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9894
阅读:3991
发表:2021/10/21 修改:2023/9/13
180章 历史 小说
《荆公为政》第1-2章
1-2
…
13
15
…
180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长篇历史传奇小说。
天下可为
彊疆 著
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伟大改革家。
美国人说:中国王安石的新法拯救了美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宋神宗说:朕遍观群臣,能横身为国家当事者,唯安石耳。
王安石说:不求做大官,但求做大事。
一、目 录
引子2 一、灵堂内外的盘算4 二、登基之辱9
三、坐而论道15 四、江南有良臣21 五、千里所系28
六、吃南洋的商人33 七、高登谷请旨38 八、大战西风中42
九、天塌下来本官顶47 十、皇帝遵旨52 十一、家庭风暴57
十二、再见堇女63 十三、友人遗愿67 十四、进京前奏71
十五、石越吓出一身冷汗 76 十六、截杀82 十七、王韶飞身救友88
十八、扛辕救荻92 十九、皇上不急97 二十、御史台争辩102
二一、“嘉佑四友”再聚首109 二二、诗中栋梁113 二三、虎步入迩英118
二四、君臣会122 二五、恭请司马126 二六、寻访碧云轩130
二七、尽快打入南朝上层134 二八、司马学士开讲138 二九、唇枪舌剑142
三十、神宗帝再遭羞辱147 三一、内藏库赋诗152 三二、初会金云儿156
三三、高雅的愤怒162 三四、斗茶戏荆公167 三五、乌纱押在断头台172
三六、荆公失踪177 三七、闹市遇险183 三八、生财在人190
三九、海贸中的猫腻194 四十、邂逅昌王201 四一、负了芳心206
四二、市舶司波诡云谲212 四三、人才难求208 四四、陋巷访薛向222
四五、走马上任226 四六、督办纲船沉没232 四七、荆公遇刺237
四八、皇上赐婚243 四九、庞荻还帕247 五十、才子佳人齐聚254
五一、诗赋竞风流258 五二、索古籍再进碧云轩261 五三、但愿君心似奴心265
五四、突然断货270 五五、有货更愁275 五六、石子做了回采办280
五七、首求干爹283 五八、韩使相出马288 五九、中书出了人命292
六十、公生明堂盟誓297 六一、边塞共谋303 六二、“雪豹”舔了嘉问的脸309
六三、盗“罪状”315 六四、西夏岂是省油灯323 六五、“货色”是什么官327
六六、极具杀伤力的“罪证”333 六七、弹劾风暴338 六八、金銮殿“地震”343
六九、文豪与“奇才”的碰撞(上)348 七十、文豪与“奇才”的碰撞(下)352 七一、庞公的胡夹丢了358
七二、痛骂王雱366 七三、司马学士甘当月老371 七四、暗流涌动377
七五、纵横捭阖382 七六、听得如醉如痴389 七七、钦差察访395
七八、力荐石越401 七九、无心听曲405 八十、顺水推舟410
八一、王雱的怀疑415 八二、磨勘出了问题422 八三、主簿连拔两筹426
八四、石越独立一功432 八五、王府迎亲438 八六、亲家公气跑了442
八七、这个宰相不好当448 八八、追究石越身世452 八九、哪里出了错456
九十、高人支招461 九一、百狮楼乞怜466 九二、司马光去意已决472
九三、待漏院立誓476 九四、荡产赠银482 九五、石越上了考场486
九六、被眼神吓退489 九七、两丞相争去险地494 九八、韩宣抚被困大顺城500
九九、荆公终见学究女504 一百、没藏女骂阵511 一0一、御赐金鱼袋516
一0二、皇上为劣品震怒521 一0三、揽财有道525 一0四、杀他一个回马枪530
一0五、有恃无恐535 一0六、勿使上知541 一0七、险途茶马道547
一0八、苏轼外任555 一0九、潼关访大侠560 一一0、周侗与他的生徒564
一一一、金云儿有了警觉568 一一二、一鸣惊人573 一一三、五小将受封578
一一四、震天雷吓退蕃兵585 一一五、荆公回朝590 一一六、王安国哭骂曾布594
一一七、辽朝的盛宴598 一一八、狂欢金明池605 一一九、别有深意的司马610
一二0、勿谓言之不预613 一二一、决意一战617 一二二、战马失控624
一二三、荆公晕倒630 一二四、王元帅消失635 一二五、韩基进京求援640
一二六、山雨欲来645 一二七、冲击王府648 一二八、一片狼藉654
一二九、罢市658 一三0、岂容毁我赵宋天下663 一三一、王韶出现在朝堂669
一三二、喜摘玉带赐王卿675 一三三、辽人在行动680 一三四、君王难得一日闲684
一三五、视察京城689 一三六、羊腰子事件693 一三七、一颗膨胀的心698
一三八、泽阴县出了大事705 一三九、眼前一亮711 一四0、含泪送别718
一四一、王槐试晬725 一四二、王妃没香水了731 一四三、冯京支招738
一四四、针锋相对742 一四五、“三后”哭殿749 一四六、痛下决心752
一四七、荆公归来757 一四八、君臣两难761 一四九、橘生南国766
一五0、质疑770 一五一、临别荐小将774 一五二、败露779
一五三、乘虚而入785 一五四、暗渡陈仓792 一五五、追杀金云儿798
一五六、痛失二弟803 一五七、惊遇金云儿808 一五八、庞荻哭得伤心812
一五九、杀手赶到818 一六0、解救金云儿823 一六一、惊天大案830
一六二、睿成宫刀光翻飞837 一六三、王韶献计843 一六四、急召荆公复相847
一六五、高步诚再下毒手853 一六六、火速返京 858 一六七、背痈崩裂864
一六八、皇上起了疑心869 一六九、拜望惠卿876 一七0、探狱提审吕嘉问883
一七一、血战宣德门890 一七二、梁太后看得眼花缭乱896 一七三、王雱轰然倒地902
一七四、泪往心底流909 一七五、巧除后患913 一七六、擘画大战918
一七七、高御医暗吃一惊922 一七八、跪求昌王救庞荻928 一七九、拒嫁933
一八0、杀手已锁定目标938 一八一、王雱倒在血泊中942 一八二、统帅岂是儿戏946
一八三、噩耗接踵951 一八四、一声长叹955————962 . 完
二、正文
引子
北宋治平二年冬,万里晴空的东京汴梁,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掀得屋上瓦片四处飞散;合抱粗的大树“咔咔”几声,或是连根拔起,或是折断在街巷、路旁;被狂风卷起的杂物、沙尘、落叶、草屑,更是满城飞旋,遮天蔽日……
狂风过后,成群结队北方极少见过的鸟雀在城上空盘旋,鸣叫,那声音尖厉得令人毛骨悚然。
汴河虹桥上,一位老者伫立桥头,听着尖厉的鸣叫声,他那足有寸长的白眉骤然蹙起。
一位匆匆经过的青年倏地停下脚步,怔怔看着老者,问道:“观鸟本是赏心悦目之事,老丈为何如此愁眉不展?”
老者继续仰天看鸟。
青年施过一礼,再问:“老丈为何不说话?”
老者这才看着青年,忧心忡忡地说道:“中原大地自古不出此鸟,此鸟为南方之鸟,现在它从南方飞迁于北方,此意味着大宋政局将变也。”
青年问道:“先生听到鸟的鸣叫,如何就知道政局要变呢?”又深深施上一礼,补问道,“这大宋政局将向何处变去,还望先生指教。”
老者见青年生得潇洒倜傥、满身透着机灵,便说道:“天下将治,地气必然自南向北运行。如今南方的地气已经运行到了北方。飞禽走兽天地万物自有灵性,比人更具敏感,因为它们已感受到了地气的走向,所以才纷纷向这北方迁徙。我看小哥也是个读书之人,想那《春秋》上的记载,你哥一定记得:宋国衰亡前,有六只帽子样的水鸟倒退着飞过宋国的都城商丘;还有八哥也前来筑巢安居。这都是地气作用的结果。这次南鸟在北方出现,将预示我宋朝将有重大变故喽!”
青年顿生悦色,问道:“先生,那是否意味大宋就要灭亡了?”
“不!”老者斩钉截铁打断青年的话,反问道,“小哥知道那秦国初期的景况否?”
青年想了一会,面现尴尬,回道:“在下不知。”
老者道:“秦人在东方起反,遭周天子追杀,无奈迁至西陲朱圉山下。朱圉山原是连峰耸峙,草木葱茏,可自秦人去后,满山遍岭的草木竟然一夜之间全然枯竭,可秦人最后还不是做了一统天下的皇帝?”
青年大惑不解,问道:“先生,按理说,草木枯竭应是不祥之兆,为何秦国反倒能一统天下呢?”
老者仰望天空,长长一声感叹:“世事成败者,人也!”
青年此时满脸迷茫,不知可否地“哦”了一声,旋即快步离去。
老者觉得蹊跷,追上几步,喊道:“小哥,你这是去哪里?”
青年行走如飞,早已消失在汴梁的茫茫人海中……
第1章 灵堂内外的盘算
钟鼓郁沉,凄风阵阵,惨云黯淡,天光无色。
雪,颤栗般地下着。
治平四年正月,京都汴梁一片惨白。
低回而沉重的哀乐被那尖啸的北风牵扯着从福宁殿西殿缓慢地穿过灵堂,飘出宫门,窜进惨白的宫巷,漫上惨白的宫顶,再遍布于整个惨白的汴梁城,去咬噬每一个本就沉痛的心灵……
福宁殿西殿中央,横着垂挂一道巨大的黑色绒布帷幕,帷幕中央停放着漆着四十九道浑饰金漆外套织龙黄锻棉套宫衣的金丝楠木梓宫,梓宫前横放着一条长长的祭台,祭台中央摆放着三牲瓜果祭品,两旁的铜炉与烛台上,点燃的蟠龙白烛及粗壮的檀香正冒着缭绕青烟……梓宫上头悬挂着英宗的画相,画相两旁整齐而重叠地垂挂着一幅幅孝幛。
左边第一幅孝幛上是端明殿学士王珪题写的挽辞,那挽辞是:
“一夜催仙杖,悲声到九宸。玉阶犹报晓,金殿不知春。碧海无来使,青宫有旧臣。华封曾未幸,应误祝尧人。”
右边第一幅孝幛上是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曾巩题写的挽辞,那挽辞是:
“已应南阳气,犹迟代邸来。范熔归独化,纲理付群材。禹会方无外,虞巡遂不回。空惊柏城仗,箫鼓送余哀。
在白烛高香青烟缭绕的灵堂内,那阵阵低回的哀乐更是让人生出几多悲悯几多寒意。
这已是宋英宗皇帝殡天的头七的第七个祭日。
偌大的灵堂内,那些身披丧服按官价、身份大小依次跪拜的皇亲国戚、文臣武将,一个个如整齐排列的大小相似的“白馒头”,偌大的一片“白馒头”静静地跪伏在梓宫前,除了风和哀乐的嘶鸣外,再没有一丝半毫的声响……
跪在梓宫最前面的是皇子、公主。这其中跪在正中央的就是太子、刚刚被拥立即位的新君赵顼。
赵顼这年正当弱冠之年,生得面庞丰满,浓眉细目,魁伟沉稳。他自幼勤奋好学,日晏忘食,当太子时就喜读《韩非子》,尤其对韩非子“富国强兵”的思想更为崇尚。
这天可能是跪的时间过久,也可能是另有所思,跪在前排的皇子、公主,有的要么不时扭动一下跪着的双膝,要么回头四处瞅看……
唯有跪在正中央的新君赵顼,或许是因为先王的溘然离世而过于悲恸;或许是为他这个王位来的过于突然而担忧先王那未尽之业自己这副嫩生的肩膀能否担当得起;也或许他正在借此机会,慎重谋划一下自己这位即将登临大位的赵宋皇帝未来的宏图大业!于是,他始终双手仆地,额头紧抵地面,叩得丝纹不动。
可能是见新皇帝始终叩头不起,也可能是时间过久,原来那片平静的“白馒头”渐渐开始活动起来。首先是国戚、枢密副使高登谷,他先是侧面看了看左右两边跪着的大臣,见一个个还是死去一般跪在那里,再暗暗将头抬起,向前两排看去,见前两排也是丝纹不动地叩在那里,只得无奈地又跪了下去……
终于听到一个浑厚而低沉的说话声。
那是本次治丧的主持者、当朝宰相韩基,他披着丧服,迈着沉稳的脚步一步步走到新君面前,躬身双手搀扶住新君,劝道:“颖王,你的一片孝心,先王一定会知晓,一定会保佑我大宋繁荣昌盛,江山永固。节哀吧,起来。”
高登谷一听,也不管新皇是否起身,自己首先骨碌站起,走到前面第二排中央,将他的妹妹皇后也是即将成为太后的高滔滔拉到大殿门前,问道:“皇后,那事同新皇说了?”
高滔滔看了兄长一眼,凤眉一展,说道:“没说。这事最好跟娘娘说。”
“好,那我们马上去找娘娘。”说着,高登谷脱下丧服,又帮着高皇后脱了,将两件丧服搭在梓宫上,拉着高皇后匆匆出了福宁殿,转身向西,向曹太后所住的慈寿宫走去。
这天,曹太后身着深青色钿钗礼衣,头戴九龙四凤花钗垂肩冠,端坐于慈寿宫,正与一班人说着话。高登谷认识,他们是曹太后的两个弟弟及一群亲近的太监、宫女。
“太后,我家远房的侄子曹旦已长大成人,这次新皇恩荫,您一定得保举旦儿补个官儿做做。”说话的是曹太后的大弟济阳郡王曹佾。曹太后的襦袖上似乎有个小杂物,曹佾边说边伸出两个指头将那小杂物拈摘下,再轻轻弹去。
这时宫侍罗芷拉出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对太后说道:“太后,我这王璋虽才七岁,但聪明过人,过些天新皇就要登临大位了,求太后在新皇面前说句话,恩荫时给璋儿补个一官半职,也好使他有个努力的方向。”
宫侍刚说完,殿侍也怀抱一个婴儿上前,禀道:“太后,我这怀玉已三个月了,求太后能对新皇说一声,给怀玉补个一官半职,使他日后不愁前程。”
天下可为
彊疆 著
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伟大改革家。
美国人说:中国王安石的新法拯救了美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宋神宗说:朕遍观群臣,能横身为国家当事者,唯安石耳。
王安石说:不求做大官,但求做大事。
一、目 录
引子2 一、灵堂内外的盘算4 二、登基之辱9
三、坐而论道15 四、江南有良臣21 五、千里所系28
六、吃南洋的商人33 七、高登谷请旨38 八、大战西风中42
九、天塌下来本官顶47 十、皇帝遵旨52 十一、家庭风暴57
十二、再见堇女63 十三、友人遗愿67 十四、进京前奏71
十五、石越吓出一身冷汗 76 十六、截杀82 十七、王韶飞身救友88
十八、扛辕救荻92 十九、皇上不急97 二十、御史台争辩102
二一、“嘉佑四友”再聚首109 二二、诗中栋梁113 二三、虎步入迩英118
二四、君臣会122 二五、恭请司马126 二六、寻访碧云轩130
二七、尽快打入南朝上层134 二八、司马学士开讲138 二九、唇枪舌剑142
三十、神宗帝再遭羞辱147 三一、内藏库赋诗152 三二、初会金云儿156
三三、高雅的愤怒162 三四、斗茶戏荆公167 三五、乌纱押在断头台172
三六、荆公失踪177 三七、闹市遇险183 三八、生财在人190
三九、海贸中的猫腻194 四十、邂逅昌王201 四一、负了芳心206
四二、市舶司波诡云谲212 四三、人才难求208 四四、陋巷访薛向222
四五、走马上任226 四六、督办纲船沉没232 四七、荆公遇刺237
四八、皇上赐婚243 四九、庞荻还帕247 五十、才子佳人齐聚254
五一、诗赋竞风流258 五二、索古籍再进碧云轩261 五三、但愿君心似奴心265
五四、突然断货270 五五、有货更愁275 五六、石子做了回采办280
五七、首求干爹283 五八、韩使相出马288 五九、中书出了人命292
六十、公生明堂盟誓297 六一、边塞共谋303 六二、“雪豹”舔了嘉问的脸309
六三、盗“罪状”315 六四、西夏岂是省油灯323 六五、“货色”是什么官327
六六、极具杀伤力的“罪证”333 六七、弹劾风暴338 六八、金銮殿“地震”343
六九、文豪与“奇才”的碰撞(上)348 七十、文豪与“奇才”的碰撞(下)352 七一、庞公的胡夹丢了358
七二、痛骂王雱366 七三、司马学士甘当月老371 七四、暗流涌动377
七五、纵横捭阖382 七六、听得如醉如痴389 七七、钦差察访395
七八、力荐石越401 七九、无心听曲405 八十、顺水推舟410
八一、王雱的怀疑415 八二、磨勘出了问题422 八三、主簿连拔两筹426
八四、石越独立一功432 八五、王府迎亲438 八六、亲家公气跑了442
八七、这个宰相不好当448 八八、追究石越身世452 八九、哪里出了错456
九十、高人支招461 九一、百狮楼乞怜466 九二、司马光去意已决472
九三、待漏院立誓476 九四、荡产赠银482 九五、石越上了考场486
九六、被眼神吓退489 九七、两丞相争去险地494 九八、韩宣抚被困大顺城500
九九、荆公终见学究女504 一百、没藏女骂阵511 一0一、御赐金鱼袋516
一0二、皇上为劣品震怒521 一0三、揽财有道525 一0四、杀他一个回马枪530
一0五、有恃无恐535 一0六、勿使上知541 一0七、险途茶马道547
一0八、苏轼外任555 一0九、潼关访大侠560 一一0、周侗与他的生徒564
一一一、金云儿有了警觉568 一一二、一鸣惊人573 一一三、五小将受封578
一一四、震天雷吓退蕃兵585 一一五、荆公回朝590 一一六、王安国哭骂曾布594
一一七、辽朝的盛宴598 一一八、狂欢金明池605 一一九、别有深意的司马610
一二0、勿谓言之不预613 一二一、决意一战617 一二二、战马失控624
一二三、荆公晕倒630 一二四、王元帅消失635 一二五、韩基进京求援640
一二六、山雨欲来645 一二七、冲击王府648 一二八、一片狼藉654
一二九、罢市658 一三0、岂容毁我赵宋天下663 一三一、王韶出现在朝堂669
一三二、喜摘玉带赐王卿675 一三三、辽人在行动680 一三四、君王难得一日闲684
一三五、视察京城689 一三六、羊腰子事件693 一三七、一颗膨胀的心698
一三八、泽阴县出了大事705 一三九、眼前一亮711 一四0、含泪送别718
一四一、王槐试晬725 一四二、王妃没香水了731 一四三、冯京支招738
一四四、针锋相对742 一四五、“三后”哭殿749 一四六、痛下决心752
一四七、荆公归来757 一四八、君臣两难761 一四九、橘生南国766
一五0、质疑770 一五一、临别荐小将774 一五二、败露779
一五三、乘虚而入785 一五四、暗渡陈仓792 一五五、追杀金云儿798
一五六、痛失二弟803 一五七、惊遇金云儿808 一五八、庞荻哭得伤心812
一五九、杀手赶到818 一六0、解救金云儿823 一六一、惊天大案830
一六二、睿成宫刀光翻飞837 一六三、王韶献计843 一六四、急召荆公复相847
一六五、高步诚再下毒手853 一六六、火速返京 858 一六七、背痈崩裂864
一六八、皇上起了疑心869 一六九、拜望惠卿876 一七0、探狱提审吕嘉问883
一七一、血战宣德门890 一七二、梁太后看得眼花缭乱896 一七三、王雱轰然倒地902
一七四、泪往心底流909 一七五、巧除后患913 一七六、擘画大战918
一七七、高御医暗吃一惊922 一七八、跪求昌王救庞荻928 一七九、拒嫁933
一八0、杀手已锁定目标938 一八一、王雱倒在血泊中942 一八二、统帅岂是儿戏946
一八三、噩耗接踵951 一八四、一声长叹955————962 . 完
二、正文
引子
北宋治平二年冬,万里晴空的东京汴梁,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掀得屋上瓦片四处飞散;合抱粗的大树“咔咔”几声,或是连根拔起,或是折断在街巷、路旁;被狂风卷起的杂物、沙尘、落叶、草屑,更是满城飞旋,遮天蔽日……
狂风过后,成群结队北方极少见过的鸟雀在城上空盘旋,鸣叫,那声音尖厉得令人毛骨悚然。
汴河虹桥上,一位老者伫立桥头,听着尖厉的鸣叫声,他那足有寸长的白眉骤然蹙起。
一位匆匆经过的青年倏地停下脚步,怔怔看着老者,问道:“观鸟本是赏心悦目之事,老丈为何如此愁眉不展?”
老者继续仰天看鸟。
青年施过一礼,再问:“老丈为何不说话?”
老者这才看着青年,忧心忡忡地说道:“中原大地自古不出此鸟,此鸟为南方之鸟,现在它从南方飞迁于北方,此意味着大宋政局将变也。”
青年问道:“先生听到鸟的鸣叫,如何就知道政局要变呢?”又深深施上一礼,补问道,“这大宋政局将向何处变去,还望先生指教。”
老者见青年生得潇洒倜傥、满身透着机灵,便说道:“天下将治,地气必然自南向北运行。如今南方的地气已经运行到了北方。飞禽走兽天地万物自有灵性,比人更具敏感,因为它们已感受到了地气的走向,所以才纷纷向这北方迁徙。我看小哥也是个读书之人,想那《春秋》上的记载,你哥一定记得:宋国衰亡前,有六只帽子样的水鸟倒退着飞过宋国的都城商丘;还有八哥也前来筑巢安居。这都是地气作用的结果。这次南鸟在北方出现,将预示我宋朝将有重大变故喽!”
青年顿生悦色,问道:“先生,那是否意味大宋就要灭亡了?”
“不!”老者斩钉截铁打断青年的话,反问道,“小哥知道那秦国初期的景况否?”
青年想了一会,面现尴尬,回道:“在下不知。”
老者道:“秦人在东方起反,遭周天子追杀,无奈迁至西陲朱圉山下。朱圉山原是连峰耸峙,草木葱茏,可自秦人去后,满山遍岭的草木竟然一夜之间全然枯竭,可秦人最后还不是做了一统天下的皇帝?”
青年大惑不解,问道:“先生,按理说,草木枯竭应是不祥之兆,为何秦国反倒能一统天下呢?”
老者仰望天空,长长一声感叹:“世事成败者,人也!”
青年此时满脸迷茫,不知可否地“哦”了一声,旋即快步离去。
老者觉得蹊跷,追上几步,喊道:“小哥,你这是去哪里?”
青年行走如飞,早已消失在汴梁的茫茫人海中……
第1章 灵堂内外的盘算
钟鼓郁沉,凄风阵阵,惨云黯淡,天光无色。
雪,颤栗般地下着。
治平四年正月,京都汴梁一片惨白。
低回而沉重的哀乐被那尖啸的北风牵扯着从福宁殿西殿缓慢地穿过灵堂,飘出宫门,窜进惨白的宫巷,漫上惨白的宫顶,再遍布于整个惨白的汴梁城,去咬噬每一个本就沉痛的心灵……
福宁殿西殿中央,横着垂挂一道巨大的黑色绒布帷幕,帷幕中央停放着漆着四十九道浑饰金漆外套织龙黄锻棉套宫衣的金丝楠木梓宫,梓宫前横放着一条长长的祭台,祭台中央摆放着三牲瓜果祭品,两旁的铜炉与烛台上,点燃的蟠龙白烛及粗壮的檀香正冒着缭绕青烟……梓宫上头悬挂着英宗的画相,画相两旁整齐而重叠地垂挂着一幅幅孝幛。
左边第一幅孝幛上是端明殿学士王珪题写的挽辞,那挽辞是:
“一夜催仙杖,悲声到九宸。玉阶犹报晓,金殿不知春。碧海无来使,青宫有旧臣。华封曾未幸,应误祝尧人。”
右边第一幅孝幛上是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曾巩题写的挽辞,那挽辞是:
“已应南阳气,犹迟代邸来。范熔归独化,纲理付群材。禹会方无外,虞巡遂不回。空惊柏城仗,箫鼓送余哀。
在白烛高香青烟缭绕的灵堂内,那阵阵低回的哀乐更是让人生出几多悲悯几多寒意。
这已是宋英宗皇帝殡天的头七的第七个祭日。
偌大的灵堂内,那些身披丧服按官价、身份大小依次跪拜的皇亲国戚、文臣武将,一个个如整齐排列的大小相似的“白馒头”,偌大的一片“白馒头”静静地跪伏在梓宫前,除了风和哀乐的嘶鸣外,再没有一丝半毫的声响……
跪在梓宫最前面的是皇子、公主。这其中跪在正中央的就是太子、刚刚被拥立即位的新君赵顼。
赵顼这年正当弱冠之年,生得面庞丰满,浓眉细目,魁伟沉稳。他自幼勤奋好学,日晏忘食,当太子时就喜读《韩非子》,尤其对韩非子“富国强兵”的思想更为崇尚。
这天可能是跪的时间过久,也可能是另有所思,跪在前排的皇子、公主,有的要么不时扭动一下跪着的双膝,要么回头四处瞅看……
唯有跪在正中央的新君赵顼,或许是因为先王的溘然离世而过于悲恸;或许是为他这个王位来的过于突然而担忧先王那未尽之业自己这副嫩生的肩膀能否担当得起;也或许他正在借此机会,慎重谋划一下自己这位即将登临大位的赵宋皇帝未来的宏图大业!于是,他始终双手仆地,额头紧抵地面,叩得丝纹不动。
可能是见新皇帝始终叩头不起,也可能是时间过久,原来那片平静的“白馒头”渐渐开始活动起来。首先是国戚、枢密副使高登谷,他先是侧面看了看左右两边跪着的大臣,见一个个还是死去一般跪在那里,再暗暗将头抬起,向前两排看去,见前两排也是丝纹不动地叩在那里,只得无奈地又跪了下去……
终于听到一个浑厚而低沉的说话声。
那是本次治丧的主持者、当朝宰相韩基,他披着丧服,迈着沉稳的脚步一步步走到新君面前,躬身双手搀扶住新君,劝道:“颖王,你的一片孝心,先王一定会知晓,一定会保佑我大宋繁荣昌盛,江山永固。节哀吧,起来。”
高登谷一听,也不管新皇是否起身,自己首先骨碌站起,走到前面第二排中央,将他的妹妹皇后也是即将成为太后的高滔滔拉到大殿门前,问道:“皇后,那事同新皇说了?”
高滔滔看了兄长一眼,凤眉一展,说道:“没说。这事最好跟娘娘说。”
“好,那我们马上去找娘娘。”说着,高登谷脱下丧服,又帮着高皇后脱了,将两件丧服搭在梓宫上,拉着高皇后匆匆出了福宁殿,转身向西,向曹太后所住的慈寿宫走去。
这天,曹太后身着深青色钿钗礼衣,头戴九龙四凤花钗垂肩冠,端坐于慈寿宫,正与一班人说着话。高登谷认识,他们是曹太后的两个弟弟及一群亲近的太监、宫女。
“太后,我家远房的侄子曹旦已长大成人,这次新皇恩荫,您一定得保举旦儿补个官儿做做。”说话的是曹太后的大弟济阳郡王曹佾。曹太后的襦袖上似乎有个小杂物,曹佾边说边伸出两个指头将那小杂物拈摘下,再轻轻弹去。
这时宫侍罗芷拉出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对太后说道:“太后,我这王璋虽才七岁,但聪明过人,过些天新皇就要登临大位了,求太后在新皇面前说句话,恩荫时给璋儿补个一官半职,也好使他有个努力的方向。”
宫侍刚说完,殿侍也怀抱一个婴儿上前,禀道:“太后,我这怀玉已三个月了,求太后能对新皇说一声,给怀玉补个一官半职,使他日后不愁前程。”
到头了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