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5176
成片时长:约17分钟
阅读:7450
发表:2019/9/23 修改:2019/10/13
小品剧本
节孝巷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正文
妈妈:他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是邹家拳创始人;是《昭通三剑客》之一。
女儿:三剑客?
妈妈:对。他和时下省长龙云、龙云表弟卢汉是拜把兄弟,称为《昭通三剑客》。曾是唐继尧的副官、侍卫长;护国战争时是蔡锷将军的警卫副官。
女儿:哦!真好了得。那这一位披件赶马人所披的,水牛皮黑灰色毛毡,头戴礼帽的人,您怎么也毕恭毕敬地鞠躬?
妈妈:噢!这位可是朱自清教授,他一定是来拜访闻一多先生的。
女儿:我知道了,是写《背影》,写父亲背影课文的朱自清先生,他怎么穿得这样怪异?
妈妈:这抗日战争时期先生们的生活也是十分的困难啊!
女儿:这一位又是何人?
妈妈:他呀?你看他走进11号了吧?他就是挂《德医魏述征医师诊所》牌子的魏医师。
女儿:啊呀!妈妈,您这样走路可真累,一路的微笑、点头、哈腰的。
妈妈:谁让我们是礼仪之邦呢?何况远亲不如近邻,对谁都要礼貌是本分。
女儿:妈妈,你看过来的两位姐姐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吧?
妈妈:对。她们是从北方,为躲避战火,为求学而来的。
女儿:她们离开父母、远离家乡多不容易啊?
妈妈:是啊!她们为了求学,为了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尤其是你。
女儿:妈妈,这些洋学生已经成了我们昆明的风景线,她们旗袍上套羊毛衫的优雅衣着打扮太好看了,同学们都在仿效。
妈妈:仿效外形、服饰是没有用的。要学人家的气质,那是内在知识的焕发。瞧,她们走进13号了,又是来向闻先生请教学问的了。
女儿:好了,我们也到家了,快进去吧!
第六幕
背景屏幕:字幕: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九日。
声音喊叫:赶快出来看!五华山瞭望台上挂起了五星红旗。
家家开门出户,人人仰头观望。
几个人:哦!卢汉起义了,云南省和平解放了。
一个人手拿门牌:新中国成立了,不能再用什么‘节孝’这样的名称了。改成‘新民巷’,我来换门牌。
一个人抬着木牌:新中国要发展经济,我们巷道里成立了昆明牙膏厂,生产云南三七牙膏,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今天挂牌了。
几个穿黑袍,头戴白巾的法国修女走过,唉声叹气:我们回法国去了。
居民1:啊!圣保禄孤儿院的修女怎么走了?多可惜啊!以后谁来收容可怜的孤儿?
居民2:可怜?被他们收容的孤儿才真可怜。你进去看看,那些被他们拿来做实验的孤儿尸骨埋了一大坑,被挖出来了。
居民3:新中国成立了,不打战,不抓壮丁,发展经济,帮助穷人,不会再有孤儿了。
居民4:对。就是有,也会由政府部门来管,首先我们街道就会管的。不能让洋人打着慈善的幌子来欺骗我们了。
居民3:中国人站起来了,我们有能力自己管自己的事。
一群学生手拿工具从上而下,呼喊着:走!拆城墙去了!
居民1:哎!哎!城墙被你们拆了,那些傍城墙而居的棚户怎么办?他们住哪儿去?
学生:您老放心,政府修整好了那么大的孤儿院,那些房子分配给他们住了。
一群背包袱的老少从下而上:新中国真正好!
背包袱者:我们这些穷苦百姓得到政府的关爱,终于有自己的家了。
一群学生手拿树苗走下:拆城墙,铺路,置树,老城墙不仅变通途,还要变成绿茵道。
学生:拆城墙,铺路,置树,主力军都是青年学生,这条路就叫青年路。
众:真正是新中国新气象!
第七幕
背景屏幕:字幕:一九七八年
煦熙熙攘攘,拥挤非常的青年路,路两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商品琳琅满目,声音嘈杂。
商铺开满,食物、摊位摆满,垃圾遍地的节孝巷。
一个人手拿门牌:换门牌,换门牌!如又要改为革命巷了。
路人1:怎么又叫革命巷?我今天都走过三条革命巷了。
路人2:现在不是时兴‘革命’二字嘛?
路人1:这里、那里都叫革命巷,让人可怎么区分啊?
路人2:那你只能加上说,青年路的革命巷了。
推车人:走!摆摊去!改革开放了,卖东西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了。
抬架子人:咳!我们成了搞活经济的先锋了。
居民1:我们是从城墙棚搬来的居民。搬来的时候,虽然头上有了一片瓦,屁股下只能抬块砖头坐坐。如今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我买家具去了。
餐馆老板:来吃饭啦!
摊位1:烧饵块!买烧饵块!
摊位2:烧豆腐!真正的石屏豆腐!
路人:唉!经济是好了,又脏、又乱的,环境可是太差了。
第八幕
背景屏幕:字幕:二○一九年
商铺开张,道路清洁,上、下行人的节孝巷。
居民1:唉!签字,签字。现在这又被更名成节孝巷的小巷将要消失了。要拆这条节孝巷了,你家有没有登记,这里要拆迁了?
居民2:唉!字都签过几次了,拆不掉。
居民3:是啊!住户太多,地段又好。开发商承受不了回迁的负担。
居民4:是啊!这儿不仅在市中心,东有盘龙江,西有翠湖,南是正义步行商业街,北是园通寺,还有园通动物园。谁都想回迁。
居民1:我是不想搬,故土难离,故居更难舍啊。
居民2:可是房子陈旧漏雨,也想住新屋。
居民3:这可还真是世事难两全哪!
居民4:孩子在这里上学方便,真不想搬远了。有什么办法呢?
居民1:唉!这昆明都被拆得七零八落的了,就不能留下一点老城的旧貌?我家的人真舍不得离开老房子啊。
居民2:我想拆不掉,因为这儿有这所‘中国共产党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
居民3:这有什么?人家现在有本事整幢房子都移动搬迁。
居民4:既然这么有本事,怎么就没有什么办法不拆,又能改善一下居住条件?要能那样就好了。
居民1;有啊!怎么没有?我刚刚从欧洲旅游回来,人家保护旧貌,名为‘整旧如旧、修旧如旧。’只要政府看到了保护的好处,怎么会做不到?
众:对,让我们再咂吧咂吧这条充溢着历史文化气息的小巷的味道吧!
女儿:三剑客?
妈妈:对。他和时下省长龙云、龙云表弟卢汉是拜把兄弟,称为《昭通三剑客》。曾是唐继尧的副官、侍卫长;护国战争时是蔡锷将军的警卫副官。
女儿:哦!真好了得。那这一位披件赶马人所披的,水牛皮黑灰色毛毡,头戴礼帽的人,您怎么也毕恭毕敬地鞠躬?
妈妈:噢!这位可是朱自清教授,他一定是来拜访闻一多先生的。
女儿:我知道了,是写《背影》,写父亲背影课文的朱自清先生,他怎么穿得这样怪异?
妈妈:这抗日战争时期先生们的生活也是十分的困难啊!
女儿:这一位又是何人?
妈妈:他呀?你看他走进11号了吧?他就是挂《德医魏述征医师诊所》牌子的魏医师。
女儿:啊呀!妈妈,您这样走路可真累,一路的微笑、点头、哈腰的。
妈妈:谁让我们是礼仪之邦呢?何况远亲不如近邻,对谁都要礼貌是本分。
女儿:妈妈,你看过来的两位姐姐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吧?
妈妈:对。她们是从北方,为躲避战火,为求学而来的。
女儿:她们离开父母、远离家乡多不容易啊?
妈妈:是啊!她们为了求学,为了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尤其是你。
女儿:妈妈,这些洋学生已经成了我们昆明的风景线,她们旗袍上套羊毛衫的优雅衣着打扮太好看了,同学们都在仿效。
妈妈:仿效外形、服饰是没有用的。要学人家的气质,那是内在知识的焕发。瞧,她们走进13号了,又是来向闻先生请教学问的了。
女儿:好了,我们也到家了,快进去吧!
第六幕
背景屏幕:字幕: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九日。
声音喊叫:赶快出来看!五华山瞭望台上挂起了五星红旗。
家家开门出户,人人仰头观望。
几个人:哦!卢汉起义了,云南省和平解放了。
一个人手拿门牌:新中国成立了,不能再用什么‘节孝’这样的名称了。改成‘新民巷’,我来换门牌。
一个人抬着木牌:新中国要发展经济,我们巷道里成立了昆明牙膏厂,生产云南三七牙膏,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今天挂牌了。
几个穿黑袍,头戴白巾的法国修女走过,唉声叹气:我们回法国去了。
居民1:啊!圣保禄孤儿院的修女怎么走了?多可惜啊!以后谁来收容可怜的孤儿?
居民2:可怜?被他们收容的孤儿才真可怜。你进去看看,那些被他们拿来做实验的孤儿尸骨埋了一大坑,被挖出来了。
居民3:新中国成立了,不打战,不抓壮丁,发展经济,帮助穷人,不会再有孤儿了。
居民4:对。就是有,也会由政府部门来管,首先我们街道就会管的。不能让洋人打着慈善的幌子来欺骗我们了。
居民3:中国人站起来了,我们有能力自己管自己的事。
一群学生手拿工具从上而下,呼喊着:走!拆城墙去了!
居民1:哎!哎!城墙被你们拆了,那些傍城墙而居的棚户怎么办?他们住哪儿去?
学生:您老放心,政府修整好了那么大的孤儿院,那些房子分配给他们住了。
一群背包袱的老少从下而上:新中国真正好!
背包袱者:我们这些穷苦百姓得到政府的关爱,终于有自己的家了。
一群学生手拿树苗走下:拆城墙,铺路,置树,老城墙不仅变通途,还要变成绿茵道。
学生:拆城墙,铺路,置树,主力军都是青年学生,这条路就叫青年路。
众:真正是新中国新气象!
第七幕
背景屏幕:字幕:一九七八年
煦熙熙攘攘,拥挤非常的青年路,路两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商品琳琅满目,声音嘈杂。
商铺开满,食物、摊位摆满,垃圾遍地的节孝巷。
一个人手拿门牌:换门牌,换门牌!如又要改为革命巷了。
路人1:怎么又叫革命巷?我今天都走过三条革命巷了。
路人2:现在不是时兴‘革命’二字嘛?
路人1:这里、那里都叫革命巷,让人可怎么区分啊?
路人2:那你只能加上说,青年路的革命巷了。
推车人:走!摆摊去!改革开放了,卖东西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了。
抬架子人:咳!我们成了搞活经济的先锋了。
居民1:我们是从城墙棚搬来的居民。搬来的时候,虽然头上有了一片瓦,屁股下只能抬块砖头坐坐。如今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我买家具去了。
餐馆老板:来吃饭啦!
摊位1:烧饵块!买烧饵块!
摊位2:烧豆腐!真正的石屏豆腐!
路人:唉!经济是好了,又脏、又乱的,环境可是太差了。
第八幕
背景屏幕:字幕:二○一九年
商铺开张,道路清洁,上、下行人的节孝巷。
居民1:唉!签字,签字。现在这又被更名成节孝巷的小巷将要消失了。要拆这条节孝巷了,你家有没有登记,这里要拆迁了?
居民2:唉!字都签过几次了,拆不掉。
居民3:是啊!住户太多,地段又好。开发商承受不了回迁的负担。
居民4:是啊!这儿不仅在市中心,东有盘龙江,西有翠湖,南是正义步行商业街,北是园通寺,还有园通动物园。谁都想回迁。
居民1:我是不想搬,故土难离,故居更难舍啊。
居民2:可是房子陈旧漏雨,也想住新屋。
居民3:这可还真是世事难两全哪!
居民4:孩子在这里上学方便,真不想搬远了。有什么办法呢?
居民1:唉!这昆明都被拆得七零八落的了,就不能留下一点老城的旧貌?我家的人真舍不得离开老房子啊。
居民2:我想拆不掉,因为这儿有这所‘中国共产党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
居民3:这有什么?人家现在有本事整幢房子都移动搬迁。
居民4:既然这么有本事,怎么就没有什么办法不拆,又能改善一下居住条件?要能那样就好了。
居民1;有啊!怎么没有?我刚刚从欧洲旅游回来,人家保护旧貌,名为‘整旧如旧、修旧如旧。’只要政府看到了保护的好处,怎么会做不到?
众:对,让我们再咂吧咂吧这条充溢着历史文化气息的小巷的味道吧!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