大人,你看呢?”
容大人也连连点头道:“二位大人所言正是朝廷的本意,下官也如此以为。”
27 肄业局的一天 晨 外//内
清晨,校工摇动着铜手铃,叮咛叮咛的声音在院子里回响着。
大寝室内,对面两溜长板铺,幼童们急忙坐起穿衣下地,拿起自己的木脸盆匆忙跑出去。
院子里,大家分别在两个大缸里舀水,洗脸盆都放在一个长木槽里,大家稀里哗啦的洗着,稍微有点挤,能听到:“嗨,你慢点,胳臂撞着我啦。”“慢点,你的水都弄到我头上啦。”
有的幼童在刷牙,一个幼童不太会,看旁边的同伴,旁边的幼童告诉他:“拿着牙刷蘸点牙粉,就在嘴里上下左右刷牙就行了。诺,你看。”说着牙刷在自己嘴里快速来回刷动着,那个幼童看着照着刷也就会了。
幼童们排队鱼贯进入课堂,前方正中央有一张案桌,桌上供着“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和“天地君亲师”两个牌位,幼童列队向两个牌位跪拜,然后起立向陈大人、容大人、刘大人及中、西文教习跪拜,再回到自己座位上。
刘大人:“我们上午学习汉文,从学习背诵先皇康熙流传下的官私学堂必须熟诵的《圣谕广训》开始,此训不但是幼童也是所有官民的信条,故必须熟记。下午学习英语,由英语教习讲授。现在跟我诵读: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穆和乡党以息争讼
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
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弥盗贼
解讎忿以重身命”
朗朗的读诵声飞出学堂,惊飞了院子里树上的小鸟。
28肄业局外的小路 晨 外
一人多高的肄业局墙外是条小路,迎着太阳走过来几名做工的人,穿着布褂子,系着布腰带,有的扛根扁担,扁担山上挂着一捆麻绳。
走到院墙外远远就听到从院子里传出了稚嫩的声音,越走近声音越大,先生先念(在教英文字母和单词),孩子们齐声学读。
做工者听不懂,他们很奇怪,驻足细听,甲道:“说什么呢?一点听不懂?”
乙道:“老王,你走南闯北,听的懂吗?”
老王摇摇头:“听不出来,这是哪里的方言土语?”
年轻人丙道:“你们不晓得吧?这里是留洋肄业局,孩子们在学红毛话呢。”
老王为自己解围:“哦,是红毛话啊?怪不得我听不懂呢!”
甲笑道:“不懂就不懂,还‘怪不得’,哈哈哈……”
那个老王锤了他一拳:“你这个家伙!”
乙道:“有意思,肄业局真的办起来了,朝廷还真下功夫了。”
丙:“当初你死活不肯让你那宝贝儿子报名,现在后悔了吧?”
乙:“谁后悔啦?十五年以后他们会怎样还真难说呢。”
老王叹口气道:“咳,但愿菩萨保佑这些孩子能成正果啊。”
29 薛府花园 白 外
杜来急匆匆进了花园向抖空竹的宝丰笑着脸报告:“少爷,少爷,有消息了!”
宝丰一边抖着空竹一边问:“有什么消息了?你说话不能麻利点?”
杜来连忙赔笑道:“小的总记不住,该死,就是你吩咐我寻找下落的那个……”
宝丰此时才停住手,似乎想起来了,急忙把手上的两根杆往地下一扔,丢下几个一块玩的仆人就走,杜来紧跟身后,走到无人处宝丰满怀希望的问道:“你快说,什么情况?”
杜来美滋滋的:“小的天天到河边远远的躲在那等着,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就是看不见那个妇人再带着孩子来……”
宝丰不耐烦的打断道:“怎么那么啰嗦?就说怎么等到了。”
杜来连忙笑道:“是,是,小的今天又等了一上午,快到晌午小的正准备走了,忽然,发现那个妇人带着儿子来到河边,在那里洗衣服,然后又给儿子洗澡。这么多天人家上午为什么不来?我想就是为了躲咱们。”
宝丰真急了,一手抓住杜来的衣领:“别废话好不好?后来呢?”
杜来连忙摆手道:“少爷饶命,小的接着说。”少爷这才放开手。
杜来整理了一下衣服才说道:“妇人给那孩子穿戴好才慢慢的往回走,我就远远的跟着,还真不远,就在一个村子里。我把马拴在村头,悄悄的跟进去,那娘俩拐了几个弯才到了一个院子前,那妇人拍拍门,喊了一声:‘花,开门’。那个小男孩也喊:‘姐姐,开门。’不一会,那个女孩跑出来说:‘娘,回来啦’,打开门,他们就进屋了。”
宝丰好像没听够的问:“完啦?”
杜来邀功的:“完啦,然后我回到村头,骑上马就奔回来向少爷你禀告啦,饭还没吃一口呢。”
宝丰没听他说没吃饭,而是在想,然后突然问道:“我问你,如果再去你能认识她家吗?你不是说拐了好几个弯吗?”
杜来有些自鸣得意的道:“少爷,你没看我是谁栽培出来的。我身上带着白灰粉呢,我撒了些在她那个胡同口墙根,那还能跑得了吗?嘻嘻。”
宝丰高兴的拍了他一下:“算你聪明,来,给你。”说着从身上解下一块小玉递给杜来:“算奖赏你的。”
杜来接过连忙跪下磕头:“小的谢谢少爷。”
宝丰拉长了声音道:“起来吧,下面……” 他背过身在石子铺的小径上走着,杜来跟在身后。
一会,宝丰猛回身对杜来道:“你去准备两套适合咱俩穿的粗布衣衫,明日午后你跟我去看看……看能否等到那个小妞出来。”
杜来不解道:“少爷,你怎么能穿粗布衣衫?你这套不行吗?”
远处,他们看到了西式建筑,也看到了中式的热闹的街面,不少人来人往,穿着也还整齐体面,街两旁多是二层楼,底层店铺,上层住人。拐了几次弯他们到了一条僻静的石板路上,看到那块大牌子:上海大清留洋幼童肄业局。
就在容大人、刘大人下轿,站在门口看着幼童们整理了一下队伍正准备进入肄业局大门的时候,马路对面忽然听见有个女人大声哭喊:“铁柱娃,往后爹娘就看不到你啦!你要听容大人的话,到了那边好生学,千万要平安回来啊……”
大家都惊诧的看过去,原来是一对中年夫妇,女的在哭喊,要跑过来,男的在拼命拉住她阻栏他,撕扯着。幼童队伍中有一个小孩可能就是铁柱,只见他看到自己的父母在哭喊自己,顿时也十分激动,嘴里喊着:“爹,娘,孩儿在这呢。”一边说着一边也要往街对面跑,被已经走过来的杂役拉住,铁柱着急的跺着脚然后突然跪下了,一边给父母磕头一边哭喊:“爹娘放心,我会好好学,我会平安回来的,你们多保重……”
街那边他娘依然哭嚷:“铁柱,我和你爹等着你,你要好好的活着回来……”
容大人看看那对哭喊的夫妇,看看孩子,想到自己飘洋过海离家的时候,父母不也是这样痛苦难舍吗?理解和同情指使着他走过去,向夫妇俩拱手作揖道:“好乡亲,我知道你们不放心,惦记着孩子,我们会尽全力照看好你们的孩子,所有的孩子的。”
那位妇女看见穿戴着官服官帽的官员向自己行礼,也慌不跌的停住了哭泣,夫妇俩连忙磕头还礼,女人嘴上道:“大人,小人一时心急,多有冒犯,请不要怪罪。”
那男人是见过容大人的,是自己带着铁柱报的名,所以他连忙道:“容大人,孩他娘是舍不得,一时情急,还请容大人不要怪罪。”
容鸿见铁柱的父母其实很识大体,欣慰的微笑道:“快起来!将心比心,当父母的都会这样,你们放心的回去吧,孩子会平安回来的。”
铁柱他爹拉扯妻子站起来,连连作揖致谢,当娘的还是望着对街的儿子,伸出手似乎想够上,铁柱也伸手招呼父母。最终夫妇俩还是千恩万谢、牵肠挂肚的慢慢离去了。
容鸿,刘大人回头看着这25个幼童,有的眼睛里已经含着泪水了,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24 上海 大清幼童留洋肄业局 白 内
肄业局会议房内陈设简单,迎面墙壁挂有一幅山水画,两侧两幅字帖。屋角摆放了一盆盆景。主位坐着一位看去五十多岁的四品大员,身着长袍马褂,官帽上一颗青色宝珠又大又亮,方脸,五缕胡须十分整齐,目光既威严又夹着柔和。左手侧面坐着五品容大人,右手侧面坐着六品刘大人。往下两侧分别站着几位中、西文教习,办事总管和几位厨师裁缝及杂役。
这位四品大员就是陈南斌大人,太学生和进士出身,长期在翰林院和刑部供职,是位饱学之士,儒学大家。如今受曾果凡赏识,被任命为留美肄业局正监督,深感责任重大。
陈大人看了看大家,然后看着下首站立的一位,脸上浮现出一点微笑道:“汤总管,今天晚饭菜中有肉吗?”大家没有想到肄业局开的第一次会议正监督陈大人的第一句话竟然问起伙食,心中一惊但随即感到一丝温暖。
汤总管三十多岁,不胖,他连忙躬身作答:“回大人,小人已经准备了肉菜,有五花扣肉和红烧肉两种。”
“哦,如此甚好。”陈大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顺手捋了捋胡须道:“幼童们初到,大多从香港而来,乘船十数日饮食失调,定要调整好饮食。他们不熟悉这里,更不熟悉花旗国,到达彼处将生活学习十五年,我们要为朝廷、为他们的父母负责,为这些孩子们负责,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千万不敢掉以轻心啊!”
汤总管忙回答:“大人所言极是,在下谨记了。”
其余人也抱拳道:“谨记大人教诲。”
陈大人连说两个“好,好!”然后回顾左右,最后目光落在校长刘翰清脸上:“明日第一堂课刘大人准备好了吗?”
刘大人抱拳拱手回道:“大人,下官已准备停当,明日大人可亲临课堂?”
“会去的。”陈大人微笑着回答。然后看着容鸿道:“容大人为招生事辛苦了!近日你要多休息。”
容鸿也抱拳拱手回道:“谢大人关心,下官不碍事。三十名幼童中二十五名来自广东,三名江苏,一名福建,一名山东已全部到齐,在下心中十分宽慰。”
陈南斌也宽慰的笑道:“是啊,起步走好甚为关键。”
容鸿抱拳对刘翰清笑道:“不知刘大人明日第一课是否学习西文?幼童中只有极少人接触过西文,他们只能从零开始。”
刘翰清也笑答:“容大人,在下以为还有更重要的第一课呢。”
“那是中文?”容鸿试探着问,但刘翰清笑笑没有作答。
陈南斌也微笑道:“刘校长在卖关子呢,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5 肄业局大课堂 白 内
肄业局的大课堂里每两名幼童用一张长条桌子,十五张桌子整齐排列,幼童们挺直了腰板精神抖擞的坐着等待校长进来,稚嫩的小脸上满是期盼,他们不知道第一堂课讲什么。
门开了,容大人和刘大人进来了,幼童连忙离座,跪下磕头,齐声高呼:“大人好!”
容鸿伸手微笑道:“各位学童请起来。”然后伸手示意刘大人站在主讲位置,刘大人略一谦让就站在中间,幼童都盯着这位校长,竖起耳朵听第一堂课。
刘大人半晌也没有说话,他的眼睛一个个的看着每一个学生,长时间的沉默让幼童们都感到了紧张,也感到疑问,不知校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最后他的目光落在那个叫铁柱的学生脸上,刘大人终于说话了:“各位学童,我还没有点名,还不认识大家,但是昨天我已经知道你小名叫铁柱,是吗?”
那个叫铁柱的幼童站了起来,腼腆的回答:“是的,大人。”
刘大人继续问他:“昨天在大门口你给你父母磕了好几个响头,是吗?”
这是大家都看到的,铁柱心里想道,难道是我犯错了吗?铁柱嗫嚅的回答:“是的,大人。”
刘大人好像抓住不放,但是温和的继续问:“你为什么给他们磕头呢?”
铁柱轻声慢慢的回答:“因为他们生我养我,我怕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是有恩于你,是吗?”刘大人继续问。
“是的,大人。”铁柱依然低头轻声回答。
“那我问问你。”刘大人仍然和蔼的问道:“你知道今天你能来到这里,以后还能到花旗国学习十五年,还有谁有恩于你?”
……停顿,铁柱显得茫然,不知如何回答。刘大人又看看大家,转而向大家问道:“谁来说说自己,能留洋花旗国感恩谁?”。他微笑的鼓励的目光看着幼童们,幼童们不再紧张了,脸上开始有生动的表情。他看到一个幼童好像跃跃欲试,于是对他说:“你来说说好吗?”
那个幼童应声站了起来,脆声说:“我感恩我的哥哥嫂子,是他们把我一手带大的,是他们给我报的名。”
“哦,好,别的童生也说说,谁想说举手。”刘大人继续鼓动大家。
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是农村出来的,平时在家除了读些私塾,都是爬树摘果,下河摸鱼,玩的会疯了的,让说自己很清楚的事情,怎么会不说呢?他们不再腼腆,不再紧张,有不少人都举起了手。
一个站起来道:“是我爷爷给我报的名,他告诉我到了西洋国能见大世面,将来能有出息,我好感恩我爷爷。”
另一位站起来道:“我也感恩我爹娘,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我也不会坐在这。”
刘大人看到许多孩子都举手了,他发现有一位圆脸,皮肤细白的幼童坐在那没有举手,目光却十分专注,好像一直在倾听着,刘大人走到他的身旁,俯身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你要感恩谁呢?”
刘大人问的学生正是詹天佑,天佑站起来的一瞬间稍微有点腼腆,但马上就消失了,他清晰的说道:“回大人,我叫詹天佑,我感恩于父母,同时还感恩谭伯伯,是他给我们家带来了消息,是他说服了我的父母让我去报名……”他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说完就坐下了,似乎是话犹未尽。刘大人看出来了,鼓励道:“詹天佑,你好像话没有说完?”
天佑在刘大人的鼓励下慢慢的继续道:“我还想感恩朝廷和各位大人们,要不然我还在乡下帮助父亲卖菜呢……”
天佑的话一出,大家立刻全都盯着他看,容大人和刘大人也都吃惊的看着他,现出赞赏的神态,幼童们没有发现已经站在教室最后面的陈大人也露出了微笑,都没想到这个才十二岁的乡下孩童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这正是刘大人期望的,终于有一个孩子说出来了,这就是他第一堂课的中心思想,他一定要趁热打铁,于是他马上以轻松赞扬的口吻道:“大家想想,詹天佑说的对不对呢?”
不少孩子都道:“对啊!”“好对哦!”孩子们脸上有了笑容,课堂里的气氛活耀了起来。
刘大人马上道:“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十八年前,一位二十六岁的青年,他是我国第一位留洋美国并成为著名耶鲁大学的毕业生,他毕业前就想好了两件事,第一件是一定要回国报效国家,第二件是决心使中国的下一辈人享受与他同样的教育,使中国得以复兴,变成一个开明、富强的国家。回国以后啊,他想靠个人的力量,办教育要筹集资金,为此他做过秘书,当过翻译,经销过茶叶,访问游说过太平军,但都没有实现目的。
在成为江苏巡抚丁日常大人的幕僚之后,又用三年的时间,在丁大人的鼎力支持下,终于由具有极大声望的曾果凡总督联名李宏彰总督上奏朝廷批准了大人们策划的教育计划。曾大人知道应当通过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直接到西方各国学习技艺,方可图自强,御外侮,洗刷民族耻辱,振兴国家。曾大人在朝廷还没有恩准时,已经在谋划如何实现教育计划,已经准备举荐陈南斌大人和容鸿大人做留洋肄业局的正副监督了。”
刘大人看看大家,一边走动一边继续说:“这些年朝廷每年要被迫给各列强国赔款,平定太平军的战争也结束不久,国家正需要休养生息,可是为了大家留洋学习,我们一年要耗用六万两银子,十五年是九十万两啊,国家每年要拿出这一大笔钱也是很不容易的,可是奏报很快得到太后、皇上的恩准,太后和皇上更希望通过你们实现富国强兵啊!”
说到这,刘大人望着各位学童,看见他们都专注的瞪着黑亮的眼睛看着自己,他越说越动情,语调越来越深沉,他边踱步边悲怆的道:“令人悲伤的是,曾大人数月前突然重病缠身,当他知道自己在世之日不多时,特意让我从上海去到南京,来到他的病榻前,曾经叱咤中国风云的大人物此时已经是十分衰弱的老人,他慢慢伸出无力的手拉着我说道:‘我最不放心的是幼童留洋肄业之事,一是他们能否学成归国,忠心报效国家,报效皇上?二是朝野皆有阻力,此事计划长达十五年,能否善始善终?我是看不到了,你们都要竭尽全力,精忠报国啊……’”
说到这,刘大人已经不能自持,他手背贴着眼睛,明显感觉到他已感极而泣。沉默,死一般的沉寂,幼童们不由自主的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甚至用衣袖或手背擦拭眼睛,天佑坐得笔直,大眼睛里满含着泪水,任泪珠往下滴淌,他没有擦。
过了一会,刘大人继续道:“各位学童,曾大人力保诸位能官派留洋万里,今日初步实现了他的夙愿,可是他竟然就此溘然长逝,他没能亲眼看到你们这一粒粒小小的果实,可是他的心是为了国家,为了你们,因此,你们除了应当感恩父兄,更应当感恩朝廷,应当感恩为实现你们留洋肄业计划而费尽心机的曾大人,李大人和奔波二十余年的容大人啊……”当他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幼童们的目光齐集在容大人身上,不约而同的鼓掌。
刘大人继续道:“还有一位比你们父兄大得多的老人,他要背负着朝廷的使命,要带领你们这三十位幼童,和你们一起经历海上风浪的颠簸,要在美国教导、陪伴你们,他肩上是朝廷和你们父兄的重托和无限期望,是你们今后十多年的依靠,他承担着多重大的责任啊!他就是站在你们身后的肄业局正监督陈南斌大人。”
幼童们回身第一次看到了身着四品官服手捋胡须微笑看着他们的陈大人,一起都站起来,向陈大人磕头:“陈大人好!”
陈大人忙欠身伸出双手:“免礼,请起来吧。”
26 肄业局走廊 白 内
陈大人和荣、刘两位大人一同走过,陈大人面露笑容对刘大人道:“刘大人第一课上的甚为重要,西人不是有个感恩节吗?我们也要让幼童知道感恩朝廷啊!”
刘大人回道:“大人所言极是,下官从码头接容大人和幼童回来的一路上,看到不少幼童东张西望,彼此说笑,在下担心他们只以为是父兄送去留洋,不知道是朝廷和各位大人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来的,不知珍惜,不知将来回国报效国家啊。”
陈大人侧头问:“容大人,你看呢?”
容大人也连连点头道:“二位大人所言正是朝廷的本意,下官也如此以为。”
27 肄业局的一天 晨 外//内
清晨,校工摇动着铜手铃,叮咛叮咛的声音在院子里回响着。
大寝室内,对面两溜长板铺,幼童们急忙坐起穿衣下地,拿起自己的木脸盆匆忙跑出去。
院子里,大家分别在两个大缸里舀水,洗脸盆都放在一个长木槽里,大家稀里哗啦的洗着,稍微有点挤,能听到:“嗨,你慢点,胳臂撞着我啦。”“慢点,你的水都弄到我头上啦。”
有的幼童在刷牙,一个幼童不太会,看旁边的同伴,旁边的幼童告诉他:“拿着牙刷蘸点牙粉,就在嘴里上下左右刷牙就行了。诺,你看。”说着牙刷在自己嘴里快速来回刷动着,那个幼童看着照着刷也就会了。
幼童们排队鱼贯进入课堂,前方正中央有一张案桌,桌上供着“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和“天地君亲师”两个牌位,幼童列队向两个牌位跪拜,然后起立向陈大人、容大人、刘大人及中、西文教习跪拜,再回到自己座位上。
刘大人:“我们上午学习汉文,从学习背诵先皇康熙流传下的官私学堂必须熟诵的《圣谕广训》开始,此训不但是幼童也是所有官民的信条,故必须熟记。下午学习英语,由英语教习讲授。现在跟我诵读: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穆和乡党以息争讼
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
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弥盗贼
解讎忿以重身命”
朗朗的读诵声飞出学堂,惊飞了院子里树上的小鸟。
28肄业局外的小路 晨 外
一人多高的肄业局墙外是条小路,迎着太阳走过来几名做工的人,穿着布褂子,系着布腰带,有的扛根扁担,扁担山上挂着一捆麻绳。
走到院墙外远远就听到从院子里传出了稚嫩的声音,越走近声音越大,先生先念(在教英文字母和单词),孩子们齐声学读。
做工者听不懂,他们很奇怪,驻足细听,甲道:“说什么呢?一点听不懂?”
乙道:“老王,你走南闯北,听的懂吗?”
老王摇摇头:“听不出来,这是哪里的方言土语?”
年轻人丙道:“你们不晓得吧?这里是留洋肄业局,孩子们在学红毛话呢。”
老王为自己解围:“哦,是红毛话啊?怪不得我听不懂呢!”
甲笑道:“不懂就不懂,还‘怪不得’,哈哈哈……”
那个老王锤了他一拳:“你这个家伙!”
乙道:“有意思,肄业局真的办起来了,朝廷还真下功夫了。”
丙:“当初你死活不肯让你那宝贝儿子报名,现在后悔了吧?”
乙:“谁后悔啦?十五年以后他们会怎样还真难说呢。”
老王叹口气道:“咳,但愿菩萨保佑这些孩子能成正果啊。”
29 薛府花园 白 外
杜来急匆匆进了花园向抖空竹的宝丰笑着脸报告:“少爷,少爷,有消息了!”
宝丰一边抖着空竹一边问:“有什么消息了?你说话不能麻利点?”
杜来连忙赔笑道:“小的总记不住,该死,就是你吩咐我寻找下落的那个……”
宝丰此时才停住手,似乎想起来了,急忙把手上的两根杆往地下一扔,丢下几个一块玩的仆人就走,杜来紧跟身后,走到无人处宝丰满怀希望的问道:“你快说,什么情况?”
杜来美滋滋的:“小的天天到河边远远的躲在那等着,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就是看不见那个妇人再带着孩子来……”
宝丰不耐烦的打断道:“怎么那么啰嗦?就说怎么等到了。”
杜来连忙笑道:“是,是,小的今天又等了一上午,快到晌午小的正准备走了,忽然,发现那个妇人带着儿子来到河边,在那里洗衣服,然后又给儿子洗澡。这么多天人家上午为什么不来?我想就是为了躲咱们。”
宝丰真急了,一手抓住杜来的衣领:“别废话好不好?后来呢?”
杜来连忙摆手道:“少爷饶命,小的接着说。”少爷这才放开手。
杜来整理了一下衣服才说道:“妇人给那孩子穿戴好才慢慢的往回走,我就远远的跟着,还真不远,就在一个村子里。我把马拴在村头,悄悄的跟进去,那娘俩拐了几个弯才到了一个院子前,那妇人拍拍门,喊了一声:‘花,开门’。那个小男孩也喊:‘姐姐,开门。’不一会,那个女孩跑出来说:‘娘,回来啦’,打开门,他们就进屋了。”
宝丰好像没听够的问:“完啦?”
杜来邀功的:“完啦,然后我回到村头,骑上马就奔回来向少爷你禀告啦,饭还没吃一口呢。”
宝丰没听他说没吃饭,而是在想,然后突然问道:“我问你,如果再去你能认识她家吗?你不是说拐了好几个弯吗?”
杜来有些自鸣得意的道:“少爷,你没看我是谁栽培出来的。我身上带着白灰粉呢,我撒了些在她那个胡同口墙根,那还能跑得了吗?嘻嘻。”
宝丰高兴的拍了他一下:“算你聪明,来,给你。”说着从身上解下一块小玉递给杜来:“算奖赏你的。”
杜来接过连忙跪下磕头:“小的谢谢少爷。”
宝丰拉长了声音道:“起来吧,下面……” 他背过身在石子铺的小径上走着,杜来跟在身后。
一会,宝丰猛回身对杜来道:“你去准备两套适合咱俩穿的粗布衣衫,明日午后你跟我去看看……看能否等到那个小妞出来。”
杜来不解道:“少爷,你怎么能穿粗布衣衫?你这套不行吗?”
到头了
下一集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