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8576
成片时长:约28分钟
阅读:7245
发表:2019/10/28 修改:2019/10/29
小品剧本
四幕话剧《沈其震》
免费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王雨田: 医院创建近三年,收治伤病员6000多人,治愈好转率占83%。
罗生特:奇迹、奇迹。
宫乃泉:上个月我们还做了一例阑尾切除手术。
罗生特:噢?这么简陋的条件,能做阑尾手术?没有感染?
宫乃泉:没有,那个战士已经出院上前线了。
罗生特:那说明医院的医疗管理、特别是消毒制度很严格呀。
沈其震:我们还用竹子、茅草搭建了一个大病房,病床是用砖垒起来的,铺上稻草、被褥,就成了病床。
罗生特:哦,病床看上去好像一碰就倒的样子。
沈其震:医院设有门诊部、化验室、手术室,还有小型的X光机。还有淋浴室、灭虱室。
罗生特:灭虱室?
沈其震:是的,战士们整天行军打仗,卫生条件差,好多战士身上都长虱子了。
罗生特:是要好好消灭虱子。噢,还有花瓶。
王雨田:女卫生员把野花插在竹筒里,挂在病房美化环境。
沈其震:医院设备十分简陋,手术器械只有剪、钳、刀、锯、针筒、听诊器,药品、药棉、纱布都很缺乏。
沈其震:条件虽然差,但我们的医疗制度还是非常严格的,每日按时查房,伤员按时服药,各种诊疗记录也很全。
罗生特:是的,看出来了,医院设备尽管简陋,但工作很正规,环境也很整洁。
沈其震:1938年秋,史沫特菜来到云岭,她亲眼看见了新四军艰苦卓绝的斗争,也看到新四军的医院药品和医疗器材十分缺乏。所以她撰写了大量的报道,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呼旴:“新四军卫生工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真正为伤员服务的,真了不起,这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好的军队医院,我要向全世界宣传,呼吁他们来支援你们。”她还亲自到医院里和医护人员一起照顾伤病员。
宫乃泉:我们前方医院,就是医护人员太少了,伤员一多,根本忙不过来。
沈其震:我们正准备办一些卫生人员战地训练班。
宫乃泉:对。先从各部队抽调卫生员,集中起来培训。
沈其震:让卫生员尽快掌握救护本领,在前线收容所、手术队、野战医院、后方医院得到实际锻炼,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战斗实践结合起来。
宫乃泉:行啊,一旦战斗打响,他们就可以马上到前线抢救伤员。
沈其震:罗大夫,对你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我们早有耳闻,希望你用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为新四军培养一批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
罗生特:保证完成任务。
第三幕 1948年 大连 【背景大连医学院(五四路26号)】
【十几个学生整装待发。王布君等人匆匆赶来,为他们送行。
王布君:同学们,你们是关东医学院培养的第一届毕业生,原定要学习三年的课程,因为解放战争的需要,前线急需医务人员,你们170人要提前一年半结束学业,马上就要奔赴前线,补充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第四野战军,希望你们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完成学业,在解放军的大熔炉里锻炼成长。
【王布君等领导和同学们一一握手。
学生甲:我们一定不辜负学校的培养。
学生乙:我们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王布君为学生整理行装。
王布君:战场上炮弹不长眼睛,到了前线注意安全,一定要注意安全。
学生甲:放心吧,院长。
学生乙: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吧。
【即将入伍的学生与大家挥手告别。
【沈其震上,王布君急步迎上去。
沈其震:雨田,雨田。
王布君:部长?
沈其震:雨田。
王布君:部长,您怎么来了?
【王布君兴奋地跑过去,与沈其震紧紧拥抱。
沈其震:我从上海到山东解放区,准备向陈毅司令员汇报工作。正赶上国民党进攻鲁中,司令员忙着调兵遣将,我就随着后勤人员先撤退到了辽东。可能是旅途劳累,发高烧,连躺了三天。
王布君:好点了吗?
沈其震:好多了,就是头还有点儿晕。
王布君:我听宫大炮说,您到香港了?
沈其震:是啊,陈毅司令员知道我在金融界、医务界有一些朋友,就让我到香港和国统区,争取那些向往革命的热血青年到解放区工作。
王布君:就像当年您动员崔义田、宫乃泉他们几个人到新四军工作一样,宫大炮后来说:“当时他们虽有抗日热情,但对共产党和新四军并不了解,但看到您一派学者风度,轻声细语,和蔼可亲,就产生了无比的信任。所以,他们放弃了到国民党军队当军医的优厚待遇,跟着您走进了革命队伍。”
沈其震:现在这批人都已经成长起来了,个个能独当一面了。
王布君:是您的个人感召力吸引了一批批医务人员,在很短的时间里组建了新四军的前方和后方医院。
沈其震:他们后来都成了新四军卫生工作的中坚力量。
王布君:听说您在香港创办了“京华贸易公司”,还当了“董事长”。
沈其震:当时我军要从苏北撤退,陈家港的海盐堆积如山,陈毅司令员让我火速到上海,想办法买下一批盐,运出去卖掉赚一笔经费,为解放区筹集一批急需物资。
王布君: 怪不得周副主席听说您租用的外国轮船,往返于苏北与上海、香港,运送物资和医务人员,连声称赞:“这个书生本事真不小啊!”
【两人哈哈大笑。
沈其震:周副主席对我说:“烟台还有一批重要物资,你能想办法在撤退前运出来吗?”当时国民党对苏区封锁得多严啊,我不敢说大话呀,只能说:“试试看吧。”我就扮成“上海富商”,租用联合国救济总署的登陆艇,赶到山东烟台港,把物资抢运到香港,筹集了一笔钱。然后把赚来的钱作为经费,在香港创办了“京华进出口公司。” 有了这个“公司”作接待站、转运站,我们可以建立可靠的交通线,购买和运输部队急需的物资。以“运货”为掩护,开辟一条运送科技人才的海上运输线。
王布君:你这个书生本事确实不小啊。
【两人哈哈大笑。
沈其震:雨田,你什么时候来大连的。
王布君:1946年。
沈其震:1946年?那是苏军、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三方共治的特殊时期啊。
王布君:是啊,1945年苏联红军从陆海两路出兵中国东北,击溃了日本关东军,解放了大连。大连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解放区。因为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罗荣桓司令员派我进驻大连,接收日伪医疗机构,组织医疗力量,调集药品、器材支援东北解放战争。
【沈其震频频点头。
王布君:1947年初,我军在东北发动冬季攻势,我们将前线急需的物资,分批送到前线。我们还组织了十几个手术队……
【江河带简仁南等上。
江河:院长,简队长他们回来了。
简仁南:院长。
王布君:辛苦了,简队长。
【向沈其震介绍。
王布君:这位是简仁南博士,10天前他带着一个手术队,到瓦房店参加战地救护。简博士,这是我在新四军时的老上级、老领导沈其震部长,他和你一样,都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
沈其震:你好,简博士。感谢你们对前线的支援。
简仁南:久闻大名啊,沈部长。王院长常和我们提起您,说您动员了宫乃泉、崔义田一大批医学院毕业生参加新四军;说您作为中共代表团的医学顾问,随叶剑英参谋长到北平与国民政府谈判,在鼠疫问题上据理力争、击中要害。
沈其震:哈哈,我也刚刚听雨田说,你们机智地接收了日本赤十字会医院,把一些急需的药品与医疗器械送到前线。
【几个女生上。
女生甲、乙、丙:院长好。
王布君:你们好。下课了?
女生甲:下课了。
王布君:你们这是要到哪儿去呀?
女生乙:我们要到外面的小饭店吃馄饨去。
王布君:到外面吃馄饨?食堂的饭不好吃吗?
女生丙:食堂里天天吃那个“甩袖汤”,吃不饱哩。
女生甲:还有那个苞谷面饼子,剌嗓子,咽不下去噢。
【众人笑。
王布君:学校招收了好多上海的学生,他们向往解放区,愿意舍弃优越的大城市,到大连来学习。有些女孩子吃不惯北方的粗粮,时常到外面吃点小馄饨,解解馋儿。
沈其震:噢,让她们一说,我的肚子也咕咕叫了,怎么样,雨田,我的王大院长,今天你也破费破费,请我吃点小馄饨吧。
【众人笑着下。
第四幕 1949年 大连 【背景是图书馆外,走廊一隅】
【沈其震一边和张毅、吴襄上,一边介绍。
沈其震:学校是1947年创建的,当时旅顺、大连、金县、庄河合并成立了关东公署,所以建校的时候叫关东医学院。
吴襄:关东医学院?
沈其震:对,1947年建校之初,叫关东医学院。学校最初的办学宗旨是为解放战争培养军医。因为当时华东、东北两大野战军前线急需医务人员。所以上级指示,要尽快筹建一所医科大学,为东北解放和全国解放输送急需的医疗卫生人才。这是我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院校。院长由王布君同志担任,当年在新四军的时候,他是第七师的卫生部长,那时候他叫王雨田。1946年来大连,为了掩护身份,才把名字改成王布君。
张毅:王雨田部长啊?我见过,那时候我在上海天丰药厂当厂长,他到我们药厂为新四军买过药品。
沈其震:噢,这么巧啊。
张毅:他那时候特别年轻,很帅气、很能干的一个小伙子。他现在在哪儿?
沈其震:他现在调到北平工作了。
【魏曦穿着白大衣,拿着教案上。
沈其震:魏教授,魏曦教授,下课了?快来快来,见见我们的湖南老乡。
魏曦:张毅,你总算来了。
张毅:哎呀,魏曦。我都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大连。
沈其震:这是吴襄教授。
魏曦:您好,吴襄教授。听说您主编的《生理学大纲》,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吴襄:过奖过奖。这次我还带了一些《生理学大纲》,准备送给图书馆。
沈其震:唐馆长,唐月萱馆长,给你送宝贝儿来了。
【唐月萱上。
唐月萱:沈院长。
沈其震:这是吴襄教授主编的《生理学大纲》,送给图书馆的。
唐月萱:谢谢吴教授。
沈其震:唐月萱馆长是我请来的图书馆专家。你们都是上海医学院的,都认识吧?
张毅:认识认识,我们是老朋友了。
沈其震:唐馆长去年才到大连,看看,不到一年时间,就把图书馆建得很成规模了。
【江河引徐世长、叶兴杰等10几个人上。
江河:院长,客人们到了。
【沈其震快步迎上去。
沈其震:你好啊,徐先生。
徐世长:你好,沈先生。
魏曦:徐兄,你们刚到?
徐世长:是啊,魏曦。国民党封锁大连,我们绕道香港、朝鲜,转了好大一圈,走了一个多月呢。
【沈其震向其他人介绍。
沈其震:这位徐世长先生,是上海暨南大学的教授,他还是行政院长张群任命的上海美援处处长。这可是月薪650块大洋、住着三层楼花园洋房、出门有小轿车接送的政府官员啊。
罗生特:奇迹、奇迹。
宫乃泉:上个月我们还做了一例阑尾切除手术。
罗生特:噢?这么简陋的条件,能做阑尾手术?没有感染?
宫乃泉:没有,那个战士已经出院上前线了。
罗生特:那说明医院的医疗管理、特别是消毒制度很严格呀。
沈其震:我们还用竹子、茅草搭建了一个大病房,病床是用砖垒起来的,铺上稻草、被褥,就成了病床。
罗生特:哦,病床看上去好像一碰就倒的样子。
沈其震:医院设有门诊部、化验室、手术室,还有小型的X光机。还有淋浴室、灭虱室。
罗生特:灭虱室?
沈其震:是的,战士们整天行军打仗,卫生条件差,好多战士身上都长虱子了。
罗生特:是要好好消灭虱子。噢,还有花瓶。
王雨田:女卫生员把野花插在竹筒里,挂在病房美化环境。
沈其震:医院设备十分简陋,手术器械只有剪、钳、刀、锯、针筒、听诊器,药品、药棉、纱布都很缺乏。
沈其震:条件虽然差,但我们的医疗制度还是非常严格的,每日按时查房,伤员按时服药,各种诊疗记录也很全。
罗生特:是的,看出来了,医院设备尽管简陋,但工作很正规,环境也很整洁。
沈其震:1938年秋,史沫特菜来到云岭,她亲眼看见了新四军艰苦卓绝的斗争,也看到新四军的医院药品和医疗器材十分缺乏。所以她撰写了大量的报道,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呼旴:“新四军卫生工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真正为伤员服务的,真了不起,这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好的军队医院,我要向全世界宣传,呼吁他们来支援你们。”她还亲自到医院里和医护人员一起照顾伤病员。
宫乃泉:我们前方医院,就是医护人员太少了,伤员一多,根本忙不过来。
沈其震:我们正准备办一些卫生人员战地训练班。
宫乃泉:对。先从各部队抽调卫生员,集中起来培训。
沈其震:让卫生员尽快掌握救护本领,在前线收容所、手术队、野战医院、后方医院得到实际锻炼,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战斗实践结合起来。
宫乃泉:行啊,一旦战斗打响,他们就可以马上到前线抢救伤员。
沈其震:罗大夫,对你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我们早有耳闻,希望你用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为新四军培养一批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
罗生特:保证完成任务。
第三幕 1948年 大连 【背景大连医学院(五四路26号)】
【十几个学生整装待发。王布君等人匆匆赶来,为他们送行。
王布君:同学们,你们是关东医学院培养的第一届毕业生,原定要学习三年的课程,因为解放战争的需要,前线急需医务人员,你们170人要提前一年半结束学业,马上就要奔赴前线,补充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第四野战军,希望你们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完成学业,在解放军的大熔炉里锻炼成长。
【王布君等领导和同学们一一握手。
学生甲:我们一定不辜负学校的培养。
学生乙:我们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王布君为学生整理行装。
王布君:战场上炮弹不长眼睛,到了前线注意安全,一定要注意安全。
学生甲:放心吧,院长。
学生乙: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吧。
【即将入伍的学生与大家挥手告别。
【沈其震上,王布君急步迎上去。
沈其震:雨田,雨田。
王布君:部长?
沈其震:雨田。
王布君:部长,您怎么来了?
【王布君兴奋地跑过去,与沈其震紧紧拥抱。
沈其震:我从上海到山东解放区,准备向陈毅司令员汇报工作。正赶上国民党进攻鲁中,司令员忙着调兵遣将,我就随着后勤人员先撤退到了辽东。可能是旅途劳累,发高烧,连躺了三天。
王布君:好点了吗?
沈其震:好多了,就是头还有点儿晕。
王布君:我听宫大炮说,您到香港了?
沈其震:是啊,陈毅司令员知道我在金融界、医务界有一些朋友,就让我到香港和国统区,争取那些向往革命的热血青年到解放区工作。
王布君:就像当年您动员崔义田、宫乃泉他们几个人到新四军工作一样,宫大炮后来说:“当时他们虽有抗日热情,但对共产党和新四军并不了解,但看到您一派学者风度,轻声细语,和蔼可亲,就产生了无比的信任。所以,他们放弃了到国民党军队当军医的优厚待遇,跟着您走进了革命队伍。”
沈其震:现在这批人都已经成长起来了,个个能独当一面了。
王布君:是您的个人感召力吸引了一批批医务人员,在很短的时间里组建了新四军的前方和后方医院。
沈其震:他们后来都成了新四军卫生工作的中坚力量。
王布君:听说您在香港创办了“京华贸易公司”,还当了“董事长”。
沈其震:当时我军要从苏北撤退,陈家港的海盐堆积如山,陈毅司令员让我火速到上海,想办法买下一批盐,运出去卖掉赚一笔经费,为解放区筹集一批急需物资。
王布君: 怪不得周副主席听说您租用的外国轮船,往返于苏北与上海、香港,运送物资和医务人员,连声称赞:“这个书生本事真不小啊!”
【两人哈哈大笑。
沈其震:周副主席对我说:“烟台还有一批重要物资,你能想办法在撤退前运出来吗?”当时国民党对苏区封锁得多严啊,我不敢说大话呀,只能说:“试试看吧。”我就扮成“上海富商”,租用联合国救济总署的登陆艇,赶到山东烟台港,把物资抢运到香港,筹集了一笔钱。然后把赚来的钱作为经费,在香港创办了“京华进出口公司。” 有了这个“公司”作接待站、转运站,我们可以建立可靠的交通线,购买和运输部队急需的物资。以“运货”为掩护,开辟一条运送科技人才的海上运输线。
王布君:你这个书生本事确实不小啊。
【两人哈哈大笑。
沈其震:雨田,你什么时候来大连的。
王布君:1946年。
沈其震:1946年?那是苏军、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三方共治的特殊时期啊。
王布君:是啊,1945年苏联红军从陆海两路出兵中国东北,击溃了日本关东军,解放了大连。大连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解放区。因为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罗荣桓司令员派我进驻大连,接收日伪医疗机构,组织医疗力量,调集药品、器材支援东北解放战争。
【沈其震频频点头。
王布君:1947年初,我军在东北发动冬季攻势,我们将前线急需的物资,分批送到前线。我们还组织了十几个手术队……
【江河带简仁南等上。
江河:院长,简队长他们回来了。
简仁南:院长。
王布君:辛苦了,简队长。
【向沈其震介绍。
王布君:这位是简仁南博士,10天前他带着一个手术队,到瓦房店参加战地救护。简博士,这是我在新四军时的老上级、老领导沈其震部长,他和你一样,都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
沈其震:你好,简博士。感谢你们对前线的支援。
简仁南:久闻大名啊,沈部长。王院长常和我们提起您,说您动员了宫乃泉、崔义田一大批医学院毕业生参加新四军;说您作为中共代表团的医学顾问,随叶剑英参谋长到北平与国民政府谈判,在鼠疫问题上据理力争、击中要害。
沈其震:哈哈,我也刚刚听雨田说,你们机智地接收了日本赤十字会医院,把一些急需的药品与医疗器械送到前线。
【几个女生上。
女生甲、乙、丙:院长好。
王布君:你们好。下课了?
女生甲:下课了。
王布君:你们这是要到哪儿去呀?
女生乙:我们要到外面的小饭店吃馄饨去。
王布君:到外面吃馄饨?食堂的饭不好吃吗?
女生丙:食堂里天天吃那个“甩袖汤”,吃不饱哩。
女生甲:还有那个苞谷面饼子,剌嗓子,咽不下去噢。
【众人笑。
王布君:学校招收了好多上海的学生,他们向往解放区,愿意舍弃优越的大城市,到大连来学习。有些女孩子吃不惯北方的粗粮,时常到外面吃点小馄饨,解解馋儿。
沈其震:噢,让她们一说,我的肚子也咕咕叫了,怎么样,雨田,我的王大院长,今天你也破费破费,请我吃点小馄饨吧。
【众人笑着下。
第四幕 1949年 大连 【背景是图书馆外,走廊一隅】
【沈其震一边和张毅、吴襄上,一边介绍。
沈其震:学校是1947年创建的,当时旅顺、大连、金县、庄河合并成立了关东公署,所以建校的时候叫关东医学院。
吴襄:关东医学院?
沈其震:对,1947年建校之初,叫关东医学院。学校最初的办学宗旨是为解放战争培养军医。因为当时华东、东北两大野战军前线急需医务人员。所以上级指示,要尽快筹建一所医科大学,为东北解放和全国解放输送急需的医疗卫生人才。这是我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院校。院长由王布君同志担任,当年在新四军的时候,他是第七师的卫生部长,那时候他叫王雨田。1946年来大连,为了掩护身份,才把名字改成王布君。
张毅:王雨田部长啊?我见过,那时候我在上海天丰药厂当厂长,他到我们药厂为新四军买过药品。
沈其震:噢,这么巧啊。
张毅:他那时候特别年轻,很帅气、很能干的一个小伙子。他现在在哪儿?
沈其震:他现在调到北平工作了。
【魏曦穿着白大衣,拿着教案上。
沈其震:魏教授,魏曦教授,下课了?快来快来,见见我们的湖南老乡。
魏曦:张毅,你总算来了。
张毅:哎呀,魏曦。我都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大连。
沈其震:这是吴襄教授。
魏曦:您好,吴襄教授。听说您主编的《生理学大纲》,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吴襄:过奖过奖。这次我还带了一些《生理学大纲》,准备送给图书馆。
沈其震:唐馆长,唐月萱馆长,给你送宝贝儿来了。
【唐月萱上。
唐月萱:沈院长。
沈其震:这是吴襄教授主编的《生理学大纲》,送给图书馆的。
唐月萱:谢谢吴教授。
沈其震:唐月萱馆长是我请来的图书馆专家。你们都是上海医学院的,都认识吧?
张毅:认识认识,我们是老朋友了。
沈其震:唐馆长去年才到大连,看看,不到一年时间,就把图书馆建得很成规模了。
【江河引徐世长、叶兴杰等10几个人上。
江河:院长,客人们到了。
【沈其震快步迎上去。
沈其震:你好啊,徐先生。
徐世长:你好,沈先生。
魏曦:徐兄,你们刚到?
徐世长:是啊,魏曦。国民党封锁大连,我们绕道香港、朝鲜,转了好大一圈,走了一个多月呢。
【沈其震向其他人介绍。
沈其震:这位徐世长先生,是上海暨南大学的教授,他还是行政院长张群任命的上海美援处处长。这可是月薪650块大洋、住着三层楼花园洋房、出门有小轿车接送的政府官员啊。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