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50777
阅读:7992
发表:2015/11/17
20章 主旋律 小说
《永远的先锋》第2章
1
2
3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5月26日,也就是毛泽东到达大渡河边的同一天,蒋介石飞到了成都,他的参谋团也同机到达。
四川的军阀们都赶紧前来谒见,听候训示。
但每个人的心中各想着不同的事。
刘湘是川中的皇帝,他自然担心蒋介石趁围剿红军的机会派中央军入川,再找个机会将他拿下;他又想,邓锡侯、刘文辉也可能被蒋利用,用来对抗自己。
刘文辉心中更不是个滋味。红军渡金沙江就是在他的防区,自从红军进入他的防区后,他坐立不安:打吧,他的那些兵怎是红军的对手?打败了,没了军队,他就成了光杆司令;不打吧,又怕老蒋治罪。于是,他或明或暗地告诉部下,不要和红军硬拼,还是要保存实力。可安顺场刚被红军突破,老蒋马上就飞到了成都,他一下子担心起来。
至于邓锡侯,虽然中央红军还没有到他的地盘,可是一个多月前,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率领下,渡过嘉陵江西进,夺剑门,占江油,攻梓潼,打得他几乎无还手之力。现在徐向前的部队已经到了川西北,已与毛泽东的中央红军有了会师的迹象,他也怕蒋介石的追究。
杨森倒多少有些安然,金沙江边,红军没有过他的下游防区,而走的是刘文辉的上游地段;大渡河边,同样,他在下游设防,红军还是在刘文辉防区安顺场突破。他虽然忙着布兵,可还没有失地,他感到:这是他的幸运。
蒋介石对川中军阀各自为政,早就不满。现在红军过了金沙江,一路向北,占德昌,过西昌,特别是不可思议地迅速通过了彝区,并突然拿下了大渡河安顺场渡口,这让他非常吃惊。
面对坐在眼前的川中将领,他不能不生气,可还得用他们。他严厉斥责刘文辉消极避战,保存实力,又亲自督令川中所有军队积极行动,向安顺场方向包围过来。
在严厉训斥之后,蒋介石的脸色稍有些缓和,他走向作战地图,刘湘他们赶紧上前,面对地图,听蒋介石训示。
“现在,我们有一个极好的机会,那就是这儿--”蒋介石指着安顺场。
“安顺场!共军虽然占了渡口,倒没有什么”,蒋介石看了一眼刘文辉接着说,“安顺场渡口一开,共军在大树堡进攻的部队全撤了回去,所有的军队都会拥向这个小小的安顺场。哪将会是什么情况呢?你们算一算,只有一只小木船,他们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全部渡完?嗯?”
有人开始算,有人还在听着。
蒋介石突然提高了声音:“再有几天,我川中各路大军,还有中央军的追剿部队就会赶到,到那时,‘共匪’兵分两岸,正好一战而消灭之!”
刘文辉松了一口气,脸上轻松了许多,似乎大渡河的口子开得正好。
蒋介石转身回到了桌前,刘湘等又退回自己的位置。
蒋介石问刘文辉:“现在是几月?”
刘文辉一时不知所措,他看了一眼其他人,慢慢地说,似乎怕说错了。
“5月。”
“对,5月。”蒋介石有些兴致,“你们有谁读过这本书吗?”他扬起了一本线装书。
“《庸庵文续编》,这可是一本好书。”
他翻了几页,读道:“同治二年四月……”
蒋介石抬起了头,又问道:
“你们之中有谁知道同治二年是西历多少年?”
马上有侍从回答:“同治二年是西历1863年,阴历四月应为西历5月。”
“对。”蒋介石说道。
“1863年的5月,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率领几万人马,到达安顺场,在此全军覆灭!而现在,朱、毛红军走的完全是石达开的老路,又刚好到了安顺场。只要我们各路大军一齐围上,毛泽东就是石达开第二!”
蒋介石很相信这一点,他也要用这种宣传鼓舞起川中各路军马的士气。
(三)
毛泽东精通历史,石达开的故事他是熟悉的,他也不能不想到这件事,他知道:石达开在安顺场耽误了时间,上游雪山融化,造成涨水,才不能渡河。毛泽东也清楚,红军更不利--红军比石达开还晚到半个月--现在,随时都有可能涨水!
在大渡河边的一个木房子里,毛泽东踱着步,不停地抽烟;周恩来和朱德坐在一张桌子前,表情也很严峻,他们通过窗子,看过奔腾不息的河水。红一军团首长也都到了,他们也坐在桌前,看着毛泽东。
毛泽东又回到了桌前,看着地图。他用手在地图上画着,又用手指量着,他突然把铅笔往桌子上一扔,把手重重地拍在桌面上,大喊一声:
“过泸定桥!”
几个人立即围了过来。
天色已经暗下来了,警卫员点亮了一盏马灯。
毛泽东扔了烟,用他宏亮的声音对大家说:
“主力部队沿大渡河左侧北进,直达泸定桥,从泸定桥过大渡河!”
朱总司令看了看地图,点了点头:“我看可以,我们不能在安顺场这儿硬等着敌人的大军合围上来!”
“可这路不近啊,有320多里,而且全是山路,有些地方可能还没有路。”朱总司令也有些担心。
“这不怕。”毛泽东坚定地说。
毛泽东看着聂荣臻,直接下命令了:
“由一军团打头,红军主力走左侧,直奔泸定。趁蒋介石的合围还未完成,我们就突出去!”
毛泽东又点了一根烟,接着说:“关键是时间,三天,三天必须拿下泸定桥!”
“荣臻,你们打算派哪个团为先锋?”毛泽东抽了一口烟,看着他,不等他回答,又接着说,“红四团能跑,能打,政委杨成武很得力。”
聂荣臻马上站起身来,振奋地说:“我也是这个意思。”
周恩来站起来说:“这样很好,关键时候就是要走一步险棋,险中取胜。”
毛泽东笑着说:“这也是被逼无奈啊。”
朱总司令又说:“老毛,这是一步好棋。那现在渡河的部队怎么办?”
毛泽东一扬手:“红一师渡完,从右侧沿大渡河北进,干部团也过去,让刘伯承、聂荣臻率领,肖华也跟上去。咱们东西齐进,两路夹击,拿下泸定桥!”
担心没有了,忧愁随着夜风飘远了。现在房子里的每个人都激情昂扬,满怀信心。
毛泽东又对聂荣臻说:
“马上把命令传下去,让红四团立即准备,明天一早出发。三日,限三日拿下泸定桥!”
毛泽东有力地挥了一下手。
(四)
1935年5月27日,清晨。
晨雾弥漫在大山之巅,群峰若隐若现,河谷显得更加狭窄,奔腾狂放的河水几乎占据了整个谷地。
红四团出发了,他们越过了松林河,沿大渡河西岸的小路前进。
小路时断时连,隐没在半山腰部。山势陡峭,山道狭窄,一脚踏不稳,就有可能滑落到百十米下的奔腾的浪涛之中。
但战士们还是迈开脚步,小跑着前进。若是胆小的人到此,可能早就吓瘫了:向左是高耸的峰峦,岩石或树枝几乎擦着身体,身子又不敢斜,稍一斜就可能失衡而突然向右摔倒、跌落;向右看,是同样高耸的连绵不断的山岭,只是在河的那一侧;向下,则是翻滚的浊流、震天的轰鸣汇成的咆哮的深渊。
刚接受任务时,杨成武觉得三天跑三百二十里路,问题不大。但一上路,他就有些担心了:“这是什么路啊?!”一会上坡,一会攀栈道,一会绕弯;一会有羊肠小路,一会又得在荆棘丛中探路。本是春夏之交的季节,到了谷中,却有一股寒气,抬起头看一看,好一些峰顶上还是白皑皑的雪。但顾不得许多了,他知道,红四团必须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大约有三十多里了,突然,从河的东岸传来猛烈的枪声。这是一个非常狭窄的谷地,两山之间窄的地方也就百十米,对岸的子弹能够打过来的。这是敌人发现了红军,想用火力阻挡红军前进。没有时间与他们纠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杨成武与王开湘商量了一下,决定爬山,避开敌人的枪弹。
红四团往山上攀去。战士们好像在攀登云梯,越爬越高,越爬越险。终于找到了一条路,这么一绕一弯,杨成武算算,可能多走了十多里路。这可不是平路!
前面又出现一座大山,没说的,那就爬!却突然听见前面响起了枪声--先头连已经和敌人打上了。
王开湘和杨成武立即赶到前面去。
据侦察,敌人有一个连。
杨成武坚决地说:“绝不能拖延时间,一定要马上消灭敌人!”
王开湘下了命令:
“攻击前进!”
第三营第七连为前卫,曾庆林直接指挥,轻机枪、冲锋枪在前,猛烈的火力直朝敌人打去。战士们一边呐喊,一边奔跑,如同猛虎扑进了羊群似的,敌人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只一个冲锋,红四团就完全解决了这股敌人。
据俘虏交待:他们是二十四军肖绍成团的,共一个连,从河的东岸到这里来抢粮食;几个小时前,从河的东岸朝红四团射击的也是这个团的士兵。
(五)
打了胜仗,战士们的脚下更快了,胜利者往往能得到超乎寻常的力量。
突然,侦察员跑了回来,打了个敬礼。
“报告团长、政委,左前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敌人一个营!”
光跑路的任务就够艰巨了,还不断地有敌人阻击。打,需要时间;绕,还得花时间。杨成武、王开湘和李英华等都赶紧往前跑去,他们要亲自看一看。
罗华生和几个同志又从附近找了几个老乡,一块过来了。
此地叫菩萨岗,是由安顺场到泸定桥的必经之路,山高崖陡。据说,很久以前,从这里翻山来往的行人,怕遭遇灾祸,求神保佑,就在山顶修了一座小庙,供了一尊菩萨,因而得名。
大山的中间只有一条小路,坡度很大,像一条天梯,要想往上看,就得把头仰得很高;山顶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不用说隘口旁边是碉堡;看右边,就是大渡河,根本不可能绕道;看左边,也是直立的悬崖,石壁上零散地挂着一些小树。
山上有敌人一个营的守军,刚才溃散的少量敌人也逃了上去。
红四团必须从这儿通过。
在详细了解了菩萨岗的情况后,杨成武下了决心。
“打!”政委也毫不迟疑。
“打!从这边上去,来个出其不意!”团长从身边随手折下一根树枝,捏在指头间,边说边用那根树枝指指左边的悬崖。
杨成武很赞成王开湘的方案,兴奋地说:
“好,攀上左面的悬崖,包抄敌人侧背,突然发起攻击,夺取隘口!”
“怎么样?”王开湘又看看旁边的干部。
“好办法!是个好办法!”三营长曾庆林点了点头。
“那好,你就带一个连从左边爬上去!”团长下命令了。
“罗华生同志,你和三营长一起指挥!”政委补充说。
“保证完成任务!”罗华生和曾庆林同时喊道。
杨成武又对罗华生找到的两个农民说:“还得你们两个人帮忙引路,你们愿意帮红军吗?”
“要得,要得,你们打刘文辉的兵,没有问题。”两个农民很高兴。年轻的一个叫苏光先,另一个是杨篾匠。
王开湘又命令三营的另外两个连从正面攻击,这当然是佯攻。
苏光先带了从正面进攻的一队战士,隐蔽前进,他们摸到半山腰的地方,隐蔽在岩石下,一边呐喊,一边放枪。同时,山下两个连的战士也一同呐喊,射击。
敌人马上开始还击,碉堡里的机枪叫起来了,阵地上的排枪打过来了。
罗华生、曾庆林带领七连战士,由杨篾匠在前引路,迅速运动到左侧崖壁下,开始用绳子攀岩。
杨成武看着正面的攻击,更焦急地期待着曾庆林他们从敌人侧背发起的突然打击。他过一会看看怀表,然后捏在手里。他想像着攀爬悬崖的战士的艰难,更希望他们能够快一些,再快一些。
大约四十分钟过去了,突然,从敌人的背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猛烈的枪声。王开湘高兴地跳了起来,狠狠地扔掉手里一直捏着的那根树枝,拍着杨成武的肩膀:
“老杨,成功了!”
他们再抬起头时,看见一些人从隘口的左边杀了出来。
王开湘马上命令正面的战士们:“向上攻击,前后夹击!冲啊!”
林玉大喊一声:“同志们冲啊!”
马上,他把手枪敏捷地往腰里一别,从一个战士手中抢过一挺轻机枪,迅速朝上冲去。
一个冲锋,敌人大部被消灭在山崖脚下,少数四散奔逃。敌营长骑马逃跑,红军战士迅速开枪打伤了马腿,活捉了这个营长。有一个敌连长,用枪逼着士兵反击,不准后退,反被士兵打死。曾庆林数了数,俘虏就有一百多人。
前进的道路终于打通了。
看看天色不早了,杨成武大声喊道:
“快速前进!争取时间!”
红四团的战士们在胜利的喜悦中又迈开了奔跑的步伐。
半夜的时候,战士们赶到了什月坪。
杨成武算算,这一天的行程共八十里。
四川的军阀们都赶紧前来谒见,听候训示。
但每个人的心中各想着不同的事。
刘湘是川中的皇帝,他自然担心蒋介石趁围剿红军的机会派中央军入川,再找个机会将他拿下;他又想,邓锡侯、刘文辉也可能被蒋利用,用来对抗自己。
刘文辉心中更不是个滋味。红军渡金沙江就是在他的防区,自从红军进入他的防区后,他坐立不安:打吧,他的那些兵怎是红军的对手?打败了,没了军队,他就成了光杆司令;不打吧,又怕老蒋治罪。于是,他或明或暗地告诉部下,不要和红军硬拼,还是要保存实力。可安顺场刚被红军突破,老蒋马上就飞到了成都,他一下子担心起来。
至于邓锡侯,虽然中央红军还没有到他的地盘,可是一个多月前,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率领下,渡过嘉陵江西进,夺剑门,占江油,攻梓潼,打得他几乎无还手之力。现在徐向前的部队已经到了川西北,已与毛泽东的中央红军有了会师的迹象,他也怕蒋介石的追究。
杨森倒多少有些安然,金沙江边,红军没有过他的下游防区,而走的是刘文辉的上游地段;大渡河边,同样,他在下游设防,红军还是在刘文辉防区安顺场突破。他虽然忙着布兵,可还没有失地,他感到:这是他的幸运。
蒋介石对川中军阀各自为政,早就不满。现在红军过了金沙江,一路向北,占德昌,过西昌,特别是不可思议地迅速通过了彝区,并突然拿下了大渡河安顺场渡口,这让他非常吃惊。
面对坐在眼前的川中将领,他不能不生气,可还得用他们。他严厉斥责刘文辉消极避战,保存实力,又亲自督令川中所有军队积极行动,向安顺场方向包围过来。
在严厉训斥之后,蒋介石的脸色稍有些缓和,他走向作战地图,刘湘他们赶紧上前,面对地图,听蒋介石训示。
“现在,我们有一个极好的机会,那就是这儿--”蒋介石指着安顺场。
“安顺场!共军虽然占了渡口,倒没有什么”,蒋介石看了一眼刘文辉接着说,“安顺场渡口一开,共军在大树堡进攻的部队全撤了回去,所有的军队都会拥向这个小小的安顺场。哪将会是什么情况呢?你们算一算,只有一只小木船,他们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全部渡完?嗯?”
有人开始算,有人还在听着。
蒋介石突然提高了声音:“再有几天,我川中各路大军,还有中央军的追剿部队就会赶到,到那时,‘共匪’兵分两岸,正好一战而消灭之!”
刘文辉松了一口气,脸上轻松了许多,似乎大渡河的口子开得正好。
蒋介石转身回到了桌前,刘湘等又退回自己的位置。
蒋介石问刘文辉:“现在是几月?”
刘文辉一时不知所措,他看了一眼其他人,慢慢地说,似乎怕说错了。
“5月。”
“对,5月。”蒋介石有些兴致,“你们有谁读过这本书吗?”他扬起了一本线装书。
“《庸庵文续编》,这可是一本好书。”
他翻了几页,读道:“同治二年四月……”
蒋介石抬起了头,又问道:
“你们之中有谁知道同治二年是西历多少年?”
马上有侍从回答:“同治二年是西历1863年,阴历四月应为西历5月。”
“对。”蒋介石说道。
“1863年的5月,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率领几万人马,到达安顺场,在此全军覆灭!而现在,朱、毛红军走的完全是石达开的老路,又刚好到了安顺场。只要我们各路大军一齐围上,毛泽东就是石达开第二!”
蒋介石很相信这一点,他也要用这种宣传鼓舞起川中各路军马的士气。
(三)
毛泽东精通历史,石达开的故事他是熟悉的,他也不能不想到这件事,他知道:石达开在安顺场耽误了时间,上游雪山融化,造成涨水,才不能渡河。毛泽东也清楚,红军更不利--红军比石达开还晚到半个月--现在,随时都有可能涨水!
在大渡河边的一个木房子里,毛泽东踱着步,不停地抽烟;周恩来和朱德坐在一张桌子前,表情也很严峻,他们通过窗子,看过奔腾不息的河水。红一军团首长也都到了,他们也坐在桌前,看着毛泽东。
毛泽东又回到了桌前,看着地图。他用手在地图上画着,又用手指量着,他突然把铅笔往桌子上一扔,把手重重地拍在桌面上,大喊一声:
“过泸定桥!”
几个人立即围了过来。
天色已经暗下来了,警卫员点亮了一盏马灯。
毛泽东扔了烟,用他宏亮的声音对大家说:
“主力部队沿大渡河左侧北进,直达泸定桥,从泸定桥过大渡河!”
朱总司令看了看地图,点了点头:“我看可以,我们不能在安顺场这儿硬等着敌人的大军合围上来!”
“可这路不近啊,有320多里,而且全是山路,有些地方可能还没有路。”朱总司令也有些担心。
“这不怕。”毛泽东坚定地说。
毛泽东看着聂荣臻,直接下命令了:
“由一军团打头,红军主力走左侧,直奔泸定。趁蒋介石的合围还未完成,我们就突出去!”
毛泽东又点了一根烟,接着说:“关键是时间,三天,三天必须拿下泸定桥!”
“荣臻,你们打算派哪个团为先锋?”毛泽东抽了一口烟,看着他,不等他回答,又接着说,“红四团能跑,能打,政委杨成武很得力。”
聂荣臻马上站起身来,振奋地说:“我也是这个意思。”
周恩来站起来说:“这样很好,关键时候就是要走一步险棋,险中取胜。”
毛泽东笑着说:“这也是被逼无奈啊。”
朱总司令又说:“老毛,这是一步好棋。那现在渡河的部队怎么办?”
毛泽东一扬手:“红一师渡完,从右侧沿大渡河北进,干部团也过去,让刘伯承、聂荣臻率领,肖华也跟上去。咱们东西齐进,两路夹击,拿下泸定桥!”
担心没有了,忧愁随着夜风飘远了。现在房子里的每个人都激情昂扬,满怀信心。
毛泽东又对聂荣臻说:
“马上把命令传下去,让红四团立即准备,明天一早出发。三日,限三日拿下泸定桥!”
毛泽东有力地挥了一下手。
(四)
1935年5月27日,清晨。
晨雾弥漫在大山之巅,群峰若隐若现,河谷显得更加狭窄,奔腾狂放的河水几乎占据了整个谷地。
红四团出发了,他们越过了松林河,沿大渡河西岸的小路前进。
小路时断时连,隐没在半山腰部。山势陡峭,山道狭窄,一脚踏不稳,就有可能滑落到百十米下的奔腾的浪涛之中。
但战士们还是迈开脚步,小跑着前进。若是胆小的人到此,可能早就吓瘫了:向左是高耸的峰峦,岩石或树枝几乎擦着身体,身子又不敢斜,稍一斜就可能失衡而突然向右摔倒、跌落;向右看,是同样高耸的连绵不断的山岭,只是在河的那一侧;向下,则是翻滚的浊流、震天的轰鸣汇成的咆哮的深渊。
刚接受任务时,杨成武觉得三天跑三百二十里路,问题不大。但一上路,他就有些担心了:“这是什么路啊?!”一会上坡,一会攀栈道,一会绕弯;一会有羊肠小路,一会又得在荆棘丛中探路。本是春夏之交的季节,到了谷中,却有一股寒气,抬起头看一看,好一些峰顶上还是白皑皑的雪。但顾不得许多了,他知道,红四团必须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大约有三十多里了,突然,从河的东岸传来猛烈的枪声。这是一个非常狭窄的谷地,两山之间窄的地方也就百十米,对岸的子弹能够打过来的。这是敌人发现了红军,想用火力阻挡红军前进。没有时间与他们纠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杨成武与王开湘商量了一下,决定爬山,避开敌人的枪弹。
红四团往山上攀去。战士们好像在攀登云梯,越爬越高,越爬越险。终于找到了一条路,这么一绕一弯,杨成武算算,可能多走了十多里路。这可不是平路!
前面又出现一座大山,没说的,那就爬!却突然听见前面响起了枪声--先头连已经和敌人打上了。
王开湘和杨成武立即赶到前面去。
据侦察,敌人有一个连。
杨成武坚决地说:“绝不能拖延时间,一定要马上消灭敌人!”
王开湘下了命令:
“攻击前进!”
第三营第七连为前卫,曾庆林直接指挥,轻机枪、冲锋枪在前,猛烈的火力直朝敌人打去。战士们一边呐喊,一边奔跑,如同猛虎扑进了羊群似的,敌人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只一个冲锋,红四团就完全解决了这股敌人。
据俘虏交待:他们是二十四军肖绍成团的,共一个连,从河的东岸到这里来抢粮食;几个小时前,从河的东岸朝红四团射击的也是这个团的士兵。
(五)
打了胜仗,战士们的脚下更快了,胜利者往往能得到超乎寻常的力量。
突然,侦察员跑了回来,打了个敬礼。
“报告团长、政委,左前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敌人一个营!”
光跑路的任务就够艰巨了,还不断地有敌人阻击。打,需要时间;绕,还得花时间。杨成武、王开湘和李英华等都赶紧往前跑去,他们要亲自看一看。
罗华生和几个同志又从附近找了几个老乡,一块过来了。
此地叫菩萨岗,是由安顺场到泸定桥的必经之路,山高崖陡。据说,很久以前,从这里翻山来往的行人,怕遭遇灾祸,求神保佑,就在山顶修了一座小庙,供了一尊菩萨,因而得名。
大山的中间只有一条小路,坡度很大,像一条天梯,要想往上看,就得把头仰得很高;山顶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不用说隘口旁边是碉堡;看右边,就是大渡河,根本不可能绕道;看左边,也是直立的悬崖,石壁上零散地挂着一些小树。
山上有敌人一个营的守军,刚才溃散的少量敌人也逃了上去。
红四团必须从这儿通过。
在详细了解了菩萨岗的情况后,杨成武下了决心。
“打!”政委也毫不迟疑。
“打!从这边上去,来个出其不意!”团长从身边随手折下一根树枝,捏在指头间,边说边用那根树枝指指左边的悬崖。
杨成武很赞成王开湘的方案,兴奋地说:
“好,攀上左面的悬崖,包抄敌人侧背,突然发起攻击,夺取隘口!”
“怎么样?”王开湘又看看旁边的干部。
“好办法!是个好办法!”三营长曾庆林点了点头。
“那好,你就带一个连从左边爬上去!”团长下命令了。
“罗华生同志,你和三营长一起指挥!”政委补充说。
“保证完成任务!”罗华生和曾庆林同时喊道。
杨成武又对罗华生找到的两个农民说:“还得你们两个人帮忙引路,你们愿意帮红军吗?”
“要得,要得,你们打刘文辉的兵,没有问题。”两个农民很高兴。年轻的一个叫苏光先,另一个是杨篾匠。
王开湘又命令三营的另外两个连从正面攻击,这当然是佯攻。
苏光先带了从正面进攻的一队战士,隐蔽前进,他们摸到半山腰的地方,隐蔽在岩石下,一边呐喊,一边放枪。同时,山下两个连的战士也一同呐喊,射击。
敌人马上开始还击,碉堡里的机枪叫起来了,阵地上的排枪打过来了。
罗华生、曾庆林带领七连战士,由杨篾匠在前引路,迅速运动到左侧崖壁下,开始用绳子攀岩。
杨成武看着正面的攻击,更焦急地期待着曾庆林他们从敌人侧背发起的突然打击。他过一会看看怀表,然后捏在手里。他想像着攀爬悬崖的战士的艰难,更希望他们能够快一些,再快一些。
大约四十分钟过去了,突然,从敌人的背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猛烈的枪声。王开湘高兴地跳了起来,狠狠地扔掉手里一直捏着的那根树枝,拍着杨成武的肩膀:
“老杨,成功了!”
他们再抬起头时,看见一些人从隘口的左边杀了出来。
王开湘马上命令正面的战士们:“向上攻击,前后夹击!冲啊!”
林玉大喊一声:“同志们冲啊!”
马上,他把手枪敏捷地往腰里一别,从一个战士手中抢过一挺轻机枪,迅速朝上冲去。
一个冲锋,敌人大部被消灭在山崖脚下,少数四散奔逃。敌营长骑马逃跑,红军战士迅速开枪打伤了马腿,活捉了这个营长。有一个敌连长,用枪逼着士兵反击,不准后退,反被士兵打死。曾庆林数了数,俘虏就有一百多人。
前进的道路终于打通了。
看看天色不早了,杨成武大声喊道:
“快速前进!争取时间!”
红四团的战士们在胜利的喜悦中又迈开了奔跑的步伐。
半夜的时候,战士们赶到了什月坪。
杨成武算算,这一天的行程共八十里。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