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22690
阅读:8470
发表:2014/10/1
40章 农村 小说
《爱的花环》第14-16章
1-2
…
11-13
14-16
17-20
…
35-40
全部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华语剧本网版权保护中心进行版权登记,登记2014-J-01355】
第十四集
三人象团圆的一家人,在陕北高原上一条窑洞的煤油灯下乐以忘忧且随心所欲地说这说那。
沈清波说:“姐姐,这些天来你是怎样过夜的?”
这姐姐说:“你不是看见了我带有一条薄被子么,当走到有店的地方,我也住店;当走到没店有村子的地方,我就打听一户好人家借宿;当走到没村没店或者是有村却打听不到一户好人家时,我就寻一个又背风又僻静的野地把薄被子半铺半盖蜷上一夜,反正是夏天冻不着,只要不下雨。”
沈清波又说:“姐姐独自一人住野地可不害怕?”
这姐姐说:“那能没点害怕,一想起我要找恩人也就不害怕了,万一遇见了坏人或是狼,我还带有一把锋利的剪刀就能保得了自己的。
李春生听了说:“大不该为了一条裤子的事这样做啊!叫我怎接受了呀!”
这姐姐说:“那我现在不是好好的么。”
沈清波说:“这是你侥幸得到了安全啊!”
这姐姐说:“我只考虑我要找的恩人。说说你俩去新疆的事吧。”
当说到去新疆的事,心心相印的李春生和沈清波都不禁脸上立即布满愁云,半天说不出话。
这姐姐见了不知怎么回事,忙问:“可是我说错话了,怎么忽又悲苦起来不说话了?”
李春生和沈清波一齐说了句:“姐姐没说错话”。就又不言语了。
这位姐姐说:“有啥为难事,说给我听听,看我能不能帮助。”
沈清波说:“姐姐一定要听,就说给姐姐吧。新疆离我们这里是多么遥远呀,我们身无分文了,该怎么去啊!”
这姐姐笑了,说:“就这事,还有别的事么?”
沈清波和李春生都摇了摇头。
这姐姐说:“光这事就忧愁成这样,咋不早说。”说着,便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个折叠得很整齐的手帕,一边打开一边又说:“我可是身有百文的。”随着话音打开的手帕里露出一打子钱,接着说:“都给你俩作路费,有一百多元。”说罢,把钱重新包好,往沈清波的手里塞:“拿上,妹子,这钱是我卖大布换的。”
沈清波怎能接这姐姐的钱,死也不接。
李春生说:“好姐姐,这钱无论如何我俩是不能接受的。”
这姐姐说:“为什么?”
李春生说:“我们想姐姐身边一定有小儿女了,那能缺钱,尤其咱们家乡正是灾荒的时候。”
这位姐姐说:“常言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一分钱就能难倒英雄汉,特别是去上万里远的新疆,到新疆后还会遇上什么难处。”
李春生说:“我有办法弄到几个路费的,姐姐,你别担心。”
这位姐姐说:“你有什么办法,说出来我听听,是好办法,我这钱不给你俩了,要不是好办法,这钱你俩不收就不中。说吧。”
李春生又哑住了。
沈清波催李春生说:“不管你想的办法是好办法或不是好办法,说给姐姐听吧,别叫姐姐不放心。我的心里也不净。”
李春生吞吞吐吐地说:“我想把我这床行李卖了”。
这姐姐笑着说:“亏你想得出来,一则你这床被褥卖不上几个钱,根本不够路费,二则你还没和你这妹妹成婚,你先把你这床被褥卖了怎么过夜。要不趁我在,我照应你俩先结了婚再说。你俩这么贴心,不要结婚证也中,让我作证,天作证,黄土高原作证就中。你俩成了夫妻,走路更方便了,生活更方便了,有一床被褥也就可以了。”
李春生急忙说:“现在怎么样的来结婚都不中,要知道现在我还是什么身份呀,决不能屈了我这位妹妹。”
这位姐姐说:“好,好,这我就听你的,那你这床被褥是无论如何不能卖的了,我这钱无论如何是得收下的了。”
李春生说:“那你回家的路费可咋办。我俩就收下一半吧。”
这姐姐说:“你俩不见我这包袱里还有没卖完的一点大布吗,足足还有两丈多。这两天我出去串两三个村子,把它全卖了,卖的钱就够我回家的路费了。”说到这里,她把手里包钱的手帕又往沈清波手里塞,“接住吧,你多照应点春生,我看他太老实,太古板。”
话说到这里沈清波也只有把钱收下了,眼圈红着对姐姐说:“以后我俩的命运如能好起来,一定报答姐姐。”
这姐姐顺着沈清波的话说:“你俩的命以后一定会好起来的,我等着你俩的命好起来后报答我。”
不觉天就大亮了。沈清波给这姐姐专做了两碗稠面条吃,又做了几个馍馍装进小袋里,小心翼翼地塞进这姐姐的大布包袱,就同李春生送这姐姐走村串户去卖剩下的大布。当回转身时忽看见瓦堆旁蜷着一个人,一动不动,走近一看,原是五十多岁的一位老者,面带病色双目微闭着。
李春生问:“你怎躺在这里?是哪里人?”
这人少气无力不说一句话。
沈清波问:“你是个讨饭的?是讨饭的我们给你点吃的。”
这人点了点头
李春生问:“你可是病了?”
这人又点了点头。
又问:“可是感冒?”
这人还是点点头。
李春生对沈清波说:“不是还有碗饭吗,端给他吃了吧。不是还剩下几片阿司匹林吗,也给他治感冒吧。”
沈清波把李春生拉到一边小声说:“这人会不会是逃犯,或是其他什么坏人?”
李春生说:“他是什么人咱也管不了,只要他不伤害咱,不管是什么人,他饿了病了给他碗饭吃,给他几片药吃不会是错。看见不该受罪的人瞪着眼看着他去受罪,看见不该死的人瞪着眼看他被坏人害死,而不去尽力救他,我心里难受得很。”
沈清波点了点头,回到住窑里把一碗还热乎乎的面条端来扶起这人吃了,又转回窑里拿来一碗温开水和十几片阿司匹林放在这人手里说:“这药片是阿司匹林,治感冒先吃下两片,剩下的装上,等6至8小时后再吃一次,慢慢就好了。”
这人吃过两片阿司匹林后,拄上拐杖站了起来,说话了,他说:“谢谢两位好心年轻人了。我是走几千里地来这地方找我的小女儿的,她被人拐骗了,听说给拐骗到了这一带,我没找到小女儿,不幸生病了。”
李春生说:“你不知道详细的地址,陕北这大地方你到哪里去找,怕是没有找到女儿你先死到外乡的,你还是返回老家求政府帮助是个正经。”
这人说:“哪还有路费回家,出门时带的几个钱早花完了,看来为女儿只有死到外乡了。”
李春生和沈清波听到这话相视了一下,同时张口对对方小声说:“不然咱把那位姐姐给的钱匀给他几个救济他回家吧。”
两个人又同时向对方点了点头。沈清波把身上的钱取出抽了几十元给李春生看了看,说:“这几个中吧?”
李春生说:“中”。
沈清波把几十元钱给到这人手里,说:“我俩给你这几个钱,仔细着用,回家求政府帮你吧。我们也不宽裕,要宽裕了就多给你些钱了。”
这人接过钱,突地朝沈清波和李春生跪下,滴了几滴泪说:“真是个好姑娘,真是个好小哥,求上天保佑你们。”
李春生赶忙把这人扶了起来,说:“你到窑洞里歇一会吧。”这人说:“不了,我这就回家求政府帮助去。”柱着拐棍一摇一摆地走出了瓦场。
画外音——
李春生和沈清波同得过疯病卖大布的姐姐同路回到西安依依不舍洒泪分别后,故伎重演,又是只买了一站路的车票登上了西去的火车,害怕检票,提心吊胆依旧。
出现画面——
沈清波看着对面坐的李春生说:“老天爷,保佑我俩还遇不上查票的吧。我俩又是只买了一站的票呀!”
他俩看见火车一入甘肃境内各个车站后,都把车门大开,任凭站上聚集的甘肃百姓灾民无票上车,男的让女的,少的让老的,健康些的让瘦弱些的,走得动的扶持着摇摇晃晃的,母亲抱着幼女的,父亲背着小儿的,井然有序,脸上恐惧的情况才渐渐消失。
李春生说:“看来甘肃的灾情比河南还要厉害,是政府为了救助他们、运送他们去新疆这个富裕地域逃生的。”
沈清波说:“得感谢党和甘肃乡亲了,要不是共产党伟大,以伟大的胸怀、伟大的爱关心甘肃饥民无票乘车逃生,我俩能安坐坐车不被赶下去么!”
火车行驶到新疆吐鲁番大河沿车站后,便任这些灾民随意下车。李春生和沈清波下车后,放眼望去,只见不远处的砂石滩上立有一个好几米的高杆,高杆上挂着一个长长的木板,上写着“自愿支边接待站登记处”十个黑色大字。木板前灾民涌动,陆续登记,但也有外省不同形色的人,够一卡车人后,便由站上的服务人员照应登上早预备好的卡车车厢里,由司机往南疆开去。
李春生见这从未见过的情景,感慨万千说:“这都是缺少粮食惹的祸。”
李春生和沈清波也去登了记,坐在一个卡车上听天由命,幻想找到实现愿望的地方。
和李春生沈清波在同一卡车上的人都很少言语,但见坐在左侧的一个面色苍白但很是美丽有人喊她叶姐的年轻女子,怀中抱着的一个二三岁的女孩不停地啼叫:“妈妈,我饿,我要吃馍。”
这年轻女子轻轻地拍着女儿,只穿着一件破衫的瘦瘠的脊背,不住地哄着说:“不哭不哭,我的好女儿小莺不哭,快找到馍馍吃了,快找到馍馍吃了。”
李春生见状,和沈清波小声商量了几句,沈清波从提包里拿出两个离开陕北时带的糜子面馍馍送给母女手里。这年轻女子接过糜子面馍如获至宝,在他俩右边的是约有十五六岁象是病了的一白一黑两个少女,黑少女奄奄一息了,暗淡的乞求的目光注视着沈清波的脸。沈清波正要拿出两个馍馍也送给她俩时,白皮肤的少女也同时说话了:“好姐姐,给我这妹妹半个吃吧,我妹妹又饿又病快死了。”沈清波把掏出的两个糜子面馍递给两姐妹,两姐妹都哭了。沈清波也哭了。
李春生见沈清波也哭了,劝说:“你的眼泪能救他们么。提包里还有几个馍?”
沈清波打开提包看了看说:“还有六个。”
李春生说:“一米顶心慌,咱把每个馍掰成好几块,每人一块分给这些人吃了吧。我俩还能忍个时候。”
沈清波点了点头后,两人一齐动手很快把六个馍掰成了二十多小块,分给了非常瘦的同车人。一个特别瘦弱的青年农民,把一块馍送进嘴里还没咽下便晕倒了。
司机听一个人躬身喊他说了情况,回话道:“不远就到站,那里设有急救室”。说着,加大油门疾速驾驶。不幸的是司机把车开到站把这青年农民背到急救室抢救,因他饥饿得太厉害,抢救无效死亡。悲伤,下车的同伴围观他骨瘦如柴的年轻尸体落泪。
在一天中午时分汽车到了一个新垦荒地农场。
新垦的荒地农场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沿里面,东、西、北三面都是沙漠,南面是大戈壁。
新垦的荒地农场可垦已垦出的田地庄稼一片油绿,来往着垦荒者维吾尔族农民和新来的汉族灾民,不能扒平的高大沙包就留在那里,好象海洋中的岛屿。
尚未开垦的地方,每个大大小小的沙包上都长有一丛丛茂密的红柳,或长有孤独的高大的胡杨,在沙包与沙包间,广阔的地方多是长有大大小小胡杨树的胡杨林。
场部东边有新来的灾民垦荒者住的地面下掘出的地窝子和半地下式用芦苇草圈成的草洞,仅场部有几间平房。
李春生和沈清波站在一个大沙包上,欣赏着农场的自然风貌,对沈清波说:“也许这农场就是你帮我寻找到的可以实现我的梦想的地方了,你可以不再跟我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了。”
沈清波说:“但愿如此吧。”
李春生在自己住的地窝子里,趴在土坑上写信。
李春生把写三封信投进农场里设的邮筒里后转过身时,狂风已经来临,一刹那,刮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他赶紧冒着风沙走入沈清波和那位叶姐同住的芦苇洞里,看她们如何避风。见狂风卷入芦苇洞里,象匪徒一般翻腾得两个女子头发蓬乱,衣衫不整,围着哇哇哭的小莺躬身在土炕上。李春生又急忙冒风跑到自己住的地窝,把自己的被子抱了过来,作门帘把草洞门堵上。虽堵不太严,狂风还是不能随意闯入了。
李春生说:“把被单蒙住头。”
沈清波说:“别管我们了,快回你的地窝也避避风吧。”
李春生冒着狂风回到自己狭小的地窝里,风沙从没门的地窝口一股一股卷进来,往李春生身上扑。李春生坐在了土炕沿上,低头顶住膝盖,举手护住头颅,防止风沙吹打在脸上。突然沈清波手拿被单闯了进来,把被单一抡,连她一块儿盖在李春生的头上身上。
李春生把被单撩起了一点儿,露出头来,问沈清波:“刮这么大的狂风,你不和叶姐一块儿躲避风沙,又跑这儿受风沙欺负,傻了么?”
沈清波说:“我猛然想起,你把被子拿去给我们堵门,你拿什么挡一挡风沙呢,岂不让狂风把你挤到地窝里欺负死。所以我就把在我那里的被单拿上来了,既来了,我就不走了,快把被单拉好,把咱俩的身子都蒙严。让狂风肆虐吧,咱也会生法对付它。”
李春生:“你把狂风夸张的大厉害了,我再懦弱也不会怕它。那叶姐呢?
沈清波说:“她母女蒙在国家救济的被子里呢。别担心。不说话了。”
李春生又把被单拉好。紧偎着蛰在地窝里。
狂风后的天空弥漫着浮尘,高空的太阳象一个昏黄的月亮。
在一处有洪水冲积痕迹的荒漠里,有很多距离较远大小不一的沙包,每个沙包上都长着一大丛红柳。几群逃荒的饥民,围着几个沙包,抡着砍土曼挖掘、平整成田地。在被挖掘掉半个的沙包里,露出很多粗细不等的红柳根和很多层积的红柳枯叶。红柳根直或曲都扎入深处。红柳叶散发出些微地腐败气息。
李春生和沈清波、叶姐,参加在一群劳动者中,也不停地抡着砍土曼,把沙包里的沙土连同枯叶扒在远处,摊平。
小莺和几个年龄相差不大的几个小孩在远处撮沙土玩耍。
每当夜色来临沈清波都约李春生坐在食堂前的几棵古老的胡杨树下,给大家拉上一阵二胡听,或唱几支歌几段戏曲听。
这夜,月明星稀,沈清波靠着一棵老胡杨树给大家唱了一首电影插曲:
天涯呀海角
觅呀觅知音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
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
沈清波唱的歌声刚落,一个年轻人站起来俏皮的说:“沈清波,你的知音找着没找着呀?没找着的话,我做你的知音吧,我和你一条心。”
这俏皮话逗得一群听歌的人哄然大笑,惊飞了树上一只宿鸟。
一个老者走到这年轻人身边,朝他后脖给了一巴掌,训道:“你真是吃饱吃胖了,快给姑娘陪不是。”
这年轻人又笑着说:“谁叫她长的又好看唱的又好听呢!”说罢,跑到黑影里去了。
李春生到场长办公室找燕场长去了。
燕场长在场长办公室无聊地坐在一张新型的椅子上抽着烟卷,见李春生缓慢地走进来,板着脸冷漠地问:“什么事?”
李春生见他如此冷漠,想了会说了:“燕场长,我对农场的事有三个建议想说说。”
燕场长冰冷地看了李春生一眼,吸了一口烟吐出一个烟圈来,毫无表情的说:“什么建议?”
李春生说:“第一个建议:那胡杨林还是留着不要再砍了吧,因为……”
燕场长打断李春生的话说:“因为什么不要说了,你不说我也知道。”
李春生说:“第二个建议:请拨给我几亩地,叫我搞个丰产试验田。”
燕场长冷笑了一声说:“想来你还是个技术人的,等你啥时候当上县长了才给我说这些吧。”
李春生说:“我的第三个建议是请燕场长最好派几个人把有些地窝子再加固一下,我无意中见地窝子盖得不牢固,会塌了砸死人的。”
说罢,没看燕场长转身去了,身后传来了燕场长的话:“爱管闲事。”
在李春生向燕场长提了建议的第四天深夜,一个地窝子真的塌了,砸死了一个走了几千里路来此处逃生的十八九岁的甘肃武威的大姑娘。大家把压在她身上的土木扒开时,见一根横梁砸在她的头部,沙土污染的青春的血液一片一片一道道粘在细嫩苍白的面容上,象一朵刚刚绽开的花朵上被谁恶意撒的脏粪,大家都掉泪了,几个女人包括叶姐和黑姑娘白姑娘都哭出了声音。
三人象团圆的一家人,在陕北高原上一条窑洞的煤油灯下乐以忘忧且随心所欲地说这说那。
沈清波说:“姐姐,这些天来你是怎样过夜的?”
这姐姐说:“你不是看见了我带有一条薄被子么,当走到有店的地方,我也住店;当走到没店有村子的地方,我就打听一户好人家借宿;当走到没村没店或者是有村却打听不到一户好人家时,我就寻一个又背风又僻静的野地把薄被子半铺半盖蜷上一夜,反正是夏天冻不着,只要不下雨。”
沈清波又说:“姐姐独自一人住野地可不害怕?”
这姐姐说:“那能没点害怕,一想起我要找恩人也就不害怕了,万一遇见了坏人或是狼,我还带有一把锋利的剪刀就能保得了自己的。
李春生听了说:“大不该为了一条裤子的事这样做啊!叫我怎接受了呀!”
这姐姐说:“那我现在不是好好的么。”
沈清波说:“这是你侥幸得到了安全啊!”
这姐姐说:“我只考虑我要找的恩人。说说你俩去新疆的事吧。”
当说到去新疆的事,心心相印的李春生和沈清波都不禁脸上立即布满愁云,半天说不出话。
这姐姐见了不知怎么回事,忙问:“可是我说错话了,怎么忽又悲苦起来不说话了?”
李春生和沈清波一齐说了句:“姐姐没说错话”。就又不言语了。
这位姐姐说:“有啥为难事,说给我听听,看我能不能帮助。”
沈清波说:“姐姐一定要听,就说给姐姐吧。新疆离我们这里是多么遥远呀,我们身无分文了,该怎么去啊!”
这姐姐笑了,说:“就这事,还有别的事么?”
沈清波和李春生都摇了摇头。
这姐姐说:“光这事就忧愁成这样,咋不早说。”说着,便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个折叠得很整齐的手帕,一边打开一边又说:“我可是身有百文的。”随着话音打开的手帕里露出一打子钱,接着说:“都给你俩作路费,有一百多元。”说罢,把钱重新包好,往沈清波的手里塞:“拿上,妹子,这钱是我卖大布换的。”
沈清波怎能接这姐姐的钱,死也不接。
李春生说:“好姐姐,这钱无论如何我俩是不能接受的。”
这姐姐说:“为什么?”
李春生说:“我们想姐姐身边一定有小儿女了,那能缺钱,尤其咱们家乡正是灾荒的时候。”
这位姐姐说:“常言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一分钱就能难倒英雄汉,特别是去上万里远的新疆,到新疆后还会遇上什么难处。”
李春生说:“我有办法弄到几个路费的,姐姐,你别担心。”
这位姐姐说:“你有什么办法,说出来我听听,是好办法,我这钱不给你俩了,要不是好办法,这钱你俩不收就不中。说吧。”
李春生又哑住了。
沈清波催李春生说:“不管你想的办法是好办法或不是好办法,说给姐姐听吧,别叫姐姐不放心。我的心里也不净。”
李春生吞吞吐吐地说:“我想把我这床行李卖了”。
这姐姐笑着说:“亏你想得出来,一则你这床被褥卖不上几个钱,根本不够路费,二则你还没和你这妹妹成婚,你先把你这床被褥卖了怎么过夜。要不趁我在,我照应你俩先结了婚再说。你俩这么贴心,不要结婚证也中,让我作证,天作证,黄土高原作证就中。你俩成了夫妻,走路更方便了,生活更方便了,有一床被褥也就可以了。”
李春生急忙说:“现在怎么样的来结婚都不中,要知道现在我还是什么身份呀,决不能屈了我这位妹妹。”
这位姐姐说:“好,好,这我就听你的,那你这床被褥是无论如何不能卖的了,我这钱无论如何是得收下的了。”
李春生说:“那你回家的路费可咋办。我俩就收下一半吧。”
这姐姐说:“你俩不见我这包袱里还有没卖完的一点大布吗,足足还有两丈多。这两天我出去串两三个村子,把它全卖了,卖的钱就够我回家的路费了。”说到这里,她把手里包钱的手帕又往沈清波手里塞,“接住吧,你多照应点春生,我看他太老实,太古板。”
话说到这里沈清波也只有把钱收下了,眼圈红着对姐姐说:“以后我俩的命运如能好起来,一定报答姐姐。”
这姐姐顺着沈清波的话说:“你俩的命以后一定会好起来的,我等着你俩的命好起来后报答我。”
不觉天就大亮了。沈清波给这姐姐专做了两碗稠面条吃,又做了几个馍馍装进小袋里,小心翼翼地塞进这姐姐的大布包袱,就同李春生送这姐姐走村串户去卖剩下的大布。当回转身时忽看见瓦堆旁蜷着一个人,一动不动,走近一看,原是五十多岁的一位老者,面带病色双目微闭着。
李春生问:“你怎躺在这里?是哪里人?”
这人少气无力不说一句话。
沈清波问:“你是个讨饭的?是讨饭的我们给你点吃的。”
这人点了点头
李春生问:“你可是病了?”
这人又点了点头。
又问:“可是感冒?”
这人还是点点头。
李春生对沈清波说:“不是还有碗饭吗,端给他吃了吧。不是还剩下几片阿司匹林吗,也给他治感冒吧。”
沈清波把李春生拉到一边小声说:“这人会不会是逃犯,或是其他什么坏人?”
李春生说:“他是什么人咱也管不了,只要他不伤害咱,不管是什么人,他饿了病了给他碗饭吃,给他几片药吃不会是错。看见不该受罪的人瞪着眼看着他去受罪,看见不该死的人瞪着眼看他被坏人害死,而不去尽力救他,我心里难受得很。”
沈清波点了点头,回到住窑里把一碗还热乎乎的面条端来扶起这人吃了,又转回窑里拿来一碗温开水和十几片阿司匹林放在这人手里说:“这药片是阿司匹林,治感冒先吃下两片,剩下的装上,等6至8小时后再吃一次,慢慢就好了。”
这人吃过两片阿司匹林后,拄上拐杖站了起来,说话了,他说:“谢谢两位好心年轻人了。我是走几千里地来这地方找我的小女儿的,她被人拐骗了,听说给拐骗到了这一带,我没找到小女儿,不幸生病了。”
李春生说:“你不知道详细的地址,陕北这大地方你到哪里去找,怕是没有找到女儿你先死到外乡的,你还是返回老家求政府帮助是个正经。”
这人说:“哪还有路费回家,出门时带的几个钱早花完了,看来为女儿只有死到外乡了。”
李春生和沈清波听到这话相视了一下,同时张口对对方小声说:“不然咱把那位姐姐给的钱匀给他几个救济他回家吧。”
两个人又同时向对方点了点头。沈清波把身上的钱取出抽了几十元给李春生看了看,说:“这几个中吧?”
李春生说:“中”。
沈清波把几十元钱给到这人手里,说:“我俩给你这几个钱,仔细着用,回家求政府帮你吧。我们也不宽裕,要宽裕了就多给你些钱了。”
这人接过钱,突地朝沈清波和李春生跪下,滴了几滴泪说:“真是个好姑娘,真是个好小哥,求上天保佑你们。”
李春生赶忙把这人扶了起来,说:“你到窑洞里歇一会吧。”这人说:“不了,我这就回家求政府帮助去。”柱着拐棍一摇一摆地走出了瓦场。
画外音——
李春生和沈清波同得过疯病卖大布的姐姐同路回到西安依依不舍洒泪分别后,故伎重演,又是只买了一站路的车票登上了西去的火车,害怕检票,提心吊胆依旧。
出现画面——
沈清波看着对面坐的李春生说:“老天爷,保佑我俩还遇不上查票的吧。我俩又是只买了一站的票呀!”
他俩看见火车一入甘肃境内各个车站后,都把车门大开,任凭站上聚集的甘肃百姓灾民无票上车,男的让女的,少的让老的,健康些的让瘦弱些的,走得动的扶持着摇摇晃晃的,母亲抱着幼女的,父亲背着小儿的,井然有序,脸上恐惧的情况才渐渐消失。
李春生说:“看来甘肃的灾情比河南还要厉害,是政府为了救助他们、运送他们去新疆这个富裕地域逃生的。”
沈清波说:“得感谢党和甘肃乡亲了,要不是共产党伟大,以伟大的胸怀、伟大的爱关心甘肃饥民无票乘车逃生,我俩能安坐坐车不被赶下去么!”
火车行驶到新疆吐鲁番大河沿车站后,便任这些灾民随意下车。李春生和沈清波下车后,放眼望去,只见不远处的砂石滩上立有一个好几米的高杆,高杆上挂着一个长长的木板,上写着“自愿支边接待站登记处”十个黑色大字。木板前灾民涌动,陆续登记,但也有外省不同形色的人,够一卡车人后,便由站上的服务人员照应登上早预备好的卡车车厢里,由司机往南疆开去。
李春生见这从未见过的情景,感慨万千说:“这都是缺少粮食惹的祸。”
李春生和沈清波也去登了记,坐在一个卡车上听天由命,幻想找到实现愿望的地方。
和李春生沈清波在同一卡车上的人都很少言语,但见坐在左侧的一个面色苍白但很是美丽有人喊她叶姐的年轻女子,怀中抱着的一个二三岁的女孩不停地啼叫:“妈妈,我饿,我要吃馍。”
这年轻女子轻轻地拍着女儿,只穿着一件破衫的瘦瘠的脊背,不住地哄着说:“不哭不哭,我的好女儿小莺不哭,快找到馍馍吃了,快找到馍馍吃了。”
李春生见状,和沈清波小声商量了几句,沈清波从提包里拿出两个离开陕北时带的糜子面馍馍送给母女手里。这年轻女子接过糜子面馍如获至宝,在他俩右边的是约有十五六岁象是病了的一白一黑两个少女,黑少女奄奄一息了,暗淡的乞求的目光注视着沈清波的脸。沈清波正要拿出两个馍馍也送给她俩时,白皮肤的少女也同时说话了:“好姐姐,给我这妹妹半个吃吧,我妹妹又饿又病快死了。”沈清波把掏出的两个糜子面馍递给两姐妹,两姐妹都哭了。沈清波也哭了。
李春生见沈清波也哭了,劝说:“你的眼泪能救他们么。提包里还有几个馍?”
沈清波打开提包看了看说:“还有六个。”
李春生说:“一米顶心慌,咱把每个馍掰成好几块,每人一块分给这些人吃了吧。我俩还能忍个时候。”
沈清波点了点头后,两人一齐动手很快把六个馍掰成了二十多小块,分给了非常瘦的同车人。一个特别瘦弱的青年农民,把一块馍送进嘴里还没咽下便晕倒了。
司机听一个人躬身喊他说了情况,回话道:“不远就到站,那里设有急救室”。说着,加大油门疾速驾驶。不幸的是司机把车开到站把这青年农民背到急救室抢救,因他饥饿得太厉害,抢救无效死亡。悲伤,下车的同伴围观他骨瘦如柴的年轻尸体落泪。
在一天中午时分汽车到了一个新垦荒地农场。
新垦的荒地农场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沿里面,东、西、北三面都是沙漠,南面是大戈壁。
新垦的荒地农场可垦已垦出的田地庄稼一片油绿,来往着垦荒者维吾尔族农民和新来的汉族灾民,不能扒平的高大沙包就留在那里,好象海洋中的岛屿。
尚未开垦的地方,每个大大小小的沙包上都长有一丛丛茂密的红柳,或长有孤独的高大的胡杨,在沙包与沙包间,广阔的地方多是长有大大小小胡杨树的胡杨林。
场部东边有新来的灾民垦荒者住的地面下掘出的地窝子和半地下式用芦苇草圈成的草洞,仅场部有几间平房。
李春生和沈清波站在一个大沙包上,欣赏着农场的自然风貌,对沈清波说:“也许这农场就是你帮我寻找到的可以实现我的梦想的地方了,你可以不再跟我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了。”
沈清波说:“但愿如此吧。”
李春生在自己住的地窝子里,趴在土坑上写信。
李春生把写三封信投进农场里设的邮筒里后转过身时,狂风已经来临,一刹那,刮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他赶紧冒着风沙走入沈清波和那位叶姐同住的芦苇洞里,看她们如何避风。见狂风卷入芦苇洞里,象匪徒一般翻腾得两个女子头发蓬乱,衣衫不整,围着哇哇哭的小莺躬身在土炕上。李春生又急忙冒风跑到自己住的地窝,把自己的被子抱了过来,作门帘把草洞门堵上。虽堵不太严,狂风还是不能随意闯入了。
李春生说:“把被单蒙住头。”
沈清波说:“别管我们了,快回你的地窝也避避风吧。”
李春生冒着狂风回到自己狭小的地窝里,风沙从没门的地窝口一股一股卷进来,往李春生身上扑。李春生坐在了土炕沿上,低头顶住膝盖,举手护住头颅,防止风沙吹打在脸上。突然沈清波手拿被单闯了进来,把被单一抡,连她一块儿盖在李春生的头上身上。
李春生把被单撩起了一点儿,露出头来,问沈清波:“刮这么大的狂风,你不和叶姐一块儿躲避风沙,又跑这儿受风沙欺负,傻了么?”
沈清波说:“我猛然想起,你把被子拿去给我们堵门,你拿什么挡一挡风沙呢,岂不让狂风把你挤到地窝里欺负死。所以我就把在我那里的被单拿上来了,既来了,我就不走了,快把被单拉好,把咱俩的身子都蒙严。让狂风肆虐吧,咱也会生法对付它。”
李春生:“你把狂风夸张的大厉害了,我再懦弱也不会怕它。那叶姐呢?
沈清波说:“她母女蒙在国家救济的被子里呢。别担心。不说话了。”
李春生又把被单拉好。紧偎着蛰在地窝里。
狂风后的天空弥漫着浮尘,高空的太阳象一个昏黄的月亮。
在一处有洪水冲积痕迹的荒漠里,有很多距离较远大小不一的沙包,每个沙包上都长着一大丛红柳。几群逃荒的饥民,围着几个沙包,抡着砍土曼挖掘、平整成田地。在被挖掘掉半个的沙包里,露出很多粗细不等的红柳根和很多层积的红柳枯叶。红柳根直或曲都扎入深处。红柳叶散发出些微地腐败气息。
李春生和沈清波、叶姐,参加在一群劳动者中,也不停地抡着砍土曼,把沙包里的沙土连同枯叶扒在远处,摊平。
小莺和几个年龄相差不大的几个小孩在远处撮沙土玩耍。
每当夜色来临沈清波都约李春生坐在食堂前的几棵古老的胡杨树下,给大家拉上一阵二胡听,或唱几支歌几段戏曲听。
这夜,月明星稀,沈清波靠着一棵老胡杨树给大家唱了一首电影插曲:
天涯呀海角
觅呀觅知音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
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
沈清波唱的歌声刚落,一个年轻人站起来俏皮的说:“沈清波,你的知音找着没找着呀?没找着的话,我做你的知音吧,我和你一条心。”
这俏皮话逗得一群听歌的人哄然大笑,惊飞了树上一只宿鸟。
一个老者走到这年轻人身边,朝他后脖给了一巴掌,训道:“你真是吃饱吃胖了,快给姑娘陪不是。”
这年轻人又笑着说:“谁叫她长的又好看唱的又好听呢!”说罢,跑到黑影里去了。
李春生到场长办公室找燕场长去了。
燕场长在场长办公室无聊地坐在一张新型的椅子上抽着烟卷,见李春生缓慢地走进来,板着脸冷漠地问:“什么事?”
李春生见他如此冷漠,想了会说了:“燕场长,我对农场的事有三个建议想说说。”
燕场长冰冷地看了李春生一眼,吸了一口烟吐出一个烟圈来,毫无表情的说:“什么建议?”
李春生说:“第一个建议:那胡杨林还是留着不要再砍了吧,因为……”
燕场长打断李春生的话说:“因为什么不要说了,你不说我也知道。”
李春生说:“第二个建议:请拨给我几亩地,叫我搞个丰产试验田。”
燕场长冷笑了一声说:“想来你还是个技术人的,等你啥时候当上县长了才给我说这些吧。”
李春生说:“我的第三个建议是请燕场长最好派几个人把有些地窝子再加固一下,我无意中见地窝子盖得不牢固,会塌了砸死人的。”
说罢,没看燕场长转身去了,身后传来了燕场长的话:“爱管闲事。”
在李春生向燕场长提了建议的第四天深夜,一个地窝子真的塌了,砸死了一个走了几千里路来此处逃生的十八九岁的甘肃武威的大姑娘。大家把压在她身上的土木扒开时,见一根横梁砸在她的头部,沙土污染的青春的血液一片一片一道道粘在细嫩苍白的面容上,象一朵刚刚绽开的花朵上被谁恶意撒的脏粪,大家都掉泪了,几个女人包括叶姐和黑姑娘白姑娘都哭出了声音。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