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50777
阅读:7991
发表:2015/11/17
20章 主旋律 小说
《永远的先锋》第2章
1
2
3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刘文辉命令第四旅旅长袁国瑞率部开赴泸定桥一线设防。
当袁国瑞到龙八铺时,他接到报告,说红军正兵分两路夹河而上。袁国瑞立即命令第三十八团团长李全山火速开到泸定桥,以阻击红军从桥上过河;命令第十一团团长杨开诚率部沿大渡河东岸海子山、冷碛一带设防,以阻击沿东岸北进的红一师;命令第十团驻飞越岭,为总预备队。旅部设在龙八铺。
李全山三十八团开始向泸定桥调动。部队走走停停,行进比较缓慢。李全山担心上级追究,他于是命令周桂三营跑步前进。
周桂三也动了脑子,他派出一个连为先头部队,连长叫饶杰。
饶杰也与他的上司思维差不多,他也是派出了一队先头兵,他把连里体格强壮的士兵都挑出来,组成一个排,让他们把全团的旗帜都带上,冒着大雨,跑步前进,赶到泸定城,然后插上了所有的旗子,以虚张声势。
插上了旗帜,很多士兵倒地就睡,饶杰大喊道:
“混蛋,不能睡,赶紧拆桥!拆木板!”
“起来,快拆木板!”
饶杰用他的大靴子踢了几个士兵,士兵才不情愿地从桥楼地面爬起来,摇摇晃晃地踏上铁索桥。
敌人立即开始拆除泸定桥的木板了。他们先由西桥头拆起,往东慢慢退向城里一方。但这一个排的士兵太累了,雨里跑了那么多的路,又是晚上,士兵实在不愿意干了,一边拆,一边抱怨,一边抬着木板,行动很慢。
半夜的时候,营长周桂三带着营的主力上来了,他们配有重机枪连一个,迫击炮连一个。周桂三指挥部队进入阵地,把守桥头,又增加兵力加速拆除桥板。
周桂三站在桥头,不停地大喊:“快,快点!”
铁索在咆哮的急流上晃荡着。
虽然现在拆桥的士兵多了,但早都累得半死不活的;况且,在这样窄窄的桥上,人太多了也派不上用场。
周桂三叫着,骂着。
(十)
突然,东岸出现了几点火光,接着连成了一串。杨成武一惊:是敌人点火把行军!他们点了火把,行军自然就快多了。不能让他们跑到前面去,怎么办?
“我们也点火把!事到万难须放胆,绝不能让这点小困难影响军委战略计划的实施!”杨成武想,他马上找王开湘去商量。
红四团把附近一个村子里的竹篱笆全部买下了,一人扎了一个火把。
火把点起来了,一个班只点一个。团长传令:不许浪费,每小时必须跑十里以上。
雨还在哗哗地下着,大渡河的涛声依然在河谷中轰响。
军号声从对面传了过来,敌人在用号音同红军联络。这是敌人袁国瑞旅的士兵,他们正向泸定桥赶路。
“啥子部队!”
“啥子部队!”
马上,对面又传来了微弱的喊话声。
“吹号回答!”杨成武命令司号员。
司号员早就通过俘虏熟悉了敌人的联络号音,他马上吹响了号音回答,用的是刚被四团击败的敌人的番号。
接着,一个四川籍的战士也提高了嗓门朝东岸喊话。
愚蠢的敌人相信了。
两支队伍同时夹大渡河行进。两支火龙弯弯曲曲盘旋在黑夜里。
雨越来越大了,夜也越来越深了。突然对面的火龙不见了。
杨成武掏出怀表一看十二点了。为了摸清对方的情况,他又让司号员吹号问敌人在干什么。敌人回答了:“宿营休息了!”
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团。
杨成武挥着手对战士们说:“快!我们不能停!”
虽然有火把,但暴雨引起了山洪,路上全是水,甚至淌成了小河;有些地方稀泥陷住了双脚,半天拔不出来。
战士们确实累坏了。
“不能停,一定要按时赶到泸定桥!”
“继续前进!”
“不怕疲劳!”
二连的红小鬼刘梓华滑倒了,指导员王德云飞步上前,把他拉起;又抓过刘梓华手里的枪,扛到了自己肩上。
连支部书记李友林也赶上来了,他右肩上扛着弹药箱,背上还背了两支步枪。
很多战士滑倒了,有人刚站起来又滑倒了,差不多每个指战员都成了泥人。
队伍基本上是在泥水中滚爬,这是一支神奇的队伍,这是一支有着钢铁意志的队伍,每个人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必须在天明前赶到泸定桥!
实在是太累了,有些战士走着走着,站着不动了,原来是睡着了。后边的战士赶紧一推,清醒了许多,急忙又向前跑去。
用绑腿连起来的长长的绳子起了大作用了,它把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的战士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战士们互相帮助,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手,机枪轮流扛,有些体力好一些的战士肩上就扛了三四条步枪。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雨小了。
天色慢慢发亮的时候,红四团的全体指战员高兴地发现,泸定城就在眼前!
是成功战胜千难万险的喜悦?是按时到达泸定完成三百二十里山路行军的激动?杨成武看着这些一身泥水的战士,心里突然涌起一股难以表达的情感,他的眼睛酸了。但他马上克制住自己,大喊喊道:
“快,抢占阵地!”
红四团的战士们又拼出了全身最后的力气向前冲去。
他们分兵两路:一路沿河而上,一路迅速爬上桥头的制高点--海子山。突然遇到一股民团,红四团的战士们连脚步也没有停,就直接攻击,缴了民团的械。
天刚明的时候,红四团终于按中革军委命令的时间,赶到了泸定桥,并完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
(十一)
泸定桥。
泸定桥不是木桥,不是石桥,不是用小木船连在一起搭成的板桥,不是用竹筏、木板串起来的浮桥--它是铁索桥。
13根铁索从河的这一边挂到那一边,下面的9根铁索上铺上木板,人和牲口都从上面通过。两边各有2根铁索,算是扶手。
铁索的下面十多丈处就是大渡河的急流。
这儿峡谷很窄,只有百十米,江水到此尽显其狂野之势,浊流滚滚,漩涡连连,浪花腾飞,轰响震天。
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桥,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桥长101米,宽不足3米,共有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在两侧作扶手。自清代以来,此桥就成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
现在,敌人把铁索上的木板拆掉了,只有东桥头那一边还有少量木板未来得及破坏,光秃秃的铁索横挂在奔腾的大渡河上。
顺着铁索链望过去,就是泸定城,城墙有两丈高,西城门就是铁索桥对岸的桥楼,要过桥,就必须通过西城门这唯一的关口。敌人在靠河岸修筑了密集的工事,机枪都对准了铁索桥。
杨成武又看了看红军已经占领的西桥头,地方很窄,身后就是高大的山岭。
桥头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两行诗:
“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
(十二)
一看到红军到了西桥头,拆木板的敌人马上逃进城里去了。敌人的枪弹、迫击炮弹就不断地飞过来。他们这不是在阻击,而是在挑衅,一边乱打着枪,一边有人狂喊着:
“你们飞过来吧,我们缴枪啦!”
“有种飞过来吧!”
“为什么不过来呀!”
红四团的营连干部都聚到了政委、团长和参谋长的身边,大家在研究夺桥的方案。
没有别的方法,就是一个字:“爬!”
杨成武坚定地说:“爬,坚决地爬过去!”
王开湘也没有一点的犹豫:“只有爬!敌人破坏了木板,就想用这十三根铁索吓倒我们红军,叫他们做梦去吧!”
参谋长李英华说:“我们一边爬,一边铺木板,这也为后续的进攻做好了准备。”
政委和团长都点了点头。
突然,一发炮弹打了过来,落在了天主教堂的屋顶上,顿时,屋顶开了一个大窟窿,尘土直扑过来。
“敌人给我们动员了,我们必须很快打过去!”杨成武看了一眼各位营长、连长,“要组织突击队!”
话音还没有落下,坐在杨成武对面的二连连长廖大珠就“唰”地站了起来,他早就一直盯着政委和团长,就等着这一句话。大概是站起过急了一些,他那矮小而结实的身子有些颤动;他平时不爱说话,这一回可是在全团的首长和干部中间抢话,自己的耳根先红了。
廖大珠吃力地说,他的每个字都咬得很重:
“一连过乌江立了功,成了渡江模范连,我们要向一连学习,争取当夺取泸定桥的英雄连……”
“夺桥任务非给我们三连不可!”刚从侦察连调到三连当连长的王友才可是个有名的急性子,他听二连要抢夺桥的任务,马上“呼”地站了起来。他讲话一急,就像打机关枪一样:
“三连那一次战斗都没有落后过,这次我们保证把桥拿下来!”缓了一口气,他又接着说:“我刚调到三连,连个任务都拿不下来,我没法向战士们交待!以后还怎么当这个连长!”
其他的干部一看刚一开始就抢上了,他们也坐不住了,几乎都站了起来。
“我请求发言!”四连长显得有些忍不住了。
“我代表六连请战……”黄古文坚决而有力的声音。
“这是我们的请战书!”有人把一张纸往桌子上一拍。
“这是我们连战士们的决心书!”有人拿出厚厚的一叠东西,直递到政委和团长跟前。
谁都不让!
杨成武拉王开湘到一边,商量了一下,马上转过来说:
“同志们,静一静,大家都想去,踊跃争当突击队,这是好的。可是桥只有一座,突击队也只需要一个,我看民主集中,最后让团长说说,怎么样?”
“好!”大家同声喊道。
王开湘团长大声宣布:
“由二连担任夺桥突击队!”
二连长廖大珠一下跳了起来,带头鼓起了掌。
团总支书记罗华生马上就站到了廖大珠身边,不用说,他要随廖大珠马上到二连去进行动员和组织。
杨成武也站了起来,他激昂地说:
“团长的主意好,要打仗有的是,咱们轮着干。上次渡乌江是一连打的头,这次是二连。那么就由二连的二十二个共产党和积极分子组成一个精干的突击队,由廖大珠连长担任突击队长。同志们,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共产党员越是要冲在最前面,共产党员永远是革命的先锋!”
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一定不辜负首长对我们的希望!”廖大珠冲过来,紧紧地拉住杨成武的手,他的脸涨得通红,眼里滚着泪花。
“现在分头准备!散会!”王开湘下了命令。
只有王有才还站着不动,他很有点情绪。
“怎么样?不高兴啦?”政委问。
“政委,我们三连……”王有才现在没有话了。
“你们三连的任务也不轻!”政委大声地说。
“什么任务?”王有才又急了起来。
“我和团长商量好了,你们三连担任一梯队,跟着突击队往前冲;还要负责铺桥板,让后续部队进城去呢!”政委下达任务了。
“真的?”王有才笑了。
(十三)
当袁国瑞到龙八铺时,他接到报告,说红军正兵分两路夹河而上。袁国瑞立即命令第三十八团团长李全山火速开到泸定桥,以阻击红军从桥上过河;命令第十一团团长杨开诚率部沿大渡河东岸海子山、冷碛一带设防,以阻击沿东岸北进的红一师;命令第十团驻飞越岭,为总预备队。旅部设在龙八铺。
李全山三十八团开始向泸定桥调动。部队走走停停,行进比较缓慢。李全山担心上级追究,他于是命令周桂三营跑步前进。
周桂三也动了脑子,他派出一个连为先头部队,连长叫饶杰。
饶杰也与他的上司思维差不多,他也是派出了一队先头兵,他把连里体格强壮的士兵都挑出来,组成一个排,让他们把全团的旗帜都带上,冒着大雨,跑步前进,赶到泸定城,然后插上了所有的旗子,以虚张声势。
插上了旗帜,很多士兵倒地就睡,饶杰大喊道:
“混蛋,不能睡,赶紧拆桥!拆木板!”
“起来,快拆木板!”
饶杰用他的大靴子踢了几个士兵,士兵才不情愿地从桥楼地面爬起来,摇摇晃晃地踏上铁索桥。
敌人立即开始拆除泸定桥的木板了。他们先由西桥头拆起,往东慢慢退向城里一方。但这一个排的士兵太累了,雨里跑了那么多的路,又是晚上,士兵实在不愿意干了,一边拆,一边抱怨,一边抬着木板,行动很慢。
半夜的时候,营长周桂三带着营的主力上来了,他们配有重机枪连一个,迫击炮连一个。周桂三指挥部队进入阵地,把守桥头,又增加兵力加速拆除桥板。
周桂三站在桥头,不停地大喊:“快,快点!”
铁索在咆哮的急流上晃荡着。
虽然现在拆桥的士兵多了,但早都累得半死不活的;况且,在这样窄窄的桥上,人太多了也派不上用场。
周桂三叫着,骂着。
(十)
突然,东岸出现了几点火光,接着连成了一串。杨成武一惊:是敌人点火把行军!他们点了火把,行军自然就快多了。不能让他们跑到前面去,怎么办?
“我们也点火把!事到万难须放胆,绝不能让这点小困难影响军委战略计划的实施!”杨成武想,他马上找王开湘去商量。
红四团把附近一个村子里的竹篱笆全部买下了,一人扎了一个火把。
火把点起来了,一个班只点一个。团长传令:不许浪费,每小时必须跑十里以上。
雨还在哗哗地下着,大渡河的涛声依然在河谷中轰响。
军号声从对面传了过来,敌人在用号音同红军联络。这是敌人袁国瑞旅的士兵,他们正向泸定桥赶路。
“啥子部队!”
“啥子部队!”
马上,对面又传来了微弱的喊话声。
“吹号回答!”杨成武命令司号员。
司号员早就通过俘虏熟悉了敌人的联络号音,他马上吹响了号音回答,用的是刚被四团击败的敌人的番号。
接着,一个四川籍的战士也提高了嗓门朝东岸喊话。
愚蠢的敌人相信了。
两支队伍同时夹大渡河行进。两支火龙弯弯曲曲盘旋在黑夜里。
雨越来越大了,夜也越来越深了。突然对面的火龙不见了。
杨成武掏出怀表一看十二点了。为了摸清对方的情况,他又让司号员吹号问敌人在干什么。敌人回答了:“宿营休息了!”
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团。
杨成武挥着手对战士们说:“快!我们不能停!”
虽然有火把,但暴雨引起了山洪,路上全是水,甚至淌成了小河;有些地方稀泥陷住了双脚,半天拔不出来。
战士们确实累坏了。
“不能停,一定要按时赶到泸定桥!”
“继续前进!”
“不怕疲劳!”
二连的红小鬼刘梓华滑倒了,指导员王德云飞步上前,把他拉起;又抓过刘梓华手里的枪,扛到了自己肩上。
连支部书记李友林也赶上来了,他右肩上扛着弹药箱,背上还背了两支步枪。
很多战士滑倒了,有人刚站起来又滑倒了,差不多每个指战员都成了泥人。
队伍基本上是在泥水中滚爬,这是一支神奇的队伍,这是一支有着钢铁意志的队伍,每个人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必须在天明前赶到泸定桥!
实在是太累了,有些战士走着走着,站着不动了,原来是睡着了。后边的战士赶紧一推,清醒了许多,急忙又向前跑去。
用绑腿连起来的长长的绳子起了大作用了,它把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的战士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战士们互相帮助,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手,机枪轮流扛,有些体力好一些的战士肩上就扛了三四条步枪。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雨小了。
天色慢慢发亮的时候,红四团的全体指战员高兴地发现,泸定城就在眼前!
是成功战胜千难万险的喜悦?是按时到达泸定完成三百二十里山路行军的激动?杨成武看着这些一身泥水的战士,心里突然涌起一股难以表达的情感,他的眼睛酸了。但他马上克制住自己,大喊喊道:
“快,抢占阵地!”
红四团的战士们又拼出了全身最后的力气向前冲去。
他们分兵两路:一路沿河而上,一路迅速爬上桥头的制高点--海子山。突然遇到一股民团,红四团的战士们连脚步也没有停,就直接攻击,缴了民团的械。
天刚明的时候,红四团终于按中革军委命令的时间,赶到了泸定桥,并完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
(十一)
泸定桥。
泸定桥不是木桥,不是石桥,不是用小木船连在一起搭成的板桥,不是用竹筏、木板串起来的浮桥--它是铁索桥。
13根铁索从河的这一边挂到那一边,下面的9根铁索上铺上木板,人和牲口都从上面通过。两边各有2根铁索,算是扶手。
铁索的下面十多丈处就是大渡河的急流。
这儿峡谷很窄,只有百十米,江水到此尽显其狂野之势,浊流滚滚,漩涡连连,浪花腾飞,轰响震天。
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桥,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桥长101米,宽不足3米,共有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在两侧作扶手。自清代以来,此桥就成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
现在,敌人把铁索上的木板拆掉了,只有东桥头那一边还有少量木板未来得及破坏,光秃秃的铁索横挂在奔腾的大渡河上。
顺着铁索链望过去,就是泸定城,城墙有两丈高,西城门就是铁索桥对岸的桥楼,要过桥,就必须通过西城门这唯一的关口。敌人在靠河岸修筑了密集的工事,机枪都对准了铁索桥。
杨成武又看了看红军已经占领的西桥头,地方很窄,身后就是高大的山岭。
桥头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两行诗:
“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
(十二)
一看到红军到了西桥头,拆木板的敌人马上逃进城里去了。敌人的枪弹、迫击炮弹就不断地飞过来。他们这不是在阻击,而是在挑衅,一边乱打着枪,一边有人狂喊着:
“你们飞过来吧,我们缴枪啦!”
“有种飞过来吧!”
“为什么不过来呀!”
红四团的营连干部都聚到了政委、团长和参谋长的身边,大家在研究夺桥的方案。
没有别的方法,就是一个字:“爬!”
杨成武坚定地说:“爬,坚决地爬过去!”
王开湘也没有一点的犹豫:“只有爬!敌人破坏了木板,就想用这十三根铁索吓倒我们红军,叫他们做梦去吧!”
参谋长李英华说:“我们一边爬,一边铺木板,这也为后续的进攻做好了准备。”
政委和团长都点了点头。
突然,一发炮弹打了过来,落在了天主教堂的屋顶上,顿时,屋顶开了一个大窟窿,尘土直扑过来。
“敌人给我们动员了,我们必须很快打过去!”杨成武看了一眼各位营长、连长,“要组织突击队!”
话音还没有落下,坐在杨成武对面的二连连长廖大珠就“唰”地站了起来,他早就一直盯着政委和团长,就等着这一句话。大概是站起过急了一些,他那矮小而结实的身子有些颤动;他平时不爱说话,这一回可是在全团的首长和干部中间抢话,自己的耳根先红了。
廖大珠吃力地说,他的每个字都咬得很重:
“一连过乌江立了功,成了渡江模范连,我们要向一连学习,争取当夺取泸定桥的英雄连……”
“夺桥任务非给我们三连不可!”刚从侦察连调到三连当连长的王友才可是个有名的急性子,他听二连要抢夺桥的任务,马上“呼”地站了起来。他讲话一急,就像打机关枪一样:
“三连那一次战斗都没有落后过,这次我们保证把桥拿下来!”缓了一口气,他又接着说:“我刚调到三连,连个任务都拿不下来,我没法向战士们交待!以后还怎么当这个连长!”
其他的干部一看刚一开始就抢上了,他们也坐不住了,几乎都站了起来。
“我请求发言!”四连长显得有些忍不住了。
“我代表六连请战……”黄古文坚决而有力的声音。
“这是我们的请战书!”有人把一张纸往桌子上一拍。
“这是我们连战士们的决心书!”有人拿出厚厚的一叠东西,直递到政委和团长跟前。
谁都不让!
杨成武拉王开湘到一边,商量了一下,马上转过来说:
“同志们,静一静,大家都想去,踊跃争当突击队,这是好的。可是桥只有一座,突击队也只需要一个,我看民主集中,最后让团长说说,怎么样?”
“好!”大家同声喊道。
王开湘团长大声宣布:
“由二连担任夺桥突击队!”
二连长廖大珠一下跳了起来,带头鼓起了掌。
团总支书记罗华生马上就站到了廖大珠身边,不用说,他要随廖大珠马上到二连去进行动员和组织。
杨成武也站了起来,他激昂地说:
“团长的主意好,要打仗有的是,咱们轮着干。上次渡乌江是一连打的头,这次是二连。那么就由二连的二十二个共产党和积极分子组成一个精干的突击队,由廖大珠连长担任突击队长。同志们,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共产党员越是要冲在最前面,共产党员永远是革命的先锋!”
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一定不辜负首长对我们的希望!”廖大珠冲过来,紧紧地拉住杨成武的手,他的脸涨得通红,眼里滚着泪花。
“现在分头准备!散会!”王开湘下了命令。
只有王有才还站着不动,他很有点情绪。
“怎么样?不高兴啦?”政委问。
“政委,我们三连……”王有才现在没有话了。
“你们三连的任务也不轻!”政委大声地说。
“什么任务?”王有才又急了起来。
“我和团长商量好了,你们三连担任一梯队,跟着突击队往前冲;还要负责铺桥板,让后续部队进城去呢!”政委下达任务了。
“真的?”王有才笑了。
(十三)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